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气工程学科的认识

电气工程学科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6:06: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气工程学科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气工程学科的认识

篇(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变革,对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华大学电机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思考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以致)用”这3个根本性问题,建立了基础与前沿并重、微观和宏观兼顾的新课程体系,创新了以挑战性课程和多样化因材施教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以校内实验平台、课外科技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实践教学环境,创建了特色鲜明、可推广、可借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电力和电工两大行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在2013年我国进入福布斯世界500强的95家企业中,电力电工企业占据8席,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一。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可以看出,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催生了电力和电工这两大行业的重大变革。行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以及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突出、有国际视野。

以上两方面的变化,对既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既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这些变化。(2)创新的本质属性包括多样化和实践性,但原有的以理论课堂为主要场所来实施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3)现在通行的以单门课程的实验和以传统发电形式为主体的实践平台,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需求。上述挑战是深层次、系统性的,既有电气工程学科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进行深刻变革,才能有效应对,尽快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要想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将人才培养体系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应深入思考:要想使得清华大学电机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满足国家和行业在知识、能力、创新和实践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以致)用?这3个问题需要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环境3个不同角度来回答。

以先进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1)对电气工程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凝练出12门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本学科能量处理与信号处理兼顾的特色。(2)新开设“电气工程导论”和“电气工程技术发展讲座”2门导论课,分别在学生大一秋季和大三春季开授,帮助学生纲举目张,明晰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架构。(3)与时俱进地陆续开设出“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英)”“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智能电网概论”“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低碳电力技术基础”等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课程,帮助学生提升适应学科和行业迅速发展的能力。

以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1)在核心课中推广翻转课堂、主动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挑战度,让学生在课堂内能感受到创造知识和用知识进行创造的乐趣。(2)制定《电机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设立专业知识型、优秀SRT型、综合能力型和奇思妙想型等不同因材施教培养类型,选配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创造条件,对具有不同特色和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

以完备的实践环境助力学生实现科研梦想

(1)建成包含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电气工程学科新方向的“前向”培养实验平台;以相关知识点贯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纵向”培养实验平台;以学生自主创新为导向的课外科技活动“横向”培养实验平台。(2)建立了11个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涵盖火电、风电、水电和核电等发电企业,变压器、发电机、互感器等电工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多家电网企业,实现了电力、电工行业的全覆盖。以导论课、核心课、前沿课为代表的先进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基础需求;高挑战度课程与因材施教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涌现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前向、纵向、横向实验平台和覆盖面广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有益于学生获得“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平台共同作用,形成了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的创新点

建立了基础与前沿并重,微观和宏观兼顾的电气工程学科新课程体系,解决了新时期电气工程人才“学什么”的问题

凝练出覆盖能量处理和信号处理的12门专业核心课,围绕行业内出现的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重大变革,新开设多门学科发展前沿课和逐级递进的导论课。新课程体系既包括若干前沿进展讲座,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既深入讨论具体二级学科甚至领域方向的技术细节,又对电气工程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进行完整系统的介绍。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有效应对了行业中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对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方面的挑战。

创新了以高挑战度核心课程和多样化因材施教为代表的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新时期电气工程人才“怎么学”的问题

通过深入实施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和研究型学习,将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转化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做中学”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卓越工程计划和电气工程学科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应对了创新的多样化和实践性本质对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挑战。

建设了以校内实验平台、课外科技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实践教学环境,设立了体系完整的专业实践基地,解决了新时期电气工程人才“怎么(学以致)用”的问题

将“前向”“纵向”和“横向”平台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称之为“三足鼎立”。“三足鼎立”的实践教学环境,成为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实践条件,实现了从大一新生研讨课一直延伸到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全学习时间轴的实践教学不断线。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有效应对了行业迅猛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对实践方面的挑战。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认可和支持。2008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特色专业点,2010年第一批参加卓越工程计划,2012年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宁夏电力公司实习基地于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课程体系方面。12门专业核心课中,5门为国家级精品课,4门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由院士杰青,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等教授亲自任教。虽然该课程为任选课,但自开设以来,每届学生均100%选修。近年来新开设的“智能电网概论”“可再生能源与未来电力技术(英)”“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等新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选课人数明显高于传统选修课。

