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6:0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民俗文化;周秦文化;景观设计
1 关中地域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景观,宝鸡市作为关中地区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区,在眉县、扶风、凤翔等县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园等。关中民俗景观无论是在建筑主体,还是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分析布局,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统一部署设计。通过走访调查扶风关中风情园的实地分析,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总结出关中民俗风情园的一些景观设计手法:
1.1 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通过调研能发现,关中民俗风情园中的民俗景观设计表达手法,注重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材料或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植物品种选用关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马桩作为一种传统物件,原来是用来拴马绳用的,现在却以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散落在草丛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历史感。
1.2 突显地域文化
关中民俗风情园园中规划与设计要想标新立异,应注重体现当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关中纯朴与粗犷的民风,同时也能近距离感触园林小品的设施;既可以拉近景观元素与游客之间距离,又可以使游客体会民俗景观的质感、沧桑和淳朴,以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显现“原生态风景”的内心感受,冲击视觉记忆。此外,关中民俗中最基本的农业生活用具被作为陈列的展品呈现给游客,让游客怀念农耕文化,寄思乡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体现与民俗生活的再现
关中宝鸡地这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在景观设计方面应使用现代的手法再现周秦文化,如将青铜器经过抽象、变形、再造以后,作为景观雕塑、景观座椅、景观灯具,甚至是景观地面来使用。宝鸡市部分地段已经摆放了许多仿造的原始青铜器以体现周秦文化影子,但仅停留于简单的形式摆放,没有把这种器皿结合现代手法加以运用,进行二次创新。关中民俗风情园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的再生设计手法,以更好地体现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
其次,结合农村集镇里面的生活场景,以原始又新颖的方式运用于民俗风情园。如扶风县开发打造出了“以扶风为轴线”,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项目――关中风情园,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关中民风民俗的缩影。其中把关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艺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各种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各色花卉、农家蔬菜园、多种名优果园等云集,其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景象,当中收存和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
3 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应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与保护,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艺术性与历史传承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渐消失,民俗文化的传承甚是堪忧,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传承下去。关中西部地区作为蕴积历史文化聚集之地,有着优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关中西部民俗旅游业的繁荣兴盛。这里民俗旅游业形式多样,其民俗内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关中民俗风情公园的主题定位,采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和呈现关中民俗主题,紧跟主题形象,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分区布局,积极挖掘多种关中民俗主题公园展现模式。通过不同的展现技法表现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完成再现民俗主题公园教育和传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民俗主题公园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整个乡村民居、乡村田园绿地、乡村果木基地等作为民俗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主题公园与周边乡村游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园独特性的展示和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应立足当地、回归传统、回归自然,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感召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
开放式公园就是指坐落于城市中,以绿地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由政府出资建设,归城市绿化局和原公园管理机构管理,建成后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公园。它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自然化游憩境域,同时兼具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开放式公园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其目的在于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
1 景观设计在开放式公园中的作用
开放式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但作为开放式公园它并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与人互动,有人参与的。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对景观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对其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或改造,使开放式公园在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游憩,带来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保证开放式公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1社会化原则
