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5:1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影制作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小电影,视频转场,无技巧转场
随着技术的演进,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的崛起为视频编辑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其集合了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字幕生成、视频效果及过渡特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代替了传统编辑中若干硬件,促进了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诞生。同时,大量的视频编辑软件的开发,诸如Premiere、绘声绘影、After Effects、Windows Movie Maker等,给视频编辑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各种民用视频编辑系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时至今日,坐在计算机面前,鼠标弹指一挥间,我们就能够编制自己的家庭“小电影”。
在编制个人家庭“小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很多的优秀的电影及视频节目的制作。平时在欣赏影片的时候,稍有尝试的人都有可能冒出一两句内行的话:这个片子磕磕碰碰的,让人看了不舒服。也有人会说:这个片子一气呵成,很流畅。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其实是对片子最直观的评价。对于上述的评价,用专业术语概括则是:该类影片镜头组接的的章法和技巧是否合乎生活与思维的实际。而要合理的组接镜头,场面转换则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环。
各种民用视频编辑系统的开发为家庭用户制作自己的家庭视频节目提供了可能。各种此道爱好者,乐此不疲的玩转家庭“小电影”。综观许多的家庭视频小节目,这些玩家几乎将视频转场玩到极致:忽而镜头的翻滚离开,忽而各种绚丽的翻页效果(特别是绘声绘影的电子相册的翻页效果),更不要说是传统而经典的淡入淡出、化与叠、划像等,反正镜头的过渡效果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这些家庭业余用户的观念中,除了节目素材本身以外,绚丽的转场效果能够增强自己的“小电影”的美感,这恰好是当前业余家庭用户编辑家庭“小电影”最大的误区。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视频转场的运用:
视频节目的过渡技巧又称视频转场,通过其实现场面的过渡与转换,即时空的转换。在镜头组接时要借助艺术手法和过渡因素,使场景、段落的转换自然、合理、连惯、顺畅。在影视学中将这种转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顾名思义,前者是在场景转换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时空转换,如叠化、淡入淡出、定格、数字特技(划像和翻页等)等;而后者又叫连贯性转场,通过镜头自然过渡,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之间直接切换。
视频节目中场面的转换,是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对于观众来说,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是: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贯性。所谓的心理的隔断性,就是要使观众有明确的段落感,就像写文章一样,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就应该另起一段。所谓的视觉的连贯性,就是利用造型因素和转场手法,使人在视觉上感到场面和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对于技巧和无技巧转场两种方式,前者强调了心理的隔断性而忽视了视觉的连贯性,而后者却恰恰相反,强调的是视觉的连贯性。
根据节目蒙太奇叙述方式的不同,我们一般将视频节目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叙述类,节目的构成形式有下述的几种类型:连续性蒙太奇构成、平行式蒙太奇构成、交叉式蒙太奇构成和颠倒式蒙太奇构成;其二则是表现类,其节目构成则有积累式蒙太奇构成、对比式蒙太奇构成、比喻式蒙太奇构成和、重复式蒙太奇构成等几种。
场面转换时,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贯性受到视频节目内容要求的制约。一般来说,对于叙述类的节目(对于家庭用户来说,我们拍的“小电影”绝大多数都能归纳入叙述类节目中),蒙太奇段落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强调的是连贯性转场,要求视觉、意思的连贯,因此,一般该采用无技巧转场的方式;至于蒙太奇段落之间,则可以多采用技巧转场的方式。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平常看到的各种MTV,怎么镜头之间的转换手段这么丰富,转换技巧用的怎么那么的频繁?在这里读者要指出的是:市面上非常常见的MTV节目,属于表现类的作品类型。表现力作品不同于叙述类作品,其不强调作品的顺序构成结构,同时,也不强调意思的连贯。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对于我们家用型的视频节目,除了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用上绚丽的技巧转场方式以外,更多的时候还是用无技巧转场的方式来衔接,承上启下,从而轻松实现视觉的连贯与意思表达的顺畅。
无技巧转场,顾名思义,就是不采用技巧手段承上启下,而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内容。该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影片的内部紧凑性,使读者有一种在看节目的时候一气呵成的感觉。当然,运用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也能够加快节目的进程。无技巧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相同主体或相似性转场、主观镜头转场、特写转场、空镜头转场、逻辑性或承接式转场(情节和内容的呼应)、比喻性转场、出画入画转场等。为了给家庭用户提供更好的指导,下面以范例的形式逐一介绍无技巧转场方式的运用:
相同主体或相似性主体的转场。通过相同主体的穿针引线,镜头跟随主体由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从而实现转场。家庭用户在拍摄旅游观光短片的时候则可以大量选用该种技法来转场。而相似性转场则是利用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交接处上下两个镜头在形态上、数量上的相同或相似进行转场,如一组表现运动的镜头:
镜头一:高速奔驰的马匹;
镜头二:在赛道上狂奔的赛车;
镜头三:跑道上的百米冲刺。
主观镜头的转场。所谓的主观镜头,即模拟剧中人物视线所看到的镜头。该种镜头的运用一般是上一个镜头是剧中人物视线专注于某些事物或场景,景别范围小,下一个镜头马上实现场景转换到剧中人物关注的场景。记录片中,主观镜头的运用较多,将这种转场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
镜头一:全景,火车上,顾客甲坐在车窗旁;
镜头二:镜头逐渐推上去,推到顾客甲在向车窗外观望的面部特写;
镜头三:顺着顾客甲观望的方向,展示其看到的车窗外迎面飞驰而来的各种景物。
特写转场。特写镜头,展示的是物体或人物的局部,包含的画面背景内容最少,交代的场景模糊不清楚,利用其转场,能够很自然的实现场景的转换而观众毫无觉察。分镜头如下:
镜头一:学生甲在教室里面专心听讲,镜头逐渐推到其聚精会神的面部特写;
镜头二:由学生甲的面部特写做一个拉镜头,实现场景由教室转换到图书馆。
空镜头转场:所谓空镜头即景物镜头,画面中没有人物的出现,一般用在影片一段内容叙述完以后,需要给观众一个欣赏的间隙,使意境能够得到回味,从而顺利引出下一段内容。空镜头的运用能够增强镜头的情绪感染,使得观众的情绪得以挥发,从而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前不久热播的《家有儿女》电视剧中,经常用到该种转场手法:
镜头一:小雪与刘星等在家里的活动场景;
镜头二:做一个摇镜头,摇过外面的高楼大厦(空镜头);
镜头三:屋里的小孩换到室外活动。
逻辑性或承接式转场。利用场景、段落交接处上下两个镜头在情节发展上有逻辑关系,对应关系或因果关系进行转换:
镜头一:洪水凶猛,冲垮堤坝;
镜头二:村庄被淹没,解放军在修筑堤坝,抢救村民。
比喻性转场:利用上下两个画面之间有强烈对列作用来转场:
镜头一:儿童快乐活动的画面;
镜头二:盛开的鲜花(用盛开的鲜花比喻儿童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
出画入画转场。通过画面中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或离开相应画面或场景而带来的场面转换。
与眼花缭乱的技巧转场方式比较,连贯性转场方式(无技巧)更能使画面过渡自然、平滑,使故事剧情的发展更紧凑、紧密,从而更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记得某位视频后期编辑大师曾这样说过:一部作品的好坏,除了镜头本身质量过关以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无技巧转场方式运用的合理、恰当与否。因此,对于家庭叙事类“小电影”,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运用无技巧转场的方式来组接我们的镜头。
参考文献:
①马浩,浅析转场技法在影视后期剪辑中的运用,《科技信息》2008 (17)
②索云厚,在拍摄实践中提高转场意识,《中国电化教育》2000(12)
关键词:课程改革;选修课;微电影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浙江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重点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响应省深化课改方案,在高一高二年段平均每班每周开设8节选修课,全校共开出160节选修课程,包括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四大类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为配合学校发展的需求,本人在参考各类文献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微电影制作。
随着微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冠以“微”字头,连电影也不例外。微,就是小,微电影,其实就是有情节的小短片。是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到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微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在经过100年的发展之后,重新贴近大众,成为人人都有可能参与、随时都可以分享的“草根的艺术”“日常生活的艺术”。
现在许多家用DV甚至手机里都内置了丰富的艺术效果或自动编辑功能,所以只需要一个普通的相机或者一部手机,再加上一台电脑和一两个剪切视频的软件,然后再拍一些有主题的片段,似乎就可以完成了一部微电影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拍摄视频是一个看似简单(只需要按下录像键)但实际很难(拍出的片子冗长而无趣)的技术。所以说微电影的制作,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一个制作,但一部好的微电影制作,一部能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微电影,能抓住观众想象力的微电影,实际上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为了能顺利达到预期,让学生能完成一部有意义的微电影,我对课程作了如下安排,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微电影的定义、微电影的特征、微电影的分类、微电影发展趋势等基本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你眼中的微电影。根据学生的理解,我把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微电影鉴赏,包括影视鉴赏基础、微电影鉴赏指导、微电影佳作欣赏,并对学生反馈的信息结合影片进行点评。接下来就是讲解整个微电影制作流程,微电影制作――拍摄准备、拍摄过程、后期制作、上传网络等。首先强调这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就是确定所要拍摄的电影题材,接着编写剧本,导演安排剧组中各部门人员实施拍摄,完成一部微电影拍摄的后期渲染制作,然后将完成好的一部微电影作品上传到网络上。
关于写剧本,我觉得必须自己想,想出有创意的剧本,在动手写或找寻之前,必须确定微电影拍摄的主旨,不能盲目而为之。剧本是微电影的灵魂,希望同学们的剧本在剧情很精彩的前提下,一定要尽量利用你身边免费的东西。
