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税行业分析

财税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6:05: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税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税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关于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一种发挥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强有力的作用,我国目前在服务业上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不仅是中央在贯彻执行,而且地方也很重视对服务业的财政补贴,在一些行业中,我国推出了很多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我国制定了企业亏损补贴的制度,在服务业发展中,很多企业由于在这样强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无法获利,从而导致企业根本没有原动力,这时候就需要国家在财税上进行一定的补贴,使得有些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甚至起死回生。国家还在很多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建立了财政补贴的政策,比如在一些新兴的行业,由于发展的时间很短,例如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等这些发展历程短,自身的能力比较弱,资金欠缺的行业都分别制定出了补贴的具体数目,从而推动了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财政奖励政策:财政奖励政策是一种有效地鼓励服务业中的各行业积极创新、积极发展的一种财政政策,通过奖励激励着服务业的发展。财政投资政策:我国财政投资政策主要是通过拨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通过财政上将资金注入,促使我国服务业中的行业有一定量的资金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或者各种项目能够运转,从而使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道路,加大投资财政投资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

(二)关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减税政策:减税政策的本质即是减少了税收。减税政策主要是国家对税收的减少,也就是调整了税率,使税率下降。例如: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中,企业应当交税的税率为25%,而当企业申请到高兴技术产业的时候税率就会下降为15%,如果能够拿到重点软件的资质的时候,企业的税率就会下降到10%,这就激发企业本身向更高水平的企业进行发展,而且又使得税收减少了,盈利增多,企业发展的势头就会更好,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免税政策是指按照税法的规定,免除应该缴纳的税款。免税政策;免税就是在特定行业实行是指按照税法规定不征收销项税额,同时进项税额不可抵扣转出。在我国的服务业中,有些行业是能够得到免税政策的支持,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具体的免税政策,例如: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进行免税,这样就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蓬勃的发展,免税政策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税收政策环境,让它们的压力变小,从而能够拉动服务业的增长。

二、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改革

(一)加强财政支持的力度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由于有很多新兴行业的兴起,这些新兴行业是服务业的薄弱环节,所以需要财政的支持使这些新兴的技术和新兴的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然而服务业的产业链不够完整的问题,也是需要财政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促使服务业形成一条完整有序的产业链;政策资金的不够会导致服务业出现很多的不足和漏洞,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既然我国要加大对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就应该不惜余力的加大对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二)与时俱进出台财政政策

针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间非常关键。所以说在服务业发展中避免不了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然而针对这一些现实问题,我国在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时间比较滞后,有些问题是积重难返的,所以这些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才能够避免这些服务业发展上的问题得不到快速解决的这一困境。

(三)增加税收优惠形式

从税收优惠的环节看,我国现代服务业税收优惠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年度避免,缺少提取准备金、投资抵免等针对投资、研发过程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单一的税收优惠形式导致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能动力下降,这样便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应该调整税收优惠的形式,制定出多种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四)完善税制结构

尽管国家开始实施营改增过后,在优化税制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我国仍然在针对一些非消费品和一些普通的消费品进行税款的征收,如汽车轮胎、护发品,从而延缓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然而还有我国的流转税所占的比例过大,而所得税的比例过小,仅占税收收入的20%左右,这也就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的税制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服务业的一些行业税收负担重,而另外一些行业税收负担小,从而更加导致了服务业的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就应该充分的优化税制结构,做到真正的让税收政策有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强财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颁发和制定有关的财政政策时,总的目标都是想要将财税政策落实到实处,但是如今我国财税政策的落实的力度有欠缺,没有真正的全部贯彻落实,要想把财税政策完全落实到实处需要集聚中央和地方服务业中的各行各业的力量,所以中央和地方都需要努力地将制定好的财税政策贯彻和落实到服务业中去,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服务业得到财税政策的支持,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升服务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

作者:何晓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校工会

参考文献:

[1]陈婉菲.营业税改增值税税制改革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2)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后,紧接着召开全区财税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对财税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程区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全面分析总结了去年的财税工作,对今年财税任务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我完全赞成。请大家按照程区长的报告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国税、地税和三个乡镇、街道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表态性发言,都是从充满信心、确保任务完成的角度谈了做好今年财税工作的想法和打算,讲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努力做好今年财税工作。

过去的一年财税工作和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发展的一年、进步的一年。总量上,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按全口径统计是2.4亿元。质量上,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96.5%,收入质量很高;增幅上,达到了20.5%,超额完成年初预算。在支出方面,重点支出都得到保障,阳光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民生工程资金配套到位。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灵活调动财政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这是因为,去年是城区财政体制调整较大的一年,九月份后金融危机又对我们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这些成绩,从事财税工作的同志们想了很多办法、动了不少脑子、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财政工作大家都深有体会,每年的财税工作都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要求也不一样。可以说是,月月做、年年做,年年都很难做,但年年都要做好,因为事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财税保障。下面,我在程区长讲的基础上,再谈三点意见,等一会龙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

