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4:49: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专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3、关于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任务的建议说明;
4、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五、时间进度安排
战略研究时间进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3月底前):确定战略研究专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战略研究专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组长,成立专题组,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召开各专题开题报告会,下达任务书,启动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问题这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旅游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扶贫成为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旅游扶贫的内涵
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1999年一份报告中提出了“扶贫旅游”(PPT,Pro-Poor-Tourism)一词,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的一种途径,它不仅强调要让贫困人口不仅获得经济利益,更要使其获得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机会。
我国对于旅游扶贫定义说法不一。自1991年贵州省提出“旅游扶贫”口号后,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忠军(1996)提出旅游扶贫就是借助于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办经济实体,使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李并成(2002)指出,扶贫旅游要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从而改善自身发展及投资环境,达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的;郭清霞(2003)指出,旅游扶贫要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导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大力扶持引导旅游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性循环;隆学文、马礼(2004)认为,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通过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扶贫旅游,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而且认为这是贫困地区完成经济流程转变的路径选择之一。
综上,旅游扶贫是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通过新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国内外旅游扶贫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扶旅游扶贫理论研究较国内更加成熟。国外扶贫旅游理论的发展受到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批判阶段、可替展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并不断得到演化,并以此更好地推动了旅游扶贫的具体实践。其次,国外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自然旅游、遗产旅游、农业旅游、住宿业及社区旅游等扶贫内容,这些扶贫方式都与研究区域的资源类别和文化相关。甚至包括国际发展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政府和企业在内的旅游扶贫专题研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此外,在研究区域和方法上,国外旅游扶贫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也不乏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诸多研究方法蕴含其中,旅游扶贫量化研究成行,形成了大量数量化、体系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致经历了旅游扶贫研究起步阶段(1987-1996年)、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1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1987年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当时最早涉及研究旅游扶贫问题的学术论文。中国旅游扶贫研究重点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研究;旅游扶贫战略和模式研究;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其次,中国旅游扶贫研究区域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如云南、广西、湖北、贵州及甘肃等人口大省,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议题;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研究,也有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进行的量化研究。与国外相比,中国在旅游扶贫专题研究方面稍显不足。
三、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趋势
(一)着眼于微观层次研究,聚焦旅游扶贫核心
贫困地区人口作为旅游扶贫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仍然是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从微观视角入手,把握旅游扶贫的核心,有助于在进行旅游扶贫研究的过程中,兼顾旅游扶贫战略、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对贫困人口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的影响,协调产业发展和相关者利益,使得旅游扶贫真正发挥脱贫致富的作用,造福贫困地区。
(二)研究方法创新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旅游扶贫体系涉及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环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加之实证研究,有助于理清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找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症结,进而探寻适合区域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可行发展模式和利益保障机制。同时,引用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更多新颖的研究方法参与到旅游扶贫研究中,运用反贫困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的理论,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更多体系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旅游扶贫专题研究加强
未来,随着旅游扶贫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加强,城市贫困问题、旅游扶贫效应、消除扶贫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旅游扶贫相关利益主体研究、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今后旅游扶贫研究的重点。这些相关专题研究将为今后旅游扶贫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将为中国旅游扶贫模式和具体实践提供指南。
