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8 16:14: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加快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加快经济发展

篇(1)

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颁布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规定,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依照三项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这三项标准分别是《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三项标准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基本要求: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3月底,环保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已批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29个。

2010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循环体系所形成的低碳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低碳技术的应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支持和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新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等一系列低碳技术研究;建立低碳技术企业孵化器,推动低碳技术产业化,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提高园区技术创新实力。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高效的管理措施和优惠的政策法规,使园区内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在申报、建设、验收等各阶段,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人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且制定经济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低碳经济的模式各有侧重,各开发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借鉴优秀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苏州高新区:以青吉产业为依托

苏州高新区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开发区。2004年,苏州高新区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工作;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

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生态产业链”、“古桥物流废木材产品循环链”等7条生态工业链,园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CO和502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围绕已有的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精细化工产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生态设计、绿色招商、环境保护等方法,实现能源低消耗和废物低排放的清洁生产,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园区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建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实施“补链”战略,针对现有产业推行绿色招商,完善主导产业的生态链;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借助专业环保企业健全公共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2009年,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出台了“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确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3个新兴产业为主导,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清洁产业,提升低碳经济竟争力。

与此同时,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大力构筑新能源产业。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建设“产业配套能力最强、产业链最长、技术质量最可靠、运作成本最低、最具竞争)]”的太阳能电站生产研发物流基地;以特谱风能、美恩超导为代表推动风能,彼业链形成,使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之一。

第三产业是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典型清洁行业,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养软件和国际服务外包、金融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低碳化。

天津经开区和包头(铝业)示范园:以低碳技术应用为推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2008年通过验收的全l目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园区利用低碳技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式,实现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低碳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开发区将低碳理念引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在城市照明、公共交通和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和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导向社会。

示范园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一中全邵采用LED灯,是中国首个LED城市照明示范区;园区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有轨电车系统规划,建设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园区利用低碳建筑技术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厂利用太阳能、智能建筑、节一能绿色建材与节能照明技术产品。

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1几2003年正式获批建设,是全国第四家国家级的生态五业园。园环.利用低碳技术,构建以“铝电联营”系统为中心的生态产业链网,解决了铝业作为我[fi1传统高碳产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实现r低碳产业转变。

示范园依托包铝集团与东恒热电公司已有的产业链,通过热电联产和能量梯级利用、各系统之间产品和废物交换,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铝电联营”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使园区内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为我国铝业及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提供r新的发展模式。

南海示范园:以环境保护为重点

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是一个全新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工业生态系统以四家企业为基础,依据市场机制进行绿色招商。其主导产业定位为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包括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等4个主导产业群。

篇(2)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2010年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当前,应在继续巩同经济总体同升向好趋势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复杂局面能力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也增强了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动力:二是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I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也扩大了我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市场空间:三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回归实业将挤压我国产品的市场空间,也充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四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面临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整和转型,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中国经济实现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结构化问题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以上问题,部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部分源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部分在于体制机制不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提高产业梯次转移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这种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现代产业链中,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研发、流通环节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生产环节,大体呈“V”形,称为“微笑曲线”。目前,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技术、品牌、管理等知识密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国缺少核心技术的大多数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所需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厂房、设备、能源等物化成本和简单劳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产业承接质量和效益不高。提高产业梯次转移水平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四)钱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饯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广大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从而谋取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上,除加大国家投入外,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至关重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在产业化方面给予企业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新产品的市场化推广上给予有效的帮助。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有力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优化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性,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重点培育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市场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尤其是在金融业开放、技术研发投入方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政策支持、商务服务的国际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大力促进东部大城市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若干个具有金融服务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商贸商务功能、信息支撑功能的大城市,带动我国生产业的整体发展与功能提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配置金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为使金融体系的运行更有效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财税、产业等相关政策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加强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向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效率提升倾斜。二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从严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提升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三是推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五)充分发挥人才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篇(3)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从2004年一路走来,海西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短短5年,海西概念风生水起,聚合效应迅速增大,定位日益明确,效应开始显现。被纳入海西经济区核心区的江西赣州、抚州、上饶和鹰潭等四市将与福建的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进行近距离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同时在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这对于江西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江西与福建甚至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海西经济政策加快抚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物流业

抚州东面与福建省接壤,西面邻近京九铁路大动脉,南接赣州达广东,北接上饶通浙江、江苏和上海。抚州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距省会南昌最近的,仅90公里,也是江西省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是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通道。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抚州交通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改善。作为江西对接福建最前沿的抚州市,有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四县与福建省南平、三明两市的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四县毗邻,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抚州到福州的交通瓶颈,只要五个小时便可直达福州。已开工建设的向莆铁路更是搭起了快速入海通道,届时只需三个小时就可直抵海峡西岸。

依托向莆铁路、鹰厦铁路、福银高速公路、鹰瑞高速公路等入闽交通枢纽,发挥抚州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要道”作用,努力发展抚州的物流业。完善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区域物流、服务配送物流的物流企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开放、标准、高效的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主要任务的物流信息体系和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物流运输格局。

