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外培训的分类

校外培训的分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4:46: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外培训的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外培训的分类

篇(1)

关键词: 高中生家庭 校外培训投资 调查分析

一、引言

大至某省,小至某乡、某个学校或年级,高中生分享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匀的现象。大部分城市都有自己所谓的几大名校,学校内有所谓的重点班。普通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没有办法得到高素质老师的耳提面命,不能保证得到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家长和孩子对成绩提高的渴望度形成很难破解的矛盾。校外培训市场灵活的办学方式、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家庭对提升孩子成绩的焦灼心态,造成家庭对高中生校外培训投资支出快速增长。

文献[1]从教育机构的内部机构、产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文献[2]认为校外教育中教学保障、教学质量、费用合理等为关键需求。树立品牌、提供完善的教学保障、优秀教学质量与效果等是竞争要素。大部分学者侧重于从供给方角度进行研究,从校外培训的公益性、校外培训市场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较少从需求方角度出发,对家庭的校外培训投资行为、支出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重点对高中生家庭校外培训投资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针对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发放调查问卷60份,共发放180份。收回问卷169份,回收率达到94%。剔除部分漏答、乱答的无效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91.6%。问卷中,将家长学历分为大专及以上、高中、高中以下三个选项。将家长职业分为工人、农民、公务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个体、其他八个选项。学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合格及以下四个选项。

对调查问卷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将数据导入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认知分析

将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认知从消费属性认知、投资意愿、实际参加培训情况、未投资和投资原因、家庭投资负担6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投资可以通过转化生产要素积累的方式,为后期生产创造条件,而消费则转化成不再转化成生产要素的其他资产。对于家庭来讲,对校外培训的消费属性属于投资还是消费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是否支出选择。从图1可以看出,77%的家庭认为校外培训支出属于投资行为。家庭条件满足的前提下,94%的家庭倾向于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投资,持否定和无所谓态度的家庭仅占6%。但实际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只有86%,剩下14%的学生或者因为家庭收入不足,或者因为家长担心投入后效果不佳没有回报等因素没有参加培训,但主要原因是孩子对参加校外培训没有兴趣。78%的家庭对高中生进行校外培训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另有20%的家庭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校外学习,不想让孩子落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本身的收入,约有61%的家庭认为该笔支出在家庭能承受的范围内,有29%的家庭认为基本上没有负担。

(二)高中生校外培训班选择情况分析

从对校外培训班了解渠道、选择培训班标准、参加原因及报班个数四个方面对高中生参加校外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高中生了解校外培训班的渠道主要是朋友介绍、广告宣传、以往经验等几方面,占比分别为41%、38%、16%。而选择培训班的标准分别为看教育质量(38%)、看师资力量(29%)、看教学设施(16%)、看课堂设施(12%)、看培训价格(5%)。高中生参加培训的原因主要来自提高成绩的需要和家长的要求,另有20%的学生则是看到别人都参加培训后的从众心理。59%的高中生参加辅导班个数为1个,28%的高中生参加了2个辅导班。

(三)家庭校外培训支出情况分析

对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图3可知,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比分别为30%以上、20%、10%、5%、2%左右的家庭分别占样本总量的7%、34%、55%、3%、1%。结合2015年上半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62元,可估算出家庭用于校外培训的上半年平均支出水平约为3951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2%。

(四)高中生背景对高中生校外培训投资的影响差异性分析

从高中生背景中各选取家长、学生的影响因素各3个。家长选择其学历、职业和收入,学生选择其性别、年级和成绩。将各影响因素与校外培训投资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家长职业、学生性别、学生年级、学生成绩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显著性均大于0.05,说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与以上因素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就家长职业而言,迫于对孩子上学和就业的压力,不管父母是干什么的,都会选择重视校外培训投资,提升孩子的竞争实力。因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不管男女都是家庭的心头肉,都会下大力气去培养。高中是学生生涯的关键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家长非常重视在该阶段加大校外培训投资,期望孩子读个好的大学。对于孩子而言,成绩好的想保持自己的优势,而家长也乐意为其投资,成绩差的想较快提升,家长则更想方设法提升挖潜。