[关键词]竞争情报 工作方法 湖南省
[分类号]G350
竞争情报是指情报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开展的一切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竞争情报是社会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目前已成为各国政府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竞争情报工作。如美国政府扶持的情报研究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大量网罗全球各地各种商业、技术等情报,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著名的兰德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政府不仅制定出扶持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优惠政策,而且建立了包括大使馆、对外办事机构在内的政府竞争情报网,为企业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和竞争情报服务。2006年,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更是建立了专门收集分析中国科技情报的“中国情报中心”。法国政府于1995年建立了一个直属内阁领导的经济竞争和情报委员会。
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下达了第一个竞争情报研究课题――“上海轿车行业竞争环境监视系统”项目。1995年4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逐步引进国际竞争情报的先进理论开展竞争情报工作。1995―1998年,北京市科委实施了竞争情报示范工程,以其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2000年,云南省科委正式启动云南省竞争情报示范工程。2005年,湖南省启动湖南省竞争情报普及工程。2007年,湖南省科技厅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
纵观国内外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发达国家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而我国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开始了有关工作,但直到2007年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成立,我国才有了第一个省级政府成立的专门竞争情报部门。本文拟通过对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方法和经验的介绍,为同行提供借鉴,以推动竞争情报事业的发展。
1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成立的背景与意义
1.1背景
湖南省竞争情报工作始于2004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数据共享与竞争情报中心。同年,由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牵头制定的《湖南省科技信息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写道:“根据2006―2010年全省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关于我省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突出一个核心――即坚持以竞争情报理论研究为核心。”从而确立了竞争情报在湖南省科技信息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005年湖南省科技情报学会专门设立了竞争情报分会。同时实施了“湖南省竞争情报普及工程”,开展了针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多项活动。2006年组织主办了第二届泛珠三角竞争情报工作研讨会。竞争情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2006年11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给省科技厅下达为企业提供情报服务的指示。在经过了周详的筹备之后,湖南省科技厅于2007年11月21日批复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由省级政府主导的竞争情报中心的诞生。
1.2意义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通过打造竞争情报研究和应用平台,实现对经济、科技、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从而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其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②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创新服务平台;③填补了竞争情报工作在宏观层面的空白。
2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2.1建设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产业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基础网络平台为纽带,以建设省级、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的竞争情报中心为重点,构建起省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体系,加强经济科技社会和产业发展动态监测、研究与分析,提高我省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应用能力,为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
2.2基本原则
2.2.1以竞争为取向 结合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具体的竞争对象,面向国内外搜集有竞争价值的信息,提出竞争策略,为提升我省竞争力服务。
2.2.2以信息为基础 建立广泛的信息搜集网络,着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信息挖掘水平,确立各种竞争情报产品的数据特色,通过长期的数据跟踪和信息积累,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竞争策略。
2.2.2以分析为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技术,确保进行经济宏观走势和产业运行等各类信息监测的有效性,提高情报产出水平和情报产品质量。
2.2.4以应用为目标 把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贯穿竞争情报工作的始终。
2.3建设目标
到2010年,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决策咨询能力和竞争情报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成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竞争情报咨询中心,全省重点产业及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中心,全省竞争情报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中心,全省竞争情报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在全省形成以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为核心、以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为支持的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体系。
具体目标为:①建立一个体系完备、手段齐全、服务高效的省级竞争情报中心;建立10-15个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建立30个左右企业竞争情报示范中心。②完成《湖南竞争情报快递》200期左右,《湖南竞争情报内参》50期左右,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20份左右。③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竞争情报专家200人,培训竞争情报分析人员1万人次以上。
