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措施
时间:2024-04-01 15:14: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甲烷排放;减排政策;国际气候谈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08-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02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不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1]。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或者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影响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需要正确认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占2004年全球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3%[2]。中国的甲烷排放问题同样十分突出,仅考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不能全面代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3]。根据国家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公布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清单,1994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为34 287 Gg,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计,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二氧化碳排放)的23.4%[4]。据Zhang和Chen[3]的估计,在2007年中国经济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构成中,仅考虑甲烷一项,其当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989.8 Mt,这一数值均已远高于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考虑甲烷对于反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同等重要。
然而,尽管甲烷排放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尺度甲烷减排相关的政策研究仍然相对薄弱,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厘清。本文将从中国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出发,立足于甲烷排放的历史和现状,力图通过辨析甲烷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中国甲烷系统减排策略与措施、中国甲烷排放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国家立场等问题,系统阐述中国甲烷排放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1甲烷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全球大气中的甲烷与二氧化碳相比,其浓度要低2个数量级,属于大气痕量气体,其排放量的微小增加将会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的明显升高。由于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较短(12-17年),减缓甲烷排放对大气中甲烷的减少具有迅速的影响,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长(50-200年),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大气中甲烷浓度可以相对迅速地对甲烷减排活动做出响应。虽然多数研究集中于中国二氧化碳的减排策略,然而在《京都议定书》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氧化亚氮、氢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碳五种温室气体均在限制之列。显然,甲烷的纳入统计将拓宽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选择,甚至可以以最低的减排成本为目标实现优化减排。
甲烷排放在中国整体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甲烷减排可以做出直接贡献。2002-2007年,中国甲烷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4.2%,而同期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12.5%[5]。从排放强度来看,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与2005年水平相比减排40%-45%。按照历年单位GDP甲烷排放的下降趋势,在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情况下,中国甲烷排放也完全能实现相应40%-45%的减排目标。2005-2007年,中国单位GDP的甲烷排放已经下降了20.7%,而同期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仅下降了4.3%[5]。即使基于最低的全球增温潜势(CO2∶CH4∶N2O=1∶25∶298)计算,甲烷排放强度(单位GDP排放量)降低了47.6 g CO2-eq/元,而同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了48.4 g CO2-eq/元。甲烷排放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基本相当。显然,甲烷强度减排对中国温室气体强度减排产生直接影响。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为削减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对策。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产生 危害 控制
二氧化碳的产生
(1)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2。
(2)石油、石蜡、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2。
(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2。
(4)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2。
(5)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2。
(6)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2释放出氧气,进行光会作用。CO2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
CO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气体,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空气中,供绿色植物自由自在地进行着呼吸(光合作用)。为人类创造着财富。
二氧化碳的危害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善,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响,就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温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二氧化碳的防治对策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10)二氧化碳的掩埋。
据科学家最近称,为了解决全球变暖,拯救地球。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地下。所以在未来50-60年之间将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方式可能会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效应的最有力的措施而被采用。
(11)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
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的难苦研究,今天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用已开发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超过世界最高水平的两倍,纳米技术的应用使每克催化剂能够催化合成140-180克塑料,每吨塑料所用的催化剂成本仅200元左右。且制成的新塑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43%。成本为0.9万元/吨,是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该项目实现了高效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塑料,成本低,可年产3000吨以上,已具备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结语
二氧化碳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界的热点,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我国将在今后五年内投入7000万元用于研究生态对二氧化碳的作用,为破解全球关注的“二氧化碳失踪之谜” 和“全球变暧之谜” 作出贡献。人类不但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且还有义务保护自然。
参考文献:
[1]罗夏.将二氧化碳“埋”在地下.科学时报,2002年9月.
