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0:0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无形资产业务的核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稿“第七条: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对于固定资产形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号———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处理;对于无形资产形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号———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处理。”对此条规定,笔者认为似有不妥。
1、投资性房地产不应该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处理。首先,投资性房地产不完全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而投资性房地产,则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企业以投资为目的而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及房屋建筑物;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租的开发产品(在此,我们仅以非房地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此可见,以赚取租金为目的(出租)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划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范畴,而以赚取资本增值为目的投资性房地产,则不属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范畴。其次,虽然投资性房地产与原来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物质形态上是相同的,但企业持有它们的主要目的不同,如果将他们进行统一的核算,明显不符合会计的“明晰性”原则,同时也会引起“折旧、摊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同时,从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中,绝大部分是以增值为目的。由此可见,投资性房地产不应该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
2、投资性房地产应该作“类投资”业务处理。从经济业务的内涵看,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与企业的“投资”业务并无质的区别,两者都是游离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的以赚取增值为目的投资行为。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所指“投资”仅指对外投资(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主要形式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而投资性房地产业务既不属于股权投资,也不属于债权投资,不属于对外投资的范畴,而是纯粹的对内投资业务。因此它也不完全符合会计准则中的“投资”内涵。如果将其纳入“长期投资”的范围,也似有不妥,但它的投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具有明显的投资特性,但与“投资”又不完全吻合。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这一特点我们将其定义为类投资业务,即不将其纳入“投资”的范围,但是按“投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在核算上拟采取类似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即借鉴“长期投资”核算原理,设“投资性房地产”账户进行专项核算。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投资性房地产”账户
为了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需增设“投资性房地产”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录投资性房地产的取得成本、后续支出及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增值。贷方记录因出售、转让、转自用及报废或毁损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处置时冲减的账面价值。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该账户按投资性房地产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
(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类投资性质,拟将其列为“资产负债表”左边的第三大项,即介于“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之间。
(三)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增值收益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可能会因为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产生增值,获得相应的增值收益。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类投资”特性,该部分所以应该全部作为“投资收益”处理。相应的,若产生减值损失,也将其纳入投资收益的范畴,以抵减收益。(四)投资性房地产的账务处理方法
1、企业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
(1)以货币资金购入投资性房地产时,按实际取得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等账户。
(2)原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本文出自新晨
按转换资产的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借记“累计折旧”,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贷记“固定资产”账户或按无形资产的账面摊余价值贷记“无形资产”账户。若记录结果有差额,则将其记入“投资收益”账户。
例1.某企业拟将一自用房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原值为1000万元,已提折旧300万元,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经评估其公允价值为600万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xx房产600万元
累计折旧300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
投资收益50万元
贷:固定资产1000万元
例2.若上例中房产的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性房地产――xx房产1200万元
累计折旧300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万元
贷:固定资产1000万元
投资收益550万元
2、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企业在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期间可能会发生一些相关的支出,如维护费用等。对于这部分支出应该将其作为追加投资处理,记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以期将来得到补偿。
3、投资性房地产租金收入的核算。
企业以赚取租金为目的的投资性房地产,按期取得的租金应作为投资收益处理,直接记入“投资收益”账户。
4、企业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
(1)企业出售、转让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出售、转让投资性房地产时,按实际取得的净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账户或其他相应账户,按账面价值贷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按两者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账户。
(2)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将原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按转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按转换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账户。