2.4总体框架
以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为工作平台,由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以企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和专家队伍支持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三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整个组织构架如图1所示:
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根据各自的权限,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提供的人机交换界面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情报
共享。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直接利用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进行信息采集,企业竞争情报中心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并将可共享的信息上传至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这些信息共同构成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的基础信息。省级竞争情报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和企业竞争情报中心对基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竞争情报,通过多种途径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建议。
3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方法
竞争情报工作过程是指竞争情报工作者根据竞争主体的竞争需要采集、加工、分析、生产与传播竞争情报的过程。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了“四步情报周期法”,认为一个完整的竞争情报工作过程大体包括:提出问题并制定攻克计划搜集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情报情报成果提供。美国学者简・赫林(Jan Herring)则认为竞争情报过程为:信息规划、信息搜集、信息加工和信息表达等几个环节。结合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实际,我们认为竞争情报工作由情报规划、信息采集、信息识别、信息分析、情报服务和工作审计等6个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
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的6个环节,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统一进行了岗位设置,明确了岗位职责;情报主管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和标引词表,以指导信息采集、信息识别、信息分析和情报服务;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共同开展工作;最后通过工作审计对各个环节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分析结论修正情报规划,以调整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环节,进行岗位设置,并利用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实现相应的工作流程。组织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和标引词表。为了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加强了工作审计。
3.1岗位设置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共设置了情报主管、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审查和情报服务等岗位。情报主管负责制定本产业的路线图,并在路线图的基础上制定采集策略和标引词表,同时负责组织撰写本产业月度、季度和年度研究报告,开展本产业的关键课题研究等工作。信息采集团队由网络信息采集、纸件信息采集、媒体信息采集和国际信息采集等岗位共同组成。网络信息采集人员利用雷达系统采集网络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和识别。信息分析人员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竞争情报产品。信息审查人员负责对形成的竞争情报产品进行审查。情报服务人员主要负责竞争情报产品的传播与利用。
3.2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
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是整个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平台,是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基石。专家们根据竞争情报工作过程进行了湖南省竞争情报协作平台需求设计、并结合工作实际在该平台上实现了业务流程,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通过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制作湖南省竞争情报快递、湖南省竞争情报内参、湖南省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维护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专题数据库等情报产品。竞争情报网络协作平台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3.3产业跟踪路线图
由于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针对14个产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因此,我们首先形成了“明确服务对象搜集产业资料访问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内容确定监测对象确定信息源和搜集手段进行跟踪与分析形成情报产品”的工作思路,并针对14个产业逐个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产业跟踪路线图。产业跟踪路线图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路线图,情报主管根据情报需求,调整信息采集策略,并根据信息采集和分析情况,丰富产业跟踪路线图。
3.4标引词表
针对要监测的14个产业,根据每个产业的特点,制定了专题数据库标引词表,标引词表主要涵盖根据价值链进行划分的价值链标引、根据地域进行划分的地域标引、根据时间进行划分的时间标引、根据主要产品进行划分的产品标引和根据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划分的企业标引。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标引,以形成高适应性的专题数据库。
3.5竞争情报工作审计
为确保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根据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将工作量化,制定工作量表,并根据工作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的原理进行分析,实现对各个环节工作的评估。同时分析结果反馈至情报规划环节,以修正情报规划。
4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经验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主要从人力资源、信息监测、情报转换和竞争情报价值实现等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工作经验。
4.1人力资源配备方面
