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经营管理

社区经营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4:4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经营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经营管理

篇(1)

1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

市场化动作,是中石化集团对油田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是提升中心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强化外部市场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扩张。

1)严控外部项目用工总量。物业服务工作大都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员工进行现场服务,人工成本占比较大,而在远离江汉的武汉、荆州开发的项目,还需增加住宿、生活、沟通等补贴,人工成本更高。降低人工成本的首要任务是严控用工总量。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人员定员,岗位作业人员也按满负荷要求进行配备。

2)优化外部项目人员配置。在外部项目人员配置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标,社会效益为支撑,采取就地招聘与油田派遣相结合的劳动力组织管理机制,在保证关键岗位员工队伍稳定的同时,着力降低一般性岗位用工成本,除炊事员等骨干队伍由江汉派遣外,其他用工大多就地招聘,并优先录用主业单位在当地的家属,有效减少异地就业人数,降低住宿费、住勤费及交通费开支,缓解异地就业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部分主业单位员工家属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一举多得。

3)优选外派人员住宿方案。从油田派遣到武汉、荆州等城市的外部项目工作人员,住宿成本较高,在减少派遣人员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优选住宿方案,综合考虑住房费、交通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力求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租房比宾馆住宿低,派遣人员由宾馆住宿改为租房住宿,是降低住宿费用的有效途径。选择租赁房时,须综合考虑区域租金价格差异,交通费用差异等相关成本差异,选取最佳方案,在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做到住宿相关费用最小化。

2简化经营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机构、班组、岗位、活动设置,推行职能、会议、资料“三合并”,简化经营管理过程,消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从而提高管理活动效率。

1)合并管理职能。一是内部车辆集中管理。改变生产指挥车、生产运输车、环卫专用车分散管理的格局,将中心所有车辆集中到运输队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输队管理的幅度,充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强化生产指挥车和环卫专用车的专业化管理,有效降低油料消耗和修理费用。二是现场服务规模化管理。对规模过小的班组进行合并,提高场所、设备、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班组活动效率。在进行机构合并的同时,还对部分岗位进行了合并,如将中心办公楼安保值班岗与生产调度岗进行合并,消除重复值班,降低人工成本。

2)合并大型会议。大型会议涉及面广,会议成本高。中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会议的策划,力求将多个会议合并召开,减少开会次数。如社区中心半年检查讲评会、经营纯净考评分析会、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体系评审会,可合并召开。要注重策划,讲求实效,防止会议走形式,既节省会议费用,也提高会议效率。

3)合并基础资料。中心10个职能部门,各路都对基础资料有自身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设置基础资料的现象;质量体系,经营管理,和谐创建等,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基础资料归口到中心经营管理科,统筹考虑集团公司“三基”工作、ISO9000质量体系、中心内控管理、文明和谐小区创建等要求,协调各职能部门意见,对基层单位资料进行整合、精简。按照这一思路,中心形成了4部手册统领16类、48项规范记录本组成的资料体系,消除了重复资料,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过程的可追溯。

3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

中心作为油田经费单位,收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管理局对经费指标压得很紧,从客观上要求中心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应以目标管理为依托,精细预算为核心,严格考核为动力,量入为出,挖潜增效。

1)优化降本目标管理。中心下达基层单位的费用指标时,强化“四分开”、“四严控”。做到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分开,生产性变动费用与非生产性变动费用分开,锅炉供暖费用与常规服务费用分开,经常性费用与临时性费用分开,给每个基层单位明确下达单项费用指标30余项,同时还下达节约非生产性费用和节水,节油,节电、节煤等节本降耗目标,要求基层单位及班组严控水、电、油及零星材料费用支出,规范班组效益指标考核办法,统一班组主要效益指标分解考核台账,促进微观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头,促进目标管理的深化。

2)推行精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已推行多年,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已趋于完善。应注重强化预算的科学性,要求各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根据中心核定的年度单项费用指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生产进度与季节性差异,在适当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准确制定月度预算,每月20日前上报下月费用预算,并附详细的预算说明。需发生现金支出的,必须提前两天上报资金计划,否则不予付款。中心财务资产科要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发现某单位、部门预算与实际不符的,一律要求说明原因,提高有关人员的精细预算意识,降低基层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的合理性。

