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7:19: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业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教育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毕业生数量激增,全国大学生待业人数逐年上升。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90万人,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3%。因此,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对创业服务的需求和我国创业服务环境现状,不仅使创业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也可以为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依据。
一、问卷设计思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的利用近半年时间,对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全市4所高校在读大学生以及部分在读研究生。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问卷设计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创业环境的需求情况,第三部分为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创业服务的需求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为95.78%。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创业宣传,建立创业服务网络,落实创业服务政策,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针对高校大学生国家(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需要进一步宣传创业,鼓励创业以及支持创业。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作用,通过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传播创业正能量,逐步引导大学生关注创业和积极创业,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能力。针对高校创业大学生以及毕业一定年限内的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帮扶指导服务,将创业者的创业思路转变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引导与指导。国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等手段降低创业成本,提升竞争力,带动社会形成关注创业、支持创业的舆论氛围。同时国家(政府)需要进一步构建创业绿色通道,组织创业群体统一宣传扶持政策,减少繁琐的政策申请流程。加强政府的桥梁的作用,带动成功企业家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沙龙会议。通过政府联系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大对创业教育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1]。
(2)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业由于初入社会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欠缺,任何问题都可能造成创业的阻碍。这时候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一张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创业指导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需求以及创业教育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如针对大学生创业期待课程,高校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应突出企业(公司)运营与管理经验分析、创业团队管理技巧、创业案例分析、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等的内容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利用,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聘任拥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以及政府官员作为特约专家参与到创业教育服务中。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注意满足对管理类、营销类、法律类等多方面人才的需求。创业教育课程是在传统的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2]。
目前部分高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导航站”,对本校学生创业给予创业支持。但是,高校在帮助指导学生创办企业、本校科技成果转化、风投资金引入、创业企业孵化培育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3]。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同当地企业进行联系,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创业群体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感悟[4]。
(3)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也是大学生创业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创业的初始资金筹措成为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金融业发达的美国政府为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每年分时间段定期向这些小企业投资公司进行拨款,提供了坚实的创业支持,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基金由美国政府提供投融资担保用的,因此大量的民间资金缓缓而来,创办“小企业投资公司”, 增加了运作资金[5]。因此,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帮助、风投资金注入进行创业,创业大学生才能真正摆脱创业初期的困难。政府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并对其进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息贷款;高校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招募风投机构以及社会资本;创业园积极帮扶创业大学生向风险投资者推荐项目。(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Z003-37);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0YJA630090).
参考文献:
[1]许宁等. 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其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2(11) :46-47.
[2]王强等.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模式探讨[J]. 学理论,2010 (30) :205-206.
[3]王博,马琳娜等. 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效性[J].现代交际,2013(2) :202-203.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对策
大学生创业现状
嘉兴市2009年科技计划《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深度访谈选择了4家企业业主,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大学生创业准备。一是创业动机。超过半数的创业者创业时最强烈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其次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占42.4%,27.3%的创业者是为了“赚钱”,说明创业者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二是创业前的经验积累。调查表明,45.5%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23~25岁,24.2%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31~40岁。如果以22岁作为大学毕业的正常年龄,近一半的创业者创业时间为大学毕业1~3年后,还有相当比例的甚至在毕业10年以后才能创业。54.5%的创业者认为在大学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创业,66.7%的创业者创业前在其他企业工作过,且超过八成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前的就业经历对于创业活动影响较大或很大。
大学生创业模式。第一,创业项目及创业形式。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对入住企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方面的要求,近半数创业项目属于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非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服务类创业项目也占相当比重。创业形式方面,一半以上的创业者能筹集到一个公司的注册资金,以注册成立公司形式进行创业,也说明多数创业者比较倾向于经营一个独立实体。第二,创业资金与创业组合。近四成创业者的创业资金为自有资金,三成以上来自亲朋好友的资助,二者相加超过七成,说明创业资金的融资渠道狭窄,来自风险投资和政府资金支持的均不到一成。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希望有2个人分担风险,但不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也不希望独自承担风险。
大学生创业过程。第一,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调查显示,48.5%的企业有自主创新,且自主创新的领域一般是核心技术。技术领域涉及软件、电子科技、物联网、生物技术等行业,其业主有不少是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留学回国人员。