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提出了“两个不一定”,即不一定必须是竞争情报专业人员才能做竞争情报工作;不一定必须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好竞争情报工作。在做竞争情报工作时,有竞争情报专业背景当然会更得心应手,但并不一定非要竞争情报专业人员才能做竞争情报工作。因为对于没有竞争情报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样可以具备专业人员素质。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是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做好竞争情报工作,因为仅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仅是产业中的一个细小分枝上的点。要针对整个产业做分析,仅具备一个点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见树不见林的谜局。实际上,在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选拔上,关键是要看工作人员自身是否热爱竞争情报工作,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不论其专业背景如何,只要具备优良的竞争情报意识,具备良好的再学习能力,都是可以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
4.2信息监测方面
在信息监测方面提出了要发扬“蚂蚁搬家精神”。这里的蚂蚁搬家精神,主要是指蚂蚁齐心协力按照既定路线一点一滴的把东西移动。信息监测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在信息监测的过程中,要求众多工作人员按照产业跟踪路线图,从各类信息源,将信息源源不断地采集到原始资料库中储存。信息源的发现和信息的采集,均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就需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从点滴开始,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才能使信息监测不断完善。当然“蚂蚁搬家精神”不仅仅适用于信息监测方面,它也适用于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
4.3情报转化方面
在情报转化方面,我们发现了“二八法则”。这里的“二八法则”与传统意义上说的20%的努力产生80%的结果,20%的客户带来80%的销售额,20%的产品创造80%的利润不同。主要指在情报转化方面,我们发现采集到的信息中,经过筛选和识别后,大约真正能被转化为情报的信息仅约为20%,约80%的信息都是废信息。
“二八法则”同时也被应用于服务对象和信息采集范围的确定。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时,我们主要选择在这个产业中产值占到80%的企业,也就是
这个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与许多学者提出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些矛盾,但这却是由现阶段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接受程度所决定的。在信息采集范围方面,我们不苛求采集到所有信息,而是采集到80%的信息就视为基本达到目标,这是由信息采集的经济性所决定的。
4.4竞争情报价值实现
在竞争情报价值实现等方面,我们发现存在“三七原则”,即客户在竞争情报上投入三分钱,将获得七分钱的回报。当然这个具体的比例要视竞争情报应用的环境而定。
“三七原则”同时也被应用于情报规划和实施以及信息分析和信息采集方面。为了强调情报规划的重要性,我们提出要将70%的精力放在情报规划上,这样才能大大节约具体实施所耗费的精力。为了强调信息分析的重要性,提出要将70%的精力放在信息分析上,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情报的价值。
以上,是经过近三年的工作实践摸索出来的一些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经验,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求证。
5 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产品
人们通常理解的产品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物质形状和用途的物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从社会再生产和市场营销角度看,产品既是一种向市场提供的满足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又是向市场提供的满足某种需要的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即产品:实体+服务,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这是广义的产品概念。
根据产品的定义,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目前我们将产品暂定为湖南竞争情报快递、湖南竞争情报内参、湖南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和专题数据库等5类产品。《湖南省竞争情报快递》每周从数据库中筛选信息,形成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区域竞争比较、产业动态监测、企业和国际竞争情报纵览等5个栏目内容,进行打印制作。《湖南竞争情报内参》是情报主管在获知对湖南省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或重要情报后,经过对比分析形成的情报产品。湖南竞争情报专题研究报告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竞争态势分析,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网站(hnei.省略)是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工作对外展示的窗口,大量的竞争情报提供与服务都是通过这个网站向外和共享。专题数据库是利用标引词表,根据实际需求形成的数据库产品。目前,我们虽然通过建立起来的竞争情报体系架构,形成了以上产品,但要让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用真正得以体现,这些产品还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 数码影视 数字 动画 高校
一、数码影视、动画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环境
科技的发展引发了影视制作的数字革命。自80年代始,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数码影视技术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我国从90年代初也已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影视和动画节目。迄今为止,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数字影视和动画无疑是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亦基于数字视频。目前数码影视和动画类人才供不应求,此类专业的教育也随之迅猛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鼓励在高校内开设影视、动画专业及课程,从培养单一制作人才向重点培养数码影视原创、编导、制作、管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力量与教育机构合作,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已有二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同时,各类社会力量也不断介入。目前数字影视、动画教育在全国蓬勃展开。
二、高校数码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但现阶段高校在影视和动画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表现如下:
1、教学中的两种偏向
教学中存在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重技术,轻艺术。例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操作动画软件,但却在造型上无法深入,原因是美术功底不扎实。再如,有学生在学习后期剪辑软件时能很快上手,但由于对影视镜头语言了解甚少,最终无法剪出像样的影片。另一种教学偏向是重艺术,轻技术。在这种偏向中,高校重视影视艺术课程,但出于师资力量薄弱或硬件设备短缺等原因,对计算机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若对电脑操作不熟,即便前期创作时很有想法,但后期制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如,学校若没有重视计算机编程,就会导致学生在使用一些动画软件时无法应用软件脚本语言制作出更高效和精彩的动画。