一、振奋精神,坚定信心

关于今年全区各项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并在区人代会上审议通过,全区经济会议又在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现在就是如何抓好落实的问题。财税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方向标、晴雨表,至关重要。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财税工作,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有必胜的信心。今年元月份,完成财政收入3100多万元,实现了开门红,其中两税完成了2700多万元,达到了历史最高,这对于提振和坚定我们的信心、奠定今年工作的基础十分重要。虽然当前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决不能因此丧失完成目标任务的信心。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发展的平台已经基本构建起来。开发区建设方面:已经有30多家企业在建和投产,去年实现了每月新开工一家企业、新投产一家企业的目标。今年初又将有4家企业建成投产。在春节前后,又新引进了5家企业,相信到年底,开发区将有一个崭新的形象。工商企业方面:截止目前,全区52个规模企业没有一户停产和裁员,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逆势上扬,产品畅销且价格上升,春节期间依然在加班生产。今年还将有一批新的骨干企业进入到规模企业行列。去年全区实现税收100万元的企业达到了42家,其中盈创公司去年税收在全市50强企业中排名第八,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家(1家超2亿元)。元月份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3%,全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西城改造建设方面:目前一批项目正在紧张的洽谈之中,骨干路网框架正在拉开,政务中心即将于6月份开工建设,今年西城改造将是一个大工地。老城改造的一批项目正在作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又洽谈了一批项目。与此同时,海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已于上周通过专家评审,临港生态产业园规划正在审批中。总之,我区二产、三产发展方面呈现出蓬勃向上之势。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做好财税工作的基础。

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客观、辩证地分析当前经济危机以及财税政策变化对我区的影响。应当看到,每一项政策的变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认为,今年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我区是利大于弊,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项。一是增值税转型。它是我国财税政策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抵扣上。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了,产业升级了,效益也会随之提升。与过去相比,它不是存量减少,只是在增量方面比预期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企业的规模效益上去后,带来的利好将远远超出固定资产抵扣所产生的影响。这是鼓励企业发展的一个好政策,企业发展了,我们的税收就有来源。所以,我认为增值税转型,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存量税收,只是在增量方面我们在与过去比较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二是小规模纳税企业税率的调整。这项政策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企业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不断洗牌的过程,能生产经营下去的,就会越做越好,总量的增长能抵消一部分税率降低的影响。同时,还有一部分新的企业加入,可以弥补一些减少的因素,这方面我们要辩证的分析。

金融危机对我们有影响,特别是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后,引起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对于我们一些外向度比较高的企业和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央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出手很快,组合拳打得很有效,今后一段时间,政策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国务院已经出台了6个行业的振兴计划,据有关消息,“两会”前,国务院还将批准4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其中轻工业的振兴计划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600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国家加大投资方面,对于拉动一些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也将会逐步显现。就我们自身而言,建筑业、房地产行业与预期相比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有新的增长点,实施老城改造、西城开发将会产生新的增量。辩证、客观地分析宏观形势,认真、细致地分析自身发展态势,我们没理由不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做好工作。

对今年财政收入任务的安排,区委、区政府很慎重,人代会通过的是增长18%,但那只是一般预算收入,在经过需要、可能等方面分析后,我们今年财政收入的增幅必须达到24%。两税、财政局和各乡镇(街道)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对于区域性任务分解,在程区长讲的坚持“三个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乡镇方面由过去的30%增幅调整到了25%;街道方面,也充分考虑了任务以及实际因素,与去年计划相比只增长了10%,与去年实绩相比也只增长了17%,部分街道超出20%的部分还进行了微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大家一定要在完成任务上要多花心思,多想办法。

二、加大力度,强化征管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各乡镇(街道)、全区各部门和全体财税干部都要围绕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而努力,抓紧、抓实、抓主动。

第一、要生财有道,加强财源建设。抓财税工作,不能就财税抓财税,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抓财税,要以财税实现的程度检验经济发展的结果,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各乡镇、街道一定要树立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当然,抓经济、抓财税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关于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原则上任务分解不会减少,只会增加,要在全区上下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理念、意识和责任。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们抓招商引资不是无所作为,恰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元月份仅开发区就签订了3个招商引资项目。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是增长30%,这对我们的税收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街道要利用好城区的资源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三产发展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各自特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要有新突破,在资源优势招商上要有新作为。所以,分析财税工作,不是静态的分析现有税源,而是要动态的看发展趋势,把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用发展的观念想办法、采取措施。

第二,要聚财有方,大力组织收入。一是要严格征管。这是财税工作基础。财税部门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治税,加强监管,抓大带小,抓易带难,多收工作税,多收辛苦税,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积极协税。这里讲的协税是指把可以、应该在我区纳的税收起来,不是在区里相互之间挖税,如果今年再发现街道、乡镇之间相互挖税,那就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意识问题,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制约。要研究当前经济变化,利用政策,把一些税合理、合法、合规的引进来,要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研究企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税收,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变化带来的税收,科学准确核定文化、餐饮、娱乐行业的税收,等等。从事财税工作的同志要研究经济、了解经济,在方式上、思路上、操作办法上多动脑筋,做好协税护税工作。

第三,要用财有效,加强支出管理。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工资、保民生、保重点,还要尽可能地利用财政杠杆支持产业发展。要严格控制专项支出,对会议费、考察费等一般性支出要从紧从严控制;对临时要求追加解决的经费,一律先批复后实施;对于建设类项目,必须先报项目计划,经审批后方可实施。要加强对一些专项资金和建设类资金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审计,把项目资金用好、用出效益。要继续整合各类资金,集中财力做大事。今年重点整合社区建设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

