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融资风险控制

融资风险控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2 19:1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融资风险控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融资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2)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 偿债风险 风险控制 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吸引产业投资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由于受到自身财力的限制,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文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设立地方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突破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为了鼓励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源以支持中央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原有地方投资平台难以满足投资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新形势下,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在宏观政策指引下,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0月,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超过3800家,地方负债超过5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并推动城市化建设,为我国扩大内需和应对本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大量举债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偿债风险。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政府融资,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这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并且地方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给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如果依靠土地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发生债务危机。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风险,犹如我国经济的一枚“潜水炸弹”,如果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不断恶化,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健康将面临很大威胁,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将因此而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经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今年1月19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银监会在2010年1月26日的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式分析通报会上,提出“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并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排在银行业今年重点防范的三大风险之首。

如何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学术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提出,对于地方负债的增量部分,可以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开正门”,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而对于存量部分,可以将巨大存量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证券市场对接起来,进行资产证券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肖耿、李金迎、王洋等人提出应从商业银行和政府部门等多个层面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如商业银行应建立项目监管制,实行资产证券化,并建立银行间的沟通机制。政府部门则应进一步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增强财政透明度。董敬茹、王友健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优化配置资源,充实融资平台实力;强化监督管理,建立长效的偿债机制;提高投融资管理水平,打造政银企互动平台;加强对地方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应当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市场化透明化改革:一是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二是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的市场化;三是银行应当推进更为审慎的对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管理举措;四是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封北麟认为,对地方融资平台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一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二是提高投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强化投融资平台风险内控机制;四是加强投融资平台的外部监管,加快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牛建锋、武根启从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持续资源注入机制、挖掘内部可经营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五个方面对如何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和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三、风险控制模型

如以上学术界和业界人士所提出的,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风险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但他们提出的控制措施主要是定性的,缺乏定量分析。地方融资平台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负债水平过高,因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水平的控制是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水平的控制建立如下风险控制模型。

模型假设:

第一,地方融资平台的期初负债为X,负债平均年限为n年,年利率为r,以复利计息。

第二,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无收益。

第三,地方政府第一年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为Y,且每年以h的速度增长,且h≠r。

第四,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债务危机后,地方政府每年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全部用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本付息。

第1期:本息和为X(1+r),第1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第1期负债余额为X(1+r)-Y。

第2期:本息和为[X(1+r)-Y](1+r),第2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第2期负债余额为[X(1+r)-Y](1+r)-Y(1+h)。

第3期:本息和为X(1+r)3-Y(1+r)2-Y(1+h)(1+r),第3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2,第3期负债余额为X(1+r)3-Y(1+r)2-Y(1+h)(1+r)-Y(1+h)2。

同理可推:第n期:本息和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 Y(1+h)n-1,第n期可用于偿还本息的地方财政拨款为Y(1+h)n-1,第n期负债余额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Y(1+h)n-1-Y(1+h)n-1。

控制偿债风险,可以认为在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偿债危机后,地方政府随后的n年内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能够偿还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本息和,即第n期负债余额为X(1+r)n-Y(1+r)n-1-Y(1+h)(1+r)n-2-…-Y(1+h)n-2(1+r)-Y(1+h)n-1-Y(1+h)n-1为零。通过运算并整理,可得到:X=Y{1-[(1+h)/(1+r)]n}/(r-h)。

四、举例说明

2009年A市给予地方融资平台的财政拨款为35亿元,假设以后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2009年初A市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平均年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则2009年A市的风险控制规模为35×{1-[(1+7%)/(1+5.76%)]5}/(5.76%-7%)=169.4亿元,而该地方融资平台2009年初的实际债务规模仅有130亿元,说明A市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尚不存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领导决策信息》编辑部: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已超5万亿,央行提出开两道“正门”化解风险[J].领导决策信息,2009(40).

[2] 肖耿、李金迎、王洋: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J].中国金融,2009(20).

[3] 董敬茹、王友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09(10).

