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业文化建设

工业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4 11:01: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文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业文化建设

篇(1)

本文作者:梁晶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交融与贯通,不仅承载着工科院校传承工业文明、建设新时代工业文化型院校的发展思路,而且加强了工科学生对工业文化(包含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之完成工业文化的思想蜕变,成为具有一定工业文化底蕴的人才。建立工业文化长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展现工业文化发展的文化长廊,在校园特定区域修建体现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业人物雕塑及具有浓厚工业文化气息的师生休闲长廊。文化长廊营造一种工业文化氛围,如:张贴介绍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事件的宣传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造播放相关视频的电视幕墙,使学生在休闲、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长廊对工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特定区域修建工业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让广大师生能够从校园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业文化是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览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以及动员组织学生搜集工业发展史相关图片、老实物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工业文化相关知识的兴趣。学校还应倡导工业文化的信息化发展,在文化展览中不断更新主题,以传播世界工业文化的发展新观念,当代工业文明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发现和新设备,并邀请相关专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展现企业生产工具、设备等与工业企业文化相关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对工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

以实体企业为模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参照企业及行业标准,建立1∶1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体验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模式;或者跟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帮助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大学校与企业间文化交流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着眼于企业需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请成功企业家、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到学校中来,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跟学生交流,或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学校应该在工业文化建设中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赢的文化团体,让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熔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从在校生转变为企业后备力量。举办相关技能大赛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竞争意识。[5]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广泛取材,从工业课程PPT制作到实用工具创造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工业文化素质的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提升其工业文化素质。开设工业文化的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工科院校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介绍工业发展史、传统工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差异、当代企业文化等,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开设与之相关的工业课程。这类工业课程的开设,不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更是让学生无形中系统地感知工业文化的内涵,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

在工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工业文化的理念应该在工科院校引起重视;工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创新精神等都应该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相对接。要想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应该突出工业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合格人才。

篇(2)

目前,烟草行业“542”、“461”品牌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处在前列的大品牌无不竭尽所能力争一个好的排名,稍逊色些的品牌也不甘居其后,纷纷出手,全力杀出一条血路。总体来看,整个烟草行业的品牌竞争是愈来愈浓、愈演愈烈,行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深度激发,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得以不断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品牌竞争最重要的利器之一的品牌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如何建设好品牌文化,助推品牌发展上水平,应处理好品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世界知名品牌,譬如IBM、苹果、联想等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集越来越大,并在逐渐地走向融合。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入到员工身上可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融入到品牌身上可以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彰显出品牌的魅力。烟草工业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服务和社会责任。近些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扎实有效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工业企业紧紧围绕“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均构建起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在不断渗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延伸的载体,品牌文化建设现在也是方兴未艾。工业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应该借鉴上述世界知名品牌的做法和经验,把握品牌文化建设的大趋势,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路径,首先要在服务品牌建设有所突破,要把服务品牌作为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座桥梁。在烟草工业企业的品牌竞争中,服务的地位永远要摆在前列,服务的差异化是质量同质化竞争态势下,取得品牌相对优势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服务零售户上要讲诚信、在服务消费者上要讲关怀,要担当社会责任,在降焦减害、节能减排上狠下功夫。

二、正确处理品牌文化与品牌发展的关系

每个品牌的创立和发展环境都是存在差异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企业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每个品牌特有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在品牌文化建设上,烟草工业企业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尊重品牌发展走过的历程,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总结提炼积极元素,结合未来发展需要和时代特征,创新丰富其内涵并融入品牌文化中,使品牌文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内在连续性和时代前瞻性。

与此同时,品牌文化要与品牌发展战略相契合,品牌要紧紧围绕品牌发展战略来展开,不能只为文化搞文化,要做到品牌围着市场转、文化围着战略转。只有把文化、品牌、战略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齐头并进、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才能不断增强品牌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品牌的长远发注入涌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正确处理好品牌文化与产品品质的关系

