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0:0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创业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 高职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23”模式实践 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策略研究 宠物家政对高职宠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 论公安本科院校非公安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师范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证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具有行业特色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测评及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提升研究 浅谈舞蹈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薛红志,李华晶等译,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88-89.
[4]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85-86.
[5]曾智,郭义盟.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4-17
[6]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8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the releva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carry out effective reform in the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addition to set new course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lso need to establish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ough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will be larg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platform created and used,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mode, the overall strengthe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status, explore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raining mode
学生的就业情况关乎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并且与国民的经济健康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十分重要,是改善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的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以此保证学生的就业情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的创业市场活动比较活跃,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为我国青年群体。但目前我国高学历的学生创业活动相对薄弱,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并且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我国此方面的关注点也即将转向高成长创业活动。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并且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也需要相关部门的思考并加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比较明显,以培养行业尖端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同时也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技术的高等操作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除设置新的创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建设学术类社团,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来,知识的传授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创新创业理念在高职院校中也逐渐形成,这一形式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业机会,将高职院校的教学面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也就更加重要。①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船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意义
2.1 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难也成为许多大学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一点也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就显得更加的必要。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很好的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向好的方向转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学生对市场就业动态的掌握也将更迅速、更具体,从而成功实现自主创业。创业不同于就业,是一种自主的就业形式,不仅仅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我国的经济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2 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
在创业之初相对于传统的就业,毕业生要面临的挑战很大。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样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通过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才华充分发挥,将自身的潜能有效激发出来,使自身人生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样的,创业学生所创造的企业也在为社会提供实际产品与服务项目,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同样也给社会创造了公共财富。在企业融入社会的再生产循环之中,从诸多环节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贡献使创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可以说,这样的途径比较有效。②
2.3 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为学生的创业道路奠定成功的基础。在学生创业后,可在极大程度上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并能促进学生的新型技术的开发手段力度,将技术成果转化,并将打破传统的行业局限,使新的行业衍生出现,使得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过程之中,社会资源将会得到优化配置,市场的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将市场活力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2.4 推进高职教育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比较死板,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了一台技术的“机器”。根据我国相关的法规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最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实践型技术人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学生与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进行强化,鼓励其自主创业。③创业是就业层面中最高级的形式,对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最为直接有效。以此可见,加强并不断改进我国高职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也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也是我国为适应新的职业特点、推进教育水平的必然走向。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3.1 思想认识不完善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深受传统思想的限制,许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源自于教育管理人员对此方面的培养认识的缺失。大多数的教育者认为只有技术知识的传授才是最主要的,因此也忽视了创业方面的培养。相比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很多的管理者、教育者没有意思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体制中,并没有这样必要的步骤,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并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3.2 系统性较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就体现在创业培养体系上,此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学者需要将学生未来规划与实际的创业课程相结合,将体系构建完整。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此方面的系统性较弱,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④教材使用上也没有一句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育者更加看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使学生走向社会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
3.3 师资力量较弱
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很多的高职院校也都纷纷创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主要授课人员与管理者却缺少自身的专业实践性,在实战经验上较为缺失,并且根本不了解内部的实际运行运营原理。在课堂上,以单纯的课本传授为主,所传授的也都是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创业指导能力比较薄弱。在很多高职元校内,也存在着外来聘请教师的现象,但相对的传授时间较少,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4 实践活动少
我国的实际创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很难从活动中习得技能知识。创业的实践操作性高,但受到很多资金与场地上的限制。因此,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模拟实践活动存在极大的欠缺,学生因此创业模拟活动中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学习,从而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4 具体培养方案
4.1 转变教育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萌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功能中进行了强有力的拓展,并丰富教育的内涵。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指导者思想的转变。教育者需要在根本上明白这一方面的必要性,并将强自身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实力,保证在培养环节中的环环相扣,并设置独立的教育体制。⑤在实际传授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的两不误。
4.2 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为整个培养体系中的核心。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方面体现得并不明显。首先来说,课程设置就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将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保证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应建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创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重点培养。内容上应该打破传统课本的局限性,将创意思维与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目标的基础,并以此作为专业型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看重启发与探究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创业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死板的思想,在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此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水平。
注释
① 陈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3:34-35.
② 张国良.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65.