[4] 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

篇(3)

【关键词】私募股权 股权融资 风险控制

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风险,从企业和私募股权接触开始到后续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强调规避风险,制定控制策略,使企业面对PE风险得以充分准备、顺利进行和完美结束。

一、对不同类别的投资者进行选择时的风险及控制策略

企业必须首先明确PE的目的,是单纯地为了融资、套现部分股权、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还是为了上市。PE要实现的目标不同,拟选择引入的投资者也应该不同。如果事先不清楚私募的目的而跟风操作,会在后续的私募介入进程中迷失方向,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若私募是为了企业上市,应当避免选择那些同自己在业务上有上下游关系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很可能会成为控制企业股份的潜在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容易在上市的审核中遭遇审核风险,从而使上市遇阻,显而易见的法律风险就是无法摆脱的关联交易。假使企业想得到投资者在科技、管理或公司治理上的支持,以及获得业务的上下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最好选择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的目标是首先会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希望实现对投资企业的长期控制,与金融投资者相比较,前者尤其关注企业的控制权。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却对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没有好处。因为上市公司对股权设置中“一股独大”的情况有严格限制措施,这对希望上市企业来讲,无疑将留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与追求企业控制权的战略投资者不同,金融投资者追求资金的回报,不渴求控制企业。如果选择了金融投资者,融资企业可以在协议中设定一些控制股权设置的条款,比如股权转让的期限条款,包括对受让方的限制。也可以通过行使优先回购权,增设否决权等形式促使金融资本有序退出,同时限制战略投资者的恶意收购。

二、投融资双方利益的促进协调

融资方如果与投资方在价值、立场上不能统一,投资者将会怠于履行许诺的投资义务,最后很难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通常还会波及到管理层更迭或投资者不得不出让股权的结果。

实际上,融资者与投资方最终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那就是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企业采取控制私募股权风险的策略,也是为了防范投融资双方出现法律纠纷,为了更好地协调投融资双方的利益,促使双方目标的实现。在准备阶段就应该厘清两者的利益分配,这样在后续的合作中就可有效地防止投融资双方出现冲突,而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融资企业应对私募股权资金退出的方略

关于对投资者退出企业的风险控制,是私募股权风险控制的后续问题。

(一)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退出方式

不同的退出方式对融资企业的影响不同,如果投资资金无法实现预期的退出战略,那么整个私募股权的结局就充满了很多变数。通常私募股权投资资金会以以下三种方式实现退出:

1.IPO,即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一般而言,这是资金退出的最理想的方式。IPO可以使得企业在上市后重新从投资者手中购回股权,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在融资上,可以满足企业筹集资金的需要的同时,满足获得流动性的愿望。

2.股权转让。股权转让不仅是融资企业引入投资资金的方式,也是投资资金成为公司的股东后向其他投资者转让其股份实现资金退出的方式。股权转让的退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融资企业由其他企业收购兼并;二是融资企业由另一家投资资金收购,然后接受后续投资。

3.股份回购。股份回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股份回购协议条款,即投资者入股创业企业风险控制的手段之一,如果企业经营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投资人要求企业在一定时间按一定价格回购投资的股份。二是企业为了收回企业的控制权,也可以要求收购投资人手中的股份。

(二)融资企业如何控制资金退出的风险

首先,企业应当谨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转让的形式出让股权给企业竞争对手。重点控制手段主要在投资股权协议中对投资方的出资期限、出资方式、投资手段、退出方式、退出限制等方面进行限定。

其次,企业应当有整体融资计划,规划每一个阶段投资资金的退出和流入。对于企业而言,引进后期投资的基金作为股东,还可以利用后期投资者成熟的管理经验,获得增值服务来降低风险。

最后,企业应当预防投资者因对企业丧失投资信心而撤出投资。投资资金的提前退出,对急需资金的企业可以说是悲剧性的灾难。因此,企业应当在平时就做好和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交流工作,努力使双方的目标靠扰,让投资者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私募股权法律风险控制是一项贯穿全程并密切联系投资方和融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从引入投资资金的目标和选择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入手,并在资金进入企业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到投资退出时得到真正考验。

参考文献

[1]李小海. 企业法律风险控制[M].法律出版社,2009:105—107.

篇(4)

融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受损,导致企业融资规模缩小,企业经营困难,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不幸夭折,更多的企业则因为缺少继续发展的资金而举步维艰。本文在对安

徽省太和县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小企业不断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引言: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被形象概括的“双缺口”的融资困境,太和县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蕴藏巨大的融资风险是直接导致其陷入融资困境的主

要原因。由于我市中小企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风险极易通过财务风险转化为融资风险。要缓解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就应从其融资风险角度入手

,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防范的措施,从而确保中小企业融资畅通运行才是关键之所在。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济单位。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概念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的流动,以余补缺,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

,既包括资金的来源,又包括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即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和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外部的