(3)投资性房地产毁损。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因不可抗力因素毁损,应按其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按应获得的保险赔款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按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
5.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企业应改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即期末企业应按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按资产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账户,同时贷记“投资收益”账户。
三、投资性房地产“增值收益”的所得税问题
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软(件)的比例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大大增加,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咨询业日见兴盛,作为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我们必须熟悉半导体、芯片、光盘、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的产生、虚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任何企业,都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那么,企业核算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
1改进对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中涉及的无形资产仅有专利权、商标、商誉、版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很少单独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且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在不少于周年的期限内均衡地摊人管理费用。然而,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美国评价公司时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0多种,且有日益增多之势,除了以上所列内容外,还有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和各种有益协定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1)正确计量各种无形资产,提供完整的核算资料。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有外购、自制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入账;对于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应以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人账;对于自制的无形资产则应以其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计价入账。(2)应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知识经济社会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磨损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无形资产还像现行财务会计那样核算,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因而计算产品成本时,应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对于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在摊销时,可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人“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人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人力资源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
(3)适当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知识资源一方面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因而应适应其更新的速度调整其摊销的期间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也可以适当缩短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这样,既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又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2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一)资产核算方面增加了资产折旧摊销的核算内容
高校新会计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额,这是高校新会计制度核算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高校在核算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仍采取“双分录”核算模式:增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同时,增加支出减少货币资金。而在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则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增加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
(二)负债核算方面引入了“应付”类的科目反映高校的负债情况
新高校会计制度与过去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比,取消了原“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并引入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当的会计科目,用以核算高校应付而尚未支付的款项,体现了高校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这是新高校会计制度从过去单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收入核算方面依然采取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高校收入是指高校为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的资金,高校新会计制度明确: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校收入构成的总体上看,高等学校的大部分经济业务都还是运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极少数的经济业务比如说以盈利为目标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采用的则是权责发生制。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资产的核算一次性计入支出,与其相应在后续年度带来的效益无法进行配比
对于资产的核算,高校会计制度尽管引入了折旧或摊销的核算要求,但从根本上并没有使高校的资产支出在合理的使用年限里进行分配,依然一次性地在购入资产的年度里计入高校支出,使得高校在购入资产年度内支出过大,而这些资产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却在往后的年度内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方式分期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高校资产支出与使用其所带来的效益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里确认与计量,使得配比的会计原则失效。此外,对于高校取得的资产,新会计制度并未要求其进行减值的计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资产会计核算的信息失真,进一步使得高校会计核算配比原则无法得到实现。
(二)在负债的核算方面高校筹资活动所引起的利息仍作为隐形负债没有通过核算进行反映