③ 肖翠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65-68.
关键词: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资助(2014-20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营销人才培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5日
我们身处变革、创造、创新、创业的时代,教育须以变革来适应时展。地方高校教育改革需从传统授业、就业教育转向应用、创业教育,这是教育与经济的接轨,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部于2010年发文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2014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策所向,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授业、就业”与“单一、同质”的方式,创建“特色、多样、创新”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引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再延续以往同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在传统教育理念驱使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有应用型培养之名而无培养举措之实,课程设置依然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实质性创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毕业生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特色化、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和培养途径,以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宗旨的一种人才培养范式,其核心是指“教、学、做、创”的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充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创业创新教育实质是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差异性教育培养理念。首先,以个性化、特色化教育为培养途径。个性化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能力的培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个性潜能、特长优势得到充分挖掘与提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其次,以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不是培养只会创新思维而不会做的人才,又不是培养只会做而不善于创新思维的人才,而是培养兼具能进行营销创新思维、又能利用营销知识进行创业,还能把所学的营销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外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美国重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英国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德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虽然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但大都形成了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为探索我国的营销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国外高校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自由与实用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多关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营销知识和学习机会、综合素养及为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营销专长人才等方面培养。特色体现为:一是人才培养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培养过程宽基础、重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将经典理论营销知识与非营销知识进行融合,体现知识与能力有机整合的理念;三是通过项目合作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在复杂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Philiph Taylor和Colin Richards,2010)。国外高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美国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需求的变化自主开设和调整课程,本科生实行学分制,但不设适合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学计划,而是实行由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组成的弹性课程体系。所有课程由通识课程(占总学分一半以上)、核心课(占总学分的25%左右)和专业课(占总学分的10%~15%)构成,以此形成了宽基础的营销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型课程和知识性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商学基础理论课、管理技能及行为理论、商业政策及法律环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入门知识,为高年级选择专业打基础,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研究两门专业类课程开设率最高。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给本科生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主要有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业财务等;英国高校的三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非常完善。其中,创业意识层次重在培养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创业通识层次重在培养具有企业家思维,创业职业层次则通过创业理论的掌握及职业训练,使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成为企业家;印度高校开设一些服务于家族企业创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重视创业课程讲授者的学术水平。由校内教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校外教授承担实训部分;新加坡有完整的一套创业教育体系,教育项目覆盖小学至大学,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理论普及以及创业实践训练。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文凭教育授课方式,主要讲授科技创业和创新课程。分为校内创业知识能力学习和海外实践操作两个学习阶段;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采取分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最大特点是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置采用与企业互动式的模块课程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并引入企业参与互动。
(三)建立创新创业机构。芝加哥大学设立创业创新中心及创新交流中心,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创新中心利用校内外及全球资源,举办如学术研究、承办会议、举办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创业、创新知识,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创业创新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支持推动创业实践;纽约大学创业研究所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创业竞赛、创业博客、初创企业训练营等项目为创业教育提供学习实践资源和基金,帮助师生创建初创企业;新加坡政府把营造亲商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繁荣创业精神作为国家长期策略,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创新创业教育。
(四)实行创业导师制。美国高校学生创业实行创业导师制。学院发动人脉资源优势,介绍校友、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创造发明家等作为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导师,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商业运作、战略、市场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导师大都有创业经历、有历任或现任企业一定职务的经验,对创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学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过程中均有全职教师和助理教师共同参与授课,教学科研队伍稳定。
三、构建特色化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个性化教育是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特色化、富有弹性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对学生负责的根本体现。高校能够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发现承认并尊重学生的既有个性;二是愿意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其个性得以提升的条件和环境。地方高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变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适合院校特色、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具体课程设置等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开放、多元、信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及企业营销实践发展,全新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理论不断涌现,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无处不在。营销教育须与时俱进,营销人才培养应适时注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社会急需的素质内涵。在创新创业浪潮驱动下,营销专业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挥、潜能激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地方农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构建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地方为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二)构建多层次、可选择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鉴于学院性质,为广东地方经济培养输送人才是该校的主要职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质,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基于专业教育、强化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培养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农、工、管理”为主要学科背景,具有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既立足专业教育,又兼顾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就业创业、升学及出国等多元化个性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致力于构建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三)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梳理现有课程设置,紧扣社会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增减课程、调整学分。借鉴国内外经验,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个平台课程,每个平台内由多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代表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模块由多门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组成;增大选修课比例;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方向类课程,突出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特色;结合创业创新培养需求,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融入四个平台课程中去,如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立创造学与创新管理;在专业课程平台设置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课程方向,分别包括营销战略、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等以及产品设计开发、商业模式、创业法律实务等课程;在实践课程平台也设立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实践方向,各由不同的实践项目构成。创新创业型实践平台设置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路演(创业大赛)创业孵化指导、创业企业见习等实践训练。通过上述课程体现设置,切实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时或就业或创业或读研等能有多种个性化的选择。
(四)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考试以外的多种评价方式,构建以体现能力为主(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个性化、多元化、可选择的评价体系。评价效果在考核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更关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方面;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依据学校、院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方面,建立本学评价、外校同行评价、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共同评价制度,合理设置各方主体评价权重;评价内容方面,将课程建设质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课程执行等关键环节用具体考核指标体现出来,充分借鉴国内外考核体系建设经验,力争做到评价内容科学、准确;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改只注重结果的单一方式为注重过程、环节的监控,将考试、学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设定学分互认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守兴,广少奎.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2010.10.
