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3 15:3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篇(1)

关键词:拉拉队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前言

1.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中转站,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目前在高校体育中推广的拉拉队运动,具有显著的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同时,它又集音乐、韵律、健身、舞蹈于一体,在音乐的衬托下,凭借其活泼奔放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员富有激情的表演,集体体现动感、激情、节奏、协作的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3.近年来,在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渐成趋势,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亦莫能外。那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奢谈一体化教学体系如何满足素质教育是毫无意义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须给教育和社会带来有用的价值和影响。因此,认真比较传统教学与一体化教学的差异,积极开展和推动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实践强国梦的今天,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拉拉队教学状况的调查

1.在传统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中,一些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既没能将拉拉队应有的文化性、科学性及健身性等要素实现融合,又缺少对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长此以往难免导致学生产生厌恶上体育课及拉拉队活动的心理。

2.2013年5月,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回收率为100%。以下是调查情况统计: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来,我校学生对参加拉拉队活动比较或非常感兴趣的以及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均在85%以上;事实说明,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可。

三、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就拉拉队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在授课时,只能统一施教,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只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无必然依存的关系而缺乏合作,正是这些阻碍教学进步的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传统教学提出批评并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2.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在拉拉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不受班级、教学时数、教学内容限制,自由选项上课。激励学生动起来,在积极参与中触动心灵、感受拉拉队的魅力,在身心愉悦的运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并领会体育的真谛。

此外,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摒弃了过去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自主想象、合作开发的空间,诱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拉拉队的创造潜能的良好氛围中成长,最终将学生的视角由体育向社会各界拓展延伸,切实掌握向创新型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四、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法国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

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健身、休息、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及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使其在走向社会后产生积极的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五、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1.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创新的余地,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的环境,即通过课外活动强化课内教学,通过对课外训练和各类比赛的效果进行检验,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这是学生跨入社会前获益匪浅的重要一步。

2.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完美整合

开展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必须视作一个整体,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内,教师的教学计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还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全面而系统地传授拉拉队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而在课外,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参加拉拉队的有关活动。自愿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课内教学是拉拉队教学的基础,而拉拉队课外活动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拓展与延伸。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拉拉队教学的运动参与、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多元化目标。

3.鼓励拉拉队课外活动的创新性

当代大学生最需具备的就是自信心和创新 素质,这既是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而开展拉拉队课外活动本身就是高校体育内容的创新,它具有时尚性、多元性与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文化理念与精神内涵,其刚劲活泼的动作特点、狂热张扬的情感个性,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生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自信与追求。同时,变幻莫测的队形、丰富优美的肢体语言,更是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六、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及观念的转变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大二的学生,选修拉拉操,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逐步进行拉拉队的学习训练。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拉拉队活动感兴趣,89%的学生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及身体素质大幅提高

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表明,学生及格始终稳定在95%以上;而参加拉拉队活动的学生及爱好者的测试总分等级均是良好及优秀。

3.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加强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水平及总体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敬业精神、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以及不断求知的欲望和创新能力。

4.组织参与各级比赛,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

为巩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成果、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我校除每年组织一届大学生校内拉拉队比赛,还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广西及全国的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如在2010年广西第六届健美操、拉拉队比赛上成为第一名;在2012年全国拉拉操联赛中国拉拉之星争霸赛总决赛上成为第一名。

上述荣誉的取得,一方面印证了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拉拉队活动的热情。

5.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

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适应素质教育、也符合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的要求;一方面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培养并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及进行探索学习的能力,使之最终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使“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与终身体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1.不断完善拉拉队组织管理机构,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的体育部、学生会、团委等应联合组织(或加强)拉拉队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拉拉队的各项活动及比赛进行指导、统筹和规划,促使更多的同学投身到拉拉队活动中,使拉拉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

2.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坚持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但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培养出组织、培训拉拉队活动的专门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并不断完善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将会为我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 浅析河南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我国西部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证研究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长春市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构建与实践 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创新研究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高专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究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初中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中职院校创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思考 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武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8—17/2013—04—23.

[2]周爱光,陆作生.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9):1—7.

[3]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4]张少东.从体质调研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11(1):23—26.

篇(3)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

篇(4)

[关键词]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入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只有注重校园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实现良好改革。精品课程为实现良好开发,一方面应从实际考虑,另一方面把健康始终摆在最重要位置,并力求实现终身体育。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从健身方面充分考虑,同时促进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外实现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也应实现创新,注重加强引进。课程方面应不断改革,注重加强娱乐课程不断开发。只有这样,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高校,需重点突出体育方面自身特色。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扮演主体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积极注重引导。一体化教学为充分贯彻落实,应切实考虑其价值取向。基于社会需要等角度,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只有注重加强选项教学方面的实施,积极开展课外锻炼,从网络方面多渠道获取资源,注重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充分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9-123.

[2]黄旭.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的研究———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2(59):104-105.