关键词:低碳生活;生态文明;资源;环境;途径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设计、生态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6-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规划;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要实现这一文明转型,就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其中,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2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2.1 低碳生活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低碳生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活中的节能减排,二是低碳能源利用,三是生态碳汇建设。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2.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不断调整、改善进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并与之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社会关系上,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3 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1)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碳排放总和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的生活模式,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改变这种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以保护地球家园,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我国目前虽未制定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3 践行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生活主要应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3.1 衣
(1)少买衣。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对环境造成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约2.5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如果全国每年有2 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t。
(2)多穿棉。即多选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排碳量也少的棉、麻类“低碳”材质的衣服,尽量避免选择化纤质地的衣服。资料显示:一条约400g重的涤纶裤“一生”要排放47kg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有关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
(3)勤手洗。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每月有一次用手洗代替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kg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kg。全国有1.9亿台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约26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t。此外,洗衣时用温水,而不用热水,也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3.2 食
(1)少吃肉,多吃素。多吃本地的果蔬及应季果蔬。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而生产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如果一个人从现在起转做一名素食主义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t。另外本地的果蔬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g。
(2)不浪费粮食。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常常出现,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kg,每年可节约48万t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2万t。尤其在餐厅就餐时,要根据人数适量点菜,以免造成浪费。
(3)倡导清淡烹调。我国饮食文化讲究煎、炒、烹、炸,而这些烹调方式可产生大量油烟,排放的油烟长时间游离在城市上空,直接威胁居民的健康。采用电磁炉烹调则可做到无烟、无气味、无明火和废弃污染。
(4)煮饭提前淘米。米浸泡10min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t。
(5)少喝瓶装水。生产瓶装水要比生产自来水所消耗的能源高1万倍,而那些瓶装水留下的聚酯瓶,无法自行降解,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今欧美一些国家正在掀起少喝瓶装水的倡议,好莱坞明星们也正兴起“自带水杯,喝健康温水”的小行动。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戒酒或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kg酒,可减排二氧化碳1kg。
3.3 住
(1)选择小户型。根据家庭人口数量选择合适户型,既可减排二氧化碳又节约开支。大房子建造中会增加碳的排放量,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和制冷。资料显示,减少1kg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kg;少用0.1m3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kg。
(2)不过度装修。室内装修设计应以简约、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而不应过度装修。在单位空间内,科学控制板材、油漆、石材用量,室内照明光源不盲目使用射灯,都可减排二氧化碳。
(3)使用节能门窗。根据统计,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音,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因此,挑选住房时尽量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
(4)利用自然能源采暖和制冷。选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省电又省气,若每个家庭安装2m2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可以满足全年70%的生活热水需要。此外,可通过采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屋顶获得能源,如新建成的武汉火车站,其太阳能房顶项目铺设面积17万m2,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3.4 行
(1)少开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根据估算,如果每月少开1天车,则我国平均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L,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kg。如果全国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这一点,每年可节油约9亿L,减排二氧化碳197万t。
(2)开小车。开小排量的车,既节能又时尚,而在停车位紧张的大都市,小巧灵活的小型车更是占尽优势。如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00kg。同时,巧妙使用驾车技术,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尽量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开窗等等,也可省油减排。还应大力开发或选择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低油耗、环保型的汽车。
(3)多乘公交车。乘公交车不但能避免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按照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轿车相比,油耗约为后者的1/6,排放的有害气体更可低至后者的1/16。据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L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t二氧化碳排放量。
(4)多骑自行车。最“绿色”的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如果有1/3的人骑自行车替代开车出行,那么全国每年将节省汽油消耗约1 280万t,相当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产量。据《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显示,拟在主城区形成总长800km四通八达的自行车廊总体布局网络,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就被称作自行车之城,每天有60多万名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与坐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t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作为低碳生活的一部分,骑车上下班将重新流行起来。
(5)多步行。健康之道足下行。多走路,少坐车,上下楼尽量爬楼梯。尤其对于常年“蜗居”在办公楼里的人们,既可锻炼身体,也有利于低碳。资料显示,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g。
3.5 用
(1)节约用电。节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kW•h电,就可以减排1kg二氧化碳。
(2)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如果全国的家庭都使用节能空调,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W•h,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W的火力发电厂,还能减排温室气体330万t。适当调高空调制冷的温度也可减排。有数据显示,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每调高1℃,就能节电7%,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g二氧化碳。普通冰箱可通过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冷冻的食物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kW•h电。电视机的屏幕调暗一点,节能、护眼又延长使用寿命。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kW•h。一支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一支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了,以欧盟为例,家家户户使用节能灯后将减排3 200万t二氧化碳。
(3)及时切断电源。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250W。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h,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可节电10%~15%。如果人人坚持用完电器拔插头,全国每年能省电180亿kW•h,相当于3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
(4)节约用水。家里的淘米水、洗菜水、洗衣水和从鱼缸换出来的水可暂时储存起来,用来浇花,用不了的水冲厕所。
(5)节约用纸。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不耗费纸张的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单面纸要重复利用; 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等。
(6)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方便筷这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形象地展现了地球“发烧”的历程: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耗费石油资源,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次性纸巾和卫生筷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树木的砍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研究证实,少用1个塑料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g。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 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都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期间还要产生有害的温室气体。如果全国减少30%的一次性木筷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万t。 低碳生活应拒绝“一次性”用品。外出购物携带环保购物袋,尽量使用棉布质地的购物袋;出门用餐可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
4 结语
低碳生活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新变革,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迈向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61~62.