城市公园的发展从原先的封闭式管理逐步向开放式迈进,体现了社会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是社会的福祉,也是人人平等的体现。景观设计中首先就要满足开放式公园要成为普通百姓经常活动的地方,景观设计要能吸引百姓并且保证公园的通达性良好,人人都有机会进入其中。
2.2人性化原则
开放式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之一给生活在压力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舒心、可以放松的场所,其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设计时考虑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社会大众,而非设计者本身的喜好,故设计时应该注意百姓的特性和需求,尽可能的使设计符合人们的意愿,如果在景观设计中忽略了人的因素,那么这个景观设计和建设就很失败。
2.3艺术化原则
开放式公园是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花园,是美与生态的代表,如果一个公园内仅仅是一些的杂乱无章的树木,即使能达到生态的效果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因而要通过对开放式公园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地艺术化处理及设计,传递出艺术美感,用艺术魅力来促进环境育人。
2.4生态化原则
作为开放式公园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公园建造的初衷就是作为城市的“绿肺”,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景观设计首先就要从生态角度的出发,要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乔、灌、等植物的复合种植,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需求。
2.5自然化原则
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创作的现实体现,它可以打破设计规范、条列,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但作为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是融入生态系统中的,因而其设计的风格满足自然化的特征,不生硬,不做作,不突兀,富有情趣并与周围能很好的融合。
3 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多物种的复合植物群落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开放式公园采用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进行营造,草坪是其中的一项选择,但鉴于草坪属于高养护性绿地,建植及养护费用都很高,往往会增加公园的经济负担,不建议大面积使用,相对而言可以选择较为好养护的植物群落,并将果树和经济作物引入景观造景中,同时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树种组合,适地适树,高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等被合理搭配;珍贵树种与普通树种兼顾;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兼顾;以常绿树种为主,搭配落叶树种。
3.2设计独特的植物造景风格
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可以突破前期对设计方案一味追求规范、法规及条例,加强对绿化的前瞻性预测,设计出有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出特色性强,识别性高,可以让游人快速、准确地界定其所在位置的植物造景;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要求,发挥绿化的实用功能。
3.3构筑特色公园小品
公园小品种类繁多,体量小巧,富于神韵,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在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公园小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合于公园的景色之中,是公园环境中的一景,但因它自身具有的色彩、质感、肌理、尺寸、造型等特点,除组景外同样具有观赏的作用。因而景观设计要注重对小品进行形式美的加工,使其个体具有观赏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公园的艺术价值,而且带动其他公园要素的观赏价值。例如一组休息的坐凳或一块标志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会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公园环境更具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地艺术 现代景观 设计
大地艺术是雕塑与景观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其形成源于雕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自然元素的融入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充实。从本质来讲,大地艺术与景观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园林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大地艺术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地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以及颇有深度的思想内涵都深深吸引着景观设计者。他们在景观设计与大地艺术的融合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可以说,大地艺术的发展是景观与艺术以物质的形式互融共通并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大地艺术的概念