(3)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翻转课堂和挑战式学习模式在专业核心课中得到普遍使用,深受学生欢迎。“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自2009年起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2009-2013年自主实验项目的学生报名数量分别为4名、10名、20名、40名、60名。“电路原理”课程在2013年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期末同卷成绩比平行班高8分。在《电机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支持下,学生完成了一大批专业特色鲜明、有创新性的项目。

(4)实践教学环境方面。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实验课程27门,负责为电机系500多名本科生和600多名研究生提供实践动手训练环境。灵活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准备了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提供微机和基本测控仪表,学生可随时刷校园卡进入开展科技活动。设立了行业分布合理的711个学生生产实习基地、5个认识实习基地和6个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

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应用在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电气工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并且这个问题应该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动手也能动口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设出一支强大的队伍,把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加强资源上的整合,从而促进本专业建设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人才的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学科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气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必然会对本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说明电气工程学科在对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对条件进行改善的前提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气工程学科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电气工程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之后,其专业更是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并且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程中,各行各业对于电气工程学科的毕业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对于电气工程学科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之后,将到各种电类企业、单位进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这就对他们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对其本专业熟练掌握程度的要求,要求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该专业学科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二.对本专业的建设

1.制定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则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这套课程体系不仅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还必须具有特色性及整体性,在对这套课程体系进行建立时,要把课程进行细致划分,分为精品、优秀、重点、特色、合格等几个方面。对于精品课程,要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并且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来进行传授,通过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传授,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然后配有一定的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进一步鼓励硕士、博士多参加精品课程的建设;优秀课程呢,则要求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授课水平要高,并且要取得好的效果,可以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的原则,并且主讲的教师要是副教授或者教授,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在教学大纲上,要求不仅具有科学性,还要有实用性,并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水平;重点建设课程,则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并且结构上要合理的教师队伍,对于课程的教学,要有明确的计划,从课程特点出发,首先要制定出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教学大纲,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运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讨;特色课程则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编写有特色内容的讲义、教材,培养出专业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做后盾

对于人才的培养,则首先要有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做坚强的后盾。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教师来说,则要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科学技能,也就是既要会动口,也要能动手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很大部分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社会实践方面缺少丰富的经验,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学校可以要求这些教师在完成课业活动时,在节假日或者周末到相关单位进行锻炼,在企业中参与技术的开发,对技术进行研讨,并以此作为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对这些教师多加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以使他们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进行完美的结合。久而久之,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成长为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队伍。

3.使实验实训资源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3.1首先,要把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巩固并扩充,把校内的实训中心建立起来。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长,进行操作或技能学习,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实验、进行技术研究等一些活动。校内实训基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教学上具有方便、随意性,并且能取得显著的特点,因此可以进行充分利用。对于高校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校内实习工厂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为良好的教学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进行合作,寻找、挖掘一些稳定的公司作为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一些岗位培训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学到一些关于产品的设计、技术的革新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相关内容。

3.2要使观念进行转变

首先,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强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有深刻的认识,清楚工程专业的根本在于实践,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有重要地位,只有经过努力实践,才能学到内在的知识,这也是成才之本。因此,学校要对课程体系以及教育内容进行改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于同等的地位。

3.3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要对技能与能力训练的培养进行重视,按照层次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从而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专项能力的操作以及应用能力水平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结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进行定位,并且树立培养目标,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把理论教学的学时进行缩短,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把实践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在允许的条件下,对课程实验进行改造并使其得到充实,对于验证性的实验则要进行减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或者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其次,在进行实验授课时,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方法、步骤,有意识地避免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要做到灵活多变,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一些相关的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共同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在对必须完成的项目完工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实验项目的课题,如此,才能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第二课堂进行开辟,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科研项目活动,学生在参加此项活动时,亲身经历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活动,包括对项目所做的申请、项目的制作过程以及结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校还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一些竞赛,从而进一步为开展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建设,除了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外,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刘天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7,23

[2]张爱玲,韩富春,卜庆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l,19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应用在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电气工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并且这个问题应该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动手也能动口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设出一支强大的队伍,把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加强资源上的整合,从而促进本专业建设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人才的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学科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且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气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必然会对本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说明电气工程学科在对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对条件进行改善的前提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气工程学科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电气工程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之后,其专业更是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并且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于电气工程学科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之后,将到各种电类企业、单位进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这就对他们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对其本专业熟练掌握程度的要求,要求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该专业学科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二.对本专业的建设