3)强化成本费用考核。一是严格费用确认。要求物料消耗年有预算,月有计划,购有审批,报有依据,领有程序,耗有记录,不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的费用支出不予认可。二是严格成本核算。严格水电计量跟踪监控,保持中心、基层、班组能源计量数据三对口,提高了现场计量数据与财务结算数据的一致性。三是严格成本考核。既考核总成本,还考核单项成本,特别是严格考核常规能源消耗成本,对费用节约率排名靠前的单位,月度挂红旗,作为年度评先选模的重要依据;对月度费用超支的单位,月度挂黄旗,并责成单位领导限期查明原因,拿出改进措施。四是实行效益挂钩。如无领导认可的特殊理由,月度累计常规变动费用超支的单位,暂停发放单位员工的月度效益工资。年终考核常规变动费用节约的单位,按节约额的50%提奖,超支的单位,等额扣减单位年终兑现奖。

4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挖潜增效

社区服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锅炉供暖等服务项目又是高耗能项目,人工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降低人工成本与能源消耗,是挖潜增效的两大关键点。

1)全员动手创效。中心员工能干的活,一律不外包,也不外顾临时劳务人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主排水沟清淤和小型维修工程,靠员工自己动手来完成。引领社区居民、社区党员、青年志愿者,参与“共创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清淤保畅通,为小区添光彩”等活动,营造社区共建、共融、共享的良好氛围,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压力。结合油田矿区绿化调整,将规划淘汰的一些有价值的树种,自己动手移栽到特定区域,形成新的园林景观,如中心各小区物业站员工自己动手,从局水杉公园移栽拟淘汰的棕榈达1300棵,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2)管理创新创效。以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采用新手段、新机制,强化节水、节电管理。运输小区牧业服务站通过QC小组活动,解决了自动冲洗水冲式公厕冲洗频率自动调节系统,能够通过定时调节器,对不同时段的冲洗频率进行自动调节,中心对该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并推广到了全油田,在保证冲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水耗。优化用电精细管理机制,在门卫等倒班作业岗位,完善电表电字交接机制,将电耗考核到各时段,各小班,落实到人头,促进员工节电积极性的提高。

篇(2)

20__年的保护区在经历了艰难险阻,经受了风雨磨难之后,迎来了展新的一年,经营管理科在保护区管理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一年中的各项工作,现就一年的工作汇报如下:一、春季造林工程

20__年春季,经营管理科带领各站工作人员及管护人员,对20__年查处出来的非法林地进行了植树造林,经营管理科的人员不怕风吹日晒、道路颠簸深入每个植树地点,为他们讲解植树的技术要领,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圆满地完成了春季造林工程。这次植树造林成为湿地、林地与耕地的隔离带,控制了不法分子扩地边、拱地头等私开乱垦行为,为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生态效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监测

资源监测工作是保护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各项工程实施的保证。20__年夏季,经营管理科带领各管理站人员克服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在省林业设计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保护区内的重点公益林样地进行了资源监测工作,监测面积XX亩,样点数XX个。此项工作历时一个月,全体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圆满完成资源>文秘站: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在管理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管理站工作人员和管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坚持以保护和恢复保护区内的特种用途林,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实现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和“六大工程”建设为目标。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单和管护人员讲解等方式,深入到社区村屯全方位、大规模的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使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对有关法律、法规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湿地、森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社区居民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落实管护人员,签订合同

20__年我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在20__年XXX亩的基础上新增补偿面积XX亩,至此全区有林地全部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XX亩。

为制定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经营管理科对省厅下发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样本进行逐条逐款的研究,在参照样本合同的基础上,制定了三江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管护经营合同主要内容有保护区的权利和义务,管护责任人的权力和义务,法律责任等。

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营合同落实后,组织管护人员进行合同的签定。召集管护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条款,逐一进行解答,在无任何问题后,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共签订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XX份。

3、加强管理、依法治区

经营管理科通过认真总结20__年管护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严格按照上一年度检查验收小组的要求去做,全力保证了“三个到位”、坚持“六个结合”。各管护人员在严格的责、权、利关系的制约下,加大了管护力度,管护经验逐渐提高。加强了对管护人员管理,对管护人员定期培训、考试,提高管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使管护成绩和效果有所提高,各种破坏森林和保护区的违法行为显著减少,使保护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4、加强档案室建设、严格档案管理