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利息,包括借入款项产生的利息以及当前萌生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产生的利息。从科目设置上来看,高校新会计制度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核算高校的负债情况,但对于高校筹资活动所产生的利息,却没有进行核算加以反映。同样,对于在高校萌生的融资租赁业务通过“长期应付款”进行核算,使得高校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利息在发生时全部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并在支付“长期应付款”时计入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未计入当期的利息支出。
(三)在收入的核算方面高校应收未收的款项得不到体现
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对于大部分的高校收入业务,除经营业务外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要求高等院校只有在实实在在收到相关的款项时才进行账务处理,否则,即使存在着收款的权利,也不进行核算。不对收款的权利进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收入的管理,使高校的“盈利”能力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不利于高校及其上级部门掌握其真正的财务信息。
三、新会计制度下完善高校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对高校资产会计核算的建议
对高校相关的非流动资产进行核算,为避免非流动资产采购造成的某一会计年度内的支出数额巨大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的体现,应在每会计年度终了时按照资产的使用状况分期确认资产支出。在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增加其账面价值的同时减少所支付的货币资金,年度终了,应将属于本会计年度应确认的非流动资产的支出额计入本年的支出中,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反映的是取得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而“非流动资产基金”反映的则是通过资产的损耗而创造的高校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对高校筹资融资业务会计核算的建议
为准确计量高校筹资、融资业务的成本—利息费用,应增设“应计利息”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高校应根据借款规模的大小,按月对其筹资业务产生的利息进行合理估计,并计入相关的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对于高校发生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应对所租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利息进行区分,通过“应计利息”科目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应付的利息。通过“应计利息”科目对高校筹资融资业务所产生的利息进行核算,有利于揭示高校的“隐形负债”,使高校会计核算更加完整清晰。
(三)对高校应收学费的会计核算建议
为更全面地反映高校学费收入状况,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下,高校应设置“应收学费”会计科目,核算高校本年度总共应收取的学生学费。当年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根据招生录取学生人数,计算学费收入并计入“应收学费”会计科目中;学生报到工作结束后,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人数,调整前期所确认的收入与“应收学费”科目金额。此时,应收学费账户余额反映了本年度应收的学费总额。当实际收取学费时,冲减“应收学费”科目。此时,应收学费账户余额反映本年应收而未收的学费总额。由于高校“收支两条线”以及财政专户管理规定,高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必须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高校在实际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必须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专户统一收取再返还。因此,应设置一资产类“财政专户应返还款”核算上缴财政专户应返还的款项。按照实际收取的学杂费金额,借记“财政专户应返还款”,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实际上缴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贷记银行存款;当收到财政专户返还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应返还款”。由此可见,“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反映了高校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的款项总额,而“财政专户应返还款”账户余额则反映了财政专户应返还而尚未返还给高校的款项。
四、结语
【关键词】海水淡化;BOT项目;会计核算
一、海水淡化与BOT项目简要介绍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总量却呈现出严重不足,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将成为我国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由于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落后,且海水淡化行业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因此采用BOT 方式建设既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效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紧张,又能补充我国淡水总量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BOT(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移交(Transfer))是非公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协议授权私有企业(含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运营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出售产品向特定用户收取费用以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获取利润;特许经营期满时,该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单位。
二、海水淡化企业BOT 项目会计核算实例分析
为了缓解当地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综合利用海洋资源,打造循环经济产业,某政府与甲公司(外资企业)签订了一项BOT特许经营协议,授权甲公司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厂,特许经营期为30年(含建设期1.5年)。甲公司与该政府所属企业乙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丙公司,由丙公司负责建设该海水淡化BOT项目。投入运营后,丙公司根据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价格和数量向该政府指定的单位收取水费。特许经营期满,丙公司海水淡化设施无偿转让给该政府。经过招投标不,丙公司与丁公司签订海水淡化项目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合同,丁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的总承包,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
甲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五项的相关条件,应按照其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丙公司的淡化工艺采用反渗透法,原海水经过沉淀、气浮、超滤、反渗透、后矿化五个工艺流程,最终生产出淡化水,其间添加几种化学药剂,生产过程耗电量较大。海水淡化生产过程中没有半成品和在产品,当期成本费用无需分配,直接计入当期产量。下面将海水淡化企业主要会计核算业务列举如下:
1.项目建设期
(1)丙公司收到甲、乙公司投入的资本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
(2)丙公司购买办公设备包括电脑、车辆等(将来不用移交),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
