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01:4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创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一)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图书馆管理员是联系读者与数据库资源的重要枢纽,他们应能够为读者提供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及时满足广大读者最新需求。但是目前为止,多数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不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往往只是个“看书人”。他们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部分学校建立了自动阅读器及刷卡借书等多项自动化服务,然而图书馆管理者的水平却没有显著提高,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宣传力度不够
主要是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微信、QQ等相关软件可以有效宣传图书馆的数字环境,但是好多院校图书馆未建立专门的网站供读者查询浏览,或者建立了官网,但是信息不能及时更新,流于形式,网站管理者不够重视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宣传,网站内容板块形式单一,提升不了师生的阅读兴趣。甚至部分同学由于网络知识储备不足而不了解数字环境中的图书馆情况。
(三)未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
对于有些图书馆管理人员,思维方式相对比较传统,认为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可,对于数字环境中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免费资源知之甚少,不能有效为读者提供咨询信息。他们采用的管理方式俗称“大锅饭”,及分工不明确甚至有人“吃干饭”,只顾着自身的本职工作却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缺乏事业上进心。
二、数字化环境中如何创新图书馆管理策略
(一)优化书籍结构,扩大特色资源
优化书籍结构可从三方面解决:一是不同种类的书籍资源放置在不同的阅览室,不同阅览室书籍数目要大致相当,不可过于单一;二是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不同高校图书馆加大联系,可凭借一张图书证进入多个院校图书馆,相互借阅提升阅读兴趣;三是网络数据库资源要分门别类,规范上传,杜绝不良信息,书籍检索采用统一方式。在扩大特色资源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和特色服务理念,重视院校特色专业的同时开发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
(二)创新服务人才,加强综合人才培养
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网络技能培训。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更好的为阅读者提供及时讯息。上级也要重视在岗培训,可采用“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图书馆人员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三)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前文已述,微信、飞信、QQ等软件可以有效宣传图书馆的数字环境。除此之外,通过网络、推送技术、预留网页等途径也是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的有利途径。宣传除了通关互联网,也可分配专门人员发送宣传单,建立特色咨询台,随时为广大师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适时的采取营销手段可以延伸馆藏资源的利用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可在图书馆自身网站设立网站导航系统,提供国际联机、图文传真、数据通信等多项网络化服务,极大的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
(四)创新服务模式,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以人为本,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在开展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外,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自身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软件,主动为同学们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开设网络课堂也是体现人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同学们在闲暇时间,登陆图书馆的网络课堂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更好的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三、结语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再次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以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介绍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如翻译出版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1年第1期)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就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结果将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首先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等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即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人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二、《技术创新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有益尝试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来展开叙述。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边缘。不过,他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的兴起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创新中确实包含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章是技术创新本质论,作者从熊彼特、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经典论述出发,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特点,揭示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并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作者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加以总结为:(1)历史性(2)不确定性(3)创造性(4)过程性(5)协同性。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作者提出,熊彼特最早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借用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话就是,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即创新),技术本身无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总结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之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第三章是技术创新活动论,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从创新决策,到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特点,说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和技术创新各阶段协同作用的必要性。现实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作为行为者的创新主体依一定的中介作用于作为行为对象的创新客体而使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同时发生改变的过程:创新主体把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本质力量,完成“人的自然化”,而创新客体则按照人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被改造为适合主体需要的创新结果,变成“自然的人化”。作者指出,技术创新决策就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企业家面对实然创新客体作出选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创新R&D是从无形技术到实体产品的过程,是创新决策方案的第一个物化环节;生产技术创新则是从一品技术到多品技术的过程,标志着技术创新从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入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市场创新则是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商品的过程,即把创新产品变成消费者满意的创新商品;管理创新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相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回路在起作用。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大胆质疑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垄断知识,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的做法是:每一节课或一单元开始前,安排几节课让学生自学,获取教材上的有关知识,对自己的疑问和感兴趣的话题留下笔记;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刊杂志,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给其散发一些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的资料,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拘泥于教材,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把握中达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思维激发状态,再水到渠成地开课点拨。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开课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耐心一一解答,若学生对教师的解答不满意,可自己再查阅有关资料来重新论证,教师要因势利导,对学生有创见的思维成果要及时表扬,以使其在经历艰难的探索后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以引导和指导,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加强对学生探索学习过程的辅导,注重学生情感参与,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步出校门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索发现的能力基础。