大地艺术,顾名思义,即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1]。一些地区也将其称之为土方工程、地景艺术。大地艺术是景观设计者基于自然环境(比如,风雨雷电等天气因素;山谷、平原、丘陵等地质元素;砂石、地表植被、沙漠等地上元素等),以地表的砂石、土壤、岩石、植被、冰雪、水等自然物质以及地表建筑物、工业废弃地等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大地艺术设计者在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和极简主义的熏陶下,逐渐打破了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空间限制,将博物馆、美术馆或画室搬到大自然中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思维与创作灵感与自然因素融合。大地艺术是对以人为艺术主体的观念的一种创新。它基于各种自然元素进行创作,作品力求与自然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互融共生,体现浪漫主义情怀。这样的作品更加全面的诠释了景观设计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 大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的美术思潮。大地艺术于这一时期是在动荡的美国社会中诞生。工业化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灾难。艺术家的视域在极简主义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人们开始思考和探寻如何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将视野拓展到城市之外,以大地为雏形展开创作,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地艺术流派。可以说,这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早期大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主要集中于1968年10月美国纽约道恩(Dwan)画廊举办的题为“Earth works”的展览以及1969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White博物馆举行的题为“Earth Art”的展览中。这两次展览是大地艺术起源的标志[2]。
大地艺术设计者主张以大地为基调来设计艺术作品,通过对自然力量的讴歌与现代工业化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倡导返璞归真,将曾经盛极一时的最少派艺术贬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对史前巨石建筑、禅宗石寺塔美洲古墓、埃及金字塔等建筑艺术形式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建筑才是自然与人亲密关系的见证。大地艺术家基于大地元素展开艺术创作,比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因此而得名。从这点可以看出,大地艺术在发展初期多是以施工的形式进行创作,作品纯粹为体现自然而存在,并未过多关注观赏的价值。
大地艺术真正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到70年代后期是其成长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并且对大地艺术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加入临时构筑物或各种形态的人造物或使其特征化,引导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所在空间增进认知和理解。
3 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地艺术的作品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突破,其艺术形式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至今仍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
3.1 大地艺术改变了景观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念
大地艺术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已得到了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景观设计师者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者对此大为追捧。他们在公共景观,尤其是在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大地景观的设计元素。这些设计者擅长于根据公共设施对景观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设计,所成就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我们甚至可以在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乔治・哈格雷夫等的作品中发现大地艺术的影子。
3.2 大地艺术增加了景观设计师对场所和环境的重视
大地艺术的作品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场所和环境是艺术从平面向艺术语言过度的主要路径。艺术属于“非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艺术形式与景园建筑学完美融合,创新了景园建筑设计理念,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早期,先锋人物伊萨姆・努古奇根据景观的实际使用功能尝试通过大地艺术中的雕塑手法来造景。位于IBM公司总部的未来公园出自伊萨姆・努古奇大师之手。伊萨姆・努古通过雕塑的手法将水、山石和植被等自然元素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一规模空前的雕塑公园。公园内部的广场由金字塔形和轮形的石头组成,地球的过去、今天以及未来的前进趋势全部隐喻在空间石头的造型上[3]。
3.3 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新利用,开辟了公园设计的新途径
部分大地艺术的作品出自工业废弃地或废弃的采石场。其中一个著名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项目是1979年创作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在工业废弃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景观设计对其进行再利用。这种表现手法开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先河。公园的景观布局十分独特,充分挖掘出工业化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其设计理念对后续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其巧妙的地形设计、抽象性的设计形式、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并且对现代景观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大多数景观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大地艺术的影子。但是,大地艺术并不属于景观艺术的范畴。个别的艺术创作源自人迹罕至的地区,作品的规模空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为之赞叹,但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鉴于此,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寻求艺术创作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着力塑造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生动的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古泉.大地艺术[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49.