2004年家电业纷纷召回问题产品,2009年8月丰田汽车因零部件出现缺陷大批召回……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之大,是每个企业都要警醒的。因疏忽产品品质,带给品牌扩张的负面影响,其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奔驰汽车以高质量、高品质造就了全球闻名品牌,在汽车工业领域树起了一座丰碑。就在于奔驰汽车将“坚固耐用”的品质文化摆在了打造品牌的突出位置,使其不断深入人心。

烟草工业企业向社会提供的首先是产品,产品的高品质是赢得市场的基石,也是品牌和品牌文化的基石,更是品牌的生命。烟草工业企业建设品牌文化,必须要坚持品质至上的原则,即强调产品质量,强化大质量观,通过在各个环节应用精益管理,形成质量文化。要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产品品牌体现的质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度的一致辞,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忠诚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认同,丰富品牌联想。持续稳定的质量是维持品牌信誉和建设品牌文化的根本保证,这是品牌文化建设中永远不会变的定律。

四、正确处理品牌文化与员工素质的关系

大量的企业经营实践证明,企业成功地构建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影响。本质上讲,品牌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过程实际上是品牌文化影响员工价值和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品牌文化对员工价值的塑造。企业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将其价值追求熔铸到员工的思想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境界,并反映在企业生产的产品上、提供的服务上、对外的社会形象上等诸方面,最终才形成品牌的“溢价”的效应。

篇(3)

2013辽宁省企业文化峰会,于8月22―23日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宾馆举行。峰会的主题为“给力文化正能量――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深入与深植”。会议由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主办,阜新市社科联、阜新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等承办。此次峰会系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主办的2013年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的一项重要活动。辽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路平,阜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本刚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列席代表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峰会要求“以文赴会”,共收到了80余篇申报论文,遴选出20篇辽宁省企业文化优秀论文,并在开幕式上举行了表彰仪式。

本次峰会是继去年首届峰会后,辽宁省企业文化界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紧密围绕辽宁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以理论研讨为先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本质与规律,及其发展建设路径和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外域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解析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持续推进企业文化的深入与深植,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设学术报告、高峰论坛、特色论坛、企业文化现场研讨会等四个板块。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立胜教授首先为大会作学术报告《当前企业文化建设若干热点难点问题辨析》。报告解析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四个问题:管理目标方式――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辨析;“实、精、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风辨析;“以身作则”――企业文化建设关键点辨析;唯物辩证法――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论辨析。

在企业文化高峰论坛上,阜新惠民房地产集团董事长李国祥做了题为《祥瑞天下 惠泽民生――惠民企业文化的幸福追求》的发言,中航工业沈飞、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辽宁省纪委的代表也都结合本单位以及当前实际做了专题发言;在企业文化特色论坛上,大连泰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中航工业沈阳所、沈煤集团红阳二矿、大连华立国阳科技公司的代表等均以互动对话的形式做了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交流发言。

最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阜新市交通局企业文化建设现场,聆听了该局党委书记刘玉森做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报告《创建阳光交通,助推转型振兴》。学会学术委员韩伟功、项宏、薛百忠、钟祥斌等四位企业文化专家做了专题点评。高立胜会长说,我们要把辽宁的企业文化峰会办成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月的一项品牌活动,把它办成学会学术活动的知名品牌,年年举办,越办越好。

篇(4)

一、主要内容

1、建设体现人文精神的和谐文化。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大力弘扬“开放、创新、争优”的精神,在企业(行业)确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积极培育开放理念,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主动强化争优意识,努力创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建设繁荣富裕的物质文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凝聚企业(行业)各种资源,努力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社会认可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企业(行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经济实力,为社会和国家创造和积累财富。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让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行业)发展的成果,建立起与企业(行业)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企业(行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双赢。