然后就是关于拍摄时使用摄像机的技巧,机器的好坏决定了片子的画面质量,但机器不好绝不是影响一个好作品的主要原因,拍出带感的好画面才是硬道理。如果同学们家里有好的摄像机当然好,如果没有,就用小型DV也可以,原理都是一样的。重要技巧,如,采光问题、画面平稳感的拍摄姿势、画面停留时间、全景近景的切换、跟拍等基本要求的指导,使画面不至于晃动,给观众头晕眼花的感觉和视觉疲劳。这些摄像技巧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和理解,所以需要做的是拍完之后大家先播放观看,感觉画面有问题的再重拍、改进。
最后是关于剪辑和编辑的问题,就是拍摄完成后的后期剪辑渲染,这一环节需要负责后期剪辑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到的相关软件知识,将完成拍摄的影片进行剪接,为影片加入声音或特效的渲染。在剪辑的过程中需要对软件的运用比较熟悉,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而且声音部分也得有所规划,声音有先期、同期、后期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微电影制作中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需要同学们有极大的耐心。
关于最后网络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学生精心拍摄制作的成果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所以我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先作展示交流,然后教大家通过相应的上传工具将剪辑完成后的作品上传到网络,有熟悉的同学可以自己上传,或者老师上传,供更多的人观赏。
这是我这门课程的大致安排,其中对拍摄的技巧和剪辑操作方面的讲解花的课时比较多,然后带领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实践拍摄,中间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我们也是一起摸索。最后是学业评价和成绩考核,我是通过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的,表格如下:
学生学业评价表
■
从管理上讲,因为选修课是混合班,因此每个班我都安排了学生分别任命班长,负责本班的考勤、纪律及卫生,使本次选修课有序开展,纪律也较好,学习积极性也较好。
从整个教学安排上讲,我觉得中间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真正体现选修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
根据这门课程的本身特点,我觉得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趣味,作为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用趣味高尚的审美对象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在光、色、声、影中探索电影的奥妙,用真善美的审美理念影响学生。
微电影是微时展最快的产物,既满足了快速接受信息与享受娱乐,也让遥不可及电影创作走近寻常百姓。但是大量的微电影已经陷入追求商业至上和感官刺激的误区,甚至混淆微电影的概念,这必然影响微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本文将从创作的角度思考微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微电影;发展现状;创作思考;表达
2010年《老男孩》的播出引发了集体怀旧、憧憬等各种复杂的思潮,同时,也成为微电影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随后,具有好莱坞级微电影之称的《一触即发》引起巨大反响,让微电影再度走入人们视野,从此,微电影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微电影在自媒体平台随处可见。但是,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微电影现状思考
微制作、微剧情、微纪录、微投入,这是微电影的特性,鉴于此,微电影可以遍地开花,以草根、短小、灵活的方式在互联网和自媒体中风靡,对传统影像的挑战也在不知不觉当中上演;它具有完整的情节,在很短的时间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给观众以视听冲击和心灵刺激。因此,商家利用微电影的特点,千方百计的达到商业目的,自然,微电影的发展也夹杂了很多不良元素,但是依然有很多著名导演、社会人士加入到微电影的行列,引领微电影的良性发展。
二、微电影创作思考
微电影更多的是表达每个作者的内心、记录生活、实现自己电影梦的方式,微电影的创作原型、灵感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大都反应创作者本人或周围的境况。以小见大,是微电影常见的创作方式,用一件小事,反应出社会上某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如黄渤的处女作《特殊服务》、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伍仕贤作品《车四十四》。前者从人生出发,破产的老板企图在宾馆自杀,但是被误入房间的小姐从死亡边缘拉回,告诉观众,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后者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一位女司机在偏僻道路上的不幸遭遇,道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此外,类似受到好评或引起极大关注的微电影还有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尤其是最后一部《百花深处》,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三、微电影关注思考
