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58: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篇(1)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IT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运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首先,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明确其与企业未来的方向目标、企业产品线的种类、企业制造基地的布局、企业人员的素质与人员种类构成等的关系,从而了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现状、企业未来的发展研究,对症下药,着眼于企业目标制定整体企业信息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机器、技术路线、软件商选择、实施与咨询队伍选择、信息化实现步骤等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使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运作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

其次,在管理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不是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企业管理操作方式,成为传统手工模式的替代品,而应是在转变管理理念基础上,将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融人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使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达到完整统一。同时,需要明确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绝对不可能一次到位。

第三,在技术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实施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软、硬件及数据环境建设。在整个的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其中包括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系统建模等。同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优质高效的软、硬件环境,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企管经验、前沿的管理技术、持续二次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企业信息化实施队伍更为重要。

企业管理(Business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说明了企业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即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然而,不论哪个层面都离不开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只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合理、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才能保障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才能保障各级各类组织活动的成效,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信息化实现网络办公,营造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信息化促使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模式;企业信息化加强企业市场反应机制,使企业面对多变市场能快速做出反应;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信息化能推动服务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是企业管理理念、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在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被最初用于军事与科研领域开始,计算机技术渐渐融人到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并与之建立了不解之缘,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变革。见图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功能结构比较简单,协调性较差。

二是MRP阶段(MaterialRequire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管理,通过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及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需求,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三是MRPⅡ阶段(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阶段,此阶段是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四是ERP阶段(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阶段,进入此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准时制(JustInTime)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ERP的发展和应用,逐步实现了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的管理,使内部业务流程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的ERP更多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与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ERP在供应链的跨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全球领先企业在经过若干年的ERP应用后纷纷引入SCM(供应链管理),将ERP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所有物流环节。

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让信息和流程贯穿整个供应链,使得企业和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能够跨越企业的时空间隔来让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都同步达到最佳效能。在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的协同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向过程集成、企业间的集成和网络集成的方向发展,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部门的信息传递关系,把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由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为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弥补了原有基于Client/Server结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为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间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使企业可以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现代化经营组织模式。在电子商务势不可挡的今天,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理顺企业供应链关系,做好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是电子商务尤其是B2B电子商务业务活动顺畅的基础。

参考文献:

龙腾,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唐业富.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08.

梁权,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5(3).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3日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我国国有企业只有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并以自身高度的信息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国际分工秩序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而企业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首先强化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信息能力。因此,重视员工信息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员工信息素质,就成为摆在我国国有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知和有目的地获取、利用、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①信息知识。有关信息、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企业信息化、信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知识;②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信息查询、获取和评价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和保持能力;准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解译、传播和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信息意识。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自觉心理反应,反映了主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与注意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以及捕捉、反馈、分析、判断与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④信息观念。在信息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现实和在信息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本质上是在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信息就是资源、财富、发展等的信息价值观;⑤信息道德。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如遵守国家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不制作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知识产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谋取不正当利益和从事违法活动等。以上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即在信息素质结构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起先导作用,而信息道德是要坚守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讲,加强员工信息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经营与管理环节,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而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也必然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及成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包含对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深层次变革,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改革同步进行。这些伴随信息化建设而进行的管理改革具有复杂性与超前性,二者协同建设的成功必须要以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的提升为前提条件。因为,如果企业员工不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就看不到信息技术对自身工作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不可能积极投身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应的企业管理变革之中,也不会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更难以利用信息系统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并改进工作方式,甚至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抵触信息化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变革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变革的前景就相当堪忧。

(二)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提升国有企业管理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员工必须具有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其中就包括信息素质,如具有现代信息管理理念、熟悉使用办公自动化设备、重视网络手段的运用等。员工的信息素质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因为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具有较高信息素质员工的企业,能充分认识信息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在决策过程中就会重视理论的指导和环境的分析,从而增强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利用信息网络技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水平,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绩效。

