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交媒体的本质

社交媒体的本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3 10:2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交媒体的本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交媒体的本质

篇(1)

以微博为例,它让媒体的不可控性得到最大化演绎,社交化自媒体本质上是不可控媒体,因为与传统商业媒体对比,他们通常更个性。2011年,罗永浩凭借自己的微博向百年老店西门子发起“维权战争”,西门子面对这一社交媒体危机不但傲慢,而且选择采用传统危机公关处理手段去应对,结果在面对长达几个月的微博维权讨伐以及多次线下砸冰箱行动之后,德国西门子的质量神话已经灰飞烟灭。

2012年的“3·15”,央视曝光了麦当劳、家乐福质量问题,随后两家企业纷纷借助微博做出回应和澄清,尤其是麦当劳在质量问题被曝光一小时后就通过官方微博从“界定问题——表明态度——改善行动——明确传递对象”四个方面向公众做出回应。“@麦当劳”称:“央视‘3·15’晚会所报道的北京三里屯餐厅违规操作的情况,麦当劳中国对此非常重视。我们将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调查,坚决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我们将由此事深化管理,确保营运标准切实执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美食。欢迎和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及消费者对我们的监督。”

伴随微博转发与用户评论的推波助澜,该官方声明有效触达上千万网民,麦当劳从回应速度、诚恳态度、违规处理行动上,无疑获得了公众与媒体的理解,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视曝光的负面危机影响。从目前来看,央视“3·15”对麦当劳品牌的负面曝光并未让麦当劳的销量和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性冲击。

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普及化的当下,企业该如何应对和生存呢?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将是企业实现社交化生存的前提性基础。

篇(2)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不同社会化媒体平台所主张的营销价值各有千秋,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整个格局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14版格局图被划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分别是“社会化营销核心平台”和“消费者细分兴趣社区”,而从内圈到外圈分别是该类平台的国际对标、平台跨屏分布情况、平台类别以及营销者在该类平台上建议采用的商业策略。

1、社会化营销核心平台

社会化营销核心平台,是指拥有大规模用户并占据用户大量时间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可以被认为是大部分品牌的营销投入重点。通过CIC过去十年中对于数字领域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咨询实践,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所披露的权威数据,我们将即时通信(CNNIC报告将微信也列为即时通信类)、视频音乐、博客、微博、社交网络、论坛、移动社交、社会化生活、电子商务这9类平台列为社会化营销核心平台。

我们相信,不同营销价值主张的社会化营销核心平台塑造了中国社会化营销的核心价值链。我们不妨按照“建立知名度—>内容/互动—>服务/交易”这样一个简化的营销价值链来对这些平台做初步的梳理。

>主要服务于“建立知名度”的平台包括即时通信和视频音乐,这主要得益于这两者庞大的受众群。截至2013年12月底*,即时通信和视频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5.3亿和4.3亿人,网民使用率分别占86.2%和69.3%。品牌通过这类平台作为媒介,能够获得经济有效的到达和曝光。

>主要服务于“内容/互动”的平台包括博客、微博、社交网络、论坛。当然,这些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可以服务于“建立知名度”目的,但是其主要的营销传播方式还是借助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产生的内容来引发的消费者与消费者或消费者与品牌/企业之间的互动,最终建立起品牌的粉丝社群。

>主要服务于“服务/交易”的平台包括移动社交、社会化生活和电子商务。例如微信的公众账号服务,其本质是一个虚拟的客服窗口,使营销者直面其消费者,提供交易和服务;又如大众点评网,很好地连结了本地商家和消费者,不仅让本地商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评价,同时也为本地商家提供了各类促销手段。

未来,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平台会逐渐延伸他们各自在这条价值链上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视频音乐,目前的营销方式主要以穿插广告为主,但它们同样可以具备直接的交易和服务功能,比如VIP服务、视频内容点击而产生的电商服务等等。然而,目前来看,各类平台在整条价值链上还是扮演着自己所擅长的角色,而品牌可以基于以上所总结的不同平台的特性,构建起适合自身产品的社会化营销价值链。

