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0:0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xx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基础。积极争取裕东公路由乡道四级改造升级为省道三级加宽扩建项目和镇区蜜瓜交易市场至北仙高速连接工程,畅通蜜瓜外运通道。结合蜜瓜特色小镇规划和示范村建设,加快“三纵三横”主干路网建设,规范餐饮、住宿、包装、物流等主要功能区设置,完善市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市场统一管理和准入制度,申请组建专业市场管理队伍,形成规范高效完备的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今年以来,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挂牌,乡村振兴全面提速。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
当前,做好下半年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下半年,乡村产业发展要聚焦地方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继续加大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力度,开展50个全程试点县建设。推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等。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加强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项目整合,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另一方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上半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成53万个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推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推进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品牌体系。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些乡镇盲目效仿成功经验,跟风发展某类产业,产生了农产品产出过剩,市场价格下降,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为避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从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品牌兴农”“商标富农”,从而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的保护,形成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带动力。
促进产业融合,提高综合效益。单纯发展农业,存在发展前期投入大,农产品产出情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效降低单一发展农业的风险。
注重人才培育,带领共同致富。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一是要培养本地人才。实现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农民并没有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提供的保障上。因此有必要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推动人才“上山下乡”,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用知识和才能建设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从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业企业 核心竞争力 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
一、贵州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第一,中国进入WTO,能够改善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和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企业的出口;第二,进入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农业作为最受关注的行业,它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三,在2008年,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将空前高涨,农业经济发展步入黄金时期。贵州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二是非耕地资源丰富,宜种性广,全省有宜林、宜牧、荒山7500多亩,还有广阔的山塘、水库、湖泊水面可供养殖业发展。三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四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劳动力资源有了较大的开发,外出打工人员和回流人员不断增多,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二)贵州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劣势。
贵州省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区位方面劣势。贵州的铁路以贵阳为中心,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贯穿贵州,形成以贵阳为中心、沟通贵州各市县的公路网。但贵州的高速路很少。处于内地,不利于产品出口;远离大中城市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消费群体;地处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利于产品生产、运输、销售。
2、信息方面劣势。由于区位偏远、城市较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决定了贵州省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中部地区,甚至还落后于相对发达的重庆、四川等西部地区,这种差距的影响更甚于经济上的差距。
3、科技、人才劣势。贵州的特色农业发展刚刚起步,生产和加工的科技支撑非常薄弱。
4、市场劣势。贵州农村经济具有很强的“农民农业”特点,农业生产力低下,非商业性特征明显。
5、规模太小,基础设施薄弱。贵州所有特色农产品都存在着规模太小、总量不足问题。
针对当前存在的劣势和不足,我省发展特色农业应当做到:树立市场农业观念,搞好区域布局规划,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技术性推进,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二、培育与提升贵州省农业核心竞争力
(一)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对策。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很大。发展特色农业是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和发展极。
1、特色食品。
一是稳步形发与发展本地黑糯稻、蛋白玉米、甜糯玉米以及苦荞等粮食作物;二是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籽、花生及精加工和深加工产品; 三是适当调减小麦播种面积,增加马铃薯和杂豆种植面积,特别要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技术,引进优良薯种,发展无公害马铃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四是大力发展反季蔬菜,应充分利用贵州立体农业的气候条件和望谟、册享、罗甸、榕江等的热资源条件,发展辣椒、茄子等早熟蔬菜品种。五是大力开发富硒产品。我省六枝、水城、威宁、金沙、丹寨、开阳等县具有丰富的硒资源。六是大力开发名特优水果。
2、生物药业。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要进一步扩大名优药材的种植规模,建设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发展药材种植;二是加快药业产业化进程,特别要大力扶持和组织实施GMP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材资源;四是大力培训农村中药材技术力量,特别要重点培训中药材种植大户和专业户,不断提高种植和加工水平。
3、畜牧养殖业。
畜牧养殖业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法力和优势的产业。要集中力量,加大资金和政府投入力度,切实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和大规模的优质畜牧养殖基地。加强“良种繁育工程”,大力引进、繁殖、培育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品种。充分利用国家“以粮代赈”退耕还草的扶持政策,加快人工草场和草地改良,积极开发和利用桔杆、牧草资源,特别是发展蛋白饲料生产。
(二)健全农业企业内部管理。
1、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提高农业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包括提高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进而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和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在研发方面,应坚持自研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对外合作机制,建立科学的研发与经营的分工机制。 在人才方面,全面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2、构建循环企业模式,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
循环经济理念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能够取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节约了成本,能够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拉动力。贵州农业企业强化循环企业模式必然能够得到预期的影响和实现经济利益。
3、实现规模化、一体化经营。
首先,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有能力、有资金开发原料基地的大户,可以通过“反租为包”等各种可实现形式,使土地适度向企业原料基地大户集中,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使用资源。其次,通过自发筹集、银行贷款、政府支持等渠道为企业搞活资金、融得发展的资本。
4、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贵州的农业企业应该逐步放弃劣势的传统粮食业务,积极开发势头较好的医药种植,花卉业以及农业加工业。进而发展到饲料、化肥以及农药行业,进行多元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邓玲,曾武佳,循环经济与四川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四川社科界,2004(5)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