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5:1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卫生应急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应急法律法规是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宣传、贯彻、实施应急法律法规,有利于深入把握应急管理工作内在规律,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举办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张、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专题培训,组织《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学习,对从事卫生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二、健全机构,夯实卫生应急基础
组织卫生应急工作专项调研,继续推进各县(区)卫生应急机构建设。重点加强仍未单独设置应急办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业务单位纵横交织的卫生应急体系。认真贯彻《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职能,规范卫生应急职责,加强卫生应急业务技术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三、预防为主,做好卫生应急准备
认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卫生应急准备。按照卫生部《*—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要求,认真抓好应急培训工作,重点做好医疗一线医务人员、各级卫生应急队伍的全员培训。组织考核型应急演练,着重考核卫生行政和业务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卫生应急预案科学检验和动态更新修订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评估预测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体系,做好技术储备。建立和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对各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督导。
四、着眼长远,落实卫生应急发展战略
认真落实卫生部《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调研,对比发达地区,找出差距,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推动我市卫生应急工作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战略研究,解放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促进我市卫生应急工作科学、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与技术建设,重点加强应急管理、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等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建立我市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提高我市卫生应急管理、现场调查处理和检验检测能力。
五、加强督导,推进卫生应急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工作的检查、督导。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实施5周年,对各县(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题督导。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评估,不断推进卫生应急工作开展。
六、重心下移,开展卫生应急基层工作
不断强化县(区)政府的卫生应急工作责任,加大基层卫生应急投入,及时协调解决人物财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和义务宣传员队伍。
七、联防联控,协调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信息通报机制,继续加强与农业、林业、检验检疫、工商、交通、教育、气象、宣传等部门和周边市的协调合作,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0001-04
2003年,我国广东首先爆发了SAILS疫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扩散到5大洲的31个国家。这是全球面临的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其流行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内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5个省发现SAPS临床病例及疑似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是此次SARS疫情的重灾区。2003年12月,韩国发现禽流感病例。随后日本、泰国、越南、中国也相继发现禽流感病例。2008年,中国多地爆发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4月7日全国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 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2009年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
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暴露出诸多严重的弊端,如何重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公共卫生危机与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
1.1公共卫生危机的内涵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危机”的解释为:一是严重疾病突然好转或者恶化的转折点:二是事物发生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不确定的时间或者状态、非常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刻。《现代汉语词典》中,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上述关于危机的各种解释和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危机的几个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即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组织的基本价值或目标。(2)不确定性。即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3)时间的有限性。即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4)危机的双重效应。即危机既会带来损失,但也是机会和转机。综合起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生存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造成民众的恐慌和社会秩序的失序状态,对一个社会机制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其特点表现为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等。
1.2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 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主要是指在危机爆发后的处理期,参与危机处理的行政组织和应对危机的管理过程所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信息监控机制、决策指挥机制、救援执行机制、后勤保障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它是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它工作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于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否有效、成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
2 现行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状况
2.1信息监控机制 我国现在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监控机制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的子机制组成,包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信息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信息机制和政府的信息机制口]。医疗机构的临床信息机制是由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医疗机制的疫情报告制度。
2.2决策指挥机制 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指挥决策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组成的条块结合的模式。当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政府从各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和医疗机制的专家中抽调一部分人员成立一个临时性工作组作为危机处理的决策指挥机构,由它来协调其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及指挥整个危机处理过程。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进行疫情的调查、分析和医疗安排等工作。2003年5月12日通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第一次在立法中确立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的首要地位。