家长学历和家庭收入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显著性均远远小于0.05。对家长学历而言,高、低学历的家长在校外培训投资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孩子将来发展有越高的期望值,越会加大对孩子校外培训投资的力度[3]。对于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说,其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积极性,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辅导班收费较高,如果家庭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则很难坚持下去。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愿意加大校外教育投入,而贫困家庭对此则比较慎重。

四、结语

大部分家庭认为培训支出属于投资行为,并倾向于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投资,投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不想落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主要来自家庭本身的收入,支出在家庭能承受的范围内。

89%的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0%~20%,平均水平在12%左右。

家长职业、学生性别、学生年级、学生成绩对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影响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性。家长学历和家庭收入与家庭校外培训投资的差异性显著。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家庭对校外培训投资的力度越大。

参考文献:

[1]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44-47.

篇(2)

【关键词】校外教育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3-02

一、实施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青少年校外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人才素质的综合化;二是人才的个性化,有创新能力;三是人才的多样化。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必须成为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知识广博、文明守法、诚信合作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代新人。而校外教育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青少年校外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的结果。团中央书记处赵勇提出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的社会化、校外教育场地的社会化、校外教育队伍的社会化和实现校外教育服务的社会化。他指出,只有面向社会,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把校外教育事业真正办成服务所有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事业。

(三)实施青少年校外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青少年的特征,他们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他们投入多样而全面的活动实践中实现的。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作为社会存在物而活动。因此只有在这种亲身参与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才能发展他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

(四)实施青少年校外教育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而如何充分利用青少年的闲暇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构建青少年校外教育模式,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外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定位不准,内容不丰富

部分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和不少家长仅仅把青少年活动阵地看成是青少年游乐的地方、是应试教育的延伸,而不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阵地。这种观念表面上是对青少年活动阵地培养人、锻炼人的认识存在偏颇,实质上却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的滞后,这是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差距。也正是这种观念推动了各个活动阵地热衷于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经济效益,勿视社会效益。

(二)教学场所简陋,学生安全隐患多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少,规模小,设施老化,在数量和规模上都难以满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大部分校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老化或不健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比较好的校外活动场所被出租、挪用、挤占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经费不足,制约校外教育的发展

大多数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状况相当紧张,有的连基本的工资开销都不够,更谈不上添置设备设施,有的迫于"生计",部分场所采取出租场地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有的甚至无视师德,片面追求高回报的培训,还有一些校外活动场所,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本身特有的资源、文化教育软硬件配套匮乏。

(四)校外教育师资缺乏,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据调查,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多数的都是聘请在职老师兼职,还有的校外教育机构居然招收非师范毕业生进行教学,他们只需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他们就可以走马上任。

三、加强校外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监管

尽快健全工作机制,由教育部门统筹,齐抓共管,领导和协调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要严格准入机制、审批机制、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不具备办学资格或办学方向背离的校外教育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政府部门要将校外教育像学校教育一样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使青少年宫与学校等机构举办的校外培训和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便于协调、调配、指导与考核。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合理利用社区现有各类活动场所,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类文化场所,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各种场所、设施,建立节假日开放制度,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资金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扩建,大力改善现有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条件。各校外教育机构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各校外教育机构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市场机制结合教育规律,求得生存和发展促进校外教育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加强现有人员的优化配置,加大培训的力度;二是制定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职称、职务晋升等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校外教育事业;三是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

篇(3)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篇(4)

关键词:工程硕士;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01-02

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落实教育部“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以下简称“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相继出台管理办法,开展校外导师评聘(或遴选)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校外导师评聘管理体系,在准入条件、待遇、考核、培训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工作。

