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5:39: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的基本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原则;教学;结合;科学
一、声乐教学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一个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因为,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涉及到技巧、方法、要求,艺术则是最后的艺术表现。俞子正教授在《声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学对学习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视。声乐教学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能。如何能够做到科学?声乐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器官构造,讲述发声的基本原理。科学、系统地进行声乐训练。二是声乐教师要将科学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生理条件、心理素质、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在声乐理论和演唱技能的讲授中,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师范唱要严格、规范,遵循科学的训练体系。对声音的概念、定义的表述都要准确、缜密。三是歌唱训练的科学性。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歌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培养。因此,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对声音技术的训练,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产生对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运用技巧和创造力表现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二、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是一门德、技、艺相结合的艺术,它通过歌唱者的声音,通过强弱、高低等声乐技巧使歌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声乐演唱的方法、技巧,还要传授如何表达歌曲的思想性。教师一定要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要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教学时在选择曲目中,在异彩缤纷的作品中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对作品的讲解教唱过程中,坚持把握德、技、艺相结合的原则并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艺兼备的声乐教学与歌唱人才。总之,艺术与技术是一对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应永远同时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因材施教和针对个性原则结合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这更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的嗓音条件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针对个性的训练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知道,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其个性。我们要注重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聆听和观察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声乐教师在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时,如同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一样,对不同“患者”开出不同的“处方”,要有对症下药的本领。“病”不同,“药”也不同,教师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具有非常个性化(特殊嗓音)的学生,不仅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而且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特长和提点,找到学生演唱的亮点。因此,因材施教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教学并非讲述性的课堂教学,而是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于一身的有机整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声乐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与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参与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因为学生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向舞台,对面观众。有舞台经验的歌者告诉我们,在面对众多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在课堂上的演唱是两样的,站在舞台上需要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质,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同时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完善,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在声乐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艺术实践当中熟悉观众,熟悉舞台,这样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与艺术表现水平。声乐教学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原则,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综上所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实践中积累出来的规律性的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作为声乐教师要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地体验,以提高声乐水平。
【注释参考】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2-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解题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解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遵循解题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来源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学生不易理解;解题方法单一、思维不够灵活;问题的呈现方式较为单调;对问题解决缺乏合理性的评价,这些都导致解题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肤浅阐述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应遵循些基本原则:
1 问题的来源应以生活化为基础,让学生易于感知
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问题设计的情境应取之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感知,易于理解。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设计富有情趣和实际意义的问题背景,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这样解决问题学生才感觉到有价值。但从苏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看,很多问题设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对于一些具体的数学概念缺乏一定的实际经验,这给他们的问题解决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教师不妨进行适当的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教材选用“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道例题对于刚学习乘除法应用题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速度、时间、路程以及三者之间关系还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甚至对于实际生活中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更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学问题,学生不易感知。如果将例题适当改编为:“王老师买5支相同的钢笔用去20元,若她要购买9支这样的钢笔,需要付多少元?”这样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进行适当改编,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易于感知,更能理解。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2 问题设计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要改变传统的解决问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学生不易理解,更找不到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因此,对于数学问题以怎么样呈现方式展示出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比如可以结合填表、漫画、情境图、数据统计等形式展示出来,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每一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的应用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蕴含的数量关系,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一个星期的气温,并将之形成一张图表展示出来,然后求出一个星期的平均气温;再如,苏教版教材中运用大量的师生对话的形式,展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理解。
当然,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既直观形象,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3 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将自己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大声说出来,并积极倡导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数学解题教学时,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问题解决本身,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但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局限于“唯一”答案、“唯一”解题方法,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对于学生“怎么想,如何做”更是置之不理,这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出来,冲破传统应用题解决思维的封闭性,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一道例题:王丽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三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任务还要多少天?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小组汇报总结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1)1200×(1-40%)÷(1200×40%÷3);
(2)(1-40%)÷(40%÷3);
(3)3÷40%-3。
当然,这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总之,数学学科教学离不开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该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解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注重“生活化”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把握问题解决的本质;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领悟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和一定的情感紧密相连[1]。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
案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教师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在岛上选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0°。接着向学生提出实践活动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但具体做法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去设计和实践,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所在的经度[2]。
案例1中,为激发学生课外观测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提出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实际用途,使本来枯燥的地理课外观测活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观测要求而变得充满趣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性原则