2、消费者细分兴趣社区

消费者细分兴趣社区,包括:旅游社交、婚恋交友、商务社交、企业社交、轻博客、图片社交、短视频社交、百科问答、社会化电商这9类平台。这些平台相当于一个个垂直的消费者兴趣群组。品牌可以根据自身产品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匹配合适的平台与用户群,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项目。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该类垂直兴趣社区可以非常自然地划分出某几类消费人群,为营销者提供相对精准的营销环境,然而部分平台及其相关的上下游行业链尚未完全成熟,营销者还需谨慎对待。

3、平台跨屏分布情况

篇(3)

为了应对活跃度下降、吸引新用户难的问题,Twitter可以说是使尽浑身解数,变着花样博用户欢心,昨天,Twitter官方表示:我们将星形"Favorite"(收藏)按钮正式变更为"Like"(点赞)按钮。可惜用户并不买账,针对Twitter的“换心”事件有了如下的段子:Dorsey:我创立推特。乔布斯:我创立苹果。Dorsey我离开推特又回到推特。乔布斯:我离开苹果又回到苹果。Dorsey:我刚回来才一个月就得罪了至少一半用户。乔布斯:我…好吧,你赢了。

周二,Twitter公司再次沉闷地公布了新一季度财报。虽然该公司状况要好于投资者的预期,它仍然在税后亏损1.32亿美元。Twitter的股票在消息公布后下跌超过10%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微博鼻祖Twitter变成现在这幅模样,此前美国科技媒体BI对Twitter进行了分析。

内斗不断

在过去的一年里Twitter团队核心高管不停变动,去年1月,首席产品官迈克尔斯皮离职;5月,工程师部门高级副总裁克里斯托弗弗莱离职;6月,COO阿里洛加尼离职;10月,工程师部门副总裁杰里米戈登、分析部门资深高管亚当金尼、新闻主管薇薇安席勒离职……

一直以来,Twitter创始人之间内部争斗激烈,先后经历了Noah被Evan、Jack赶走,Jack被Evan架空,和Jack赶走Evan等一系列狗血事件。

团队剧烈变动并不是Twitter病入膏肓的本质原因,Twitter真要是掉,金错刀(微信ID:Ijincuodao)认为,一个最本质性的失误就在于:移动互联网。在产品和收入模式上,Twitter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战略性升级,反倒被Snapchat、WhatsApp、Instagram等产品不断超越。

这是一个爆品干掉爆品的故事,值得深思。

1、急功近利的广告害死Twitter

Twitter股东Goldberg此前发文炮轰Twitter不应该利用现有的用户资源创收,而是应该根据其服务和特色创收。一味模仿Facebook,利用用户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创收,而并未发挥自身在业务上的特点。然而,Twitter在广告方面遇到了所有移动互联网公司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智能手机端进行移动广告创收,难如上青天。

互联网广告和传统纸媒不同,纸媒可以根据版面向广告主收取高额广告费,由于互联网数据更容易掌握,各种传播手段的效果也更容易考量,广告主变得抠门起来。在一个5英寸的手机屏幕上,广告面积太小,用户不容易看到。如果广告占用太多的屏幕空间,网站或者客户端会遭到用户的坚决抛弃。

2、移动产品之伤:易用性太差

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witter,原来有机会成为谷歌的接班人。Twitter的迅速崛起就是靠易用性,140字的短文字。

Twitter可以开发一个适合智能手机的优秀产品和社交媒体。然而在产品开发方面,Twitter犯下错误。许多评论认为,Twitter的产品过于小众,易用性太差(比如各种怪异的符号),新来者不知道如何关注他人,在缺乏回馈的条件下,新用户会感到无所适从。另外在私信等方面,Twitter的设计也过于复杂。