[3]姜慧,殷惠光,徐孝旭.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4]李彤,李莉,李立清.美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发展概述与启示[J].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2015.8.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五力”培养培养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但是其发展速度与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在我国亟须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破解就业难题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要力量
遭遇金融风暴肆虐之后,我国传统的优势明显降低,经济发展的内生力亦明显减弱。因此,应当改变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带动的外延式的外循环发展模式,走依靠本土创业企业、本土资本拉动的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①,内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大量的创业活动,创业型经济将成为中国破解金融危机、实现内循环式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创业型经济要顺利推进,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通过创业教育培养,能够为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搭建平台、提供载体,而创新素质反过来是人才实施创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使学生具有创新素质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实践证明②,积极地推进和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创新创业人才之所以能够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由创新创业教育之实质决定的。
首先,创业教育作为开创人才创造潜能的教育,能为创业型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市场机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端的,现有企业没有能力做,而创业者有能力做;第二类是低端的,现有企业知道应该做,但又不愿意做;第三类是中端的,即创业者发现了被现有企业遗漏的某类产品市场需求,他便可以基此创业。③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应当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发掘国际国内市场的创造力,对各类风险敏锐的洞察力和抵御风险的决策力,拥有在贸易领域开展创业的最基本素质。
其次,创新教育作为发掘人才创新精神的教育,能为创业型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通过革新传统的限制创新素质培养的方式,如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实例”的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提倡创新的氛围,能够使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④国贸专业人员在从事贸易活动过程中,尽管其基本流程不会发生改变,但不能仅仅是能够按部就班地洽谈业务、制单结汇、安排运输、办理保险,应当在专业创新教育中获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如何实现风险最低、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的贸易行为。
由此我们认为,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推动创业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参与创业型经济的主体力量,从而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近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要实现以上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赋予新的内容。具体而言,以下五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洞察力。经济学家卡斯纳说:“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时机,是管理者精神的本质。”⑤洞察力体现了人才的综合素养,良好的洞察力是衡量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要成功地实现创业,必须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向外看,看市场、看对手,保持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分析政策导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一只眼睛向内看,看企业目标、看员工关系等,多方面收集意见,深入到员工中了解信息,挖掘深层次问题。
决策力。决策就是在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所谓决策力,就是管理者或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是管理者的一种微妙的品质,它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
对创业者而言,首先要选择是在低端、中端还是高端的市场寻找发展机会进行创业,其次在创业过程中还会面临种种复杂的决策,尤其是一些风险型、不确定型的决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通过授课体系与方法的改革,将如何培养人才决策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使之具有开阔的思维空间、当机立断的决策效率以及与时俱进的决策理念。
执行力。从有效决策的意义上说,执行是决策的一部分,较强的执行力是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所谓执行力,就是能把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管理者意图及时贯彻落实,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能力,其强弱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个组织链条的完整程度和企业经营的效率。
一个人才在创业过程中,大多都要经历被管理者的过程,因此,作为被管理者,还必须能正确理解管理者决策的意图,这是保证执行力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执行力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对工作的责任心,所以要提高培养执行力,最主要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强其责任心。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增强实践能力、虚拟交易与管理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
创新力。“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⑥
人才的创新力就是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企业运作中根据市场动态,将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促使企业获得不同的差异性的能力。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全方位开展创新力培养的有益探索,如从培养方案着手以创新力为培养目标之一进行修订。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从而产生的一种或多种高级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和。⑦
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人才要求最高的一种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第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
第三,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
结论
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和创造力这五种能力尽管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且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因时因环境而异,但依然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对后天能力的培植。在培养过程中,这五种能力应当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唯有人才素质提高了,创业型经济发展才有可能,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本文为江西省高校省级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XJG-08-17-1),课题名称“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注释:
①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高教与经济》,2009(3),第29~32页。
②赵红路、于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4),第154~155页。
③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科技》,2007(2),第26~29页。
④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第26~29页。
⑤Karl H. Vesper,William B. Gartner. 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28
⑥Solomon GT,Fernald LW.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1991(3):15
⑦江志斌:《论创造力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第222~224页。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培养目标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阐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2015年12月江苏省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江苏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到2020年左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而且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2017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795万,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规定》中提出:“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服务和成就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为学校增进校企合作,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1]。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专门创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孵化中心等实践场所,加大对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的投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江苏省南京地区10所国家示范、省属示范高职院校为样本,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也使合作企业充分认可了学生的实力。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在专业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除了开设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之外,还需要依托专业课程作为载体,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把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结合体现在教学计划中,而在日常教学中两者处于平行状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融合的体系并没有形成,教学成效并没有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尚未形成。高校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创业指导教师、少部分专业教师和社会兼职教师构成。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这样的师资队伍融合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专业素养,而专业教师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又可能有所欠缺。所以,课堂教学往往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4)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依托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实践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3]。随着社会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大学生创业园,或者科技产业园等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既不利于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的建立。
