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6:0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学过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教学过程

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 实施途径 兴趣 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于地理新旧课程对比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新课程则扬弃了这一传统的惯性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的经验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先介绍知识,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标更遵循人的知识增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弥补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活动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二、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是体现过程优化的有效载体。地理教学中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时间短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引子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认识,例如,在教学和地震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熟悉的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带着问题一一阅读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答案,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可以想象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事实上,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

三、于地理双基教学落实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因此,落实双基教学,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意义重大。毋庸讳言,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清理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实现“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例如,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偏向及河流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行比较,总结出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而经度地带性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关键所在等。

四、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篇(2)

一、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概念

教学信息包括两点:知识信息和教学活动信息。所谓知识信息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学科内容(不是该学科的全部知识);教学活动信息指反映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状态的信息。教学环境有以下划分:如果从所指范围的大小看,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课堂(教室)环境;从因素分类来看,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人们注意较多的教学环境;而对地理教学来说,另一种同属因素分类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这就是教学信息环境。而教学信息环境是以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环境的一种。地理课教学环境则是指地理学习时所独有的教学信息环境,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的研究和建立尤为重要。

二、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意义

1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的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以社会信息为主,可分为三大部分:基础信息,隐含信息和信息。基础信息是指经过教材编写者、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学材料的编制者以及地理教师事先加工好的地理知识。就初中地理教学来说,一部分知识以国家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基础,根据各地区或各学校情况加以适当扩充构成。在理想状态下,即学生并没有事先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对这部分地理事物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基础信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区域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如关于地球陆地各种地形和自然带分布的信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并不直接将地理信息传递到学生那里,而是提供适量的地理数据(文字、图像、数字等),将教学需要的信息隐含在这些数据中,这类教学信息就是隐含信息。地理数据相对学生来说是未加工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非正规教学获得的地理信息。例如,通过在家里看电视、报纸、课外读物或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的地理知识。如果信息正好与基础信息重合,基础信息就转变成信息。

2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的重要性

从地理教学的发展看,地理教学信息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首先,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会日益增多。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比起自然地理部分,这些内容的教学所需信息量会大大增加。此外,地理教学,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学,应改变只是拿一些原则泛泛而谈的做法。其次,中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中学各科在这方面都负有自己的使命。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能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大隐含信息和信息的运用,促使学生多从地理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种较好途径。

三、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的意义

篇(3)

关键词:生存教育;地理教学;途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8-02

一、地理教学中生存教育的现状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会生存”已然成为了全球教育的共同主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的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我们的地理教材还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珍爱生命”的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存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更是地理学科提升其学科地位的契机。但是由于现实中的各方面原因,地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学生等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许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高考的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思想等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升学率等,地理学科依然被学校视为“豆芽菜”、“杂牌军”,致使本来就比较少的地理课时更加少,在众多学科中备受歧视。现实中的地理教学状况使得一些地理教师备受打击,课程改革中生存教育的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于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准备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失去了作为地理教师应有的激情。中学地理教学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生存教育的新鲜血液没有很好地渗入到中学地理教学的骨髓中。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途径研究

青少年缺乏生活阅历,他们对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既没有感性的生存体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教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去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提高其生存的能力。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性,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说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名胜古迹,等等。我们不仅要充分挖与掘教材相关的内容,还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其它地理课程资源,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与地理有关的读物、小说,播放地理纪录片等,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人类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如在《我国农业分布》的教学当中,可以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景观图片,例如南方的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图片,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反映的事物,但是不要注明地点。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讨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由学生利用相关图像向全班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

2.教师要充实自我,以身作则。要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不少老师自己本领不高,终日躲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浑浑噩噩过日子,躲避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变化和磨难,自身的生存意识与能力就不是很强,如何教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领,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例如使用角色扮演这一授课方法,当讲到高中选修中“自然灾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受泥石流侵袭村庄的居民,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教授其逃生之法。