第四,要理财有法,搞活财税经营。要善于把有形的资产资源经营好,使有限资源和闲置资产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尤其要积极探索行政性资产转化为资本的路子,探索推进公益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促进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财税政策也是资源,在依法征税的同时,要善于把无形财税政策经营好,争取项目、资金、环境,争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做好聚力和借力发展的文章。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财政工作不是部门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工作,直接关系到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要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把财政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经常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针对财税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要落实责任。今年下达给大家的财税任务,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更没有任何折扣。各乡镇(街道)和财税部门要将收入任务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分解到条条、块块,落实到税种、税源,明确到单位、人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加强调度,做到均衡入库,不能大起大落。

三要密切配合。财税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定期交流信息,沟通反馈情况,保持工作的协调一致。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支持财税部门的工作,共同抓好落实。

篇(3)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明确从2016年5月1日起,将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体系,并明确了适用上述4大行业的相关增值税税率和具体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金融服务业全面征收增值税的国家。这个5月,各家银行要进行银行业营改增后第一次增值税纳税申报。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提供劳务所产生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简单地说,就是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新增价值进行征税的一种税收。对比营业税,增值税更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避免重复征税,而且由于上下游企业在税收征管上可以相互制约,能有效地防止偷税、漏税行为,降低税收成本。

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最大难题也正在此:严格按照增值税定义,银行业到底创造的是哪种新增价值?又如何计量这种新增价值?

银行业营改增的征税框架

根据国税总局统计,2012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2861.10亿元。银行业增值税税率为6%,此前营业税下的税率是5%。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将两者换算为同一标准之后,如果不考虑抵扣,实际上银行业销项端增加的税率是0.66%。

根据财税[2016]36号文,我国对银行业的征税范围基本延续了营业税的征税框架,但具体内容上有所增加。

银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主要依靠三大类服务取得收益,即贷款服务、直接收费金融服务和金融商品转让业务。

财税[2016]36号文中扩大了贷款服务范围。除传统贷款业务外,还规定债券利息收入、非抵质押类买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罚息等,需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对于逾期贷款,结息日起90天内的应收未收利息,须缴纳增值税,即使贷款核销,已缴纳的增值税额不可退回。逾期90天以上利息可不征收。纳税人接受贷款服务向贷款方支付的利息,以及与该笔贷款直接相关的投融资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是指为货币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业务提供相关服务并且收取费用的业务活动。包括提供货币兑换、账户管理、电子银行、信用卡、资金结算、金融支付等服务。此规定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内的“金融经纪业务”基本一致。金融商品转让是指转让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所有权(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品)转让的业务活动。

相对增值税的销项纳税范围而言,银行业可进行抵扣的部分较少。银行业的主要资金成本,来源于存款业务需支付的利息,而这部分利息支出,是无法进行抵扣的。此外,银行机构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服务,也同样不能抵扣。

与营业税相比,财税[2016]36号文明确了金融同业往来的限定范围,限定于以下4种:人民银行与银行间的资金往来;同一银行系统内部所发生的联行往来;在人民银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的场内“短期(一年以下含一年)无担保”交易;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贴现业务。这个范围比原来营业税免交范围大大缩小,将与境外机构的资金拆借、场外金融机构间拆借、非抵质押类买入返售等业务排除在免税范围之外。

银行业营改增准备工作

从3月24日财税[2016]36号文公布到5月1日营改增全面推开,留给金融企业准备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银行业税务、财务、产品、法律、客户关系、信息科技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力保5月1日能按规定开具合格的增值税发票。但由于银行业信息化程度很高,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所有的业务系统、所有相关产品均需进行营改增改造,至少完成价税分离(即将营业税体系的价内税修改为增值税体系的价外税,区分银行报价和增值税金额)和纳税客户信息传递(即采集并向发票管理系统传递客户的各种报税信息,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纳税人识别号、开户行及账户等),这是一项工作量极大、成本很高的改造工程,很难一蹴而就。

目前,银行业亟需进行全行业产品梳理,确认各产品的纳税范围和纳税时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案,甚至修订相关会计科目。对所有可以免税的产品,必须按财税[2016]36号文的规定单独核算,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免税申报。

由于增值税发票冲正要求更为严格,银行业必须设计一套严密的业务冲正调整流程。例如由于信息错误或操作失误,导致某笔业务在开具增值税发票后需要冲正,必须首先将已开具的增值税发票追回,通过发票管理系统先将发票进行冲正,发票冲正成功后才能在银行业务系统中将原来发起的业务进行冲正。一旦发票冲正不成功,已开具发票的业务也无法进行冲正处理。

营改增后,所有增值税发票必须进行价税分离,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各项产品协议也必须标明增值税金额和相关增值税发票的权责关系。这就意味着银行必须重新审议、修订所有产品协议,将增值税相关条款纳入合同内容,并将合同金额拆分为银行报价和增值税金额两部分。

以上这些准备工作涉及面很广,时间要求很急,短期内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业经营成本。

如何实现“全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银行业营改增的长期影响,不仅体现在整体税负的变化,还将体现在风险管理、产品组合、业务流程、定价水平等方方面面。为实现“全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银行业必须对各项产品进行逐一分析,在考虑自身收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责任,适时进行调整和转变。

财税[2016]36号文规定利息支出不允许作为进项抵扣,在银行业主要收入征税方式与营业税时代相似的设计下,短期内是有可能加重而非减轻银行业税负的。但银行业不能因为销项端增加了0.66%税率,就直接将税负转嫁到下游企业身上。总理明确提出要求:金融行业营改增尤其要力戒税负增加转嫁实体经济。

