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沙漠治理规划

沙漠治理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1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沙漠治理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沙漠治理规划

篇(1)

关键词:库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鄯善县境内,距离鄯善县城内仅有1.5km,东西长62km,南北宽40km,总面积约1880km2。集旅游、沙疗、影视拍摄、沙雕、写真、汽车拉力赛、考古(古楼兰遗址在此)等功能于一身。沙漠北侧仅一沟之隔,是树木参天、绿荫葱葱、葡萄成排,沟内流水不断、泉水潺潺的景色。沙漠南侧和西侧受东北季风影响,每年冬、春2季在大风的作用下,使沙漠不断前移,经过长期积累,逐渐形成心月形沙丘,经过长年累月堆积连成一体,促使沙漠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加,“沙进人退”现象时有发生,道路交通时常受阻。

沙漠治理已提到鄯善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林业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同时,上报自治区列为国家重点沙漠治理项目。2015年10月,国家防沙治沙会议在鄯善县召开。

1 沙漠防沙治沙造林原则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节水灌溉原则;低投入、高生态效益原则;治理后发挥生态林主体性原则。

2 规划

库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设计中,积极借鉴鄯善县以往生态林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筛选抗旱、耐盐碱生态林树种进行合理培植,库木塔格沙漠危害主要来自南侧和西侧,共分3期完成。

3 水源

库姆塔格沙漠防沙治沙造林采用打井方式铺设低压管道,采取滴灌方式植树造林,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4 选择防沙治沙造林树种

库姆塔格沙漠造林采取乔灌搭配混交造林,主要采用树种有:乔木:胡杨;灌木:红柳、梭梭、沙棘、枸杞、花棒、毛条、沙拐枣等。这些树种耐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适应在沙化严重、土地瘠薄的沙土中生长。

5 防沙治沙造林方式

采用“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沙治沙造林体系,有效提高了防御风沙危害的能力,阻碍沙漠前移,遏制土地沙化,促进植被尽快恢复,采取了乔木株距为3m,灌木株距为1m,行距均为3m的造林模式。

6 林内效益

为了有效利用林内资源,在种植梭梭、红柳等灌木时接种大芸,增加林副产品收入,沙棘果实制成饮料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枸杞既是中药又能保健,对增加林内直接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篇(2)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面临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等难题。

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全区防沙治沙效果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转变。据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41.69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34.32万公顷,“绿带”锁住了“黄龙”。

而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之外,荒漠化治理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生态屏障,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组合拳”治沙

内蒙古多年来坚持科学治理、综合治理的方法,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防沙治沙。以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区――阿拉善盟为例,当地因地制宜,实施成效显著的防沙治沙“组合拳”,有效阻止沙漠蔓延。 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企业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与风沙的长期抗争中,阿拉善盟摸索出以灌木为主,灌木、乔木和草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以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建设格局。

阿拉善左旗(县)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村)位于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从1992年起由林业部门实施飞播造林。如今置身其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过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羊没有草吃,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少了,生活也变好了。”

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芒来嘎查,一眼望不到边的梭梭林令人震撼。但多年前,芒来嘎查风沙频繁、土地贫瘠,不少世代生活于此的牧民纷纷搬离。

“梭梭林阻止乌兰布和沙漠扩展蔓延,保护黄河、贺兰山和附近的铁路,牧民还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增收。”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由于这片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适宜人工种植梭梭。当地2011年规划的40万亩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万亩造林面积。

此外,2010年启动、总投资4亿余元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效果初显。当地林业部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形成一定的锁边林带,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局地环境改善。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距北京约500公里,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贯穿东西,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2.4%。2000年以来,作为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当地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启动实施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态建设理念,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纳入各地党政领导的年度工作实绩考核内容,采取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等方式提高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综合效益。

当地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鼓励各地大力发展灌木饲料林基地、木本粮油原料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和林果经济林基地;将生态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在创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机制方面,赤峰市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造林”等管理模式,提高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在工程规划上,当地还注重改变过去规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乡村界限和各项工程界限,突出规模效应,降低建设成本;在组织形式上,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治沙。

卫星监测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基本形成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

治沙背后的致富模式

内蒙古近年来把防沙治沙与调整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

牧民乌尼尔道格陶,曾是在库布其沙漠里生活40多年的“生态难民”。风沙一次次威胁着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铁锹“抢救”自己的家园。“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2007年,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的几十户牧民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当地一家治沙龙头企业投资兴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这里后,由一种身份变成了几种身份。”乌尼尔道格陶笑着为自己“定位”:他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他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B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闲暇时在紧靠新村的旅游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

