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重男轻女原因

重男轻女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2 14:51: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重男轻女原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篇(1)

关键词:重男轻女 孝道 父系制

一、《蛙》中“重男轻女”现象的体现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就是乡村医生“姑姑”-万心。在不同的时代,她扮演着不同的人生角色:在50年代的中国,由于国家劳动力不足,鼓励多生,迎来了中国生育高峰。这时“姑姑”是人们口中的“活菩萨”、“送子娘娘”;在1965年底,由于前十年人口急剧增长,让国家感到压力,于是第一个计划生育的掀了起来。姑姑也投入到了计划生育的浪潮之中,成了公社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这时“姑姑”害了上千名婴儿的性命,成了人们口中的“魔鬼”。从角色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姑姑”万心是一个绝对拥护党和国家政策的人。那么,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计划生育中“姑姑”成了万人唾弃的“魔鬼”。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生第二胎、第三胎至到生个儿子出来才甘心呢?文中提到,为了生个儿子,张拳妻子黄秋雅、“我”的妻子王仁美、陈鼻妻子王胆纷纷丢了性命。因为在这些人的意识里,他们没有儿子便是绝了后。譬如:陈鼻得知是个女儿便痛苦万分地说“天绝我也~天绝我也~老陈家五世单传,没想到绝在我的手里”[1]。再到40年后,小狮子期满“我”,将“我”的植于陈眉腹中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承香火。小狮子冷笑道:“你有女儿,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是绝户给你代孕,为你生儿子继承你的血统,延续你的家族。”[2]。以及那个所谓的牛蛙公司即代孕公司的服务宗旨也是帮别人生儿子。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看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生育观。

二、“重男轻女”的原因

(一)经济条件

在50、6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仍然以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主。这种生存方式是个体的,一家一户的,生产工具落后,几乎都靠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很低。这也决定了一个家庭要想多生产东西,就得增加人手即增加劳动力。这种全靠体力的劳动,男性自然比女性强,所以就表现为多生男孩子。在文中“我”的娘说“跑儿啊,咋不当那个党员啦,也不当那个干部啦,回家种地,不也挺好的吗?现在是化时期了,现在分田干了,粮食多得吃不完,人也自由了,我看你就回来吧”[3];“往坏里想,袁腮道,让王仁美把这个儿子生出来,你削职为民,回家种地,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农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他们的眼里,只要生了儿子,有了劳动力,一切生计问题都可以解决。农村的养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养老是人们年老时的生存需求。农民年老后丧失劳动力,没有退休金也没有社会保障,靠什么继续生活呢?只有靠下一代,其中女孩子成年后嫁出去便没有养老义务,也是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么养老义务就只有儿子来承担。这也是农村“养儿防老“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正如文中袁腮说“二十年后,你儿子凤凰腾达,你当老太爷,享清福,不是一样吗?”也如路遇(2002)所言“传统社会这种经济的生存性需求是多生育、重生男观念的经济根源”。

(二)文化和制度条件

“儒家‘孝’文化对‘早、多、男’生育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作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表现形式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的形成,与‘孝’文化的影响有直接关系”(路遇2002)。那么在生育观上的核心便是一定要生了儿子才算尽了“孝”。例如文中“扁头”的儿子说“大叔,像您这样的杰出人物,没有儿子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知道不?您这是在犯罪,孔夫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印证了在“父系制”的社会里认儿子传宗接代。刘坤亮(1992)说“‘传宗接代’表现为一种理性观念,经济政策对它无能为力。”在文中,为了让陈鼻能主动把王胆带去做掉孩子,罚款陈鼻的财产全部归还。这算是,一项“经济诱降”政策了。但是,毫无作用。也体现了“传宗接代”的生育观是没有经济措施可以对付的即它具有独立性(刘坤亮1992)。同时,文中“姑姑”万心,为了让超生的那些妇女能配合计划生育政策,几乎是用尽全身解数与形形的人斗智斗勇。以及40年以后,计划生育政策算是名存实亡。如“扁头”的儿子说“‘有钱的罚着生’、‘当官的让二奶生’、‘随便生,想生几个生几个’、‘只有那些无钱又胆小的公务员不敢生’”。这些例子既说明“重男轻女”观念的顽固性,又说明了“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是父系制的产物(刘坤亮1992)。