3、建设特色鲜明的形象文化。规范职工着装款式及色调,统一企业(行业)宣传标牌、广告牌的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在厂区、车间、办公楼、会议室等处悬挂企业(行业)理念的牌匾、图板等,企业(行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行业)文化的感染力;从企业(行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标识为主要内容的形象识别体系,加强企业(行业)标志、旗帜、歌曲、徽章、色彩等多种企业(行业)标识的企业(行业)形象建设,美化生产生活环境,树立企业(行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4、建设科学规范的行为文化。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积极组织“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实践活动。选树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和完善《企业(行业)职工行为规范》,教育职工做到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并结合行业和企业(行业)特点,积极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6S”管理标准,规范和养成企业(行业)和职工的良好行为。

5、建设充满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行业)价值理念和经营实际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促进企业(行业)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工作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企业(行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制度,积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关心职工身体与心理健康。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行扁平化管理,促进企业(行业)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形成整体互动、协调合作的发展格局。

6、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认真总结、凝炼企业(行业)精神,不断丰富企业(行业)精神内涵,使企业(行业)职工对企业(行业)精神、企业(行业)价值观熟知熟记、深刻理解、广泛认同,并做到身体力行,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行业)诚信建设,强化企业(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行业)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职工业余文化艺术团体、职工活动兴趣小组的积极性,利用职工书屋、职工俱乐部(职工活动室)等文体设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二、具体措施

1、全面启动,广泛开展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活动。要求在2011年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行业)开展企业(行业)文化建设“五个一”和职工素质提升“五个一”活动率实现全部覆盖;中小型企业(行业)要根据自身条件,按照两个“五个一”活动的要求,逐步达标。各级企业(行业)要根据企业(行业)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制定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实施办法,在提炼企业(行业)精神、传唱企业(行业)歌曲的基础上,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全面导入并规范使用企业(行业)形象识别系统,使企业(行业)具有鲜明的整体形象;建立和培训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骨干队伍,普及企业(行业)文化知识,增强全体员工开展企业(行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岗位成才活动;开展“向管理要发展、向管理要形象、向管理要效益”的竞赛活动,使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延伸、扩展,扎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2、分类指导,加快推进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进程。加强对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行业)的实际,实施分类指导。对已有一定基础、成效比较突出的企业(行业),要在巩固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高度,发掘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深度,加大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力度,使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对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已经启动,但成效还不够明显的企业(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行业)领导班子对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深全体员工对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强化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渗透力,并千方百计丰富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充分发挥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对企业(行业)经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尚未启动的企业(行业),要通过宣传灌输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理念、内涵和意义,组织专家开展论坛等有效措施,让企业(行业)领导层和广大员工认识到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尽快启动起来。

3、突出重点,培育一批企业(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市总计划于今年内在全市选树50家企业(行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和标杆班组。各级工会要把基础好、规模较大的企业(行业)和班组作为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重点,实施有效培育,培养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标兵单位。要注意发现和总结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行业)的典型,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群体,并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4、总结提高,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各级工会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扬长避短,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水平,全力打造具有本企业(行业)特色的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并使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不断提升企业(行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5、表彰奖励,建立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激励机制。2011年起,市总将对全市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达标验收,主要从企业(行业)精神提炼、企业(行业)歌曲创作、职工书屋建设、职工俱乐部(职工活动场所)建设、职工业余文艺团体(职工兴趣活动小组)组建和活动开展、以及职工素质提升“五个一”活动成效等六个方面进行检查验收,并根据达标验收情况评选表彰全市“五一文化奖”,对评为全市企业(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企业(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标准为:①有具有企业(行业)自身特点、体现企业(行业)精神内涵、符合时展要求、得到职工广泛认可的企业(行业)精神和企业(行业)歌曲。企业(行业)精神、理念等要进车间和上墙。②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生产生活困难,关心职工身体和心理健康,劳动关系和谐稳定。③积极履行企业(行业)的社会责任。④坚持开展职工素质提升“五个一”活动,成效显著,台帐齐全。⑤每年对全体职工开展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活动。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要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以上。⑥建立职工业余文化艺术团体(职工活动兴趣小组),健全职工书屋、职工俱乐部(职工活动室)等文化体育设施,有计划、经常性的组织职工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职工书屋藏书3000册、报刊20种以上,职工业余文化艺术团体(职工活动兴趣小组)每年开展活动2次以上。