这些来自散居在七星湖周边杭锦旗独贵特拉镇道图嘎查(村)的牧民,拥有面积广阔的草场,但沙化严重。企业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牧民搬出来,为的是打造“生态无人区”,让沙漠得到自我修复的同时,也让牧民过上崭新的生活。

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企业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企业为沙区老百姓建设了一些沙漠小镇区和沙漠农牧民学校,让老百姓同样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篇(3)

关键词:宁夏北部地区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 环境地质问题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49-02

宁夏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地带,东、西、北三面为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围限。受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较为突出。据有关资料[1~2],目前,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迁移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局部已逼近贺兰山西麓。因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形成具有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而成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严重制约宁夏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该问题的认识,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对加快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

1.1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程度与分布范围

由于宁夏北部地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在低缓丘陵及台地上,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现象普遍,尤以黄河以东陶乐东部,灵武、盐池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永宁县西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土地沙化与沙漠化最为严重,地表呈流动沙丘及沙带成片分布。其余地段呈流动沙丘及沙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石质荒漠相间分布。

结合地面调查并参照宁夏自治区水科所《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宁夏土壤侵蚀图研究报告》中风力侵蚀指标,依据地表风蚀形态特征,植被覆盖程度,将该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类型划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严重沙漠化土地四类[3],见图1、表1。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轻度以上)面积1143.6km2,占全区土地退化面积的24.0%,强烈发展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776.6km2,占沙漠化面积的67.9%,中度沙漠化土地占土地沙漠化面积的32.1%。

1.2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发展进程

该地区经过多年的治沙工作,土地沙化的趋势有了明显的逆转,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如银川市以西平吉堡一带的平铺沙地经治理已转化为耕地及果园等。但根据2009年开展的第四次荒漠化与沙化调查工作表明: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处在一个“整体进一步好转、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仍潜在危机的阶段”。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加之治理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从总体上尚未扭转十分严峻的局面。

2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因素有多种,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1 气候原因

2.2 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对风力侵蚀影响,主要是对较大范围风力活动的影响。起伏大的山体能对风力起屏障作用,能分散风力或形成风口;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风力大范围活动。宁夏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区地貌主要是比较平坦的缓坡丘陵、戈壁,因而造成较大范围内风蚀强度大。

2.3 植被覆盖程度和地表岩土抗风蚀性

植被覆盖与沙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宁夏北部地区各类草原植被覆盖度均较低,且植被覆盖度由于季节和耕作的影响很不稳定,尤其在大风季节覆盖度几乎等于零。春季风沙多,秋季风沙小,均与大地植被覆盖度相一致。地表岩土多砂质和砂砾质土,抗风蚀能力弱,风力侵蚀强度也就大。

2.4 人为活动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诱导和加速土地沙化、沙漠化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宁夏北部地区生态较脆弱,人们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意识相对缺乏;贫困和缺乏收入来源又驱他们只好采取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放牧、采集干草、打沙蒿、铲草皮和收集薪柴等)。另外,宁夏北部地区的采矿活动对土地的沙漠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4 防治对策

该地区的土地沙化与沙漠化防止在地方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就。2009年开展的宁夏第四次荒漠化与沙化调查工作表明,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处在一个“整体进一步好转、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仍潜在危机的阶段。”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趋势下,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亦有加剧之势,持续开展防治工作,从根本上扼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针对宁夏北部地区沙漠化发展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防治对策可分为社会化防治和技术性防治。

4.1 社会化防治

(1)加强法治宣传,依法防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通过全社会防沙治沙意识的增强,使土地沙漠化治理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建立起法律、法规为依托、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工程拉动、政策扶持、经济互动、产业巩固、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运行机制。

(2)以灵活的政策将治理环境与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移民政策,调动群众治理环境积极性,进而提高群众治理环境意识,促进地质环境转为良性发展。

(3)对于贺兰山北部地区分布的矿区,从制度上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治理措施是边生产边治理,减少矿山固体废料及粉尘排放。使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2 技术性防治