工程档案专人管理,专人填写,规范合理,便于查找。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完成各项数据的申报与统计工作。对各项管护记录认真填写,反复核查,实现微机管理。

四、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方案编制

1、在管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营管理科通过认真调研,仔细思考,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可研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为申请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基础,此项工程的实施是我区用来恢复和补救森林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而且可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2、九月份经营管理科严格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完成了《20__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方案》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实施方案》的编写,以及各项数据的填写及统计工作,并上报到林业厅,申请到补偿基金XX万元。这一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为三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对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区管护面积大、战线长,管护人员不足。区内多为岛状林、泡沼星罗棋布,人均管护面积过大,管护力量不足,给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二是功能区划不太合理,情况错综复杂,管护难度大。由于三江保护区建区初期,在功能区规划上盲目性较大,致使区域界定不尽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内的村屯、湿地、农田相互交错,给管护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六、20__年的工作思路和安排

20__年,经营管理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安排是“实现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

1、实现“一个目标”:

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完成局党组、局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方案》中的各项指标。

2、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突出依法管护。增加管护人员,缩小人均管护面积,实行“定人定片包干”管护责任制,使每个责任区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湿地的行为。

篇(3)

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必须具有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机体,其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灵活的发展动力机制。发展是企业的本性,发展动力机制是企业生命体的核心机制。发展动力机制的作用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由于企业的趋利性,从而形成了企业内在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构成对企业自我发展的外在压力,这是企业动力源的直接体现。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高质优价的新产品赢得市场;就必须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争强企业竞争实力;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灵活的经营决策机制。灵活的经营决策机制,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决策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职能,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和发展,企业决策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目标应由追求利润转向追求顾客创造顾客,决策重点从管理决策转向战略决策转变,决策标准应由“最优”转向“满意”。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使决策具有科学性。三是灵活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机制包括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调节机制两个方面。企业内部调节机制主要是根据自身需要,合理设置部门和配备人员,使之相互协调,以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生产能力,将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提高效率。企业外部调节机制主要是确立“以销定产”、“客户至上”的经营方针。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科研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公共关系。四是灵活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是从反面刺激企业高效、合理地执行自己的职能。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表现为企业长、短期行为的协调,既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又能兼顾企业的眼前利益。通过财务约束、利益约束等规范企业的行为。五是灵活的竞争机制。企业竞争机制是企业生命力的外在表现,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各方面机制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这是企业发展面对的外在压力。如果企业没有竞争性,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就必然要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竞争无处不在,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灵活的竞争战略和策略。企业的竞争机制表现为企业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开拓经营、改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六是灵活的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必须面对赢利和亏损、成功与失败以及破产的严峻考验。企业的风险机制,要求企业应具备风险的物质基础条件;要求企业职工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条件。企业要有自筹资金投入再生产的能力,用自有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承担风险。企业职工要确立风险观念,要具备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力。

二、经营管理科学

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保证,是企业经受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的关键所在。一是确立经营观念。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树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导向企业行为的计划观念;应树立为市场和用户服务的市场观念;应树立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竞争观念;应树立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效益观念;应树立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观念;应树立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胸怀全局的战略观念。二是转变经营职能。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主要职能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而不再象计划经济体制那样过多的承担社会保障、生活服务以及其他社会职能,企业一心一意只抓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机制的运行过程,直接受到市场的支配,产品和资源能否实现正常的周转,耗费能否得到补偿,关键在市场。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紧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要把握市场信息不失时机地转化为生产经营决策。三是注重经营战略。企业要在把握环境变化和对自身各种能力与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产品结构与方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市场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努力,不断追求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制定出谋求企业扩张和发展的经营战略。四是创建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有新追求:企业要注重自身形象、增加第一印象、注重更新形象、形成统一印象。要讲究诚信经营,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经营作风、加强信益管理和维护信益、挽回信益等方面建立企业诚信经营。要充分利用公共关系,与顾客搞好关系、与经销商搞好关系、与新闻媒体搞好关系。要具有对人才的追求、对冒险的追求、对战略经营的追求精神。五是推行民主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要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行为动机的变化,使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解决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应培养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参与意识、增加参与的机会、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展集体谈判制度、职工建议制度、自我管理制度等形式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要为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六是管理手段先进。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大量涌现,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不断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能力、扩大管理范围、使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现代化。在企业信息搜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经营计划控制、市场营销业务、储运库管等方面实现微机自动化管理。