我们知道,影视依赖于技术,而数码影视和动画则是计算机技术和影视动画艺术的交叉学科,故高校在培养方式上应兼顾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二重性,不可厚此而薄彼。
2、师资力量问题
为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许多高校匆匆上马了动画和影视制作专业。鉴于此专业既是新兴学科又是交叉学科,目前该领域内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是许多高校都存在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高校数码影视、动画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聘请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动画领域的专家,但他们一般业务都很繁忙,很难将课程的时间固定、系统地进行教学,这些专家讲课形式多为讲座或系列讲座;有的教师则是搞影视理论或计算机理论出身,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有的则请刚刚毕业的动画专业本科生或硕士生来讲课,他们一般具有实践经验,但相对而言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不是十分扎实和丰富。
实际上,目前该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在师资建设方面,对于传统影视动画专业出身的老师,应勇于向计算机领域迈进;对于精于计算机的老师,在发挥专业特长之时,也要努力钻研影视、动画方面的艺术。该专业教师应将同时具备影视、动画艺术功底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作为自身培养的目标。
3、实验室建设问题
组建影视和动画专业实验室投资巨大,如影视、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设备,专业摄影棚,高清摄影设备器材等,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没有足够使用的影视动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内软、硬件设备迟迟不能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教学的质量。
4、市场需求与教育目标
影视和动画专业市场需求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是仍有一些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原因是三方面的:对市场来说,最稀缺的资源是中、高端人才;对毕业生而言,时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而对许多高校来说,却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体系设计不尽合理,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在人才、高校和市场这三者的链条中,作为中间核心环节的高校责无旁贷。
市场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丁型人才,数码影视和动画类专业尤其如此。高端动画人才的特点,在于工作中能敏锐洞察市场和客户需求,艺术创作思想独立和成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某个领域的关键的技能,进而领导团队完成项目。而我们的高校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将会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后期剪辑人员若不能理解前期创作的分镜剧本,则剪辑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再如,影视编导若缺乏后期制作的常识,就不能定夺在何处该用真人实拍还是用三维角色建模,哪里该用蓝、绿背景像,进而出现与技术人员的沟通障碍等。
因此,高校在培养影视动画人才时,应把目标定位拔高,瞄准市场缺口最大的部分,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丁字型中、高端人才。而社会办学力量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培养大量的中、低端人才,社会培训也是教育体系中一个有益和不可或缺的补充。
三、数码影视、动画教学系统整体设计
1、综合艺术类
影视和动画属综合艺术,它合影、光、声、色于一体,熔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工艺、摄影、戏剧的精华于一炉,各个部分之间水融。因此,一个优秀的影视工作者首先得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的审美素质。故高校培养人才时应使其广泛接触各门类艺术和社科人文综合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
2、影视、动画艺术类
数码影视制作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前期策划、编剧阶段,中期拍摄阶段,后期制作、合成阶段以及出版发行阶段,各个阶段彼此相互联系。影视创作集中了编剧、导演、演员、美术设计、特技表演、音响效果等专门人才的智慧和才能。作为数码影视的学生,无论其日后从事剧本创作、制片、导演、制作、出版发行等职业,都必须对影视创作的各个阶段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应广泛涉及影视创作流程的基础知识,高年级阶段可选修与自己日后从业方向相近的课程。
3、计算机技术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更加广泛而密切地同影视结合在一起。影视艺术家的科学素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对科学技术知之甚少的人,能够对新的艺术手段运用自如,更不要说挖掘艺术潜力了。进而,一个计算机知识贫乏的创作者,创作数字电影和动画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来说,影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因此,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兼 有扎实的艺术创作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4、专题研究和专题实践类
无论是影视、动画还是计算机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实践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可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志趣选择自己的专题研究和专题实践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
四、数码影视、动画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
1、系统的课程设置(供参考)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综合艺术教育、影视动画艺术教育、计算机技术教育和专题实践四大部分。学制上采用学分制。低年级学习专业基础,到高年级学生可根据日后从业方向选修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以及专题研究和专题实践方向。
①综合艺术基础课程
・艺术概论
・中外艺术史
・美术基础(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音乐基础
・艺术作品赏析
・其他门类艺术选修
②影视艺术课程 ・中外影视史 ・中外影视赏析
・影视剧本份镜头剧本创作
・影视叙事结构
・影视导演
・影视表演
・摄影、摄像艺术
・影视特效艺术
・影视批评
・影视节目策划
・影视制片与管理
・动画原理
・原画设计
・动画故事板开发
・动画场景、角色设计
③计算机技术课程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
・平面设计(Photoshop,lllustrator等)
・二维动画原理及软件制作(Flash等)
・三维动画原理及软件制作(可选MAYN3DSMAX等)
・编程语言/脚本编程(如C语言,常用脚本编程语言等)
・网站建设与网页制作
・影视特效(可选Shake/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
・后期合成(Premiere等)
④专题研究和实践
・动画创作专题研究(二维动画短片、三维动画短片)
・电脑游戏创作专题研究(人物角色设计、场景设计、情节设计等)
・数码影视创作专题研究(影视DV短片、影视工程项目)
・数码影视、游戏、动画交互式程序开发研究