因此,银行业当务之急是对各项产品进行逐一分析,对免税和能获得进项抵扣的产品在规模、费用、人力等资源上予以倾斜,鼓励免税和能取得进项抵扣的产品的发展,尽量降低成本。银行产品定价要更多地考虑到增值税带来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发展战略,必要时甚至取消部分由于营改增后无法带来收益的产品。例如,银行可大力发展已纳入免税范围的金融同业业务或抵质押式买入返售金融商品等业务,金融集团可考虑全资发起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适用3%增值税简易计税方式的子公司,也可将部分服务外包以获取进项抵扣。

我国是第一个对金融服务业全面征收增值税的国家,财税[2016]36号文在执行过程中也肯定会暴露出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银行业需要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及时完善增值税制度:

例如,各地税务部门还未明确申报免税产品的具体流程,地方政策细则不一致,是否以总行统一申报即可还是需要各分行单独向地方税务申报免税产品;

贴现等产品预收利息全额增税又缺乏利息支出相应的抵扣,贴现时负担全额税收,无形中推高了贴现业务成本并且导致转贴现市场迅速萎缩;

代付代缴业务出具发票的纳税主体没有统一规定,不知应以银行作为纳税主体还是以客户作为纳税主体,等等。

篇(4)

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壮大财政实力、切实改善民生,客观分析财税工作形势,明确财源建设着力方向,落实财源建设政策措施,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前段时间,省政府召开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财税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长林同志就贯彻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财源建设奖励政策作了说明,国税、地税就加强税收征管、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我都赞同。下面,就全面加强财源建设,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我市财源建设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我市财税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税部门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推动了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和财税质量的提高。也要清醒看到,我市财政实力、财源后劲、调节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财源建设仍然还有很大潜力。

成效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28.44亿元,比2005年增收22.28亿元,增长20.99%,完成年初预算的105.36%。今年1-9月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年超过预期目标大有希望。第二,财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和税源,地税型产业和骨干税源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贡献率达55.83%。济钢、将军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税源的中流砥柱,对全市财政收入起到强劲拉动作用。县域税收占全市税收半壁江山,章丘、历下、历城、市中等县(市)区税收收入超过5亿,增幅均超过20%,历下今年有望超过12亿。第三,税源结构更趋合理。2006年,金融、房地产、钢铁、烟草工业和机械五大行业交税占全市重点纳税人的62.48%,成为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上半年,房地产、钢铁、机械、贸易服务和交通运输业增幅较大,均超过40%,初步形成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协调互动的良好格局。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支撑作用逐步增强,2006年分别占整个税收的34.51%、19.46%、14.08%,今年上半年又有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综合效益。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和各级各类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纳税人,向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差距和潜力主要有:一是财政实力还需增强。我市财政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增幅第9位;省内与青岛差距逐步拉大,增速低于全省平均5.31个百分点,居第16位。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二是税收比重有待提高。2006年,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76.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青岛(85.16%)、莱芜(90.36%)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低于国内许多省会城市85%左右的比重。三是税源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一些纳税大户,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力对地方财政支撑力较弱,市属企业财政贡献小于中央和省级企业;许多建成的工业项目尚未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第三产业一些优势行业税收贡献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这种过于集中的税源结构,特别是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遇到宏观形势和市场供需变化,将会引起我市财政收入大幅波动,不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四是财源建设仍不平衡。部分县(市)区经济基础差、收入总量低,非税收入比重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保平衡压力依然很大。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财源建设上的不足和差距,也反映出财源建设的潜力和压力。我们要正视困难和差距,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勇于挖潜,广植财源,推进全市财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财源建设的着力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税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收入结构,依法科学征管,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把财政增长建立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围绕这个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繁荣发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事关结构升级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提升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业,突出发展软件、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生活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市金融业无论从增长率还是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都表现出强劲势头。金融业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依赖小、产出大,聚集财富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外部性极强,做好金融业发展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取向,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增长模式,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自主品牌,形成名牌效应,实现规模实力、质量效益、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四个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显著提升园区承载力,培育高聚集度产业区,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互补和协作能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三)培植中小企业发展。在继续发展、巩固、壮大骨干财源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培植后续财源,形成多元化财源结构,分散财政风险,增加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空间。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公平待遇,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使中小企业平等获得各类政府性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外部广阔市场。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缩小县域发展差距是财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在投资、金融、财税、外经外贸、技术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贫困县区适度的政策倾斜,营造县区的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县区后发优势。通过做扎实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更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对困难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帮扶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提升县域经济规模、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把县域财政做大做强。

三、完善和落实财源建设的激励政策

会上印发了我市加强财源建设意见以及财政局出台的实施细则,长林同志也作了说明。会前财税部门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研究论证,会后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总的来说,这次出台的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导向明确。《意见》围绕保障科学和谐发展的主线,突出三个导向:一是鼓励转变发展方式。重点鼓励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的用于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力度,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二是鼓励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鼓励财源质量提升。针对县域财源建设、税收收入比重提高、财源贡献大户、财政困难县区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为加快提升我市财税结构和质量,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个导向,就是财源建设的方向,也是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着力方向。

第二,力度加大。在目前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一次性拿出8000万元专门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而且每年都列入预算安排,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金融业的奖励,一次性补助200万元—2000万元,这个力度也是很大的。按照各财源单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和动态增幅,相应调整扶持奖励幅度和分类补助标准,奖励幅度从2倍到10倍,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保障扎实。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意见》从组织实施、实施细则、覆盖范围、资金来源都作了扎实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要求成立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综合治税部门责任,对支持政策作了详细分解,对奖励条件、标准、幅度作了明确规定,奖励面涵盖县区、部门、企业、企业法人代表;特别要求县(市)区要把专项扶持资金纳入预算,体现出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把握好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征管,依法治税