篇(4)

关键词:体育训练馆;企业化经营;运营模式

一、体育训练馆的类型及运营模式

(一)体育训练馆的类型

体育训练馆按投资主体划分有三类:政府财政支出建设的体育训练馆为公共国有的,包括专业竞技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场馆、公立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出资建成的属于私有;而政府与其他主体合资建设的则属于合资体育馆。

体育训练馆一般的投资量都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建设工程和训练设备两方面,且其具有一定程度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在中大型的体育训练馆建设上,世界各国大部分由政府独资或合资承担,而其他中小型则民间资本投资较活跃。

(二)体育训练馆的运营模式

体育训练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它同样适用其他经济组织所采取的运营模式,但因其公共物品供给的特性,运营模式存在特殊性。目前,世界各国常用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全额预算管理,即场馆由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把体育训练馆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中,由政府全额拨款。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采用这一管理方式,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青海、新疆等也是采用这一模式。

二是差额预算管理,即由政府行政部门管理,但是政府财政经费只针对设备维修、添置和人员费用进行补助,一小部分也用收支相抵后差额补助。我国主要是采用这一运营模式。

三是自收自支。这一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政府通过招标将一段时间内的经营和管理权移交给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经营者自收自支,而政府需要在合同中明确条件和要求,承包或租赁方对场馆保养、维修、收费价格、资产保值增值等负有责任。国外大型体育场馆主要采用这一运营模式。

四是现代企业管理。成立场馆运营企业,按照现代公司设立法人代表,建立合理治理结构及管理机制,明晰产权,明确民事权利和责任,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厦门市工人体育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工人体育馆的经营情况

厦门工人体育馆由5个场馆组成,包括综合馆、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和网球馆,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综合馆有1.3万平方米,共有4608个观众席,既能满足国内专业体育比赛,又能作为公众平时体育锻炼的场所。

工人体育馆的经营项目主要有四项。一是场地租赁。工人体育馆将常年对外提供场地租赁,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要。二是举办各类赛事或活动。三是体育类培训。工人体育馆常年对外招收各层次的学员参加学习。四是配套体育用品,以方便广大市民健身需要。工人体育馆将经营必要的配套体育用品、运动服装并提供发球机、球拍等体育器材及用品的租赁服务。

工人体育馆的服务项目有免费的体育赛事策划及有偿提供赛事专业裁判及工作人员。

多样的经营和服务项目,提高了工人体育馆的使用率,且从近几年的经营收益看,取得较好的成效,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工人体育馆近5年的经营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进一步开放场馆,创新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使得收入猛增。下图显示,2008~2009年增长率高达300%,虽然这与2008年的基数过低有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厦门工人体育馆创新求变,努力改变以往过度依赖上级补助的模式,使得经营创收占比也逐年增长。但是,从总体经营收益来看,却不尽人意。这一方面说明体育馆在成本控制力度上仍需要花费大力气,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加大监控力度,减少场地的损耗并提高工作人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岗位设置,节约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看出,因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的固定投入巨大,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

(二)工人体育馆的运营模式

与我国公共体育馆相似,厦门工人体育馆的运营模式则采用的是 “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所谓“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模式是指公共体育馆以事业单位性质存在,享受一定财政支持,政府行政部门对场馆具有一定管理权限,包括经济指标、领导任命和人事调动等,而场馆内工作人员定位为事业单位编制;内部管理则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明确的经绩效目标指导下,按企业模式建立组织机构,自负盈亏。

工人体育馆在经营上进行较多的创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公众在体育休闲方面的需求旺盛,场馆顺应需求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通过市场运作创造较好的效益,减少财政负担并回馈社会。

三、厦门市工人体育馆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化运作管理仍不成熟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共体育训练馆在企业化运作管理方面仍然很不成熟,工人体育馆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管理者普遍不清楚如何走市场化道路,而普通工作人员的“铁饭碗”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市场竞争意识浅薄,使得组织对市场的反应缓慢,造成消费者满意度低。另外,因企业化运作尚未成熟,组织内部管理的效率仍然偏低,特别是办事流程繁琐,改革任务急切。近年来工人体育馆一致力于流程方面的改革,但进程仍然缓慢,无法满足市场对场馆高效率运转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紧缺,综合能力有待于提高

