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8 16:14: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虚拟经济 趋势

一、前言

网络虚拟经济已经愈来愈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在周围便利店都随处可见,如今,网络虚拟经济已经影响到现实经济发展,在渠道建设、采购方式、销售方式、诚信评价、监管制度等方面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网络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逼迫实体经济紧跟步伐,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既是冲击,也是机遇。同时,新型的网络虚拟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标准限制和规范制约,对网络虚拟经济形成巨大的挑战与转机,网络虚拟经济的规范化逐步形成。

二、网络虚拟经济的三个阶段

网络虚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以网银开始的,网银的出现使随时转账汇款成为现实,转账的便利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人士,但此时网银的管理只是掌握在各家银行手中,并且也有许多人对网银的安全性存在严重怀疑,网银转账即“网银”是网络虚拟经济的第一阶段,人们在这个阶段中体会到了网银带来的好处,便捷、迅速,摆脱了各种繁琐的手续。当网络购物兴起时,人们逐渐将网络虚拟经济当作了一种交易手段和消费方式,网上购物即“网购”便是网络虚拟经济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基于前一阶段转账功能基本完善了的网银构建的,此时网络虚拟经济与大众的互动性大大提高,网购的便捷、选择范围的拓宽以及价格的优势催生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普及了大众对于网络虚拟经济的认识,更是培养出了许多大型“网店”。此后,网络虚拟经济又发展到第三阶段网上信贷即“网贷”。信用贷款一直以来存在,现实中的信贷由于门槛高、程序繁琐,存在许多苛刻条件,不能满足人们多样的经济需求,此时网贷也应运而生,开始出现各种信贷平台,信用贷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网上借贷也发展出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即P2P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借款快、本金来源于社会、本金储备较大的优点,在个人贷款方面,网贷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间的交流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有效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信息量大、信息传递效率高,因而获得快速发展。P2P网贷起源于英国,2007年引入中国,2016年我国全年累计成交量已突破2万亿元规模,给现实中的信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然网上借贷也滋生出了许多不法的商机,例如屡屡被曝光的“裸贷”,这对于网上借贷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监管层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制政策,使网上借贷的标准愈发地严格起来,促使网贷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政策落地,网贷行业从一个无监管、无门槛、无准则的三无状态行业发展成为重监管、逐步规范的行业。

三、网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网络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也日益明显。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兼有正向和负向的双重作用,虚拟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效率,有利于分散市场化风险,同时,它也能导致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使社会大众热衷于追逐便捷、高效的盈利项目与赚钱模式,忽视了实体经济稳扎稳打的内在需求。网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关联、互相渗透。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虚拟经济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虚拟经济是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虚拟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扩宽了视野,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资金筹措等多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两者之间并非“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要与实体经济相互匹配,才能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正向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时,它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倘若虚拟经济游离于实体经济外盲目扩张,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虚拟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今网络虚拟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这时候各个网络商家应认识到网络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此时下一步的商机应转为与线下实体相结合。例如:“三只松鼠”的线下扩张,“小米之家”的扩张,都表明各种行业的商家都将开拓线下市场当成下一步计划。2016年9月,三只松鼠第一家实体店在安徽芜湖开业,在唱衰实体店的质疑声中,具有体验和互动功能的“三只松鼠投食店”却在开业仅仅一周时间即取得110万元的销售额,获得骄人销售业绩。马云先生也说过,下一个时代将会是实体经济复兴时代,网络虚拟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倘若没有技术性大革新的情况下,发展空间和速度将逐渐放缓,与之相对的实体经济经过网络虚拟经济的冲击,经营不景气的商家各个倒闭,为实体经济的重组、洗牌构成了先决条件,剩余的商家也在幸存中实现了对自身的改革创新,随着网络虚拟经济转入实体经济,竞争将不可避免,这可能会产生第二次实体经济的革命。而商家在此次革命中将不断地创新、重组、整合,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经济新情况,会出现老牌实体经济与新兴的网络虚拟经济相结合的情况。

五、结束语

网络虚拟经济发展迅速,也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中,在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因为虚拟经济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时空优势、性价比优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网络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追求更高效率和更大价值的过程,反过来也促使实体经济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在发展理念、经营模式、技术升级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网络虚拟经济只有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突破。

⒖嘉南

[1]石英.薛艳肖.金剑秋.《吴江市网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电子商务,2013.2.

