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6:0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软件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013-01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但是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将软件工程思想运用到其中,那么开发者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时,可能会依据信息系统管理理论构建出略显呆板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无法得到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及适合用户使用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在现在的开发中,是一个失败的系统。因此在软件开发中应当将软件工程理念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1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具有复杂化、大型化,受传统开发理念制约等特点,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模型呆板,理论化严重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比较注重自身,轻视了软件工程思想的重要性,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这种做法的弊端,一个无法让客户满意的系统开发出来也必将是一个失败的系统。模型的呆板,必将导致用户界面的呆板,这样的系统势必不会被用户所接受[1]。

1.2 结构化分析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依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将系统开发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系统分析,第二阶段为系统设计,第三阶段为系统实施。在第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理论通常为结构化分析,对结构的阐述通常需要通过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来完成,采用此种方法虽然可以使需求分析变得更加简单,系统的逻辑性更加符合标准化。但是系统的开发周期将会变得更长,整个开发过程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软件将有可能无法继续使用,因此该种分析方法可能会直接造成系统开发失败[2]。

1.3 缺少管理,造成质量评估不准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将管理理念合适的引入到开发之中,将会导致对软件的质量评估出现问题。没有合理的软件质量度量,无法对系统进行详细的安排,也无法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合理的评价,更无法对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评估,最终将会造成对整个系统的质量评估出现误差[3]。

1.4 闭门造车,导致开发周期过长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还有许多软件开发者,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们具有“英雄主义情怀”。一个人将所有的开发任务都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习惯一切从零开始,他们认为这样的软件开发过程才是正统的,不去参考相关的成功经验,这样势必会使开发周期变得更长。

2 解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软件开发过程中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开发方法和理念的不当,目前所谓的经验化开发,主要就是利用模块化和结构化设计思想对开发工作进行安排。一旦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时,系统的开发人员通常先对当前系统进行调试,依据调试结果进行修改,这样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有所提高[4]。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无法对自己的清楚进行描述,或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可能对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系统开发者就需要不断的依据用户的需求,对系统进行调整,采用这的形式进行系统开发,将要付出严重的代价,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要想合理的解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必须将管理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商品”,通过合理的软件工程方法提高“商品”的质量,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将软件工程理念的运用引进迫在眉睫[5]。

2.1 将软件工程方法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将软件工程理论贯彻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之中。严谨、科学、规范是成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所以在开发中,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对软件工程的方法加以应用,这样在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管理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面向对象分析法的应用

面向对象分析法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处于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完全可以大胆的对其进行使用,使面向对象技术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发挥其作用。例如,将对象概念进行引入,对实体进行描述,结合类图、数据传递图等分析非结构信息,从而建立合理的非结构模型。如果情况需要,我们也可以将形式化方法引入到系统开发之中,用严谨的语言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义。这样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依据语言和图,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合理的分析,最终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系统。

2.3 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有着中重要作用,它在软件工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分配任务;依据进度进行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最终实现对软件的成功开发。软件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受软件工程管理的影响。软件工程现阶段在项目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理论。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以利用软件工程理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评估和管理,合理的评估和管理将会提高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概率[6]。

2.4 对原有软件原型进行利用

软件开发者可以利用软件原型提高客户对软件的满意程度,原型可以是实化产品,消除软件原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需求的不确定会导致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疑惑,原型的建立可以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纠正。原型可以使项目经理、用户、技术项目风险承担者对软件的理解更加透彻。

2.5 利用构件技术避免重复开发

要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重复开发技术对系统开发予以支持。可将构件思想和建模思想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之中,构件相当于生产预制板的模子,构件实例相当于建筑上的预制板,将预定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高楼。用构件产生构件实例,通过构件实例的组装和控制来构造应用软件,这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

3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物力、人力,要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应当将软件工程思想应用到系统开发中,改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缺陷,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 涂海丽,陆玲.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0(13):17-18.

[2] 韩生利,狄明.软件工程思想在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3,12(3):21-22.

[3] 王建良.面向对象方法在管理系统开发中的深入应用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11(11):27-28.

[4] 王子哓,孟庆祥.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11(3):31-32.

