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5:1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从理论上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健康教育是针对“素质教育”而提出的教育主张,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健康教育是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已有发挥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挥水平内充分发展,它既包括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也包括主体的发展能力、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健康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健康,其中包括思想健康、科学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和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健康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健康教育的教学思想早已深入到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之中。在日本,提倡“打破教学计划一致性、硬直性和闭锁,以尊重和发展个性为目标”;在德国,提倡“不仅要求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能力、个性,还要努力加强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在美国,强调“对学生体育智力及社会情感方面的细心培养”。在我国,表现为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等方面。世纪之初,如何构筑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如何主动适应跨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体育极为重视,但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有限范围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
(二)高校现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区别、针对性差。
(三)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不合理。
(四)考核方法竞技化注重竞技结果。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健康教育的关健是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育过程教育,淡化结果评价,体育育健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三是吸取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对高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目的的进行重构。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理顺。
(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代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在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1)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运动项目教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流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把在校培养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2)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3)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生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方面的知识内容。选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4)增加综合性和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系统化和重点化趋向。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课程设置要实效化,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采用下列方法较好,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现教学法;因材施教的程序教学法与运动处方法;提高学生心理活动功能的情境教学法与声像教学法等。体育课程改革主要通过增加课的次数和开设教学辅导课。(1)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2)每周设两学时课外教学辅导课;(3)三、四年级应继续延长体育课,实行全过程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体育运动的范围与参与人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的基本素质。按照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看,体育教学重在锻炼身体,其目的直指身体健康。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不仅应该关注身体的外在健康,还应该顾及其内在运转的健康,所以,还应该对其心理健康有所涉及。怎样才能将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直受到关注的课题,从教学经验与教学的发展看,加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健美操教学,有利用于促进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结合。
一、健美操及其教学
首先,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如身体方面、工作方面、事业方面等。从目前来看,健美操以较有价值的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健美操有动作舒展大方、轻快、姿态优美、表现力度强等独具的发展特色,所以,易受偏爱,另一方面,不同音乐的曲风和节奏,与其搭配较为容易,简单的动作易于学习,活泼的形态易于显示年轻人的朝气,能够激发学生热情,而且还能带来身体美方面的艺术享受,如果长期训练,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关节灵活度、加强身体的弹性与韧性、增进内脏功能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运动为大脑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提升思维能力等。另外,经过身体的锻炼与释放,可以使内心中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易于调整学生的心态,舒缓不良情绪。其次,广大女学生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苗条的身材、健康的内心发展,对其青睐,虽然诸多高校已经将这一运动项目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乐观。第三,通过走访调查与问卷调查发现,健美操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都以大众健美操为主;大部分学校会对学生进行一些形体、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以老师示范,学生跟着模仿为主,而且在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化的健美操运动发展日益普遍,高校女生对于它的要求也有了提升,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要求新颖、多样、丰富;在动作练习与柔韧度方面,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形体的健美,在减肥塑身的要求方面欲求非常强烈。因此,对这种学生的需求应该加以重视,争取做好高校健美操的教学。
二、思考与建议
健美操这一运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加上学生的健美要求、社会普及化的影响。因此建议,从多方面下功夫。首先,高校应该对健美教学项目、内容等进行丰富,增加教学的实效性;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人生健康等角度出发,加强内容设置,尤其应该注重从造型的角度进行艺术化的分析,如对形体美、力量美、身心美等方面适度性的加以把握,明确健美操教学的目标,并通过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来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走向,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增进健美操的科学化发展。其次,从教育意识方面,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健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解析,使学生认识到健康、健身、美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白,通过健美操运动如何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控制,利用健美的观念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加强健康训练,以此加强体育教学、健康教学的融合,推动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其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第三,关注女大学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需求,注重通过运动来满足其需求,利用健美操教学的科学化设置,提升我国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柔韧性的训练开始。另一方面,应该利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学习到真正的技能,并能够以“健身术”的角度,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设置合理的目标;另外,应该对健身原理加以解释,并采用“自我监督评价”机制,让学生形成自主性锻炼的习惯。第四,利用多媒体,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辨别减肥、健美、健康等这些概念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健康的角度理解减肥,从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角度思考健美的作用与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研究一些动作,并指导学生进行动作的创新与融合,提高健美操运动的科学性、适应性,让学生从中找到适合于自身生理节奏的动作,提高其自主意识、健康意识,增强其健美的意志力,从而使其在未来的人生中得到良好发展。总之,健美操运动在人的身体形态方面、心理健康方面均有作用,是一种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适合于大众健身,也普遍受到欢迎。自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选修课之后,使其优势与特征逐渐突显出来,可以看出,它是集健身、健心、健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且通过对其合理化安排、科学化教学,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也提升了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作者:李玉军 单位:广西二轻技校
参考文献:
[1]杜熙茹.瑜伽健身术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
[2]洪涛,张英.高校健美操教学“创新式”教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体育教学早已经不再是单单依赖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反而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和健康上不断积累以此来达到心理上的真正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实施 思考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因此各高校都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以及帮助。而体育教学因其本身所独有的特点,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合实际的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改进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各高校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力和抗压性,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稳定学生的心理情绪,并提高学生的自控和心理适应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快速且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针对相同的体育项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都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学方式也非常单一和枯燥,通常用到的教学方式也无非是讲解法、示范法和反复练习法等。自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实施,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念教学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自我控制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意志等。
二、以激励的方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行为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激励所构成的函数。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激励与效率是成正比的。通常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语言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如奖学金、助学金和奖品等;语言激励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激励学生,如表扬。在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就是语言激励,而这也是充分满足学生尊重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差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哪怕看起来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也要选取恰当的场合,如具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场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的斗志,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所有学生,使得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不断努力。教师在运用语言激励时,有三个事项需要注意并把握:第一,对学生进行表扬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付出了努力之后才完成或达到的,并且教师设置的条件必须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可以做到的;第二,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语言要适当并准确,切勿使被表扬的学生因此而产生过于自满的情绪;第三,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表扬时不可贬低其他学生;对所有学生表扬时也不可贬低个别学生。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渗透。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组织、激励和帮助的作用非同寻常。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想要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取。体育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短期的进修工作,根据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课程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在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由于体育教学本身所特有的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学生心理易于变化且复杂,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意志,提高自信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方法途径