地理探究教学以理性认知为主要特征,具体操作中必须淡化对孤立的、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通过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所以,地理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地理科学思维品质及地理科学素养等。
案例2:“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
某教师在进行“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时,组织了如下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活动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温室效应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利弊均有,请举例说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盖断裂,冰山解冻,威胁航行……
利: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合农业发展;便于人类对亚寒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2:《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国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为什么?美国的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
提供美国国会辩论中反对签约的观点:中世纪欧洲,波兰可以种植葡萄,英格兰不结冰,格陵兰岛一片葱绿……气候变暖是全球自然现象,无须干预……地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美国国会中赞成签约的观点:2万年前的冰期,全球温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气温变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动3: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温室效应问题认识的研究历程,组织讨论。
学生搜集证据和讨论结果:对目前人类的居住地和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响方面,全球变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当的不可预知性;科学界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尚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人类在温室效应问题面前必须慎重!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开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地理学习的思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较好体现了地理探究教学的科学性。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问题时,不宜过易或过难,最好由易到难,依次递进。适度的探究,既可调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转”探究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时,为较好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片段)。
课堂上,一个学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另一个学生扮演地球。
教师:如何表现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
学生:以他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
学生:错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调整方向,重新转一圈)。
学生: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进行了仔细观察(地球又重新转一圈)。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地球”请慢点公转,在二分二至点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看不清楚。
教师:请大家上台观察。
学生: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内容。案例3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该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对探究学习的适度性把握较好。首先,该教师正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探究问题比较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探究问题目的明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第三,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指导,保证探究学习的顺畅。
四、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样是一种教育原则,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剂,也是一种对内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变学生外在表现状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波动的、快速前进的方式发展。
案例4:“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气旋与反气旋异同特征比较的探究。
教师:气旋与反气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两个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很多学生都举了手,但也有几个学生未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定一个未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那位学生面露难色,红着脸,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不好。”
教师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说不好没关系,谁也不能保证站起来就能说好,大胆地说就行了。”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回答了问题。
“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答对,但对知识的掌握也还不错,以后继续努力”,教师及时鼓励了他。
过后教师又提问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经过刚才的激励,该生的回答明显比之前有了自信。
“这次回答比上次有进步,能更详细地阐述你的理解吗?”
在教师又一次的激励下,该生进行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案例4中,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没有说“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类的空话,而是非常体贴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行了”, 为学生搭了一个台阶、竖了一把梯子,激励学生由胆怯变得自信。之后,对该生的回答又进行鼓励。适时激励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激励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何美珑.新课程地理课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化学教学;基本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6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6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教学的规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过度地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过多地追求时尚的教学模式,过分地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无形中违反了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有感于此,笔者参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将高中化学教学应当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或过程的清晰表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教学的直观性:教具直观,即教师通过模型、图片、实物等,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结构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乙烯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角和∏键的不稳定性;多媒体直观,即教师借助电视、电影、动画等,将微观或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可逆反应的概念时,即可借助动画演示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正反应,以及同时发生的三氧化硫分解的逆反应;实验直观,即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直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化学反应的现象等,得出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语言直观进行教学,如手语教学的恰当应用。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往今来,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性教学。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学记》中则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它们都是对启发性教学很好的诠释:即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激励、启发和点燃。比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定数量错误的离子方程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离子方程式的错误类型,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离子方程式常见的错误方式:①违背事实;②拆分错误;③量的错误;④守恒错误;⑤顺序错误;⑥隐含错误。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化学教学要按照化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观点,就是在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例如,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就应该分阶段逐步推进。在高一年级初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即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性与还原性;然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重点掌握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高二年级学习时,安排学生重点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包括一般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缺项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在高三年级的复习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整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表示、配平、规律、综合计算、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方法、应用等。只有通过以上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安排,学生才能真正顺利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
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及分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对于有化学天赋和特别爱好化学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或化学竞赛小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对于个别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业余时间单独辅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成绩;此外,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的班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讲解不同的内容,恰当的取舍习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转化为长久记忆,最终升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论断,就是对巩固性原则的很好概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巩固性原则的途径主要有:首先,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进行巩固。比如,单元复习、模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其次,通过及时的检测进行巩固,可以是课题检测,也可以是专项检测等;再次,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复习。比如,学习沉淀溶解平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表1的新旧知识整合,以实现对化学平衡知识的长久巩固。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标 教学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6