(3)丙公司发生的其他各项开工前的费用均计入在建工程中,如项目论证、咨询费、勘察费等前期费用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
2.项目运营期
(1)发生成产成本
丙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发生人工成本、水处理化学药剂、电费等,借记 “生产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辅助材料”、“银行存款”等。
(2)无形资产摊销
丙公司无形资产摊销按特许经营期进行摊销(扣除建设期的剩余期限),无残值,采用直线摊销法,借记 “生产成本”,贷记“累计摊销”。
(3)水费收入
丙公司向用水单位收取水费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确认收入,借记 “银行存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4)贷款利息
丙公司计提借款利息时,借记 “财务费用”,贷记“应付利息”;支付利息时,借记 “应付利息”,贷记“银行存款”。
3.项目移交期
特许经营期满,BOT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因丙公司账上无形资产已经摊销完毕,丙公司对无形资产不用进行专门的会计处理。
三、海水淡化BOT项目会计核算特殊业务及难点分析
1.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生产成本
海水淡化设施虽然根据规定计入无形资产,但是其实质上具有固定资产性质,累计摊销计入生产成本,最终转入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向配比。
2.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
海水淡化行业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产业,因此国家各部委往往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丙公司就获得了国家发改委节能环保逐项资金和省科技厅技改专项资金。上述资金作为政府补助实际到账时计入递延收益,在特许经营期内分摊计入营业外收入。另外,海水淡化行业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企业所得税自取得第一笔收入开始实行“三免三减半”征收方式,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情况。
3.非移交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丙公司购置的办公设备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未列入移交范围,因此核算时计入丙公司自有资产。这些资产的购置、使用、管理报废和更新均按照丙公司的固定资产政策进行核算。
4.知识产权移交
在BOT 项目有形设施移交的同时,与有形设施不可分离的专利权等以及在特许经营期内依托于这些设施形成的新的知识产权 ,一并移交给接收单位,且不得附带其他条件,确保移交后这些设施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崔岩.BOT项目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年4期
[2]魏标,嵇大海.BOT项目公司会计核算探索.财会研究,2010年18期
目前,对数字出版产品的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尚不明确,给企业管理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十分严苛。笔者通过自身经验尝试解决关于数字出版产品会计处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
数字出版产品;会计核算
数字出版产品主要包括电子类的小说、报纸新闻、文献以及手机游戏、彩铃等,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编码和传播的一系列出版物。有调查显示,2014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比2013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3.36%,说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十分的迅速,但实际上对该类产业财务问题的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因此,文章为此对数字出版产品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数字出版业务会计核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研发过程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列入“研发支出”科目。一般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产品研究阶段和产品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费用支出最终划归到不同的科目。对数字出版物这一特殊的研发产品,笔者认为应该将其划归到开发阶段中,其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支出都应被列入研发支出费用当中,包括研发间接产生的费用(员工的工资报酬、员工的差旅费、办公费等)、直接产生的费用。由于数字出版物形成的方式多样化,研发费用的支出情况也大不相同,但数字出版物的成本计算却如出一辙,主要包括素材的搜集加工、产品成型输出等环节,并且对于研发间接产生的费用可以确定为是该数字出版物费用的,要计入到产品的成本当中。
第二,完工的数字出版物应列入“无形资产”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凡是符合无形资产标准的产品,都需要划分到无形资产中去。作为一种触摸不到的无形物,完工的数字出版物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等手段来为企业赚取利益,其成本也是可以可靠计算的,完全符合无形资产的标准,因此,数字出版商需要将已经完成的数字出版物列入无形资产当中,方便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数字出版物销售收入及成本应分别列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根据所调查的数据显示,数字出版产品已经渐渐成为主流,成为出版行业的主要业务,因此,笔者认为数字出版物的收入和成本应该归入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一般的,数字出版商使用的定价方法主要有:免费策略、差异化定价、两段收费定价、产品组合定价等。不同的定价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收入额,如免费策略下,数字出版物的销售收入来源为其他的商业机构,产品组合定价策略下,数字出版商要权衡组合产品的相对价值,制定合理价格,确定产品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方面:数字出版商必须根据相关合同或规定,辨别产品的使用期限,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确定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四,数字出版物的日常维护费用等应列入“销售费用”科目。由于数字出版产品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编码和传播的,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后续维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硬件、软件、通讯线的维修和养护,新设备的添置、旧设备的折旧计提等,这些费用都需要列入销售费用里面。除此之外,工作人员的报酬、出差费用等等也需要计入销售费用当中,不能出错,否则将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第五,数字出版物的后续确认和计量。数字出版物的后续问题主要指的是数字出版产品的减值现象如何处理。笔者认为,会计核算人员也需要及时关注产品上市之后的销售情况,一般情况下,当出现以下五种现象时,企业就需要做好计提减值的准备。
其一,若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量和营业额大幅度不正常下浮,企业就需要做好折旧计提的准备及有关减值损失记录。
其二,若是数字出版产品市场或其他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企业需要做好折旧计提的准备及有关减值损失记录。
其三,由于外部因素(如市场利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数字出版产品预期的盈利额,迫使企业不得不提前对该数字出版产品进行折旧计提的准备。其四,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大众需要的改变,原出版物的内容已经没有市场价值,企业就需要做好折旧计提的准备及有关减值损失记录。