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以获取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行为。本文所说的融资即是狭义范围内的融资[1]。

(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我积累和外部融资。

目前太和县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仍为自我积累,其来源主要包括实收资本,应收账款,留存收益等,主要为企业股东资本投入和企业利润滚存。

外部融资主要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风险融资;间接融资主要为银行贷款和政府支持的信用贷款。在外部融资方面,由于目前我国

的金融体制限制和我市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部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2]。

太和中小企业都把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作为外源性融资的首选,贷款占企业总负债的比重70%以上,银行的资金都很充裕(存贷比都只有30%左右),属于不同法人的金融分支

机构也较多,因此在金融机构之间竞争优质贷款客户的情况较激烈。在太和,银行对效益好、还款有保证的中小企业,一般贷款利率只上浮20%(达不到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上限)

(四)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本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资本经营,利用财务杠杆,在短期内实现企业规

模的扩张就成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在历来

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

现阶段,太和县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企业自筹资金在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大。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太和县中小企业通常以自我积累和零负债起步,往

往以合伙集资、企业盈余等方式筹集生产发展资金。太和县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自筹资金的总量仍然较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

要。其次,银行贷款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中小企业在银行实际贷款总量不高。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融资风险的类型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威雷特认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融资风险则是指企业融资或筹资过程面临的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广义上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遇到的风险,狭义上是指企业因借款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现状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和管理环节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对

市场的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都为企业融资带来了风险。那些经营不佳,或销售渠道不畅,或竞争实力不够或难以实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中小往往首先受到市场的冲击。在

我国的中小企业近5年的淘汰率为70%,因此,约30%左右的小企业是亏损的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能够生存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因

此,公司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融资困难加大,融资风险增加。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类型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

直接融资是资信等级相对要高,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采取的一种融资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因自身的资信等级低体制不全的原因,导致信息不透明的程度就越高,提供资金者在

让渡资金时要求的风险补偿也就越高。目前,太和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

(1)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租赁融资的风险:就是为资金严重缺乏及购买的能力也不强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种很好的融资渠道。这这类企业来讲,虽然这样的融资要求低,费

用少等有点,但融资的期限相对比较少,因此在这种短期市场利率有变化的问题也是带来了风险。

(3)兼并融资风险。在融资过程中,如果对融资环境与时机把握不好或对兼并的目标企业选择不当和对兼并双方资产评估有误等,都会产生一系列风险。具体表现为:目标

选择风险,过程风险,管理风险[3]。

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风险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所进行的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间接融资风险是指企业间接融资活动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有银行贷款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频率高,一次性需求量小,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低的弱点,加上市场变化大及经济波动的影响,这些都使得类似中小型企业面临经营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期限结构等等因素而给中小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成本费用过大、

利率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而造成财务危机。

2.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指在企业收益不错的情况下,我国实行的责权发生制原则表明:不错的收益并不能保证现金流入的实现。

连带财务风险

由于各种原因,用本企业的资产作为担保为其他企业单位到金融机构贷款的这种行为原本是正常的商业信用,但是如果借款单位因各种原因在款项到期时不能还应有的本息时

,那么为其担保企业则必须对金融机构还本息责任,因此出现了连带风险。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市场销售

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的变化,尤其是竞争使销不稳定,产生了风险。

生产成本

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机器、工人的生产效率等是不肯定的因素而产生的风险。

3.生产技术

设备事故、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新技术的出现等,不易预见,产生风险。

外部的环境变化

如自然灾害、经济不景气、有协作关系的企业没有履行合同等,企业自己不能左右,产生风险。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形成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对管理的观念落后,管理环节薄弱及内部管理基础工作欠缺,员工素质不高,对市场的研究不足,产品的研制技术力量有限等等。因此,不管是通过直接的还是间接

的融资,都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因此都会遇到一些融资障碍,融资的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企业制度与市场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存在普遍现象,主要因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实混乱、做假账、资本完全空壳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影响了企业的形象。而相对大企业各方面制度规范,信息公开化。因此,银行或者投资人要像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投资就必须的提高对这类企业各信息的收集与质量分析,因此

又加大了投资的成本,从而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加大难度。融通到资金的多少甚至是否能融通到资金。企业的融资存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缺陷

相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上缺少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致使融资风险向融资机构集中。由于

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风险较大,导致融资机构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的动力,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与成本。

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无一不遭遇缺少资金之痛,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不幸夭折,更多的企业则因为缺少继续发展的资金而举步维艰。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融资