一、当前国内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评聘调研情况

1.校外导师评聘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健全。笔者共搜集了20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评聘管理办法。上述研究生培养单位中,以学校名义出台校外导师评聘文件的18所高校,以二级学院名义出台文件的有2个学院。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校外导师评聘还停留在学校层面,尽管在校级评聘管理文件中,绝大多数规定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开展校外导师评聘工作,但二级学院出台相关管理细则的仍然较少。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这说明目前的校外导师评聘工作仍停留在学校宏观管理层面,出台的管理文件中各项条款规定比较宽泛,具有较大的弹性;在二级学院层面,该工作仍然属于探索阶段,符合本学院情况和需求的管理细则还在制订之中。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始于1997年(2009年之前以在职教育为主),经过10余年的积累,校外导师评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近年来工程硕士教育加强了与社会职业资格衔接,为评聘校外导师提供了便利。

2.评聘条件情况分析。各高校对校外导师的评聘条件规定不尽相同,经过归纳和分析,这些评聘条件基本可以归纳为年龄、职称(职务)、学历(学位)、实践经验、学术(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要求。(1)年龄。对年龄上限在管理规定中有明确要求的为9所,其中,1所高校规定上限为65岁;8所高校规定的年龄上限在55~60岁之间(如:57岁等)。其余11所高校在管理办法中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没有给出明确的年龄上限要求有其合理之处:①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尤其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退休年龄弹性较大,在私企或外企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校外导师的年龄上限不好确定;②考虑各个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由二级学院自主规定比较合适。硬性地规定年龄上限不利于校外导师评聘工作的开展。(2)职称(职务)、资历(实践经验)要求。20所高校均对校外的职称(职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16所高校要求具有高级(含副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技术或管理职务),4所高校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也可。大部分高校对实际工作经历的年限通过职称或资历等方式提出了要求。校外导师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提供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保障。(3)学位(学历)要求、学术(科研)能力要求。在学位(学历)方面,有15所高校在基本评聘条件中做了明确的要求,其中6所要求学士(大学本科)以上学位,9所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余对学位(学历)未做明确要求的高校,可以从职称或职务条件中反向推测,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是基本默认条件。在实际导师评聘审核中,拥有学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职务)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学术(科研)能力要求方面,所有高校都规定校外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仅有一半的高校对学术能力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交流,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校外导师的评聘管理规定是仍然采取了延续多年的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方法和思维惯性,在对校外导师总体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为保障导师队伍素质而采取的保障性规定。(2)研究生分类培养仍未得到深入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论文要求仍然与学术型研究生相近,所以校外导师的要求与校内导师也较相似。

3.校外导师职责与待遇(权利)规定对比分析。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校外导师的职责涉及“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从笔者调研的30所高校来看,对校外导师的职责做出明确要求的共有23所高校,职责多为3~6条,分别从提供实践条件、课题研究、开题、指导论文、承担课程教学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而对校外导师的待遇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的仅有12所,其中提出支付校外导师报酬高校的仅7所,多数给予校外导师的待遇为“享有研究生导师的称号或名誉权,由研究生院或二级学院发放校外导师聘书”。校外导师的责权利不对等问题需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应尽早出台相关的规定。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义务工作”,在责任、权力和利益方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单纯的名誉驱动,直接导致当前不同校外导师所指导研究生的效果差异较大,并且长此以往导师和所在单位的积极性均会受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能会流于形式。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个问题解决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措施,比如参考国外政府对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收或给予补贴等。

二、校外导师队伍分析——以燕山大学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评聘工作为例

在“满足需求、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的指导思路下,燕山大学工程硕士校外导师评聘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共评聘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228人。与上述三个专业学位类别2012年招生规模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师比为2。通过对上述228名校外导师的学位结构、职称层次、年龄分布、本领域工作年限、职务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校外导师队伍具有以下特点:校外导师的学位(学历)层次以硕士和学士为主,二者合计占80.7%;职称结构以副高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为主,二者合计占86.3%,无职称信息的导师基本来自没有实行职称评定的私企或外企,但担任相当水平的技术职务;校外导师队伍以36~55岁中青年为主,该年龄段校外导师占84.3%,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性较强;在专业学位类别所对应或相近的职业领域的从业年限也以11~30年居多,二者合计占80.6%;在本单位或部门担任中层、高层技术或管理职务的占86.3%。总体来看,校外导师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是一支学历和职称层次合理、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提供较好的条件支撑。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导师绝大部分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来源于私企和外企的外聘导师比例仍然偏低。(2)多数校外导师担任中高层技术和管理职务,工作繁重,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担任指导或教学任务需引起高校的重视。(3)对校外导师的待遇、考核、培训方面的制度亟需完善健全。