(三)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在信息时代,信息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未来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员工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决定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员工信息素质越高,对信息的价值、功能等的认识越深刻,获取和吸收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创新能力就越强。如果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薄弱,那么获取和吸收知识的速度就慢,就不具备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就缺少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当然也就缺乏创新力。这是因为信息是智力、创造力的源泉。大量事实说明,如果不具备快速的、永不停歇的信息接收、信息转换和信息再利用以及由此进行自我信息服务、文献服务的技能,创新能力就很难铸成。因此,员工信息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科研能力及创造力。换言之,如果企业员工不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就打不开信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不能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创新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国有企业将实施综合信息能力提升计划作为其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普遍不高,导致计划实施效果不甚明显。

(一)员工信息意识不强。国有企业员工对信息资源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缺乏必要的敏锐观察力。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很多国有企业的老员工常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对相关新知识想当然,一些新员工因一味“听从上级”而信息封闭,造成管理和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二)员工信息知识缺乏。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有许多员工不懂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不会从信息系统中有效地检索出信息,不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信息,更不会评价和分析信息,缺乏信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有绝大部分员工外语水平较低,无法获取有价值的外文资料信息。

(三)信息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利用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储存、整理、创造、传播和反馈等环节在内的复杂过程,它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分析和创新能力。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信息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量和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结构时,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更谈不上有效利用信息了。

(四)管理者的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就信息管理能力而言,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处于大致相当的水平,信息管理能力相当欠缺。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管理模式已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管理手段从粗放、手工操作向精细和自动化转变,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和水平。

从深层次来说,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员工多以操作工人为主,人员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大部分员工在参加工作之前的信息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信息素质培训又被忽视;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生存环境过于优越,员工的信息意识淡薄,缺乏信息素质继续教育的外部压力。这种主、客观因素,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普遍不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提升企业信息竞争能力已变得刻不容缓。

三、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策略及途径

员工的信息素质不是自发地形成和提高的,它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学习、教育、培训和运用等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升的。从现代企业对员工信息素质的要求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的现状,提升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可采取以下策略和途径:

(一)构建信息素质建设组织保障体系。我国国有企业要把员工信息素质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人力资源部为牵头部门的员工信息素质提升工作组,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职责,亲自过问员工信息素质提升计划及实施情况,并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员工信息素质提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形成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能到位、责任到位的组织保障体系。此外,我国国有企业还应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提升自身信息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实施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组织培训班、专业讲座等形式,对员工进行诸如企业信息化、信息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等有关信息知识的培训,加深员工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关注和了解,增强员工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实施教育与培训,激发他们对信息认识的热情、强烈的信息需求欲望和持久的信息注意力,并树立他们积极迎接变革、主动适应环境、善于与人合作、搞好内外协调的观念。通过实施教育与培训,改变员工心智模式,树立企业员工的信息价值观,使他们能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促使他们从信息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观察问题、推进工作。

(三)搭建信息实践平台。信息实践活动是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培养的最重要途径。信息素质的培养,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不是仅仅靠培训和积累来完成的。企业要给员工搭建信息实践的平台,组织员工积极参加以企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实践活动,培养员工发现信息的敏感性、鉴别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信息的创造性,不断提高员工信息分析、判断、处理、交流能力,拓宽员工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渠道。企业还应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硬环境,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为员工配备计算机等,给员工学习、考察、交流以及熟悉和使用网络或软硬件提供条件,为他们运用互联网络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并准确地评价、组织、加工、分析和保持信息提供平台。另外,企业还可以主动地吸收员工参与信息系统的创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以此来拓宽他们的信息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四)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通常需要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国有企业要想培养员工的信息思维,一方面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支持员工持续的共同学习和彼此的信息交流,鼓励他们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激发员工多角度地去深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要给员工提供更多的信息学习实践机会,以此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更好地促进员工信息素质的提升。

(五)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企业信息文化是一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有助于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文化。企业信息文化作为新的企业文化形式,其内在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信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文化定势,就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对企业信息化及各种信息活动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规范着员工自身行为,形成员工自我管理的效应,激励员工主动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企业信息文化意味着企业信息的共享、吸收和交流,它是开放式的、富有进取精神的文化,有利于员工信息素质的提高及创造潜力的发挥。

总之,在全球信息化、信息资源化的今天,我国国有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就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能力建设。只有培养出一批批信息素质较高的员工,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明远.试论管理者信息素质与管理绩效[J].情报杂志,2005.2.