[2] 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39~40.
[3] 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1):107~108.
[4] 傅德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N].杭州日报,2009-05-29(6).
关键词:倡导 低碳 生活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享受着优质的生活的同时,城市的交通、建筑、照明、取暖也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工业生产也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据统计,城市能源消耗已经超过全球能源消耗的70%。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由此引起的健康疾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等环境恶化现象,导致全世界、全人类生态环境的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因此,城市居民在倡导低碳生活方面应起到引领作用。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数量巨大的排放量。以下是笔者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一些理解。
低碳生活如约而至,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提倡低碳生活应该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少买一件衣服减少一些排放
以衣服的质地而论,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涤纶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在面料的选择上,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而且天然衣料穿着起来也更加舒适。研究发现,一件纯棉衣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7千克,一件化纤衣物则高达47千克。远离化纤类的服装,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除了选择天然衣物面料外,一衣多穿,提高衣物的利用率。因为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约2.5千克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民以食为天
减少肉食,多选素食,因为生产肉食消耗的能源要远远高于生产蔬菜消耗的能源,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并且,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在做饭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水、电、气的充分利用。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煮饭先淘米并浸泡,如果煮饭时,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能节电10%。按每户每年计算,可节约用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若全国按照中国家庭总户数3.48亿户来计算,每年可省电15.7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50万吨,这个数字不可估量啊。
安居才能乐业
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钢材、粘土砖使用量,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低碳型住房。在日常家居生活方面注意省电,家电的选择尽量选择节能产品,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看完电视、冲完手机要拔下电源。其实大多数家庭看完电视,只是用遥控器关机,其实它还在耗电。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这种将电源拔下的小动作,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这些省电习惯和措施就意味着省钱,对于家庭和个人经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低碳出行从我做起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地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上下班时,如果路不是很长,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不要开车或乘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如确需乘车出行,提倡每周少开一天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主要的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绿色消费循环使用
低碳生活方式要求减少并逐渐消除“一次性消费”。2008 年6 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一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人们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频率。同时,在低碳理念的引领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也有所减少。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 %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 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关键词:碳税 国际经验 税收效应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80-02
一、碳税的内涵
人类活动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一旦被排放到空气中,将会在空气中存在至少100年不能被吸收。过量二氧化碳的聚集会阻止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发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全球海平面上升、旱涝低温等极端气候灾害增多等。而碳税征收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美国碳税委员会的官方定义:碳税是一种直接对化石燃料在其生产或消费环节、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的一种环境税,旨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税的征收对象是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理论上应该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最为合理。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在技术上不易操作,征管成本高。因此在实践中更多地是采用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即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几乎所有矿物燃料中的含碳量都是精确可知的,那么燃烧矿物燃料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可精确计算,这就使碳税的征收成为可能。
二、碳税征收的理论基础
1.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不仅包括在生产中,也包括在消费中。就化石燃料的使用而言,对于使用化石燃料的企业,其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在不对环境污染征税的情况下,企业不负担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边际生产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会导致使用化石燃料生产出的产品的过量供给而造成福利损失。边际收益高于边际私人成本而低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分为无效率生产。而从消费来看,消费者使用化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对环境产生了消极作用,而化石燃料价格中只包括了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成本,消费者不必为外部社会成本付出。
