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0 14:53: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发展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制约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相关要素
1.农村建设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传统的农村生产还没有改变,从生产的要求上进行分析,整体的规模、专业、生产商差距较大,生产力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效益比较价差。?r民人均收入量较低,农民收入逐步扩大,城市收入量增加,农民需要逐步扩展增收的有效渠道,稳定农民的增收标准,降低产业缺乏的相关因素,对农民建设投入量产生制约的情况进行处理。
2 .农村脏乱的现象较为严重。总体上分析,农村的住房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这直接影响农民住房的拆建改装,村内入院道路没有合理的硬化标准,农民畜禽随意散养,垃圾乱倒,污染情况严重。产生一种脏乱的现象,产生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
3.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不足。受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历史性原因,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开放程度不够,对于一些有文化的、有技能的农村青年,都以出去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无法承担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求。
4.农村设施建设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投入量缺乏,农村建设不受重视,农村无集体经济投入能力,没有有效的投入运作安排。农村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政府规划,投资管理,这直接影响农村的综合快速发展水平。
5.农村综合发展改革不足。受土地、资源、资金量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革变化,但实际上配合的配置不足,对于农村综合改革和各类任务仍然存在较为困难的调整。农村综合发展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影响农村综合经济的发展建设。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的有效坚守原因
新农村社区规划需要以客观的实时建设发展为需求,以实际发展标准原则,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切实做好对设施条件的合理调整,不断完善各类思路的建设。强化对于农村升天的环境保护,完善农村建设发展布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新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控制废弃废物的排放,对废物、噪声、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游戏哦啊保护,提高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坚持以有效的服务为基准,以政府为活动导向,引导政府完成各类服务政策的规范管理,不断提升资金支持和人才的综合服务管理,明确依靠群众,发展群众的作用意义。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的综合建设发展速度,对社会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的管理效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建立完整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应用,提升现代文化、卫生、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完善新农村基础建设理论标准。坚持有效的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支持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建设,努力完善农村社区的资源配置发展管理,完善社会经济财力体制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建设的综合发展布局。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完善政府的依靠作用,加强建设速度的快速调动和调整,明确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的情况需求,帮助农村提升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不断改变现有的资源投入点,以有效的补偿,提升国家实行的补助建设,对资金进行铺垫,提高政府资金的有效使用意义。
三、 推进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有效对策实施建议
1.坚持有效的规划目标建设。以科学的规划发展为前提,不断推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经济作用和社会发展意义。充分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结合现代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生产活动习惯等具体要求,努力规划现代生产规模的发展标准,结合实际设施发展布局,构建新农村的目标建设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和生活优美效果,改善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创建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标准。
2 .大力开展农业发展水平。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尊重农民发展意识的建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特色,提升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展建设标准,突出特色,打造品质品牌,增加收入,积极拓展农民综合合作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新农村产业流通渠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3.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发展建设。加强新农村发展建设调整,以鲜活的形式,发展民俗民情文化,吸引城里人来农村建设,开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一系列的旅游经营模式,提升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城乡与农村之间的快速交流,实现对农村文化的发展。
4.创新发展农村经营模式。农村的经营模式以家族承包管理制度、农民经济组织入股经营制度、现代产业发展经营制度,三种制度为特色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创建具有农村产业发展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标准,将企业与农户,农产地与企业联系起来,推行有效的农村经营创新体制建设,不断完善新农村经营发展模式的管理。
5.遵循有效的发展规律,提高互助共赢的思维。按照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规律化水平,遵循有效的企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性价值,优化产业信息、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资源管控,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产业的互助,发展的共赢。
6 .创新发展有效的实践应用特点。按照有效的经营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经营创新理念建设,以有效的组织发展形式,不断提升经营发展理念的规范性管理,以物质装备、生寒技术为要素,逐步引入新农村建设领域发展进程中,探索分析农民利益与之结合的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发展机制。