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认为: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教学指导思想混乱,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着教育改革.与以往不同,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转向了课程层面.发达国家把课程改革作为战略措施加以推行,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体育学科也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一项生物改造过程,更多的教育家希望通过体育这项基于人类最本能性活动的、浓缩各种社会现象的教学活动,为培养一代旨在准确认识世界,并创造新的世界的人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重新受到关注,使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从长期的苏联式走向更加丰富、全面,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科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求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寻求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1 研究的动因及理论依据

1.1研究的动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院校设置的结构布局也在调整变化,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批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701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9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28%.湖南省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8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6所,占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57.1%.从比例上讲,新升格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升格前的课程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都有明显不同.在指导思想上如何准确定位,实行怎样的体育课程才能满足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达到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设置布局的目标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理论依据

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我们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教育部针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观念.然而,就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现状而言,“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未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当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指导思想混乱.对新升本科院校调研显示:有42.8%的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一”和“终身体育”为主,但是仍有26.3%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导,另有30.9%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以“娱乐教育”为主.作为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观念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成效.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以强化素质训练解释为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学解释为尊重学生的个性,都是体育教师观念偏差的表现.

(2)现行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第一,学生以体育课学习为主,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管理状态.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学校和体育教师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随机性大、效果较差.第二,体育知识结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教学一味地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将体育教育停留在竞技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具有社会化、娱乐性和终身健身特点的课程项目.第三,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的学校还停留在“因人设课”的落后层面,而不是以学生需要为取向来开设课程,没有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没有体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反映出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研究的现实问题.

3 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3.1终身体育思想应作为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原来的课程指导思想不同.新升格本科院校课程指导思想需要重新审视,需要在课程改革上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

对于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来说,首先必须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什么样的体育思想来指导体育课程,是摆在新升格本科院校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终身体育思想应该作为湖南新升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这种思想对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内容、组织形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新《纲要》明确提出: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结构.目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大多采取一年级开设以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为主的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的模式,三、四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只有少数学校开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校外拓展体育和体育俱乐部等均未纳人到课程结构中来.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偏少,基本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可见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结构还是以单一的、不灵活的一种形式为主,与新《纲要》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生体质的增强,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所以,应加强探索课外活动课程化的途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实现课程与终身体育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课程的需要,造就知识全面,对社会对未来适应性较强的合格公民.

3.3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

通过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体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综合、多功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尚未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确立和形成.因而,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妥善解决好新观念与旧体制之间“破与立”的因果问题.构建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这一功能特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

3.4体育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和合理化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趋向多样化和实用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因人没课”的落后层面,以学生需要为取向来开设课程,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体育课程设置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即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确定体育课程内容.通过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兴趣、特长方面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3.5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

《全民健身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终身体育包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毕业以后仍然能够自觉的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娱乐.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体育能力又包含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对体育的欣赏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耐受能力,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综合能力,等等.

对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体育运动实践孤立的进行,要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去培养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要有一致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发展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同一”,使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的和国家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将“灌输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转化为“需求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

3.6体育课程要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被突出的提了出来.在我们这样一个独生子女众多的国度里,由于家庭教育的偏颇,孩子们大多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共事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素质低下.因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品质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3.7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

目前,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学校本体和内部的问题与不足,而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学生在校内和毕业后体育延续性等问题研究较少.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准备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后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满足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延续性对接,把社会需要和学生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具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高素质人才,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体育可持续发展.

3.8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成功是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并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主体体验,二是社会评价.主体体验指的是学生个性价值目标的体现,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现个体潜能的过程;社会评价指的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成功的社会属性,反映了成功的价值和判断,因此成功是主体实验和社会评价相一致的状态,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成功教育与训练,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悟能力和社会化程度,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的要求.

3.9体育课程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体育教育不能是仅仅停留在田径、球类、体操那些实践课程上.体育教育还包括理论知识、欣赏水平、锻炼方法、传统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等等.调研资料表明,多数院校对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每学期一次理论课、一张考试卷,做的好一些的也只是一年举办一、两次理论讲座,不仅容纳人数有限,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体育基础理论、欣赏能力、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应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但均因缺乏所必须有的体育文化氛围而举步维艰.当然,这里有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现行体制上的障碍.但是,21世纪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体育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对体育的欣赏能力、中国体育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等必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这一素质特点.

篇(6)

以前的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方法及评分细则总共有36项,采用加分扣分的定量评价方法。从教育实习的评价量表来看,指标多,很难统一标准,操作性不强,而且比较复杂,如全部采用定量评价,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客观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1一体化概念“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通过一体化把几个不同阶段或几个领域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发挥其最大效益。一体化在其他领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等领域都在进行一体化运作。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由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组成,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几个部分构成,把体育教育专业实习进行一体化运作,将大大提高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力图从体育教学最基本、最常规的领域入手,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内外体育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遵循自觉锻炼原则的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大课程体系,为体育科学系体育教学与实习的改革与发展开辟新思路。

2.2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指导思想一体化教育实习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要潮流与趋势。它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见习、实习进行全程规划设计,从而建立起教育实习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最优化体育教育实习体系。一体化模式把校内外见习与校外实习、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课前准备、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将课程见习与课程实习和教学技能训练、校外实习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实现最佳的效果。