篇(2)

[关键词]DMBIA信息构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构建师

一、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IA),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在将信息的收集、组织和表示与建造建筑物的相应过程进行比较之后,其认为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点上,构筑信息建筑物与构筑物理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创造性的提出了IA这样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信息构建在国外的研究已30多年,近十年的发展最为突出,从2000年开始,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ASIST)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以IA为主题的峰会,而在中国,则开始于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而其在中国的真正研究与推广则可以视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为起点。I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载体及其所依托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信息爆炸,信息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冗余,如何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把握提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IA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一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关注用户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等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和展示,以用户可理解为最终目标,构建信息。

信息构建的发展近年来越发迅速,在某些领域中也有重大突破,但归纳而言其主要的应用领域较多体现在网站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在其他领域的涉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而本文借此欲创造性地尝试把信息构建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分析传统信息系统开发的不足,换角度思考信息系统开发,并提出相对更为有效合理的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希望为以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作铺垫。

二、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成熟阶段,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也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称之为传统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基于某种软件技术的,如基于UML技术、基于web、基于internet交互技术的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开发方式来实现,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在综合这一系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MIS的重复建设,企业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出现多个职能域的MIS,而各个MIS之间又普遍存在“孤岛效应”,重复建设很难避免;MIS建设缺乏全局性、战略层面的意识,造成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在部门内、各部门间以及本单位与外部单位之间流通的不顺畅;信息可理解不突出,这也是目前就突出的问题所在,即使是系统最终能够发挥出其有效性以及可用性,而在其实施阶段,使用者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以及适应这一系统,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也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ERP在我国发展的“早死”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信息构建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突出核心思想为“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可理解”,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作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如ElaineG.Toms的信息交互模型、Sarahbidigare的Shoppingcart模型、LouisRosenfeld的企业信息构建模型(EAIRoadmap)等。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将信息构建的方法论和思维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在弥补传统开发方式不足的同时,也希望使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三、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在充分理解信息构建理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内涵、方法、现有模型或方法的基础,建立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TheDevelopmentModelBasedon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DMBIA),根据图1可以了解其具体包括六个流程:信息概念设计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信息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评估。

1.DMBIA的基本流程

(1)信息概念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用户为宗旨,了解企业现状,确定用户需求,包括信息系统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环境,企业优弱势,系统目标以及系统可行性等等。现状了解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同时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市场调查分析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者说是信息构建师怎样去理解用户信息。以网站信息系统为例,包括理解网站系统建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谁是潜在的观众?人们为何使用你的网站?如何按照重要性程度为每个目标排序?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特征?竞争对手的现状?网站的特性和标准,比如下载时间、网页大小、版面、外观和感觉等等?在确定所有以上问题的答案后,再次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客户认可的网站目标。

(2)信息内容组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组织信息内容,形成定义信息结构的文档。作为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内容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流程的成效。其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对现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区分,尽可能实现所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后续的结构设计、定向检索等。信息组织一直是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其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分类方式以及主体方式。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师较为关注的是沃尔曼先生提出了“LATCH组织模式”、LouisRosenfeld和PeterMorville提出的精确组织方法[8]和模糊组织方法以及孟广均先生提出的信息组织体系。

(3)信息结构设计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用户的整体信息结构。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去了解信息,理解信息。但当一个信息系统没有提供背景知识时,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形成背景知识以便让观众循着这个结构联想或学习,了解信息的内容,进而找到所需信息的所在地。因此关键点集中在寻找一种结构,一个能最简便表达主题的、正确的、特有的组织格式,能够使读者忽略无关信息,最快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一个能够容纳信息,以及决定所要显示内容的结构。在信息结构设计时,同样必须完全把握贯穿模型始终的核心思想即需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为保证最终的设计结构满足系统目的,信息构建师应从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零碎的内容片段的各种元素设计成为一个结构完美、和谐、统一、有机的整体。