・数码影视和动画市场专题研究
2、“导师-实验室”工作机制
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都建议采用“导师-实验室”,这样的工作机制将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实用性和与实际工程接轨。
不建议在学生一进校的时候就立刻选导师,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可能会产生新的兴趣方向,而同一个专业中各个导师的研究侧重面也不尽相同,待学生在逐步了解了专业内容和导师特点之后再进行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志趣和成长。本科生学生在一、二年级,研究生在一年级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本科生在二、三年级选导师,研究生可在一年级末、二年级初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选择之后即进入导师的实验室。
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在专业上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学生的发展规划和选课提出建议。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志趣为其指定专业学习书籍,可通过读书笔记和分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其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和专家就某个专题做讲座,与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如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此外,导师可以积极联系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缩短将来的从业适应期。
按方向建立不同的实验室十分必要。实验室按方向可分为数码影视编导实验室、数码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数字游戏实验室、数码影视策划管理实验室等。前面已谈到影视和动画的制作流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实验室之间并非彼此孤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各个实验室由导师负责,实验室须制定详细的管理、分工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采用软件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运作,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3、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实习和创业
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学习任务不仅仅限于课本知识,还要接触大量的市场项目以获得真正的实战本领。教学和科研是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导师应鼓励和带领学生去完成课题和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导师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去做一些工程项目和去剧组实习,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丁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知识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的缺陷。
此外,高校在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系统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联合社会企业共同打造产业孵化基地,为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校创业提供各种条件,大胆鼓励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或团队,挖掘那些既精通技术又懂得管理的优秀学生的潜力,同时,可在这些学生中择优选择,为学校的后备师资做人才储备。
4、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高校可不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师生影视动画作品展以及鼓励师生参加电影节等对于活跃高校学术气氛大有裨益。例如今年五月中旬在上海举办“2007中国数码艺术教育论坛”。该论坛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就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之间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城乡总体风貌, 设计方法 , 长寿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cial economy,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sty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problem, with "longevity area overall style desig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example, regional styl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unty design meth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style, design method, longevity area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拥有“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地形地貌特征鲜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长江水道和长寿湖等风景旅游资源尤为突出;长寿是重庆重要的化工城,具有现代重化工业城市的特点。然而,现状长江岸线的利用不尽合理,景观环境欠佳,工业发展与城乡景观塑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风貌景观特色逐渐消逝,迫切需要集中的解决。《长寿区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符合地域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风貌建设指引框架,保护自然生态本底,重塑城乡风貌魅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1 探索县域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
针对县域范围的大尺度风貌总体设计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因此明确设计目标是探讨县域城乡风貌总体设计问题的基础。设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最具长寿特色的城乡风貌和主要的风貌问题?如何改善风貌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强化特色风貌?如利用设计指导建设特色风貌,形成区域特色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设计从分析城乡聚落特色景观特色、分析山水自然格局、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城乡产业特色风貌出发,以长寿特有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经济环境特征为基础,采取了一种既考虑到城乡风貌整体又顾及局部,一种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切合长寿实际情况的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来指导城乡相关设计、建设和管理。在设计思路上,本着宏观总体定位、中观引导、微观落实的原则,实行总则和分则两条技术路线:总则是城乡风貌整体性指引,分总体景观系统构建和风貌专题研究两条支线。分则是在总则指导下,对区域城乡风貌要素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分通则和导则两条支线予以落实。