1.制定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则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这套课程体系不仅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还必须具有特色性及整体性,在对这套课程体系进行建立时,要把课程进行细致划分,分为精品、优秀、重点、特色、合格等几个方面。对于精品课程,要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并且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来进行传授,通过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传授,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然后配有一定的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进一步鼓励硕士、博士多参加精品课程的建设;优秀课程呢,则要求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授课水平要高,并且要取得好的效果,可以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的原则,并且主讲的教师要是副教授或者教授,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在教学大纲上,要求不仅具有科学性,还要有实用性,并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水平;重点建设课程,则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并且结构上要合理的教师队伍,对于课程的教学,要有明确的计划,从课程特点出发,首先要制定出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教学大纲,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运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讨;特色课程则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编写有特色内容的讲义、教材,培养出专业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做后盾

对于人才的培养,则首先要有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做坚强的后盾。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教师来说,则要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科学技能,也就是既要会动口,也要能动手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很大部分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在社会实践方面缺少丰富的经验,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学校可以要求这些教师在完成课业活动时,在节假日或者周末到相关单位进行锻炼,在企业中参与技术的开发,对技术进行研讨,并以此作为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对这些教师多加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以使他们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进行完美的结合。久而久之,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成长为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队伍。

3.使实验实训资源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3.1首先,要把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巩固并扩充,把校内的实训中心建立起来。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长,进行操作或技能学习,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实验、进行技术研究等一些活动。校内实训基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教学上具有方便、随意性,并且能取得显著的特点,因此可以进行充分利用。对于高校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校内实习工厂的可能性不大,还要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进行合作,寻找、挖掘一些稳定的公司作为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一些岗位培训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学到一些关于产品的设计、技术的革新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相关内容。

3.2要使观念进行转变

首先,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强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有深刻的认识,清楚工程专业的根本在于实践,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有重要地位,只有经过努力实践,才能学到内在的知识,这也是成才之本。

3.3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要对技能与能力训练的培养进行重视,按照层次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从而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专项能力的操作以及应用能力水平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结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进行定位,并且树立培养目标,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把理论教学的学时进行缩短,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把实践教学内容做进一步调整,在允许的条件下,对课程实验进行改造并使其得到充实,对于验证性的实验则要进行减少,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或者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其次,在进行实验授课时,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方法、步骤,有意识地避免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要做到灵活多变,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一些相关的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共同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在对必须完成的项目完工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实验项目的课题,如此,才能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第二课堂进行开辟,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科研项目活动,学生在参加此项活动时,亲身经历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活动,包括对项目所做的申请、项目的制作过程以及结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校还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一些竞赛,从而进一步为开展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建设,除了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外,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刘天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7,23

[2]张爱玲,韩富春,卜庆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l,19

篇(4)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我系以电气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础,搭建了高层次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见图1)。

1.1加大实验室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我系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实践教学环境。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了全校性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课实验平台。2009~2010年,再次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重点建设了包括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电机教学实验室、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实验室、电工与热工计量教学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在内的10余个实验室。购置了功率信号源、变阻箱、数字万用表、计算机、继电保护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单片机开发板、DSP开发板、常见集成芯片、电子负载、电子电路实验箱、风力发我系统、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等设备。同时,还对实验环境进行了改造和修缮,并为实验室新购置了空调、门禁等基础设施。

1.2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设优质实践教师队伍我系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仅有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参与实验指导,还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负责实践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中,有多位教师获奖,包括国家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等等。近2年,我系进一步加强了实验系列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相继引进了1名副教授和2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实验系列教师。我系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比如:实施了实践教学带队教师奖励办法,支持并鼓励实验系列教师投入到校外实习实践工作中去。2009~2010年,实验室系列教师承担了所有的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带队任务,他们在实习现场的系统讲解和答疑,进一步提高了实习实践效果,学生反响热烈。同时,带队进行实习、接触生产一线,也为提高实验系列教师业务水平提供了平台。2010年,我系制订了科技辅导教师制度,从各二级学科中遴选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科技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