最后,当某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利润远远低于预期的额度或是亏损极度严重时,企业就需要做好折旧计提的准备及有关减值损失记录。总之来说,要精确完成数字出版物的财务核算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财务明细,对每一流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支出做好归类,方便后期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需要学会洞悉数字出版物市场价值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好折旧计提的准备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
二、数字出版业务会计核算的重点
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业务会计核算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上。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如若企业的数字出版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相关部门的审核,该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将会降低15个百分点;数字出版企业在折旧计提方面,可根据实际的情况缩短相应的折旧年限。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免税政策,如数字出版产业在进行数字技术转让的时候,五百万以内的资金可以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五百万之外的也并不按照法定比率缴纳,而是减半缴纳。会计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和应用,做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结束语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会计核算时需要注意诸多事项,文章详细介绍了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华.数字出版行业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策略研究[J].财政监督,2014,29:24-27
[2]唐小龙.数字产品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
1、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1)不计提折旧,不利于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应该是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和固定资产折旧在内的所有成本的核算。由于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要求计提折旧,因此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就是购买时一次计入相应支出中,这种做法不利于核算每年高校学生培养成本。(2)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由于不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损耗不能得到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就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会计信息反应失真。而在高校的资产中,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相当大的比例,这其中就含有相当大的水分,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投资者及国家财政拨款部门对高校会计报表的实际需求。
2、后勤及校办产业无偿占用高校固定资产。近年来,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加大对校办企业的扶持力度。后勤集团从学校剥离以后,对学校原投资建设的设备无偿使用,不作为投资处理。校办产业也存在占用校固定资产,产权不清的问题。这些校内经营单位,在努力搞好经营的同时,没有树立完整的成本意识,对无偿占用的设备不计提折旧,不注重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改造,这不仅造成费用计算不准确,虚增经营利润,而且使设备破损严重,提前报废。
3、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较混乱。一些使用部门不按规定报废资产,或变为私有,或低价处置,或随意变卖,不报经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就私自处置。即使资产管理部门,对报废资产也没有设立严格的报废评估制度,报废处理的大型资产不请专门机构评估作价,一般由管理部门定价或由几个买家竞标报价就可以随意处置了,造成学校资产流失。还有一些固定资产,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使用部门已将其淘汰,但由于没有履行报废手续,管理和财务部门不能将其及时销账,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不符。
4、资产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不高。随着高校的发展,设备购置的经费渠道除了财政拨款,还有利用科研经费。和相关联企业资助。资产购置资金渠道的多元性,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也造成资产购置无计划性。有的单位购买了设备但由于缺乏技术人员不懂使用,只能闲置,有的设备本来可以在校内调剂使用,但仍重复购置,而一些需要的大型设备又因缺乏资金无法购买,使相关的科研成果无法完成,高校设备整体的利用效率低下。
5、对无形资产管理观念薄弱。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大多数高校目前尚属于空白阶段。很多高校对利用自身的科研人员和设备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尚未认识到价值,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科研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往往被课题负责人,论文作者个人或者相关合作开发单位所占有,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二、对高校资产管理及核算的建议
1、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及一般设备,折旧方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房屋和建筑物采取直线折旧法;专用和一般设备中更新速度快,周期短的如电脑等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交通工具易采用工作量折旧法,其他的易采取年限折旧法。文物陈列品及图书,由于一般不会贬值,随着时间推移还有增值的可能,所以不用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可参照美国高校的做法,每次计提折旧,借记:固定基金,贷记:累计折旧,但折旧价值不转移,即折旧费不进“经费支出”等科目。
2、明确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占用的固定资产应按投资处理,按照资产评估价值入账,以保证学校权益不受侵害,并督促校内经营单位加强对资产折旧管理,正确计算经营费用,将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收益纳入财务统一管理,以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学校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的扶植阶段,对无偿占用的固定资产,可暂不实行货币结算,待其走上正轨之后,要规范收益分配制度,资产投资的收益要按规定分摊并返回学校。
3、建立定期清产核资制度,加强对报废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对早已失去使用价值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到财务部门销账,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其次建立固定资产报废评估制度,确立一个资产评估金额标准,对达到评估金额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应请专家评估,按评估价值竞标出售,低于评估价值不得随意处理,要报相关部门的领导批准;对评估金额以下其余报废资产的出售,应由管理部门和买家以外的第三方在场公证,并由买家公平竞标购买。这样既可以保证国有资产不对外流失,又可以节省相关成本。最后对报废资产擅自处理的部门和个人,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处罚力度。