金错刀认为,这种基于移动产品的战略性失误,让Twitter错失了几个高频入口的机会,比如,Instagram的图片社交,WhatsApp的通讯应用,Snapchat的阅后即焚。Twitter再找到这样高频的入口点,太难了。我提醒,虽然现在资本寒冬,但移动互联网的大洗牌只会更猛烈、更血腥。

Twitter的历史要比WhatsApp、Facebook旗下的Messenger等移动聊天工具要悠久。如果Twitter拥有远见卓识的话,其完全可以利用私信推出实时聊天功能对抗后来的WhatsApp。

篇(4)

1.社交的本质

世界上百分之百的争论都是名词的争论,名词的最终极的用途就是方便进行沟通,而语言本身仅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对于某一个事物即使叫法有千万种,但是人们的心力都明白其所指的就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关系的构建,而“关系”在社交网络营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广大的品牌来说,其行业、企业的规模和企业领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够决定他么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这便是社交的本质。

2.社交网络市场营销基因

对于社交网络市场营销基因主要还是取决于行业属性,一般那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片,其在社交品台上的传播也更加的容易,比如目前网络销售手机等。就好比在手机行业中被称之为“雷布斯”的小米创始人,通过网络平台在短短几年内做出了其它企业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到的成就,小米刚开始就是通过微博来和消费者进行互动,博采众长继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最终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中国手机行业中小米只此一家再无分号。产品同样是社交媒体基因的载体,作为饮料行业的大亨可口可乐去年在产品自身上可谓赚足了眼球,他们在瓶身设计了昵称语言,坊间的评论多事赞美之词,这便是产品自身作为营销载体的表现形式。

二、社交网络上建立市场营销模式的策略分析

1.收集汇总各种信息

企业想要在社交网络上建立市场营销的模式,首先就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来收集信息,所谓的信息就是指消费者或者用户对于产品质量、服务的看法、关注度、用户的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等等,将这些资料进行收集和归档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为之后的产品营销做准备。信息的搜集可以通过国内的大型搜索引擎比如百度、360等进行产品或者服务的关键词搜索,也可以通过其产品特有的搜索软件进行信息的搜集。当收集的信息达到一定的容量之后需要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在进行分类存档,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2.招聘社区人员

想要在社交网络上建立完善的营销模式,那么还应该对自己的产品创建一个中心社区,然后扩大该社区的影响力,最后便可以在社区中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该种做法不仅能够显著的提升营销的效果还能够降低其网络营销的成本。在网络社区建立完成之后,先通过发送邀请函的方式让那些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加入其中,在加入的用户人数逐渐增多的过程中那么该社区的浏览量也迅速的得到增加,若浏览量增加的幅度不断加快,那么就表明用户的关注热情持续升高。

3.证实开展营销活动

在社区中需要和和用户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一般的如果对话的内容越激烈则表示用户对于产品的期望值越高。具体的操作可以参照以下做法:即在社区论坛中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可以是一个话题等等,其目的是引起关注者对其的讨论,对于参与较低的局面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性措施来改善,比如在2015年春晚的腾讯企业便通过“看春晚,摇红包”的激励方式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广泛的宣传,同时很好的调动了用户的参与度。再者,企业的营销人员可以主动在社区论坛中发起对话等,这些对话内容一定要紧扣其产品的买点,这样一来那些对该产品持有关注态度的用户便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营销人员便可以适时的和用户就产品的体验和设计等方面进行对话,了解消费的想法。另外社区论坛的内容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多载入一些和产品有关的图片和文章等够让关注度持续加温,这样一来营销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4.持续改进

篇(5)

1.1技术特性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1.3突显特性

在上述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体进一步呈现出各项突显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和赋能性。个性化是指当社交媒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社交媒体上各项活动都刻下了深深的个性化烙印。个人的活动圈子、谈话记录和评论、点赞等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其个人的偏好。这构成了系统为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赋能性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Web2.0让很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从而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应用的爆发,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是从社交媒体使用中突显出来的。可以预期,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和业态,激发互联网上的创业热情。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于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突显特性。科研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个基本类别,但是更多的、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必然是二者的结合。