目前,工人体育馆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懂得经营、善管理、精法律、通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从人才队伍结构看,部分专业人才是体育专业出身,部分则是其他专业性人才,但经营、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再从年龄分布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形态,人才梯队建设亟待加强。总而言之,体育馆团队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状况都有待于提高,否则未来将会成为制约场馆发展的瓶颈之一。

四、提高体育训练馆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加快企业化管理方式的改革进程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首先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延续现有成功运作模式,采用市场运行机制,把市场需求作为场馆经营管理风向标,丰富经营项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其次应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及资产增值创收制度。最后,为符合市场经济特点,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场馆资源,提高场馆利用率,实现盈利目标。

(二)建立市场营销观念,开发经营项目

为提高经营效益,公共体育馆应建立市场营销观念,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创造良好的经营内外环境,以体育消费者的需求为依据,开发经营项目,创新经营理念。同时,应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灵活掌握和运用在竞争中取胜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三)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团队能力

市场化经营离不开一个高素质、强大的队伍,需要大批体育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要灵活应用各种形式强化人才培养,如办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讨班,或者聘请具有成功场馆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来授课,从而提高体育场馆经营团队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目前,厦门工人体育馆为鼓励工作人员接受再教育,了《厦门市总工会关于做好在职劳模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厦工[2011]99号),通过各种方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团队能力。

另外,也可通过与专业体育学院的合作,进行委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甚至可以设立体育经济管理学科,培养专业人才。

(四)借鉴国外优秀的体育馆经营管理模式

国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发展较为成熟,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丰富。目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采用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管理机制。所谓社会化管理机制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场地维修、场地管理等工作通过合同形式委托社会服务公司以降低成本。该种模式适合于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政府出资,民间团体经营管理,一方面提高竞技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公众的体育锻炼需求。

社会化管理机制具体有两种模式:俱乐部经营管理和民间财团管理。俱乐部模式主要用在休闲式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是政府投资兴建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场馆,然后根据法律法规,交由社区的俱乐部经营管理,之后的维修和维护则不再投入,全权由俱乐部运作。俱乐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会费、广告等)获得经费,以收支平衡为最大经营原则。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在人事、经费方面的负担,也促使管理民主化,发挥各社区的优势,开展最适合的体育活动。而民间财团经营管理则适合于竞技式或商业性公共体育场馆,它是政府投资兴建,再由民间财团经营,最大的原则是盈利,完全商业化,经费来源主要有广告、球队商业化比赛及开发球队的各种附属商品。这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能够增加场地租金、税收等收益,而且能促进职业运动发展,提高竞技水平。虽然这些方式的运行有其特定的国情,不能完全复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模式,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赵嵩,侯勇,刘思赓.浅析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2]张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07).

[3]胡庆山.论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的体制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4]吴晓强,张爱平.珠三角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及市场运作机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篇(5)

关键词: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方案;旅游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工作受到广泛重视,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案,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维护当地自然资源,提高保护区经营管理工作成效,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1保护区自然概况