[2]梅波.《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篇(2)

独享利润变为分享利润

在一些老板的经营理念中,总是存在着“有钱自己赚”的心态。有的企业经营效益比较好,却不去主动利用资本市场,害怕上市让别人分享利润。结果,不仅没能借力发展,而且要自担经营风险。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分享利润,这是发展的真谛。因为分享利润也是分担风险,这样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共创、共享、共生、共赢。

小生产观最突出的是“有多少钱干多大的事”,大资本观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要学会用活资本、用好资本,以资本整合资源。500强大企业,无一例外是靠资本托起的。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必须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以资本助力发展,强化竞争。

一股独大变为股权社会化

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族企业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家族特征。因此,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在初期基本上是一股独大,家族股权占绝对比重。这与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大相径庭的。现代企业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股权高度分散化、社会化。现代西方的一些大企业,股权占到5%左右就是大股东,如诺基亚、西门子、英国移动等信息通信企业,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所以,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性的变化,加快调整股权结构,推进股权社会化进程。

垄断经营变为联合经营

过去,企业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做大企业、做大市场,其目标取向就是通过做大,实现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从中分享垄断利润。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利润越来越平均化的今天,垄断经营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已经行不通了。相反,企业之间谋求联合经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既竞争又合作,发展竞合经济,共同打造产业链、共同经营产业链,产业分工,“服务外包”,“离岸经营”等等新的经济现象,成为现代经济的新音符。我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主动加入到全球经济大合唱中来,才能形成共鸣。

自我决策变为外部人决策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决策越来越外部人化。这就是“内部人”委托“外部人”经营和决策的“独立董事现象”,用以解决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监督越来越内部人化。与决策外部人化相对应,监督更加趋向从“内部人”中产生和行使,以加强监督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中外企业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国外企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执行,中国企业失败主要源自决策。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突出,不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偏重实体经济变为实体与虚拟经济并举

现代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往往通过概念、符号、创意等,攫取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发达与落后也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差别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虚拟经济优势,不断吞噬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经济越发展,虚拟经济越活跃,并形成对实体经济的强大优势。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发展虚拟经济,以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篇(3)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这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要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企业处于长足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低碳化”等一些名词开始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线。

1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风险

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部分实体企业的发展目标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出现了实体企业的经济要素开始大量流向虚拟经济的趋势,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致命性的威胁,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对于实体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和生产才能获得收入的特点而言,虚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短时期投入、低成本投入、即时、高效益收入的潜在优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投入产出方面表现出来显著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失、资本外溢,全部倒向了虚拟经济,从而引发了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短缺、投入不足、人力财力匮乏等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这对实体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降低了生产水平,将实体企业的科研和创新扼杀于摇篮之中,同时,实体企业人员和资金的倒向对于虚拟企业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进一步促进和加速虚拟企业的繁荣。这一切最终导致实体企业的终结,虚拟企业向巅峰发展,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链出现严重的缺失。

1.2 中小企业出现生存危机

中小企业是所处的行业中,在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方面都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较小的社会经济体。它是形成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数额巨大,占整个企业经济的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国情和政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部分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命运,今后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因为难以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对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而把节能降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国有大型企业的身上。

2 改善现状,促进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2.1 打破倾斜,政策支持,促进转型

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都是我国企业大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必须正视眼前存在的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努力采取措施,打破这种趋势,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平衡。由于两类企业本身发展水平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差距和明显的优劣之分,国家在征收税费方面应该合理的做出调节,政府需要对税收制度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完善和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增值税的改革范围,降低间接税收的比重。可以根据实体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业务经营好坏的基础上对其酌情降低税收或者延期收入,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虚拟企业就应该加大税收收入,从而能够平衡实体企业的空缺,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实体企业的信心,增大实体企业的利润收入,使其可以继续坚持走实体企业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削减二者之间的差距。[1]当然,政府一定要对虚拟企业的相关人员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扶持和帮助实体企业,明确指出实体企业的或缺性,不影响虚拟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接受这种税收方面的倾斜。这样还远远不够,实体企业本身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焕发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地拓宽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广泛化,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质量,使自己的业务也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够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在虚拟企业面前展现出自身强大的优势。