2.庇古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接受了外部性理论,他认为要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需要采取税收或者补贴的形式来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应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内化到产品的价格中去,从而调整产量至帕累托最优状况。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从经济学的意义分析,“庇古税”所偏重的是效率原则,从中性立场出发,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相比较而言,“庇古税”比其他控制手段,如排污标准、罚款,在同样的排污控制量的情况下,成本要低,效率要高。
3.公共产品理论。环境可以认为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具有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由于环境资源类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能将非付费者排除在受益人之外或者将其排除在外的成本明显过高,搭便车现象就普遍存在,即不承担成本仍可以享受利益。空气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产权无法界定的情况下,清洁空气完全无法由市场机制提供。所以应由政府负责提供,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征税,即用税收收入来生产或购买公共产品,包括清洁的空气即空气污染的治理。
4.双重红利理论。Pearce提出,环境税的开征,不仅能够减少社会生产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无效率生产部分的福利损失、有效地抑制污染,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而且能够利用环境税收收入来大幅降低现有税收的税率,改善现存税制对资本、劳动、商品价格的作用,从而形成更多的社会就业、促进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等,即环境税有助于实现降低超额税收负担等非环境目标这就是所谓环境税的“双重红利”。
三、来自其他国家碳税的经验
碳税最先在北欧国家实行,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荷兰是先行者,并于1992年由欧盟推广,目前已有阿尔巴尼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国家开征碳税或气候变化相关税。
1.纳税对象。碳税可在生产和消费的不同环节征收。有些征税对象设在供应链的顶部,如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中;有些税费会影响分销商,比如石油公司和公用事业机构;而另外一些则通过电费账单直接向消费者收取。
瑞典、芬兰、丹麦、荷兰、美国玻尔得市等都是对能源的最终使用环节进行收税的,“谁排放谁缴税”,由下游的经销商或消费者纳税。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则是控制生产环节,之后利用税负转嫁,通过价格转至上游或下游。其纳税对象为生产环节的各类企业,如石化能源生产加工企业等。在美国玻尔得市,居民根据其用电度数来支付碳税。
2.碳税征收标准及税率。根据碳税的定义及多数征收碳税国家的规定,碳税税率一般按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其当量按比例征收。对于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芬兰征收20欧元(2008年数据),瑞典征收约1010克朗(约105欧元)。丹麦的标准税率为每吨12.10欧元,但对居民和不同企业实行不同的税率,居民的税率大大高于企业。法国也征收税率定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17欧元,而意大利的碳税征收则采用累进制税率,根据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定制,最低每吨5.2欧元,最高68.58欧元。
3.配套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征收碳税的国家为了保护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减少碳税对能源密集型工业和面临较强国际竞争的企业的负面影响、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是出于同其他减排政策综合使用的考虑,多同时实施配套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如芬兰包括对电力行业免税、对非燃料使用的中间投入免税;瑞典对私人用户征收全额碳税,而对工业用户减半征收,对公共事业机构则免征此税,购买环保汽车可得到政府补贴一万克朗,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可以享受免费停车、免除城市拥挤税等优惠,并且国家财政大力补贴可再生燃料如酒精、甲烷、生物燃料等的开发普及。
4.碳税的减排效果。欧洲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各国家地区,这说明欧洲国家实施的碳减排措施是有效的。从碳税开征国家来看,丹麦、芬兰和瑞典实施得较好,其中瑞典在1991年至2000年实现减排20%,2000年至2006年减排近30%。
四、中国征收碳税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1.开征碳税是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受能源分布的约束,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但能源结构依然以含碳量很高的传统石化燃料为主,清洁能源消费比率增长缓慢,直接导致碳排放量尤其是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而且增长很快。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并且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另外,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很多国家都将“碳关税”提上日程。我国如果开征碳税,可以降低美国征收碳关税议案通过的可能性。因为对碳税征收方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而现在WTO已经认定,碳关税是合法的。与其被其他国家征收碳关税,不如国内率先征收碳税,以增加我国财政收入。
2.开征碳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相比于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大,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远高于其他国家,甚至是一些实行碳税管理国家的两倍左右。这说明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远未实现最优效率。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碳税不仅可以对温室气体减排起到较好作用,更可以有效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所以在我国开征适度碳税,有利于提高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碳税与排污费以及其他相关税种的关系
1.碳税与排污费的区别与配合。目前中国没有专门的环境税,只有排污费。与税收规范筹集财政收入的形式不同,排污费是政府有关部门为单位和居民个人提供特定的服务,或赋予某种权利而向直接受益者收取的代价。税收的主体是国家,税收管理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税务机关、海关或财政部门;而费的收取主体多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等。开征碳税弥补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一项空白。碳税与其他针对污染排放征收的排污费具有协同效应,例如,碳税在通过减少煤炭消耗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同时,也同样可以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的作用;而对二氧化硫排放征收的排污费,反过来也能起到一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排污费与碳税政策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