1.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课程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实验课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我系不断对已有的实验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并积极鼓励开设新课。2009年,清华大学“实验室科研探究”入选国家精品课。我系面向全校开设的两门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电力电子变换与电机控制”和“虚拟仪器技术”是该国家精品课的教学单元。这两门课程的选课学生来自电机系、机械系、精仪系、经管学院、自动化系、材料系、工物系、人文学院等多个院系,实现了跨院系、跨专业组织课程。课程重视将实践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效果显著。为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分别编写了相应的讲义。课程单元负责人、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教学实验室主任毕大强博士获第七届“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现代高电压实验技术”课程原有的授课模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高电压方面的相关知识。2009年,我系支持该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从以演示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演示实验为基础,以自主创新性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并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完成实验内容,实现实验目的。在此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改革后的课程实现了从以演示实验为主向以创新性实验为主、从以灌输式为主向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改革效果优秀。

1.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建国际一流实践教学平台我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选派实验系列教师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访学。全系各实验室每年共接受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来访参观和交流合作。如2010年,接受了包括美国、英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参观,并邀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0余个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的专家学者作交流报告。

2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1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基地布局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感受生产实际的主要平台。我系利用强行业背景的巨大优势,与很多海内外大型电力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进一步巩固与北京施耐德电气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合作关系的同时,2009、2010年,又新建了北方联合电力公司、沈阳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电网公司、山东海阳核电公司4个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建设,多角度推进”的实习基地布局,即:实践基地全面涵盖电气学科的电工和电力两个行业,为本科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产业实践、研究生就业实践、博士生暑期实习等提供了保障。2009年,清华大学—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实践基地获批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获学校批准,沈阳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见图2)。

2.2制定了规范健全的保障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我系采用过程管理模式,由系带队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学生支队长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2010年,实施了系领导带队实习机制。由系(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等亲自带队,分别率学生赴各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系领导们分别出席了各基地的欢迎仪式,还发表了讲话。这一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也鼓舞了带队教师和学生的士气。为了提高教师、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我系还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为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颁发证书和奖品,并为实习带队教师提供生活补贴。

2.3企业专家库企业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程经验,可以立足生产实际,洞察学科前沿和行业走向。我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企业专家库。所谓“送出去”,即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所谓“请进来”,即吸引一批具有优秀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企业工程师到系里授课。

3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的建设

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我系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3.1建立了全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我系的积极推动下,“电工仪表与测量开放实验室”的装修改造工作已于2009年8月顺利完成,成为全开放式的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场地和平台。改造后的实验室分为:基础实验区、科技竞赛实验区、讨论区等多个区域。每个实验桌都配备有计算机,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调压器,DSP、FPGA、MCU开发板和全系列电阻电容,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基本实验设备。同时,实验室增加了门禁系统,采用弹性管理,使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进行实验,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包括电机系、信息学院各系、物理系、工物系和医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学生利用该实验室开展了科研实践活动。2009~2010年我系参加挑战杯、北京市FPGA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赛事的项目的准备和调试工作均为在该实验室完成。

3.2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丰富的学生科技活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系积极组织并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如SRT计划、挑战杯等),校外竞赛(如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保证竞赛效果,使学生真正赛有所得,我系不仅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实验场所,还为他们配备了辅导教师,并提供经费上的支持。2010年,我系出资支持2007级本科生社会实践支队赴深圳进行电动汽车相关项目调研。配备了3位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分别负责调研前相关知识准备,与调研单位的联系,和赴深圳对调研活动进行现场指导。这3位教师均为我系在电动车领域颇有造诣的优秀青年教师,从师资配备上保证了调研活动质量。以我系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为支撑,近2年学生频频在竞赛中获奖。如:我系1个本科生团队以PLC实验室为平成了参赛项目,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设计竞赛唯一的一等奖;在第五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中,我系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各2项等等。