2.2 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加大投入,鼓励创新

该研究已经指出,中小企业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下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要想能够继续保持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链中的活力,就应该着重从这一层面入手。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把节能减排视为其核心问题去处理。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低碳经济[2]。低碳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身份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将会对我们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转变和进步,势必引发一场浩大的经济增长的浪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必须快速进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抓住此次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要严格立足于自身企业发展的现状,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严抓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急需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不足,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大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方面应该适度的做出倾斜,不能过度的支持大型企业而完全对中小型企业置之不理,让其自生自灭,这种想法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链的良性发展。所以,国家应该适度的为中小型企业倾注资金和人才投入,鼓励和督促大型企业扶持和帮助中小型企业的低碳经济建设,为其进行相关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4)

自从2011年,移动互联网进入实体经济创业投资领域,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短信、微博、在线音乐、在线游戏和在线视频等3G业务迅速发展。清科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为31起,总价值为3.18亿美元。中国投资企业中初创型企业所占比例比较大,而且发展态势良好。[1]2011年移动互联网实体经济创业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投资案例数、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等方面。IDG合伙人张震指出,移动互联网作为IDG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已经超过了无线互联网投资,占数字新媒体投资的50%以上。对此,业内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领域投资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四点:(1)Wi-Fi布局逐渐合理、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为企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企业管理者“开源”理念引入计算机操作系统、运营平台和售后服务等领域,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3)企业客户群逐渐向高端发展,他们可以承担更高的服务费用;(4)企业融资能力不断增强,资本助力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进入2012年,《创业邦》邀请了中国重要领域的投资者,对2010年创业趋势进行判断,主要包括清洁能源领域、新农业领域、消费品领域、百姓医疗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等。清洁能源领域作为一个全新领域,其发展速度必将落后于其他领域;新农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必将出现寡头化现象,其发展速度相当较快;百姓医疗领域主要以仿药为主,其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消费品领域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主要向企业上市方向发展,其发展速度最快。总之,自从2011移动互联网进入中国实体经济创业领域以来,移动互联网促进了中国实体经济创业的发展,并为中国实体经济创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二、移动互联网深挖细分实体经济创业领域

一般来说,创业者必须选择好自己的细分客户,不要局限于衣、食、住、行等传统经营领域,这些领域的行业壁垒比较低,竞争非常激烈。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逐年上升,移动互联网为中国实体经济创业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具有两大发展趋势,即服务对象的变化和用户行为变化。(1)服务对象变化。目前,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用户的数量大概在7000万左右,这一数字还会逐年变化,未来可能突破3亿。2001-2005年,智能手机用户都是高收入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手机价格的降低,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急剧增长,,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新的创业机会。例如,移动互联网可以为民工提供专业社交应用,为保安提供娱乐游戏等等。[2]因此,中国移动互联网络正与国外接轨,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国际化发展,也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创业机会。(2)用户行为变化。移动互联网为中国实体经济带来新的创业机会。如,IM语音的发展,使得很多用户用说话来代替打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可能实现“语音小秘书”这一功能,用户通过发送语言指令,这些指令由特殊团队进行处理和完成。“语音小秘书”这一功能不同于“Siri那种语音助手”,其是在用户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功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将突破App端的限制,向更丰富的领域发展,即用户体验领域。同时,手机终端和应用模式的转变,促使移动互联网实体经济投资领域细化。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实体经济投资既集中在无线增值服务领域、手机游戏领域,又集中字手机应用软件领域、手机应用商店领域、无线营销领域和移动搜索领域。[3]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趋于平衡发展,各种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且都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如Android操作系统上的乐蛙科技、地理位置服务基础上的移动广告联播平台和照片分享基础上的社交网站等。很多移动互联网投资企业注重科技创新,不断进行细分领域投资,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移动互联实体经济投资机构主要注重三个方面:(1)选择“三力”的企业。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进入了时尚时代,企业必须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对能力、产品模仿能力和产品创新力。只有具备以上“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投资人在选择合作开发商的时候,更加关注“三力”企业;(2)应用商店服务企业和应用数据分析企业。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的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明确投资方向,属于迂回投资策略;(3)无线营销类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软件中植入广告的活动,其具有投资时期短,产品效益高的特点。目前,我国不少实体经济注重这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手机游戏、位置服务、在线支付、在线视频、在线阅读和移动广告等,将移动互联网投资领域进一步细化。因此,移动互联网加深了市场的挖掘程度,并细分市场领域,提高了实体经济创业投资范围。