2.3救援执行机制 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救援执行机制是一种纵向机制和横向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具体执行的政府部门,负责疫情的监测,疫情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协调安排医疗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于卫生部,它负责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病毒研究,各地的疾控中心负责对危机发生地区的防疫消毒和流行病调查等工作。从横向角度来看,公安、道路交通、市政、城管等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在危机决策指挥机构的统一安排下各司其职,对危机进行处理。
2.4后勤保障机制 我国的后勤保障机制包括人员和物质保障体系、财政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在人员和物质保障体系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是人员动员的主要力量。军队在危机状态下的人员和物资保障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一体系具有动员迅速、保障有力的特点。在财政保障体系中,医疗卫生体系投入主要靠政府,民间捐赠和国际援助也是我国用于公共为应急反应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
3 现行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弊端
3.1信息机制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分级条块管理模式,难以实现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加上疫情的层层逐级上报制度,增加了疫情的传递环节。延长了疫情的上报时间。按照信息论的理论。信息传递环节的增加必定会造成数据的损失,就造成了统计的困难和数字的不准确。另一方面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瞒报和漏报现象时有发生。SARS疫情开始的初期,对于疫情的瞒报和漏报现象比较突出,加上忽视传媒的正面传播效应,使得各种小道消息通过各种非正式沟通渠道传播。
3.2决策指挥机制的弊端 客观上我国没有疫情决策指挥常设机构。当疫情突发时,缺乏对危机处理的有效预案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致使临时组建的决策指挥机制运转不灵:当危机处理结束之后。又不能够将危机处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有效的保留下来。
3.3救援执行机制的弊端 缺乏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常备预案,致使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之后,医疗机构和各个政府部门手足无措、反应迟缓、权责不清。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展开。SARS疫情发生之初,由于没有事先的预案,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接受SARS病人,由于很多医院的设备和水平,根本无法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反而造成了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的大面积感染。
3.4公共卫生机制的弊端 首先表现在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使得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的得到发展。其次表现在危机出现后的应急基金上财政支持不力。例如当SARS疫情发生时,政府才紧急从财政总预备费中拿出2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SAILS患者救治以及疾控机制建设。而美国政府在我国的SARS疫情发生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危机行动中心(Enler-geney Operations Centerl随即成立,联邦应急基金提供7710万美元的运作资金,这些是在美国还没有发现1例SARS患者的情况下进行的。
3.5应急人员培训的弊端 目前中国的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着软硬件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应急人员培训不足、应对危机能力差,使得我们虽然启动了应急培训计划,但在培训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培训的效果受到质疑。
3.6法律保障机制的弊端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或者紧急状态管理法。涉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面的法律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中,这与现实情况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在危机发生后的行为更多的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在法律的层面上进行操作,因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
4 创新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危机信息交流、公开机制 (1)建设全国统一的危机信息机制。这个机制有四个子机制组成:①整合卫生、计生现有网络机制,建立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机制;②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机制;③城乡症状监测机制;④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2)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交流平台。(3)建立信息披露、交流机制。利用媒体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①要和媒体合作,利用新闻媒体宣传、阐述危机管理的政策。②要恰当处理好合敌对媒体的关系。③要控制谣言的误导,保持一个权威的主体的声音。
4.2建立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主要通过危机应急处理机构来实施。美国、俄罗斯等危机管理机制比较完备的国家都有专门的常设机构专门管理危机事件,美国有FEMA,俄罗斯有紧急情况部。建议采取国家局的建制,成立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由国务院垂直管理,局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命。培养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良,装备先进的专业技术队伍。
4.3完善救援执行机制 美国2003年通过的“联邦应急计划”中对危机发生后专门救援部门的职责、27个联邦机构的权力和责任都有详细的规定。一旦进入公共卫生应急状态,各部门按照事先的方案按部就班的进入角色,迅速快捷的展开救援行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医疗机构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的预案,所以建立一套预案是必要和有效的政策选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精神,根据上级有关进一步加强应急工作的具体要求。今年初,我局将成立了以局长肖艳为组长的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建立了应急指挥机构和医疗救护网络,加强了区镇村三级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区级成立了社会联动医疗紧急行动分队和以局长为组长的医疗急救组,各镇卫生院均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援小组,238个行政村的村医生100%接受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应急工作体系建设中,明确职责,落实了责任,保证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二八年,我局在原有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针对人员变动和不足之处,及时编制和增加了各类应急预案,充分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步形成了有系统、分层次、上下一致、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信息畅通的事故应急体系。具体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14个)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控工作预杂》(2004.04)
3、《霍乱疫情防控工作预案(修订)》(2006.04)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2004.04)
5、《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10)
6、《甲型肝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10)
7、《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2006.08)
8、《狂犬病防控处置预案》(2008.04)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9、《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2006.09)
三、积极有效开展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