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技术基础薄弱,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太和县因为对融资的风险管理技术偏弱,因此整个管理水平很难有很好的保障。体现在:对风险的识别难度大、对风险的评价误差大、处理这种风险的手段落后等等。严重影

响了这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基本的应对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分为三类:风险回避、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大多数的公司或企业主管部门通常采取前两种手段处理风险,往往

忽视了风险转移,对于风险分担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误区。

(二)政策法规不完备,风险管理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融资的本质是产权制度的创新。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划分产权界限,维护产权收益,但我市相应的基本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因此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应加大了融

资成本。因此提高了这类企业的融资风险,。对应的加大了成本。角度或者专业的差异对问题有不同的效果规定的差异导致了这种管理的体系不能系统与规范。

五、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一)以规避风险为目标的事前控制措施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企业在平时的财务处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居安思危、树立风险的观念、强化风险的意识,提高风险的价值观。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

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建立对风险的预测管理体系。企业应当建立这种体系,时刻对企业的发展及运营的状态进行检测,定时测算财务风险的临界点,及时对发生的或者将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放映

及控制。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2.认真分析融资环境,建立风险评估和识别

建立有效的分析模式与对风险的评估,确定好管理目标后要求中小型企业对项目融资执行前,、执行中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及分类。中小型企业必须对这种融资额环境

和面临的风险再次评判这种融资的正确性以及是否可以在这样的市场及环境中顺利的进行。企业应结合风险预警目标和风险管理队伍水平,选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式,以保

证对融资风险的合理分类,对风险程度、结果分析和转化作用的概率进行准确判断。

3.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防范和降低融资风险

太和积极发挥工商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坚持把服务企业融资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新理念,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

(1)传统银行融资仍占主导。太和在原有6家银行的基础上,徽商银行、邮政储畜银行相继入驻太和。太和全县有8家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动产抵押登记方便快捷。积极依托太和工商红盾信息网平台,将办理动产抵押登记的各项须知及各类表格、联系电话在网上公示,需办理登记的当事人只要上网查看须

知,下载表格填写后即通过网络上传,经审查合格后再赴工商部门签字办理。此举极大地方便了企业,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二)以化解风险为目标的事中控制措施

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以降低融资风险

(1)提高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内源融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企业的利润,经济效益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通过生产活动在不从外部注入资金的情况下也能实现

资金的滚动扩张。太和中小企业的“强身健体”,要加强自身管理,还要加强信用意识,提高经营的透明度,并加大技术投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建设。注重强化企业的主业意识,突出主业、壮大主业是实施资本经营的坚实基础。太和县重点企业不单纯追求企业规模大,更注重企业素

质强

2.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控制和降低风险

中小企业信贷一直面临着“上面重视、基层难办”的尴尬。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比较零散、单笔贷款规模小、借贷周期短,管理成本高,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现

行的制度体系和金融服务绝大部分是按照规范、成熟的大型企业的经营特征来设置的,并不符合小企业借贷期限短、难有担保质押等实际情况。但是,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发展潜

力不可限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等原因,银行将信贷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到了中小企业上。

3.利用政府资本降低融资风险

经济发展在企业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中已经发生了三大深刻变化,即已开始从负债经济阶段向资本经济阶段转变,从数量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向质量特色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

转变,从政府直接操作为主的高速发展阶段向政府创造投资环境的提高发展阶段转变。针对这些变化,太和县委市政府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资本经营必须观念先行。观念新才能机制活,太和县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帮助重点企业集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运作一个企业,并从企业领导班子入手,注重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太和县已形成一整套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和奖励企业家的科学管理机制,在全市涌

现出一个优秀企业家群体,通过他们保证了太和县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

(2)政府要有服务意识。从太和县成立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开始,太和县的拟上市公司(如安徽新富太发饰品有限公司)就开始享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各有关部门提供的“

一条龙”服务,工商、税务、国资局等各有关部门为企业办手续、跑批文要一直负责到中央,解决了依靠企业自身所难以办到的一些事情。

(三)以反馈风险为目标的事后控制措施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融资过程进行分析,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在一个整体过程结束后,企业必然要对融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

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重点应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

1.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和制度,为企业监管做好准备。二要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使企

业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四要实行科学的、全面的预算管理,为企业监管提供检验标准和考核依据。五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六要改进人力资源管

理机制,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七要不断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6]。

2.完善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制订结合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控制投资风险。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把