三、移动互联网提高实体经济创业投资机会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体经济创业提供了投资机会,主要表现在拉动市场内需、挖掘经济作物潜力、扩大节能市场和提高民营企业上市率。

(一)拉动市场内需

中国拥有13亿人口,其消费潜力非常巨大。随着中国老百姓收入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内需也随之增加。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从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移动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回报率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所以这一领域值得长期投资。稳定的回报率可以防止企业过快发展,进而健康、有序和持续的发展。事实上,相对于消费周期长的产品,消费周期短的产品更容易在短期内树立知名品牌,如服装、日用品、保健品、电子产品和体验用品等。移动互联网拓展了消费领域,将消费品牌分为强势知名品牌和弱势知名品牌两种。强势知名品牌企业肯定被投资人看好并选中。弱势知名品牌企业可能在团队的带领下,在2-3年内发展成为强势知名品牌,进而被投资人看好。

(二)挖掘经济作物潜力

目前,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农业相关行业迅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业逐渐向上游产业发展,经济作物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纷纷建立,为实体经济投资创造机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水利等农业相关产业建设也在加快。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但是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和修缮。很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储备水利监测公司和规划服务类公司纷纷出现,使得水利建设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政策不断变化,但是一直支持农业发展养殖、重视和粗加工,并鼓励农民采用现代的经营理念进行管理。随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必须向现代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我国政府从农业政策和税收方面,对农业企业和养殖企业进行优惠,鼓励这些企业加强自身质量监管,并逐渐向基地和农庄方向发展。[4]从我国2011年农业投资案例分析,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逐渐实现规模性种植,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甘草的人工种植基地建设。另外,综合性茶叶品牌连锁企业,实现了基地种植、粗加工、渠道营销和品牌树立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茶叶市场也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特殊领域,为实体经济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三)扩大节能市场

中国政府既对农业提供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又对新能源提供各项补贴,以此来促进节能企业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非常好。随着节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节能企业逐渐扩大市场范围。当欧洲市场出现光伏补贴危机,美国市场进行太阳能“双反”调查时,海外节能市场出现了剧烈振荡,节能企业的收入不断下降,如很多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急剧下降,致使传统节能设备生产商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节能技术的发展对新能源行业影响很大,如薄膜太阳能作为光伏组件发展的趋势,中国很多节能公司并未进行生产。又如金属极硅薄膜技术已经被中国媒体报道多次,而基于印刷工艺薄膜太阳能技术却未被报道,这为光伏设备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都带来不少机会,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创业投资的关注重点。然而,节能行业不景气的同时,从事切割液回收和辅助设备生产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如太阳能逆变器公司,这充分证明旺盛。因此,从事传统品牌的节能公司应该吞并其他企业,以此来壮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节能企业中风能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风能资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风力时强时弱,非常不稳定。截止到2011年8月,中国政府不再对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供应商提供直接并网服务。风电产业链中的设备制造、主机建设和零部件提供等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风力发电产业并未形成闭环。因此,中国节能企业发展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生存空间,所以节能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总之,移动互联时代促进了节能企业的发展,让节能企业很快的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拓展了节能企业的市场范围。

篇(5)

一、中国何时迎来P2P监管元年?