[2]高广生.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前沿,2005.10.

[3]刘学林.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员工的信息素质[J].职业时空,2005.12.

篇(3)

融合时,面临不同国情采取了不同的融合路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反映了一个国家两化融合的相应水平和发展思路。对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法有很大的不同,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在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取长补短。

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先后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阶段。20世纪30、40年代,自动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进入了自动化阶段。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始广泛应用,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70年代微处理芯片问世,工业化开始进入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走向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阶段。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就发生在工业化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演进的过程中(见下页图)。

国内外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共同点

在工业化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演进的过程中,国内外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在应用行业、企业规模、应用深度、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应用行业看:从军用领域向民用领域扩散

20世纪国外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战争对改进武器性能的需求,如火炮控制、鱼雷导航等,信息技术也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而获得快速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为了计算炮弹的弹道而被发明出来的。我国从“一五”计划起引进和自主建设的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大多优先保证国防工程的需要。1956年成立的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我国较早开始的电子计算机研制,主要也是因为国防科技的需要。

不论国际还是国内,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都是率先在军用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再逐步向民用企业扩散。

从企业规模看: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

世界上第一个在化学工业实现计算机闭环控制的企业是美国大型化工企业孟山都化学工业公司,第一个在飞机设计中实现全面利用计算机“无纸化”设计的公司是大型航空企业波音公司。在我国较早开展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实践并取得引人注目成绩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如因信息化项目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大型国企武汉钢铁集团。

大型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视野比较开阔,能够较早地领悟信息化的真谛,加上大企业信息化投资能力强、设备设施领先、人才储备充足,因此在国内外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进程中,大型企业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

从应用深度看:从数值计算向非数值应用渗透

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成果,它解决了“计算”的自动化问题。因此首先在国内外的数值计算应用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能够对人类的逻辑思维进行模拟,在非数值应用的领域实现各种智能化操作。

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从数值应用领域起步,向更加广阔的非数值应用渗透,在促进设计自动化(CAD)和制造自动化(CAM)的同时,大大推动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CAM,ERP),人类社会的工业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发展方向看:从单项单机系统向网络综合系统发展

国内外经济社会各行业和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因此在不同的行业、业务环节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不是同步发展的,而是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和环节以单项、单机系统的形式起步。在起步阶段之后,单项单机系统彼此独立,信息不共享的特点,带来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企业计算机应用出现的“数据处理危机”问题,其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孤岛造成的。

随着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陆续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综合集成应用系统。综合集成应用系统为信息孤岛走向信息大陆提供了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国内外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的不同点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在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并没有哪两个国家的路径选择是相同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自己的信息化道路。我国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在发展模式、发展层次、发展难度、发展策略等四个方面与国外有明显不同:

从发展模式看:“渐进发展”与“植入发展”

西方企业(不包括属于信息产业的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是技术发展的自然延伸,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提升,是一个渐进“搭接”过程,经历了较长的孕育过程。

我国的两化融合战略带有即时“植入性”特征。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的过程有加速完成的可能。韩国仅仅用了30多年就完成了英国用了200多年,日本用了100多年的工业化,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我国在信息时代面临与韩国当年极其相似的机遇,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既体现战略超越性,又反映科技前瞻性。两化融合战略针对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先导性特征采取吸收创新超越战略,针对其漫长的渐进过程采取夯实基础、合理跨越的方式加快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实施好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力争在本世纪中后期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双超越。

从发展层次看:“企业先行”与“行业先行”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是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自发进行的,其特点是市场需求引导企业信息化应用、企业信息化战略结合业务战略、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政府主要起到营造政策环境、提供支撑服务的作用。

我国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发展方式与美欧发达国家自下而上、微观带动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起步阶段,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先由政府主导了一系列行业信息化试点和重大行业信息化工程。再逐步带动企业信息化。政府在起步阶段,起到统筹协调、全局规划的作用。随着市场、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信息化逐步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的工作重点从直接指挥、投资转向典型示范。