4、加强资产购置的计划管理。首先,学校应设立招投标部门,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以节省成本。其次,学校应编制好设备的近期和中远期购置计划,安排好财务预算。大型设备的购置要考虑使用人员的实际需要和技术能力,参照校内现有设备使用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购置,尽量避免重复购置,此外,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组织牵头,积极筹措资金购置先进设备,推动科研发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5、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核算。首先加强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并计提折旧。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照发票帐单所列金额或者同类无形资产的市场计价;非专利技术应当经评估机构确认计价。其次,学校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责任,对因为人员流动而造成的科研成果流失及校外开发单位非法占用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相应地,产品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人工费与制造费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产品生产中技术知识含量的大大提高,知识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高度突出,逐渐成为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因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即知识成本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导致产品成本结构发生如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在原有的按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结构中,应按重要性原则将知识成本单列为一个成本项目,即产品成本应包括材料、人工、知识成本与其他间接费用4个部分。第二,在原有的按成本习性所反映的成本结构中,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发生变化。由于知识成本大多是固定的,使得固定成本的比例提高,并最终超过变动成本。如在软件产业中,软件开发费是固定成本,它并不取决于这一软件复制的数量,软件的变动成本很小。
二、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将由品种法向批别法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采用标准化,也就是大量地、重复地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效率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相同产品的数量。品种单一、数量庞大是这一时期生产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品种法成为工业经济时期最基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采用非标准化即柔性化,批量小、品种多、型号杂、更新换代快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征。因此,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应以批别法为主要成本计算方法。
三、企业工资将由计件工资制向绩效工资制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有按职工出勤时间多少计算的计时工资制和按职工在单位时间(小时、天、月)内完成合格品的数量多少计算的计件工资制两种。这两种工资制在传统经济时代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职工生产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一个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其标准不再是出勤时间的长短或生产产品件数的多少,而是看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主要采用绩效工资制。可以预见,这种分配方式将打破“同工同酬”的格局,极大地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向前发展。
四、企业将更加注重环境成本的管理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甚至进行掠夺式开发,而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环境是每个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企业为了避免或减少其因破坏环境发生的损失、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发生的费用,就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管理经营活动。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更加注重环境成本的管理。
五、形成成本竞争优势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将趋于一致,谁的成本低谁获得的利润就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更加注重成本领先战略的运用,以形成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赚得更多的利润。在工业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单纯地追求产品成本的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实施成本管理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目标已转化为努力形成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根据现代成本管理的新特点,改进传统成本管理
一、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
从会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增大,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超过固定资产而居首位。而我国会计实务中,对多数无形资产没有计量。企业价值计量的不充分,必然使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进行联营、兼并及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需求改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美国评价公司时涉及的无形资产已达20多种,且有日益增多之势。我国目前涉及的无形资产仅有专利权、商标、商誉、土地使用权等,应增加一些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如人力资产、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业务能力及企业文化等。
2.改进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方式。不应仅按照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量,还应包括后期投入,同时还应评估确认其市场价值。
3.提高无形资产投资价值计量上限。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投入资本中,无形资产投资不得超2O%,这在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其着重要作用的知识经济时代,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调整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无形资产尤其是专利权等知识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另一方面由于其前期带来的收益一般大于后期,所以应调整其摊销的速度和方法,可以像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折旧的方法,也可以适当缩短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这样,既能准确地核算无形资产,又能准确地进行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二、引进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
如前所述,知识经济时代成本项目中各项目比重将发生较大变化,且成本核算的内容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会严重扭曲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决策失误。因此必须加以改进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三、引进环境会计,考核并控制环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