关键词:构成艺术;创新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49-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on Innovation Desig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YAO Xue-yan(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ve Art Work,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and composi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requirement for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preferences related to citizens. As a sequ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er is frequently making use of constructive art to create special spaces under urban circumstan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with the cases from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 innovation design
Internet :.cn
构成艺术的产生实质是一场观念与社会变革。它最早出现于1913年的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其特点在于摒弃了延续多年的具体形象的塑造,而是以金属、玻璃、木块、纸板、塑料等抽象几何结构及其组合为特征,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并对欧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整个设计领域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是德国包豪斯和荷兰风格派。所以,1934年,尽管在构成主义在其发源地苏联被终结,但这种具有破冰效应的艺术运动却在全球范围推广并影响至今,渗透在雕塑、建筑、电影、舞蹈、戏剧、图形、产品、时装、甚至音乐等各个领域,并以其新鲜、简约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业内外无数追随者,其中也包括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师和使用者。分析构成艺术作品在上海城市公园的运用和反馈,可观察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从形式到理念上的突破与创新,对其他城市的公园建设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构成艺术介入上海城市公园
20世纪上海城市公园设计的风格特征,可以用园林界常用的“自然式”和“规则式”来概括。“自然式”布局延承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形局,讲究“人工中见自然”,通过不规则的岸线、自由迂回的园路设计、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等,为市民提供悠闲适意的空间氛围,如人民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等;“规则式”布局的城市公园是上海殖民历史的反映,公园布局注重轴线对称,辅以欧式亭、廊、花坛等,有相对开敞的硬质集中场地,如复兴公园、中山公园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景观教育及景观设计行业有了很大发展,景观资讯更为开放,而拓宽眼界后的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尝试着为城市公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方面,都反映出当代艺术思潮对设计师的影响。尤其在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设计,出现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构成作品,既表现出设计师对于理性逻辑和秩序美学的关注,又不乏突破创新的感性思考和大胆尝试。虽然在多数公园内大部分区域仍以自然式布局和景观为主调,但那些线条明快、结构轴线清晰的构成类景观作品常在其间起到润色、提炼的效用,它们增强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活力,更使观众和参与者感受和体验到城市生活的新鲜脉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欣然认可这些让人轻松、愉悦、新鲜的景观作品及其艺术感染力。
二、构成艺术作品在城市公园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作者本身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它超越了对某特定对象的实体刻画,摒弃过多的装饰,采用普遍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主题,并以此揭示美学基本特征。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不乏多种抽象线条所构成的特色平面和空间。(图1-2)
在总体空间格局和风貌确定之后,局部场地的塑造更易于突出表现自身的艺术特点。从现有的公园景观看,大体分直线型空间、弧线型空间、圆形组合空间、图块组合空间等多种形式。
(一)直线型空间
在现代艺术中,荷兰风格派最早使用纯粹的直线线形来表达艺术作品,直线构成基本形体,三原色突显构成关系,用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几何化构图美感,个性特征鲜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建筑外环境设计时,经常会使用直线表达干净利落的空间环境。对应于较为活泼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在通过有变化的景观选材和用色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突出空间关系。
直线型空间如今被大量使用于建筑附属庭园、城市广场、交通空间或城市中心面积相对局促的活动场地,在较大规模的公园中,也经常使用直轴线表达清晰明了的空间关系。 为避免垂直相交的直线组合导致单调、严肃的印象,在设计中常常将直线倾斜一定角度,以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对使用者而言,直线型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导向性,有助于辨别方向和路径识别,方便游客快捷到达自己想去的景点或目的地。所以,对于内容复杂、规模庞大的公园而言,巧妙地运用构成艺术手法创造有特色的直线型空间,能够达到视觉美感和功能作用的双重奇效(图3-5)。
(二)弧线形空间
与规则式的直线空间相比,线条流畅的空间环境更能赋予参访者轻松惬意的场景感受。虽然弧线本身取自自然环境,它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并不少见,但在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弧线线形被塑造得更为夸张、更具动感,也就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事实上,设计者更可利用景观空间的三维特征,使弧形空间向立面拓展,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图6-7)
弧线一直是景观园林空间中受人欢迎的线型,特别在面积偏小的场地,回旋往复的弧线空间能达到“小中见大”“无止境”的效果。弧线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受,内凹弧线常用于塑造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空间环境,外凸弧线在露天舞台、亲水平台等公共聚集性空间使用颇多,而凹凸相间的连续线型则常用于景观带状视景的组织。
