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5:3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261-02
在手工会计核算时代,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一般只能采用一种核算模式,即传统的总分类、明细分类核算模式,而绝不可能同时采用其他几种模式,因而核算模式并未引起重视,它还不是人们的一个研究领域。会计信息化标志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它完全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核算模式,因此核算模式也就成为信息化会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信息化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是建立会计与社会、会计与技术、会计与管理等高度融合、实时、互动和共享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思想观念到核算方式、核算手段都将有重大变化,代表了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方向,标志着一个全新会计核算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中,各级账户一经设定,其级别就相对稳定,以此来保留传统核算模式。同时,允许在现有科目的基础上,扩充了多种会计核算模式,提供新的更为综合、动态与灵活性的核算指标,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随机性需求,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具体来讲,信息化促进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深化传统核算模式,促进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
1.1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一般而言,信息化能编制任何表格所需的数据,只要与科目编码有关,相应数据表能提供,都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报表模块完成。
1.2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编码越详细,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运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披露更深刻,从而大大提升会计报表的核算深度。
1.3促进了会计核算广度
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还可以设置其它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并进行相应核算。在大型跨国公司,可设置多套账薄,分别采用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从面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下指标单一的缺陷。
2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的分类与发展方向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具发展到电子程度的产物,它使会计核算获得了现代化的电子工具。铜丝信息化下的传统核算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会计核算形式,可同时采用多种核算形式,扩充到了五类核算模式,即零级核算、实时核算、分组核算、混合核算和辅助核算模式。
2.1零级核算模式
在传统核算模式中,一级科目是总账科目,级别最高,没有比一级更高的会计科目,按一级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负责提供总括的核算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产生,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使用的总账科目越来越多。零级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随机性进行各种零级核算;是在现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形成新的、概括性的零级科目,并据此进行零级核算,这些零级科目在信息化的常规编码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又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一级科目往上的综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更概括性的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和会计恒等所制约,带有基本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2.2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及时响应或必须进行的核算,实质是生产自动控制、导弹制导等物理过程的实时操作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实时核算将产生核心的中央数据,它是控制随机核算数据准确性的唯一标准。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实时核算制,可实时提供合乎会计核算原理要求的最新会计信息;二是严格按照现有科目编码和核算单位组织核算,这些编码存储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三是属于编码内的核算,是各种核算单位和现有各级编码的核算;四是采用汇总核算方法,不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这一点与传统的原理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会计恒等、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等会计核算原理所制约,带有明显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2.3分组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各级明细科目进行随机分组和概括,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将其称为分组科目,根据分组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分组核算模式。分组核算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打破原有明细科目的级别,重新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明细分类核算指标。分组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随时准备提供新的明细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明细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组,形成新的明细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分组核算,这些分组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明细科目的重新组合核算,可按需提供明细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2.4混合核算模式
混合核算模式是指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所有科目进行重组,包含一级和各级明细科目,进而形成若干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零级核算与分组核算相结合,贯通一级科目与明细科目,按重新组合的混合科目进行核算,这就形成了混合核算模式,其意义就在于可打破科目的任何级别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混合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二是不分编码级别,在现有科目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混合核算,这些混合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科目编码的重新混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2.5辅助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底层明细科目进行延伸,即进行编码外的更详细的分类,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称其为辅助科目,根据辅助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辅助核算模式。在会计信息化中,科目编码很重要,有编码就有账,所有会计数据将按编码归集和加工。但是当编码无能为力时,可借助于往下延伸的辅助核算模式进行处理。因而辅助核算模式是一种编码外的核算,是编码内核算的必要补充,以便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辅助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更为细致的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某些底层明细编码的基础上往下延伸,形成新的辅助科目,并据此进行辅助核算,这些辅助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又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底层编码核算的细化延伸,可提供新的、更详细的明细核算指标,以便对编码内的底层核算进行必要补充;五是核算时要受底层明细编码所制约。
总之,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功能,借助可视化编程工具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在会计软件中全面实现多种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使其数据加工能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灵活和多样。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关于会计模式及其划分的探讨[J].现代财经,2000,(7):37-40.