2 把握资源特色,塑造城乡风貌的总体定位
从山水自然特色角度分析,突显特色山水资源价值,强化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塑造“山水优美之地”;从历史文化角度,需要突显寿文化等历史文化,塑造“养身长寿之乡”;从产业角度,需要优化和提升化工产业特色,塑造“工业繁荣之区”。
3 保护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区域城乡自然和谐有序的空间格局
城乡总体风貌的展现首先要有清晰的风貌景观系统,规划分别从区域总体景观构架、区域景观风貌特定区划二个要素来引导:
一是依托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结合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控制的山体、结构性生态景观地段、城市功能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等生态要素形成网络状区域生态景观构架。从宏观层面确定区域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总体风貌形象。二是以地形地貌特征、产业功能区划、城镇分布为基础,划分山岭林地特色风貌区、平谷湖域特色风貌区、现代农业特色区、城市风貌区、工业风貌区、小城镇风貌区等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从中观层面制定统一而又有差别性的风貌特色分区。
4通过专题研究,强化城乡特有的景观元素
根据城乡总体风貌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影响长寿城乡的一些重要景观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设计将分别对长寿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田园风貌、城市风貌、镇乡风貌、村落风貌、田园风光、交通走廊、门户节点、产业区风貌等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长寿城乡的风貌特色。
自然山水要素:山体作为自然载体与生态屏障,是维护好山林植被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城乡审美创造的基础与维护区域环境的根本。区域风貌总体设计首先应保护区域内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山体高程、植被、水体情况划定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边界,控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中的生态廊道,维护山林原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历史文化要素:挖掘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于各城乡空间环境予以反映。
城市要素:研究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提炼城市意象和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确定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挖掘并提高城市形态环境的品质和生活质量,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设计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建成环境,从多个系统来构建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包括景观分区和重要节点、廊道的识别,以及建立景观界面和视觉系统(如天际线、视线走廊)、开敞空间和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生活与公共设施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等。
小城镇要素:根据城镇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与所在景观风貌分区,确定小城镇各自的风貌定位和具体内涵,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工贸特色城镇、田园特色城镇、山水生态特色城镇进行分类指导。
村落要素:村落是乡村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乡村居民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与依托,具有归宿感与标识性,基本单元环境品质的好坏除了融入周边大环境的融洽,还在于自身环境的美化。规划按照建筑规模将村落划分大中小三类进行分类指导。
田园要素:乡村田园既是一种生产空间,也是一种乡村景观展示空间,是乡村的一种典型代表特征。创造良好的田野景观,将农田、溪流、湿地、草地、灌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田园景观,对提升乡村景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整合长寿特有的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
交通要素:由于长寿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干道对各景观资源起到串联与组织作用,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规划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景观走廊和功能制定交通沿线的风貌景观。
门户节点要素:城市中心、区域门户地区、“山”、“水”、 “城”空间交汇处、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等再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对外形象。
产业要素:长寿作为老牌化工工业地区,工业区的景观风貌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貌总体设计重点关注工业区风貌建设,提高工业区环境品质,展现现代、和谐和繁荣的工业文化场景。
5、制定城乡风貌建设与管理文件,强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风貌设计和风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总体风貌建设与管理总则,作为指导城乡风貌建设的技术规定。总则的编制和审定,是给总体风貌规划设计赋权的过程。总则明确区域风貌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设计原则,确定城市的总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城乡的总体形象,提出城乡风貌管控的基本方法,明确总则与各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要求。
在风貌特色分区和风貌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通则,通则将识别长寿城乡风貌景观要素,提出系统性管理办法。
以中心城市、镇、乡、街道为管理单元,制定管理导则,落实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等控制要求和建设指引。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其设计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范围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提炼风貌景观要素,并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城乡风貌景观要素,并形成系统性管理文件。同时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属于非法定性规划,是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控制引导的方式影响城市、镇和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落实设计内容,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参考文献
“秋之思”向日葵展的主题是“生态绿城美长久,七彩葵花笑金秋”,其展区面积达10000平方米,分为“花海迎宾”、“花田喜事”两大部分,共展出‘黑天鹅’、‘好运多’、‘醉云长’等品种的向日葵26个,包括了黄、橙、白以及铜锈、桃色、红色、柠檬色、复色等8个色系,共计5万余株。此外,为了更好的向市民介绍观赏向日葵的风采,还开辟了品种展示区,并配有科普展板,介绍每个品种向日葵的名称以及欣赏要点,使参观者对展出的向日葵品种有更深的了解。