第二,成长阶段与经营收入: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到位,成熟的企业不能获得服务中心的支持政策,入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接受问卷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为小企业,近半数的企业经营收入呈上升趋势,但也有27.2%的公司呈下降趋势。
第三,经营成本与存在问题: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选择通过社会招募的办法来招募员工,即不愿意员工与自己有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在回答“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接到的业务不多”填答率最高,占30.3%。可见销售收入不高和创业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是阻碍企业成长的重要原因。
第四,关于引进风险投资:选择“尚未接触风险投资,有这方面计划”的占42.4%,选择“对风险投资尚无多少了解”的占24.2%,说明创业者虽有需求,但引进的风险投资不多;在对风险投资的看法方面,近四成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都在回避风险,实为安全投资”,1/3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对企业产权构成威胁”。说明风险投资的经营目标与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第五,关于创业的体会:近四成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建设团队”,1/3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提高创业素质”,可见,大多数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中的体会更多着眼于创业经营管理团队的建立,着眼于人的因素。
大学生创业成效及发展计划。第一,创业成效。企业能否较好地成长与企业获利能力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这些处于初创阶段企业的获利能力不高,一半以上“有少量盈利”,1/3“盈亏持平”。七成以上的创业者对自己公司的利润率是不满意的,只有不到三成的创业者较为满意。面对这一现状,63.6%的创业者对创业前景感到“有压力”,9.1%的人感到“迷惘”,只有24.2%的人感到“自信”。第二,发展计划。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创业者对自己人生的期望是“做一名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说明他们进行创业不是权宜之计;另有三成的创业者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谋取稳定职位”或“专心致志研究技术或业务”则可能是因为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创业或体验了太多的创业艰辛。创业者不会因为一次创业失败就放弃创业,假设一次创业失败,54.5%的创业者选择“等待时机,积累经验”,45.5%的创业者则选择“筹集资金,努力进行下次创业”。在填答“下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57.6%的创业者选择“进一步开拓市场”,关注“加强创业团队建设”和“融资问题”的分别占27.3%和24.2%。
大学生创业环境。第一,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及障碍。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中,60.6%的创业者认为“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比较重要,57.26%的创业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比较重要,还有33.3%的人选择“机遇”。关于创业成功的障碍,72.7%的创业者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认为是“资金短缺”的也占21.2%。
第二,对政府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能入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本身就是政策支持的结果,入驻后,与政府近距离接触,自然会关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也有36.4%创业者只是“偶尔关注,比较清楚”,说明政策的影响力需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提供“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这两方面,分别占51.5%和45.5%。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一是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诸多创业必备的素质中,63.6%的创业者选择了“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54.5%的创业者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可见,创业者们认为社会经验是最重要的;此外,也有36.4%的创业者强调“强烈的挑战精神”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二是对创业教育开设课程的建议。60.6%的创业者建议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51.5%的创业者建议开设“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可见在这些创业者看来,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以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创业机会分析。
三是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建议。51.5%的创业者倾向于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36.4%的创业者建议“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可见创业者们很注重创业实际经验的传授和创业案例分析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四是对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建议。66.7%的创业者建议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提供场所、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39.4%的创业者建议“学校提供配套资金”,可见创业者们认为应从场所、设备、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与扶持。
大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首先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创业意识,普遍认识到创业是必备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而一旦创业失败,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所以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先就业,着眼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资金,具备条件以后再择机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社会环境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新创业的最佳时机。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指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面对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无疑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任务。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呼吁高等学校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到底什么是“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并不统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学者、政府、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它。
在美国和加拿大,创业教育一般叫做“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而欧洲大多数国家称之为“Enterprise Education”,他们用此表达“对受教育者事业心的培养”。美国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指的是对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包括创造性、创新性、冒险性等内容;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指帮助学生识别商业机遇、创办新的企业、创造新的发明、创设新的服务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则是类似于美国的狭义理解。
在国内,学术界一般多是倾向于美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的大学生,而狭义则是指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及创业人格,进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1.2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
21世纪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培养具有创业思想、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
创业是推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和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高校快速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事实。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岗位竞争力,这是考量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也一样。另外,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新时期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意义的最佳方式就是自主选择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2000年以后(少数1999年)经中专升级或职业大学转制或新建成立,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时间不长,这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但就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而言,各院校起步较晚,仅在近几年时间才逐渐重视和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与综合性大学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和完善。