风险降到最低点。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收集市场风

险信息,收集经营风险信息等等。

3.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

增强风险评估识别。增强风险评估和识别必须具有较强的早期风险感知能力,以对各种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同时对风险发生的时间和临近程度发出风险识别和预

警信号。风险预警信号是系列定量的安全警戒值,可根据历史或同行的经验设定。这样就可做到心里有数,一旦发现情况异常,及早根据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控制目标采取有效的管

理措施[7]。

六、结论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活跃市场、繁荣市场的细胞。太和中小企业众多,为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太和县中

小企业迅猛发展,触及各个领域,为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各方面来看,太和中小企

业都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银行、政府、各类投资者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要想解决中小企业

融资难的问题,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在企业自身,银行,政府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低融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太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者单位:太和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

参考文献:

[1] 佚名.我市企业融资风险问题研究[D].

[3] 金涛,徐彪.浅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经济与法,2010(1):220.

[4] 白国盛.论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防范[J].企业家天地,2010:43-44.[6] 王永成.我市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方经济,2010(1):69-70.

[5] 黄茂海.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师,2010(5):229-230.

篇(5)

一、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国际贸易业务缺乏相关操作经验,不能对国际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造成了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融资机构把关注点也没有放到核心的位置,只是对企业本身的财务能力感兴趣,没有或者很少的关注贸易的大背景和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的上下游情况,当然对进出易过程业务更是了解的非常少。在对上述条件没有深入调查和了解的情况下,只是做一个降低了融资条件的动作,这样鲁莽的决定势必会带来风险。大型的外贸企业作为融资对象,其特点是相对集中的,这样无形中使风险也相对集中,虽然这些企业实力雄厚,总觉得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旦国际系列因素爆发,会使发生利率、政策风险或汇率风险等发生变化,进而使金融机构的风险逐渐加大。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国际贸易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是相似的,如出口商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呢,那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与银行的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衔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我国的信用业务起步晚,国人的信用、企业信用制度的意识淡薄与不够完善得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外汇业务处理模式由于起步晚,还有很多不够完善,尤其是信息共享度差导致了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缺乏统一管理,也没有匹配的制约机制,最终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上述阐述的此类问题怎么来进行规避,深入剖析原因,贷后管理即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信贷人员只注重表面的情况,如公司的财务实力和担保情况,对交易双方的贸易进程了解不够深入,对信贷资金拨付之后再也不做过问。

(三)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才。国际贸易融资在国内贸易融资基础上,对业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国际业务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人才的问题更为突出。员工很多事做国内贸易融资转行,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只是对皮毛有所了解,缺乏财务和金融方面的知识,直接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导致其无法从财务资料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相关的判断。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手段更加灵活和多样。尤其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把视线集中到了我国,中国的贸易融资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扯到世界各国的走向。在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使其更加复杂化。有效控制融资风险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强化预测,加强防范。国际贸易融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风险是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尤其是风险种类较为复杂的特点,近两年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在意识到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预测并加以预防的。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风险调控模型,使各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得以控制,并与管理部门的政策相吻合。对国家风险实施动态管理。在我国,某国的国家风险一旦给定,一般很少调整,除非发生重大事件。因此,经常发生多年前为某国核定的风险额度小于银行单笔贷款金额起点的规定,导致限制了贷款的发放。

(二)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当前,国内银行随着全集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也在在外汇处理程序方面暴露除了很多的问题,它的处理程序较为落后。不同分支行、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各自为政,没有公共平台将其不同分支行、不同部门的网络资源与信息共享、并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针对上述出现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各支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三)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为了有效控制与管理风险,应建立一个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关注结算方式的风险程度、关注交易参与各方的特点以及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措施。第一,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到柜台管理;第二,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关注表面上的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和抵押担保等资料,还应关注实质性的贸易现金流流等数据;第三,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程度不同,适当地调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分析

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进步是不庸置疑的,但与国际市场的其他企业相比,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还处在低级的阶段。这就对我国国内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变自身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

(一)建立贸易链贸易融资业务模式。传统的融资业务,国内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来说很单一,只是对贸易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但从国际上最新动向来看,贸易融资业务应看成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因此,国内银行应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适时推出相应的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的产品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三流合一,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二为一,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适时的贸易服务和融资服务。

篇(6)