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3.1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当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联合培养。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突出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和相关技能知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拓展训练项目。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
3.2加强课程改革,形成课程融合体系
《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课程改革,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
3.3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合理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应当制定相应文件,确定工作标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选拔聘用,强化培训培养,实行目标考核。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实现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3.4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合适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另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实践,亲身体验企业创业的全过程。这种做法,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意识;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促进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存在,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帮扶指导、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贾杰,江彬.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2(2):33-35.
[2]肖姣娣.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3):87-92.
[3]张立平.高职“专业+创业”融合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6,4(4):61-62.
[4]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10):76-79.
[5]叶岚.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8(4):32-35.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制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12-02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人才素质培养的价值,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仅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与专业教育分离,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技能训练。资源与手段缺失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资金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最终使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带有较强的精英教育色彩,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对制冷专业学生就业的40余家企业做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约43.7%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制冷设备的安装和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企业比较看重这些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学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出要求。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国内学者与同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懂理论、重实践、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建设名师专家平台,定期做创新创业专项学术报告,专家答疑,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引导高职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度,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和方向等。依托行业企业资源,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努力搞好产学研,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培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
在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坚持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实践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原则,素质以素质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为原则,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基本、专项、核心、拓展训练分层来实现,最终,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当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立足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开设相关的创业活动课程和一些学生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创业环境类的课程。
3.专业教学创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拓展课堂之外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产业职业岗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获知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发展与应用。同时,行业或者领先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和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师进企业参与到岗训练和学习。
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创新创业思维训练,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辅导活动,如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突出对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学校配套相关的政策支持,比如可以设立高职院校师生创业园,政府引导,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整合资源,营造宽松的政策和资源环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创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等。
三 制冷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
经过以上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叠加,也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的进行。它是一种分层次、多层面的教育形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现有的专业教育为载体,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空调制冷行业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具有特色的创新专业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重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锻炼、重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多样化、实践环节强化。具体可以对制冷专业学生从新生入学、军训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创新技法的学习辅导、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就业等方面逐步实施分层次、阶段化、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对空调制冷行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服务的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通过学生从业的岗位技能分析,参照现有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各学习领域对应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讨论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根据任务难易程度、职业能力递进、学生学习规律等,将原先封闭的专业知识与现在开放性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成体现创新元素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构建配套的监控与评价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行业认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