2.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广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状况的研究及《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发现不少院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认为,作为高职院校,当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确保学生毕业时能顺利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生创业教育暂时不需要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无足轻重,他们认为将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模块即可。不仅如此,部分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创业教育本身的内涵也没有科学的理解,将创业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创业政策、创业流程、创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教育,认为毕业前给学生搞一些创业讲座即可,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忽略了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以及创业能力与品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到毕业时找不到满意工作再考虑创业,他们认为创业是不得已之时才会做出的无奈之选。另外,不少学生将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如何开办企业、如何当老板”的教育。院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偏差、不到位,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效果欠佳、推进缓慢。
2.2 创业教育工作未形成体系
一是创业教育未纳入院校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创业教育实际上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强加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临时任务或附加之物,不是可有可无、可繁可简的培训课程和应付式的教育活动。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应有之务,必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应明确体现,而且创业教育的途径、方法、内容都应该明确体现。
二是创业教育教学自身缺乏体系。从当前实际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尚未成立类似“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等顶层组织机构,开展的各项创业教育工作显得较为凌乱,呈现为碎片化,各自为阵。很多院校仅是在学生创业指导课中安排一些创业方面的教学课时很少,一般只有几个课时,其次就是针对毕业生组织开展少量的创业类知识讲座、开设了少量的创业基础及创业技巧选修课。缺乏顶层组织领导、各自为阵很难形成“战斗力”、收效甚微。
三是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包括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健全,院校与政府机构及企业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包括社会和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目前,我国很少有社会投资主动与高校或大学生进行合作。
2.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一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二是专业水准较低,三是培训工作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这些兼职教师或是来自管理岗位,或是来自专职辅导员,或是来自管理类课程教师岗位,他们因为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课的课时量很少,很难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因此专业水准也较低。
2.4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起步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院校仅是开设了几门创业类选修课,其次是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安排了少量课时的创业知识教学,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创业课程群和课程体系,与国外和国内兄弟院校相比,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相应的教材建设工作也比较落后。
2.5 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短缺
学生创业教育,除了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但这种能力绝不是在课堂中就可以养成的,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创业实践,通过创业实践锻炼,通过身体力行、亲身感悟才能练出“真功夫”。创业实践与创业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宝贵的创业实践机会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少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先后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创业实践的机会,这离创业教育的开展需求还存在教大差距。
2.6 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学生创业人数甚微
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总体重视程度不够,这也直接体现在创业教育的氛围不浓上。
根据麦可思的 2014年、2015、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我国2013、2014、2015年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创业人数平均创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3%、3.8%和3.9%,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创业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这样的比例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百分之四不到的创业人数比例还很低,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就高达23~25%。
3.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3.1提升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将创业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3.1. 1 提高管理层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必须首先认识清楚,创业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教育。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是加强和完善创业教育的先导。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应加强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学习,通过考察交流、参加培训等途径来提高认识、交流经验。
3.1.2.帮助高职大学生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加强对他们创新思维、创业实践、敢于冒险、理性冒险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绝不仅是“如何创办企业、如何做老板”的培训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善于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冒险、理性冒险,这种精神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十分需要,是个体职业生涯能否取得成功非常关键的要素。
3.2 健全机构、顶层设计,创新模式、制度运行,科学构建学生创业教育运行体系
一是建议相关院校尽快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创业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有机结合。
二是建议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或“创新创业学院”等组织机构,确保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和不断推进。
三是建议实施“全面覆盖”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运行模式。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是全员教育,所以创业教育实现“全面覆盖”是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重在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理念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通识课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开展全院范围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促进,最终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创业品质和思维。