财税部门要加强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成果。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要立足增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等骨干税源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零星分散税源控管力度;严格税收执法,严肃征管纪律,强化税务稽查,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在抓好内资企业税源控管同时,加大对外资企业税收征管,对优惠政策到期的企业及时恢复征税。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抓好征管责任区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强化税源管理,完善税源动态控管体系,防治税源流失;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机制,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发挥财税信息化功能,通过强化纳税评估,提高征管控制能力。深化综合治税成果,完善协税配合制度,加大区片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零散税收征管。要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征管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等有潜力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管理。

(二)严格非税收入征收。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各责任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既不准乱收,也不准该收不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依法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健全非税收入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实现各级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适应财税、资金管理新形势,财政部门要研究建立责任体系、监管机制和必要的奖惩机制,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按照“成熟一个,规范一个,重点突破”原则,把所有应当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纳入财政管理。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分配,既要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田开发整理,也要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权益。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水资源费征管,努力变资源为财源,增强支持发展调控能力。

篇(5)

2009年工作总体上着重围绕“明确三大目标、突出三大重点、创新三个机制”

1.明确三大目标。即:财税收支总量目标、财政支出结构目标、财税运行质量目标。要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完成财政收支预算和地税收入计划,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用于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降低行政成本性支出比重;强化“地方财政收入”概念,在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的前提下,提高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同时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做到债务可控,切实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2.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在“收”字上出实招,拓宽三个渠道。把依法治税与帮扶企业统一起来,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既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又做深做细征管工作,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拓宽理财领域,强化非税管理,推进社保费“五费合征”。加强与国税、罚没收入执罚单位的协作配合,齐心协力抓收入。二是在“管”字上下功夫,做到“三个子”管理。所有政府性收入实行财政统筹管理,实行一个“笼子”管理收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以一本预算综合、完整反映一个“盘子”总预算;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标志的国库支付制度,实行一个“口子”管支出。三是在“用”字上严把关,处理好必用与可用、多用与少用、急用与缓用、有效使用与监管的四个关系。

3.创新“三个机制”。一是创新财源培植机制。充分利用新一轮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奖补机制特别是营业税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丰富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手段,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贴息、奖励、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经济增长,实施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资的财政支持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支持港区开发建设、工业产业转型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财税增收格局。二是创新财政筹融资机制。处理好扩大内需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分轻重缓急科学安排财政投资项目。狠抓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管理,增强国司担保能力,稳妥调度财政资金,加强财政资金增值运作,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做好与上级项目对接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三是创新财税协调机制。多争取社会各界对财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优化工作环境和办公环境;围绕强化税收征管、推进财税改革,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综合协税、护税体系;积极培育财税文化,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思路,牢固树立政治、经济、法治、创新、服务、风险“六种意识”,念好“实、稳、优”三字诀,正确看待津补贴规范后个人薪酬待遇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三、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圆满完成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题,提高财税科学发展水平。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网上辅导、专题讲座、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切实解决好干部思想观念上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要使干部树立起“越是困难形势,越要科学发展”的理念,摒弃面对困难相互推诿、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着力增强实践能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年度工作任务落实,组织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财税大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蹲点调研、课题调研、座谈会等形式,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深入调研,千方百计为税收增收出谋划策。三是着力强化整改落实。针对社会各界反馈来的意见、建议,认真组织梳理,分类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进入制度化流程,成为工作的常态,形成一种氛围。四是着力取得工作实效。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克难攻坚上来,体现到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路方法和体制机制上来,用推动业务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促进财税事业更好地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二)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我们必须按照抓紧、抓早、抓实的要求,出实招、增实效,坚持“任务到分局,责任到片区、奖罚到个人”的原则,全力完成增长6%的目标任务。一是科学指导组织收入。按照“法治、务实、有为”的要求,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重点税源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析,强化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坚决堵塞征管漏洞,始终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二是强化主体税种管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营业税征管,强化对农村建房、房屋租赁、资产转让、餐饮住宿、休闲健身等行业的税收征管,探索无证房产处置的有效方法,推广应用《税友20*》不动产建筑业税收项目管理软件。认真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汇算清缴工作,加强非居民企业、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管理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三是优化地方税费管理。加强信息比对和委托代征工作,着力加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管。认真抓好外资企业房产税征管,全面掌握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税源信息。落实好车船税交警部门代收代缴工作。落实房地产交易一体化税收征收管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计划和征缴管理,强化罚没收入管理,拓宽政府非税收入范围和征收渠道。四是夯实税收征管基础。进一步完善现有征管模式,建立健全定期税源管理分析例会制度,完善信息比对、纳税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组织年度税源结算,加强案头分析,密切管查协作,推行税源绩效管理,夯实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等税源基础工作。落实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管办法,强化个体税收征管。五是扎实推进“五费合征”。全面落实“五费合征”实施意见和试行办法。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政策。完善和规范缴费登记、申报、缴纳、评估、检查及费源管理等征管流程,不断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管。六是继续优化纳税服务。把规范管理与优化服务统一起来,更加重视税收征管的公正性、优惠政策落实的公平性和管理服务的人性化。加强税费政策宣传,有效整合“财税百晓”服务、面对面和电话咨询服务、短信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大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以“十百千万送服务”为主要载体的企业减负“春雨”专项行动,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温暖。

