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民消费水平

农民消费水平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1 15:1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民消费水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民消费水平

篇(1)

真正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首先要让农民的钱包真真正正的鼓起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是重点,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划分类别,农产品加工业涵盖了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以及橡胶产品加工等方面,覆盖了几乎农业工业加工的全部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正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奠定消费坚实基础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社区集体参与共享的物品或服务,它是相对于由农民或者家庭消费的私用品而言的。农村公共品包括交通设施、农村电网、农村市场、水利设施、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优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力下降,农用工业发展落后。农业机械老化且不配套,利用率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力量薄弱、经费短缺;农村交通、通信设施落后,农村法律、文化服务机构不完善。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并明确提出今后国家新增公共事业支出要主要用于农村。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电网进行投资改造,改善了农村的用电条件,又从2001年开始,实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沼气推广、小水电建设、草场围栏、乡村道路硬化等“农村六小工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要在政府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等方面注入更多力量。

发展社会公益保障事业,把基本消费落到实处

篇(2)

【关键词】 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 ,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 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 , 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 1000 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 427 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 395 亿元, 36 亿元, 85 亿元, 57 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 1000 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 2008 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 、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 14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 、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 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经济学原理》 尹世杰、蔡德容 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居民消费统计学》 易丹辉 中国人大出版社

篇(3)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篇(4)

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息消费的获取媒介比较单一。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是一般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还是电视,这种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导致信息供给的分类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有效信息资源供给少。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获取农业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农村的信息设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这将导致信息的堵塞,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的偏低,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村的信息消费意识,推动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受知识水平,交通和信息在传播上落后,有时候会导致农村居民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长期持久收入的预期不足,这个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所以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暂时性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降低。另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增加消费。所以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的信息消费市场,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劳资分配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因为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提高他们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鉴西方还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供给模式。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应首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保证农村居民可以畅通无阻的接收到农业信息。还要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完善信息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针对农民群体的价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农村居民可以消费的起。

篇(5)

(一)山东省消费现状

一是消费率稳定在47%左右,低于同期全国和世界消费水平。1999年以前,山东省消费率一般维持在50%左右。2000年开始持续下降,2005年降至42.96%,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呈“一增一降”的逆向发展:政府消费从2000年的23%增加至2009年的33.29%;居民消费则从2000年的36.97%降至2009年的28.94%。2005年以来,山东省的消费率一直稳定在47%左右,低于全国同期消费水平。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曾指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一般为61%。山东省在2007年居民人均GDP已达到1034美元,而居民消费率却仅为29.1%,相差31.9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提高,但与国内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2010年山东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2亿元,增长18.9%,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2.3%。在国内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与广东、浙江等省份相比仍存在差距。广东省的消费贡献度一直维持在49.4%-54.6%的水平上,浙江省则维持在43%-47.64%的水平上,而2008年以前山东省一直在43%的水平徘徊,低于两省同期水平。

三是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相对缓慢,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1998-2010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4%。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增长9.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2001-2004年,由于山东省多年财政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经济进入了持续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一度高达51.84%和54.7%。

(二)山东省消费结构分析

一是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山东省居民消费中食品、衣着等生存资料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53.96%减少到2009年的45.8%,而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发展资料则从2003年的39.56%上升到2009年的46.82%。2004年到2009年,山东省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保持在33%的水平。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近年来,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不仅占比有所下降,且绝对值也相对较低。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自2000年开始,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比重基本维持在3:1左右。2000―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118元提高到611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5603元提高到17811元。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0年城乡消费水平为2.6:1,2009年城乡消费水平为2.9:1。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发展观念,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理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的观念。虽然消费、投资和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归根到底,消费是根本,既是生产的起点,又是生产的归宿。只有把生产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二)加快新兴消费市场的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新兴消费的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对促进就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开拓农村市场都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生活节奏和商务活动频度的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有新的消费需求,现代化的大型家政服务中心、经济型快餐业、婴幼儿护理、婚庆与家庭等有着良好的消费需求。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健身、观光农业等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当前应积极推动以住宅、购车、旅游等为重点,以大型家政服务中心、经济型快餐业、婴幼儿护理、婚庆等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形成为契机,从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新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在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现代服务业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全省消费结构升级。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

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四)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实现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基础。一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二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三是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

篇(6)