(1)对于沙漠区,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地区,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类生存与生产条件为目标,应采用禁牧迁人,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由于沙漠中的乔、灌木资源已大面积消失,现存稀疏的植被已无力抗衡,靠自然恢复生态难度较大,亦采用飞播种草等综合措施。

(2)对于严重发展的沙漠化地区以生物固沙为根本,以畜牧业为中心,加强高效草地建设,推行的退耕还林、还牧,舍饲圈养、生态移民等措施,建立生态经济型畜牧业;施实休牧、轮牧,同时,对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沙产业,辅以人工种草或固沙工程[6~7]。

(3)对于正在发展的沙漠化、潜在沙漠化地区以生物固沙为主,以节水为关键,推广节理灌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加强草原建设,退耕还林,长远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水利枢扭工程,进行扬水,发展林网带工程,减少风沙,提高植被成活率[6~7]。

5 结语

贺兰山北部地区东、西、北被毛乌苏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包围,贺兰山横亘中央。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环境处于不利位置。受西北季风、长期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使得该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对贺兰山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环境地质问题的初步研究,简要分析了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提出了合理、经济而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振兴地方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2001.

[2]宁夏工程地质勘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2001.

[3]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宁夏土壤侵蚀图研究报告,1994,2.

[4]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委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宁夏卷,1996.

[5]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总第15期.

篇(4)

(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3)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危害严重,引起土壤退化,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经过长期治理,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土壤沙化形势尚未根本转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过去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解决措施,以求为未来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土壤沙化;西北地区;干旱;土地利用;沙漠

土壤沙化是在风蚀和风力作用下,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或可利用土地变成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最终变成沙漠的过程。在我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近年来由于过渡放牧、农田开垦等人为原因,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土壤因失水而变得干燥,土壤黏性降低,土粒分散。而在风力减弱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因此,土壤沙化过程包括土壤的风蚀过程及较远地段的风沙堆积过程,土壤沙化会使土壤贫瘠化、粗粒化,相应的土地演变成荒地[1]。

1 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研究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治沙中心和综合试验站,通过对土壤沙化地区考察和研究,基本明确了土壤沙化地区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70年代后期,针对土壤沙化趋势,国家相继启动了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 (草)工程等。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学者开始利用3S技术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沙化过程,研究人员掌握了大量精确数据,提高了土壤沙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2]。新世纪以来,我国土壤沙化趋势整体得到初步遏制,土壤沙化程度减轻,植被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毁林开荒、水资源滥用、过渡畜牧等人类活动,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面积仍然处于扩展状态,但扩展的速度已经趋缓。

2 土壤沙化防治工作的不足与缺陷

2.1 违背自然规律,防治脱离实际

在防治土壤沙化过程中,存在违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盲目改变本地固有景观格局的现象。我国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土壤沙化地区分布相对世界同纬度带偏北,自然带的分布决定了沙漠土必然是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典型代表,因此,试图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方式完全代替原有土壤沙化区是不可能的[3]。在内蒙古部分人工林区,因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树木生长所需水分难以获得有效补充,只能勉强维持存活,这些人工林既无法阻挡风沙肆虐,也没有可利用的经济价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新一轮的生态退化。

2.2 单纯依靠政府,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传统观念和认识上,多数人认为政府是防治土壤沙化的唯一力量。以至于无论是在政策和法律制定层面还是在具体规划以及实施方面都忽视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事实上,通过防沙治沙,减缓甚至逆转土壤沙化趋势,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运作方式投资土壤沙化区冶理与开发的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使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成为防治土壤沙化事业的积极力量,这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使之与防治土壤沙化事业相配套,这方面工作显然落后于土壤沙化紧逼的步伐。

2.3 注重工程建设,轻视保护工作

植被保护是防治土壤沙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对策之一。长期以来,对西北部分土壤沙化地区虽然投入巨大,效果却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边治理边破坏,治理的步伐跟不上破坏速度,仅仅片面强调治理,注重兴建大规模工程,没能把以防为主、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原则加以落实[4]。防治土壤沙化首要考虑的是对现有可利用土地给予有效保护,对植被相对较好的地区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进行修复,防止土壤沙化继续蔓延产生新的生态破坏,这也是防治土壤沙化最基本的措施。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是,已经经过治理的地区得不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滥牧、滥伐、乱挖等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以致陷入到治沙后造沙、造沙再治沙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我们治理土壤沙化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土壤沙化发展的速度。