(4)信息界面设计

信息界面设计也可以认为是外观设计、视觉设计,以用户理解为主。信息界面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能够使那些对信息系统不熟悉的用户通过一定的简单了解或操作就能够直接使用信息系统,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构建与界面设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设计潜在系统结构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界面设计人员的参与,因为潜在的信息构架必定会影响其在用户界面水平上所做的工作。界面是一个桥梁,许多的对话和交互都是从它开始的,它也是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交叉点。好的界面设计能从表达潜在目的的背景中生成一个有效的、引人注意的视觉体验。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内容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界面的美观性,用户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要体现足够的系统导航性。(5)信息系统实现

该阶段将软环境的设计向硬环境的设计转变,整个信息系统实现流程按照笔者模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软件选择,硬件购置,网络布局,系统调试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信息构建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和与其他相关人员配合进行。该阶段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构建是基于各个学科知识理论之上这一特点。

(6)信息系统评估

该阶段是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指与用户需要的符合性以及与预先目标的一致性。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在这里根据信息构建的原理,提出基于用户的信息构建评估,即系统必须体现可用性、信息使用户可理解。以网站设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内容组织评估,包括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内容登机划分是否标准等;信息结构评估,是指内容的组合连接,也就是信息片断是否符合用户所需;信息导航评估,是指导航要数是否清晰,冗余是否多,标识是否明显;信息检索评估,是指检索反映速度是否较快,检索结果是否达到用户满意,检索结果信息展示是否用户可理解等;界面美观评估,是指其信息网站界面基调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等。

2.DMBIA的基本原理

在模型具体应用中,各个阶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最终系统的用户可理解,保证在企业对信息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信息构建,可以更好的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因而各个阶段始终体现以信息可理解为目的。信息的变化按照周晓英博士的理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片断、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信息状态,见图2。

模型的构造遵循信息构建的原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构建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并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适应性,模型开发原理主要按照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的四个方面展开,即:

信息片断的集成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是从信息片段的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集成准则,集合所采集的信息,简单而言,把采集到的用户未知的信息转换为用户可知的信息,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综合合理应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信息最佳有效集成。

信息集合有序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形成有序、逻辑、主题鲜明的信息结构体系。

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信息展示界面,一方面有效地展示信息系统构建用户所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使信息系统使用户能感知信息结构中所存在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心情愉悦地从中获得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加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

3.DMBIA的基本原则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构建师除了必须在理解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同时必循遵循信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信息构建其他学者所制定的原则之上,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的自身规律,得出以下几点模型应用的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兴趣、用户的习惯、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方面开始设计和运作。

整体性最优原则,是指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

突出设计原则,是指重视对信息结构、信息界面或信息内容的外观和展示形式进行设计。

美观与功能平衡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考虑构建结果应当具有的目的和效用,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外在的东西服务。

篇(3)

《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是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经济应用软件开发中,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在经济和社会的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运行背景

1.课程特点。《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数据库应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按照项目的开发顺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开发流程。从开发背景、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库分析、数据库建模、系统开发到系统实施及维护,每一过程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信息量太大、知识点太多以及专业术语过多,学生难把握重难点,妨碍了学生自学;同时教学知识点过多,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拉完情况;还有系统开发需进行全局规划,需要具有全局意识,有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将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ASP.NET的相关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

2.学生情况。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知识不够扎实,且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而本课程知识点多了,需一定动手能力,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果还是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也只依赖课堂学习,不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上面提到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较好解决。

三、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内容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整个教学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学生掌握整个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即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并且按照各阶段的开发方案对系统进行开发。因此对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个系统开发阶段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部分内容弱化,部分内容重点讲,并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

《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软件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的每一阶段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进行介绍,对各个阶段所需编写的文档进行讲解,并以案例为基础对开发阶段所需做工作进行说明。另一方面是ASP.NET的学习。对ASP.NET相关背景进行说明,对开发环境进行介绍,如以教材订购系统为例,讲解系统登录、注册、用户主界面等的制作为例,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所分析的文档制作对应的系统。

2.教学方式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形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抽象。为优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为此教学中应结合以下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

第一,案例教学。本门课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例如,在讲解完系统分析阶段后,结合实际项目,给出对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阶段所需做的工作。