(二)工业的发展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2009年抚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8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17.3%,三次产业比为21.7:47.3:31。2009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9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9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1.2:34.3。比较而言,抚州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增长速度也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江西省略低,但差别并不明显;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也低。由此可见,抚州的优势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明显落后于江西省,也就是说,抚州经济落后的根源在第二产业,即工业领域。

虽然抚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医药、纺织、食品及食品加工、机械电器、化工建材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但都没有形成对工业经济拉动强劲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普遍偏短、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抚州市尚无一家大型企业,中型骨干企业偏少。加大市场整合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是抚州工业发展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抚州的农业基础较好,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年产粮食50多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多亿斤。抚州四个县(区)中的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白莲之乡、麻鸡之乡、西瓜之乡。抚州生态条件优越,农业特色鲜明,已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完全有条件借助海西这一国家战略“推进器”,把抚州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

抚州的农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今后应更注重推进抚州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着力加快南丰蜜桔、太空白莲、木竹林产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强引导,促进花卉苗木、资溪白茶和有机大米等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品牌化经营模式。抚州市已经有黎川茶树菇、东乡黑羽绿壳蛋鸡、崇仁麻鸡、南城麻姑鲜枣4项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今后还将继续申请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此项保护,同时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来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为进一步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海西核心区其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与机会。

(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外汇,带动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抚州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俗众多,名人辈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绿色、古色兼备,但最有特色的还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方面的资源。

生态旅游方面,抚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1%,空气质量好,水资源充裕,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6个,被列入省级历史文物保护的有40余处。其中东乡、南城、南丰、黎川四县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资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县,还有大觉山、麻姑山、军峰山、流坑古村等一批风景名胜区。同时,抚州市还应加大品牌景区创建力度,促进资溪大觉山创建4A级景区的工作,加快临川温泉、廖坊水库等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景区配套设施。

篇(4)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宜阳经济发展走势良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统筹兼顾,持续提升,四化同步做示范,六加一攻坚战走在前”的总基调,自加压力,务实重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1)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指标增长较快。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11.9%。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5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1.5%。

(2)把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宜阳县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围绕工业上项目。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食品生物医药、硅镁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

(3)把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农业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种植,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种植新格局。

2宜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盘子不够大。去年我县GDP完成207.8亿元,占全市的6.3%与周边兄弟县相比,分别是偃师市的54.7%、新安县的59.4%、伊川县283.1亿元的73.4%。

(2)科技支撑不够强。目前,我县骨干企业中除青岛啤酒、黄河同力、前进化工、中信重工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外,其它企业均无科技研发机构,产品大都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低端位置,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

(3)财税增长不够快。去年我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1亿元,偃师市为10.4亿元、伊川县为15.8亿元、新安县为13.3亿元、孟津县为11亿元,差距显而易见。

(4)产业结构不够优。“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3宜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1从宏观政策看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正在出台,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洛阳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的实施,这肯定将给我们全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宜阳也必定会从中受益。

(3)洛阳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 宜阳县是洛阳市“五组团”的重要组团,而且,宜阳县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3.2从经济发展环境看

今年将是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转移的关键一年。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制造业正从东部渐渐向中西部转移 ,这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很大的优势。

3.3从自身潜在优势看

(1)处于洛阳市“一中心五组团”之列,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宜阳县城品位有了很大提升,洛宜快速通道通车之后,洛宜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处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粮食生产的主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了提高粮食产量外,一些资金、项目捆绑发展,对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

(3)处于洛阳市“大工业”布局辐射转移最优地带,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优势明显。现在,洛阳市许多过去的老工业项目都开始退城进县。

(4)处于洛阳市三产服务发展的最优地带。宜阳离市区比较近,县城经济发展比较快,三产服务发展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三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有了很大提升。

4宜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准确把握宜阳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谋划正确的发展思路,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实施产业立县战略。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培育新兴产业;三要构建产业集群。

(2)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二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支柱产业,三是要坚持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活力宜阳。

篇(5)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

商丘市地处我省与山东、江苏、安徽省的结合部,农业优势突出,资源禀赋较好,交通区位重要,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商丘市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地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沿陇海、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城市,是中原经济区东向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桥头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商丘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丘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加强产业集聚区等承接载体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先后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和优势地区。

在2012年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7.9亿元,年均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是全省税收占比80%以上的3个省辖市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6亿元,年均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51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37元,年均增长15.5%。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潜力、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6平方公里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入驻项目1096个,吸纳就业人员30万人以上。全市制冷产业冰箱冷柜年生产能力将达1000万台,压缩机年生产能力将达1000万套;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链条逐步完善,纺纱能力360万锭,乔治白、阿玛尼、阿迪达斯等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落户商丘;新材料产业前景广阔,T700宇航级碳纤维填补了中国高端新材料行业的空白,金刚石微粉年产量45亿克拉。2011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57.5%;实现利润8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5亿元以上,增长76.8%。民权县、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进入全省十强、十快行列,有4个产业集聚区纳入省首批示范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范围。