2社交媒体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首先影响了政产学研体系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的沟通和合作互动的过程,并以较低的技术门槛让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交往,贡献其专业才能,集体地建立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质是一种嵌入在人们互动之中的、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在社交媒体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显特性的作用下,用户作为重要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网络之中,科研网络主体回归到科研人员本位,对传统合作模式的科研专业性网络进行重构。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下,科研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进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冲击:

(1)重构网络:消费者作为不可忽视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所说的“产消者”,消费者作为一极加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通过影响企业与消费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影响到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自身封闭式的活动,而需要用户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思维,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提出的。以往多数公司只是将此作为一种与公司核心市场无关的边缘活动。但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客户可以创立自己的产消者社区平台,将原本边缘的活动日益成为公开的和主流的活动。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为活跃的生产消费者社群之一,由乐高(Lego)所建立。乐高所推出的“头脑风暴”机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编程”的积木,能够组合出用两脚站立走路的真正机器人,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当这项产品在1998年推向市场的时候,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有成年爱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给乐高提建议,该公司一开始的反应是威胁要提出法律,结果引起用户群起反抗。最终乐高不得不让步,发展到后来希望主动采纳用户的点子。

(2)网络重心调整:社交媒体构建出更加侧重于科研人员本位的创新网络。在社交媒体下,节点由组织变为个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员本位。这一新型组织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之处在于,以往过于强调组织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之间通过自组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容易激发出创新。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识分布变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员”不仅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很多科学爱好者。“科学2.0”的出现,被认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模式即将拉开帷幕”[7]。很多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过程,依赖于社会互动和沟通[8]。国外科研社交媒体发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网络目前用户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WetWare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两名研究生发起了这一项目。它以维基百科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编辑。但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个网站他们所学到的实验技巧(如提取DNA,细胞培养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其剥离,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网络社区。

(3)改变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体让科研全过程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研管理传统发标、申报、评标、发包、结题和跟踪的流程虽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项目申报、评标等管理活动都可以更加公开。尤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进行跟踪,方便地了解企业在应用科研成果之后产生的绩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国外科研基金机构已经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运用社交媒体作为开放政府内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众参与和协作的原则,通过各类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网站)研究成果信息、资助机会、招聘信息,并提供两个软件应用Science360(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动终端),内容由NSF所资助的科学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提供。

(4)提升研发效率:社交媒体影响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社交媒体影响了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让各方面有了更广的选择。项目合作本质是一种供需匹配,社交媒体让供需双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多地了解,实现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体是不同领域专家个人为单元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密切的互动、更广泛的接触,从而可以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3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3.1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3.2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

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

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

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

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

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

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4启示和建议

篇(6)

社交媒体客服——你从这个珍贵资源中获利了么?

社交媒体很年轻,它仅仅成长了3年,然而在这3年中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世界。围绕着社交媒体的各种商业应用也层出不穷,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利用这种新兴媒体和客户进行进一步互动,提供客户服务。那么他们是不是用对了方法呢?DMG咨询公司针对社交媒体客服进行了全球性调研,调查发现虽然社交媒体潜能之巨大被公认,但很少有企业了解如何利用它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标。

为什么流失率降不下来?