电影不光有娱乐功能,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微电影属于电影,自然也不例外,除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人文与人性。《老男孩》之后也涌现出了很多关于怀旧的作品,80后已经步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逝去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正是微电影《老男孩》所关注的,所以才能引起共鸣,自然,作品也被社会推崇,被市场认可。它的成功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关注点的选择,80后或者70后每天奔波在节奏紧张的职场,无暇顾及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青春已然溜走,但作为天之骄子的一代,都有过梦想,作为生活在社会转型和改革的一代,他门的生存状态却不尽人意,怀旧系列微电影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再现了80后的生活,引发了社会群体性的思考。
社会变革和发展之快,让很多人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无法适应这个节奏,尤其是在北上广这些大都市打拼的年青一代,近几年成为被关注的主要群体,很多的微电影作品都在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如黄渤的微电影处女作《特殊服务》,创业失败的年轻人想以死来逃避,但是误入房门小姐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他从死亡线拉回,从而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我们在创作自己微电影作品的时候往往会面临选择怎样的主题,亦或是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这决定于创作者的关注角度,两者息息相关。社会现代化建设加速,城市化建设趋向一致,很难看到有代表地域文化的建筑,陈凯歌微电影作品《百花深处》借一个冯先生(疯先生),反应了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尴尬的矛盾。微电影的关注点选择一定不能漫无边际、摸不着边,必须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或者身边的微事件,而且一定要做到以小见大,结合自媒体和移动终端等观看方式,所创作的作品定能走入人心。
四、微电影发展思考
1、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微电影广告是当今影视广告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以产品为原型创作一部短片,可短可长,也可以分系列呈现,如大众CC微电影《巴比伦迷雾》、益达《酸甜苦辣》系列等,这些作品从表面来看,是在讲述一段或爱情、或人生的故事,但实际,产品广告已经在故事结束后深入人心。电影制作离不开商业的支撑,因此,电影在发展初期就与商业基础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与艺术的纠结也不断加深,微电影亦是如此,微电影当今的发展已不是当初的粗枝烂叶,它的制作不断地在靠近电影,从前期到最终产品制作完毕,每一个阶段都已经无限度接近电影的制作,没有商业的投入,根本无法制作优秀的作品。
2、勇敢的表达鉴于微电影的特性和网络、自媒体的播放平台,微电影的表达语境很开阔,比院线的影片可以反映更深刻的内容。自媒体已经无法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信息接受终端发展速度飞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随意和方便,对于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来说,自媒体成为其功勋之臣;网络平台相对开放,对于微电影的创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创作者可以尽情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揭示社会不为人知和黑暗的一面……在网络平台,这些都可以实现,因此只需创作者能够勇敢的去表达、去发掘。
3、思维与技巧的创新微电影除了时间长度与电影的差别外,其他制作方法几乎没什么不同,思维和技巧都可以借鉴电影。设置悬念、情节起伏、矛盾冲突、镜头运用等都可以从电影的创作思维和技巧中学习,但是,毕竟长度有限制,需要结合片子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创新。其次,在微电影中,时空的转变不像电影那么频繁,时空转换相对固定,所以,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视听冲击,镜头的安排和转换需要更有新意。
五、结语
【关键词】美国电影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启示
一、美国电影产业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美国电影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电影趁着欧洲正在处于战乱的时期,逐渐的取代了当时的法国、英国等电影打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美国的电影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依旧是独占鳌头,其中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目前年收入能够达到30多亿美元。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得到如此发展,与其运营模式的成功是分不开的,这些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美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其运行模式是分不开。就此而言,好莱坞的卓越在于他的制片厂制度和电影的分类制作售卖。在好莱坞发展的出去,有很多小公司的存在,为了能够是现在最小的成本下得到最大的利润,一些电影企业逐渐的联合到一起,早好莱坞开始建立使用大规模的生产的制片厂。这些制片厂的制度主要体现在:
第一,电影制作精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的都很精细,属于分工明确、流水线制作的方式。在最开始的启斯东制片厂,编辑部门的分工十分的精细,首先由塞纳特提出关于电影的意图,然后再开剧本会议来对剧中的任务、故事等进行讨论,最后由专业的人士来对故事进行润色,从而增加故事的笑料。
第二,制片人决定一切。在启斯东制片厂之中,制片人是有着很大的特权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是的制片人个人的特点能够在电影的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中被消散、却又能处处得到体现。