3.3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活动鼓励政策我系通过科技活动鼓励政策,在系内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如2009年,建立了持续跟踪培养机制,鼓励他们巩固已有成果并争取有新的突破;建立了多渠道宣传机制,对获奖项目和作品,在全系范围内通过网络、简报、视频等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建立了奖励机制,对辅导教师和获奖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促使教师、学生做出优异成果。制订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本科生科技活动鼓励办法”,并于2009年对此办法进行了修订,对在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本科生进行推研加分奖励。该办法意在鼓励学生本人申请或参与教师设立的SRT项目、课外科技项目、根据课程设立的开放式研究型课题、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等等。该办法自2009年起实行,至今全系已有38人获得推研奖励。

4实践教学体系

我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将实践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以校内、外两大实践教学平台为支撑,建立了有电气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见图3)。

4.1以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确定了实践教学定位以国民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建立开放式、需求化的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学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我系一直立足我国实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系以培养服务社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丰富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解工程实际、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4.2以强行业背景为依托,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以强行业背景为依托,建立智能式、专业化的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我系利用行业背景的巨大优势,建立了科学的实践基地布局,同时也与行业内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教师进行项目研究,学生进行实践、开展科技活动和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我系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项目研究,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如:将工程实际问题引入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活动,设立与行业实际相关的SRT题目和本科综合论文训练题目等。并通过科研和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形成教师与学生,企业与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多相良性互动。

4.3以科学性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科学性为目标,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我系进行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内容包含了:实践环境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经费管理等各种要素。并设立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内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丰富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对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理性认识和对工程实际的认知能力;通过科技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素质;通过1年的综合论文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篇(5)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杰(1980-),女,湖北云梦人,湖北师范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詹习生(1979-),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师范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黄石 43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34-02

近年来,为了把师范院校建设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多科性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全国各类师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理工科专业,而且开办的工科专业也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该校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验与实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经济、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技、文化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师范院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内涵和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因此,对师范院校工科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一、师范院校工科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工科学生总是被动地“照方抓药”,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按规定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教师指定的实验;基础课实验一般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使有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也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文献检索及调查,发现国内的工科院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工作,他们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例如:燕山大学的杨国良教授发表了“谈工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方面”,重庆工商大学的梁云副教授发表了“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湛江师范学院的梁启文实验师发表了“电子设计竞赛与实验教学探讨”等。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工科实验教学虽经多年的改革实践,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各门基础/专业实验课条块分割严重,缺少相互配合,不能使基础实验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学时数限制以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某些实验内容被人为分割,不同学科的实验内容之间相互渗透较少,甚至相互不衔接,导致出现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缺乏整体性、必要的实验内容开设不足或缺乏等问题。第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难以符合时代的需要。第三,立足于地方、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没有得到体现。主要是因为目前的教材难以结合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项目。第四,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大多数学生更为注重自己的分数(成绩),而不是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相当重要。第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落后。第六,缺乏双师型的实验教学队伍,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以上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的人才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严重影响了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的教育质量,难以造就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1.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划分实验课程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专业,具有宽口径和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要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是国家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生力军,对国家电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及可持续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实验阶段、专业基础实验阶段和专业实验阶段。

(1)基础实验: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程序设计基础实验、软件技术基础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要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及加深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计算机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2)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基本技能实验、工程制图与CAD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模电、数电)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MATLAB及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等。其中,基本技能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实验为单独设课单独考核的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专业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思想的基础,也是奠定电气工程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石。

(3)专业课实验: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实验、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工厂供电实验、虚拟仪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DSP原理与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等。其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工厂供电实验为单独设课单独考核的实验。专业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接近工程实际,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的工程意识受到初步训练。

2.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和湖北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教改精神的教学大纲,精选、优化了教学内容,并根据内容的深浅把所有实验项目分成了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同时逐步将实验内容从以验证性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性和设计性为主。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往的硬性规定的试验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具体要求为:

(1)基本实验:包括基础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和基本方法原理验证实验两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为以后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做,学生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项目。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等,而教师只负责指导。

3.结合实验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

工科实验是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成绩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结果,因此实验成绩考核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建立科学的实验成绩考核标准,逐步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开设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往由于实验课时比例小,考核大多依附于理论课上,为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应将大部分实验课程独立开课,这样就可以将实验课考核与理论课考核区分开来。另外,考核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实验报告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具体考核记分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评定(占30%)。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情况,现场打分。

(2)实验报告成绩评定(报告占35%+考勤占5%)。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该项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编制工程实验报告的能力。另外,考勤是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时出勤情况进行考核。