2.3建立了科学的目标体系(图2-1)体育教育实习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为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确立了努力的目标。通过增加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环节,增强实习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在教育实习前全部学生必须过了教学关。下图是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目标体系。

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组织结构(图2-2)为了规范教育实习,经过研究,设计了一套符合我一体化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组织结构。组织框架的设计,是根据体育教育实习的需要而划分的。使教育实习更加规范,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职责,保障了各个环节工作高校节能运转,提高体育教育实习的工作效率,为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5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教学范畴(图2-3)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模式把校内外见习(包括课程见习)、教学技能训练、校内外实习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由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校内见习、校外实习四个环节实施完成,把校内外、课内外、课程之间等教学和培训渠道打通、融合,从而形成教师教育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统一规划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2.6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模式(图2-4)一体化体育教育实习的管理是教育实习运行的重要保证,以带队老师为主、院系为辅,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即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分院系教育实习检查组、系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教务处四级管理方式,具体由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

2.6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评价体系(图2-5)一体化教育实习评价是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校内见习评价、术科课程实习评价、理论课程实习评价、集中实习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等,评价主要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以及实习班主任共同完成。一体化实习模式增加了任课教师和带队老师的评价,结合学校定量评价增加了定性评价,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样效果会更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成绩更加准确客观。

2.7一体化实习模式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符合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改革的方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1.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强调教育实习各环节的整体效应,行成了比较稳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策略体系,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一体化实习模式的研究价值。

3.1.3一体化教育实习改革后,极大地调动了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老师的积极行,使系部对教育实习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益。

3.1.4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一体化实习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而且大大调动了我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建议

3.2.1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程序比较固定,对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务必加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3.2.2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相比旧的教育实习模式增加了多个环节,工作量相应的增加,对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应通过多条途径提高带队老师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创新研究

引言: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纲要》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七个方面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有的变化,其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势在必行,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

1、体育课程模式的界定

体育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框架或系统。从结构理论的原则看,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包含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学习评价等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是构建和支撑体育课程模式必不可少的要素,前者是依据体育的本质、功能及社会对培养人的整体要求形成的,是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是课程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体育课程内容是体现课程指导思想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对象,体育课程通过课程内容形成其整体框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主要指师生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实施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课程学习评价是促进教学活动、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评价的反馈功能是体育新课程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

纵观高校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已从 80―90年代的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等发展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比较有特色的是:天津师大和上海交大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把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课有机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完全学分制模式”,把课内外全部纳入学分制管理,分层次教学;深圳大学的“俱乐部制模式”,一年级专项选修、二年级实施俱乐部教学;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模式”,实施“三自主”选择课程;福建师大的“主、副项制模式”,一二年级均以一项专项为主,每学期兼修一项。以上这些课程模式代表了国内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省外比较发达的城市,而省内的体育课程模式大多数还以“阶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即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上选修课;或者一、二年级均为选修课,只是科目不同。有数据显示:省内高校采用“阶段式课程模式”的占34.3%;尝试“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仅占11.6%。

在对“课程目标”的探讨中,赖天德教授、朱浩、舒盛芳等学者一致认为以“健康第一”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课程设置”是焦点问题,研究结果颇多,大都根据学校的特点,设置相关课程,但是突破性进展不多。“教学方法及手段”上层出不穷;在评价体系中也有突破,关注了“平时表现”等因素,但是不够规范,没形成完整的体系。总体来看,课程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课程模式的创新

3.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终身体育”。

3.2 课程目标建设。确立与中学衔接且适应新时展的课程目标体系,将“健康”新涵义与体育功效结合。将参与意识、技能掌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结合在一起,全面协调发展。

3.3课程结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除基础课外增加保健课及专业课程。设立“四自主”选课制度,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上课班型。开设多门课程,包括跨学科双语教学、运动处方学、体育保健学等应用型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4教学内容及方法建设。改变固有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打破固有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运用探索式、运动处方干预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教法,灵活应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到创新提高,使之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本学校的特色课程。

3.5评价体系建设。将“平时表现”加入课程评价中,摒弃技术考核定成绩的评价方法。把学生自评 、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起来,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方法。

3.6 校内、外一体化课程建设。新形式下,体育课程不仅仅指的是体育课教学,除了课内还包括课外、校内、校外、社会、社区、家庭等诸多因素。延伸了体育课堂教学,遏制了学生体质下

降问题,使课内教学与校园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视野更加广阔,最终形成全民体育。

4、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是一个长期探索、持续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抓好细节,整体规划是关键;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地基作用,要看到现代教学模式与其的依存关系;建立学习型现代化团队是重中之重,团队成员的不断学习进步是影响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关键;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是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是重点,让体育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今后不变的行动准则。

[参考文献]

[1]范启国等,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现状分析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2),123-125.

[2]但爱兰,论学生终身体育需要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创新[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127-128,148.

[3]郭孝平等,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