(1)确立“强村富民”的理念,对于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强的城市郊区农村,需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和引领乡村转型,强化城乡经济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新农村建设要吸取“冒进式”城镇化发展带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教训,确立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念,以土地整理与统筹城乡用地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村社区。(3)新农村建设应确立城乡整体规划和平等发展理念,把农村发展同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乡村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重视建设多功能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壮大农村特色经济和生态文化产业。
2.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主导模式
首先,按照城镇化进程及效应,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如近郊区、远郊及城镇周边区、传统农区和山区农村等;其次,凸现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导性,如都市型农村经济、生态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基地、企业群体集聚等;再次,明确农村发展的制约性,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科教文化落后等条件。
2.2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操作主体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是理念倡导、规划引导与示范引路。农民是建设的主体,但须有积极性和组织性。提高农民勤劳、自立与合作的精神伦理也十分重要。因此,在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择业和创业的主体性,优先扶助农村创业性职业农民及其专业协作组织。
2.3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实践模式
新农村建设首要标准是生产发展。对区位与资源条件相似的农村,要实现农业资源由农户分散式利用转向股份合作制和产业化经营,促使“生计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发展;对专业市场活跃的农村,需拓展与其他经济的联系,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与社会化;对经济先发地区的农村,推行区域优化开发和城村“一元化”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
3.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策略
3.1遵循城市化和农村发展阶段性与地区差异性,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决策的科学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区域密集型的中心城区和分散化的农村城镇两极失衡的问题,发展壮大城镇化体系的中间层面。为此,应扎实推进以新城和中心城镇为核心、以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为支撑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策略。
3.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与提升农村生产力相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特点,新农村建设要创新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经济互动的长效机制,推进“三整合一提升”的战略,即空间整合,逐步推行迁村并点;组织整合,建设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产业整合,发展现代农业与股份制企业,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及其创新发展能力。
3.3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文明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去年农村工作,部署今年农村工作。
20*年,全市农口部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遭受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和局部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增长11%;粮食总产达到333.2万吨,连续五年增产丰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对此,市委是满意的,是肯定的。
20*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三农”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对农村工作的具体部署上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我市实际,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按照稳定增产的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红线;禁止耕地抛荒,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和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求粮食总面积稳定在84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326万吨以上。二是基地建设。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标准化示范区,培植一批有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生产区域。继续抓好米业、牲猪业、果业、乳业、竹业等基地建设,突出抓好丘岗山地开发,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业为重点,加快脐橙、蜜桔、椪柑、烤烟、油茶、黄花菜、金银花、百合、玉竹、蔬菜等产业带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一手抓现有企业,一手抓新增企业,依托农产品加工,内联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客户,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化增值。大力发展粮食、柑桔、生猪、乳业、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把基地放到*,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四是市场销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合作组织、营销大户把握市场信息,抢占销售市场。推行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推广“超市加基地”经营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创造“国字号”品牌,树立*农产品市场形象。
(二)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滞后是我市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市区及县市城区的防洪堤建设。抓紧实施**寨等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加快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二要抓好农村道路和电力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建设,尽快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抓好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开通城乡公共交通车,形成方便、快捷、安全、畅通的客运网络。理顺电力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三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取缔非法木材市场。开展植树造林,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三)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三农”问题,核心是利益问题。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既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稳定和谐的根本途径。