另外,对于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学院可以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开设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等课程和培训,促进他们创业实践、创业成功。
四是建议多方联动、“四个结合”,系统化实施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政府政策、资金、资源的支持,也离不开企业提供创业实战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积极推进社会、政府、学校、企业多方联动。另外,既然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那么创业教育就必须和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相结合,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结合,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相结合,其次还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相结合,做不到这“四个结合”,创业教育就没有真正纳入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是建议设置专职创业教育教师,深入研究和引领全院创业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建议科学设置创业师资的队伍结构,专兼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结合。三是建议将师资培训工作常态化和系统化。四是建议以挂职锻炼、企业实践的形式选派创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实践,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3.4 建立分层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4.1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3.4.2 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创业技巧”、“创业实务”、“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选修课程,还可以考虑引进国外的YBC、KAB等项目。这些课程实用性、指导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创业实践和成功创业。
3.4.3 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及专业特点分类开展创业教育。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基础知识教育;针对三年级学生开设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另外,根据不同专业,各院系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如在计算机应用系开设“互联网商业模式与创新”等课程。
3.4.4 借助网络平台和载体开展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库、慕课等方式,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创业知识,实现创业教育“手指渗透”。
3.4.5 开设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讲座。
3.5 构建多渠道、开放式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一是建议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院校,尽快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二是建议设立创业创新基金。通过基金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创业项目的落地。
三是建议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创业类社团。借助创业类社团,学生的创业竞赛活动、创业讲座、创业案例宣讲、创业交流活动等可以经常性开展,这对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营造创业文化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四是建议举办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活动。
3.6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宣传
建议将大学生创业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当中。学生创业行为的背后有着价值观引领和精神的追求,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文化宣传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另外,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创业教育的有利条件、政策支持也应一并纳入制度文化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1] 沈雁.丹麦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哥本哈根商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2] 陈璐.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国市场,2015(17):93-95.
[3]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关键词:非师范类大学生;创业;建议
作者:张欣, 郭莉莉 ,刘俊娜, 刘双双, 詹焱
一、创业背景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屡创新高。随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话题的热议,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素有“教师之摇篮”称号,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相对明确,而作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特色不鲜明,就业优势不突出。因此,为就业环境所迫,一部分学生选择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但遇到了不少问题。为此本文针对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前景进行研究。
二、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1.创业意愿
笔者以所在高校为调查对象,对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创业的基本态度。根据分析,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对创业持赞同态度的占86.3%,而持反对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2.4%和11.3%,这表明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不是选择逃避、妥协,而是愿意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
第二,对创业信息的熟知程度。据调查,仅有0.9%的学生对学校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是完全了解和熟悉的,大部分学生对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不甚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只停留在“想”的阶段。此外,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广泛,涉及到学校宣传、熟人介绍、网络以及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70.7%、23.5%、52.3%和13.6%,这部分数据表明学校宣传是我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2.创业现实情况
第一,创业人数。据我校招生就业处的数据显示,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已经创业成功的人数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成功创业的学生入驻到我校逸夫楼创业基地,如菜鸟驿站、粟米街、实践派大学生兼职俱乐部等,而创业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于非师范类专业。据对我校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数的比例为18.4%,没有参加过的为76.8%,不知道的为4.7%;正在考虑创业的人数比例为53.3%,正在创业的人数则占到近2%,而非师范类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
第二,创业动机。根据国内有关机构和人员对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有:实现自我价值、经济的需求,积累经验等。据此,对我校的学生关于非师范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创业动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65.1%);赚钱(28.8%);觉得新鲜,具有挑战性(4.3%)。由此可见,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中选择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倾向于以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创业目的并希望创业成功。
3.存在问题
第一,大学生自身局限。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沟通技巧,社交范围较为单一,缺少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据调查,66.98%同学认为自己创业困难原因是社会经验不足,相关知识欠缺。50%学生表示对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等创业的基本常识不了解。
第二,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国家出台很多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学校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尤其是资金优惠政策。问卷中90.09%的同学认为资金困难是创业前三大阻力之一,在问卷中大部分同学知道有支持政策但不了解,只有少部分人熟悉政策。