商丘市市委书记陶明伦指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十精神的指引下,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前沿,立足桥头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层次,实现集聚效应。但同时也存在承接模式有待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有待强化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商丘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性。

二、商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表现

(1)人均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下。商丘虽然地理优势较好,但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而且劳动工资、消费水平都相对来说比较低,所以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破坏、浪费现象严重,使得一些资源的供需产生矛盾,对商丘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形成日益明显的制约。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些都需要人才的支撑,需要高端人才的参与。

(2)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商丘市污染的态势与治理更趋复杂。高投入与高消耗并存。商丘市的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这种格局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要依赖相当大的资源与要素投入,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各种资源,包括一些战略性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突发性事故和环境隐患增多,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部分区域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增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无序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3)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商丘市的整体产业结构明显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商丘市成功举办了第二、第三届国际华商节、第六届豫商大会等重大节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但毕竟引入的企业有限,而且相对规模较小,能够解决的经济发展能力有限。相对来说,商丘市的工业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于一、三产业还是较小,第三产业服务态度较差,服务意识淡薄等。

(4)城镇化比例不协调。 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40.2%,增长11.3个百分点,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以“四城联创”为契机,新修、拓宽、改造了华商大道、神火大道、建设路、中州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完成了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弱电管网、运河治理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4万,迈入了特大城市行列。在繁荣的面相后边,却是商丘市的“城镇化的进程不一致,矮房、平房较多”、“脏、乱、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三、商丘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

在新的形式,转变产业增长的方式有利于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篇(6)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把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的传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和传统经济来促进和支撑信息化,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互为依托、整体推进,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且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工业化。

城市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过去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公众的人文素质与生活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城市内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对经济落后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再是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其次,信息化是城市与全球沟通的桥梁,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给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社会构架带来全面变化。再次,信息化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城市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规模、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步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再是社会经济的辅因素,而是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同时,它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迅速改变城市的人才和生产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渗透可以为夕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并且推动城市传统特色经济不断升级换代。

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促进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加强了城市内的协调作用,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一方面发挥了整合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拥有小企业机动灵活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和加强了传统特色经济产业,又将城市特色经济与整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特色经济在信息化过程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快速发展。

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信息化能为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城市,从而达到共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表现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和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信息化会促进政府、企业等的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空间。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发展策略

一、我国目前公路发展的主要现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显得过时。特别是在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公路的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的公路,建设的数量都是十分惊人的。但是就算有着如此惊人的发展,我国公路发展由于起点低、限制因素多等方面的原因,总体的发展现状仍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有着诸多可以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范围很广,公路的建设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很多海拔较高的区域,公路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公路的实际需求。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主要关系

1、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与伦比的。换言之,公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要想市场经济能够得以高速发展,公路经济也必须走上正规,与市场经济在相辅相成的氛围中协同发展。

2、公路运输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如今,物流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在物流领域中,运输业又是关键因素所在。繁盛的公路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能够让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让各地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地域居民的需求。同时,与其他运输模式相比,公路运输门槛低,费用合理,是我们目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公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公路运输业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现如今,我国对于公路经济的需求和渴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公路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愈加明显。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城市、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而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公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相应的经济目标才能得以逐步实施完成。

四、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策略

1、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公路管理体系。首先,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中,应该始终维持公路发展的正面形象,避免在管理中存在的乱收费、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为了保持公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整套与实际相贴切的公路管理体系。通过体系制度的约束,让公路经济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顺风顺水;其次,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公路经济中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约束,部分的公路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端正,使得公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顺畅。为了扭转这一窘境,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及时的管理,并对照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新树立公路经济管理人员的形象,并通过有效的财政制度避免工作中出现乱收费和公款私用的现象;最后,建立健全公路管理体系,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让公路建设的理论寿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差距降至最低。换言之,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公路建设与公路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之一。

2、通过具体的措施提升公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相关公路部门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于各级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过硬且到位的思想培训,让员工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相应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增强。同时,工作责任心也不断提升;其次,除了针对与普通员工的教育之外,对于公路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导是每个部门的领头羊,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思路都存在偏差的话,其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应该经常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工作,让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成为普通职工的榜样,并让普通职工争相学习学习和效仿,进而在单位内部逐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再次,公路经济要想始终保持长远的发展,对于懂技术、懂科学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始终不能停歇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相关公路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人才需求,不断招贤纳士,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助力公路经济的发展;最后,公路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岗位培训模式,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组织在岗职工参加一系列的岗位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培训让职工时时掌握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有效的提升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3、强化物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强化物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重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区域货物资源分拨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于当地物流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第二,要想让市场经济下的公路经济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创新建设物流发展新模式也是一条可以逐渐摸索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认真思考,严格探索,构建和谐健康的物流发展新模式,进而助力公路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物流业的良性带动,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科学严谨的依据作为最终方针政策。

结束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保障。在当前公路建设不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公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等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路经济与公路管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公路经济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