综上所述,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其经济、文化和制度的根源,并且在形成后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至当代社会。我们可以清楚的书中分析出,“重男轻女”的危害:残害许多无辜的生命;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冲击,性犯罪增多。以及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譬如: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男性劳动力过剩,女性就业压力加大等。因此本文的旨意在于给与仍有“重男轻女”观念的人们一个警醒,让他们认识到“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重要性以及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参考文献:

[1]莫言.《蛙》北京出版社,2013.

[2]刘坤亮.《“重男轻女”生育观之我见》[J].南方人口,1992,01:46-47.

[3]路遇.《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J]. 东岳论丛,2002,02:5-12.

篇(2)

一、写身边的小事,提倡热点争论

套用罗丹的那句名言,生活并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大胆发表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前提。针对生活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即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应当经常有意识地提倡学生观察生活,关心社会,感悟人生,把生活与作文沟通。下面看争论同一问题的随笔:

重男轻女

我拿着碗去打饭,老远便见食堂餐厅排着长队。走近了,看见戴着牌子的刘主任抓了一个插队的毛头小子站在队伍的西边,正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我也加入了这打饭大军。突然我发现了“新大陆”。队伍东面的女孩们插队甚是疯狂!

我看见插队被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然而我却没有一次看见是女同胞被抓的,每次总是短头发、嘴巴上有绒毛的男同胞们。女同学不插队吗?非也;女同学干得比男同学隐蔽吗?非也;女同学穿的衣服比男同学鲜艳多了。什么原因?

值日老师们“重男轻女”也!

女的脸皮比男的薄,如把女的抓出来,人家面子上不好看,怕这些小姐们的自尊心受到太大的伤害,所以即使老师看见女生插队,也表示出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放任自流,因而这些小姐们便更加“猖狂”起来。

值日老师不出她们的洋相,有时也出于另一种原因——怕麻烦。她们小姐脾气十足,一哭二闹,实在让人招架不了。

希望这些小姐们能将自己的行为收敛收敛。老师们,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吧,可别再“重男轻女”了!

也说“重男轻女”

上周有位同学写了题为《重男轻女》的随笔,写的是见刘主任抓了插队的男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一边的女生却“疯狂”地插队一事后的数条见解,大有指责女生而为男生鸣不平之势。然而我却有些异议。

其一,“不抓女生只抓男生”不符合事实,我就发现不少插队的女生被抓。远的不说,本班就有两个女生被值日老师批评过。不知作者是刚刚转学来的还是孤陋寡闻,我想作者肯定是个连男女都难区别的高度近视眼!说老师们“重男轻女”实在冤枉了他们。

其二,讲插队,女孩子哪是男子汉的对手?纤纤弱女哪里抵得过彪形大汉?君不见,平日里男生你推我挤在窗口前形成由无数个人头组成的圆吗?君不见,有些男生常常说“先遣部队”“癞子跟着月亮沾光”吗?君不见,少数男生吆喝着分几次插队到前面去吗?现状如此,不抓男生又抓谁呢?

其三,作者分析老师不抓女生(且不论是否为事实)时,重要的原因是女生“爱面子”“爱哭闹”。此话差矣!我想女生的面子不会比男生的值钱吧。难道十几年的教育没告诉她们守纪律,只告诉她们怎样耍赖,怎样用眼泪化险为夷么?这样的形象在书上电视里见过不少,然而在学校出现的不多。以点代面,以个别代表全体女生是不是有些不妥呢?“仅仅看见某些漩涡和逆流而看不到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短见。”(语)

客观存在的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重男轻女》虽也反映了某一现象,但多少有些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之嫌。以上拙见,不知作者同意否?