第二,小组实践。由于项目的开发是个团体项目,教师应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明确小组的项目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他们自己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多媒体教学、案例阅读与分析(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的基础上对比开发相应系统。比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进行项目开发及文档的编制。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系统开发方法的目的,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讨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转换角色,围绕中心问题同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再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不应该死板地遵照预先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互,并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学生在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时,对于可行性分析部分存在难点,可以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对于部分报告编写认真且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以范本的形式给其余学生浏览,供其余学生学习。

第四,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有必要的,既可以使一些教学难点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里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例如,讲解数据流图的绘制,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步骤,然后在屏幕上打出练习题,让学生学习绘制数据流图。学生填完后将几个学生的数据流图再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们指出他们填的对不对?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第五,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激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给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的内容范围,由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教授系统公共模块的制作,再选用教材供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当遇见问题时,教师给出一些指导。

四、课程考核及评价

课程考核应采取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小组方式自由选题,按照系统开发流程编写对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根据所编写的文档开发系统。系统功能可概要化抽象实现,不需大而全,要求概而精。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篇(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definition of UML is described, the UML graphics is classified, the UML development process is put forward for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the author has illustrated the UML application for o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关键词: UML;面向对象;图;信息系统

Key words: UML;object oriented;diagram;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89-02

0 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面向对象方法不仅是一种软件工程的开发技术,而且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思想方法。

1 统一建模语言

1.1 UML的定义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ing Language)是一种建模语言,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和编制文档的方法,它用若干个视图构造系统的模型,每个视图描述系统的一个方面。UML吸取了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其他流派的长处,它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开发,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编写质量,并能促进软件复用,方便集成已有的系统。

1.2 UML的图形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图形可以划分为5类。

①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是对系统提供的功能的描述。用例图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用例图定义了系统的功能需求。②静态图(Static diagram)。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不仅定义系统中的类,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如关联、依赖、聚合等,而且包括类的内部结构。对象图是类图的实例,使用与类图基本相同的标识,与类图不同之处在于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包由包或类组成,包图表示包与包之间的关系,用于描述系统的分层结构。③行为图(Behavior diagram)。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是对类图的补充;活动图描述满足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图,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顺序图展现了一组对象和由这组对象收发的消息,用于按时间顺序对控制流建模。④交互图(Interactive diagram)。交互图包括顺序图和合作图,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顺序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消息发送的顺序;协作图与顺序图相似,除描述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的关系。⑤实现图(Implementation diagram)。实现图包括构件图和配置图。构件图描述代码部件的物理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配置图定义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它可以显示实际的计算机和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显示连接的类型及部件之间的依赖性。

1.3 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建模过程

图1是UML建模过程的一个高层视图,这是一个迭代递增的开发过程,每次迭代都包含软件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采用这种开发方法不是在项目结束后一次性提交软件,而是分块逐次开发和提交,每次迭代都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第1阶段,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捕获用户要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第2阶段,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用例图的进一步扩展,是从逻辑概念角度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3阶段,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模型中概念性的模型转化为与具体语言挂钩的设计模型。第4阶段,系统实施。将设计模型转换为系统的源代码,是信息系统最终产品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这部分工作重点在系统编程工作。第5阶段,系统测试。在系统构建后,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确认,使用多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

2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例

以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例,说明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重点对前3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2.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业务项目和业务规范,基于校园网络、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规范、高效、准确、便捷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调研可知,系统面向的用户有4类: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教师、学生;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5项:系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

2.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系统的类,用包类、类图、顺序图等描述它们合作的概况。

2.2.1 包图。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人员、事务和接口3个包,分别控制不同的应用。系统分析包图如图3所示。

2.2.2 类图。统一建模语言UML用类图描述系统中的静态结构,根据系统划分的3类包图,分别绘制人员、接口和事物包中的类图,以人员包为例,类图如图4所示。

2.2.3 顺序图。顺序图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以课程管理为例,顺序图如图5所示。

2.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通过考虑现实环境,将分析阶段的模型扩展和转化为可行的技术实现方案。

2.3.1 活动图。活动图既可用于描述操作(类的方法)的行为,也可用于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用活动图建模后可以清楚地了解进程的操作过程,以教务员课程管理为例,活动图如图6所示。