第三,缺乏创业氛围。创业风险大,加上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90%左右非师范学生也都表示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另外考研状况异常火爆,一些师范专业考研率高达90%,非师范专业的考研率也在20%左右。因此我校的考试氛围浓厚而创业氛围明显不足。观念上的制约因素加上缺少创业氛围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率低。
三、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与合理化建议
1.创业前景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前景十分明朗,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政府方面。2014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国家通过出台文件保障创业大环境的良性氛围。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实现2014年―2017年引领6万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率达到3%的预期目标。
第二,学校方面。专门的创新实践基地――逸夫楼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场地支持,并且开展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大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在思想层面上引导学生。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第三,学生自身方面。从上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校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很高,虽然创业实践略少,但是这也表明大学生的创业空间还是很大的。另外,百度指数结果表明信阳大学生创业的搜索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2.合理化建议
第一,建立创业信息网版块。校方应该建立创业信息版块,具体来说,可以包含如下区域:①榜样区。着力宣传已成功创业的师兄师姐的事迹、经验,并设置答疑留言板。②项目区。选择其他高校的创业成功项目、社会上最前沿的项目、符合本校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历年创新创业大赛遗留的未完成项目,并有机结合,做出最佳的项目选择,在项目区陈列。③信息查询区。主要设置三方面内容,一是项目区项目的具体情况;二是链接创业相关的网站;三是相关政策的和解读。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从社会学学术上较为正式的定义,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从社会支持的来源上看大体上可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的社会支持包括制定实施政策法规的国家政府单位以及社会其它组织、高校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是指家庭、同事、朋友、老师等社会关系的支持。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按照支持主体的不同把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分为政府支持(财税金融政策、商事制度、孵化平台)、社会服务支持(信息提供、投资信托、创业文化氛围)、学校支持(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和家庭个人支持(情感支持、资金积累)。政府支持、企业支持、学校支持属于正式支持,家庭个人支持属于非正式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发展现状
在政府方面,叶映华认为,虽然放宽了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和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但大部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落实。政府缺乏一套健全的支持创业的体制,特别是许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门槛高、要求严、服务少、收费多。目前国家创业专项资金与小额贷款尚属于资质,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在学校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理念。王青山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以入门知识为主,缺乏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专业教育,不能发挥专业课老师对创业项目的指导,合理规避大学生创业的风险。
在社会服务方面,投资人缺乏好的创业项目,而大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却找不到合作人,这种信息滞后甚至脱节现象已屡见不鲜。社会没有提供诸如政策咨询、创业融资、市场营销等创业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盈利民间组织也不多。社会上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服务中介、一少部分的猎头公司和各个创业网站,此类机构缺少完整的评估监督机制。
在家庭个人方面,中国父母一贯对孩子的期望是找到好工作,安稳生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使中国大学生从小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素质以及创业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式逐步转变为“一家三口”的核心型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这一非式社会支持功能的弱化,家庭在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上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了。
三、促进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在政府支持方面,梅强认为,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创业资金,完善小额贷款政策,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融资。设置创业保障制度,引导大学生了解并利用已有的创业优惠政策。把创业政策划分为改善创业环境型、提高创业能力型、减少创业风险型三种类型,提出要通过完善服务内容、营造创业氛围、完善社会保障等来减少创业风险。陈仲华指出政府应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实习单位, 鼓励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完善实习补贴政策,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完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密切政府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同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李炳论建议,政府应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小额信贷融资机制,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完善创业支持保障机制,提供创业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的评价体系。
在学校支持方面,王青山强调,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基础建设,通过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教育培新、科研实践等任务。重视中小企业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实习的机会,将校内创业理论与校外的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徐生林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分层次进行,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只有明确了不同层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创业教育才能科学地进行。王荔指出,学校首先要完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其次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把创业意识、组织管理、理财能力和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
在社会服务支持方面,梅强建议企业承担起协助角色,捐助成立高校的创业中心,提供资金支持。主动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去,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基地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援等咨询服务。陈仲华建议,新闻媒体可以针对一些创业政策作出详细解读,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创业政策。通过网络平台,邀请专家与大学生在线交流,有利于政府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情况。李娜认为要从社会舆论上支持创业者,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教育,改变大学生求稳的职业观念,克服不敢创业、不会创业、不能创业的心理障碍。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积极创业、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创业;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 C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73-3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Environment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Wu Wentao
(West China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and the problem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and on this basis,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Keywords:new economic norm;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suggestion