一要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折不扣落实上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坚决杜绝“三乱”行为,确保减轻农民负担不反弹。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一方面,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帮助他们就地就业;一方面,加强信息服务,搞好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走出去转移就业。利用返乡务工人员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制订优惠政策,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创业增收。二要发展公共事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适度提高家庭困难学生补助和资助标准;抓好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建设;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优抚及“五保”供养、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要维护农村稳定。抓好农村工作,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农村争端解决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乡匪村霸和黑恶势力,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特别是地下,严厉打击盗窃牲畜、农机具等侵财犯罪。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严防宗族、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组织。加快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制,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件事: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和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加强征地管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托管、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完善农村集体园场、水域等资源承包经营制度,推行租赁、招标、拍卖、入股等承包经营方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广经营性林地产权的集中流转。三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在县城和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开展村镇合作银行试点工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村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产权、林地林权、渔权等有效担保物抵押贷款试点,鼓励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利用农业资源,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四是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流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乡村造血功能,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杜绝新的债务发生。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调动农民创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 可持续
在交通部门近些年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以来,广大农村的交通和出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交通部门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要保证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建设,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自2009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车购税、国债、以工代赈等资金,先后实施了贫困县出口路、通县油路、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达工程等,使农村公路落后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公路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可持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不能搞重复工程、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
二、农村公路要合理规划布局
国土、城镇发展规划、农村公路网规划首先应与国土、城镇规划相适应,同时城镇发展对路网又会提出新的需求,以促进路网的进一步发展,即交通与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农村公路网络的生成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原则;必须与所处的城乡网络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网络规模总量要预测,在设计农村公路网布局方案之前,应对路网总体规模与农村公路建设总资金进行预测,以使规划路网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并与当地经济实力相适应。常用的农村公路网规模预测方法有结构类比法、指数平滑法与连通度法等。这些方法从不同方面根据各自的相关因素对农村公路发展规模与农村公路建设总资金进行框算。
农村公路布局规划不同于干线公路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体现在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强发展中心,通过树立那些质量较高,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城镇,来向周边农村地区进行点辐射;二是通过干线公路标准的不断提高与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发展,来向周边农村地区进行线辐射。因此,可达性成为农村公路的重要功能,在农村公路网规划中将侧重于道路的连通、“有无”,而不是等级状况。同时,在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中应以现有国、省干线为 基础并与之相匹配,作合理的布局与适当的延伸,而不宜脱离现有的国、省道网而另建网络。
三、农村公路建设要保证质量
由于农村公路设计等级低,工程建设费用投资少,要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公路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1、认真做好农村公路路基基础,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由于农村公路的线形受山区地形的限制较大,大部分路段只能随坡就弯,造成路线坡陡弯急,施工难度大。有些施工单位为了省事,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基础工程质量存在隐患。所以,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设计和施工标准,保证公路的质量合格。
2、做好农村公路的配套附属设施的建设。
农村公路大多建设在山区,回头曲线多,纵坡较大。容易受自然灾害的损坏,影响交通安全。农村公路建设首先要做好排水和防护设施的设计配套建设,山区容易出现滑坡和山洪泥石流,有效的预防胜过灾害重建。例如在硬化的水泥路段,由于路肩土的收缩,会使路肩和路面接茬处出现缝隙,如果不及时将路肩进行填补,遇到雨天,雨水就会顺着缝隙渗入路基,久而久之路面下的土体就被雨水冲走,使路面悬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山区公路上,该做涵洞的路段必须做涵洞,减小下游的汇水面积。部分挖方路段的挖取坡度不够,容易导致山体滑坡,在挖方路段设置有效的挡土墙能够很好的防止山体的滑坡。
三、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要不断创新思路