从发展难点看:“技术难题”与“体制难题”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看板管理、敏捷制造等现代企业制度,为应对信息革命引起的生产模式和企业体制变化做好了准备。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是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装备性能和完善优化信息化管理构架及功能等技术层面难题,而较少涉及体制机制性的矛盾。

我国在信息时代到来的时候,工业化还在进行中,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我国企业面临的既有技术难题也有体制难题。技术难题大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而体制难题只能通过自己探索解决。尤其是当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进入业务的深层次,技术退居到工具和手段的位置,而管理、制度、认识等非技术因素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信息化效益的实现不单只是技术问题,更需要体制上的配合。

从发展策略看:“技术创新”与“应用带动”

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非常活跃,是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生产国,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信息化初始条件差异,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上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

篇(4)

2003年11月,29岁的赵国志被任命为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成为大连机车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之一。

懂业务 又懂管理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部长赵国志

本科学机械、硕士学计算机、博士学企业管理,作为信息管理部部长,赵国志的学科经历――从技术,到IT,再到管理,为他在企业里游刃有余地推行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学机械设计专业的赵国志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凭借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自学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并取得了高级程序员的资格认证,作为IT人才进入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1998年,大连机车成立信息中心,他成为信息中心的第一批IT员工。

“CIO最好兼备业务和IT两类知识背景,而且需要了解IT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样才能知道利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业务难题,否则无法让IT为我所用。”赵国志如此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必须研究当前IT技术的前沿,如果不懂这些,在IT项目的决策中就会很被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IT能力。

赵国志说,在他所接触到的同行(制造企业信息中心主任)中,很少有单纯学计算机专业的。“现在的编程环境越来越简单,外行人经过简单的培训也可以完成,网上还有各种资源可供参考。就像司机这个职业,当大家都会开车之后,司机这个职业就没有竞争力了。”赵国志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个工具,最终是要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赵国志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作为其博士研究方向,他的博士生导师刘晓冰教授也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师从刘晓冰让赵国志受益匪浅。

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赵国志奉行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工作,IT与业务相融合的准则。譬如在PDM项目中,项目组中有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来自10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每个项目以业务为导向, IT作为辅助部门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赵国志说,在项目实施中,除非编程这类工作需要交给计算机专业的IT人员,其他都交给懂业务的人员。简言之,让业务人员懂IT,让IT人员懂业务。

有目的建“孤岛”

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几乎所有人都会持否定态度,“消除信息孤岛”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观点。赵国志的观点则与众不同: “企业应该有目的地建孤岛。”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看到,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的其他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的每一次局部的IT应用都可能与以前的应用不配套,也可能与以后的“更高级”的应用不兼容。

在赵国志看来,企业信息化是螺旋式上升的,应该分成两轮,第一轮就是建设部门级的“孤岛”,譬如PDM、财务、物流、生产、质量等,“孤岛”的主要作用就是转变观念、培养使用习惯。“首先是给领导和员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和知识,让他们尝到信息化的甜头,从而不再抵制信息化,而是全力支持,为以后推广信息系统奠定好基础。” “其次是培养员工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一点在老国企中尤其重要,譬如库管员,以前他们几乎都不会使用电脑,经过孤岛这一轮信息化的推广和培训,现在他们都能熟练操作电脑了。”“这就是‘孤岛’存在的历史价值。”

经过第一轮的“孤岛”之后,企业信息化就要上升到第二轮――建设企业级的系统或平台,并以此消除“信息孤岛”。据赵国志介绍,大连机车从2008年开始进行第二轮信息化,建设了企业级的PDM系统,明年开始还要做企业级ERP。

在赵国志看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类似于橄榄球的形状―中间大、两端小,设计和财务位于橄榄球的两端,这两端的信息化建设最容易实现。设计部门是造数据的,是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源头; 财务部门则是接数据的; 而橄榄球的中间则是生产,包括作业计划、物料需求等,它们既要接收上端(PDM)的数据,又要将数据传给下端的财务,这部分信息化最难做。