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了创业。创业、创新被赋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1]。创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激发创新和创造工作机遇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个人或群体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活动。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开发利用创业机会,组织并配置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在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理念最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创业的动力强。大学生创业是指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优势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寻找机会整合可用资源,自主独立创办新企业,提品或服务,最终实现创业的过程。
2 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自1980年以来,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中,80%是新企业创造的。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0万,2012年达到680万,2013年达到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人数首次突破了700万,达到了727万,2015年的毕业人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攀升,达到了749万,2016年可能还要提高,数量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就增加[2]。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速率的调低,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种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萎缩、就业空间狭窄,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题。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快建造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多渠道多模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2 大学生创业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创业活动越活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下行,2010年GDP增速是10.6,2011年是9.5,2014年是7.4,2015年中央的要求是7左右[3]。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加剧,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来制造新的需求,比如计算机和手机,这些产品刚刚出现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它们会带来这么大的市场。由此可见,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2.3 大学生创业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业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创新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创业上拥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大学生创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能够给予系统的支持,并做出全面、积极的贡献。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还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一定的动力,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相比过去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20%-30%相比,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小,创业的水平差距较大。
3.1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比例比较低
大学生是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业的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能体现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发展壮大的基因和根基。虽然我国下了大力气,在资金支持、贷款配套服务等方面都给大学生政策倾斜,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多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显示:2007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08届为1%,2009届为1.2%,2010届为1.5%,2011届为1.6%,2012届为2.0%,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9%,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大学生中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仍然是极少一部分,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一般为20%-30%。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3.2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条新兴之路。在逐渐高升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虽高但实际成功率却不如人意。据相关的问卷与实地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创业激情下,大约80%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实际的创业结果却不如预想的一样成功。据不完全统计,非大学生创业者失败率近7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8%,远远高于一般创业者,能够持续经营并自主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仅占2%。这样的低成功率现象让人诧异,更值得我们思考。
3.3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资金严重缺乏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资金支持。注册企业、寻找场地、开拓市场、提品和服务,处处需要钱。没有多少积蓄的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最先感到缺的就是钱,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创业资金的缺乏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70%左右的创业大学生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宣告创业失败。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简化反担保手续、延长担保责任期限等资金支持政策,用来缓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缺乏问题。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表示自己及身边的同学们很少有去申请的。例如:在2012届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是由“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而来,他们充当了“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其次的资金来源是积蓄和银行贷款,占25%左右,而由政府提供资助的比例约为1%。这说明在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政府发挥的资金扶持力度还很微弱。
据调查:导致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难题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资产质押,故从银行借贷的可能性很小;第二,创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成功经验,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的可能性也很小;第三,拥有项目的创业大学生与拥有资金的投资者之间缺少较好的对接平台。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一拖再拖。缺乏资金是造成在校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助力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创业者积极、无障碍地对接。
3.4 大学生缺乏进行自主创业的经验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对企业的运营、市场的运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缺少了解,对资料没有进行全面的收集,更缺少相关的经验。忽然出来当“小老板”,在匆忙之间就做出选择,仓促上阵,无法应付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70.2%的受访者认为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不够也是另一个失败原因。对此,要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当中选拔一批青年创业导师。积极帮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有效积累经验。
4 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的建议