3 未来防治对策探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自然背景下,要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进行全面规划,逐步建立起防、治、用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防沙治沙体系,努力改善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议未来西部地区防治土壤沙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

防治土壤沙化工作应当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生物措施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乔灌草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植物品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降水较少,水分条件相对较差的干旱土壤区应该实行围封保护,休牧禁牧,禁止滥采乱挖、乱砍乱伐,封沙育林育草,可适当增种防沙抗旱的特有植被,重点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对于极端干旱、植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土壤沙化区,不宜硬性安排植树造林。

3.2 提高科技含量,注重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防治土壤沙化工程是一项跨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广泛的研究才能有足够把握展开治理,要重视科技在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的作用,增加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沙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西部地区的矿产、水、植物等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壤沙化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包括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技术与可持续经营模式研究和示范、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5]。

西北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应当加强地方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培养专门的治沙造林人才,培养基层技术人员,引导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设施、设备的作用,推广、普及治沙造林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而推进土壤沙化防治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拓宽融资渠道,立足实际,着眼未来

防沙工程的背后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支持不能单独依靠政府投入,应当拓宽防治土壤沙化融资渠道,促使土壤沙化治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土壤沙化的治理要与农牧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配套后继产业的发展,立足生态建设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快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实现退耕还林后“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三赢”之路[6]。

此外,土壤沙化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一方面源于很多人对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防治土壤沙化与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我国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虽然涌现过很多先进模范,但是由于防治土壤沙化工作具有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后续资金难以为继的特点,治理者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来冶沙,结果却是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可很多治沙者却因此陷入经济困难的窘境,很难对其他民众产生示范带动效应,也极大削弱了他们的治沙积极性。因此,对已经治理好的土壤沙化区,国家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使治理者摆脱经济困境并有所收益。同时,对承包治理土壤沙化区的人员应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减少低效的劳动。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防沙治沙是一项利在千秋,功却不一定在当代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目光短浅,好大喜功,治标不治本,不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更是事倍功半,土壤沙化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7]。应当在我国土壤沙化趋势明显的地区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将生态建设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教育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当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完善各级治沙工作机构,实行专项工作目标责任制,从制度上扫清阻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参考文献

[1]季方,樊自立,赵贵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及对土壤性状影响[J].中国沙漠,1996,2:161-165.

[2]张仁健,周家茂,曹军骥.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J].中国粉体技术,2007,1:1-5.

[3]张荣群,刘黎明,张凤荣.我国土壤退化的机理与持续利用管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52-54.

[4]高照良.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J].泥沙研究,2012,6:1-10.

[5]白一丁.发展沙产业:治理沙漠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1.

[6]康晓达.西部地区沙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5-38.

篇(5)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转贴于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考试吧2010-11-20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篇(6)

植树加种草多管齐下

沙尘暴曾是澳大利亚的一块心病。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许多地方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漠化,一旦刮起大风,沙尘暴就会发生,尤以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的沙尘暴最为频繁。

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洒下了200万吨尘土;20世纪90年生的一次沙尘暴,卷起的尘土随着气流围绕地球环绕了3圈;2002年掠过格里菲斯市的沙尘暴,一小时内给城市覆盖了厚厚一层沙尘,使澳大利亚当年经历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沙尘暴的频频光顾,让政府不得不挠头反思。

正像澳大利亚首席环境学家安德鲁说的那样,沙尘暴是澳大利亚人早期只关心经济效益,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恶果”,也是各国工业化阶段面临保护环境和发展的客观矛盾。

上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许多地方的森林大遭砍伐,成了炼矿的燃料。1788年以来,澳大利亚被砍伐的树木高达200亿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降雨量减少,土地大面积,继而引起沙尘暴。

痛定思痛,澳大利亚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开始考虑如何治理沙尘暴。除了制定有关管理法规,包括联邦议会1936年颁布的《草原管理条例》、1989年制定的《土壤保护和土地爱护法案》,还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利用植树、种草等多种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沙的战略。

植树种草据说是最有效的防沙办法,澳大利亚为此开展“绿色澳大利亚”运动。在一些城市,政府免费给盖房子的居民发放树苗,不种植者将受罚。街头巷尾的树下无一例外地都铺上了木屑或透气胶粒一类的东西,这样既不影响树木对水分的吸收,风吹过时也不会扬起浮土。在建筑物与围墙之间的狭小地带,人们也精心种植花草,并在花草边铺上碎木屑。