1.1地质地貌。对于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而言,地质区域结构中的山脉位于华南的褶皱区域,在山脉南北坡区域,具有中山地貌的特点,且东南丘陵较为明显。对于山体的分布而言,主要由北向东展布,山体中含有较多的花岗岩与钾长石,且较为破碎,存在较多的沟谷与陡坡,落差很大,孤峰尤为突出[1]。1.2气候。广西大容山区位于北热带季风区域的南缘,且处于其与南亚热带过渡的区域,在夏季中,有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进入保护区中,由于保护区位于迎风面,因此,会形成多雨结构。保护区夏季时间较长,冬天温度很高,光照较为充足,雨水较多,无霜期也很长。大容山的山顶经常会出现冰冻与结霜等现象,且山体较为高大,地形地貌尤为特殊,森林较多,具有较为明显的小气候特点,大容山与周围区域的环境比较,具有降雨量大的特征[2]。1.3水文。大容山中存在较多高大的山体,且雨水较为充沛,土壤肥沃,森林植被多,水资源较为充足。大容山中的河流分支,属于南流江的水系,主要河流包括:六洋河、清湾江民乐河等。对于民乐河而言,属于珠江水系中的河流,其他都为南流江水系的河流。在大容山区域内,存在中型水库,包括:苏烟、龙门等水库。小型水库为:关塘、佛子湾等水库。总容量在8千万m3以上,可以为人们提供日常用水,在对水资源进行抽样测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各项指标都可以满足国家I级标准[3]。1.4土壤。大容山区域内的土壤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包括:土母岩与花岗岩,局部含有混合岩与沙岩,土壤类型为:赤红、山地红、山地黄等。在海拔450m以下的丘陵中,土壤多为赤红土壤,土层的厚度在130cm左右,含有较多的石英石,铝元素较多,地质较为粘稠,PH值在5.8左右。在海拔450以上的山地中,多为红壤,且剖面层很明显,土壤的厚度在90cm左右,含有较多铝元素,呈现酸性特征。在海拔810m以上的草丛中,多为红黄土壤。在海拔1100m以上的草地中,多为山地灰化土壤,且坡度较陡,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砂,盐基逐渐流失,且土壤肥力不足[4]。1.5植被。由于大容山区域位于南亚与北热带的过渡区域,因此,虽然在长期的破坏情况下,天然阔叶林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还是有一些红锥林等。在海拔800m左右的区域中,存在黄果厚壳桂等树木,生长的面积较大。在海拔1100m左右,生长绿阔叶林。在海拔1200m左右,生长着苔藓矮林。实质上,在大容山区域内,最为常见的就是人工林,例如:山姆、杉木、八角、马尾松、桉树等,可以有效丰富自然保护区中的林业资源[5]。1.6土地利用状况。大容山自然保护区中的土地总面积为19000hm2左右,其中,国土面积为7000hm2左右,占总有面积的36%左右。且土地应用现状为:陆地面积18000hm2左右,水域面积为500hm2左右。对于整体山脉而言,顶峰的海拔线为1001m左右,莲花顶峰的海拔高度为1275m。1.7社会经济情况。在2016年统计过程中,大容山自然保护区域内家庭数量为70万户,总人口数量为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的数量为250万人。在总人数中,男性共有180万人,女性共有120万人。1.8社区情况。大容山保护区中,有24个村公所已经通路、通电,且安装了固定电话,设有学校与医疗机构等。且公共设施较为完善,交通情况十分便利。但是,在保护区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难以保证管理工作成效。

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大容山在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无法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目标,甚至会影响其长远进步。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2.1缺乏足够的管理资金。当地在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建设了管理处,其中包括:财务部门、社区事务部门、宣传部门、公安部门、防火部门等,根据自身工作要求等,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的管理。然而,当前大容山区域内管理资金有限,各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例如:在调查本地资源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系统,无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支持相关工作。且各个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尤其是火灾管理中,还没有创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导致出现火灾隐患问题[6]。2.2历史遗留问题。在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保护区中的一些林地在成立之前就已经承包出去,由林农进行个人的经营管理,林农主要种植为:杉木、桉树等,且可以有效提高其经济效益。然而,在保护区成立之后,为了维护生态效益,林农只能定期对其进行采伐,且当地的补偿款较少,无法满足林农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出现矛盾现象。2.3保护区与旅游事业之间的矛盾。广西大容山在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游客进入保护区的现象,导致保护区内的生态林等遭到破坏,无法保证经营管理工作质量。且在游客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生态开发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矛盾,无法保证其工作可靠性,难以增强经营管理力度[7]。2.4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中,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于生态情况与自然资源等,无法开展相关监测工作,难以明确其发展特点,在监测机械设备滞后的情况下,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能保证监测工作质量,也无法及时发现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林业出现火灾隐患问题的时候,监测设备滞后,无法及时查找火灾隐患,也不能通过警报方式通知上级部门,导致林业安全性受到威胁。

3经营管理对策

在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势必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好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科学开展分区管理活动,做好科研工作,创新相关技术与管理方式,以此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3.1遗留问题的处理措施。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而言,需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提高保护区发展稳定性。例如:对于一些承包的林地而言,可以协调政府与林农之间的关系,使得林农可以分批量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明确林业补偿标准,解决林农经济困难,同时,需要予以管理者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此提高其工作积极性。3.2分区管理措施。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多功能管理特点,制定分区管理方案,按照相关的要求与规划等,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缓冲、核心、实验三个区域。对于森林公园而言,可以将其与旅游区域相互划分,建设保护基础设施,不允许游客在核心区域中行走,以此提高保护工作成效。3.3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在对大容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期间,需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建设高质量的培训基地,鼓励职工参与到各类培训活动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控制方式,建立专门的定位监测站机构,以便于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3.4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对于广西大容山而言,需要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宣传方式、电视宣传方式等,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使得人们可以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为居民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同时,可以利用旅游观光开展宣传工作,使游客可以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对大容山区域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良好的保护。3.5制定多种经营方案。对于广西大容山而言,由于可再生资源较为丰富,植被与动物资源等较为丰富,因此,需要制定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方案,提高管理工作成效,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例如:在应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建设矿泉水经营基地,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对植被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科研项目支持之下,拓宽当地经济来源渠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结论