Abstract: Studying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ianjin rural consumer for investigation object in recent years, analyzes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Tianjin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path.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差距;对策建议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income gap;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31-02

0引言

近年,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是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农村市场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份额十分庞大,但其消费份额与其所占比例却极不相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城镇居民的差额从1978年的262元扩大到2007年的11113元,扩大了近42倍。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天津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

通过对天津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变动趋势分析,天津市消费需求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但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扩大 近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天津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迅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l991年的732.87元到2008年的4593元,年均增长11.4%,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其差距也逐渐扩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91年的1585.71元到2008年的13422.47元,年均增长l3.4%。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由1991年的2.16上升到2008年的2.92。

1.2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基本处于小康阶段

2008年,天津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城镇恩格尔系数37.3%少两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3元,比2000年增加2200元,增长91.1%。

1.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虽有改善但升级缓慢,城乡差别较大 近年来,天津市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吃的质量逐步好转,食品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对粮食的消费日趋减少,对蛋奶类高营养产品的消费有所增加。食品衣着等低级需求比重持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高级需求比重上升。二是大件消费品支出增加,家庭设备电气化程度有所提高。表1所示。但同时,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城镇居民已趋于饱和且进入了更新换代时期,消费需求正在从以家用电器为主的消费浪潮过渡到以汽车住房为主;而农村居民还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率低,且照相机这类高档消费品,农村居民占有量较少,消费正在从以吃穿为特征向以用为特征的方向转变。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速度缓慢。

1.4 消费支出增长,但消费品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小2009年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30.83亿元,比2006年增长79.16%,同比增加1074.04亿元,但是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并且近几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率不增反降,表2所示。可见农村消费品市场并不活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较小。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居民的收入低在衡量影响消费水平的诸因素中,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对农民人均消费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增长相关系数达0.996。所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就会迅速增加。但由于其收入长久以来得不到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相对较小,居民消费增长缓慢,这就不利于尽快使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这正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农民消费水平低的关键因素。

2.2 预期支出增加,挤压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一是居高不下的教育支出。教育用品及服务消费经几次上涨后,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导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支出居高不下。二是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医疗价格大幅上扬和新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尚未健全,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大幅增加。

2.3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消费规模从城乡收入水平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由1991年的1844.98元和1168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22.53元和9670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3.2%,增长幅度差距达1.7个百分点。2008年,占全市人口近40%的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全市居民总消费的1/5强,这成为影响天津消费率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提高天津市农村消费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多种经营;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以深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就业结构向以从事非农业为主的多元化就业结构转变。同时,天津市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支持,统一提供良种、加强对绿色产业领域的开发,推行无公害种植业和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例如蓟县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便可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并提供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3.2 完善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的顾虑当前因医疗、保险和教育等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约束农村居民即期消费。因此,完善和健全上述相关制度及软硬设施,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一是加大农村医疗投入,降低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准入门槛,扩大其覆盖面,加强培训交流,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村居民教育费用支出。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取得初步成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因教育投入不足转嫁给学生的不合理费用,同时探索贫困家庭的政府贴息助学贷款办法。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救助农村五保、特困户生活制度,解决好失地农民转型群体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保生活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

3.3 调节收入分配,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一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逐步消除农村人口转移的障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二是建立农村居民收入稳定的增长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进一步探索现代农业的组织方式,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稳定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永梅,肖志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特征与提升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

[2]付岳瑛.试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途径[R].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篇(7)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实证分析;农民消费

一、引言

从“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推进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农民相关问题。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式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和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制定有效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多种方式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们在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和评价财政支农效率的时候,需要弄清楚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为人们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政策建议。

由于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低迷和消费能力偏低的情况,国内不同的学者和研究结构提出多种观点。薛誉华(2002)通过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缓的原因,认为提高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规模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的根本所在。李长英(2004)通过基准垄断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分析,认为鼓励国外和城市企业向农村直接投资是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孙伟艳等(2004)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特点及作用,得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的结论。宋元梁(2005)通过建立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镇化与农民收入进而消费增长的关系,认为加速城镇化建设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江勇(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农业农村经济整处在新的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时期,发展劳务经济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来解决农村富余人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本文结合当前的国家农业政策,专门从分析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入手,以新的视角讨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消费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

根据各种消费能理论,建立消费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t=a0+a1yt+a2ct-1+a3yt-1①