三、有关要求

1、健全领导机制,规范活动载体。各级工会要把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和对基层的目标考评内容,切实加强对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市总部署抓好落实。要根据本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加强本地、本系统(行业)、本单位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市总对全市性的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活动进一步规范,从2011年起,逐年依次主办全市职工艺术节、职工科技节、职工运动会和职工读书节。全市职工艺术节、职工科技节、职工运动会、职工读书节今后每四年举办一届,每年“五一”期间市总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形成制度。各级工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开展的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建立相关制度。

2、健全保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各级工会要建立与现代企业(行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党政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行业)党委领导、工会主抓、各部门合力推进、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软硬件的投入,整合职工培训中心、文化体育场所、职工书屋等企业(行业)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丰富和优化企业(行业)文化和化建设载体,扩大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切实加强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引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行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篇(5)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长期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中环境文化建设表现为最直观的一个方面,形成企业的第一印象,有着形象工程、面子工作、窗口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环境文化,是影响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所渗透的文化因素。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和人文社会环境文化。企业文化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包括表层的、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的,既有视听环境:厂房、道路、厂容厂貌、园林绿化;嗅觉环境、机器设备、生产作业现场、职工住宅区的生活服务、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社会舆论、口碑等,其现实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人文社会环境文化建设是深层次的、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干部作风、优良传统、民主氛围、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它的状况如何,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和精神追求的观念体系。它在长期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表现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定局。由于企业价值观其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依托于某种有形的载体予以表达和展现。环境建设就是最直观载体之一,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段,表现为最普遍、最直接的做法,是将企业的宗旨、理念、口号写成标语广为张贴悬挂,以绿化点缀、拼图、造型的形式展现,或者以板报宣传栏的形式进行宣染。企业价值观在管理思想上的表现,就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员工在企业的地位,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根据职工群众的需要,为其创建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比如对我们企业在注重做好节能减排、优化生产工艺、杜绝跑冒滴漏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现场治理,绿化美化环境,科学发展,达到生产设备净、齐、美,物流有序,厂区天蓝、树绿、景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青,创建优美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杜绝空气污浊、损害健康、环境恶劣的不良印象。企业价值观在经营宗旨上的表现,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孰先孰后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社会义务,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所以企业的环境建设,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保持生态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少是不污染社会环境为出发点,这本身就是向社会传达企业强烈而鲜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企业内部环境十分地好,却一味地追求利润,甚至污染环境,损人利己,那么,人们会据此断言这个企业毫无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到社会的谴责,人门的唾弃。

其次,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凝聚力,在理论上讲是一种综合的内聚力,向心力,是使全体员工在思想情感上、价值取向上、行为操守上都保持高度一致的内能,是一种团队精神。凝聚力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即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员工与员工彼此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凝聚力的强弱与环境特别是社会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整洁、融洽、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环境,可使员工心旷神怡,安居乐业,形成企盛我荣,企哀我耻,企业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反之,则人心思“走”,离心力膨胀,离心离德,企业岂不衰败。所以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必须基于员工的凝聚力。比如在职工住宅区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种植草坪绿化,布置一些桌椅板凳,安装一些文化娱乐设施,职工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可以在此放松聊天,缓解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精神压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体现。所谓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它是一个组合的系统,影响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而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影响因素,而且有着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作用。从一定意义来讲,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自然环境作为企业的“窗口”、“脸面”,最先映入眼帘,形成难以抹去的第一印象。所以,现代企业人多数讲究企业的外观,重视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还有,优秀的企业环境文化,是生态自然环境下人文社会环境的统一。企业在生态自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都应十分的讲究。比如厂区开阔恢弘,空气清新,交通方便,布局合理,整齐洁净,绿化美化,生机盎然。特别是我们中航工业,把环境文化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在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正确处理效益目标和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干部和工人之间,工人和工人之间提倡平等互助、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加强道德沟通,营造一种家庭式气氛,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倡导一种团队精神。形成领导关心职工群众,上级关怀下级,让职工感到一种亲情、依托、归属感,优越感、自豪感从而将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倡导员工之间的文明竞争,开展多种形式、针对性强、利于操作、有群众基础的竞赛活动,鼓励立足岗位成才。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反映职工的精神面貌,宣传好人好事,定期评比,形成有声有色的企业文化,职工们上班心情舒畅,热爱企业,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