第三,明星制度是票房核心。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加大了明星对于电影票房的作用。好莱坞充分的对明星进行了挖掘和追捧,以此来尽可能的提高票房,这使得很多观众是根据明星的阵容来进行购票的,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莱坞的电影中,最经典的是类型电影,就是把电影进行分类的制作以及进行市场售卖。类型电影把艺术产片的标准化类型进行了规范,通过对于第一步成功的影片进行模仿而形成了这种模式,可以将其分为:音乐片、恐怖片、强盗片等等。好莱坞在对电影进行了制作的同时,还建立了系统的反馈体系,从而对成功的故事以及技巧的重复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一个故事的模式、叙事技巧都是相对固定的,这是制片厂和观众进行持续性的价值交换的结果。因此,制片厂越来越看重于那些已经被验证过的叙事技巧。以及一些故事化的公式。当然,也正是由于好莱坞的恪守原则、不轻易的改变,使得好莱坞的电影经久不衰。
在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上,格里菲斯作为一个泰斗级的任务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他转战好莱坞以后凭借着勤奋以及天赋,逐渐的奠定了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上的地位。他把很多流派以及很多前辈导演们的分散的创作融合到一起,然后加入自己创造的东西,在内容上充分的体现了对于下层人们的苦难所寄予的同情和理解,形成了具有自己的风格的影片。在他之后,
电影技术变得成熟,各个国家的电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好莱坞的电影地位始终不容撼动。
二、对中国文化产业启示
中国的娱乐业的发展以及未来并不乐观,然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对其进行极大的重视。从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转变观念。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得到会进一步的发展,就应该改变人们的想法。要知道,人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且尽力的去激发他们使其释放到整个社会之中。电影在美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分工很精细的工业,它主要提供的是娱乐而不是说教,是一种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方式,而在我们这里却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反思,淡出原来的教化功能,更加的突出娱乐,或者至少要将两者进行统一,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够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注重顾客导向。要注重迎合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发展,电影的票房不断的上涨,展示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需求之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提供具有高品质的电影产品以供娱乐很重要。所以,电影产业应该提升影片的质量,吸引人们兴趣。
第三,拓展衍生品。电影的衍生品来源于电影,可以在电影放映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为电影创造出更多的收益,同时也可以使得电影有更进一步的宣传,更加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电影的衍生品我们之前见到很多,米老鼠唐老鸭就是代表。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于美国电影产业,以好莱坞为代表,对其发展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对于美国电影产业的介绍对于它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启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雯;任东改;;动画运动规律中动作的中国式思维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3期
[2] 李晓蓓;蒋安;;影视产业中的集聚经济――从好莱坞到横店[J];电影评介;2006年13期
张会军(以下简称张)电影教育的普及在中国是这几年的事电影的专业教育或者说精英教育我们国家不输于国外,甚至中国电影教育比西方国家的电影教育质量还要好我们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外的电影教育相比,我们的差异集中在三个方面:精英还是大众?国外的电影教育是精英和大众并存,一些专业的专科院校二级院校主要培养精英型的专业艺术人才,例如:俄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的电影院校,而在一些综合大学中,则是普及型的多是以学校整体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设电影知识和史论研究的课程。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在90年代中期前,特别是电影学院完全是培养精英型的电影专业人才。而现在,在国家扩大教育规模的形势下, 些综合大学,也纷纷以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和专业背景为依托开设电影(电视)并冠以。“影视”的名称招收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
实践还是理论?国外的电影专业院校本科层次的专业电影教育是制作实践型的,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MFA是制作实践型的,其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理论型的。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中,电影学院本科层次的专业电影制作教育是实践型的研究生教育有实践型也有理论型的我们国家的些综合大学,本科有实践/理论型的,研究生全都是理论型的基本上是“光说不练”。综合还是专科?国外国内的电影教育有综合的也有专科的,基本上综合多于专科。综合培养的影视人才普遍存在包罗万象定位不清划界不科学等特点。专科的电影教育中也有分专业培养和不分专业培养两种情况,后种情况比较多。甘现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7学生到毕业的时候,可以拍上胶片吗?