2.税收与我国其他税种的关系及配合。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对化石燃料征税的税种还包括资源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税种。增值税是普遍征收的税种,碳税与其他相关化石燃料的税种在征税上存在交叉。碳税的征收目的就是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污染。而现有资源税的征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有利于企业在同一水平上竞争。而针对汽油柴油征收的消费税是养路费的变体,其主要目的为弥补道路建设维护的成本费用。所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只是资源税和特别消费税的副产品,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环境。从征税范围来看,碳税有关化石燃料的征税范围要大于资源税和消费税,由于资源税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只涉及到部分化石燃料,还没有完全覆盖整个化石燃料。因此,两者在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调控上都是不全面的。而开征范围覆盖整个化石燃料的碳税,并结合现行资源税和消费税,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针对化石燃料的税种体系,从而发挥绿色税制在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上的全面调控作用。
(三)与碳交易相比,碳税的优点
1.从社会福利角度看。依据国际惯例,碳交易体系建立初期碳交易配额都是免费发放的,这与碳税相比,其对整个社会的福利造成了损失。
2.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方面看。征收碳税使能源价格具有可预测性,而限额和碳交易体系将加剧能源价格的波动。与高能源价格相比,能源价格波动将对经济运行造成更大损害。
3.从实施成本及推广便捷度来看。碳税相当于在已有的税收体系中新设一个税种,所有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依托现有的体系来展开,额外成本较低;碳交易由于配额制度、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原因,实施则相对复杂。
4.从征收环节来看。税收作为有严格法律规定的税收,出现操纵特殊利益的机会比较少,而由于碳交易体制的复杂性,它很可能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利用,尤其限额由政府制定、许可证由政府发放的模式给了政府更大的寻租空间,这就削弱了碳交易模式的效力和公信力。但是碳税也有它的缺点,碳税基于价格控制,新污染源的加入必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碳交易模式采用的则是数量控制,即使新的污染源加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会超过总限额。
总之碳税的开征必然导致化石燃料价格上升、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尤其对煤炭采选业、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和其他重工业产品出口影响较为严重。从而全面影响经济运行情况导致我国短期内GDP下降。但短期内从政策实施的便捷度考虑应开征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碳交易机制更利于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
2.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22)
4.美国碳税委员会网站[EB/OL].省略/
5.苏明,傅志华等.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环境经济,2009(9)
6.苏明,傅志华等.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9)
7.王灿,陈吉宁等.基于CGE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
关键词:非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排放 空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31-02
当今环境问题中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导致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大大增强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人们谈及温室气体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二氧化碳,是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是CO2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气体,例如CH4(甲烷)和N2O(一氧化二氮)。在全世界,CH4和N2O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比例估计分别为14%和9%。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除了CO2外的其他五种温室气体,即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CH4和N2O在大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但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了它们的含量,含氟气体则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制冷剂和含氟气体在工业中的应用的释放。(见图1)
长期以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除甲烷外)的排放多与能源消费有直接关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因此在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中需要加入控制这些气体的排放。根据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全球该类气体的比重最高(13.6%),其次是美国(9.84%),然后是印度(8.59%)、巴西(6.12%)、俄罗斯(5.54%)。非CO2温室气体的存续时间长、全球增暖潜势大,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中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国内环境条件恶化,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未响。
1 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中国在上个世纪的重化工发展阶段中,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无论是从排放总量角度,还是从排放增速而言都在迅猛增加,从而跃居世界第一,并远高于其他国家。下表列出了各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在大气中相对二氧化碳影响的时间。(见表1)
1.1 甲烷的排放现状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影响气候的温室气体。在过去的150年间,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增为原来的三倍。生物界中甲烷是由于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还原二氧化碳及利用醋酸盐发酵产生了甲烷,同时自身厌氧分解有机物。目前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生物过程的排放,如湿地和稻田、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反刍动物和白蚁的消化系统,产生的甲烷占全世界每年排放的6亿吨甲烷的三分之二。
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即使在完全正常、氧气充足的环境里,植物自身也会产生甲烷并排放到大气中。据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甲烷也来源于植物和落叶,而且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甲烷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30%。
1.2 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现状
一氧化二氮(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进入大气平流层中的N2O发生了光化学分解,作为臭氧消耗的主要自然催化剂,导致了臭氧层的损耗。虽然N2O的含量仅约二氧化碳的9%,但其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对全球气候的增温效应在未来将越来越显著,N2O浓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N2O的增加主要自然源包括海洋、森林和草地土壤,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铵盐转化为硝酸盐和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N2)或氧化氮(N2O);人为源主要是农业氮肥过度使用,部分氮肥被庄稼所吸收,剩余相当部分的氮素肥料在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为一氧化二氮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污染。工业源包括硝酸生产过程、己二酸生产过程和己内酰胺生产过程,目前,硝酸生产过程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也是化学工业过程中N2O排放的主要来源。