[2]周晓苏.构建企业会计模式的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0,(1):52-56.
[3]赵丽芳,张晓娟.我国管理型会计模式选择及构成要素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1):54-57.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以及账户设置,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成本计算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但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重建必然会造成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一)丰富了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模式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多方面。第一,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模式虽然仍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为基准,但是在核算内容及报表内容方面有所调整。其次,相同的会计核素目标,可应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更为多样化,比如总账核算中现可通过记账凭证、汇总表等多种模式实现总账核算的目标,切实提升核算能力。
(二)丰富了会计核算内容。当会计核算将信息技术纳入到核算体系范畴内时,会计核算信息的内容就只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因而,只需在做好信息技术的研究实现工作后,就能够轻易地完成会计电算化的升级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三)扩展了会计核算范围。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核算信息以及核算规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核算范围受到多方面的约束。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会计核算范围得以大范围地扩展,已扩展到人力、货币等多方面的内容。核算范围的大范围扩大,使得大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变为现实,丰富多样的信息应用渠道提升了核算效率及核算质量。
二、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发展方向
(一)零级核算模式。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里,一级科目为总账科目,同时也是级别最高的核算科目层级。根据一级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汇总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持续出现新型的经济模式,经济业务活动也趋向于复杂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所需的总账科目日益增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零级核算模式便是会计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核算特点:1、采用随机核算制。在零级核算模式下,可以更为随机地开展各种零级核算任务,更具灵活性。2、在当前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够构建全新的零级科目,并可在业务现场进行指定,更能够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3、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单单为汇总模式,同样还体现出逐笔计算的核算方式;4、在满足编码方式的一级科目的核算方法基础上,形成更新、更具概况性的核算指标。5、受复式记账以及会计恒等的约束,进行会计核算时符合基本的会计核算原理性特性。
(二)实时核算模式。实时核算,主要是指于会计核算期间内及时地响应。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核算特点:1、应用实时核算模式,更能够及时地提供满足国家会计核算要求的会计核算数据;2、严格根据当前科目编码以及核算单位进行核算,并在数据化的编码体系中存储企业会计核算所需的会计编码;3、按照汇总模式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再应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式,这是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最大的差异点;4、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复式核算、账账相符等会计基本原则的约束,并体现出典型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特性。
(三)分组核算模式。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需求,对当前不同会计科目进行随机性地分组或汇总时,进而汇总成为不同的会计科目时,这些会计科目可以称为分组科目,而按照分组科目进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便是分组核算模式,此种核算模式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突破传统的科目分级体系,重新按照企业业务规则进行核算,进而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明细分类核算体系。分组核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核算特点:1、应用随机核算体系,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不同的明细核算体系;2、在当前的明细科目基础上重新进行科目的分组操作,从而构成不同的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核算操作,并且所进行核算的会计编码大多均是在作业现场马上指定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3、此种会计核算模式不采取应用汇总的会计核算模式,而应用逐笔序时的会计核算体系;4、在进行会计核算操作时,受账账相符等方面的约束,符合特定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的特性要求。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滞后;改革;措施;研究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企业在发展的发展历程,其是由计划经济中发展出来的,企业的许多制度、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均较为传统。其中会计模式则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指的是在手工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对各级账户组织进行核算。