张 现在的学生多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各个系的学生都要尝试进行一些拍摄训练,积累制作过程的经验和程序体验。由于经费的问题低年级的时候都是用DV进行拍摄也有是用Beta的。根据专业的不同,作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拍摄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就是感受拍摄全部过程的有进行些技巧训练的,摄影系拍摄胶片的机会比较多,包括16mm(负片及正片)35mm(负片)。其他的同学要等到4年级的时候才会接触到胶片,他们一般有若干个短故事片可以拍摄由学院提供前后期设备灯具、胶片、洗印、经费由于学生比较多必须要竞争这是一种激励机制。当然,有人对这样的做法会产生异议说这种竞争没有意义,或者是会变得非常奇怪。没有办法我们现在就要给学生形成这样一个习惯以后毕业出去了也是有竞争力才有可能找到资金才能拍上片子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任何事情是不会自己不争取就送上门的,甘学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电影前期和后期制作设备了,是什么样的情况?张很多国外的电影专业人士和教授到北京电影学院参观看到了我们国家的电影学院拥有与世界电影制作同步的如此先进和价值昂贵的电影前期(摄影机照明灯具辅助拍摄器材)和后期制作(数字制作,后期编辑工作站声音系统)设备他们非常惊讶他们的惊讶不只是学院的设备怎么样而是对我们这个国家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电影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还没有办法使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时用上设备,这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但是对今天的学生来讲已经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了,甘我知道在国外综合大学的电影(学院)和专业中学生也是用DV拍摄作业毕业的时候会拍16ram胶片的电影(还部是自己付费)学生在学校根本不可能拍上35mm的电影胶片相比之下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是幸福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是吾可以在心里感受到这种幸福。
张 我始终认为:学习电影定要按照胶片的技术规模和程序学习,这是最高层次的,学会了这个,拍什么电视DV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只有学习了电影的技术用胶片进行了系统的训练才会体会胶片的质感和拍摄制作的流程才会有学电影专业的感觉和心态,在电影领域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技术的系统和思维的方式才能够面对所有的技术和艺术问题,我也看到,现在的一些人认为电影技术已经越来越简单化甚至很多人都在拍摄DV认为获取影像容易了。实际上现在是设备的形式多元化了在操作上比原来简单了但是设备的多元化和操作的简单化,并不等于影像技术标准的简单化,现在用DV是可以拍摄出影像来,但是用胶片进行创作和拍摄的那种感觉节奏时间思维技术严谨控制只有拍摄了胶片以后才会获得,正如现在谁都会做饭但是可以称之为厨师和大师的不多。我们不能把会拍和可以拍作为我们的终极标准。电影学院现在仍然坚持拍摄35ram电影胶片,是因为这是我们学院的传统是因为我们学院有各个专业的教学在支撑是因为我们有套比较系统的课程和实践的方法在保证是由于我们有青年厂采用一整套的电影实习方法保证学生毕业作业的完成,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电影教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有这个意识,教师有这个意识,但是,学生很多的还没有深刻的有这个意识。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真人电影;自由度
中国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37-2
一、电影与三维动画的特点和关系
电影是一门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真人电影就是必须有真人参与,实际拍摄,借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为画面的手段。在银幕的时间和空间里,塑造运动的、逼真的、音画结合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三维动画,是指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世界,动画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求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图纸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最后按需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所有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所有的一切均在电脑中完成,全数字化影像。由于其精确性、真实性和高度自由性,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学、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在电影制作方面,这项新技术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受到了众多客户的欢迎。三维动画可以用于电影电视剧的特效制作(如爆炸、下雨、烟雾、光效等)、特技(变形、撞车、虚幻场景或角色等)、广告产品展示、片头飞字等等。
三维动画是电影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电影包含三维动画。三维动画也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亲近感、逼真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与三维动画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二、电影与三维动画的制作原理
三维动画是一种特殊的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电影包含三维动画,所以在整个制作环节中有很多相似性。前期,都是确定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确定构图和光影、运动方式和时间、音乐与音效等,各种场景、角色的设定等工作。后期,主要是将之前所做的视频片段、声音等素材,按照分镜头剧本的设计,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编辑,最终生成动画影视文件。