3.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践活动有课内和课外之分,现如今的地理教材,不乏很多的活动板块,教师可据此开展一些例如辩论会、演讲、话剧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合作。而课外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切身地体验并且感受到社会,认识、理解当今社会中的各个问题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自主调控的本领,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锻炼、成长,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生存。如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交通大队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事故状况、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调查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防灾的意识。又如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活动板块,要求以北方缺水问题为例,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不同的对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家组(如工程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地理专家等)开展辩论赛,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生存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仅仅只需教师和学生即可,它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位于一体的系统。因此想要顺利地实施生存教育,仅有教育部门(或学校或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争取到全社会的配合与参加,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以及家庭的资源,从而形成生教的合力。例如高中必修2中第三章的问题研究环节,针对题目“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基地联系,开放园区供学生参观学习,甚至邀请学生家长陪同,让家长与社会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5.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哲学上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无论外界如何重视,如何劝导,都只能产生一段时期的影响。只有学生自己拥有生存自救意识,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或是寻求其他帮助。而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天灾人祸永远是别人的事,跟自己无关,也正是如此,造成了他们生存意识的淡薄。因此,唤醒学生的自我生存意识,使之实现自我生存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必修2中第六章《绿色食品知多少》,可以让学生事先从自家随机带零食、蔬菜,在课堂上展示并分门别类,教师在强调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同时,告诉学生绿色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好处,并运用多媒体等展示食用非绿色食品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的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危险近在咫尺,自己并不能置身事外,使其从内心真正关注生存教育并认真对待它。

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生存理念,从小处说,可以强化学生个人的独立生存意识;而从宏观上来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要性,甚至不失为地理走出尴尬学科境地的一条新路。当然,正如文中所说,除了地理教师的转变,社会以及的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相信,只要各方力量都能重视生存教育,并携手共建之,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且会生存得十分精彩。

参考文献:

[1]曹利群.“适者生存”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2]刘丽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天中学刊,2005,(3).

[3]光.生存之维:经验视域与超验视域的分化与融合——关于建构生存哲学的思想史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4]崔新京.生存意识—日本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柱[J].日本学刊,1994,(4).

[5]周王跃,王斌.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意识的发展[J].天水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

[6]吴宁,栗文华.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7]王凯.新生存意识与生态环境运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4,(8).

篇(4)

关键词:优质教学;优质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优质教学理论发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后来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分析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是一种促进教学优质、促进学生学习优质的素质教学。我国学者周善恒认为优质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旨在适度负担的前提下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教学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强调教学始终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目的。因此,将优质教学与地理教学结合,提出优质地理教学理论是适应地理教学基本要求的表现。

优质地理教学是以优质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优化地理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形成优教、优学的互动模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的地理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结合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需要,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实施优质地理教学也已成为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一项新举措。

一、优质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优质地理教学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由此,优质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优质教学

优质地理教学是一种通过提高地理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优化教学目标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现代教学理念。优质地理教学的开展首先便离不开地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优质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而且要善于与学生交流,选择有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的优质学习

教师教的优质、高效最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全面进步上。要实施优质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并指导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地理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与学的优质结合

优质地理教学是一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地理教学策略。优质地理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优质”,“优质”既包括教师教的优质,也包括学生学的优质。因此优质地理教学也可看作是教与学的优质结合。在优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优质结合就是将教师的优质教学与学生的优质学习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性,通过优化教学主体的互动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促使地理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优质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优质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师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促使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优质地理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地理教学主体、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过程等。本文主要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优质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地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隐含在地理知识技能中的人文精神等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地理教学内容是关系到优质地理教学能否实现的基本要素,没有优质的教学内容,就没有优质的地理教学。因此在选择地理教学内容时应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要体现“快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特征,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再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地理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喜欢的素材作为地理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

以时间为标准来看,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因此优质地理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也是实施优质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管理优质地理教学时间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教师要增强时间效益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机智,积极协调好教学时间;其次,地理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要争取在最佳时间段内安排主要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再次,地理教师也可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讲述方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延长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优质地理教学实现的关键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而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尤其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在选择导入点时,地理教师应认真分析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兴趣爱好等,注意贴近生活,使导入点富有时代性、创造性与趣味性;其次,地理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再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教学行为实现最优化;最后,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培植发散点、发现创新点,寻求不同地理知识的发散点,为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为学生将来进行优质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优质地理教学也多采用表现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既要考虑到在教师的教学下,学生如何进行地理学习、怎样获得地理知识、如何提高地理素质,又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味人文精神、如何展现生命价值等优质教学的深层意义。

优质教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教学现象、教学理论,给我国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质地理教学主要通过优化地理教学系统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发展和完善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善恒.新课程理念导向下的优质教学[J]·青年导刊,2005(9):24-28.

[2]刘衍萍,李国霖.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学优质化[J].教育导刊,2002(12):22-24.

[3]徐辉.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教学问题的观察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11-14.