三、对工程硕士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思路与途径的建议

工程硕士重点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双导师制”对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校外导师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对于加强工程硕士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笔者有以下建议:

1.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和支持工程硕士教育事业,对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和提供校外导师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

2.高校应进一步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在校外导师评聘工作上充分考虑各专业学位类别的特点来制订相应的评聘标准,遴选优秀的人才担任校外导师。

3.要保障校外导师队伍的质量,一方面在评聘数量方面可以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逐步增加,并在摸索中逐步完善评聘条件和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快健全校外导师的管理机制,在待遇、考核、培训、淘汰等方面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实现校外导师队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篇(5)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并不像工科专业那样能有现成的工厂车间内完成,学校也不可能提供一笔资金给学生去创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如何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了众多院校极力探讨,以期改进和突破的一个问题。

一、学生岗位实训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高职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广泛性,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愿是十分强烈的,但是企业的合作热情明显缺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总的来说,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缺乏动力的。

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行业组织的合作,搭建“平台式”校外实训基地(群)。依托生产性的企业行业为主体,搭建“一校+多企”的平台,建立集群式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应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如食品行业、电子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建有不断推进产学合作内涵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真实的生产和管理体验。

(二)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在与本市、本省的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拓宽合作范围,加强与外省,甚至国外的企业建设“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大型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可由企业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共建专业教学与培训团队,开展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并且在校内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产品营销或研发,与评优或补助挂钩。力争做到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其它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要在生产现场进行;三是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与就业结合,将“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向全面;四是大力支持合作企业发展,开设企业“定制式”培养人才的班级。

(三)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

与中小企业合作,建立“项目导向培训企业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融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培训型企业”合作,将企业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多工种中高级技能训练,以及相关岗位人员的应知与应会培训。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和政策建议

(一)动力机制

学校方面,专业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并将其与国家财政拨款相挂钩,深化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为学生搭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践平台。

企业方面,应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较好的预期利益,包括: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选择权;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对本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和员工竞争力,并把员工对学生的帮带教育与奖金等挂钩,落到实处;同时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

学生方面,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应有相关法律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获得真实的管理工作体验,并能取得相应的工作报酬,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就业的可选择性。

(二)激励机制

针对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建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或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相应利益补偿机制。如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加拿大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相关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相关税费。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又是一项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好处的事情。

(三)约束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以此从法律形式上加强各行各业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

同时,政府应鼓励各行各业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共性行业组织团体,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相关行业性组织、协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和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以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等。

(四)利益分配与财务管理机制

在财务管理方式上,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关系,让学校教师参与的实训课程指导报酬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工资,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报酬,企业员工的帮带指导报酬等都有明确的财务支出明细,校方和企业方按协议进行利益分配。另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额资金、设备损耗等专款专用,统一核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成本预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充分发挥多种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真实场景或项目的学习体验,也让企业和政府在这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3]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篇(6)

关键词 校外教育 素质教育 师资优势 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牢固树立“经营校外教育”的理念,以优势求生存,靠特色促发展,生存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链接,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益、社会益效和人才效益。近年来,孤岛社区少年宫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宫宗旨,高质量地服务社会,服务少年儿童,成为孤岛地区孩子们喜爱的、家长欢迎的、领导满意的、一流的校外教育品牌。

1强化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师资优势

1.1练好“坐”功

在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同时,拿出充裕的时间,让每一位教师能够“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校外教育教师管理规定》及当前国内外校外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知识、先进经验,把教师掌握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作为一项例行制度,常抓不懈,使每一位教师时刻把握当前最先进、最科学、最切实可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把最新的教学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与此同时,坚持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抽出专门时间,先后委派了几批年轻教师骨干到北京、上海等地进行系统的培训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准。不仅如此,少年宫还要求每一位教师联系个人实际制定师德修养计划,严格自律,完善自我,不断培养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风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品质。