自由状态下写作是一种旨在提醒学生保持个性、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作法而已,至于理论上的总结,现在还为时过早。

二、借鉴名家名篇, 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叫学生写随笔的又一种方法。下面请看学生学过这些课文后所写的文章:

《水调歌头·考试》:考试几时休,抹泪问老师,不知老师心中,今日罚几遍。数理化,文史地,背无头,不应有恨,何事老师伤我心?人有悲欢离合,分有优良之分,此事古辄有,但愿优长久,千万别换留。

《钗凤头·习题难》:作业本,铅笔头,满桌难题在等候;文难作,笔难落,这篇古文何其难学。烦,烦,烦。 未下手,笔依旧,难题犹如砖头厚;赶快做,莫停留,下午检查,如何补救?愁,愁,愁。

《清平乐·寝室见闻》:辉哥神游金庸,马其正侃反恐,最喜张聪亡赖,上了厕所不冲。

对于以上仿写,且不管它是否讲究平仄押韵,也别管它有几笨拙和稚嫩,作为一个初中学生,能模仿已有的传世佳作的体例,用精练的语言很到位地表情达意,反映生活,已属不易。

三、开掘潜能,提倡弘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思,做到有感而发,根据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为了有效的实践弘扬个性,我特地搞了一次写作训练课:个人标志设计。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标志,可参考社会上的各种商标、会标的设计风格,但标志必须能展示自我个性风采、渗透自我理想信念,注重自我审美意识,体现自我创造思维。“标志”下还须附注“个人标志说明”,对所设计的“标志”内涵进行简单介绍,同学可适当评说。学生设计的标花可谓异彩纷呈。现撷取几例与大家共赏。

【例】

姓名:曹静云

性别:女 〔个人标志〕

自撰格言: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定的。

个人标志说明:“C” “J” “Y” 是我姓名开头的字母,合起来像一把伞,这仿佛就是我。我要为人类撑一把伞,阻隔烈日的炙烤,挡住暴雨的侵袭,让人间不再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煎熬,让世界不再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疾苦,但愿我的情意能送给每位需要帮助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吧,只为了圆我那心中的雨伞梦。

同学评价:好一个“伞”梦!它是你心灵的诠释,是21世纪新新人类的护照,有了它,世界将不再有过多的苦难,人类也就可尽情享受爱的温馨。

篇(3)

关键词:《兵车行》 女性社会地位 艺术手法

《兵车行》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之一,其中所描绘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句,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千古长叹。《兵车行》是杜甫于中唐时期所做,诗中充分的展现了当时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父亲、母亲、妻儿奔走相送,深刻的刻画了一家顶梁柱不得不投身军中的悲凉气氛。其深刻的思想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其千古传唱的重要原因。而在这首诗歌中,也同样在侧面上反映出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同时作者也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指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一.《兵车行》的艺术表达手法

1.寓情于叙事描写,水融

车轮滚滚而尘漫天,战马嘶鸣而声暗暗。诗歌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出征之前贫苦百姓被迫离开家乡、走向战场的喧嚣画面。征人衣甲陈旧,妻子丁宁哭嚎,老者默默而不语,哭声云霄。诗人用铺叙渲染的手法,通过平白的叙事描写,将其情感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于我们眼前,字字句句都饱含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颇有《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感表达特点。

2.真实自然,贴切传神

在描写的过程中,诗人完成了对“征人”出征过程中,妻儿老小奔走哭号画面的描写之后,仍然不能一吐胸臆,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于是进一步采用“目见耳闻”的艺术构思形式,通过和“征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借“征人”的嘴说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悲惨境遇,充分展现出作者对战争破坏人们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无奈之情,极大的提升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兵车行》中女性社会地位的体现