郑州市第三届蝴蝶兰展共展出18个品种,红、粉、白、黄等8个色系的蝴蝶兰4万株,此外,展馆内还布置了龙船花、猪笼草、白兰、使君子、茉莉花、文心兰、秋石斛、金琥等近500个品种的其它种类花卉。4000平方米的温室展厅由蝴蝶鸟园区、热带雨林区、草原景观区、多肉植物区、爬藤长廊植物区等5个展区组成。(兑宝峰)
北京长沟万亩葵花点亮“湿地花田节” 李继磊
近日,北京房山区长沟镇举办的2013“湿地花田节”上,位于长沟湿地公园附近的数千亩金色向日葵花开正好,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观赏。长沟镇是北京市长沟市级湿地公园的所在地,拥有湿地面积二千余亩。长沟镇种植向日葵已有多年历史,全镇向日葵种植面积上万亩,非常壮观。2013年9月至10月举办“湿地花田节”,更是引入八十余个向日葵品种,尤其是引入了紫色的向日葵,给湿地花田增添了无数乐趣。(李继磊)
花博会后85件艺术精品将拍卖
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于10月26日举行,来自常州和全省各大名家的85件精品对公众拍卖。
承办本次拍卖的常州正德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裴淑霞告诉记者,本次拍品分别为留青竹刻、象牙浅刻、陶瓷、瓷器、树化玉、乱针绣、掐丝珐琅、烙画、云锦、玉雕、漆器、水晶、翡翠刚玉挂件等。这些拍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凸显“花”元素,起拍价格从2000多元到200多万元不等。花博会期间,这些精品将在艺术馆展出。市民也可上花博会官网查看拍品照片。(花萱 马浩剑)
北京专题研究雪松黄萎问题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针对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部分道路两侧、景区公园内栽植的雪松出现枯萎甚至死亡现象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等单位从事植物保护、植物病理、植物培育等专业的专家出席会议。经过深入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气候异常和人为不合理管护是雪松枯萎死亡现象的主因。
研讨会上,专家们根据所掌握的实地调查情况,经过认真深入地研究、分析,一致认为,在北京地区作为边缘树种的雪松,它的衰弱或枯死,七分在气候,三分在管理。去冬今春北京地区天气极端,但是一些社会单位因对雪松生态习性的不了解、不重视,而造成的不合理栽植、不规范管护,也是导致雪松枯萎、死亡的原因之一。(李梓皓)
在不久前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副部长徐德明表示,国土部将完善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在县(市)层面探索实施“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推动《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立法。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已编制完成,国土部已着手推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1月15日,国土部下属相关单位组织召开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及城镇化研讨暨国土规划专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国内规划界的“大脑”们汇聚一堂,给出了对中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张和建议。
生活高于建设
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目前中国国土开发利用矛盾突出,空间开发失衡,开发利用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区域和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陆海开发统筹协调不足、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
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纲要》由国土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历时3年编制完成,其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综合部署。
“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碎片化问题突出,相关规划各自为政、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未来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和规划类型整合是大势所趋。”参与《纲要》编制的国土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土部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以“反规划”的理念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空间上的整合优化。
以往的规划顺序,通常是优先选定开发、建设空间,而后在余下的国土空间里寻找生态与农业空间。但“反规划”的理念则与这一顺序不同,是指把生态文明放在第一位,将生态和农业空间首先选定,而后再寻找开发、建设空间。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未来的空间规划体系,在全国和省级层面应编制国土规划,确定生态、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田保护的大空间;在市域和县域层面做土地规划,让空间规划落地,按照“反规划”的理念优先划定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在具体的市、县、镇、村,做城乡发展规划。
他同时认为,重建空间规划体系,树立“反规划”的理念同样重要。
“过去地方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以发展主导一切,建设服从发展,用地安排服从建设。往往划定很大的建设和发展的空间,把吃饭和生态的空间压缩的很小。”
该负责人认为,推动“三规合一”,首先要转变地方的这种规划理念。“把生活安全和生态安全放在更高的位置上,优先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然后在剩下的空间中再考虑发展建设问题。”
徐德明表示,国土部将在2014年选择部分市县,开展“三规合一”或者“多规合一”的试点。据悉,广州市两年前已率先启动了“三规合一”工作,北京市2014年在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也要做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规合一”。
划定三条底线
按照《纲要》,目前中国国土空间格局已成“开”字形,“两横”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带、沿长江地带,“两纵”是京广-京哈沿线地带、东部沿海地带。未来还将积极培育京兰、沪昆、京九3条重要空间轴带,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要实现上述理想开发格局,就必须要有科学而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
在1月15日召开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及城镇化研讨暨国土规划专题研究成果交流会”上,国土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张丽君提出划定“三线”管控,即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
张丽君介绍,划定“生存线”,是指明确耕地保护面积和水资源开发规模,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设置“生态线”,是指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国家级保护区范围,提高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设置“保障线”,是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确定能源和重要矿产生产基地及运输通道,确保国家能源资源持续有效供给。
据了解,上述“三条底线”理念已在相关层面取得了较大共识。国土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部计划2014年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开始进行落实。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然后调整现有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