1.2唱好“站”功

教育教学重在实践,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一个扎实的实践舞台。教师的实践舞台在课堂,少年宫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计划设计到课程安排,从备课内容运行到课后意见反馈,从教育教学改进到理论与实践创新,一切围绕孩子,围绕孩子的一切,科学设计,精心规划,让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让每一堂课的每一个孩子都从中受益。

1.3严格管理

每年春季组织一次“家长满意率问卷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档量化打分,敢于辞退了家长反映问题较多的老师。平时,对家长反映的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促其及时改进。严格的管理,培养了教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几年来,面对外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生源市场较大的冲击,少年宫在竞争中健康发展,在冲击中茁壮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进步。目前,少年宫所有的专业和兼职教师均具备了大专以上学历,形成了较为雄厚和稳定的师资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孤岛校外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校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2注重一流的办学质量,突出教学特色

教育教学质量是少年宫取得社会认可、信任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是少年宫工作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为此,少年宫在办学模式、办学途径上不断进行有益地探索,不断改变思维定势,打破工作僵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扩大办学空间。

近几年来,少年宫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开设了包括美术、书法、舞蹈、器乐、剑桥英语、奥林匹克数学班、益智健体综合班等十几个特长教育专业,基本满足了少年儿童在素质教育上的需求。已累计培训学员数万人次,几千名学员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器乐、舞蹈、剑桥英语等考级合格率均在98%以上,优秀率达30%。连续多年组织学员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全国世纪之星少儿特长成果展和“星星河”全国少儿美术书法大赛,并获得成就。为了给家长、学员提供更大的方便,少年宫还积极同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山东省舞协等联系,被确定为考级点,部分专业的考级活动均在少年宫举行。考级点的设立,是对少年宫办学实力的强有力证明,更是孤岛社区校外教育办学水平的权威性象征,社会知名度会进一步提高,将会使孤岛乃至周边地区更多的群众了解少年宫、信任少年宫,少年宫的生源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有实力才有活力,有技术才更有力量。少年宫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育教学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化。少年宫承担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与学的研究》、《少先队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建立雏鹰争章课程,自主发展学生》等国家级、省级、局级课题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方面,已形成了“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愉快学习”的教学特色 。

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81-01

一、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实训基地模式上主要采用“双元制”实训模式、“合作型”实训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教学工厂”实训模式等。这些实训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国家实训模式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设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实训基地模式。

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使用建立起的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实施情况来看,对校企双方来说还存在很多难以跨越障碍,实训基地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一)从企业角度来看

首先要去实习的学生多,而可以用于实习的岗位少,不能满足实习生的需要;其次由于各企业都有商业秘密,这就限制了学生实习的内容;再次会计岗位的分工钳制了学生实习的业务范围,工作手段制约实习效果;最后就是会计岗位的指导人员理论水平不够高。

(二)从学校角度考虑

好多学校用于实习的经费不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还不能实现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时的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虽然各地都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在使用会计实训基地的同时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解决,使会计实训基地能发挥出自有效应。

二、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题的措施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与生产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这两类单位合作的方式应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用途和作用也应各有侧重,并根据具体情况创新不同的实训形式。

1、对于生产企业,其作为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此时,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 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印象。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这种认知实习安排一般半天即可,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

2、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宜采用培训式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是对学生在完成校内计划课程之后、毕业之前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这种培训式合作形式有固定的实训单位、场所和时间。培训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关系,双方要遵守合作协议,认真履行职责。这样的合作单位非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莫属。

3、引进式合作形式。这种方式是将企业引入校园内,学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只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员即可,但前提条件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的机会。采用这种形式后,企业可以减少经营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将校内外实训室合并,减少实训设备的投入。同时,企业进入学校后,学生和老师可以就近在企业参加实训,减少了校外实训中组织和管理上的麻烦。这样的合作单位也只能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工作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因此,对办公场所面积要求不会太大,1-2 间实训室就足够。这样的单位引进1家就可以了。

总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作用是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提供训练平台。因为会计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都要求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所以学校必须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才可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本文的研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开展松散式、培训式和引入式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实训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技能,最终实现快速就业。

本文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05—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