(三)圆形组合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圆形是多数景观设计师都乐意使用的几何形体。大大小小的圆形,经常被用以反映不同的空间层次,而圆形的组合布局更容易形成妙趣横生的景观场景(图8)。不过,由于圆形的中心形式感很强,往往成为场景的视觉焦点,所以,当圆形与其他图形组合、或者多个圆形在小空间并置出现时,需谨慎处理图形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凌乱芜杂的结果。(图9)
(四)图块的组合空间
在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的实际应用中,经常将直线或曲线组织成各种形状,用不同质感、不同颜色的材料拆分或组合为抽象图案。常用的硬质材料有砂、石、砖等铺地材料,而更为普及的是植物。许多植物的花、叶颜色亮丽,当不同色彩的植物密集放置在一起时,效果十分突出。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难以计数的图案来源,广袤平原中的块状田地、山地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线型、迂回起伏的木材纹理、错综复杂的树叶经脉、舒展蜿蜒的河床曲线等,都可以成为现代景观创作的图案来源。
三、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景观构筑物及小品设计中的运用与选材创新
(一)构成艺术小品的创新设计
在上海城市公园中,最多见的构成艺术作品莫过于雕塑小品,由于其特殊的观赏属性,材质、尺度、结构等具有相当灵活性,为设计师留下很大的创作空间。不过,现代的城市公园对设施的要求更为多元,需要打破纪念碑式的、高高在上的纯观赏性雕塑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感。因此,上海城市公园中的雕塑小品转而更有亲和力和多功能性,甚至演变为综合性设施。使用者不单单与之合影,更可以使用它,与之产生互动联系。这与构成艺术产生的初衷吻合,即关注艺术的社会属性及发挥其社会推动作用。
除雕塑小品外,城市公园构筑物设计中也不乏构成艺术作品。由于公园构筑物的尺度通常不大,等候亭、小木屋、茶室、咖啡馆、大门等的设计创作有多种可能性。而许多建筑或景观设计师巧妙运用构成手法,创作出许多形式新颖、同时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与功能需求的作品。
(二)空间构成作品的选材与创新导向
传统园林空间时常用的山、石、砖、木、土等材料,大都取之于自然,形色于自然,它们传达着人们打造园林景观的初衷:延续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喜爱。这也是19、20世纪设计领域受现代思潮影响和技术革新运动而发生极大转变时,唯独园林设计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
不过,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然会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而留下时代痕迹,在景观设计中日渐频繁地出现现代文明及科学技术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铝、塑料、橡胶、碳纤维等材料的运用,为景观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图10)。与砖木石土等传统材料相比,现代材料大都具有更为清晰的外观、简练的线条及较强的可塑性,在空间构形作品中颇受关注,成为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创新亮点,如金属石笼墙、玻璃水幕墙、钢板种植容器等。
反光度较高的现代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镜子等,如若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使用得当,可以为场所增加生机,甚至利用其反光效果设计形成特殊的景观光影效果。但运用这类材料时需谨慎考虑材料的朝向、尺度和具体形式,避免造成空间环境的光污染。
事实上,即使是传统的植物、石材、砖块等材料,经过构成手法的处理,可以迅疾变身为受现代人喜好的艺术作品。如将剪切后的石材叠放在金属笼中,使其原先分层叠放的肌理改变为一个整体内容物,而金属网格的划分成为墙体新肌理构成的决定因素。同样,将自然形态的石块、卵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织、排列起来,同样能产生颇具创意的设计作品。
结语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上海的发展建设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在上海错综繁复的城市空间中,兼具理性逻辑关系和艺术感染力的平面与立体空间构成作品日渐被设计师及普通公众所接受和喜爱,而这一趋势正影响着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动向。所以,有必要对上海城市公园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新兴景观动向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认识其产生背景,发现现存问题,以预测和明确未来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上海新建、改建的城市公园的调查分析,在城市公园中运用平面和立体空间构成手法时,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结合场地的背景环境及自身特征进行平立面空间构成设计,注重材料选择与周边环境和设计立意之间的关系;
2.空间设计应促进公众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关注;
3.平面与立体空间的造型设计需考虑其审美效果,但忌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公众使用功能;
4.构成作品本身形式有一定美学规律可循,但其形式不应僵化,城市活力可借助公共空间作品的推陈纳新来激发。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园林或景观建设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艺术的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形式或设计方法上的创新,而在于其“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思想革新。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私家园林描绘的遁世桃源,因其服务对象是生活、工作、居住于城市的普通大众,所以要为这些久居“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市民提供既承载着城市记忆、又蕴涵未来环境愿景的场所。未来城市公园的形式和内容会更加多样、丰富,但环境与社会需求是公共空间设计者须一直铭记的不变根基。
同济大学文科科研基金“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创新史研究”,项目代码:1400219017
参考文献:
[1]The AIAJM: A Manifesto for Landscape Modernity[J].Dorothée Imbert. Landscape Journal.2007:21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斯迪文・赫勒.二十世纪设计思潮的演变[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城市公园;地域文化;城市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元素,让公园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外来元素让公园在改造设计中元素变得更加丰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城市公园应当是承载城市记忆的场所,应当更好的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整体风貌,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