前言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高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仪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
1、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按照一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教师,以提供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应对,提供专业知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资源配备不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解,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室只是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心理异常的大学生为对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正视和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局限性,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只是以口头了解为主,并没有做出一些相应的治疗,也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消除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确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包括:教师在体育技术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应该察觉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的不同,为体育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度培养体育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学习效果。并且给学生一个发泄自己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空间;开发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提出要求,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并且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
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响应政府的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在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的竞争。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不可或缺的。
3.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异常。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3.3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5 年第1期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1.1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依据
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整个高等教育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大体系。“全面发展”是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十精神的重要体现。“德”、“智”、“体”、“美”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高校体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上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某些交叉重叠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增进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依赖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1.2以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依赖于身体各方面的发展,生理上的发展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许多心理素质还在建构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矛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1.3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如社会对大学生的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团结协作精神及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素质大部分是属于心理素质范畴的。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智力条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稳定的情感,才能正确对待暂时的失败和挫折,排除各种干扰,有效地投入学习,并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所需的人才。
2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模式的基本建构
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又需要各部门、各方面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既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相互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建构科学、系统的互动模式是促进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互动的基础保障。基于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认为目前要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三大系统。
2.1建立立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
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效益互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元化M合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领导,从不同层面、角度、渠道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等有关方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互动机制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实现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为此,必须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方面,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育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心理素养。在提高教育者业务素质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定期培训与考核。第二,加强教研活动。第三,合理配置师资。
2.3提高教学效益的运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首先,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方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一入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测查中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加强跟踪辅导,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除通过心理普查这条渠道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外,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发现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出现集体性的心理变化趋向,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人对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处理和存档;第三,建立顺畅、有序、严格的心理健康信息反馈机制。心理障碍问题涉及大学生隐私,因此,在反馈心理健康信息时应做到传递有序,范围适度。具体来说,共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应及时传递给教育者和管理者,个别严重心理障碍者信息反馈给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和直接管理人员。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渠道选择。第一,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并体会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疑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充分发挥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和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适时举办群体活动,组织多形式的讲座和报告,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尽快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问题,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等内容上;二、三年级学生应主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思想问题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毕业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就业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校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宣传体育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学生群体社团,以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范围不再囿于传统模式。
3结论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建构应重点围绕组织领导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互动运作体系三大系统进行建设。首先,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其次,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寻找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有效结合点,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工商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专项(项目编号:2015XSZX025);2017年山东工商学院共青团工作专项。
参考文献
[1] 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1637-1639.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健康教育;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17
1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属于一门涉及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实施健康教育,指的是体育教学作为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总体。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体能以及运动技巧,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运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体育练习的自信心,从而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高校在体育教学当中要想全面执行健康教育,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纲要》当中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首先确定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且以此指导体育课程设计、内容选择以及具体的课程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符合健康第一这一理念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健康水平还有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这一理念的要求,体育教学在结构以及内容方面需要根据健康要求来选取相关的心理、生理、环境、卫生保健以及营养等领域的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当中体现健康教育的要求。
2 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拓展体育教师职能
当前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局限于传播体育知识,而是需要成为体育运动的激发者、引导者以及指导者。教师需要传遍传统的落后观念,强调塑造富于亲和力的形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需要主动同学生进行接触,深入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术的相关情况,从而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心中有数。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性格.不断丰富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并且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2.2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体育教师应当以高度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来教书育人,并且着重营造出一种互相鼓励以及共同改进的体育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热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而言是改进教育质量的重要动机,对学生而言也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学生能够将教师看作朋友,师生之间多交流沟通,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亲近感,并且将情感迁移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2.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校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确保学生通过持续参与体育运动以及健康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做到这方面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主动引导并且多加鼓励,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导。体育教师应当将学生情感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作为基础,并且分析他们的实际能力,来发挥体育教学的魅力,通过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例如竞赛法、游戏法、互助法以及自由结合法等,最大限度让学生能够活动起来,调动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4 积极组织各种比赛
在通常条件下,体育比赛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示范作用。教师在体育比赛的组织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保证比赛活动量合适,并且根据学生的水平好坏来分组进行比赛,确保每隔学生都能够有取胜机会。其次是在比赛结果评判方面,一方面能够使用绝对分当作标准,另一方面也能够考虑将改进的幅度当作评估的标准,从而确保差生也能够获胜。再次是比赛组织、安排还有裁判等工作,需要尽量吸收学生主动参与,并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从场地以及器材等领域提供帮助。
2.5 更新体育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