篇(6)

近年来,浙江省总工会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以“两建一送”工作为载体,在推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上收到了实效。围绕“两建一送”工作的起源、现状、特点、得失以及未来的构想,本刊记者走访了浙江省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重刚。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简要谈谈“两建一送”工作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

王重刚: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众多,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入大省,据估算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民工集聚的众多中小企业里,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缺乏,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总工会一直非常重视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丰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手段、工作载体。一是立足基层,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八个一”建设;二是整合资源,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三是自上而下,开展职工书屋、电子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这三项工作运行几年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暴露出工作载体名目过多、文化阵地小而分散、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2011年起,省总工会对全省企业职工文化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吸取了杭州、温州等地开展三位一体文化家园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全省的企业职工文化工作进行了梳理整合,创新归纳出企业职工文化“两建一送”工程。

从具体内容看,“两建一送”工程包含三大载体:一是企业职工文化“八个有”建设,具体指“有企业核心精神、有学习培训场所、有员工技能培训、有员工文化团队、有员工文体活动、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企业宣传窗口、有企业民主管理”等八个方面内容,这“八个有”,涵盖了企业核心价值、员工技能发展、精神文化生活和企业民主管理,构成了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基础性内容。二是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建设的地点以城乡接合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发达的乡镇村等为农民工相对集聚的区域重点,每个文化家园要求有多功能室内活动场所、有室外文化休闲广场、有图书室、阅览室以及有简易的舞台等文化娱乐设施。三是送文化、种文化下基层活动,具体形式以送演出、送电影、送书报为主,同时鼓励培育各类企业自办员工业余文体团队。

“两建一送”工作从概念提出到具体实践,已经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将近70%的规模企业基本实现了“八个有”,累计新建农民工文化家园1080家,其中创建命名省级农民工文化家园100家,平均每年全省送演出1000余场,送电影1万余场,送书报1万余份。从这些数字来看,应该说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现代企业文化》:您能讲讲“两建一送”工作的特点和收获吗?

王重刚:“两建一送”工作是对一些传统工会企业职工文化工作的再整合、再提升,除了具有群众性、普适性等传统特点外,还具备了符合新形势的三个新特点。

在服务对象设定上,以农民工为服务重点。

“两建一送”工程中,企业职工文化“八个有”建设以规模以上企业为建设重点,逐步向中小企业拓展,在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场所建设、员工文体团队组建等方面,都重点突出了为农民工服务,帮助广大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与城市接轨,或者说融入城市。农民工文化家园则更加是一个纯粹的为农民工服务的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无论是建设的地点还是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体现了为广大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特点,比如地点一般选择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工业园区,比如建设露天舞台、灯光球场和技能培训教室,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个集娱乐、休闲和教育为一体的家园式活动场所。送文化下基层则通过文艺大篷车、电影放映车等机动性很强的形式,深入到企业最基层,把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电影和书籍送到车间、厂区,活跃了基层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覆盖范围的选择上,立足最基层。

“两建一送”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自身侧重的覆盖范围,从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城乡结合部到工业园区、城中村,可以这么说,基本涵盖了目前工会开展工作的主要范围。虽然侧重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立足点放在了基层,特别是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组织了全总文工团、浙江歌舞团、省军区文工团和省职工艺术团等骨干文艺团队,走出剧院,走入山区海岛,足迹覆盖了全省绝大多数偏远地区,很好地弥补了单一阵地建设带来的覆盖范围不足的缺点。