负债作为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企业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如利息抵税作用、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资金成本作用等。但是,以上负债融资的各种优势都是在企业合理负债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外部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盲目过度的进行负债融资,就会出现负债融资的不合理,一旦经营环境恶化,企业就会陷入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危险处境。因此,本文定义负债融资风险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取决于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具体剖析负债融资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二、现代企业负债融资风险产生原因

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决定了企业将来需要偿还债务本息的数量和时间,外生因素决定了企业将来可以用来偿还债务资金的数量和时间。一旦二者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负债融资风险就会产生。

(一)负债融资内生因素分析

1、负债融资规模过度。负债规模是企业到期所要偿还债务本息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规模越大,债务本息越高,从而由于收益变动导致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负债规模还决定了负债比率,负债比重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投资收益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负债融资规模过度极易导致负债融资风险的产生。

2、负债利息率过高。负债规模决定了债务利息的宽度,利息率则决定了利息的深度。负债利息率过高直接影响到期利息费用的升高,从而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同时,资本市场是负债融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的变动势必对负债融资成本产生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融资时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供小于求时,负债利息率就会上升,负债资金成本就会升高,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大。

3、负债融资结构不合理。负债融资结构包括负债来源结构和负债期限结构。负债来源结构决定了负债整体资本成本,因为不同来源的负债具有不同的利息率。如果企业负债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整体资本成本上升,就会加大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仅决定了负债的成本,如长短期债务具有不同的利息率,还决定了负债本息偿还的时间。如果企业没有将负债的期限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如资金回收)进行合理搭配的话,即使是在盈利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出现难以在短期内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的可能。

(二)负债融资外生因素分析。企业负债融资的内生因素决定了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是负债融资风险产生的前提。但最终导致负债融资风险发生的因素是企业本身的获利能力和资产状况。

1、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本息偿还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但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企业就可以获得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但是,当投资收益率下降或者低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就会侵蚀企业的股权资本,甚至迫使企业面临到期无法偿债的可能。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越大,企业负债融资的风险也就越大。

2、企业偿债能力恶化。在投资收益率固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有可能恶化,进而引起负债融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现实偿债能力和潜在偿债能力。现实偿债能力指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潜在偿债能力指资产的流动性。当企业的信用政策过宽,不能实现预期现金流量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就会变现资产进行债务清偿。如果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差,企业到期不能还债的可能加大,融资风险升高。

三、现代企业负债融资风险控制

对负债融资风险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关键环节对其进行控制,作好负债融资决策和风险防范工作。

(一)负债融资内生因素控制

1、负债融资“度”的把握。负债融资度的把握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收益水平、所处的经济环境确定企业最佳的融资规模,也就是确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好的方法是先采用负债临界点法确定负债率的适度区间,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负债临界点法的理论依据是,企业负债的最高规模为企业息税前利润不大于利息支出情况下的负债规模,即EBIT≥I,由此可推导出:EBIT≥Bi,Bi/A≤EBIT/A,d≤EBIT/Ai,d≤M/i。(其中B为负债,A为资产总额,d为B/A,M为EBIT/A息税前资金收益率,i为负债利息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最高负债率为资本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率的比值。企业确定负债率的区间后,再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适当地在区间中选择最佳的资产负债率。比如,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就可适当的高些,反之亦然。

2、负债资本成本的把握。负债利息率是决定企业到期利息费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应当认真研究资本市场的变动情况,根据利率走势作出合理的融资安排。总的来说,在利率处于相对高水平时,企业应少融资或只融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少融资,或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融资。反之,当利率相对较低时,企业的负债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适当的扩大融资规模。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进行过渡时期,企业应抓住时机,筹集长期资金,并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3、负债融资结构的合理配置。首先是债源结构的合理配置。不同来源的负债具有不同的融资成本,对企业具有不同的约束程度,从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是有差别的。企业应当具体分析每种负债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选择最佳的融资组合,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其次是负债的期限结构配置。不同期限的债务对企业负债融资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短期债务资金成本低,但是风险高。长期负债资金成本高,但融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企业要进行长短期债务的合理搭配。同时,企业还要将债务期限与投资期限相结合,以便到期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偿还债务。在合理保证预期现金流量的情况下,处理好成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二)负债融资外生因素控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融资;担保行为;风险控制

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推出很多扶持政策,这使得很多投资者开始重视中小企业本身的融资担保情况。从当前融资担保来看,很多担保机构在此方面的体系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融资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银行和很多中小企业之间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融资担保本身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很多从业人员在此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对融资担保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文章对融资担保进行详细阐述,希望促使人们能够对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简介