为保证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科学、规范、合理和可操作性,使应急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急有作用,2008年我局先后组织了2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的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2008年11月8日,我局接应急预案进行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应急演练,提高了有关人员的应急能力。
四、积极开展应急工作
五、应急工作的体会及存在问题
(一)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应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我局近几年来各项应急工作一直能够正常开展,领导重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多部门合作
卫生系统是多单位组成的大系统,成员多,涉及面广,为切实搞好应急处置工作,需全体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无条件服从上级统一指挥。
(三)存在问题
摘要:科学和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标志和重要因素,纵观全球,没有任何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非常完善、毫无问题的。随着社会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种类和特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突发卫生事件频发导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生。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不稳定和危机因素逐步增多,更易于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意义
一、引言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第一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阐述后工业社会存在的普遍状况和现实问题,并逐步将“风险社会”加以理论化。随后世界范围内波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欧洲各国发生因二恶英污染传播所致畜禽类、乳制产品污染问题,美国的结核牛和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墨西哥全球性甲流疫情暴发,我国从SARS 蔓延到H7N9 肆虐等等,均向世人说明我们身处危机频发的社会,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风险”与“危机”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因素。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有较为突出的两大特征:一是人类种子技术发展以及工艺革新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二是社会制度变革与结构变化导致的风险隐患。这两大特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现代风险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传播国际化的纵深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突破国界与区域的界限,传导向强,扩张性加剧。“人造风险”与“传统风险”日趋常态化与集聚化,国内与国际风险、区域性与全球化危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
二、我国进入社会风险以及突卫事件的高发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进入21世纪,从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广泛传播到2008年持续性的暴风雪袭击我国南方14 个省(自治区);从2008 年5月四川、甘肃遭受8.0级强烈地震破坏,到2009 年H1N1 流感引起的民众恐慌;从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导致4.8亿人次受灾到2013 年H7N9 病毒的蔓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止,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人均GDP到达1千到3千美元阶期时人口、资源、环境、公平、效率等因素处于社会矛盾承载的“瓶颈期”与“约束期”,同时也是处于“经济发展失调期、社会秩序易乱区、心理区间失衡区以及社会伦理重构期”的关键节点。根据这一观点与理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进入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的高发阶段。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重大的社会灾难
从法律层面上,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卫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重要性与权威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实践层面上,自从2003年SARS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其破坏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后果严重性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关应急管理方法与理论解决突发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应对与防范卫生事件,如何运用相关科学化与合理性应急管理机制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与现实困境。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原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卫事件的发生由于所处环境、产生原因及危害后果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点与形态,但是突卫事件也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1)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这一特征说明:一是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二是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做出分析判断,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2)复杂性与繁冗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种类繁多,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3)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对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突卫事件的骤然性和突然性,其现场控制与处理、原因分析与调查、善后总结与预防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政策性与协调性较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与紧迫性任务,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布控与系统管理下才能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5)全球化与国际化。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沟通顺畅,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横行肆虐,影响广大。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卫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处理需要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路径选择,实时依据突卫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资源分配比率等因素,启动与响应相关的应急预案与处理规划。同时公共卫生是一项涉及面广、波及群体宽泛的事业,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保证突卫事件效率化、效果性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原则。突卫事件是难于避免与直接监测的,对于公共卫生的应急举措首要在于预防,深化危机意识。无论是生物病原体所致流行病还是人为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可以将欲发生的突卫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可以将难于监控的突卫事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另外突卫事件危及民众生命安全与健康,必然导致财产与物质的损失,各级部门和政府机构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利用所有资源与设备,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对于受灾群众和参与救援的人要竭尽全力做好防护与保障安全工作。
(3)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公共卫生物品消费和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政府在依法办事与履行职能时,要充分保障卫生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当流行传染疾病、重大卫生灾害、食品药品危机等事件发生时,在统筹与优化卫生资源分配时,首先确保受灾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功能;其次,政府必须强调效率性原则,安排组织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救援措施(精干高效的救援队伍、充分及时的救援物品以及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救援措施的精益化运行,确保突卫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公平性救助与效率化救援。