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亚根据干旱程度对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植了不同植物进行防沙治沙。对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们先种草使流沙固定,然后种豆科等植物,最后种乔木和灌木。对于年降水量超过250毫米的内陆沙丘,则主要是种草。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瞄准沙窝“三板斧”治沙

干燥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澳大利亚土地荒漠化主要由于草场退化,广阔的平原地区也是沙尘的发源地。为此,澳大利亚重点围绕牧场开展了治理。

澳大利亚牧场治沙,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三板斧”措施:

第一,严格实行轮牧制度,减轻草场的负担。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隔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第二,大力推广圈养制度。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进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第三,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都不由农场主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下一年的载畜量。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另外,在农耕地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也相当强。为了减少土壤流失,许多农场的坡地上种的都是多季作物,因为坡地上的单季作物在翻耕时会造成更严重的土壤流失。不仅如此,农民们还尽量避免在干燥的日子翻耕土地。

为了顺利实施上述制度,澳政府健全了相关的法规,同时严格执法,对违反法规的人严惩不贷。

治沙固沙去沙漠淘金

植树、限牧是澳大利亚对付沙尘暴的主要措施。不过澳大利亚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又推出另一高招一把治沙固沙与发财致富结合起来。

为了保证一些沙漠地带的长久安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开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长期地、可持续地促进沙漠地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所谓“沙漠知识经济”,就是在沙漠地区及其周围应用传统或现代治理沙漠的技术知识,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现代沙漠知识包括生物学、生态学、科学用水、建筑设计、农业和园艺生产系统、道路建设和保养、矿业、边远地区卫生教育服务、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统等。传统沙漠知识是在沙漠地区进行土地和牧场管理、旅游经营、人烟稀少地区社会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区政府算了这样一笔“聪明账”:将沙漠开发建设好,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将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达到对沙尘暴长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护环境成为推广“沙漠知识经济”战略的核心环节。北方地区政府一方面派出专家,到小企业和当地土著人社会推广和传授治沙知识;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税、发放补贴和长期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区开办私人农场。农场的经营方向必须是生态农业,把治沙固沙与发财致富结合起来。虽是个体经营,但治沙固沙的柳条树、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区研究和开发咨询委员会下属的研究所统一发放,按规划和标准的种植方法栽种,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显。

篇(7)

本刊记者:据说国家对治理塔河投入107亿元是治理大江大河的“待遇”,国家如此重视塔河治理,是针对塔河发生的什么问题?

陈保留:塔河近期治理项目开始之前,塔河下游的生态恶化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原有的植被,特别是胡杨林大面积枯死;土地沙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在下游的考干、阿拉干等地区,地下水下降最严重的已经达到12米,超过了胡杨林能够吸收到的程度;沙尘天气达到一年160多天,直接影响尉犁县和库尔勒市;塔河尾闾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合拢,严重威胁作为战略通道的218国道。下游的生态恶化危及到曾经人口规模可观的英苏村和耕地面积曾达到40多万亩的农垦二师的5个团场。

同时,塔河的几条源流不同程度出现问题,叶尔羌河下游的200多公里和田河下游300多公里范围也出现与干流相似的生态恶化情况,随着这两条河自身下泄水量的减少,下游的天然胡扬林植被也在萎缩,这也威胁到塔河干流。

2000年前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塔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得到国家的重视,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等有关领导、专家多次对塔河流域进行考察。自治区政府在水利部、黄委会的帮助下,完成了塔里木河水资源调查和应对方案,这就是近期治理规划的前身。2001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上,总理主持会议通过了方案,就这样塔河流域的近期治理项目上马了。

记: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了已经取得了哪些效益?

陈:塔河近期规划的核心是:在源流地区通过节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确保在多年平均来水的情况下,进入干流的水量达到46.5亿方,在干流区域通过河道工程治理保证在多年平均来水的情况下,大西海子下游下泄的水量达到3.亿方。

之所以在源流地区选择“节水”作为主要手段,是因为塔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农业,而最直接、最快的就是依靠农业灌溉面积的扩大。但是过去灌溉浪费的水量十分大,所以通过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把节下来的水、排泄的水用于生态一漩复,有着很大的空间。措施包括推广滴灌、修筑防渗渠、减少和改造平原水库、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退耕封育、水量调度控制、监测站网和水文站网的建设等等,同时也包括必要的统一管理的机构建设。另外,还启动了从博斯腾湖向塔河下游的应急输水工程。