在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中,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多元化的管理方案,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争取上级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减少各类矛盾问题,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作者:赖登产 单位:广西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吴伟尧.广西大容山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31(3):42-44.

[2]佟梦.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保护、社区生计及相互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覃琼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9):44,72.

[4]白秀梅,韩有志,郭汉清等.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特征[J].生态学报,2014,34(7):1654-1662.

[5]冯磊.生态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价——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随时间、地点、内容、经营主体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截至2005年年底,库区农业人口133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90%以上,而库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809元。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既是移民的需要,又是三峡库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上,一般是从经营内容上进行划分,但这种划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为它忽视了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个深层次、关键的问题,即农民利益保障的问题,故此,笔者从保障农户利益为出发点,从经营管理中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来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①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②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③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④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 式。(1)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

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 益。

(2)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 质。

(5)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外部势力 乡村旅游 利弊分析 宏村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王,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是用不上的,社会秩序只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来保证。

但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与稳固,宗族作为非制度性民间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式完整、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传统宗族组织不复存在,传统宗族文化的内核消失殆尽,宗族“有其名、无其实”,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势力对当地法制化的管制和外部企业对当地企业化的开发管理。本文以安徽宏村为个案,研究宏村的旅游开发历程,借此以分析外部势力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中的影响。

一、宏村旅游开发历程

在其旅游发展历史中,宏村的旅游开发与经营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初期,由黯县旅游局进行经营,收益并不显著,后将宏村的旅游经营权移交给际联镇镇政府,镇政府以镇办企业的形式,注册了宏村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经营。由于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分得利益极少,宏村村民与县、镇政府的矛盾逐渐激化,多次抗议,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以失败告终。

随后黯县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有关官员与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过艰难谈判后,同意共同组建京黯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黯县,开发经营关麓、南屏、宏村景点、黯县民间古祠堂群,租赁经营并改造碧阳山庄,接管经营黯县旅行社业务,从1998年开始租赁期为30年,至今宏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一直走外部企业承包经营的道路。

回顾宏村旅游发展历程,由于利益分配存在分歧,宏村村民与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二、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对乡村地区开展旅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对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上,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促进作用:

(1)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外部开发者取得经营权后,所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承担,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方便游客和当地居民,也给当地经济带来直接帮助,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了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条件,强化了宏村与外界的联系。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由于外部企业一般具备相应规模,与当地社区相比,在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明显优势,更能够在乡村地区日常经营管理上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手段,用人机制上也会更加灵活,提倡效率优先。外部企业所带来的科学管理、良好服务和积极营销都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取得较好效果。

三、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抑制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时,受到了来自于当地居民的阻力,政府及外部的企业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时由于产权和利益的不明晰也导致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引发纠纷。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权出让给外部资本意味着需要将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部分产权从当地村民对古民居的所有权中剥离出来。在宏村的旅游开发问题上,是企业(京黯公司)与政府(黯县县政府)签订经营合同获得了经营权,在缔约过程中,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宏村的所有者――宏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又导致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即企业从总的经营收入中支付给政府一定比例,再由政府在各级行政部门及村民间进行再分配。这种层层分配使得宏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导致宏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各种村民与外来开发商、当地政府的矛盾。

(2)旅游景区管理政策落实难度大。将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权转让给外部资本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一般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商业协议或者合同基础之上,但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由于乡村地区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即乡村地区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政府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因而由政府作为出让方与企业签订合同转让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权,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古民居所有权的错位,势必影响居民的自身权益,并导致其对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不配合,给景区相关政策落实增添一定难度。

(3)旅游经营存在不稳定性。采用外部资本承包经营的开发方式虽然可以保证一定时期内投资与经营稳定性,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外部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但从长期角度,在一个承包周期的末期,基于对利润的追求,极可能会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外部势力的介入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当地文化遗产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