其中,ct、ct-1在这里分别代表农村居民t期和t-1期的消费,yt、yt-1分别表示t期和t-1的农村居民收入,此式子说明人们当期的消费不仅与当期的收入有关,还受到前期收入、前期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符合消费理论的观点。然而yt-1与ct-1之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指出:当期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即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建立模型的时候首先要合并高都相关的解释变量从而减少解释变量的个数,达到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必须知道政府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表明,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便能够增加社会需求水平,成倍的刺激居民消费和国民经济。同样的,在农业经济中,政府投资兴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优化了农民交易的交易条件,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消费。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同方向增加,属于正向的效应。我们可以从关于乘数的数量关系式来得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yt-yt-1=d0(gt-gt-1)所以,yt=(gt-gt-1)+yt-1②

其中,gt、g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政府财政农业支出,d0为财政支出的乘数,我们将②代入①式中得到下面的式子:ct=a0+a1{(gt-gt-1)+yt-1}+a2ct-1+a3yt-1,把gt-gt-1用gt来表示,即gt为模型的另一解释变量,合并yt-1与ct-1得到:ct=b0+b1gt+b2ct-1③

三、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根据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及其现状以及数据的可取性,我们选取了1986年至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决算数据)作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g)的度量指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农民的最终消费项下的农村居民消费(以当前的消费水平)作为农村居民消费项(c)的度量指标。

(二)检验分析

1.模型参数估计

我们在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时候将把③改写成标准的计量经济模型为ct=b0+b1gt+b2ct-1+t④

其中,t为随即误差项,并且假设随机误差项符合经典假设条件,在回归的过程中,我们由于选择了ct-1解释变量消除自相关性,再利用函数D(G)从而计算出gt,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④式进行回归分析。在这个公式中,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gt的系数b1的值,即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对农民消费的作用。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写成标准形式为:

ct=1480.580+6.00536gt+0.90254ct-1

t=(2.439922)(3.353716)(20.83622)

R2=0.970158R2=0.966427DW=1.5445F=260.0744

其中括号内数字代表为对应的t值。

2.经济意义检验

从上面可以看出,b1=6.00536大于0,表明随着政府农业投入的变动增加,农民的消费随着增加,这是符合经济意义的。而b2=0.90254大于0,说明前一期的消费水平(包括前期收入、财产等在内的因素)对本期消费的综合影响是正的,这在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也符合经济意义。

3.统计检验

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R2为0.970158,表明被解释变量中有97.0158℅由模型中的2个变量来解释,同时,由于n=20,k=2,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2,17)=3.59,又F=260.0744>3.59=F0.05(2,17),所以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回归模型从总体上说是显著的。再有c、gt和ct-1的t绝对值均大于2,查t分布表可知对应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这些值都是显著的,或者根据t统计量伴随的概率p值也可以看出,分别为0.0267、0.0040和0.0000均小于0.05,所以模型中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模型中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ct-1,属于自回归模型,所以转换成Durhin检验的h值检验法。根据Eview3.1软件输出结果中计算h==1.038,取a=0.05时,h=1.038<1.96=Z0.025,所以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这样ct-1也自然与t不相关),经偏相关系数检验和BG检验,表明也不存在高阶自相关性。

此外,gt和ct-1的相关系数为0.267855,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并且2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较小(远小于10)。由于在模型检验中加入了权术变量,从而消除了原本存在的异方差性,所以我们可以说此模型通过了全部的检验。

4.模型的经济分析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由于b1为6.00536,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变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有成倍的正比关系,即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的变动每增加1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就同方向增加6.00536亿元。这是我们在进行财政支农的时候最为关心的数据,也是我们在制定支出政策时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村居民当期的消费还受到前一期综合因素的影响,并且也是显著的,因为上期消费的总体水平每变动一个单位,本期消费就将同方向变动0.90254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上期消费每增加1亿元,当期消费将增加0.90254亿元。从数据表格和模型的定量检验都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它的乘数效应确实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起到很大的挤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政府应该认识到加大财政农业支出的必要性,扩大支出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达到刺激消费大幅提高的目的。只有政府当局努力完成此项任务,我们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四、政策建议

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农业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尤其是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保证农民增收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内部结构,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在“刀刃”上,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提供农民急需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良种的培育、主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来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并且还应加快城乡互动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农民市场交易的外部条件,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薛誉华.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措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