该会计模式仅仅适用于手工核算,工作效率较低,且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人员数据加工的能力、各类信息的收集情况等,会使得核算的结果真实性及准确度不足。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及方式的变化,需要在会计核算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变化,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企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很据准确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保障的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也存在某些问题,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1核算滞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需要讲究时效性,即提供会计核算信息及产生会计信息之间的时间差,该时间差越短,信息的的经济价值越大,其价值越高。信息的时效性是会计信息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因此要求会计信息具有良好的及时性、有效性,该性质对于会计信息核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核算方式不合理。《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经营性业务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度,如企业在进行生产设备维修时产生了费用,该企业当年的支出会有较大的提高,其结余会随之降低,而收入与支出也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部分企业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出现,会其基础核算方式会选择收付实现制,其与《会计新准则》的规定有较大的差异。且现代企业的采购环节、付款环节相对较为独立,项目采购的时间和后期的付款时间有较大的间隔,特别是采购及支付的跨年核算,极易出现账目和实际不符合的问题,使得会计核算准确性不佳,无法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1.3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难度大。现在许多企业在现行的会计基础核算模式下,无法对资金的使用实施准确的绩效评价及考核。部分企业的各种业务均采用权责发生制,包括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等,该模式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改革措施
2.1强化信息化建设。企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对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优化及完善,引进新型的技术及设备,及新型的会计核算模式,有效的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效率,保持其时效性。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购进性能较为良好的电脑,引进先进的软件工具,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信息处理是,速度更快,信息的传递也更加方便、及时,提升其时效性,并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2.2合理选择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核算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会计的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需要结合企业的性质,合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首付实现制,经营性的会计核算则可以选择权责发生制,具体情况如下:①相较非经营性的行业,企业业务中多使用的资金,其来源较为丰富,仅仅使用首付实现制,无法达到现代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可以很据《会计新准则》的内容,并结合企业的业务情况,将各个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清晰的划分,核算更加合理;②在权责发生制与首付实现制的选择方面,结合《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内容,根据权责发生制制作的财务报表,能够集中表现出财务报表使用者过往现金收付交易的动向,并能够表现出支付现金的义务及后期的现金状况。
2.3经营活动方面的会计核算。企业的经营项目的特点在高度的市场化,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会计模式改革,包括资金来源、管理及其使用等,均需要实施规范化处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①分析企业的各项经营性项目,可以将部分条件允许的项目利用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给奇特企业,并根据项目相应的产品款项结算单,把需要支付的货款,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支出费用中,且无需重复的设置成本核算内容,也减少了成本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提高工作效率;②如果企业存在某些新建的经营性项目,关系到投资计划方面,且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固有资金及其他融资渠道,需要资金周转较为灵活,并将经营投入与企业资金内耗分开,根据会计新准则的内容把游离于企业之外的项目,也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③如果企业的经营性项目需要改建、扩建或者养护,其资金的管理需要能够反映出业务性质项目的投入,应在企业的支出项目中清晰的体现出来,而任务较重、资金消耗量极大的项目,应将其经营与建设独立出来,对项目的基建主体进行单独的核算。
3.总结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沿用其以往的经营模式及管理方法,而现代社会形势及经济环境的变换,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步显现出滞后性及不适应,其在资产核算等方面,无法准确的表现出企业的资产,或者账面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实践的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及方法,不断的改进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财务的管理效果更加显著,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文璇.企业会计核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2(10):52.
[2]朱晓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13):157-158.