流失率可能是呼叫中心管理人员遇到的最大挑战。即使是最低迷的经济形势下,呼叫中心的流失率也要比其他行业高。为了降低流失率,企业往往会采用以下措施:优化招聘流程、加强激励措施、加强导师的辅导能力、增加团队活动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很好,但并未直击本质原因:呼叫中心工作的确很难做——它乏味、令人厌倦、而且压力大,如果你的流失率措施是围绕以上特点设计,那么流失率将迅速降低至可容忍的范围内。

Web2.0以及移动技术的兴盛引发新的安全挑战

当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分享着他们的生活细节时,他们对于自己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也极其敏感。而人们不知道的是web 2.0技术让黑客们更容易窥视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web 2.0使隐蔽强迫下载(drive-by downloads)变得更易实现,如何预防这些问题是安全软件提供商所面临的新挑战。

篇(7)

名人效应事实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简而言之,所有“名人”都是媒介传播的产物,例如:凯撒大帝在罗马硬币上刻上自己的头像,以此种方式来宣告:更近代一些时,影视、广播、杂志和报章等平台造就的公众人物亦通过这些媒介输出自身影响力(只是当时受众是被动接受而已):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社交媒体明星――也称“网红”――则通过照片墙、Vine、闪阅即焚、YouTube、推特和脸书等互动媒介吸引大量粉丝,后者的分享、点赞和评论等更是助推相互间有了更强的纽带。

如果说“寻找那些有追随者最多的红人来背书品牌”是第一直觉的话,那么事实上的正确方式要比这个更复杂一点(正如在生活中很多其他的事情一样,当你想要找寻事情的本质时)。《福布斯》杂志对此给出了一个配方公式,表明“网红能带来的影响力=受众范围(即追随者数量)×品牌相关度(专业度和信誉)×与追随者之间的连结深度”。其中,第二个参数尤为有意思:如果该红人在你的品牌行业领域缺乏专业度和号召力,以此与你的目标受众建立联系的话,那么他/她注定不能成为你的品牌的影响者(InfIuencer);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位时尚博主可能会胜过霉霉这样的名人而在某些品牌领域更具影响力。

她预言在2016年,“以绩效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影Ⅱ向者营销将成为品牌支持体系生态圈中的一个庞大的、竞争激烈乃至充满血腥的战场。”

事实上,每一轮社交媒体营销蓝海战中都有先行者胜出。就在今年1月下旬,一家名叫Naritiv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宣布获得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于扩大对Snapchat平台逾1亿之众的用户市场的营销创新。近几年,包括FulIscreen和Maker Studios在内的营销公司即瞄准YouTube视频原创者的网红潜力,将广告主与之联手合作帮助宣传品牌;而Naritiy是第一家针对“阅后即焚”市场的营销机构。谈到将人气旺盛的Snapchat用户变身为临时的品牌代言人,Naritiy首席执行官Dan Altmann表示,“社交媒体上的原创者一族构成了难以置信的催化剂,他们和品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这些植入须保持真切度、时机也掌握得适当,而不是一股脑儿把品牌资讯丢给消费者……”

影响者营销正热的当下,有一个群体蕴特能量,他们就是公司的员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群体。他们首先是一个企业“社交成功”(social success)的获益者:公司在数字世界中的品牌美誉度是这个群体中每一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因此,品牌不应忽视个人品牌和“自家人吆喝”在公司内部受到鼓励,这样他们在数字世界对外建立起更佳的形象时也能对企业声誉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这样的影响往往是“更易发现”、“可共享”和“记得住”的。

总体来说,社交媒体影响者营销策略实施中还应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业界人士的若干建议――

“舍得放弃控制权”。数字营销咨询机构Enlighten公司外联总监Tessa Wegert表示,尽管研究显示通过社交达人的背书品牌可以将转化率提高百分之十,但如果向受众发出的讯息是强迫的、做作的,那么后果也将是惨不忍睹。“关键是品牌要舍得放弃完全的控制权,而是让影响者本身来塑造信息,而不是生拉硬扯。”为了鼓励客户创造他们生活体验中的真实视频,万豪酒店在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的17家酒店提供GoProHER04相机,让客人自己拍摄下住店体验中有趣的片段、提交到万豪特设的交互网站上。此外,客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这些视频,并被鼓励使用#GoPro,#travelbrilliantly等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