按照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通过目前已实施完成的源流节水措施,应实现每年节水19.4亿方,新增地下水开采能力2.6亿方(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明确:塔河近期综合治理实施完成后,实现工程节水26.6亿方,新增地下水开采能力4.58亿方),2000年到08年利用博斯腾和塔河两方面水源,9次实施了向大西海子下游输水,22.89亿,塔河下泄9.4亿,水头6次到达台特玛湖,通过9次输水,下游两侧地下水位有了明显回升,胡杨林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减少了局部盐积化状况,沙尘暴从每年17次减少到8次使218国道保持畅通无阻,农二师的产值也比99年增加了4.3倍,人均收入增加6078元,增加了近3倍。

记:实施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的时间只剩下一年多时间了,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但是第一个关键指标――46.5亿方水进入塔河干流没能实现,原因何在?

陈:到去年年底,源流地区每年节水达到22亿方,按着理论算法除了输送损失外到达塔河干流的水量应该很可观了,可实际上到达塔河干流的水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008年,在源流多年平均来水量增加18亿方的情况下,下泄干流的水量反而减少了17亿方。原因在于这些节约出来的水被当地扩大的耕地消化了,整个流域项目区比规划的耕地面积增加了600多万亩。

我们规划报告里面明确了,流域内近期禁止增加扩大耕地和灌溉面积。前提就是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在节水的情况下来发展而不是盲目无序扩大规模。这个前提条件没有做到没有做好,原因很复杂。开地搞成了既成事实,新开的地也面临生存的问题,不给水就要偷水抢水,给了水,资源平衡无法保证。

记:工程效益被新开垦土地抵消的现实是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河流水资源管理不能局限于水,不仅需要工程治理,还需要制度治理和观念的改变?

陈:前几年实行限额供水还稍微容易一些,这几年我们头疼的就是怎样控制限额用水,不要超标引水。现在是越往后越难,节约出来的水很容易被盯住和用来开发新的土地,引出了副作用和反弹。

现在关键还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根源在机制和体制上。比如在源流区建立分水闸、引水渠的枢纽等等,为当地水资源分配、防洪、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因为这些闸口不是统一管理,而是由地方水利部门各自自责,其中牵涉到很多的利益分配,无法真正达到水资源合理利用分配。

这需要从管理体制方面着手解决,比如,去年经过自治区政府批准,三个重要的控制性闸门交给塔河管理局直接调度管理,第一个是阿克苏河上的西大桥闸,第二个是塔河上游的塔里木拦河闸,第三个是大西海子水库的泄水闸。收归塔河管理局直接调度管理效果如果好的话,可能按照这个思路把全流域的各个河段上的大型的控制性枢纽逐步分期分批的交给塔河管理。目前只是调度权的统一管理,不包括人财物的。

机制方面也需要改革,需要实行占用水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我们打算推行两个机制,一是水费补偿机制,你超出用水限额指标,多占用的水必须交补偿费。二是实行占用生态水补偿机制。就是如果你超出限额用水导致下游生态用水不足还要交生态水占用补偿费,用严格的经济措施让用水者自己权衡,以杜绝超限额用水的现象。

记:目前实施的规划叫做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是否还会有后续治理规划?如果有的话后续治理规划将针对什么问题?

陈:现在正在实施的近期治理规划的目的是尽快遏制塔河流域尤其是干流下游的生态恶化,规划项目实施以来,一些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近期治理规划具有应急性和权宜性,在深度、广度方面暴露出不足,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认识不够,缺乏全流域的有效协调,这些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流域经济发展,各方面都提出了对水资源新的需求,流域内的城镇建设、农业增长、人口发展都使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满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急需综合规划来指导协调。我们正在着手做一个全方位的、比较长远全面的塔河治理规划。

记:生态用水被挤占是许多河流面临的问题,塔河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的重要目标也是在调节好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解 决塔河生态用水的不足,塔河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它的生态用水有什么特殊意义?