篇(5)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应很难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这就使得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运用的符合性人才,成为了社会急需的一种人力资源。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有着知识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复杂,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进行探究。

1 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在徐建华所著的《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中,地理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被认为是同为研究地表问题的学科(在来自希腊文的西方文字中,几何学有“测地术”的含义)[1]。从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看,数学方法的运用,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发展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的重要因素,这就说明数学思想方法是促进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来看,气象学、地质学和地震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学科的帮助,因此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就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1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问题不能通过统一标准进行一次性解决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进行划分,对划分出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对应方法进行处理的数学思想[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数学思想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会告诉学生,某地的经度数除以15,将结果四舍五入以后,取整所得的结果就是该地的时区。针对学生对计算时区过程中的四舍五入问题难以理解的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时区计算公式的余数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

2.2 归纳思想

归纳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特殊例子进行分析,通过舍去非本质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方式,从事物本质联系中概括普遍性结论的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些地理规律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归纳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昼夜长短问题进行归纳。

3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通过对新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变化过程,成为了新数学教学大纲中较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理性认识过程,成为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样,在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提到的“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地球仪的方式,让学生对由赤道到两级的热量差异进行了解,在对热量差异进行了解以后,学生会发现,热量差异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对既影响热量变化又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以后得出结论,气候因素是影响热量变化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渗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渗透,学生对由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分布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这就表明数学思想的应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

4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学思想方法调查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首先,在数学方法的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这样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相关的数学思想进行了解,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旁听数学课的方式,对自身的数学知识进行丰富,以便让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渗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程度进行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是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数学思想的渗透是为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多的数学思想,那么,地理课就已经变成了数学课,因此,只有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地理教师才能利用大量的时间对数学思想进行了解。

5 结论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逻辑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归纳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情况进行控制,以避免流于形式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姝媛.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6)

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学目的以及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够实现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了,因此,在新课改之后,微课程理念逐渐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进行探究,先介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优点,然后再介绍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过程,以帮助微课程理念更加高效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且在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了重新的定义以及规划,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形势之下问题逐渐凸显。微课程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逐渐被高中地理教师接受并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且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加重视。

1.微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微课程教学有效的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学生根据其生活环境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加之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差异最终导致不同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能力、方法以及效率上各有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是微课程理念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科学的分层教学规划,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2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程理念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个性化与模块化。在模块化之后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层次划分显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个性分明,在个性化与模块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且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构建。在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模块划分,凸显各个模块教学的重点与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长期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1.3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高中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感官水平要求较高。在传统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再加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本身就十分立体化,因此,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十分困难,即使能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微乎其微。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仅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深度剖析,且教师也更加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逐渐培养,因此,在微课程理念之下,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更高,且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实质上,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对高中地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且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而学生生活水平以及地理常识的增加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地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微课程应用在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地理常识的增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中地理“微课程”教学过程

2.1微课程教学主题的确定。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对于知识模块的划分更加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都具体有显著的个性特征,即微课程教学划分的教学模块都有其核心主题。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块的划分以及教学主题的确定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其不仅影响微课程教学后续过程的开展,其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2.2微课程教学时间的控制。微课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自由学习,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应该科学的分配课堂时间,微课程教学的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最佳,以充分保障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2.3微课程教学结构构建。微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进行,教学问题的合作探析过程。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要十分迅速的切入微课程教学主题,即在教学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应该迅速且有效。在活动设计与进行阶段,首先,微课程教学活动应该紧扣主题且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析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引导,且最终教师应该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结束语

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因此,积极探究微课程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十分必要。

作者:张智华 单位: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时欢欢.泛在学习环境下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选择;地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238-01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选择地图是关键。

一、选好地图的种类。

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地图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地理景观图、地理联系图、地理原理图、地理统计图等等,不同的地图所承载的地理信息也各不相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差异。选好地图的种类能够让每一张地图发挥其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是外来民工子女,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既不能“读万卷书”,更不能“行万里路”,他们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隘,这种狭隘性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景观图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景观图是将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图像的形式,形象而又具体地展现给学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恰当、合理地运用地理景观图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感性认识的不足,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分布以及基督教教堂的建筑特点,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法国巴黎圣母院、俄罗斯瓦西里大教堂、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美国洛杉矶水晶教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澳大利亚圣玛丽大教堂等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地理的魅力。

地理联系图则有助于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地理知识。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目前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地理知识的“碎片化”,也就是所学地理知识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地理知识的“碎片化”又使得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容易遗忘。产生知识“碎片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地理会考的考查目标对地理教学的导向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会考考点的过于细化,过于注重对记忆类地理知识的考查,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视记忆地理事物和现象,忽视理解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所学地理知识不成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对地理联系图的恰当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重构,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生学完八年级第二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后,我会绘制一幅反映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图表,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特征。

二、选好恰当数量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