2.3.2 协作图。协作图用于描述系统中相互协作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关联链接关系,与顺序图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图侧重于表示交互的时间顺序,而协作图侧重于表示交互对象的静态链接关系,以教务员排课课程管理为例,协作图如图7所示。

2.4 系统实施和系统测试

2.4.1 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成果转化为可实际运行的系统,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构造模型进行编码,并对已构造的模型进行修正。

2.4.2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是保证新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以UML为工具为系统进行建模,可以针对系统开发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建立不同的模型。

参考文献:

[1]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一、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相对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ationalUnifiedProcess,RUP)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弊端。所谓的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主要是指以网络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论,它就好像一个在线的指导人员,能够为全部层级、所有方面的软件程序开发提供开发模板、方针建议以及案例支持等等。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拥有着一个十分完整的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下,技术、实践等面向过程的方面以及代码、模型、文档等其它开发组件均被囊括其中。但是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为基础,给出了一种相对更加高效、更加可行的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弥补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不足,通过科学、系统以及有计划的指导,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可行性尤其是成功率,能够为中小型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简化使其更具针对性。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主要面向对象是那些常规性的绝大多数的软件系统开发,因此,在针对性方面显得不足,没有能力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给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设计方案。尤其是那些开发数量与日俱增的中小型软件系统,应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则会使得整个开发过程显得啰嗦、累赘和臃肿,软件设计人员除了要进行软件设计活动之外,还需要有效处理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天生的不足,增加了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而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则采取了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面面俱到截然相反的理念,即“分割简化、细致明确”。具体而言,就是将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问题进行合理划分,分析并探讨相对简单的部分,明确这些简单部分之后进行设计活动和实现活动。

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来源于众多的中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实践,因此,它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高效,而且极具针对性和简化性。这些特点使得不论是软件开发人员还是软件工程管理人员都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获得良好的执行效果。第二,能够实现软件开发支持的最大化。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软件设计人员对于业务理解的偏差、系统用户对于业务的变更和微调等,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很难进行有效地应对,而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软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当中,软件系统开发团队的人员构成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团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不仅拥有软件系统开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有用户业务领域的专家。因此,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系统设计团队能够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与用户进行直接、没有偏差的交流,及时发生客户对于业务的新要求、新变化,相应地,客户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软件系统开发的具体进程,并根据软件系统开发团队的要求为软件系统开发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协助。第三,优化合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对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而言,它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划过程、需求分析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测试过程以及运行维护过程。其中,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设计过程要比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该过程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整体性设计过程和详细设计过程)笼统得多;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测试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发人员的测试过程和用户的测试过程,且开发人员的测试过程密切联系着编码过程;同时,测试过程之后直接进入到运行过程也缺乏合理性,这两者之间应该增加“试运行过程”,即保持“测试过程试运行过程运行过程”的顺序,经过试运行过程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之后再进入到正式的运行维护过程中。有鉴于此,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系统开发过程进行了合理化与优化处理,将其划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即需求定义过程、外部设计过程、内部设计过程、编码测试过程、联合测试过程、系统试运行过程、系统初运行过程。其中,“外部设计过程”和“内部设计过程”同属于大的设计过程,“联合测试过程”则合并了编码和开发人员的单体测试,单独增加了“系统试运行过程”这一个重要环节。正是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系统开发过程进行了合理化与优化处理,使得软件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有效管理和控制软件系统开发的进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在每一个开发环节当中均有开发进度文档,该文档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进行阶段性任务的明确、任务完成人员和完成时间的严格定义,借助于开发进度文档,彻底实现了软件系统开发进程的精确化管理和控制。第四,基本思想概述。通常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是建立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基础之上的,并充分融入了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forSoftware,能力成熟度模型)理念,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过程。所以,精确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中小型的B/S系统及其类似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的细化分割。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实现了对复杂问题的细化分割,将其划分成为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不论是系统开发过程还是软件工程管理均更容易;(2)软件开发团队当中增加了新成员——业务领域专家,他的阶段性介入对于增强整个软件系统开发团队业务能力方面是不言而喻的,提高了发现不合理业务的及时性,并能够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软件系统开发资源;(3)优化合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定义过程、外部设计过程、内部设计过程、编码测试过程、联合测试过程、系统试运行过程、系统初运行过程等七个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要求计划具有非常高的细致程度,例如,以周为单位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天为单位确定开发计划,以小时为单位明确测试计划,等等。总体而言,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能够为软件开发质量和开发进度提供更可靠的保证,对于软件工程水平较低的国内现状而言,其积极作用还是非常显著的。

