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5:3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新格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随着“双转移”策略的深入推进和粤东西北产业发展新格局“落子”的逐步到位,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快于全省水平,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2012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GDP达到47779.56亿元,增长8.1%,占全省总量的79.1%。粤东、粤西和粤北GDP分别为4138.87亿元、4683.43亿元和3821.81亿元,增长10.2%、10.0%和8.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下降,可见珠三角地区加快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区域经济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抑制。201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84355元,增长7.5%。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明显增加,分别为24315元、30271元和23467元,增长9.6%、8.9%和7.8%。四大区域人均GDP最高与最低比为3.59∶1,与2005年的4.56∶1相比,差距明显缩窄。
调结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继续升级。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5∶46.5,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产业升级水平的结构层次系数较上年提高。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2012年,内需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2%,外需贡献率为1.8%。经济发展倚重内需特征明显,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677.11亿元,增长12.0%。其中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快,达13.6%,粤北增长11.9%,粤东和粤北分别增长4.2%和9.2%。
区域经济应平衡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仍有空间。全省各市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居高不下,2012年按21个市计算达0.6359,高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呈“哑铃型”(地区发展水平分布呈两头大趋势)变化。2012年,21个市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有8个,比2000年多3个;处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的市,2012年只有3个。
产业内外结构尚待提高。2012年,根据39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构相似系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463,可见区域间产业差异不明显。同时,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3000美元,三产比重只有51.7%。珠三角9市中只有广州、深圳、东莞三产比重高于二产;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各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为0.6232,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对粤东西北辐射的能力非常有限。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但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三产占比仅39.2%,比二产低6.5个百分点。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需求结构调整行动: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调整需求结构的战略重点,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消费主导、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50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使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进一步突出广东省地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广东开放新格局。其次,将加强我国与东盟地区战略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格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新格局。其三,对于重塑蓝色文明,提高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其四,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沟通与合作,以经济为纽带,消融政治隔阂,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五,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规划,将提升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及辐射范围,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广东的国际知名度,扩大广东在东盟地区、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增强国际影响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广东要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续写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必须着眼以下几点。一是推动粤港澳融合,打造一体化大自贸区。以解放思想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方位推进粤港澳经济和社会的融合,提升粤港澳区域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合作模式和体制,深化合作领域,打造一体化自贸区。构建合作新平台,创新金融体制,推动政策突破。在完成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粤港澳大平台,推及与东盟的合作,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国际化。首先,推动企业走出去,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吸收国外企业核心技术,打造高端的高科技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其次,加强海外投资,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再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界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建设广东人才高地。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热情关怀,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嫩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会阔步前进;嫩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明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黑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嫩江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双山镇,确定为与农垦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试点。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先行先试。投资7,3亿元建设28个重点项目。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居民新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四项建设”,实现了耕地向垦区、产业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劳力向非农“四个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镇域工业化、农村社区化、经营市场化“四化进程”。破解了体制、资金、土地流转、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四个难题”,在双山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大拆迁、大建设的“造城运动”。实现了耕地向农垦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向园区转移,推动了镇域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向社区转移,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实现了劳力向非农转移,加快了经营管理市场化。双山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各地经验和双山镇试点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有16家。每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是优势产业的兴起和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2.各区域间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资源方面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而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相对弱一些,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蒙中地区的呼包鄂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52.3%,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从吸引投资的角度来看,蒙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吸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在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蒙西地区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持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北部丝绸之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每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2.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三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蒙东地区区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牛羊肉产品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区域发展格局
1.国际货物贸易的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是以美国为唯一贸易核心的,美国的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美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欧洲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在1950~1960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国、欧洲双雄称霸、双雄对峙的局面。这时欧洲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近1/10,欧洲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0,美国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0,美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2。在1970~1980年,亚贸易格局呈现美、欧、亚多级发展的趋势。
2.发达经济体以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实力变化
20世纪50年代,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贸易额上所占的比重是6:3,在20世纪60年代,其比重发展为7:2,在20世纪80年代,其比重的变化微小,直到20世纪末,其比重始终维持在7:2的状态。在21世纪后,其比重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占国际贸易比重的一半。且在国际货物贸易额的比重上,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上升,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下降。
3.国际服务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球服务贸易总的出口额达到4千亿美元。现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千亿美元,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高。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其中,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虽然在逐年升高,但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且中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
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基础是规则与规范。现今国际贸易的规则与规范首先是WTO组织建立的关于国际多边贸易的规范,然后是区域或两个国家间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规则与规范,最后是国家与区域制定的单边的贸易管理制度。由于以上这些规则与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时要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状况,以及经济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经济体的内部经济状态和内部关于贸易的实施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可以充分体现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由于各个国家的逐步发展,国际贸易秩序也在发生着改变。
三、面对国际贸易的变革,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1.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维护多边贸易秩序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与WTO制定的多变贸易秩序联系密切。遵守WTO的多变贸易秩序,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在WTO中,我国实现了参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愿望,为解决我国的国际贸易纠纷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运用WTO制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可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减少贸易的摩擦。现今多极化格局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WTO的职能,因此,我国应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主动维护多边贸易的秩序,在多边贸易的谈判中发挥我国应有的贡献。
2.要努力维系与东亚经济体的区域贸易,制定新的发展措施
经历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后,在东南亚区域建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域。早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域包括东南亚十三国,发展至今,其区域增添了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新西兰三个国家。建立这个区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减少贸易产生的摩擦,但现今这个贸易组织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呈现松散的状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软件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3.要实现良好的双边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美国进行的货物贸易,我国的广阔的市场使多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但我国并未将自身的贸易实力转化为对外关系的改善,反而使我国的对外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因此,我国要时刻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关系理念,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国际互动机制。
4.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的货物数量在逐年升高,因此,加快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方法。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力度,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推动对外贸易的转型,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着力在保持投资规模总体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使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着力扩大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以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出口,使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如果说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发展到今天,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负担过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我们也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因此,不管是从可利用的能源资源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看,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夯实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业,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长。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确保节能减排目标达到国家标准。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力度,使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提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积极推广现代管理方式、办法,使综合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都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不转变这种发展方式,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