我国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同时也造成了若干悲剧。客观上来说,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我国的古代婚恋习俗上还是在一系列的文学表述中都有着集中的展现。与此同时,这种思想也对现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在当前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养儿防老思想尤为严重。特别是男孩是家族香火的延续、男孩是养老的手段等等,都在客观上反映着我国传统重男轻女这一封建思想。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唐王朝,由于连年的战争对生产、生活的迫害,这一情况反而有了一定的改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诗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同时诗人又进一步解释,青海头白骨无人收,连年征战所导致的男儿战死随处可见,虽不说是十室九空,也只有健妇锄犁了。而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灵受到严重摧残的结果、是封建王朝对百姓荼毒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连年的征战耗光了唐王朝的生命力,一方面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劳役沉重,另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战死,也对当时的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迫害,大量的耕田荒芜、百姓食不果腹。实际上,《兵车行》中所描述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改变,也同样是这一情况的集中展现,大量的青壮男子投身战场而百战未归,妇女成为主要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下,妇女地位的提升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篇(4)

这年头,竟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正当我打算怒斥其观念陈旧时,朋友赶紧解释说,不是我重男轻女!生男生女,我一样都疼,只是男女真的有别!举个例子吧,如果生个儿子,就算他以后被抓进牢里关个二三十年的,出来后照样可以生个健健康康的大胖小子,可如果这情况发生在女儿身上,行吗?

这话还真把我问住了!男女平等,不见得就要抹杀男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生育这件事上,男人从二十到六十,畅通无阻,不存在高危的问题。老来得子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可女人到底青春有限,过了三十五,就算能生得出来,自己也得仔细掂量一番,值不值得冒着大风险,去当一回高龄产妇?

生理上的差异,也必然影响到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不同态度。男人对待一段恋情,总显得比女人洒脱,分就分呗,天涯何处无芳草!可女人就小心谨慎得多,投入之前总要仔细掂量,再三斟酌。可不是,万一遇人不淑,谈个十年八年的再被人踹开,错过了结婚生育的黄金期,想找个好男人可就难了!可男人们就没这个顾虑,要不怎么说男女有别呢!

有些女人年轻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之后对待感情难免就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味道。遇到一个看似合适的男人,免不了要再三思量,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因为吃过亏,也更懂得青春易逝,挑男人时不再是外貌协会,也不当拜金女,不要最帅最贵,只要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原因无他,这样的男人风险低,性价比高。

这样的举动,看在豪放女的眼中,难免显得瞻前顾后,名副其实的胆小女。豪放女们的座右铭是,人不轻狂枉少年,爱就痛痛快快地爱一回。可全身心投入一段仅靠感觉维系而完全不考虑现实风险的感情中,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狠狠地摔一跤。越是盲目冲动,受的伤就越严重,很可能摔了这跤,就再也没有能力爬起来。

相比较而言,吃过亏的女人们看似胆小,其实是对待感情的态度更为谨慎。正因为明白前路漫漫,暗礁不断,所以在起航前,先对这段航程做一个仔细的风险评估。当然,如果风险太大,不妨及时下船,明哲保身。而这些潜在的危险,对于那些在感情路上高歌猛进从未吃过亏的女人来说,之前从未出现在感情的字典中,自然也无从意识到。茫茫情海,一旦触礁翻船,再想上岸的希望可就渺茫了。

篇(5)

关键词:性别公正;男女和谐;大学生

本研究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在倡导两性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20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性别公正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两性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性别公正是指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拥有公正的权利与义务,是践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实践。本文的调查对象涵盖了驻青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们对于性别公正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本文研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安排在2015年3月至5月,采用实体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41份,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回收率达98%。纸质问卷的发放点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学院等;网络问卷借助专业调查网站平台,主要通过同学圈传播问卷链接,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分析

此次对驻青高校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的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性别公正”概念的认知

1、对“性别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驻青高校大学生群体“十分清楚”的大学生,仅占受调查总数的12%,表示“清楚”这一概念的只有24.5%,共累计达36.5%,不到受调查总数的四成。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排除“性别公正”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与大众较为熟知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同等、均等,评判标准整齐划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这个结果显示对于“性别公正”观念的宣传力度亟待提升。

2、认为当下社会仍未实现性别公正。调查显示,仅有6.9%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存在性别歧视,50.3%的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轻微存在。其中,性别与性别歧视感受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略重于男性,有11.1%的男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而只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认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的女大学生也比男大学生高出11%。想要实现性别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两性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公正地进行社会分工。