二、基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X系统开发实例

某企业需要开发一套物流中心仓库管理系统,要求对仓库进行严格的控制,即对仓库进行精确的入/出库管理,提供在库量的实时监控,并且为财务用户提供准确的入/出库数据以及相关的财务数据。需求定义。在立项初期,首先确立系统开发的对应体制,包括开发商、用户系统课负责人、用户业务负责人。在开发商方面,有项目经理,项目组、开发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项目整体进度的把握已经项目合同的相关事宜。项目组长则全面的管理项目的开发进展,对各个开发阶段进行全程的跟踪,并且对项目中的相关技术方面的问题做出决策,还包括了与用户系统负责人进行联络。开发人员主要负责系统需求的获取,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现。在用户方面,系统负责人主要起联络开发商和用户的作用,协助开发商和用户对业务需求进行沟通。另外,还负责向系统课的领导汇报系统的开发进度情况以及开发遇到的重大课题。业务负责人主要由实际工作的操作者构成,是系统功能的提出者以及系统测试和确认的人员。外部设计。在需求定义阶段,己经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确认,系统整体上可以分为8个大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管理、Maste管理、集装箱堆场、仓库管理、溢出仓库管理、工厂侧管理、财务用户部分和Housekeeping。在每个人功能模块当中又划分了若干了个功能画面,分别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实现。内部设计。详细描述了系统数据的数据结构,定义了各个数据表以及表中的数据字段的名称、类型、长度、含义等相关信息。系统实现。开发系统环境:MicrosoftWindowsServer2003SP2;开发平台:MicrosoftVisualStudio2003;开发语言:,C#,JavaScript;数据库服务:MicrosoftSQLServer2005;数据库客户端:Oracle9.2。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应用方向发展。不少地区和行业,已把会计电算化定为会计工作升级的条件之一。此外,会计软件市场的出现,促进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通用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总体上,会计商品化软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率。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浙江省温州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6.7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整个GDP的83%.但在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上却不如人意(除了财政部门规定的发票管理系统以外),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其原因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商品软件虽然功能较多,但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因素),整体应用效果不很理想。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自我开发或委托有实力的专业软件公司开发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在温州地区开发几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的情况,仅就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投资较大,如果开发的系统在技术、经济和管理上不可行,或新系统不符合系统目标,或在系统开发阶段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待系统运行后再进行修改,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无法实现。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和在开发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阶段和步骤,且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这些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使整个开发工作有规律、有步骤的完成。系统开发审计就是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的审计。按照系统开发的周期,系统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因此需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审计。

一、系统分析阶段的审计

系统分析阶段包括提出新系统目标、成立开发小组、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和逻辑模型建立。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确定系统的长期目标(2~4年)和近期目标(1~2年),以确保系统目标满足单位内外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完成所要承担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单位财会人员的习惯,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并具有一定的效率;确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和接口;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确定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如CAD、CAM)的界面和信息联系。

2.确保各有关部门派代表参加开发小组并确定其熟悉所属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范围;检查项目负责人召开的重要会议,看是否均有各部门人员参加。

3.审核企业可以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及其来源。

4.与系统分析人员共同研究新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

5.复核系统分析人员取得的现系统的信息关联状况、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信息载体和信息量等全部详细资料;审核所建立的新系统的目标能否满足其处理和控制上的要求。

6.向会计部门查询,确定该部门就会计处理的立场,审核有关的成本与效益的计算。

7.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重点是数据流程图)是否满足会计和财务制度流程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

8.全面检查系统分析阶段的现状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会计业务作业流程图、输入输出和代码调查表、系统分析说明书等文档是否完整、正确。