即将到来的2016年值得P2P行业的人士期待,这一年很可能成为中国P2P监管的元年。这是由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在政策层面,互联网金融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体系,这是P2P监管亟待完善的重要驱动力。

2.从P2P行业的发展趋势看,P2P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3.从国外P2P监管的经验看,中国P2P行业已走到强化监管的关键节点。

二、英美P2P监管的启示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对100名P2P领域的研究人士所做的调研显示,69.36%的研究人士认为,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监管体制等因素比较,英国对P2P的监管模式更值得中国P2P行业参考。

1.英国对P2P监管的适度性有助于释放中国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2.英国重视P2P平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效,这对亟需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英国式的P2P平台进入机制更易于被中国P2P行业所接受。

4.英国的行业自律组织对中国P2P行业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P2P监管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客观地评估中国P2P监管可能面临的挑战,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对100名P2P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从研究者的角度看,中国P2P监管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2.立法滞后导致互联网金融监管出现“真空”。

3.征信体系落后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倍增。

4.监管理念难以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

5.中国投资者对P2P平台的风险认识不足。

四、中国P2P监管何去何从?

篇(6)

【关键词】期货市场 发展历程 问题成因 前景分析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期货市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产生、整顿和清理三个主要过程,到今天,已经具有了一个比较规范理性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家的期货市场出现了恢复性的大幅度增长。在基础经济法规制度的完善建设下,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环境和监督力度大为增强,商品期货的品种和创新不断加快,金融期货市场正在稳步建立和发展。随着期货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其行业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超强的市场功能已经逐步显现。期货市场对资源和产业的整合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期货市场特殊的交易方式和我国的国情影响,我国的期货市场在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期货交易制度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期货交易起步晚,在交易制度上存在很大缺陷,与美国的期货交易相比,国内的期货交易时间只有工作日的日间4小时,如果遇到国际形势或突发时间影响,其隔夜风险非常巨大,以黄金期货为例,隔夜跳空现象非常频繁,让很多投资者难以适从。

(二)期货交易主体分布不合理

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包含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两大类,但在我国期货交易市场中,这两大类参与者中的机构比例偏少,绝大多数参与者以散户为主,在总体参与者的90%以上,严重影响了期货市场的稳定。

(三)期货交易品种数量偏少

我国的期货上市是采取行政层层审批制,新品种期货的上市必须经期货交易所研究审核后上报证监会,在证监会审核通过后上报国务院批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十多个部委审核批准,一旦某一部门不予通过,则新品种难以上市,这样极大地增加了新期货交易品种上市的难度,造成期货交易品种数量不足,类别不够丰富

(四)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度不足

与国际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仍是缓慢的,无论是在交易数量和金额上都相形见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另外,我国的期货交易创新度不足,在期货市场的运行和品种类别上没有完全具体地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为期货市场的整体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我国期货市场稳定发展的措施分析

要稳定发展我国家期货市场必须立足国情,针对当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新措施进行优化:

(一)完善期货法律制度和强化期货交易制度

期货市场的兴盛是与健全的法律制度息息相关的。健全的期货法律制度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制度上加强交易监督和风险防范,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期货交易制度建设中,必须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在探索和总结新问题和新办法的同时加大对期货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以制度为准绳,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实现期货市场的稳步运行。

(二)创设风险监管制度,协调交易主体分布

发达国家的期货交易市场都有相对完善的监管模式,我国也应该建立尊重市场规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引导的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在提高各种监管模式有效性的同时更好地保证期货市场的稳步高效以及高竞争性。完善风险监管制度的同时还应协调各交易主体,对我国期货交易的主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减少期货市场的认为冲击,使其健康发展。

(三)优化期货交易品种结构,开发新品种

当前,要进一步发展期货市场则优化期货交易品种势在必行。为保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期货市场应该引入更多的供给量大、价格波动频繁并且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商品。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完善,新的期货商品将会不断增多,最终将会覆盖整个实体经济。这些多类别期货的上市,必将推动我国的期货市场产生质的飞跃。

(四)创新期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影响力

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期货市场的种类实现了由商品向金融转变的第一步。当前,政府应该加强期货市场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培育更多的期货投资者,结合我国国情,实现制度、品种和交易者的创新,实现我国期货交易的长期迅猛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探究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虽然受到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其本身超强的发展趋势却仍然明显,其力度更有加强的趋势。中国期货市场正以强劲的态势稳步发展:

(一)高速增长和稳步发展趋势维持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规范力度和控制监管力度不断完善,虽然受国际经济影响,期货市场交易金额存在很大波动,但是这个波动范围仍然处于可控制的高位期,期货市场扩大化发展的趋势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其交易金额和规模仍维持高速增长和稳步发展趋势。

(二)期货市场行业结构及发展空间将不断延伸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纵深发展,行业结构将日趋多元化,单一的期货经纪公司类型将被优化。另外,期货公司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的延伸和拓展,2007年起,我国政府对期货市场的严格监管开始放松,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必然使期货行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引导促使其不断扩张与发展。

(三)与国际期货市场差距将进一步拉近

击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国对期货市场及其延伸效应认识加深,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树立期货产业体系观念,开拓更科学的期货管理方法,推动期货业健康发展,在与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看齐的同时更努力发展自身特色,缩小差距的同时提升自我竞争力。

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下,与之紧密相连的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将是无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孙泽生.对期货市场功能定位的再认识[J].新金融,2011,(4):31-34.

[2]丁楠.中国期货市场的合理性与差异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38-43.

篇(7)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概述

(一)含义

经济金融化指的就是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工具,借助这种金融工具使国民生产总值与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逐渐提高的一种趋势。经济金融化程度和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值之间的比值成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化程度越高,两者的比值就越大,金融化程度越低,两者的比值就越小。

经济金融化现象

经济和金融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人们称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金融经济。

社会经济关系逐渐显现出金融关系化的特点。社会经济金融关系程度越高,所使用的金融手段就越多样。当前的经济金融关系主要有股利关系、股权关系、债务关系、债权关系等,在经济关系逐渐呈现出金融关系化特点的过程中,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丰富。

在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金融倾斜,这主要是由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发展不协调形成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地位的失衡,其实质是金融较大幅度倾斜于间接金融,社会经济活动以间接金融为主要融资方式。金融倾斜的形成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它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干扰,例如金融体制、银行制度、货币信用、商品经济等。

(二)经济金融化现状

从理论上划分社会经济可以分为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向实体经济领域发展可以称为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在金融创新挑战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用金融总量代替货币总量,产生了研究现代经济运行和金融经济融合程度的经济金融化理念。经济金融化导致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指标明显超过理论极限值,不符合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经验,金融相关率无法准确反映我国金融经济的现状。同时在经济结构上,尽管金融资产总量发展较快,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有时甚至会出现股票流通值下降、金融资产回升的现象,因此,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显示出的经济金融化特点,不仅代表着金融的发展,同时还显示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使金融发展与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支持。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化的影响是经济结构调整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中仍存在着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

经济金融化可以改变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以中国为例,在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走高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且不稳定。总结性的讲,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及匹配严重不协调,一方面金融结构的优化落后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的获取上明显不成比例。因此,经济金融化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对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从本质上说,发展经济金融化、实现金融化目标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我国经济金融化处于起始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加快经济金融化进程,将提高金融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经济金融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经济金融化影响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式

(一)金融效率、金融渗透与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渗透指的是金融活动在拓展广度与深度上发挥金融资源主导作用的客观过程,同时也是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金融渗透程度指的是金融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重,金融渗透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提高,因此具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内部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加快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行业的比重。

如果不在金融渗透过程中使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那么低次产业的金融渗透会明显低于高次产业。安全性高、盈利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金融渗透能力较好。此外,企业区域、企业规模与企业性质的不同会影响金融渗透的程度。

金融效率与金融渗透相辅相成,在实际发展中,如果没有金融渗透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金融效率。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金融效率作为支撑,那么金融渗透就可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营经济金融化

中国民营经济金融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资本逐渐增多、且快速渗透到金融体系中去。二是民营企业资本通过民营金融机构实现了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融合。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回避政府对民营资本投向等原因上可以看出,民营产业有向金融寻求合作的趋势。

民营部门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向金融领域发展,意味着民营产业内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值。随着金融成分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升级,一方面为金融机构中的资本结构注入新的力量,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渗透进金融领域造成金融内部体系结构的改变,为经济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总结

经济金融化是在实体经济渗透到金融领域中不断发展实现的,同时反过来还会促进金融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渗透。通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芳.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J].金融研究,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