1.3 含氟气体的排放现状
《京都议定书》界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中含氟气体包括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1988年,《Nature》首次发表了英国南极考察队关于南极臭氧空洞的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低值中心。氟利昂在制冷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当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后受到紫外线辐射发生光解,产生氯原子,这些氯原子迅速与臭氧反应,将其还原为氧,从而加快臭氧的破坏速率,导致紫外线过强,致暖作用明显,因此逐步被淘汰。由于以前产生的大量的废旧冰箱空调,原来密封的氯氟烃(CFCs)释放到空气中,加上氯氟烃的存续时间长,使得平流层臭氧层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完全修复。
氢氟烃(HFCs),虽然其ODP(消耗臭氧潜能值)为零,但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GWP较高,大量使用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HFC-134a分子中含有CF3基团,在大气中解离后易与OH自由基或臭氧反应形成对生态系统危害严重的三氟乙酸。
虽然六氟化硫(SF6)本身对人体无毒、无害,但它却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其单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万倍,根据IPCC提出的诸多温室气体的GWP指标,六氟化硫的GWP值最大,500年的GWP值为32600,且由于六氟化硫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其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可长达3200年。
由于氟化气体主要是在工业加工过程中排放的,而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新能源工业的兴起,在制造工艺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氟化气体,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氟化气体排放,减少其逃逸和泄漏,无害化处理末端气体,成为未来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重中之重。
2 对策
2.1 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统计制度,在现有的统计标准下还存在很多问题,譬如温室气体种类不明确、覆盖面不全、地域差异等等。为了推进研究工作,我们应建立起统一、科学、规范的统计方法制度,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进行数据测算等等,建立起完整的一套体系。收集到的温室气体报告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帮助企业改善现排放状况,可以使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制定政策法规。
2.2 发挥森林的碳汇能力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续林业:投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揭示,森林每年能够固定碳率达1.1~1.6 Gt。有资料显示,2008年森林碳汇抵消了8.86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2008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EPA,2010)。因此在保证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在对天然林、湿地、草原保护的同时,要坚持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充分发挥和提高森林、湿地等资源的碳汇能力。
2.3 调整农业结构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传统的深耕细作农业,严重破坏了土壤层对有机碳的固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国内可以通过减少耕地面积或采取免耕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碳的排放。而且我国可以发展精准农业,实验表明,通过对农场进行精准农业技术试验,使用了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施肥提高30%,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延伸到精量播种,精准灌溉技术等相关领域。
2.4 集中发展畜牧业
目前,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43.9%,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肠道消化、畜牧草场、动物粪尿垃圾,IPCC(2000)认为反刍动物以甲烷的形式损失的能量约占采食总能量的2%~15%。因此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动物个体甲烷排放量是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应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转变传统的散养方式,采用舍饲、规模养殖方式,积极引导大型生猪、牛、羊养殖场利用动物粪便生产沼气,发展畜牧业沼气生产。
3 结语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的主题是“警惕,全球要变暖”,1991年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气候的变化确实已经成为了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尽管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在19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单独所起的作用较小,但它们的综合影响却是相当巨大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含氟气体所产生的净暖化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2/3,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1-0066-0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大力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西方各国立足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减少碳排放,促进节能产业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等方面成效明显。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基本国情,以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于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税收政策
(一)欧盟
欧盟把向低碳经济转型战略与保持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实行节能减排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典范。
1. 实施相关税制。瑞典、荷兰和丹麦等北欧国家率先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入“地球变暖对策税”,在1999年德国、英国、意大利等经济规模较大的欧洲国家开始导入相关税制;欧洲主要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导入碳税,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课税(见表1)。2007年6月,荷兰财政部又专门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公里超过200克和240克的柴油与汽油发动机汽车,每公里多排放1克二氧化碳征收80欧元~90欧元的附加税[1]。此外,开征生态税引导生产者的行为,促进生产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而达到改进消费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如德国,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矿物等都要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