二、自我教育,重视实践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问题探讨。组织小组或班级举行专题的讨论会、辩论、座谈、访问等,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辅导,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在问题探索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感,不囿于前人成见,不唯书、不唯上,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演讲口才,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视听结合,寓教于乐。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电视、录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视听结合,借以吸引学生参与,活跃气氛,形成对教学的有益补充。亦可自编自演一些与政治有关的文艺节目,如在“反对,崇尚科学”一节后,让学生排演了一个话剧,在元旦校晚会上演出后深受好评。
3.调查访问。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思想政治课有个特点,即与现实关系密切,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艰难探索奋斗的课后,带领学生参观文物,聆听报告,身临其境,深受教育。
三、评估反馈,总结提高
笔者通过与国外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于缓慢、落后,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科技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质量较低,不仅不具备原创性,并且所覆盖学科的能力比较低,无法从根本上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展现,影响力减弱。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针对论文有了硬性要求,很多人为评职称发文章导致稿件的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科技期刊也逐渐成为了部分在校研究人员与单位人员发表稿件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的发行数量低,期刊所发表的页码与论文的页码不多,发表的周期比较长,并且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在发行方式上比较传统,许多科技期刊的月发行量为负增长。从科技期刊的编辑部门分析,编辑人员的素质较低,编辑队伍的稳定性过差,科技期刊在开拓市场的时候不具备活力,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动力与创新意识。在我国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仅仅在一个地区,科技期刊的种类就超过500种,但是真正在国内知名检索软件中能够检索的期刊种类却非常少。这种低水平,同质化的现象导致科技期刊之间形成白热化竞争现状。
二、影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因素
1.品牌建设中的学术质量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内容便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换言之,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与关键。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中,质量上的取胜是直观重要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品牌建设中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中的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则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学术策划以及组稿问题进行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所发表过的论文中,省级以上级别的论文所具备的比例为:2011年占所有论文总量的7%,2012年为8.2%,2013年为9.5%,2014年为9.6%。其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杂志为代表,发表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论文比例超过40%,组稿率超过10%。
3.品牌建设中的人才因素
人才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一支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编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与质量。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编采人员则是决定期刊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需要专业的人员组成编委以及审稿队伍,而这些人员往往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国际性,能够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对其进行关注。
三、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不具备品牌建设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发行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意识,不具备品牌标示,甚至没有相应的组织参与到国际期刊的宣传与学习之中。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具备品牌思想,在积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中,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在品牌的维护与管理上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缺乏维护与管理,并且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将这两项列入到品牌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期刊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并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品牌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内容与方向出现偏差。针对于此,需要积极调整科技期刊所出现的偏颇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实现论文内容与人才机制的创新性发展。
3.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具备国际化
在我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种类非常少,虽然由许多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却真正缺乏国际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国际品牌期刊。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来稿量仅仅是年收稿量的0.5%,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合作的论文数量不足1%。该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国际性,并且缺乏对国际化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
四、创新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措施
1.积极彰显特色,选择优秀期刊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比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需要在重视期刊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优秀期刊进行培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首先,要选取期刊目标,对期刊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将期刊推出国内,推向世界,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其次,还要积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的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的品牌代表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实现分类指导,积极打造重点期刊
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能够遴选出品牌建设的重点期刊,按照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国内品牌期刊”、“国际品牌期刊”、“地域品牌期刊”等等,在实现分类指导之后,能够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体系以及品牌建设机制,进一步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纳入到我国期刊的长期发展之中,这对我国科技期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正确把握政策,进一步保护期刊品牌
在把握政策的时候要进一步纠正学术期刊发展中所出现的偏颇做法,不要将收录在资料或资料库中的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水平的唯一条件,要正确把握好发展政策,在创新论文质量、内容、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家重点所复制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知名的品牌科技期刊中。此外,对于评定职称、学术成果研究、毕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增加国内期刊的数量,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期刊在品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
4.加强对科技期刊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可体现在对本专业的理论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在专业理论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肯钻研,并有创新性理解。例如,发表专业创新论文,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专业产品等。专业教师自身应具有对本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指导的专业整体综合创新能力,可体现在本身能胜任教授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及毕业设计指导,并具有自己创新设计,发明,制作的能力。包含:①专业理论;②专业技能;③专业创新作品(产品、商品)为一体的这种三结合的创新能力。如机械专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创新含量中,功能的独特优点和实用性。专业动手能力含量中应包括:制图、钳加工、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产品的实际应用、使用。专业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教法。在有创造性地学习和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