陈:一条内陆河流如果开发利用不合理,会导致河流的断流和断流点的不断上移,同时沙漠化也会不断追随着断流点上移,这是沿河的纵向的变化。无论是上游还是中游的开发扩大到一定程度,河流的中游或上游就会逐步变成河流的尾闾,下游生态恶化的一幕就会在这里重演,塔河就处在这样的形势中。叶尔羌河也提供了这样的例证,水多年下不来,得不到保证,下游植被在衰败,沙漠化在扩展。

河流的萎缩不可避免地导致流域的生态恶化,人们明显感觉这两年阿克苏的气候比库尔勒都差。阿克苏的意思是白水,说明历史上这个区域水量很大,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空气湿润,气候适宜,沙尘天气相对较少。这几年到阿克苏感觉就不一样了,开荒太多,自然植被都变成人工植被了,有点风就会扬沙,扬沙天气明显增加。

记:人们对塔河中游修建的束水堤(生态堤坝)有一些批评意见,认为不利于胡杨林的生长而带来生态负面影响,规划设计时是否考虑到这一点?

陈: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有一定影响,但是塔河中游修建束水堤是通过许多科研院所的多方论证的,我们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通过工程加强对水资源的控制能力,尽量减少汛期沿河漫溢形成的少则几百万方多则几千万方的海子、积水洼地等对水量的无效损耗,也是为了加快汛期水量下泄的速度,在上中下游水量极不平衡的状态下,通过束水堤尽可能提高到达下游的水量。以前阿拉尔来了洪峰以后,需要一个月时间输到恰拉,现在有了堤防以后时间缩短了,二十天就可以到达。另外,在修建堤防的同时,我们布设了五六十个生态闸,可以通过人工调度来满足不同时候、不同河段的生态水的需求。比如,在连续几年来水不足情况下,今年集中浇灌下游,明年把下游闸口关掉打开中游闸口,实行轮灌。沿河野生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3―5年灌一次水就能保证存活,这样来保障沿河植被的起码需求,我们可以根据来水水量情况打开和关闭闸口。

大水漫灌对河道两岸的自然植被是有益的,但是在目前水资源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实行人工调节,显然是必须的,否则下游生态水无法得到保障。记:这两年因为塔河中游没有水,棉农开始靠打井灌溉,如果这些井所用的地下水是靠塔河补给的,这会不会造成塔河地表水的进一步消耗?

陈:对塔河两岸的地下水来说,就是靠地表水下渗来补充的,地下水的开采,也是在消耗塔河水。在没有开采的情况下,地下水和地表水有一个自然平衡的转换。地下水可以开采,但需要做专门的可开采量的测算,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换控制在一个平衡范围内。在某个区域内地下水开采超过一定的标准,平衡就会被打破,地下水回补的速度就会低于开采的速度,会造成水压减小,水量不足,水井可能会报废。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在近期综合治理规划项目里规定塔河流域新增开采地下水的上限为4亿方。

记:地下水的开采将对胡杨林产生什么影响7目前对地下水的管理似乎存在着漏洞,从生产和生态结合的角度应当怎样管理地下水?

陈:胡杨根系非常发达,有纵向和横向的两类根系,纵向根可达到地下四五米以下。近期综合治理实施前,塔河下游多年没水的情况下,地下水已经降到8―12米,这对胡杨林来说就非常可怕了。一般情况下沿河的胡杨生长区域内,地下水基本上都能满足供给。因为每年塔河都有洪水,只是来水量和洪水量大小、多少的问题。以后我们会采取进一步的工程措施,通过人工渠系最大程度满足对两岸植被的需水。

以后对水井的管理,还是要统一规划。没有合理的水量调配,必然产生过度打井取水的现象。从管理职能来说,河道范围内是塔河管理局管,河道范围外归地方水行政部门管理。现在看来需要部门间的协调管理,河道范围外的需要与自治区水行政部门进行协调,他们有地下水管理权,同时也必须要跟土地部门一起做河道及工程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记:塔河是一条内陆河,越向下游含盐浓度越大,在自然状态下塔河可以靠漫溢来分散盐分的汇集,现在的束水堤和压盐水向干流排放是否会加大下游盐分的富集而使下游环境更加恶劣?

陈:这是肯定的,河流在流动输送过程中自然会带入盐分。下游尾闾毕竟是一个区域最低的地方,盐分也会向那里富集,在自然状态下,最终大部分盐分会被集中到台特玛湖的。另外,上游也有地势低洼的地方,这些湖泊洼地,也是集盐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变成耕地肯定会对土壤盐分产生影响。现在农田压盐及压盐水的处理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对塔河水质影响很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