2. 税收优惠。欧盟最早实施减税和退税的优惠措施,鼓励节能、替代性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奥地利对环保领域投资免资本税,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减所得税、公司税、固定资产税;挪威对旨在降低废气排放量的投资免投资税;葡萄牙对利用太阳能、地热、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垃圾生产能源的工具或机器的增值税减5%。此外,实施设备投资加速折旧,如法国对空气净化器的电动车(船)、节能设备加速折旧;瑞士对节能、新发热设备、太阳能设备加速折旧等等。
(二)美国
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把实行“绿色”财政刺激措施作为向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正式通过了“美国再生、再投资法”,大约580亿美元投入到环境与能源领域,其中直接税式支出171美元[2],占29.48%(见表2)。
1. 实施相关税制。美国的生态税收制度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实施汽油税,鼓励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汽车废弃物的排放;有关资料显示,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大增,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99%,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3];开征能源开采税抑制资源过度开采,据估计,可减少约10%~15%的石油开采量[4]。此外,在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美国虽然还没有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碳税,但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对电力生产征收的“碳税”,旧金山海湾地区八个县的企业需要根据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缴纳碳费,为将来开征碳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税收优惠。美国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从碳减排、可再生能源、节能、鼓励出口等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1)鼓励碳减排的优惠。如新型煤炭技术项目投资抵免和煤气化投资抵免等。(2)对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生产和利用给予税收优惠抵免,如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实行三年的免税措施,对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投资抵免,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每千瓦时可获1.5%税收抵免;对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投资额的10%可获得税收抵免。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设备抵免。(3)鼓励替代能源开发利用的优惠,如生物柴油和可再生柴油抵免,延长和调整替代能源抵免,机动车能源转换装置抵免。(4)提高能源效率的优惠,如商用节能建筑抵免,新节能住宅抵免等,提高住宅能效利用的设备抵免。(5)鼓励节能的税收优惠,如对购买符合条件(节能环保型)机动车允许在计征州税和联邦消费税时提高扣除额,延长最低选择税的减免等;扩大对家庭节能投资的减税额度(每户上限1 500美元)。(6)鼓励出口的税收优惠。为确保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能源消耗量大且生产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交易的产业部门,提供“退款”或“退税”的制度,以弥补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所带来的成本,从而确保美国制造商与国外企业竞争时不会陷入不利的地位。
(三)日本
日本是一个能源资源缺乏的国家,由政府主导促进节能投资与新能源开发,实现太阳光发电、燃料电池、蓄电池以及环保车的低成本化和低碳化。
1. 实施相关税制。日本为了治理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消费,建立了世界上最庞杂的运输税收体系。在国税层次有石油消耗税、道路使用税、液化气税、机动车辆吨位税、车辆产品税以及二氧化碳税。此外,根据“排放责任者负担的原则”修改与汽车相关的税制,将现行的以排气量和重量为课税依据改为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课税依据。在促进混合有生物质燃料的汽油的普及方面,导入生物质燃料的促进税制。
2. 税收优惠。(1)为实现住宅和办公大楼的低碳化,修改住宅贷款减税条例,对节能型住宅实行税制上的优惠;实施“办公大楼领跑者计划”的制度,对导入高效率机器设备和系统的实行税制上的奖励。(2)为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在税制上明确奖励购买和使用低碳汽车,对汽车拥有者(车主)在更换购买新车时购买低碳汽车者要在税制上提供优惠。(3)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普及,在税制方面优惠清洁电力证书制度,并加强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和建设支援。(4)为提高能效,对改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除一般折旧或税收抵免外,还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别折旧。
二、国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税收政策的侧重点和政策取向存在差异
在税收政策方面,欧盟国家为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碳税已包含在统一征收的消费税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芬兰、瑞典、英国、德国、卢森堡和法国,实行碳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各自的减排目标。日本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考虑对碳定价的重要性,实施针对二氧化碳课税的环境税。而美国暂未开征碳税,美国主要采用汽油税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汽车。OECD国家通过开征能源开采税抑制资源开采活动,德国通过采取“燃油税”附加的方式征收生态税,使近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2%~3%,而且单位油耗下降10%[1]。此外,欧盟注重限制高碳排放,而美国、日本侧重于促节能、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产品的使用、消费等。
(二)以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服务过程的“低碳化”为核心,正面激励和逆向约束政策兼施
通过征税政策限制实施者的行为,而通过税式支出政策来鼓励实施者的行为,两者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并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1. 正面激励的税收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免税、退税、特别折旧、投资作为成本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低碳化。如电力公司向居民安装节能设备的费用可以免税,企业购置政府指定的节能设备,并在一年内使用,可按设备购置费的7%从应缴所得税中扣除,并可在普通折旧的基础上按购置费的30%提取特别折旧,等等。此外,还实行碳税返还政策。一部分碳税用于奖励那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另外一部分收入用于奖励那些对于解决就业有贡献的企业和弥补个税。