(三)以勤俭节约为途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意识,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把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各项支出,保障重点支出需要。2009年机关公用经费按预算数核减5%,接待、会议、车辆运行经费“零”增长,出国经费比上年压缩20%;压缩项目经费,按照工作任务和实际情况实行零基预算,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核减、压缩的预算经费用于民生等重点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调整行为,除特殊事项外,执行中原则上不进行预算追加。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切实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和使用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等统筹财力的安排,重点保证续建项目,新增项目从严控制在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扩大内需十大措施范围内。

(四)以保稳促调为根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保增长作为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帮减负,促发展。“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在当前形势下,保企业就是保经济、保就业、保民生、保税收。深入开展企业减负“春雨”专项行动,认真抓好社保费减征一个月、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和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等帮扶工作,加强税企沟通,优化纳税服务;认真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帮扶企业尽快度过难关。二是拓市场,保增长。抓住沿海产业带建设启动,构建“一轴一湾四片四区”格局等发展机遇,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一批新兴产业在*落户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安排好财力,加大筹融资力度,财政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三是抓转型、促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用好2000万元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新企业所得税法“产业优惠”导向作用,支持“标准化战略”实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好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完善小企业贷款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办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四是扶“三农”,扩内需。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总量和比重。继续推动整合相关支农政策和资金,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创业,实施家电下乡补助,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部署,按照“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增量调存量”的方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教育优化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提高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各项医疗改革事业的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与大病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健全生态功能禁入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支持“平安*”建设,保障公检法司财政投入,维护稳定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提高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投入,完善财政救灾应急预案,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企业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分离;必要性;对策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革新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税收体系、会计行业职能、财政制度、税收法律法规的深化改革与规范化发展,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二者之间的工作职能、工作性质愈发明朗可辨。我国对会计行业以及财政部门的分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分离不仅符合时展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管理质量,对我国税收、财政、企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推动作用。

1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述

企业税收会计是基于财务会计全面发展与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得以形成与发展的一门全新会计学科内容。企业税收会计,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会计学基础理论与主要方式,在基于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会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会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关于企业涉及税收活动,包括纳税申报、税款计算、缴纳税收行为的监督与综合性、全面性、规范性、协调性、系统性管理的会计学科[1]。由此可见,企业税收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基础核心项目,对企业管理、经济规划、投资预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百度百科中,对企业财务会计内涵的解释则为:以为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人员与机构(投资人、债务人、政府财政与税务等有关机构)提供企业财务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经济运营能力等与经济、财务有关的信息为主要目标,从而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活动进行全面、准确、系统核算与监督的专业性经济管理活动[2].

2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领域的全面发展,以及税收立法制度的细化,我国企业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企业税收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对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行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有关资料与实际会计工作发展现状,对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2.1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我国会计体制深化改革的客观需求

在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环境中,我国会计行业以及财务税收律法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优化发展。会计在企业发展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越发明确,且实施更为灵活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财务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产生了差异性,与此同时会计行业管理与运行事项更具有针对性、独立性和客观性[3]。在此发展趋势下,将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行有效分离,有助于企业财务会计迎合现阶段会计行业发展趋势,符合会计学发展规律,推动会计改革深化发展。

2.2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会计行业深化改革的同时,我国财务税收相关法律制度与税收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与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财务管理与国民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助力,为企业税收收入的强化、税务缴纳行为的规范以及纳税人税务会计监督与核算的稳定提供了执行标准。而传统的财税一体化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则无法准确性、全面性满足企业税征的各项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资金流动的回转与优化。而企业财税分离则有助于推动企业税务会计依法、准确、合理、科学的核算,避免企业出现缴纳税收的争议、纳税行为的违法与纳税资金的浪费等现象,与此同时,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税收制度深化改革的实行。

2.3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空间逐渐加大,外资企业的引进与投入日渐增多,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为迎合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我国税收与国际发展要求的接轨,并有效保障企业利益与我国经济权益,构建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避免企业国际避税行为的产生,建立完善而独立的税务会计已成为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2.4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企业管理优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企业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流动与运行所产生会计信息的有效核算与监督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从而提升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然而,企业财税一体化发展时,企业会计无法在基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税收的要求上提供会计信息,其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不利于企业管理的优化发展[4]。这就需要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使企业会计项目活动得到明确开展,为企业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各项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提供可行性,从而保障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科学与优化发展。

2.5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会计学科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财税会计分离一直是我国会计行业与财政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原则、会计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收机制的系统化发展,税收会计已实现从财务会计中的分离,并逐渐形成了独立且完善的会计体系,成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会计学科分支[5]。税务会计将财务会计的基本需求以及财政税收相关准则与法律实现有效的融合,由此可见,企业财税会计的分离,是企业行业与财政税收优化发展以及会计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展的选择。

2.6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企业信息管理质量提升的必然趋势

企业财务会计是在基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已完成资金运行的核算与监督,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投资人、债务人提供会计信息需求。在基于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发展、经济政策的完善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下,我国税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建设,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情况。在此发展环境中,如若依旧执行财税一体化会计模式,则会计人员将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连贯、准确、科学的核算与监督,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准确、客观、真实反映企业运营情况[6]。因此,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企业应实行财税会计的科学分离,实现企业自主化管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明确性、客观性与真实准确性,为企业投资管理以及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便利。