3、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78.1%的同学均勾选了这一选项。此外,在大学生观点中,生理差异(51.3%)、男权社会现实背景(61.9%)、教育环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4、对性别公正的未来发展秉持着美好愿望。性别公正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不考虑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异、将男女两性完全同等对待,甚至强求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调查中,高达67.7%的大学生认为在未来,性别歧视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社会即将更加公平公正,两性关系也将益趋和谐。

总的来说,性别公正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学生群体逐渐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对性别公正的未来秉持着良好的愿景。

(二)大学生群体对家庭、学校、职场中性别公正的认知

1、成长环境因素中,家长的“重男轻女”倾向降低。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家庭中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仅占调查样本的4.16%,选择严重的占7.16%。其中,家长“重男轻女”倾向与受调查者性别对比分析显示:在认为“重男轻女”思想一点没有的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调查总数25.9%、占受调查女生数44.3%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而同等选项中,仅有占受调查总数12.9%、占受调查男生数31.1%的男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观念开放。这一现象对于女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性别意识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性格。

2、在专业学习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较有优势。出色程度与性别的对比调查显示,有50.3%的同学认为,在就读专业内,女生优于男生,且这一结果受到性别主观影响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调查者中,高达59.4%的学生认为女生总体优于男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化;而只有37.9%的理科生认为男生优于女生。说明性别因素不是评判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性别因素仍然对不同领域有着相应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两性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并能够取得相当的回报,是构造性别公正的要义之一。

3、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有51.3%的人认为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而在设计性别刻板印象观点的调查中,有61.89%的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护士、秘书、公关、空乘等,男性更适合做市场、销售、工程师等”这样的说法不构成性别歧视。说明在职场上,男女性别不公正、职业地位被不同等对待的状况仍然比较严峻。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就业歧视明显违反以上权利规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就业性别歧视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挫伤了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并造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费。此外,就业性别差异冲击了妇女应有的社会地位,损及女性的尊严,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4、女大学生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更强。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社会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这一观点和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想要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本次调查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问题中,有54.1%的女性认为,自己期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在对待经济问题上,女大学生也开始表现出更加独立的态度,在占受调查女生总数的57.7%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的时候AA制比较好。在经济独立问题上,有占女生总数40.3%和51.8%的女生认为女性想要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仅有7.5%和4%的人选择了不赞同和不清楚。经济独立在倡导性别公正的道路上起着基础作用,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着这一观点,女大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要求自己,为自己争取性别公正全面实现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比重下降,重男轻女的现象明显降低,这对于建立性别公正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和职场中,男女性没有因为性别而显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在职场上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兴的是,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提高,有利于性别公正的实现。

(三)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舆论中“性别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提高,媒体舆论越发对人们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1、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有性别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经在《公众舆论》著作中进行过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当代传媒中,原本丰富多彩、价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为家庭贤惠型、事业强势型、符号化强势型固化形象,进行单一化解读。调查显示,有78.7%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说明在大众媒体中,性别不公正现象严重。

2、对于媒体舆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不公正认识不足。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流行新词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别不公正元素的词语。比如,“女汉子”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价值隐喻,默认了女性不具备男性拥有的独立坚强的性格、正常体力和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称为“娘娘腔”就是贬义词,暗含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龄未婚女性被戏谑成为“剩女”,而大龄未婚男性却被称为词性褒贬不一致的“王老五”。调查显示,仅有25.4%的大学生认为“剩女”、“女汉子”这类的称呼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表现。

三、促进性别公正的对策

性别公正,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提高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认知和践行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度角度。我国按照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两性平等的发展,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努力实现两性在“受教育权”、工作待遇、岗位竞争等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应该依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制定保证性别公正得以实现的政策性措施,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推广,至上而下地实现性别公正。