从几年前开始,业内就广泛流传着一句话: “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在赵国志看来,“上ERP是找死”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孤岛”这一步,企图一步到位就会带来巨大的“振动”,让员工们难以接受,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让信息系统难以推广和应用开来,导致满盘皆输。“从某种程度上说,‘孤岛’这一步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先僵化 后消化

再优化

据赵国志介绍,大连机车在信息化建设中总结出了“三个不允许”: 一是不允许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一问题需要靠PDM来解决,基于过程管理的PDM可以让企业的经验归企业所有,而不再是归工程师个人所有,工程师也不再有“小笔记本”、“小图纸”、“小照片”了; 二是不允许下级挤占上级的决策空间,解决这一问题要靠ERP,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让各种信息透明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不允许企业客户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应着CRM系统。

这“三个不允许” 从管理层面生动地诠释了信息化,把IT上升到了企业管理的高度,既可以争取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又可以让普通员工理解和接受。口号是提出来了,而且很响亮,可是如何把口号落地执行呢?

篇(5)

1.1信息处理技能与职业稳定性在信息化企业中,所有员工都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那些缺乏这种能力的个体将在许多工作环境中被淘汰。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将实现信息化的转变。因此,每一个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适应信息化工作方式的问题。其中,掌握信息处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之中,不同个体原有教育基础和目前职业环境对信息化的接纳程度不同,加之个体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不一致,因此,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影响到其目前的工作与生活,而对另外一些个体而言则可能是一种致命的影响,人们可能因此而失去原先的职业。此外,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可能波及自身职业稳定性的担忧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源,个体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则可能对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对新工作方式适应不良而导致的职业稳定感和安全感的丧失是企业信息化工作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

1.2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及更新的快速性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领域改革的配合,这些改革的复杂性与超前性导致了员工心理压力的产生,而信息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学习的压力增大了,还有随时被淘汰的可能性,使这种心理压力加重了,但企业必须要以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为前提条件。

1.3新旧交往观念与规则的冲突通过电子商务,可实现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上回访客户、服务质量反馈、网上调研等。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职业范围等因素对交往活动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体或团体进行交往。个体如果依旧固守传统的交往观念与旧的工作方法,就会不适应快速的工作管理模式,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4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变化现代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日益显著,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员工的时空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员工必须逐步学习和接受新的时空观念和高效工作的节奏,进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使其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如果个体对这种时空观念的改变无法适应或适应得不好,那就极有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例如,工作方式的改变或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2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员工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2.1恐慌畏惧对上文提到的企业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态,部分员工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对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工作方式和所产生的各方面变革感到陌生和害怕。尤其是35~55岁的职工由于缺乏计算机使用技能,因而不能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对于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有一种恐惧心理。再加上由于信息化打乱了以往“平静”的生活,生活与工作节奏也加快了很多。而且随着改革的力度加大,实施机构撤并,人员精简,担心下岗分流,失去工作,心理一时不能适应,更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学习相关电算化的知识,也加剧了悲观情绪和对改革恐惧的程度。

2.2知识更新的压力导致焦虑随着企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才能满足自身发展与竞争的需要、企业发展的文化需要,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企业员工在知识更新方面有很大的压力和危机感。很多企业员工采用继续深造的方式,比如攻读硕士、博士等方式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减轻自己在这方面的压力和危机感。但这种继续深造将企业员工本来就相当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他们的心理压力仍然巨大。

2.3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以往国有企业相对而言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工作性质和收入都比较稳定,压力相对较小。现在各企业都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了“聘任制”,员工收入因职称、资历等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受冲击最大的是没有专业技术的员工,他们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但又不能不去争取自己较满意的岗位。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岗位,将来即使学到了相关技术,也不能在一个好的岗位工作。在这样一种相互矛盾的境况之中,这类员工普遍都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2.4人际关系的压力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人际交往问题表现在人际冲突和交往厌烦两方面。人际冲突几乎存在于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主要起因是沟通不当或沟通不足。面对新的挑战和竞争,日常工作的紧张、繁重使员工之间沟通的时间少了,更主要的是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防线,互相戒备、猜忌的心理加深了。人际冲突会使企业人际关系紧张,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工作间的交流与协作少了。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员工产生抑郁、烦躁、憎恨、焦虑、孤独感、恐惧感和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员工心理压力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会使企业效率降低,凝聚力降低。

