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5:3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对于钢琴的教学而言,通过相关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是有着即兴发挥的特点,在对于一首曲子进行教学的时候,重点难点的部位并不是特别突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完全把握好。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并不是遵循一个模式,而是随意的发挥性比较大,这对于刚刚接触钢琴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是因为他们刚接触钢琴,学习起来也不知道重点难点在哪,一堂课下来就显得有些不知所云了。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缺乏针对性。对于钢琴的教学而言,每个学生的水平往往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在对学生技能提高上针对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不利。
(二)忽视学生的基础和素质教学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注重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天赋或之前接触过钢琴,这样在现阶段的学习的时候会稍显轻松。但是更多学生的水平可能并不高,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地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侧重于学生演奏技能的培养,而没有从学生的基础开始,学琴的功利性倾向很大。这也是近年来钢琴考级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只是一种速成应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本和素质培养。
(三)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情况是手把手的教学,就是教师进行演奏然后讲授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性的点,再让学生进行联系,多是对于动作技巧的单纯记忆。这样教学产生的问题无疑使得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缺乏生机的,显得十分生硬,让欣赏者并不舒服。
(四)与实际应用脱节
中职钢琴的教学与实际的应用并不是十分的匹配,这是我们通过相关的调研而得出的结论。中职的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以及对乐理的了解程度相对于专业人才是不够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毕业时都可以登台演出,多数的学生还是没能够参与到艺术的实践中来,这是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的一个问题。实际的工作需求与我们教学成果不匹配,有些学生经过在学校数年的学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还是不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简单的歌曲伴奏无从下手。这其中可能存在个人的因素,同时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拷问。
二、改进教学的一些措施
上面是我所发现的在中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改正。下面,我给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钢琴教学作为一门专业而重要的课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从观念上重视钢琴的教学,其次明确好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刻的以教学目标为动力,不断地采取更加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达到我们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真正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从点滴中培养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性技能,为音乐的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改变教学模式,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建立并完善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过程中做好笔记以及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有切入点。同时对于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对学生按照水平进行层次的划分,注重学生的层次水平差异。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建立互助互补互动的学习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能力的提高,并对不同的水平的学生设置对应实际的目标。比如,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培养是以发展该类学生的特长为目的,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或延伸。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以比赛、演出为主,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发挥技艺特长,施展个人才华,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中等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注重他们潜能的开发,不断地发展他们的实际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对于水平稍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实际的特点,设置一些合理的作业,注重这些学生基础的教学,打好基础,才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不断地追赶其他的学生。通过分层次水平教学我们的针对性更强,承认学生之间的水平是存在着差异的,根据这些相应的差异来设置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使得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我们现行的教学中应该推行的一个教学理念。这不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业务水平来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更加切合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的原则。
(三)增强实用性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普遍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
幼儿处于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学前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学前教育,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定型。把好学前教育大关,影响幼儿的一生。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实施并不顺利。近几年来,一些幼儿家长不认可幼儿园的教育,认为其存在弊端,而将幼儿带回家实施家庭教育。许多幼儿园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展幼儿教学,只顾着向幼儿传递知识,学字、背诗、算数,不顾幼儿天性与个人发展需求。灌输式教育模式的使用,让幼儿成了学习机器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读,幼儿跟读,一些拗口的古诗,教师不顾幼儿是否理解,只要求幼儿熟读背诵。这种方法对幼儿来说太过枯燥。不重视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工作者青睐掌控式教育
许多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价值,但很难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一直控制幼儿的学习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未进化,没有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习惯于掌控幼儿的活动行为,将一切展示自我需求的行为理解成不守规矩。久而久之,幼儿不敢在幼儿园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对策
(一)重视启发教学模式的应用
幼儿时期是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创造力很强,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幼儿的智力及各项能力进行开发。让幼儿的每一种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让学前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幼儿教育要快速发展,就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对教学的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积极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教学活动的启发环节,关注幼儿的每一点成长需求,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天性,启发幼儿一点一点地认知社会,这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幼儿好奇心强,利用这点进行启发引导,有利于丰富幼儿知识与积累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幼儿会对颜色很感兴趣,他们会指东指西问老师那是什么颜色。幼儿教师要据此适时启发其思维,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当告诉幼儿窗帘是黄色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找其他黄色的东西。对幼儿进行启发,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习,有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主导,幼儿必须听从教师的指令。而如今幼儿教师要建立起平等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应该在活动中控制幼儿的语言与行为,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事情要理智。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会让幼儿学习活动的氛围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幼儿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提升。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学习热情转变成为探究动力,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掌握者。尊重幼儿,多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更有利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施。比如在引导幼儿做折纸的时候,教师不需要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跟着自己折某一种东西。教师尊重幼儿的喜好,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纸张,动手折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幼儿折纸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鼓励与肯定,让幼儿越折越有劲头。幼儿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能让学前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致,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幼儿园管理者要重视家长会,定期组织幼儿家长到园参观日常教学活动,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感受正确的教育模式。