3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企业税务会计机制

要想实现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真正分离,需在税收法律与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税务会计机制,实现企业税务会计的独立性构建,形成专业化税务会计模式。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有效借鉴发展优秀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出迎合时展需求与国际标准的税务会计制度与税务会计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基于经济市场实际情况,明确经济职能,通过采用一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与企业投资行为进行调控,用以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深化发展,实现企业财税会计的科学分离。

3.2加强高素质、高职能会计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保证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高素质、高职能会计人才是保障企业实现财税分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优秀的税务会计人员,有利于提升企业税务会计质量与水平,推动企业税务会计独立、全面、完善发展。对此,可通过再教育、企业培训、高校培训、自我教育等形式与方法来转变税务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税务会计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3.3促进税务制度的深化改革

税务制度的深化改革对推动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当今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管理工艺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对企业所得税制进行改革,实现企业各项所得税税收的融合发展,构建统一的缴纳税收制度;对企业流转税制进行改革,实现流转税制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增值税的优化建设;对行为税、目的税、财产税等各项资源税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改革,实现资源税的规范化、科学化征收[7]。其次,我国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并规范税收征税行为,从而为税务会计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经济需求,建立多元化税收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企业税务管理优化运行,推动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是我国会计领域与财政部门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领域的不断完善、会计学科规模化与系统化发展以及我国税收制度的细化,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企业结构优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会计领域与税收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重要性,对其分离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雨佳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贾曦,廖彩霞.国企税务会计筹划及管理工作的问题研究——以重庆珠华光缆公司为例[J].中国商贸,2014(32).

[2]郏伟伟.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与协调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02).

[3]赖新英.探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意义与企业税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

[4]吴其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路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23).

[5]邓志勇,朱婕.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系统性评价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05).

篇(7)

关键词:“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结构性减税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5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12

自1993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收入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2011年我国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国家税收收入的27.04%。2009年初增值税转型改革后,2010年增值税改革上升到法律层面,“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便对“营改增”有了规划,2012年1月1日起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胡怡建(2012)认为上海增值税“扩围”试点力图在选择方向、改革路径、政策制度、分税体制和动力机制方面实现“五大”突破[1]。笔者拟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试点现状,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之下,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营改增”面临新挑战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涵盖:“扩内需、稳外需”的财税制度安排;“节能减排”的财税制度安排;“促创新、增效益”的财税制度安排;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财税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2]。具体到税制改革的方向,不仅仅包括经济增量增长的要求,更包含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对税收政策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深化增值税改革的要求更加强烈。上海的试点改革使得“营改增”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12年7月北京等8个省市纳入试点改革范围。为避免不同优惠政策产生“洼地效应”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各地许多其他省市也希望尽快开展“营改增”改革。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税收在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科技进步和鼓励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税制要适应税收服务管理对象的规模、行业构成发生的新变化。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最终实现“营改增”的目标,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支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鼓励,在制度层面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尽快将企业的建筑物及附着设施等固定资产全部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现增值税稳妥地彻底地“转型”。

征税来源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现行的营业税主要针对第三产业,明确规定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等9个税目征收营业税,税率在3%~20%之间。例如娱乐业税率5%~20%,本身就容易造成税负不公的现象。增值税主要针对工业和商业领域,具体的划分范围见图1。试点增值税也只是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征收,对娱乐业等生活业的改革还未确定。另外,行业分工的不明确也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例如试点物流业涵盖运输、仓储、快递等多个行业,短时间难以明确其征税标准。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已经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新兴产业的行业高端化和多元化现象十分明显,很难明确区分属于销售产品还是提供劳务,更加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结构性减税政策仍需继续完善。201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而不是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两字之差充分说明我国的结构性减税已初见成效。结构性减税不是大规模减税,而是针对特定税种的、基于特定目的的、小幅度的、小剂量的、有限度的减税,并非不加区分地对所有税种的税负水平“平均使力”或“一刀切”,它区别于全面减税。结构性减税政策作为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税收政策方向,核心内容在于减税,关键在于有增有减,重点针对的是总体税负水平的下降。目前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已经逐渐对结构性减税改革形成倒逼。而“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部分,亟需推进。不能只看到“营改增”的减税作用,更重要的是明确其作为税制调整的意义,从更长远来看,“营改增”将会成为“十二五”期间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起点。“营改增”既要“减税”又要“稳收”,寻求一个平衡点,分步进行、稳中求进。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更迫切。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服务业产值及就业比重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现代服务业脑力化、技术化和知识的产权化,及其占地小、能源消耗少等低成本性和附加值极高,能够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些都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超常性,并使之成为现代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2007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7.1%,即要提高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还特别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当前“营改增”局面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间接税比例偏高,直接税比例偏低

通过表1提供的数据分析,暂且不讨论消费税等其他间接税,仅是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收收入总和就占了税收总收入的42.2%,再加上消费税、房产税等其他间接税收入,间接税的比例明显高于直接税的比例。

财政部长谢旭人在2012年3月6日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间接税和直接税的比重问题,是在推进税制进一步改革完善当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方向是进一步增加直接税的比重,减少间接税的比重①。现行的“营改增”改革将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在间接税中的主体地位,这看似与改革方向相违背。那么在今后的税制改革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来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既然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又要减少增值税收入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增值税的改革仍旧是重中之重。按照白景明(2012)的观点,流转税的大幅减税难免会加大所得税的税基,虽然增加了直接税比例,但会引起社会收入群体的反应[3]。由此,笔者认为,“营改增”后的税率设计是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二)现代服务业产值及就业比重偏低