1、转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养护管理光靠公路主管部门来养护管理很难实现。近些年,农村公路的里程不断延长,可公路养管部门的人员变化不大,使得公路主管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不断增加,要很好的兼顾好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针对当前的状况,固原市原州区公路主管部门采取灵活的养管模式,采取就近的乡镇、村组和村民个人承包养护的的办法,主管单位和承包集体和个人签订《养护承包合同》,对于日常的维护由承包者负责,对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水毁造成的病害工程有主管单位负责维护和修理。承包经费实行分阶段拨付,分别在半年和年底考核时兑现。这样,既减轻了主管部门的人员不足的困难,又为沿线的农民创造了打工的机会。
2、加强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 农村公路路面硬化之后,广大农民的出行条件用了巨大的改变,出行更方便了。
可是,广大百姓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广大农民乘坐摩托车和农用车不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不佩戴安全头盔。这都给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公路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按规定在必要的路段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和提示标志,提醒广大农民司机注意安全。山区公路大多邻沟临崖,坡陡弯急,只要发生交通事故就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除了要加大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外,公路主管部门还要及时的对交通安全隐患路段进行整治,增设防撞墩和护柱,在村庄和学校附近设置减速带和警告牌。
3、提高公路养护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公路的等级提高和里程不断延伸,对公养护和管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养护队伍现在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老职工的理论知识相当滞后,年轻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干公路养护的职业,从而出现了年龄断层,老职工逐步的退休,有没有年轻的职工补充的养护队伍中来,形成了公路养护职工队伍老龄化,知识层次低的尴尬局面。所以,公路养管部门就要就当前的局面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要逐步改善养护工人的生产模式,加大职工队伍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机械化养护的投入,把工程机械很好的运用公路养护中,提高养护工作效率。过去需要十个人干一星期的工作量,一台装载机不到一天就完成了工作。对于各种工程机械的操作,相关单位要组织培训,提高广大工人的操作水平和机械常识,在养护水泥路面的水毁时要转变思路,2013年夏季,宁夏南部山区降雨量偏多,硬化的水泥路面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路基塌陷严重,部分路段路面没有破损,但路基被水流严重冲刷,路面下部形成了巨大的“涵洞”。对于这类水毁的修复,不能拆除完好的路面,只能给路面下部填集料,可下部填土存在压不实的问题,我们就要给集料中适当的掺入生石灰,利用生石灰遇水发热体积膨胀的原理使集料挤压密实,不至于路面继续下沉。所以,我们要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工作,更好的养护公路,保障畅通。
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等级不在高而在顺畅。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状况、地形地质特点,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技术标准,选用技术指标。大力推广就地取材、易于控制施工质量、利于后期养护的路面结构。还修安全之路。农村公路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重点是修资源节约之路。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积极落实土地保护政策,把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加强环保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村级道路尽量利用旧路,做到最小限度地占用耕地,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农村能源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能源建设是解决森林资源不足,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家庭和环境卫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农村能源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农村能源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县作为青海省东大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根本上治理农村污染源问题,农村能源的建设与发展正是治理农村污染源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是农村能源建设是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户用沼气,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大量的秸秆、粪便通过沼气池转化为沼渣、沼液还田,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化肥的使用量。所以说农村节能减排的需求十分迫切,农村能源建设的前景和效益也将是十分广阔和巨大的。
三是农村能源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依然是突出问题,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蚊蝇乱飞、烟熏火燎、臭气熏天,环境不堪入目、不堪入户、不堪入厕,这是我们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通过近几年马场垣、中川等乡镇开展了农村“一建三改”的地方,粪入了池、沼渣沼液进了田,厨房无炊烟、厕所无臭气,室内干干净净,庭院整整齐齐,村庄焕然一新。
四是农村能源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村优质燃料比重,既解决了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也满足了广大农民对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位。同时,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践证明,一口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约薪柴2000kg,保护3.5亩林地。农村沼气有效解决了农民“锅下愁”的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措施,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
二、我县林业资源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142.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84万亩的50.1%,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3.5.1%,活立木总蓄积166.1万m3,全县人均林地面积为3.7亩、人均占有蓄积量为4.3m3。自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59.1万亩,其中退耕地22万亩、周边荒山造林37.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13470亩、封山育林24.85万亩、人工管护面积36.2万亩;三北人工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12.5万亩。在全县林业用地中,共区划生态公益林135.4万亩,商品林6.8万亩,已有59万亩林地纳入第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开始得到了补偿。