三。结语
[关键词]课堂教学 管理 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5-02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平台,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大学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一、问题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目标把握不明确,不知道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的,导致学生对一些课程主观上不重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社会上的许多错误认识,如 “大学学习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大学教育学不到什么东西”等偏见,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学习模式转变慢。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知识量大、进展快,需要掌握和记忆的知识内容多。很多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及时跟上学习进度,对后面的学习造成影响,而且对学习自信心产生冲击,导致一些学生选择消极的态度,甚至放弃了课程的学习。
3.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弱。由于缺少高中时父母的教导、班主任的严格管理,在大学学习环境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下,面对网络游戏、小说等诱惑,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不强,常常出现课余时间过度玩游戏和上网、上课玩手机甚至睡觉等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较差。[1]
(二)教师方面
1.上课氛围过于宽松,制度落实不严格。一方面,教师上课希望通过宽松的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良好的氛围,有时过于宽松,出现有些学生上课发短信聊天、手机上网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掌握和落实不到位。有时对学生上课出现的违纪现象视而不见,不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助长课堂不良风气的蔓延。
2.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课前教师没有通过认真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合理设定上课内容,导致上课讲授的内容多,信息量过大,有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过难,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教师讲课重点不够突出,知识点之间缺少逻辑性、条理性,给学生听课造成影响。
3.课堂缺少互动,教学模式落后。一些教师仍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缺少创新意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时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只专注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 考核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平时水平。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普遍采用最后几天突击学习的方法应付考核,平时学习缺少足够的压力,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突击迎考的结果是考后即忘,不利于知识的积累。这种考核方式只能从某种程度上片面地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不出学生平时的表现。
(三)学校方面
1.对学生变化研究引导不到位。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性格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由于学校研究不及时,学校的政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等脱离实际情况,加之学生入学后教育指导不到位,没有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就业前景怎么样”等困惑,造成学生长期对专业特点没有足够的了解,学习缺少方向,动力不足。
2.需求变化适应不到位。毕业生是学校产出的重要标志,毕业生在工作中反映出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现在大学普遍缺少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这一环节,不能及时认识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方式上不能做出迅速的改变,难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教学体制缺少时代性,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
3.对教学质控与监管不到位。一方面课堂检查的力度不够,检查只停留在制度、口号上,或者有些课堂教学检查仅仅停留在一些定点定时的形式化的检查上,教师学生对学校的检查有所准备,发现不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考场纪律松懈,导致有些学生投机取巧,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靠作弊来通过自己的理论考试,这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策
(一)学生方面
1. 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课余与教师交流自己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吸取教师好的经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兴趣小组等学习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的成长。
2.积极主动总结,及时调整学习模式。学生在入学后,应积极主动地适应高校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应该及时反思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阶段性地总结自己学习状况,分析问题及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改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
3.树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要善于利用大量的自主时间,养成每天对课余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的意识,要加强自律性,对游戏等娱乐的时间要有严格、合理的控制,杜绝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以免影响第二天的课堂听课效率。
(二)教师方面
1.改革考试制度,改变考核方式。充分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等特点,改变评价方式,通过增强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总评分数和提问、课堂参与积极性、课后作业等情况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平时上课的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2.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时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必须体现发展的成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成果;对政治等一些公共课程,课堂教学应选取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题材,增强学生听课的兴趣。
3.丰富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2]改变教学、教育方法,丰富平时课堂教学的方式,如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学校方面
1.加强对学生研究与引导。要加强对新生变化的调查研究,并主动进行引导。要及时对新生介绍专业的特点、作用、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讲解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本专业学习要求,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存在的困惑和一些消极的态度,要及时进行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建立毕业学生调查制度。应该建立毕业学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每年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毕业生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落实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要注重思想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牢固树立自主学习、诚信考试的学习作风;要组织教学考核小组,加强听课和对课堂不定时的检查的力度,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情况进行打分,将其纳入教师的综合教学质量考核。严格考风,要加强对考场的监督检查,严格考风考纪,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鹏燕.浅谈大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 教育探索,2011(9):90-91.