实践证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位置。美国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达到了75.3%,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约占70%。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3.35%,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4.16%(见表2),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更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从世界范围看,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以英国和美国为例,2008年服务业吸纳将近80%的人员就业,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数比例都超过了60%。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见表3),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群逐年上升,吸纳了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见表3)。

(三)改革未充分考虑试点行业特点

现行增值税是以制造业的行业特点为基础的,若将其简单地复制,不加改进,直接应用到目前征营业税的服务业,显然很难适用于服务业的特点。目前的试点方案多半限于局部,很难适应长期的“营改增”改革的需要。随着试点时间的延续,特别是试点范围扩大,这种带有修补性质和临时性安排的试点方案,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步凸显出来。比如将增值税延伸到物流业,有些企业便可能面临增税而非减税。如此特殊的情形,若长期实施甚至推到全国,肯定会遭遇一系列难题。所以,增值税税制本身也要经历一个自身的调整过程,而且由于涉及到税制设计所植根的产业或行业基础,这种调整有可能是根本性的调整,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是增值税的自身重构。贾康(2012)认为,目前试点办法中对税目税率设计太粗,对部分行业没有兼顾到行业特点,抵扣少,但税率大幅度上升,造成了部分试点行业税负不升反降[4]。

另外,改革还造成了部分行业税负加重。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从上海试点运行情况来看,在总体税负下降的同时,部分行业如物流业、有形动产租赁业的税负有所上升,没有达到设想的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目标。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试点的税改方案运行一段时间以来,物流企业尤其是运输型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税负增加了”,未达到试点的预期效果。2012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对65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调查结果,67%的试点企业实际负担的增值税均有所增加,税负平均增加5万元。这些被调查企业2008—2010年三年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但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的实际税收负担率也会达到4.2%,较营业税税负上升了123%。实际上,由于试点仅在上海的部分行业开展,试点企业外购的货物和劳务中还有部分不能进行抵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未考虑到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善,造成该取得的环节抵扣不能取得。

三、政策建议

首先,制定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一是降低税率级次,保持低税率。从最优税制以及国际趋势来看,增值税最好是在维持大多数服务行业的税负较现有税负略轻的基础上,尽可能保证服务行业增值税税率的统一,以实现税制的优化。根据姜明耀(2011)的测算,“营改增”所导致的服务业税负波动幅度要大于工业,服务业行业增值率较高且行业间差距明显是服务业税负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在改革的同时降低增值税的总体税率,也可以进一步加大“营改增”的减税规模效应[5]。二是降低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界定标准应该能促进小规模纳税人成长,从而不断扩大一般纳税人的队伍,保证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广泛延伸和内在机制的有效运行,以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因此建议将一般纳税人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标准降低,从试点方案中的500万元降低至100万元,这与改革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50万元和80万元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从而提高一般纳税人占全部纳税人的比重,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行业。尽量减少因税收政策不同导致的“洼地效应”的影响,挑选部分运行机制比较成熟的行业在全国范围展开试点。

其次,尽快探究出适当的分享比例,维持中央和地方稳定的收入。“营改增”后,维持原归属地区的收入不变只是过渡性政策,长期的发展势必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享比例。白彦锋、胡涵(2012)认为,改革前后应当维持地方财力基本不变,通过2000-2009年数据的测算,地方分享比例应当从25%提高至45.61%[6]。赵宝廷(2010)通过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体制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当地方政府获得的共享税比例增加时,地方的税收努力水平也将提高,提高的速度减慢;为适应政府职能或支出责任向中央政府集中的趋势,中央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其共享税所占比例,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转移支付,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7]。笔者认为,地方的分享比例应当不低于45、61%,甚至在此基础上有小范围的浮动提高,例如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这样在适当范围内提高地方收入的分成比例,可以有效增加地方政府收入,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中央政府应当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这是在结构性减税的大背景下最可能的“政府让利”行为,也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对财税改革“增支”方面的要求。

最后,重建构建地方税主体税种。在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体制关系后,地方的税收收入会减少,如果房产税、资源税等无法承担起地方主体税种的责任,势必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笔者建议推动房产税作为我国地方主体税种。作为一种财产税,房产税不是一次性缴纳,而是每年都要缴纳,相对于其他税种的组织财政收入职能,房产税更鲜明地体现了税收是政府购买公共产品的成本费用的内涵,体现了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税收理念。在此理念下,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投资,提升了住房周边的品质,房产升值,房主受益,房产税增加,政府有财力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投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房产税将逐渐成为地方的财源支柱。地方政府会自觉自愿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专心致志优化本地投资环境、提高本地公共服务水平,大宗、稳定的收入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年复一年地产生,与贯彻地方发展战略相应的地方基本财政收入来源问题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这符合“稳收”和“增支”的财税改革要求,也是税收更多用来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同时,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是弥补地方财政利益受损的有效途径,将中央政府增加的收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划拨给地方政府,不仅改革的阻力会减少,也能降低改革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胡怡建.上海增值税“扩围”试点力图实现“五大”突破[J].税务研究,2012(1):28-32.

[2]高培勇.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税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白景明.结构性减税不能大幅度减流转税[N].中国税务报,2012-03-09.

[4]贾康.当前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具体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2(10):35-37.

[5]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