在工作内容设计上,关联度高且互相促进。

“两建一送”的每一项工作载体,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而且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并且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在规模企业开展企业职工文化“八个有”建设,重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而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则通过建设农民工文化家园的方式来做强有力的覆盖范围补充,同时也是为“八个有”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呼应;而送文化活动的重点是立足在全面实施企业职工文化“八个有”建设和全面推进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的基础上,把这些职工文化阵地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做到每个“八个有”建设的企业和每个农民工文化家园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演出。

“两建一送”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浙江省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各立山头”“单打独斗”的局面,把原先分布散落在基层的各种力量集合在一起,发挥出了最大的合力。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工会在实践中提升对企业职工文化工作的引导能力以及对职工的文化服务能力,浙江省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由点及面,职工文化覆盖面不断扩大,职工文化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文化活动已经常态化、制度化,呈现出逐步繁荣的景象。而各级工会努力推动的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使广大职工群众从文化的围观者变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不仅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谈谈总工会未来推动“两建一送”工作的构想?

王重刚:未来一段时间,省总工会要在十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坚持推动“两建一送”,着重机制建设,注重这项工作的可持续性,确保它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紧扣一个核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职工群众,进一步坚定广大职工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新时期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各类行之有效的生动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企业层面,落实到广大职工的劳动岗位、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去。

建立领导机制。为加强全省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省总工会将联合省有关部门成立浙江省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推进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推进本区域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篇(7)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对于积极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实现老工业城区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振兴的必胜信心上。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任何困难的重要前提。区域文化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在维系感情、凝聚力量、激发斗志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东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这里有北大营、东北讲武堂、东三省兵工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少年读书旧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大型矿山设备。在推进大东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挖掘区域工业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凝炼形成了“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创造性地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及体系应用于城区文化建设,构建起了城区形象识别系统,结合其推广和应用,积极在机关、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老工业城区的发展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力的提升,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全区上下的奋力拼搏,以欧盟经济开发区、汽车城、东中街商业区、沈海物流区、科技产业区、万泉文化产业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格局全面拉开;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以汽车产业为支撑的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已经奠定;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和谐社区建设等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前列,取得了文化、社区卫生服务、科技进步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这为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大东精神、抗非典精神和奥运安保维稳精神,全面提升文化力,坚定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振兴的必胜信心。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群众的自发愿望,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我们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区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全力推进以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图书馆、酒博物馆等“一场十馆”为主体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快万泉公园和城市中心广场建设,大力推行开发商、物业公司、社区“三位一体”新模式,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人民打造实用便捷、娱乐休闲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成立了区文联,创办了《万泉》文艺期刊,开展“市民讲坛”、“五月的鲜花”工业文化巡礼等活动,“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持续举办并升格为全市推进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奖项;机关、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群体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荣获了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并在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中参演;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注重廉政文化内化于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校园、企业、农村的“六进”活动,努力形成“廉荣腐耻”的社会意识,在全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理性应对金融危机的承受力、面对落差的容忍力和努力工作、锲而不舍的向上力,进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保增长的社会环境更加良好。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动力在经济。我们到先进国家和地区考察,在感受其经济发展速度之迅猛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在文化层面上体现出的发展生机与活力。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注重发挥文化力的作用,树立区域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金杯中华诞生地,宝马通用新家园”、魅力东部、汽车城等品牌已经成为大东区的代名词;推动各项工作创新,与兄弟区联合创办了*欧盟经济开发区、东新工业园,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在各经济发展载体实行了新体制新机制,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努力提升文化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区域对资金和项目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尤其要引导军工企业扩大民品生产,依靠自主创新,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更大发展,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倡导创业文化,发挥兴业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让一切劳动、创造、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