2015年7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要解决就业或者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首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得更高一点,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更强一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这是大学的责任[4]。同时,政府应该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这也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和大背景。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议如下:
4.1 为大学生创业拓宽创业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基金),加大对创业工作及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小额担保贷款管理部门、微众银行、民营银行等进行的合作。探索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指导服务站,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大学生享受政策的原则,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重点培育一批有较高科技含量、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创业项目和新兴服务业项目,支持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注册“网店”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生创业精品项目。为了满足学生创业资金需求,使想创业的在校学生拥有相应的风险保障,解除失败的后顾之忧,四川大学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校友支持、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球校友的支持下筹划设立金额在4~10亿元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与成都市协商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校地合作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
4.2 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训练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高校应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将《创业基础》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并将成效折算为学分,对休学从事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例如:四川大学为破解课堂教育与创业实践“两张皮”的难题,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衔接性,不断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在“书本”落地的同时,精准有力地提升实践质量。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将在10年时间建设10000门左右的课程,其中,学术研究型课程5000门,新建、升级改建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3000门,社会实践型课程2000门。目前,川大学子每年都能选修300多门来自社会精英、行业翘楚、杰出校友等来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及实践应用型课程,旁听500余场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在“社团+创业项目”的学术型社团模式激励下,学生自发组建形成了400多个学术型社团,招募到近万名学生会员,年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000多次。不仅每周举办创业分享会,每月开展大型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论坛,还形成了创业大讲堂、创业体验赛、周末创业沙龙、大学生暑期创业操盘实践等品牌项目。
4.3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创业实践孵化
加强实施教师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将提高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教育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创业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依托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专业实验基地、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现有条件,建设符合学校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创业实训和创业园,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利用效率和孵化成功率。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共建一批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帅.浅析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渠道[J].商情,2011(3).
[2]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1(9).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而大学生创业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环境,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因素,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我国创业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还不成熟,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大军的创业主体,因此国家在体制创新中给予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并不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国发〔2014〕4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科技服务业的重要任务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科技服务业为依托,优化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满足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需求,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等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纵观我国现状,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却屡遇瓶颈、处处碰壁。创业环境复杂而又多变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将通过研究科技服务业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将科技服务业与大学生创业紧密关联,在得出二者相互关系的科学结论的同时,提出有效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比率的针对性意见,利用科技服务业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清楚的了解当前创业环境,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随着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界定、发展和前景进行研究和探索。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年)认为“一般而言,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2011年)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为其它高技术行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运用高技术的其它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成长空间,是科技服务业的主要潜在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协同是科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张清正(2015年)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总结为:我国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并表现出东部优于中西部,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创业这一话题就开始在中国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环境也越发收到中国学者的重视。吴启运和张红(2008)运用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创业政策、家庭内部的因素和教育的鼓励等;朱永跃(2012)等人针对江苏苏南地区通过设计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创业环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高校支持和政府支持,最次要的是金融机构支持和培训机构支持。