三维动画与电影在生产中主要的区别和不同在于中期制作层面,电影是实拍素材,三维动画是计算机生成影像。
电影中期制作:
根据投资方意图、资金状况,选择导演、演员,组建摄制组,包括:场记、化妆、道具、灯光、美术、后期指导、跟组剪接等等准备开机。现场拍摄:道具、服装、拍摄设备由剧务负责安排租借或生产制作,演员由导演选定,化装、服装到位。摄影、灯光负责现场拍摄。在导演的安排下,演员彩排、走位。导演负责影片的整体创作以及摄影制作组织人员的分配等各项工作。客户现场监制并协调摄制组工作,如不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导演沟通,利于双方妥善处理。摄制组演职人员准备、彩排、拍摄。拍摄中会遇到方方面面问题,要由导演协调处理,许多难以拍摄的效果要根据资金情况酌情处理,还有天气、交通等等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可选择在影棚中拍摄,还是外景拍摄。
三维动画中期制作:
同样根据前期的设定,在计算机中通过相关制作软件制作出动画片段,制作流程为建模、材质、灯光、动画、摄影机控制、渲染等,这是三维动画的制作特色。
与真人电影制作相比较,三维动画其实就是整个电影制作的数字化,全部电影制作过程在计算机中完成,环保、低消耗,而且能够完成实拍不能完成的镜头,制作不受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可修改性较强,可以大大降低拍摄成本。
三、电影向三维动画数字技术靠拢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和制作软件的增加,三维动画数字影像技术大大拓宽了实景拍摄的影视效果范围;其不受地点、天气、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在成本上相对于实景拍摄也节省很多。电影制作的最主要三个方面在不断的三维化就是最佳例证,包括演员、置景和摄影。
(一)角色的三维数字化
演员的自我与其所要塑造的角色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甚至使很大的差异。不仅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文化程度的差异,也有性格气质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等等。面对这种差异,演员不但需要自身主动向角色靠拢,同时也需要一些外在的手段处理,将其入戏。早期电影依靠化装、服装等手段将其整合成特殊角色,如60年代的《人猿星球》,用橡胶倒模,角色表情僵硬,难以表达细腻情感。后来利用橡胶面具内安置电机马达,实现机械处理细腻表情,如《勇敢者的游戏》,狮子、河马等,但受到种种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导演的想象,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就是为了等待三维技术的成熟,成功塑造了现实中没有的角色,纳美人。与真人交相呼应,成功表达了剧情的意图。通过三维技术,演员不再受现实的方方面面的限制,可以根据导演的理念量身定做,而且没有明星的片酬,每一个动作可以无限细分地去慢动作把握,细腻准确地不受外在限制地把握出来。
(二)置景三维数字化
按照电影美工师设计的电影布景图样和要求,制作拍摄影片所需要的各种典型环境的布景。电影置景的各主要工种有建筑木工、雕刻木工、建筑油漆工、彩绘工、裱糊工、建筑瓦工、泥塑工等等。花费巨大,尤其是古装戏或科幻片,整部戏几乎所有镜头的所有场景都需要全新建造。为了避免资金的浪费,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早期电影分层处理,近景实体搭建,中远镜整个用幕布手工绘制效果,如《宾虚》沙漠、城堡、天空都由巨大的幕布绘制而来。在后来,使用蓝抠,演员近景只需在蓝色幕布前表演,通过后期软件直接替换成所需的背景,在蓝布上放置跟踪点,可以实现摄像机的运动与场景的完美结合,代表作如《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几乎全部在影棚中制作完成,演员只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动作拍摄,其他均交给三维后期部门完成,无论在宇宙、宫殿还是飞船上都表现得惟妙惟肖。
(三)摄像镜头数字化
摄像就是使用摄像机把光学图象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最后得到的标准信号可以送到录像机等记录媒介上记录下来,或通过传播系统传播或送到监视器上显示出来。由于电影摄像机画面精度高,机器庞大,不便于操作,所以对传统摄像师一般如下要求“稳、平、准、匀、清。”“稳”,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的表达,破坏了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平”,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横平竖直,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正好的。“匀”,是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他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清”,正常情况下,画面聚焦应清晰。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早期一般使用固定镜头,采用三脚架固定机位,避免运动,但这样就是剧情呆板,缺乏生动,死气沉沉。后来使用了轨道、摇臂,以及斯坦尼康等稳定设备,大大拓展了剧情跌宕起伏的丰富性,但由于摄像机和摄影师的物理空间问题,仍有许多地方去不了,许多东西拍不到。
采用三维动画的数字化摄像机可以完美解决上述的所有问题,在三维中,默认的摄像机自然就能做到稳、平、准、匀、清。由于数字技术不是一次性拍摄,是计算机仔细推敲的结果,所以许多要求非常熟练的技巧可以反复试验加工习得。另外由于在计算机中虚拟生成,没有自身的物理空间,所以可以自由穿梭,任意驰骋。影片《战栗空间》中,虽然为现实中的普通场景,但就为了追求摄像机的最大自由度控制,导演将场景整个数字三维化,在影片中实现常规下难以拍摄的镜头,令观众耳目一新。
四、结论
三维动画会逐步替代真人电影,美国已经宣布10年到15年之间消灭胶片,2020年三维动画生成的影像将肉眼无法分辨。电影三维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不久的将来,电影工业可能类似于现今的三维动画企业,只剩下了技术人员在计算机前辛勤的工作,一切阻碍和限制将在虚拟数字化中灰飞烟灭,自由、高效、环保、重复修改,为电影艺术开启了多种可能性,更好地融合人文精神。
关键词:剪纸;定格动画;材料
剪纸动画是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中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片类型。