二、系统设计阶段的审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中提出的逻辑模型,考虑实际的设备、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确定新系统的实施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文件与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和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系统设计是否采用了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各模块之间联系最少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以确保系统“波动效应”尽量小,可修改性和扩展性尽量好;以确保模块的划分满足会计核算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符合会计人员的习惯;以确保系统结构控制图符合系统的处理要求。

2.审核数据库文件是否符合控制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要求。特别要注意文件和数据的安全保密控制和权限控制,以保证未授权人员不准接触文件和数据。审核字段和记录的设计,并进行一致性、准确性、合理性的综合分析,尽量消除冗余和节约存贮空间。

3.审核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方案。以确保系统环境的合理配置,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硬件的配置要符合目的性、先进性、配套性、经济性;软件配置要选择合理的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配置要符合标准化、主流化、实用性和技术性能指标好的原则,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资源的共享。

4.抽查部分代码,看其是否符合国际、国家、行业颁发的标准代码设计。检查代码在逻辑上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否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检查代码是否符合惟一性、直观性、可扩展性和合法性。确保一级会计科目的代码应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编码。

5.审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保证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特别要保证输入数据的质量和纠错能力,竭力避免“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确保“正确的输入,正确的操作,正确的输出”的原则。检查输出报表的设计是否满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的要求。复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包含一定的审计线索,以便能由系统的输入顺查到输出,或者由输出逆查到输入。

6.审阅处理过程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具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的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功能和允许使用的多种核算方法;以确保有适当的控制措施,使所有经过审核的业务,均能完整的被处理;确保结账功能的设计能自动检查本期输入的会计凭证是否全部入账,并保证账证、账账相符;以确保机内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适当的手工辅助自动进行银行对账,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审核新系统的实施方案,以确定整个系统设计的文档(系统总体设计书、详细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是否齐全、正确。

三、系统实施阶段的审计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新系统付诸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活动是根据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控制结构图、文件与数据库设计、系统配置方案及详细设计资料,编制和调试程序,进行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等工作,将技术设计转化为物理实际系统。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程序设计人员一起选择合适的程序开发工具、合适的数据结构和合理的算法;检查是否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查阅程序中采用何种控制措施,确定各种必须的内部控制是否都以纳入所设计的程序中;检查程序流程图是否正确,检查源程序的正确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程序文档是否完整和规范。

2.参与和监督程序的分调试和总调试。调试时需精心组织测试数据模型,即有正常的、有效的各类业务数据,又有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数据。分调试时以查明该模块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接收并处理正常的业务,并发现是否拒绝不正常的业务且按预定的要求给出错误的信息并给予记录,以确保每一模块内部控制关系的正确和数据处理内容正确;总调试时要测试各模块接口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使用形态及其组合情况,查出系统中属于相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和缺陷,以保证各控制信息关系的正确。

3.与有关人员一起参加系统的试运行,试运行应采用并行运行方式,试运行的期限不低于三个月。检查试运行记录和试运行报告,核对新旧系统处理结果,看其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无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查明实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原来设计考虑的差异是否合理,系统能否正式投入运行;审核所选的系统转换方式是否合理。

4.审核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查明系统的操作员、管理员、程序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有无相互兼任的情况。查明未经授权批准、不掌握密码的人能否接触程序和数据并对其修改;实地观察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查明输入数据是否经审批,正确的数据能否被完整准确地输入系统,错误的数据能否被发现并经过适当的程序更正后重新向系统提交;查明是否制定了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制定的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并有效执行;检查系统修改的文档资料,查明每次修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已修改过的程序是否妥善保管;实地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参与系统运行后的审核和评价。

5.详细检查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规格书、源程序清单、程序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操作手册等文档是否完整准确。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审计人员、特别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审计,这对于开发活动的恰当控制,系统开发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资料和凭证的规范性,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效率性,以及事后审计的可审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信息系统 用户需求 功能过度 功能适度

一、引言

本文依据作者多年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经验,以及对此问题的研究与认识,提出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功能适度”原则,用以解决“用户需求至上”与功能过度的矛盾。