由于国家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创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也逐步引发学者的关注。2009年,张峰海在接受关于国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孵化器加强与大学合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科技创业能力。” 李鑫健(2010)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科技服务业的创业孵化基地发挥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和业务知识,促进了大学生的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加。”他同时指出,组织人力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和组织物质资本对于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的影响各有不同。刘杨,傅红(2010年)指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增加创业经验和提高创业成功率方面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成为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式。潘勤和李典友(2010)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不断协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创业计划实践化,其自身的组织特点决定了它在扶持大学生创业上的担负的主要责任。科技服务业能够通过提供服务和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综上可知,学术界围绕大学生创业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日趋成熟,而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现状分析和完善对策等方面,而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选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并利用其所收集的信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大学生学科特点的差异,对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调查结果分析
为得到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以及其与科技服务业的关系,我们设计并向各个高校大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累计收回324份,填写者的专业分布如下表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居多,为方便统计和分析,我们将理工和医学分为一类,统称为理工类,将经管、人文、艺术等分为一类,统称为人文社科类。
4.1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上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基于多种原因选择自我创业,上述七种备选原因所占比重较为均衡,其中约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较为粗略的结论: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和人生观等的差异,其创业的原因较为多元化和分散。
4.2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与上图所示,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类的学生,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阻碍是缺乏社会资源、人脉、资金、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部分人将创业的阻碍归结于创业的环境;较少数人存在家人反对和个性不适合创业的状况。由于参与调查的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环境中的政府因素不太了解,即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扶持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创业资金、知识技能和相关渠道的缺乏。总体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创业的障碍集中于硬性条件的缺乏、自我能力的不足以及创业环境中的扶持和保障程度低。
4.3大学生创业最需补充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普遍认为其现有知识不足以满足其创业要求。数据显示,市场营销、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是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亟待补充的知识。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关注度不够,使得在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前,对于有关于创业的法律法规十分迷茫,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进行。难于获得行业内部资料、对现有行业和市场的不了解,使得大学生对于创业机会的敏感度低、对于创业环境的把控也十分薄弱。基于学科特点,理工类大学生更缺乏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对于营销渠道、营销方式的了解相对较少,如何选择目标市场相对更不明确。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对于生产技术了解匮乏,其在面临创业选择时更加难以发现创业机会,对于生产的管理也更加的模糊。
4.4创业所需的信息服务
调查问卷中此题是一道多选题,在行业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投融资及金融服务和创业项目申报及辅导这四项列出的信息服务中,被调查者的选择较为均衡,并且从结果来看大部分人选择全选,也就意味着,对于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列出的这四种信息服务都较为稀缺。进而可以看出,目前相关服务机构较少并且较少融入于大学生创业环境中,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帮助也不能满足其需求。基本创业信息的缺乏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环境有待完善。
4.5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的支持
对于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的支持,理工类学生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除了两类学生都需要创业种子基金外,能够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培训等专业服务的创业服务机构以及贷款优惠政策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同等重要。学科性质的差异导致其创业需求不同,其中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专业性的支持认同度更高。
4.6创业孵化器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作为科技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创业孵化器在支持创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大学生创业时,他们认为创业孵化器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业务知识的辅导、能力的培养、对外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以及启动资金的支持。其中,对外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认为其在创业时,孵化基地所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帮助。此外,相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大学生而言,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业务知识的了解更为匮乏,因此创业孵化器在业务知识辅导方面对于理工类大学生的帮助也更为重要。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定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关小组或部门,统筹解决科技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方面,营造公平、公正、规范的良好环境。
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宏观调控,全面规划与制定全国各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行业规划,并与大学生创业环境发展趋势相适应。对于公益性科技服务业机构,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非营利性机构,加强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应分类指导,建立规范化的现代管理制度。
政府放宽对科技服务企业注册限制的同时,放宽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服务限制。如在无形资产、技术推广等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使用权,鼓励大学生创业者利用科技服务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2.加快改革步伐,推动服务业专业化与全面化
深化计划管理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立项和审批制度,对于大学生创业应给予特别关注和服务。加快建立评审专家信誉评价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推进以专业知识服务、专业技术咨询为主的服务体系,培育和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业管理创新机制。同时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步伐,营造多元化大学生创业环境,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帮助。
在科技服务业行业实行人才战略,制定科技服务人员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增强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科技服务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进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3.进一步增强行业细分,服务更具针对性
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行业种类进行细分,对各行业实行分类指导。集中科技服务业中的不同类别的科技力量,解决各行业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
推动高校与科技服务业机构开展合作,对相关产业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业务、管理等方面分别给予专业。在业务方面,由该领域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与建议,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在管理方面,由管理人才对创业者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