一、城市公园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观赏和浏览的对外开放的城市绿地[1]。随着城市公园的出现,改变了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景象,让大自然的气息融入到了城市中来,居民能够在城市公园中体会到只有自然中才有的山林景观,这对于紧张而又忙碌的都市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2]。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不同,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差异,以及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变现的不同早就了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自然因子,如气温、植被、地形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因地制宜就是要求在城市改造设计之前要充分考察好一切自然要素,这样便于减少施工的成本,也便于更好的符合城市的环境。第二,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元素。城市公园是展现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场所,因此文化是公园改造设计中的精髓。如果在改造中一味的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图纸和设计经验,生搬硬套,那么将失去自身的地域特色。第三,在改造中融入时代特征。城市公园应当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更新,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应当挖掘当代的鲜明特色,让居民体会到更多的时代特点。因此,在地域文化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如地质和地貌等,结合历史的文化因子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园。
(二)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手法具有多样性,如隐喻、直接、抽象等手法。隐喻是指通过收集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其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在城市公园中进行表达,通过视觉文化或者文化主题等形式来呈现,能够让作品与观赏者直接对话。直接是指不经过任何的艺术加工,能够让城市居民直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手法,如某个人物雕塑、带有历史字符印记的指路牌等。抽象是指必须整合和提炼地域文化要素,将其原本的形式进行转变,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历史的文化感[3]。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公园中,这些表达手法交织在一起,为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借鉴。
(三)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除了表达手法以外,还有许多表达要素是必须考虑的。山石、建筑、水体、小品、植被等都是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园的改造设计中,景观建筑应当重新划分尺度,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考虑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涵养中来,充分的体现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全然不同,如中国往往喜爱亭、廊、塔等建筑形式。现如今,许多城市公园中喜欢用欧式建筑,其实大为不妥。就我国而言,南北方的建筑各有不同的特点,应当充分的进行地域文化进行调查,找到符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时运用当代新的工艺和建筑材料,追求简化的地域文化建筑表现形式,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广府特色食街的设计中采用“镬耳风火墙”和“三间两廊”,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特点,充分的将地域文化融入进来,可以借鉴在城市公园改造中。
公园水景是最吸引城市居民的,因此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应该加大对水景的塑造,同时将地域文化要素充分的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水景带来的勃勃生机。具体而言,水晶棺可以从乡土景观中水域的形态进行着手,或者参照传统园林的水景形态,让水景体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便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为了展现自然瀑布的神奇魅力,采用了龟纹石堆叠出特殊地形让水流直下,真实的还原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小品景观是塑造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往往都通过各种小品来展现地域文化。但是,在塑造小品的同时应当注意结合多种手法来呈现,并且在材质、色彩和样式上尽量做到还原文化原貌,但是又不过于直观,也就是艺术和文化的融合。
在城市公园的植被改造中,尽量使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最能够适应该城市的气候环境,能够生长的更好,也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的记忆。同时,在植物配置上,应当做到乔灌草合理搭配,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氛。
因此,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改造中的表现要素要根据文化的特点来融合,但是不能盲目的堆砌,应当将建筑、小品、植物和水体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让他们之间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再进行个体的单独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否则将成为盲目展现文化而没有文化体会的场所。
三、结束语
在城市公园改造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让城市居民在公园中娱乐、观赏时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增强对城市的记忆。当然,在地域文化融入的同时,应当对城市的地形地貌、乡土景观和历史文脉进行综合调查,提取其中值得借鉴和利用的地方,将其提炼成文化符号并结合现代景观材料,创造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调的城市公园景象。
参考文献:
[1]田培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初探[J].大众文艺,2014,(02):76-77.