中小企业主要是由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提供资金来保障企业的经营,这使得企业在经营规模上相对较小。中小企业常常是由业主来进行管理,不论是在人数雇佣上,还是在周转资金上都相对较少,这使得其受到的干扰也相对较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则主要是指由与中小企业有一定利益关系的其他企业来为其进行担保[1]。从其融资方式来看,其主要包括透支、借款、延期付款等形式,而在融资担保上所存在的风险则主要包括行业风险、市场风险、项目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如果担保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对受保企业监管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也将产生较为严重的融资担保风险。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重要作用

融资担保这一行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帮助银行机构分担风险,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时所存在的信用不足的情况。通过融资担保不仅能够降低融资风险的发生,还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需求,但是融资担保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当担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盈利问题时,将会使该企业面临非常大的考验,甚至会使其发生倒闭。但是从总体说,融资担保所具有作用是不容人们所忽视的,只要人们加强在融资担保风险上的控制,那么则充分发挥融资担保的作用[2]。融资担保行为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担保企业可以通过发挥自身在风险管理体系和人才上的优势来构建出规模经济,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担保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该行业的竞争却是非常激烈的,而且社会服务也对担保行业有了更高要求,促使担保企业能够开发出新的管理模式,这对于担保行业中相关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的方法

风险控制是金融业的核心内容,也是所有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想能够有效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应当采取风险控制的方法:首先,风险回避。从另一角度来讲就是放弃风险,也就是说当融资担保机构在为某一中小企业做担保之前需要对受保企业进行调查和审核,如果在调查和审核当中发现受保企业存在财务等风险,那么担保企业便可以放弃对其的担保,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其次,损失控制。只要担保了便会存在风险,当发生不可预计的风险时,则需要担保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给担保企业所带来损失。在风险损失控制上主要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种控制方法,针对于事前控制其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发生损失的概率,而在事中和事后上所进行的控制则是为了有效降低实际损失[3]。第三,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主要是通过将风险进行再转移,以此来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此种风险控制方式是很多担保企业首选形式,对于担保行业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第四,风险保留。针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担保机构,当判断出风险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时,则可以将风险自留。

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信用风险策略管理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信用风险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又最难管控,特别是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系统性因素时,即便是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手段丰富、措施完备的银行机构都很难做到全身而退,在金融夹缝中生存的担保公司就更难幸免。然而信用风险也并非洪水猛兽,仍然可以采取多种管理策略的组合来控制风险、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例如优化业务结构,加大低风险业务领域开发,缩减高风险业务领域规模;分散担保风险,扩大基础客户群,降低单户担保金额,分散行业集中度,引入保险机构分摊风险;优化担保产品期限配置;担保投向抗周期性行业倾斜;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终端,全方位获取客户资信状况,改善客户信息不对称风险,不断进行后评价改进风险管理措施等等。

(二)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建风险分担的机制,也是提高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功率、降低担保机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方式。

(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要想能够有效实现中小企业控制融资担保风险,需要构建良好的外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最有效的保证。对融资性担保行业通过立法层面的规范是最有效的途径。除了在法律上进行完善和构建,还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构建外部监管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督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面,能够保障担保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担保时,其所承受的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通过加入到行业协会中,通过强制再担保行为来帮助其降低担保风险也是做法之一。

(四)内部风险分级预警机制的构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其内部来构建风险分级预警机制对于加强融资担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中小企业内部拥有较为完善的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受保企业所存在风险进行监控,如果预警系统中的各项数据表示受保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意外情况或是存在有违约等行为时,担保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更改,并调整合同当中的各项条款,从而内部来达到对风险的控制[5]。在构建预警机制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还需要根据担保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预警机制在担保企业在开展担保活动中的作用,有效实现担保风险提前识别、有效控制,为保障担保企业的利益做出重要贡献。

五、结语

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多的企业类型,也是人们进行创业的重要载体,这使得对其融资担保进行风险控制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中小型担保企业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结构,更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使得其在进行担保时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影响担保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中小企业加强在融资担保上的风险控制,避免中小企业由于风险的发生而出现困境。此外,文章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现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促进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的实践路径思考[J].时代金融,2015(29):154-155.

[2]奉化市中小企业成长融资平台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思考[J].宁波通讯,2012(9):20-21.

[3]徐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74-75+103.

[4]纪崴.中小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与补偿[J].中国金融,2011(9):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