(4)时间性与协同性原则。突卫事件具有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特征,事件爆发过程和危机传递由于信息不畅、沟通不良等原因容易加剧事态的蔓延,因此突卫事件的先发处理在于时间的有效把握,政府应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危机局面,及时准确稳控事态的发展。另外突卫事件不断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事件通常会涉及多个领域和机构,除了卫生管理机构以外,交通运输、公安警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保障机构以及通信辅助部门等也将协调参与,如何形成联动配合机制,从而更好地促成多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合作,发挥整体化优势,是政府行政职能履职的重要方面。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结构加剧转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破坏性与影响性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的缺陷与问题,风险增多导致的民众不安情绪与忧患意识亟待政府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本文选题定位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一种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对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物质财产以及降低各类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应对的效率性、效果性都会涉及到这一事件的影响程度、辐射范围以及损失程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处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满意度以及经济发展度,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对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程度,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2.建立科学化、效能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突卫事件对于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众心理的广泛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我国特大城市上海人口集聚度过高,交往密切程度频繁,受威胁人群剧增,受破坏程度较高,事件一旦大爆发,危害性与损失度必然增大。城市地区现已为突卫事件发生的高危区域;而广大农村由于缺失相应的卫生常识与应对手段,事件发生极易酿成严重灾难,所以建立科学、效能化的应急管理机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锋.360度绩效考核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性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1(09).
[2]袁艳芳,蒋平.政府部门卓越绩效评价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03).
[3]田家林.战略管理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特点、效能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1).
[4]诚然,刘丽.战略管理框架下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 经济与管理,2010(10).
[5]韩锋,孙建丽.我国公共行政支出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初探[J].理论导刊, 2010(06).
一、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工作
根据《省卫生应急规范乡镇建设标准》要求,全面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规范乡镇建设,提升原有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整体水平。田楼、李集2个乡镇严格按序时进度,软硬件并重,务求实效,确保年内通过规范乡镇验收。继续巩固完善省卫生应急示范县成果,全面提升卫生应急能力。
二、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和培训演练工作
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管理与能力提升,各单位可参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卫生应急队伍,完善装备,强化培训演练。积极参加上级卫生应急队伍骨干轮训、联动集训和协同演练,积极组织本级和下级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探索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年”活动,强化培训与评估,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和急救专业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相关要求。
三、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及院前院内应急工作
落实各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管理规范、考核标准,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注重培训和演练,保证物资储备满足需求,强化内涵建设和常规管理。强化院前应急与院内应急的衔接,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能力,逐步实现一体化管理,规范急救站(点)卫生应急工作。
四、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
加强SARS、H7N9、MERS、鼠疫、寨卡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与检测,完善监测网络,试点开展基于媒体的事件监测、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健康相关症候群(事件)监测,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生活饮用水、中毒、核和辐射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努力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加强与安监、教育、食药、公安、农委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通报合作机制,力争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切实提高应对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五、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现有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框架下,推进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根据省统一开发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卫生应急队伍、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基地等资源的动态管理。完善县乡卫生应急视频会议系统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
六、卫生应急社会动员工作
启动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积极联合红十字会推进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种模式的卫生应急体验馆建设。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实施群众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培训。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公众卫生应急能力。强化12320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及知识宣传中的作用,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卫生应急核心知识。各单位每季度向县卫计委应急科邮箱投稿至少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要求,立足卫生应急专业和岗位,从理论知识、技能培训与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大练兵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管理水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卫生应急综合素养。以大练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卫生应急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加大卫生应急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展示卫生应急新风貌,树立卫生应急新形象。