(1)教育创新。需要教师顺利地完成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即完成从培养有书本知识的人到有综合素质,综合创造能力的人的转换。
(2)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生动地、立体地教和调动学生有兴趣地、立体地学的教师与学生二个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向专业爱好的关键性转变。鼓励学生向立业、创业的升华。
(3)教法创新。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教法创新三者中,教法创新是关键。因为知识和能力是通过教师的教法创新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的。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因材(个性)的差异性,就必然要求教法的多样性且有效性。并注重教育、教学、教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产教结合力度,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一要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的硬环境;二要优化教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软环境。对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佼佼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综合创新能力及上届毕业生典型专业作品,充分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整体专业概念、整体专业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感到理论物化了、实践化了、产品化了、整体化了。从而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强烈的整体理解,从而树立起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专业教师还应培养和指导学生制作出比上届学生有所改变,有所改进,有所革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具有三结合(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产品)的,形成学生自己的再创性专业作品、产品。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是对学习目的是否达到的最好检验。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新的程序,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有所创新和发展。但创新的过程存在失败,要教育学生正视失败,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要打破发明的神秘感,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例如,平民的小发明比比皆是。更要向青少年指出,想搞发明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发明,发明的三个特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功的优秀的发明必须同时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并向学生指出发明的途径:观察是发明的源头;想象和需要是发明的动力;实践是发明的分娩。使学生们感到发明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手中。以此进行专业项目创造发明和开发。
三、总结
教学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业务副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教研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主动承担起直接责任人的重任。业务副校长至少要准确定位四种角色,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承上启下,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协调者
业务副校长是受校长委托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人,副校长处在校长与教职工之间,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校长更大力度的支持,在执行校长办学思想与创新业务管理方式上寻找最佳结合点,做到服从不盲从、建功不居功,不在“传声筒”或“二传手”的角色中碌碌无为;另一方面要多用自己的学识、能力、品行等赢得认可、理解和支持,进而实现配角与主角两种角色之间的和谐。
二、以身作则,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先行者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业务副校长,必须要在带头执教公开课、带头指导青年教师、带头联系学科教研组、带头参与网络教研、带头学习新兴教育技术、带头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带头撰写论文、带头主持课题、带头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方面,努力做到先人一步,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实际行动给广大教师当好龙头、树好榜样,带动广大教师走上钻研教学、潜心育人、追求成长的幸福为师路。
三,锤炼本领,做教学教研工作的引领者
从某种角度说,学术权威的力量要超越行政权力的力量。作为业务副校长,必须要牢固确立争做专家型业务副校长的目标取向,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时常反思学校及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扎扎实实做好备、讲、改、辅、研、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扎根于教育教学这方沃土,努力成为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做一名优秀的引领者。
四、创设条件,做教学教研工作的主推者
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必然依赖于良好的环境支撑。作为业务副校长,应该积极搭建业务平台,包括组织专题讲座、业务沙龙、外出考察、技能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加强方法指导,包括课题研究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课堂观察指导、教学反思指导等;提供物质保障,保障必要的教科研经费、配套设备及相应的时间安排;积极培育典型,给予表现优异者更广泛的关注,梯级培养更多的名教师和带头人,以点带面打造优秀的教师群体。
我们常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业务副校长,准确定位、摆正角色是“本”,独立负责、真抓实于是“道”。结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形势,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业务副校长工作中至少要牵头抓好五项重点:
一是夯实教学常规管理。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组织考试、认真开展课外实践、认真参加校本研修”“七认真”的总要求,综合运用推门听课、同课异构、校本视导、跟踪观察等手段,通过学生测评、同事互评、领导点评、组织考评等途径,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流程化管理的反馈信息、纠正不足、培育优势等方面的功效,必须做到敢抓敢管,坚决反对“和事佬”作风,坚决杜绝“和稀泥”的做法。
二是重视语文主题学习。在外语分值大幅减少甚至退出统考、降为等级科目的同时,母语学科语文分值增大成为当前及今后高考、中考改革的趋势之一,语文主题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贯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指导思想,通过高效课堂打造、中心备课组建设、教师读书班举办、规划或教研课题研究推进、校本阅读课程开发、师生阅读成果交流与展评、“书香校园、班级、家庭”评比等措施,探索“1+X授课”和“1+1单元授课”等模式实践。大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走向纵深,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三是提升校本研修质量。进一步健全校长室一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一各学科教师三级教研管理网络,以公开课、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三课”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变革“时间+汗水”的传统课堂,积极构建“智慧+艺术”的现代教学。抓实校本研修中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引领、创新六个环节,做到组织保障、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网络分享五个统一,促进“学、教、研、训”的一体化,努力实现校本研修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片区教研中心、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班为主要依托,继续搭建教研组长说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学养测试、“人人一节好课”、教学成果展示等平台。广泛开展网络集体备课、薄弱课程共建、课题联动研究、校际会课、专家会诊、高校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积极锻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五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要做到“三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完善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科室具体抓、教导处和备课组配合抓的领导与指导体系,落实学校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备课组,每个学科中心组(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成员至少指导3名青年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一人带一片的工作格局;统筹规划到位,在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制定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将活动设计、学习安排、课题推进、论文撰写、经费投入等内容与标准分解到人、细化到月,做到有的放矢、有序推进;制度配套到位,出台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校本教研实施要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学教研工作的内容、流程与要求,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作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