二、用户需求与功能过度

在许多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开发的资料中,都在系统分析或设计时特别强调“用户需求”。把其作为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和系统设计,特别是新系统功能设计的主要依据。应该说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对“用户需求”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关于“用户需求”有两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理解为:由用户提出的所有要求(如需要新系统解决的所有问题,需要新系统实现的所有功能);另一种观点认为:“用户需求”是指用户所在业务系统本身对信息化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系统的、长期的,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现行系统中用户提出的各种需求来归纳、提炼。

观点一是由于信息化进程的特殊性而造成的。早期信息化的启动和推进主要是由计算机的专业人员而非专业的信息系统人员,用户方面也普遍存在对信息系统的知识缺乏。所以当把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商业合同来运作时,所谓的“用户需求”就成为了连接开发人员和用户的必然桥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要求用户必须提出自己的需求,虽然需求可以修改、完善,但不能无度;计算机专业人员按照这种需求设计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这样运作的缺点是:(1)用户由于缺乏足够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的知识,提出的要求可能是片面与不完整的;(2)开发人员虽然为项目的运作寻求到了必要的依据,项目完成相对容易,但完成的项目可能很难真正满足用户(系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长期的需求;(3)按照这种观点开发出来的所谓信息系统本身就不是企业业务系统的信息化,而是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业务,完成了企业现有功能的不完整信息化。

观点二反映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用户需求”的本质,即这种需求不是用户提出需求的表面含义,更不是个别用户提出的需求,而是新的信息系统的需求。新系统的需求来源于现行系统用户的需求,所以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必须重视现行系统用户的需求。

“功能过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目前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用户对信息系统知识的缺乏,作为合同甲方对系统功能提出的过高要求,或者是用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随着信息系统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对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提出超越项目合同的新要求;二是指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用户设计了一些对业务系统开展业务无关、无用的功能,或者是设计了一些有关、有用,但过分超前,目前系统无法运行的功能。

“用户需求”与“功能过度”是相关的。如果用户需求解决的好,用户需求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新系统的本质需求,新系统的功能设计便会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自然不会出现前述的两种功能过度的情况。反过来,如果出现了功能过度的情况,一定是用户需求没弄清楚,即新系统的需求不清楚、不系统。既可能是用户方对新系统的需求不清楚,也可能是系统开发人员对新系统需求不完全了解。

三、“功能适度”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功能过度”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开发双方由于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如应用方对信息系统知识的缺乏、开发方对应用业务的不了解;二是一些软件开发商为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而开发的通用软件。所谓通用软件一般都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对用户和市场细分不够。虽然功能设计是合理的,但合理的功能并不是大家都需要。解决功能过度最好的方法是在功能设计中始终坚持功能适度,为此,我们设计了功能适度原则。

1.功能不是越多越好

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并不是系统的功能越多越好,用户不需要的功能、用户不会用的功能、对系统开展业务无作用的功能再多也是冗余。

2.设计的功能应该是用户有用、要用和能用的

所谓“有用”是指这些功能是系统业务正常开展所需要的功能;而“要用”的功能是指用户由于业务岗位的不同而需要使用的本岗位定制功能;“能用”的功能是指为用户提供的功能应该都能满足用户的正常操作要求,并与用户的使用能力相适应,能运行出正常与正确的结果。注意,也许系统的功能都“有用”,但对某个特定的用户却不一定“要用”、“能用”。

3.功能设计应该以对用户的细分和新系统业务需求作为依据

功能设计为了“适度”,必须有针对性的设计,即必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操作岗位的具体业务需求来设计。不能把所有的功能都提供给用户供其选择,更不能凭想像来设计功能。

4.功能设计必须是完整的

这里说的“功能设计必须是完整的”是指功能设计必须适度,但每一个具体的功能设计都不能因为“适度”而影响设计的完整性。

四、结论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用户需求”的概念,其不应该是用户提出什么就做什么;而应是通过对现行系统用户需求的调查,全面理解新系统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新系统功能设计的主要依据。

新系统的功能不能过度设计,只需要设计用户开展正常业务够用的功能即可,冗余的功能设计是一种浪费。为了解决功能过度的问题,设计中坚持功能适度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芳芳张鹏翥: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认知变化的纪实性研究[A].生产力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