二、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开展以“建设高素质卫生应急队伍,提高整体卫生应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营造全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人员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增强全市卫生系统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升卫生应急人员的政治、业务、体能和心理素质,打造一个卫生应急管理精英团队、一群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骨干、一批高素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活动范围与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内下列人员为大练兵活动的培训对象和活动参与者: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疗救治人员;卫生监督人员。
四、组织机构
市卫生局成立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卫生局副局长钟璋花同志担任,局医政科、公卫科(应急办)、卫监科负责人,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市精神病防治院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做到有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大练兵活动不流于形式。
五、活动内容
根据《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按照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从理论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大练兵活动。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主要内容
1.卫生应急工作基本概念和“一案三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
3.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和工作要求;
4.信息报告的要求、方法,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
5.鼠疫、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要点;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理论与技术;
7.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医学救援基本技术;
8.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基本知识和技能;
9.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
(二)应急演练主要内容
在开展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分层次开展相关专业应急演练和综合演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搜救、伤病员判断及检伤分类、伤病员医疗救护和后送等;
2.现场生物标本和环境、食物、饮用水等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3.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与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
4.现场个人防护装置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
5.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
6.信息报告和;
7.传染病病人(不明原因疾病患者)现场处置和管理;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
9.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六、活动安排
全市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5月10日-5月31日)
1.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市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大练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人民医院分别制订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院前医疗救援和院内紧急救治等专业的市本级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并分别制定各专业大比武活动实施细则,承办市本级本专业大比武活动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3.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各市级医院结合实际,成立市级卫生应急机动队,由市卫生局应急办统一归口管理;各机动队所在单位必须明确一名单位领导分管,具体职能科室负责日常管理(各应急机动队具体人员名单详见附件1)。
4.建立市级卫生应急机动队基本装备目录(详见附件2),各应急机动队根据工作要求进行相关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需求。
第二阶段:大培训大练兵阶段(2012年6月1日-6月30日)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各市级医院对本单位市级卫生应急机动队员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内容包括卫生应急概述与基础理论、卫生应急工作方法与技能、卫生应急执法监督的方法与技能、紧急医学救援理论知识、常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能等;6月底前完成训练,每支队伍训练时间不少于1天。
2.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实际对本单位卫生应急专业队伍进行完善调整,并组织开展相关专业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基层单位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有关人员的培训演练纳入工作计划。积极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综合演练。
市卫生局将适时组织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大练兵情况开展督导,现场查看方案、培训演练档案等相关资料,并对参训人员进行抽考等。
第三阶段:大比武阶段(2012年7月1日-8月31日)
1.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在7月15日前组织完成本单位相关专业卫生应急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应急演练等大比武活动。
2.市卫生局在7月底前组织完成全市相关专业卫生应急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应急演练等大比武活动。
3.通过大比武活动考核和选拔出的选手将作为种子选手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卫生应急大比武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2年9月10日前)
各单位在完成各级各类人员练兵比武任务后,认真做好总结评估,大练兵活动总结及活动资料(包括方案、培训计划、通知、签到、讲稿、试卷、演练脚本、图片、影像等)于2012年9月5日前报局应急办。
七、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大练兵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医学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及其他专业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二)狠抓落实,强化督查。要精心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活动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将对各单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进行抽查督导。
(三)广泛宣传,树立形象。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大练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展示卫生应急队伍新风貌,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关键词: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现状;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X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302
1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现状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构建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也成为大众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面对各类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挑战,如SARS事件、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2008年南方暴风雪等。因此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相关方面做了浅显的探讨。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在历次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并且还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体质、法制和预案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倚仗。然而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以及管理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的不足之处,如预防意识淡薄,反应慢,处置不周密,责任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为应急工作带来很大的弊端,所以急需讨论研究,寻求解决之道,以完善应急体系。