关键词:景观;符号;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46
近几年,景观设计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市场追捧的热点,风景园林专业也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础,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被设计者视作鸡肋,景观设计师在触碰建筑设计时捉襟见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目光短浅,所以景观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附属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以求得自身发展的一门独立学科。
1 景观的符号化
在对城镇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的调查中发现,对文化符号的滥用是让景观变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镇的景观几乎“千园一面”,往往都是进行跟风式的设计,地产景观“玩”的是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东南亚的热带景观,于是很多地区都模仿东南亚热带景观,并且是劣质的景观设计,因为真正的高品质景观是不能够大量产生的,而景观的营造也就被市场消费,棕榈树小喷泉就是东南亚景观,土黄色的铺装在城市各处蔓延开来,这就是地产景观建设浮躁的表现。城镇公园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布局进行设计,亭台楼阁榭的设计完全照搬江南的东西,江南园林的手法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文人的风雅在城市景观中丧失殆尽,只模仿其形未见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设,亭台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飞檐翘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这些行为都和“公园就该那样”有关,设计中无论怎样都要建造一个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块像水池的水池,这些元素和符号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园,将让我们慢慢丧失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符号和空间感知。
缺乏地域性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但地域性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把符号放到设计中来,例如随处可见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标枪、头戴头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机杼的妇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现人们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在景观设计中一种典型的直白表达,却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达,换汤不换药而已。
2 景观的去符号化
2.1生态化设计
国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究生态设计,其中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业时代负面性;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引入生态学概念将设计与生态真正结合起来,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手段对设计过程形成影响,小气候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给出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其中对乡土化的研究是生态化设计中的一个重点,“适地适树”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手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生态化设计应该塑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环境和时间的推动形成新陈代谢式的设计,通过对自然系统和组织的调动进行指导设计,才是真正的生态化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2.2行为学设计
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将行为学的指导作用引申到公园设计中,阿尔伯特・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就是一部真正关注人在公园中使用的著作,将人的行为习惯视为设计者对公园设计后使用的预判标准。只有将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并根据行为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制定一套新的针对设计的观察和调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设计程序将关注点对准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为人类服务。
2.3“风雅”的设计
我国的文人园林在明清以后再无人能企及更莫谈超越,原因是当时社会对文人的不重视,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将“风雅”的文人放到一边,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谈何容易,精而小的园林景观对城镇的影响是积极的,既没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让住房成本上升,又让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现,街头的小游园一定要成为“文人园林”的主要战场,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一定的精神氛围,用低廉的造价还原精神性的空间,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轻盈的木构架,精神性的塑造应通过一定的空间变化来隐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画、浮雕、文化柱来表达。文化符号用于点题是十分恰当的,通过空间的体验来塑造空间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质,空间穿插,高差变化,颜色变化,假山奇石等手段来实现。不应拘泥于江南园林的构成手法而放弃本土化的表现。当然,赋予空间精神内涵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摸索前行。
3 结语
对景观被符号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设情况的表达,景观符号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应一味地怪罪于设计师的手法或是人们审美趣味不高,应该从社会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符号化的解决必须用恰当的手段来疏导,去符号化也不是纯粹的消除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场所精神,即“体验”来代替直抒胸臆的表达,即“看”,这种由“看”到“体验”的设计转变,也正是景观设计由劣质到精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J].科技导报,2008,26(18).
[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02):5.
[4]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02).
[5]俞孔裕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J].华中建筑,2005,(04).
关键词:绶溪公园;景观设计;植物造景
绶溪公园二期景观园林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人们在荔枝林带的景观氛围和细节中感受莆田丰富的历史文化。绶溪公园二期建成后,将创造新与旧的过度与融合,打造城市活力与自然宁静融合一体的绿道系统,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活动提供了一个好场所,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宜居城市园林建设品位。本文以该公园设计为例,对生态宜居城市滨河公园园林建设的理念及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1 项目概况