三、推进林业和农村能源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林业工程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林特产业建设。按照“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方针和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达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影响”的目的,应把发展经济林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光热条件较好的川口、马场垣、隆治、巴州、总堡、官亭、中川等乡镇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密植矮化核桃新品种,以优质核桃育苗基地为依托,以产业基地为示范,为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效应。
二是低产林改造。通过森林健康保育、补植补种、林分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低效林改造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整地、挖窝、栽植必须有林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做技术指导,坚决杜绝先施工后申报,擅自更改地块和树种,更不允许降低质量标准。
三是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主要涉及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前两项由水务和农业部门负责实施,强化后续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做好22万亩退耕还林地块补植和抚育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三项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建设:
1.优化草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链。在已退22万亩耕地中的紫花苜蓿品种改良为产量更高、收益期长的大叶苜蓿品种,并大力提高草带利用率,增加草产量,扩大养畜规模。
2.建立饲草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加工业是增值产业,是整个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可以在退耕还林区建立饲草加工厂,修建收储仓库、烘干房等,购置打捆机、粉碎机等设备,形成商品化生产。
3.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浅山退耕地和脑山地区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大黄、当归、防风等中药材为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循环。
四是认真抓好四项绿化和义务植树。以四旁植树、农田林网为主的四项绿化工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而且也是解决农村生活所用柴薪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强化四项绿化工程和义务植树,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采用适地适树和良种壮苗,建立起结构科学、速生优质、综合效益高的新一代农田防护林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农村新面貌。
(二)落实防控措施,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地处县南部的5个林区是重要水源涵养林区,也是民和县的“水塔”。随着天保工程、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的实施,林区的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水土流失面积有效得到遏制、水源涵养功能基本得以发挥、生活用水质量有所提高,不仅使县城居民和林区周边群众生活用水得到解决,而且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得到保障,森林防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领导责任制,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确定护林防火责任人,把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把防火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各乡镇和国有林场要指派专人加强火源管理,严禁林区用火,坚决杜绝烧地边、放野火的行为;同时,加强防火设施和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24h值班制度,明确领导带班,发现火情及时按程序上报,保证火情及时处置和信息畅通。
沼气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对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加强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经县政府研究,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决定加快实施“万户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内容。“一池”即重点推广建造8—10立方米多能高效沼气池,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努力推进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进程。“三改”即改猪栏、改厕所、改厨房。改猪栏和改厕所就是结合沼气池建造,对农村厕所和圈舍进行必要的改造,彻底改善农村庭院环境卫生。改厨房就是对建设户的厨房进行有效设计,建设整洁灶台,改善厨房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池三改”要尊重农民意愿,有条件的地方标准可高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可因地制宜进行,但要达到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围绕建设“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28”行动计划要求,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通过“一池三改”,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达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的具体任务。在全面完成*年和*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基础上,安全、有序地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从*年起,全县每年完成2000户以上农村沼气建设,到2010年,建成入户率达到80%以上的沼气综合应用示范村20个、入户率达到50%以上的沼气综合应用重点村45个,农村沼气用户总数达到11000户以上。
三、认真落实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的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工作氛围。各乡镇、有关部门尤其是宣传媒体要广泛宣传沼气的作用和好处,及时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让更多的干部和群众了解沼气、建设沼气、支持沼气,形成社会关心、部门努力、群众积极的良好氛围。
(二)制订年度目标,加强工作考核。各乡镇根据全县目标和乡村实际,制订本辖区*—2010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规划和年度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会同县发改等部门,根据各乡镇实际,综合平衡后下达年度计划,年底对各乡镇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三)抓好典型示范,提高综合效益。各乡镇应结合实际,突出搞好沼气综合应用示范村工作,做到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在沼气建设过程中结合乡村规划,搞好改猪栏、改厕所、改厨房配套建设,大力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四)规范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沼气既是环保型能源,又具有行业特殊性,要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科学规划、标准化设计、规范化施工,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各乡镇、村都要明确安全质监人员,加强对沼气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