(二)中观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也是推动性别公正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针对社会潮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了性别公正的发展;关注倡导性别公正的有志之士发声,提高其话语权;另一方面针对传媒传播过程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美女经济等不利于性别公正实现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前提下,努力为媒体发展建言献策,对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即将从事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而言,应提高其对于性别不公正现象的辨识能力,提升媒体责任感,减少为了博取关注度而宣扬性别不公正意识的报道,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正能量事件。

(三)个人层面。针对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担着生育义务而造成的性别不公正,女大学生群体不应因为社会趋势就自暴自弃,应该坚定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努力。同时,男性也应该认识到性别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尊重和爱护女性,认同女性的社会价值。针对女性自身对于陈旧观念对于性别不公正现状的屈从,女性群体应该提高对自身群体的关注度,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性别不公正的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祁建建,张琳琳.从性别平等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丁启明.论性别差异与就业权平等[J].学术交流,2014.10.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篇(6)

失学女童为什么而失学呢?为什么失学中的女童比男童多呢?我认为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因为家里没有钱而上不起学;第二,因为现在仍有一些家长存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父母觉得供女孩上学没有用,不如让她们在家里干活。

男童和女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有上学的权利,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就是那些失学儿童,每天看到其他同龄的孩子能够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而自己却在家里干活,这时会怎么想,多想让人帮一把呀!

现在,我们应该多多宣传,积极参与献爱心的援助计划。哪怕是一角、两角,积少也会成多。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让更多的笑声在校园中回荡。

同学们,为了让失学儿童不再把上学当成梦想,请献出你的爱心,伸出你温暖的双手,来帮助这些失学女童吧。

篇(7)

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姐姐给我报听写,有一个词语我不会写,姐姐让我空着,我不愿意,就躺在地上耍赖。其实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我想,我这样你总会告诉我怎么写了吧。我的叫声惊动了妈妈,妈妈快步的从房间了走出来,听了姐姐的叙述,生气了。“你给我起来”我听到了火药味。可是我没有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胆子。我继续耍赖,并且大声叫喊着,抗议着。“起来”母亲的声音又高了几个分贝,我没有起来,却哭了出来,眼泪就随着我的眼角流出来,我甚至还能感觉到它是温热的。但是,这并没有博得母亲的同情,反而让她更生气。母亲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我甚至还没有站稳,母亲就伸出她的手开始打我,我感觉身上到处被打的很痛很痛,就用更大声哭喊表示我的抗议,一下子,一个家充满了我的哭喊声,和母亲的呵斥声,当然还有一些杂乱的声音,不过我并没有听清楚。我只是感觉自己温热的眼泪顺着眼角不停地流下来,我甚至没有顾上去擦掉它,就任它流,一直到一张脸上到处是水的痕迹。我想,那时侯我的眼睛一定红的像兔子一样。我以为母亲会停止责骂,让我继续听写,因为大人都那样,就喜欢看孩子哭。(那时候就是这么理解的)然而,母亲却用她的食指指着我的鼻尖,冲我喊着:“不许哭。”其实不也不想哭,也不想对母亲认输,可是眼泪哪里是说止就止的住呢?眼泪没有再流了,但喉咙里还是发出“唔唔”低沉的哭喊声,母亲扬起她的巴掌,重重的打在我的身上,再次重复“不许哭”。最后好像是我妥协了,也不知道是母亲打累了,事情最后的结局在我的脑海中也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影响。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那次,我好像是长大很多了吧。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她差了一点点就不能读书,而原因就是影响中华民族很多年的观念——重男轻女。母亲告诉我她生活的苦难上怎么熬过来的,告诉我她的童年。才明白,也许是因为母亲小的时候受够了重男轻女的伤害,所以她才要求她的女儿,不能小家子气,她的女儿要背负起责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要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顶起头上的一片天!我相信是母亲让我学会坚强,不要为了芝麻绿豆而落眼泪;让我学会了尊严,不能让自己变成小丑。

我想,或许就是那一刻,人生的含义让我读懂,同时也读懂了母亲对我的爱。爱可以有很多很多种,但母亲的爱被她深深的打在我的身上,是我身上无法抹去的烙印,是我脑海中无法忘却的回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