目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初步建成,所有的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92%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所有的省级政府和 96%的市级政府、81%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一案三制”应急体系基本形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继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和地方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应急工作。同时明确了各级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责任。
2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部门化倾向严重
在应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各应急管理部门虽然能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但是在与别的相关部门协调作战的时候部门之间的职责还不确定,出现配合脱节,不默契的现象,协调性较差,例如,对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通信、物资供应、卫生等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应急管理职能,但是如何相互协作,却没有明确地规定,各个部门只知道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至于怎么互相协助却都并不积极,有一些部门职责互相重叠,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使灾害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致使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2.2应急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健全
目前应急管理的责任体系仍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如何承担责任,如何用责任来督促应急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在第一时间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现在所谓的问责方式往往是以免职的方式来解决,这对应急工作是不利举措。同时由于现在环境卫生事件爆发以后,救援不及时,信息隐瞒不报会被严肃处理,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方面却没有任何的责问机制。
2.3信息体系共享沟通不完善
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信息不真实上报的现象经常发生;各个应急管理系统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不能把各自已经掌握的信息互相分享;国内尚未建立大型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平台,无法把历来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汇总,所以并没有足够的信息给与综合评估和预警方面作为依据。信息管理的体质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实行的是部门化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的重复建设严重,各自的应急管理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相互的信息交换沟通,也是综合性的分析、评估、预测报警还尚待完善。
2.4应急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遗漏或者错误,那么就需要专门的监督机制来纠正,但是我国的应急管理的制度化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这也使得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各方的责任落不到实处,所以不能使应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得到及时的改进,不能为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推进的作用。
3建议与对策
3.1完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
构建全社会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机构,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应帮各个地级政府建立独立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其都拥有独立应对解决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责任制度,强化各级领导的应急管理能力和觉悟。
3.2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警机制建设
完善的应急预案是有效开展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应急预案规定了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全程管理的一切活动,抓紧在现有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备,并定期的对应急预案做出修改,以适应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不断变化的趋势。建立更加完备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完备的预警机制构建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决策、警报子系统组成的监测系统,承担信息沟通功能的咨询系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预警的组织网络以及政府预警系统的法规体系。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卫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才能比较主动的预防灾害的发生,而不是被动得等灾害发生后采取补救。
3.3加强应急协调机制的建设
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部门互相协调,才能完成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这就需要专门的协调机制才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只有建设好了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才能应对重大的卫生突发事件的挑战,才能完成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完成部门之间资源的共享与综合利用。
3.4重视应急管理中专家人才的作用
因为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解决,需要根据复杂的现场因素作出决策,而现场因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专门的专家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论经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定。在环境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注重发挥专家的决策辅助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4由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的启示
2006年,科特迪瓦当地的承包商将数百吨来自荷兰的毒垃圾非法倾倒在阿比让的居民区附近,造成7人死亡,3.6万人出现不良症状,其政府也因此集体辞职。由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应得到以下启示。
(1)我国需要尽快健全垃圾堆放处理的法律法规,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2)制定相关的责任机制,使其对垃圾的处理进行监督管理。只有把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才能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重视。强化对危险垃圾的监督管理,危险垃圾更加能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状况。
(3)加强危险垃圾污染的预防机制建设,对危险垃圾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可能对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伤害进行提前的估计评价,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人们知道危险垃圾可能造成的危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对于控制危险垃圾的处理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晓东,陈连生.环境卫生现状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6):27~28.
[2] 苏志军,李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唤危机管理机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