2.5消极、等靠心理个别员工对企业信息化漠不关心,认为改革与否,怎样改,是企业的事,是领导的事,等到政策下来,改到自己头上再说,天塌下来大家顶着,对“大锅饭”“铁饭碗”抱有幻想。因此,对改革不闻不问,积极性、主动性差,工作缺乏热情,推着干,得过且过。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对知识的更新、专业知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个别员工对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治理机制、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却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学什么,抱有一种观望态度,“大家都这样,我也无所谓”,荒废了宝贵的充电时间,存在着等等看的思想。

2.6安于现状和逆反心理一些年龄或工龄接近退休的员工,由于学历或素质偏低,担心企业搞信息化后没位置,思想压力较大,甚至对改革有抵触情绪,对机构调整,人员精简分流和竞争上岗产生逆反心理,私下散布流言,扩大怀有逆反心理的群体。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接近内退的条件,只要内退政策宽松一些,就可以内退,因而认为企业改革的成败、事业的兴衰与己无关。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2.7女性心理压力更显著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率较男性为多,且二者在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差别。国内外调查研究都表明,在使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在掌握信息化工作和生活技术与资源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如果这种差异不能尽快消除,在不同群体间就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冲突进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扰。其根源固然涉及二者生理上的先天特点,但社会文化在性别角色中的作用却也不容忽视。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角色价值上,即传统文化赋予女性角色的价值明显低于男性角色(在家庭妇女的角色中尤其明显)。这就导致女性的社会行为往往不被他人重视,在信息化的趋势下更不易受到社会赞赏,从而使女性有更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异常。尤其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的价值作用与男性相比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斥和压抑,这就增加了女性员工心理压力加大的可能性。

3针对员工心理健康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培训,加大信息化教育的力度员工素质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员工对改革认识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所以,企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培训,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员工思想政治水平、业务知识和心理素质。同时,要加强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认清信息化改造的重大意义、运作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得失,引导员工转变、更新观念,减少员工对信息化变革的茫然和恐惧心理问题,为“人尽其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员工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争当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员工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自我激励及应对挑战和竞争的能力。开展教育培训,使员工随企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员工具有走向成功的意愿和拥有实现成功的能力。因此,开展的教育培训至少应包括能力培训和自信心培训两方面。能力培训主要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

3.2以人为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正面典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员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工作,敬业爱岗,增强服务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领导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员工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压力与负担,要满腔热情去关心帮助员工,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3.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绩效考核,通过认真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制定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全面落实绩效奖惩措施,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规范管理,从严治理,营造出鼓励先进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增强为企业发展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3.4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充分的分享在企业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员工就会产生不被信任和不被尊重的感觉,就会有逆反情绪,无法有效地激励自己。同样,没有获得充分信息的员工是没有责任感的,相反那些能够充分获得信息的员工却愿意负责地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渠道,让员工充分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而,有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员工可以相互交流,管理者与员工双向沟通以及企业信息充分分享的机制,只有这样员工才可能有效地激励自己。

4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1)企业员工应学会驾驭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薛利曾指出:“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如果完全没有了压力,他的存在与死亡就没有太大的分别。只有当压力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才是有害身心健康的。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就是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惧怕和逃避。要真正解除心理压力,只有积极地学习和面对挑战,尝试解决问题。

(2)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很多员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相当的造诣,但对于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心理学知识却知之甚少。员工应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3)应学会放松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学会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寻找到适当的发泄方法。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注重过程,淡化功利,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调节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尝试新的爱好,科学、合理地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等。

(4)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恢复信心。向受过正规训练的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制订适当的个人发展计划,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可减轻外界评价的压力。

5小结

篇(6)