新课改时代的产物新课标,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的教学纲领性文件。面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仔细研读新课标,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情况下把握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便为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进步的阶梯,也为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供条件。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谈一下在高中物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分析力、思辨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在所有的高中课程中,物理算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科目。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学文科,主要是因为文科没有物理这头“拦路虎”。当然,选择理科的学生中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是不甚理想的。因此,我们高中物理课的教师也很是为难。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朝着开阔的视野发展。因为物理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就要有那种思维的脉络。只有掌握好了方法,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学好它。众所周知,物理这一学科的相关内容大都是英美等国的学者、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理论和成果,他们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故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拓自己的思维,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学好,结合相关理论常识,把握其中的要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畅通无阻,物理也不再会是其高中生涯中的一大痛处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高中物理知识点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生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物理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现象与教学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了。例如,在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授,这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奔跑在马路上的汽车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进而过渡到对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应概念。由于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相当熟悉,因此,他们可以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有在讲解重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相信学生可以迅速地把握并运用好这一知识点解决相关的习题。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丰富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充实学生的见闻、活跃整个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奠定基础。这样进行教学,学生也会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取得一个飞跃的进步。
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将多种学习方法紧密结合,以顺利开展整个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配角,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新课标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教学,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及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也可以充分地采用和实施,相信学生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方法,肯定会积极响应,课堂教学也会变得异常活跃。高中物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来获得最终的理论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讨,进而把握得来的理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相对简单的物理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检验,相信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小测验,这样学生也可以在物理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其今后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为主,将教师的讲解放在次要的位置,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的一大特色。
新课标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地位。这就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也相应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次序。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之上,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真正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就解决了这一突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了显要的位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一改往日的做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播。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对于这些知识点,由于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得来的,因此,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可以充分地理解和运用,这也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的指导,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
1、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我们虽然不可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精彩,但是我们可以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有必要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教学中注意做到两点:一要给学生留足自学的时间;二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2、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系统性、单元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确立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突出学生课堂展示的过程,想方设法突破知识难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评价获得的知识和思想,不一定是速效完美的,但是学生参与了探讨,才能更感受知识获取的喜悦和团队的力量,甚至受益终身,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原则
要让学生学得有效,教师的教是主导,一部戏演得怎样,要看导演的能力如何,因此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教学情境的有效导入、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课堂观察的积极有效、课堂掌控的原则与灵活、教师教学语言(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的艺术、通过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及注意事项
1、虽然有理念和指??思想,但每个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程度不同,教学时间和经验都很有限,每个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办法,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下面这些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会遇到的问题。
(1)探究讨论时经常是小组内一位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当陪衬,不知如何参与,或是动不起来,也发挥不了作用,该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2)一开始讨论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说的什么不甚了解,甚至常乘机开小差,乱成“一锅粥”,教师半天收不回来,怎样能养成按需自觉讨论的良好习惯?(3)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时,既兴奋又混乱,怎样才能防止学生浪费时间,且使得小组分工有效?(4)小组长自己学还可以,不知如何带领其他同学学习,不会合理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即便定了小组规矩,可也是执行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小组长的管理和组织能力?(5)学生讲评时,有的讲得头头是道,抓住了要领,有的条理不清,住不住重难点,反而浪费时间,学生讲解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会更有效?(6)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管理不到位的一种体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堂讨论时、展示时、讲评时,这三个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做到及时到位,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要注意以下细节。
(1)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①要想让课堂讨论时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首先要花时间告诉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应如何学习、记忆、理解,掌握自学策略。第二天,老师再根据前一天导学案或预习作业的反馈情况,确定当堂讨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讨论要点”,让学生知道重点要讨论什么内容,然后将任务均衡地分配到小组,做到有的放矢。②讨论时小组内一定要做好分工,在充分独立思考后,水平相同的组员首先互相交流,即先“对学”,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节约时间,提高效率。③两个人讨论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学组长要及时组织全组进行交流讨论,即“群学”。为了保证交流的效果和纪律,老师平时要经常召开数学组长会议,听取各个数学组长汇报课堂讨论的组织情况,在数学组长的交流中,找出组员讨论的好办法。如:小组六人一组的,可以组成1带6,2带5,3带4,这样的帮助学习方式。④课堂讨论时,数学组长要记录好组员发言、纪律等表现情况。初期老师可以每节课下课以后,召集数学组长反馈当堂讨论、订正、记录笔记、有无开小差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交由组里讨论解决,以免形成不良习惯。⑤为避免讨论成为个别同学的“独角戏”,讨论可以采用组内轮流发言的方法,统计每个同学的发言数量和质量来促进组员的讨论,形成良好的参与讨论的习惯。⑥讨论结束后,数学组长要组织组员有序地进行以下活动:用双色笔来订正导学案或预习作业,记录知识要点;在充分的独立思考后,仔细观察黑板上其他同学的展示步骤,了解其解题思路,查看是否有错误,并做好质疑准备;学有余力的小组可组织练习,例如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题目等有价值的练习。
(2)在黑板上展示环节要注意。①展示要在小组进行适当的讨论后,具体要几分钟,教师可根据巡视全班讨论情况而定,再安排展示小组及展示内容。②小组展示时要求:数学组长可根据展示的内容,安排本小组是个人展示,还是多人合作展示,以课堂效率为主;展示时除了看题目外,解答过程要求脱稿,让学生上黑板现场演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题目,找准主要信息,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会运用彩色笔及学习工具展示。如:白色书写过程,红色标注重点、易错点、知识点,并运用形象教具等帮助理解;要注意展示版面的合理布局,书写字体大小适中,标注要简练,图形要规范醒目;为了避免总是个别学生展示,可由数学组长根据题目安排小组组员轮流上台展示,当然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可以灵活安排、调换。小组内要对展示的组员进行指导策划,帮助组员吃透问题,并达到最优化展示效果,并优先鼓励“后进生”进行展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基本原则 创新策略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房贞政.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N].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