PPP模式在我国传统公共项目融资方式出现弊端的背景下产生,能够较好地填补公共项目融资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PPP模式会计核算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PPP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性建议。
关键词:
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政府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政府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政府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政府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政府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政府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政府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政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作者:徐雪梅 单位:喀什经济开发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编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会计核算案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PPP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公共项目融资模式。根据相关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发现,PPP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项目中融资模式存在的不足,这是PPP模式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优势。本文将针对PPP模式的含义给出详细的解释,并对PPP模式下会计核算问题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PPP模式;特许经营权;会计核算问题
一、PPP模式介绍
PPP模式利用其自身对市场迅速的应变能力,在我国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研究发现,PPP模式的应用已经逐渐解决了我国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的建设资金不足和运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正因为PPP模式相对传统融资模式所独有的优势,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在运用PPP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一)PPP项目的产生
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都是政府出资建设,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项目需求量的迅速增加,然而PPP模式的出现有效地缩小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就大力提倡PPP模式的运用,并逐渐成为公共设施建设的主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PPP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在2014年成立了正式的PPP工作领导小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相关的研究。政府也加大了对PPP模式的财政支持,PPP模式的投资规模也随之扩大。
(三)PPP项目的概述
PPP模式的含义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建立公司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为政府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然后在项目完成之后获得相应的收益,以实现共赢的一种方式。根据PPP模式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阶段:立项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选择私人合作伙伴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运营阶段、项目移交阶段。政府之所以重视PPP模式的运用,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PPP模式具有诸多的优势,其中包括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缺口,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
(一)PPP项目会计核算范围和主要流程
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对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做出详细的和科学的记录,然后通过报表的形式直观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形式。然而在PPP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却是从整个项目中的会计问题进行确认,当双方的协议到期的时候,就要将经营权移交给授权人。PPP项目的主要流程分为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项目移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项目的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以及项目主办人等方面,确定制定合理的投资结构才能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同时,政府在投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要认识到不是任何项目都可以运用PPP模式,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控制该PPP项目公司提供怎样的服务,向谁提供服务以及提供服务的价格;在特许经营期终止时,政府或其授权机构能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任何重大剩余价值进行控制。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
PPP项目会计核算涉及两个主体,分别是政府和PPP项目公司,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基于特许经营权的所带来的利益需要由PPP项目公司来进行核算而不是政府。一方面来看,就目前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来看,比如公路、桥梁等辅助设施采用的是传统的收支性核算方式,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脱离的,因此不利于确认和核对PPP项目建造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产。同时要保障政府对PPP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不受特许经营期的影响,并将PPP项目的资产列为固定资产。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项目公司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成立的项目公司划分为一个主体,这样的界定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区别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职能,使其各自针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进行核算。
2.项目建设阶段
PPP项目建设阶段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主要是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虽然PPP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公共部门,但是其特许经营权是由项目公司所有的,同时,项目公司在建造之前的成本和建造之后的利润要有相关的分摊制度。另外,项目公司依托其特许经营权从PPP项目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对项目公司来说,应当将其特许经营权视作一项无形的资产。其成本即为基础设施的建造成本。
3.项目运营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面临的是运营收入的确认、特许经营权资产的摊销问题,根据PPP项目只在特许经营期间归属于PPP项目公司管理,因此应将此期间作为资产的摊销年限。
4.项目移交阶段
PPP项目公司的成本即为基础设施的建造成本,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成本和资金的监控、计划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体系。
5.政府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由于我国的PPP项目会计核算起步较晚,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尚缺乏坚实的监督机构,导致PPP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充斥了不正当的营业,同时,PPP项目范围的扩大导致部门项目没有完全纳入政府的账单中,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收益,也对政府的形象的树立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运行。
6.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虽然我国大多数PPP项目都是通过政府将设施的使用权和实施权转交给项目公司来进行的,同时从项目公司或者投资企业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在项目的实施初期,就要求政府应该掌握整个项目的运营和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双发的利益,推动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PPP业务的具体账务处理模式
(一)托管模式
PPP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托管模式和特许经营权模式。首先,由政府投标确定项目建设中标人,同时由项目经营公司负责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并从政府获取收益。即政府付费给项目公司托管,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初衷,从而实现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
(二)特许经营权模式
特许经营权模式是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政府授予PPP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指在一定期限内拥有项目的实施权以及运营权,当期限满了之后再移交给政府的模式。项目公司在特许期限内要充分考虑其特许权的符合条件,并将其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同时,企业要按照直线法或者产量法对特许经营权进行摊销,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和摊销的成本相配比,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四、相关建议
(一)财务预测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正常运作,因此实施ERP信息系统有利于建立标准的成本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
(二)完善PPP项目的范围界定
首先根据PPP项目的类型分为建设型融资和发展型融资,同时在界定之后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管理,保证在建设期间对收益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的发挥经营公司在特许经营期间内的运营权和实施权,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运营权。
(三)对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对于政府来说,在运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前,要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核,同时为了保障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工作进行核实和确认,并对投资控制和行政监督手段等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这样既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获得公众的支持,也能保障在出现问题时,有全面的解决措施来应对难题。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PPP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其涉及的领域也逐渐的扩大,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到小地区的基础设施,PPP项目所带来的优越的资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都从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PPP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结构和形式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而且我国的相关管理人员还有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导致PPP的应用停滞不前,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为了保证我国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我们需要加强对PPP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冷卫华 单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仲娜.公私合营模式(PPP模式)会计核算探讨[J].财会研究,2015,09:35-38.