关键词 机械工程信息化 毕业设计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Thoughts on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Projects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LIU Dan, LI Shaobo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First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paper)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Guide of Graduation design(paper)work of Guizhou University, the problem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is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0 引言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重大命题,因此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在工程中的传递方式与流程,能够对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进行规划、采集、处理和管理的新型两化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信息化方向正是基于此需求开设的。由于信息化方向是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先进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与管理等技术的综合叉学科,与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中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根据两化融合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毕业设计选题基本原则

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练。(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2 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析近几届毕业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方向的选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1)理论研究类:如《基于TRIZ的可拓产品创新设计》(2008届)。(2)机电系统设计类: 如《基于触摸屏和PLC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2010届)。(3)管理信息设计类:如《汽车配件采购管理系统开发》(2010届)。(4)计算机技术研究类:如《基于Web服务器安全防护的用户行为检测方法研究》(2010届)。

分析本专业方向历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的先进性 :由于信息化方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向,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本方向的指导教师拟定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基本紧跟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2)选题的唯一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较为全面的训练,强调训练每个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保证了一人一题。此外,本专业方向的选题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选题时,采用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意愿的方式。(3)选题的创新性。题目的选择具有新意,教研室各位指导教师对每一个选题,都认真进行研究,通过对选题要求的分析,提出选题的方案。并力求做到了:选题有新意、内容有新意、观点有新意、方法有新意、手段有新意。

虽然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方面,各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遵照相关毕业设计的工作指南,但是在实际选题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方面,仍然以学生被动选题为主。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都是在教师出题时已经限定。这样的选题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了解,导致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学生进展缓慢,甚至失去兴趣,而是应付性完成。(2)选题随意性较大,选题范围比较广,部分选题缺乏生产实际性。(3)不同教师的所选题目工作量差异较大。某些教师的选题由于来自前沿的科研项目,在选题的时候涉及较多前沿性知识,而学生受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初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因此出现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而有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状况不太了解,要求完成的工作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得到毕业设计环节应得到的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学生选题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兴趣或对教师的认可进行选题;同时有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选择自己认为要求比较宽松的指导教师,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5)片面强调“一生一题”,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改进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已基本确定未来的就业单位及可能岗位,因此在选题考虑前,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尽量选择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题目或由学生直接选用来自就业单位的实际课题。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安排科研性比较强的课题,做好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准备。

(2)在保证课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满足教学要求。在选题控制上,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组制,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说明每个设置方向侧重培养的能力。原则上企业信息化的选题应该来源于实际的信息化方面的科研项目,根据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可以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提取相应的小模块确定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具体可涉及到CAPP、CAD、CAM、ERP、PDM等企业信息化主要领域的技术问题。在具体选题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但在题目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考虑设计侧重研究型的题目,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可考虑侧重系统开发、应用。②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理念。③信息化系统实施也是企业信息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以前毕业设计选题中,这是一个空白。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考虑增加与信息化系统选型及实施相关的课题。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题目尽量选择与制造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

(3)在选题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指导教师先出题目,再提供学生选择的情况。而应该提前公布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名单和毕业设计老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历年毕业设计题目主要偏向,由学生选定老师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再行出题。指导教师出题时,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如基础较好的同学,安排一定的研究型、创新性题目,而基础薄弱同学,则选择以工程训练为主的课题。

(4)在选题时间上,建议由四年级上学期后期提早至三年级下学期,以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于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允许学生提早进入。此外,也便于对于选题知识需求范围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题目,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开发类题目,针对项目组开发任务需要的技能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集中培训。

(5)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确定选题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负责联系,将从事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和/或软件公司进行1~2个月的毕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对实际需要人才的要求,以便自己更好地面向企业进行定位。在软件开发公司的实习期间,学生应该充分融入到具体产品开发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管理模式,培养软件产品质量观念,为将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如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储备知识积累。

(6)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写作能力,便于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完成相应的开发文档,由指导老师组织进行文档评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众所周知,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工作量的确定,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整个设计过程与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环节,对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非常关键。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一定要切实加强对毕业设计选题的考虑,估算其难度、工作量和覆盖面,列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指导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中做到与时俱进,正视问题,积极探索,勇于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自勤,王秀伦,杨志刚等.机械工程信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35-38.