关键词:教师;民间舞蹈教学;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42-01
一、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不足
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不足,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看,民间舞蹈最早源于民间,是人们自发组织并得以延续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尽管在漫长的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许多民间舞蹈得到了更好地改进与创新,但是仍然存在着系统化与理论化缺失的问题。其次,从民间舞蹈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来看,许多民间舞蹈教师最初往往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他们对于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接受甚少。在长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舞蹈教师对于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间舞蹈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师,应当能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努力加强民间舞蹈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将民间舞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整体把握,进而促进其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
鉴于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项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投入大量劳动进行知识构建与行为构建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民间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同样地,这也应当是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此外,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当将自己的视野逐渐放宽,从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汲取教学经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可以通过从语文教学之中“移植”意境教学法等等,通过不同优秀教学法的结合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民间舞蹈教师应当加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魅力的理解,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时代性
中国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民间舞蹈是生命律动的呈现,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蓄的精神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民间舞蹈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其具有浓郁的现代民族性特征。从众多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来看,民间舞蹈往往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对于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则是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尊重和爱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新时期具有更为浓郁的现代特色。我们的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一颗“创新”之心。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符合民间舞蹈的时代性特征。例如,在民间舞蹈备课阶段,我们应当从目前社会发展中较为优秀的舞蹈曲目入手,结合民间舞蹈教学目标,从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入手,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国民间舞蹈的精髓,同时更好地融入到民间舞蹈的学习与发展中去。时代性,作为现代舞蹈教学的一个突出特性,作为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起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民间舞蹈教师能够将目光着眼于民间舞蹈的时代性,那么学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遵循教师的预设规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新鲜的教学体验。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育工作者通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微小、实则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这些常见的问题出发,仔细分析与研究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间舞蹈教学规律。同时,要结合学生发展需要、自身经验与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可适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才实效性。
摘要:在当前职业中学教育中,英语教学越来越表现出其突出的作用,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工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本文就当前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当前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地位已经表现地越来越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健全的进程中,社会对人才地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素质、实用技能、英语读、写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生产联系紧密的要素,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首选标准,尤其是在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的应用等方面,英语知识表现出其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职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贴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英语学好。
一、当前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职业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
(一)职业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中学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30%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实际职业中学学生英语的基础,比统计的情况更严峻,在简单的音标、语法、时态等方面都错误连篇。
(二)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心理惧怕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害怕读单词、课文是他们共同的表现,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腾云驾雾一般,不知所云。面对单词不知如何读,老师领读时,只是和尚念经一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自己却迷迷糊糊、不知所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最怕听写单词。不敢问老师任何问题,怕老师问及其他的问题,不懂装懂。
(三)心理压力造成职业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由于对学习英语的惧怕,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变化和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信心。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
(四)口语差造成职业中学生对自己学好英语失去信心
英语教学中,口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可实际中口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为薄弱的环节,音标基础差,不敢读单词,怕出错。不会读单词,造成记忆单词困难,听写困难、背、读课文困难、理解课文困难,跟讲课进度一点都合不上拍,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感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失去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五)传统被动式的灌输英语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的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老师累的气喘嘘嘘,学生听的迷迷糊糊,在接下来就是听写单词、背诵课文、做练习题、测验考试,周而复始,形成了机械的程序化,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老师主动的灌,学生被动的听,学习成了一种使命,上课成了完成任务,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老师讲,学生听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对英语这门,主要靠对话交流的课程失去了交流的环境,变成了一滩死水,听、说、读、写不能有效的结合,枯燥的环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二、防治对策