莆田市绶溪公园二期企溪北侧片区位于绶溪公园中,东临324国道,西至香格里拉大酒店,南起企溪,北靠经济总部。设计总面积约6.5hm2。绶溪公园二期建设是一个集文化、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滨河休闲生态公园;是莆田市政府201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也是以后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2 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绶溪公园资源特色、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结合绶溪公园二期中荔枝林自然保护与城市开发,组织公园的内外交通、空间层次,以传承人文历史、重构环境景观、开放区域空间、整合景观元素为设计理念,采用自然的设计手法,体现滨水荔林的自然风采,打造一个现代休闲与文化深厚的生态滨水景观带。
3 设计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即“以人为本”
游人作为公园活动的主体,是首先被考虑的因素,设计时将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增强公园的实用价值。
3.2 生态原则即可持续、生态、环保、节能
设计回归生态,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设计手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关系。
3.3 地域性原则
尊重场地所在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炼地块本身的肌理,规划设计要富有地方特色与场地特征。
3.4 功效性原则
充分考虑公园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规划设计要全面考虑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工程中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功能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4 设计内容
绶溪公园是莆田市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是展示莆田荔枝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绶溪公园二期将设计成为莆田荔枝文化展示的一张特殊的“名片”,将打造成为城市活力与自然宁静融合一体的绿道系统。从景观组织上将公园概括为“一轴二带三线五区多景点”,并由此定位展开设计。
4.1 “一轴”即滨水景观轴
设计强调企溪的河流风貌,通过对河流、河岸及水体的整治及设计,形成亮丽的滨水景观线。
4.2 “二带”即滨水活动带、绿道功能带
4.2.1 绿道功能带。沿延寿绿道设置绿道服务设施、公园管理设施以及停车场等,为市民提供服务,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4.2.2 滨水活动带。沿企溪水边设置入口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以及亲水平台、林荫休憩区等,寓教于游,让市民和游客有一个了解莆田历史文化艺术空间,同时是市民聚会、交流、活动、健身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活动的露天客厅。
4.3 “三线”即生态自然线、历史文化线、生活风尚线
4.3.1 自然生态线。根据场地环境,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注重多样性的空间绿化景观,以及滨水驳岸的生态化,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4.3.2 历史文化线。根据场地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文脉融于景观设计元素中,设置各种文化广场、建筑、雕塑、石刻,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营造独一无二的人文历史景观。
4.3.3 生活风尚线。根据场地的空间,围绕时尚生活的主题创意,建造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场所,营造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亲水公共空间。
4.4 “五区”即驿道历史区、荔枝文化区、建设休闲区、入口休闲区、滨水景观区
4.4.1 健身休闲区。由野趣童真、万寿广场等景点组成,打造时尚生活的城市休闲健身景区。该区以休闲运动为主,结合多元的休闲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健身需求,展现了舒适的自然景观与亲切的人文环境。
4.4.2 驿道历史区。与绶溪公园一期相接,由店仔古渡、市墟古街、千年一定、河畔草地等景点组成,营造绶溪千年的建筑、历史、人文景观。此区域主要是为恢复及传承“店仔头”的场地历史文化。
4.4.3 荔林文化区。由茶语咖啡、临亭听涛等景点组成,突出古朴自然的荔林诗韵、荔林乡韵、荔林书韵等文化景观。该区以古朴自然的荔枝诗韵、荔林乡韵突出体现莆田这片沃土蕴含着深厚的荔枝文化景观。
4.4.4 入口休闲区。由渔水笙歌、云影荔湾、水漾清华等景点组成入口休闲区。此园区主要以入口休憩广场和便民的停车区域为主,这里宛如公园的一个集散中心,充裕的生态停车场让游人来去自由。
4.4.5 滨水景观区。位于绶溪公园二期的南部,此区主要以回归自然,保护荔枝密林古树为主。该区域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的自然环境景观。由渔水笙歌、缤纷花溪、云影荔湾等景点组成,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间变化丰富的滨水景观区。
5 绿化规划设计
绿化规划设计综合考虑景观、生态、游憩这三个要素,实现公园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公园设计生态化,实现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
5.1 保留原有植物
尽量保留不影响景观效果的荔枝古树,对原有的荔枝大树进行合理修剪以及杀菌杀虫处理。
5.2 注重绿地植物多样性设计
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构建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物种多样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和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5.3 植物造景的游憩性
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性设计,根据植物本身的“视觉”、“味觉”、“触觉”特性对空间进行改造,创造出适合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的游憩休闲场地和环境。
5.4 植物造景的生态功能性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并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创造适宜的小气候景观环境,提高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时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6 结论与建议
6.1 绶溪公园二期的总体规划就突出强调荔林文化氛围
绶溪公园二期的地形地貌改造要顺其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荔枝林景观带为特色。绶溪公园二期的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要充分挖掘荔枝林带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要少而精,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古雅的莆田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莆田荔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6.2 荔枝林带在绶溪公园二期中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成片荔枝林带,景观效果显著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规划设计为成片荔枝林带景观,运用于水边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荔林的整体美。
6.3 荔林与建筑、山石、水体及其它植物的配置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