2. 逆向约束的税收政策。主要依靠提高碳排放的成本,开征某些税种,提高某些税率等措施给纳税人施加压力,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节能投资,提高企业能效,减少高能耗消费。首先,广泛征收碳税①,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达到排放量越少负担额越少的效果;据测算,1990~200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5%[5]。其次,开征能源税②。据估计,企业征收能源税和碳税对减少能源消费的贡献为10%[6]。再次,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实施碳关税,防止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逃避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管制而把生产制造等经营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灵活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直接调控与间接引导相结合
减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体现在对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此外,重视运用设备投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退税等手段鼓励节能、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美国在节能、使用或生产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方面较多地运用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手段,日本也强调使用税制上的优惠、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手段,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能源消耗量与同样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的日本相比,能耗水平比日本高出24%。钢、水泥、合成氨等产品的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7]。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日趋紧张和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抓住经济发展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大事。应充分借鉴西方各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导向及现实要求,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直接支持与间接引导相结合,全方位促进与重点支持相结合,正面激励与逆向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各项税收政策。
(一)建立健全绿色税收体系,改革相关税收制度
从短期看,面对紧迫的节能减排任务,以及较为不利的国际外部环境,为减少税制变动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可以通过整合现行税制中具有促进节能、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的税种,调整其税制要素,对其进行绿色化改造(见表3)。从长远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品,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能源结构战略调整的基础上择机设立一些新的税种,如碳税、碳关税、环境保护税、能源消耗税,等等。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从税收优惠内容来看,优惠面较窄。如没有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太阳能和使用其他环保能源的车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节能、保护环境的税收优惠条件过于严格等,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方式上,目前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采用税收减免方法,对投资抵免、税收豁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其他手段基本没有采用。应综合加大税收优惠的宽度和力度,在同一税种内合理设计和配置,在不同税种之间统筹运用,体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功能的主题效率,引导低碳投资、生产、消费以及技术推广,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发展。如对企业安排减排设备给予免税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普及以及技术研究给予投资减免、再投资退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
(三)整合、协调相关政策,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税收政策效果
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因此,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协调统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首先,处理好财政支出与税收优惠的关系。除了财政直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和技改外,应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作用,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导向的节能改造、节能技术研发、节能消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等,不管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予以适当的补贴。其次,配合使用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碳定价政策。通过对高排放的高碳经济(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实行排放许可权交易制度,并将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与相关能源税收特别是燃油税的制定统筹考虑,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考虑设立碳基金。由于中国开展碳税的条件尚未成熟,在还没有开征碳税之前,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碳排放交易费。开征碳交易税后,碳税资金成为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支出主要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发节能新技术、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实施植树造林等方面。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每个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成本之高是世界公认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可盲目推行纯低碳环保主义的发展战略,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课税。税率根据燃料的含碳量来确定,总体税率差异也较大,如瑞典为38.8美元/吨二氧化碳,芬兰为7.0美元/吨二氧化碳,荷兰为2.5美元/吨二氧化碳。
②按能源热值计征,税率约为7欧元/GJ(丹麦),采暖征收10%的能源税。
参考文献:
[1]张新.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支持的改革策略与实施途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2]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6.
[3]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4).
[4]计金标.荷兰、美国、瑞典的生态税收[J].中国税务,1997,(3).
[5]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
[6]宋效中,姜铭.节能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1).
[7]苏明.关于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节能事业发展的思路[J].学习论坛,2009,(6).
The Tax Policy of Foreign Countries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He Pingjun
(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