1 早期中国剪纸动画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是以万古蟾为首的动画制作人,实地考察和研究剪纸并将剪纸这门艺术运用到动画里。作为第一部初步探索和研究剪纸的动画,在《猪八戒吃西瓜》这部动画中,人物形象多为侧面,在人物的全身做了很多关节与皮影戏中的关节相结合。同时在这部动画中,猪八戒、孙悟空、唐三藏、沙和尚这几个人物形象都以平面绘画雕刻为主。把控人物的动作节奏的是通过将人物放在摄影机下面,拨一个动作拍摄一帧这样的方式进行拍摄的。作为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先前这样的探索,在《渔童》这部动画中,不论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拍摄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人物动作上结合了舞蹈型的动作,运用剪纸的形式强调了装饰风格,着重表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场景上也产生了切换多场景的形式,摆脱了《猪八戒吃西瓜》中单一的场景方式。
这些探索和研究使中国剪纸动画走向辉煌,1961《人参娃娃》,该片获得了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埃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银美人鱼奖”,这是首次在国际获奖的中国剪纸动画。1963由万古蟾、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是此时最优秀的剪纸动画片。这部电影在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上比较成熟。在塑造人物方面,还是结合了皮影和剪纸的方法,同时又加入了绘画技巧,再也不是平面剪纸了。在动作方面结合了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使其表演和内容相结合,场景与中国绘画相结合发挥了更大的名族特色。在1964年6月获得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中国剪纸动画的辉煌时期有十多部动画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奖项。例如,《长在屋子里的竹笋》(1976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猴子捞月》(1981年)获加拿大第十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一等奖;保加利亚第四届卡部落奥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鹬蚌相争》(1983年)获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等奖;南斯拉夫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动画片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火童》(1984年)获首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第二届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一等奖。中国剪纸动画走上了鼎盛时期,都是以中国的民族特色为着重点。故事情节都是从中国传统故事而来,有着深刻的寓意,对人们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剪纸动画的衰退,21世纪以来,中国的剪纸动画少之又少,大家纷纷加入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行列。但在新时期下中国剪纸动画也在缓缓向前发展,不同的剪纸形式纷纷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且结合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如今的剪纸形式五花八门,有欧洲剪纸(也叫做剪影)以剪影的方式制作动画,也有以色彩色块的方式,单帧拍摄的动画,还有结合二维平面,用电脑绘制,制作关节,通过搭建场景再逐一拍摄。现在三维动画也在模拟纸质效果并通过绑定骨骼表情系统,材质灯光进行剪纸动画效果。
2 国外剪纸动画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剪纸动画已经从传统向新世纪发展。如今剪纸动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再仅限于中国传统工艺上的剪纸。
法国剪纸动画《三个发明家》Les trois inventeurs1980,本片在2006年法国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位列第76名。此片运用的是纸雕的形式,以精美的纸艺雕刻呈现出一系列故事。而且故意挑选了巴洛克甚至是已经走向扭曲的洛可可风格,应用的剪纸形式更加繁杂。
法国剪纸动画《王子与公主》Princes et princesses(2000)。本动画为芝加哥国际儿童影展最佳动画影片。以剪影的方式呈现师徒三人创造的六个小故事,剪影画面穿越中世纪的欧洲、古埃及还有日本。
《英国剪纸动画 剪纸工艺》The Paper Architect(2013)。本片由纸张建筑师Davy and Kristin McGuire制作,将真人与立体剪纸相融合,将装置艺术与文艺的独白和投影的梦幻恰到好处地融合到了一起。
现在剪纸动画再也不是局限于平面动画,而是逐渐走向了立体。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剪纸动画,并结合了国外的剪纸动画。笔者得到了启发,开始制作一系列利用远近构图的方式层层叠嶂立体的剪纸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虽然场景的景深还是会受到纸片本身的影响造成平面单薄的效果,但是通过前后近远景的摆放,再通过一帧一帧的拍摄,使剪纸动画不再是单单的平面运动。利用前后景观的错落,还让笔者在创作中有个小小的发现――镜头语言的运用,近景远景的切换,剪纸动画再也不是单一的镜头运动了,可以准确运用中景、近景、远景、推拉摇移等多种镜头语言。
以上是笔者对剪纸动画的发展线索的梳理,以及对剪纸动画在新世纪的发展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分析。通过分析正在尝试的作品,笔者认为剪纸动画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以前,在新世纪要迈开步伐运用新技术、新形式进行实践,在前进的过程要不断本着传承与开拓的精神。不能忘记以前,也要展望未来。注重实践,敢于实践,将其应用到我国剪纸动画的设计与应用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