[2]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2011.

[3] 杜明辉,张聚凤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1-43.

篇(7)

按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南,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首先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科研和专业基本训练。(2)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增加课题的应用价值。(3)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科研实践训练。(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5)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2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分析近几届毕业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方向的选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1)理论研究类:如《基于TRIZ的可拓产品创新设计》(2008届)。(2)机电系统设计类:如《基于触摸屏和PLC的变频调速系统设计》(2010届)。(3)管理信息设计类:如《汽车配件采购管理系统开发》(2010届)。(4)计算机技术研究类:如《基于Web服务器安全防护的用户行为检测方法研究》(2010届)。分析本专业方向历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的先进性:由于信息化方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向,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本方向的指导教师拟定的题目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基本紧跟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2)选题的唯一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较为全面的训练,强调训练每个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保证了一人一题。此外,本专业方向的选题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在选题时,采用了尽量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意愿的方式。(3)选题的创新性。题目的选择具有新意,教研室各位指导教师对每一个选题,都认真进行研究,通过对选题要求的分析,提出选题的方案。并力求做到了:选题有新意、内容有新意、观点有新意、方法有新意、手段有新意。

虽然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方面,各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遵照相关毕业设计的工作指南,但是在实际选题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方面,仍然以学生被动选题为主。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都是在教师出题时已经限定。这样的选题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了解,导致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学生进展缓慢,甚至失去兴趣,而是应付性完成。(2)选题随意性较大,选题范围比较广,部分选题缺乏生产实际性。(3)不同教师的所选题目工作量差异较大。某些教师的选题由于来自前沿的科研项目,在选题的时候涉及较多前沿性知识,而学生受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初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因此出现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而有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于对学生状况不太了解,要求完成的工作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得到毕业设计环节应得到的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学生选题比较盲目。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兴趣或对教师的认可进行选题;同时有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选择自己认为要求比较宽松的指导教师,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5)片面强调“一生一题”,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改进建议

(1)以就业为导向。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已基本确定未来的就业单位及可能岗位,因此在选题考虑前,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尽量选择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题目或由学生直接选用来自就业单位的实际课题。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安排科研性比较强的课题,做好进一步从事科研的准备。

(2)在保证课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满足教学要求。在选题控制上,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组制,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并说明每个设置方向侧重培养的能力。原则上企业信息化的选题应该来源于实际的信息化方面的科研项目,根据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可以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提取相应的小模块确定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具体可涉及到CAPP、CAD、CAM、ERP、PDM等企业信息化主要领域的技术问题。在具体选题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但在题目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考虑设计侧重研究型的题目,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可考虑侧重系统开发、应用。②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理念。③信息化系统实施也是企业信息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以前毕业设计选题中,这是一个空白。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考虑增加与信息化系统选型及实施相关的课题。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题目尽量选择与制造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

(3)在选题方式上,改变传统的指导教师先出题目,再提供学生选择的情况。而应该提前公布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名单和毕业设计老师主要研究方向及历年毕业设计题目主要偏向,由学生选定老师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再行出题。指导教师出题时,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如基础较好的同学,安排一定的研究型、创新性题目,而基础薄弱同学,则选择以工程训练为主的课题。

(4)在选题时间上,建议由四年级上学期后期提早至三年级下学期,以方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于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允许学生提早进入。此外,也便于对于选题知识需求范围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的题目,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开发类题目,针对项目组开发任务需要的技能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集中培训。

(5)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确定选题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负责联系,将从事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和/或软件公司进行1~2个月的毕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企业对实际需要人才的要求,以便自己更好地面向企业进行定位。在软件开发公司的实习期间,学生应该充分融入到具体产品开发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工作管理模式,培养软件产品质量观念,为将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如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储备知识积累。

(6)为了提高本科毕业生写作能力,便于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必须及时完成相应的开发文档,由指导老师组织进行文档评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