(一)调查摸底,从基本开始,夯实英语音标、语法基础知识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进入职业中英语的第一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重要一步。根据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计划的进行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补课,在补课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让学生夯实音标、语法基础,使学生敢读、敢说,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励机制,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在对英语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心理响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行趣味英语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实行趣味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途径,趣味教学就是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地英语学习变的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中。职业中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的认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干好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对于英语的学习的放松,甚至于放弃。”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就看不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也就无法干好工作。再如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电器的说明都使用英语,读不懂说明又何谈正确使用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更是树立学生要学好英语的需要。
(四)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树立学生敢说、能说的信心
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去,从而树立学生敢说、能说英语的信心。
(五)实行教育心理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教育心理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配合老师的讲解,合上老师讲课的节拍,跟上老师授课的进度,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争取最大的学习效率。
(六)运用现代化图文并茂的声、相教学设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老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更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声、相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做到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从而改变了一程不变的课堂、严肃认真的老师、枯燥无味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教育改革正不断的推进,但高中和大学的选拔模式依然没变,应试教学育还根深蒂固,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升学压力大,剥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各学校选拔学生的方式基本上没有变,导致学生的考试压力依然很大,时间都用在做题提高考试成绩上,没有从学习重担下解放出来。因此,很多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接触现实生活,缺乏对基本素材的感性认识,也就很难上升到理性的角度,这导致很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时间不够,没有开展合作式教学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很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数学和英语上,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较少。另外,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教学,主要是讲阅读,字词为主,很少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合作探讨,不能有效得提升作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
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阅读量较少,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搞题海战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即使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也是只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在阅读过程中只注意对情节欣赏,很难从写作技巧去把握。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特别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去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初中作文教学优化策略
所谓的作文教学优化策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而制定的方案,以便让学生容易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方案的优化和实施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达到初中语文教育的客观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情感体验,参与社会实践
感情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感情体验才会让写作生动而丰富,但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是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生只有对一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内部动力,否则教师再努力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只有把学生的内因调动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写作就是要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一定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把社会知识和书本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的生活深入到社会的各种领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不会空洞无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写《我的爸爸(妈妈)》类似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回去看看过去的照片,回忆一下往事,这样容易在生活中找到亮点,在细微之处找到真情。
(二)倡导合作学习,开阔写作思路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的思路,在交流中找到其他人的闪光点,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快找到思路,写出精彩的文章。笔者曾经通过和学生的座谈了解到一些情况。很多学生谈到写作的问题时,还没有拿起笔就感觉煎熬,称自己脑子里是一堆浆糊,无从下笔,只能瞎编乱造,凑字数。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只在学校学习很少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所导致的。基于这个情况,笔者认为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迪。因为受各有方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来参与社会实践,这就需要学生的合作学习来弥补社会实践的不足。
(三)学习写作技能,打好写作根基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写作素材,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写作技巧的培养,否则,即使有丰富的素材也很难写出好文章。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很多学生感觉心里有东西可写,就是无从下手,或者很难有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缺乏写作技能的表现,因此,掌握一定写作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比如让学生阅读范文,找到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再比如让学生分项训练,强调积累,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听到的经典语句收集起来进行模仿。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学生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在这各种技能的融合中才能从根本上打好写作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