(3)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占30%)。根据实际情况,期末实验课程考试分为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理论考试两种。实验操作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处理实验过程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应以实验操作考试为主。

三、加强双师型实验队伍建设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加上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工科专业的实验师资队伍根本达不到实验独立设课的要求。要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因此,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当前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亟待解决。

第一,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稳定实验教师队伍,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计算方面要给予倾斜。

第二,要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做好“产、学、研”工作。鼓励理论课教师加入到实验教学中来。加强对新上岗实验教师的培养和指导,积极开展“导师制”;同时鼓励新进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培养双师型队伍。

第三,要加大引进试验教师的力度,特别是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充实实验队伍。

四、结束语

师范院校工科实验教学应在吸收理工科实验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完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应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突出实验课程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工程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曾东和,姚志刚,等.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41-42.

[2]邹红玉,江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2007,(1):80-91.

[3]戴风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150-151.

[4]石彪,刘利枚.商科院校工科专业实验独立设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112.

[5]万鸣,古滨.材料力学实验独立设课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98-100.

篇(6)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2002年,目前每届招收三个班,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并得到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2011年8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首批试点专业批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卓越培养工作,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国电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等电气专业对口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电气工程师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另外,对首批参加卓越培养的试点院校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效加以吸收和改进,探索并建立适应南京工业大学电气专业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思路

本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追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以校企合作培养为手段,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工程师。

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学校结合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坚持人才培养总体方向的前提下,面向国民经济和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需求制定了近期的人才培养战略:将“通才教育与英才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给“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学生按本科需求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本科阶段校内外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年。达到本科毕业标准,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时在本科生中进行遴选,对一部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素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原4年大学培养过程转变为"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累计远超过1年。如此长时间的实习要求建设校内外固定的实习基地,并确定实习导师,以确保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

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挑选和电气专业相关、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公司,建立多个校外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基地,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实习场地安排、住宿环境的建设、校外导师的培训、校外实习管理条例的制定等多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合作企业的开放度,进一步加大对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支持力度,建立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项基金用于完善企业培养的运行和保障,达到校企双赢,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2.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前即开始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安排本专业研究生共同参与,逐步建设并完善本专业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体系,最终形成校内导师带队,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逐步使低年级学生由协作变为主动创新,顺利迅速地成长起来,使每个学生都经历团队中的各个角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

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已有课程进行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1.课程整合原则

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变革。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的合理性和课程授课学时分布的合理性;结合学校、学院和本专业已有的教学、科研基础,对现有课程、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充分利用及整合;注意授课知识结构满足社会、行业与企业的要求,加强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设置

在第一学期新增了“电气工程概论”课程,从整体上将本专业知识予以纲要性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清晰的宏观认识,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有充分的时间对本学科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可以在后续专业方向的选择中做好充足的准备,自主进行方向选择。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将主要专业课程的相同或相近部分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在第5学期增设〃电气工程基础”该新增课程安排为80学时,作为所有专业课程的先导课。后续再开设若千少量学时的专业必修、限选课程。另外,结合当前专业发展趋势新增相关任选课程,使新的课程体系能够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满足内容的先进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3.实践体系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重要求,一方面安排了"工程法规”〃电气工程预算"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另一方面,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大量的校内实践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结合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的锻炼,力争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第四学年的企业实习无缝接轨其中毕业设计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在企业完成,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设计也可在企业内完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大力鼓励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

课程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本专业部分课程采用阶段性工程作业的成绩或多人协同完成实际工程任务的表现评价等更灵活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一次性试卷考核方式。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有卓越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使学生获得最全面的知识。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开展“高工级教授”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45]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工程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选派一批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工作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九制订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不断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相互取长补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敫并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

六、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相对过多,选修课相对较少,人文社科知识缺失,一些非工程能力如团队合作、环保理念、领导力等等素养缺乏,这些都是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亟需加以改进。

2.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

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口的企业包括发输配供用电的各个环节、某些环节的电力企业,如供电企业,由于其生产工作责任重大,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长时间实习,即使接收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应付差事。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违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衷。因此,一方面要合理选取实习企业,同时也需要国家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实习规范与制度提高企业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

3.学生长期实习的安全问题

以往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等,由于时间比较短,一般由学校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集体行动,期间的安全问题一般由带队教师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有长达一年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责任由谁负责、如何负责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使企业单位打消顾虑,接受实习学生,也让高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用畏手畏脚。

4.企业与高校的衔接问题

各个企业工程侧重点不同,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亦有所不同,而企业一般也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各自优势、使二者交互衔接需要探讨。

七、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研发;技术;运用

1.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相关介绍

所谓电气自动化通俗的说其实就是一种事先确定、设计好的程序,当这一程序正常运行的时候,可以使整个系统和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运行,这样也就形成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这样的方式为许多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无法言喻的方便与便捷,而电气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和运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同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再加上具体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工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

实际上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探索、以及电力工程与自动化的实践。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过程:

2.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现探索

(1)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当今社会最强的竞争力已逐渐转移到对人才的竞争上,而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也随之日新月异,电气工程甚至整个电工许可领域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传统的的教学内容已经淘汰殆尽,所以目前阶段需要一种综合了微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传感器技术,检测与转换,控制等多项技术性学科,来让人们学习这些综合的知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最终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措施就是要将这种知识的体系更加明确,所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是必然的结果。

(2)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思路。在最开始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介绍中,我们就了解到电气工程为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在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上就更加重要,而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以深厚的知识做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应变能力要非常强,学习能力良好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这就奠定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思路。

2.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实践

(1)要明确发展目标,优化人才体系。上面我们具体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现探索,明确的认识到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是必然趋势的问题,所以在建设目标和思路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尝试的实践就是明确发展目标,以达到优化人才体系的目的。说到具体的做法上,基于对这一专业人才的要求,除去基本知识学科之外,还要另设体现一级学科的电气工程特色,强弱电结合的三大知识系类的培训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的涉入,使人们更加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有利于相近思想的建立,对于专业的理解和研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

(2)促进生产建设的改革发展,有效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最新、最专业的知识的教育是培养电气工程自动化这方面人才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现实的现代化生产中,提高这方面员工的实践性更为重要,只有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除此之外,为了让员工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记忆犹新、理解深刻,可以引导员工在设备的实际现场进行实践学习,还可以切实完善监控体制,做最严格的考核等。

(3)重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培养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再是以对于所了解、熟识知识的多少作为判定的标准,创新能力的竞争逐渐走向成熟,所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主观上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为了更好的发挥系统的效益,对于员工股的创新能力培养愈发重要。为了使得员工能够结合电工电子的测量和实验技术,电子工程实践,微机控制和EDA 实验,单片机的应用综合技术,电子线路的综合设计等等综合的设计加以实验训练。[2]

(4)领导体系建设切实重视,达到实践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双赢的效果。对于员工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实践操作的监督,都是离不开领导体系的参与的,而就目前企业的现状来看,领导队伍往往因为注重管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经验,但是同样因为其日常工作的繁重,无法做到让领导队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人才,所以目前的解决措施是淡季时期,安排员工实际训练,同时进行专业的交流,并提供平台使其参与到优秀企业的实际技术开发中,充分利用他们所需到的知识与本身的创新能力,从实践中不断寻找、培养高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5)完善生产管理上的质量监控体系。生产运行的管理与日常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只有做到有机的结合,才能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研发与应用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其中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生产管理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将企业本身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同样考虑在内,而且这其中要保证监督体制切实的发挥作用,员工的反馈、评估与对员工的监控需要共同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监控体系的合理与公正,同时也能落实提高生产质量的目的。

3.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需要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双重推动,但是其系统的真正使用是离不开具体的技术要点的,配电系统中的技术应用、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的热点技术的应用以及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技术的应用,都是与之无法隔离开的,电气工程的自动化进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具体技术也逐步向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进步,文化因素、美学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最可靠因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要求,需要我们切实注意与解决,而至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这些智能化的技术已然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可以说将这一进程不断的继续下去,那么不久的未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将更上一个档次,发挥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3]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并不是一朝一夕盲目试验就能够得出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它是需要经过多次的设定目标、确定思路以及认真实践才可以达成的,问题的提出总是有一定困难的存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也无法置身事外,而就目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还有许多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为其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些共同的推动,才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发挥了作用,进一步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辉.浅谈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