一、我市“乡财县管”改革背景和采用会计核算模式。
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财政机构,自1983年设立以来,乡镇财政对促进广大地区和各项事业的,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现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形势的需要。针对在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乡镇财政管理混乱、财力薄弱的现状,各地财政部门通过以县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的方式,即“乡财县管”,来实现对乡镇级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并实现集中财力目的的新的财政管理模式创新。以“乡财县管”为核心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既调动了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规范和节约了乡镇支出,也堵塞了乡镇乱收费、乱开支、乱进人和乱举债的漏洞,控制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为彻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经验。
我市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业务,收入上划、支出下拨;实行预算管理政策不变、乡镇资金使用权、审批权不变、乡镇会计主体责任不变、债务债权关系不变的原则,以加强市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监管力度为出发点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其基本做法是:
(一)撤销单位原有存款账户,设立市会计核算中心账户。会计核算中心在农业银行开设总户,并在总户下开设各单位分户,实行“总户管理、分户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开设后即时冻结各统管单位银行账户,由各单位自行办理销户和存款余额划转手续。
(二)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实施报账员制度。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和会计人员取消后,设置专职报账员,作为联结核算中心和单位的纽带,负责向核算中心申请支款、经办单位财务收支具体业务,业务上受核算中心指导,行政上受单位管理。报账员确立后,核算中心又根据单位业务量的大小,分别核发了备用金,用于报账员支付单位零星费用。
(三)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主任、总会计、统管会计、资金会计等岗位,单位发生收支业务,必须通过统管会计、总会计、资金会计审核后方可办理,对于手续不全或违规违纪的支出,核算中心予以退回。纳入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统一保管、编目、立卷、归档。
(四)办理工资直发。核算中心在对财政供养人员及工资标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实施工资统发,核算中心为每位干部职工在银行设立一个工资账户,按月将人事部门审核后的工资打入工资卡,实行工资直发。
(五)统一财务公开。会计核算中心定期向有关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财务,并统一办理财务公开。
二、会计集中核算适应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将单位原有的算账、记账、分析等工作交由核算中心接替,有效遏制和纠正了不合法凭证和不合理开支,保证了各统管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置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不再发生;核算中心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1)改革有似倒退,乡镇领导思想抵触情绪强烈。对乡镇取消分单位核算,实行报账制,似有一夜回到八十年代的感觉,这是的进步,还是现实的无奈,许多干部想不通;加上会计集中核算体现的脱离法治求人治的管理方式使乡镇领导普遍觉得实行统一核算,实质上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不信任,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
(2)乡镇领导对家底把握不清,增收节支积极性不高。撤消财务后由于乡镇领导对收入、支出、结余和往来款项等把握不准,加之询问不便,大多凭笔记本和记忆办理,工作较为被动。
(3)改革成本加大,乡镇不堪重负。改革后,由于乡镇每调拨一笔资金,就要派人往返于市乡之间,一个星期要来回好几趟,票据安全、差旅费用等问题开始凸现。乡镇每用一笔资金,至少需要两次往返于市区,有时一天还办不成事。长此以往,仅差旅费一项,乡镇就不堪重负了。
(4)手续繁杂,票据流转不畅。现在乡镇每办理一笔资金,要在多人手中传递和审核,即经过报账员、核算、财政结算员、乡镇长、代账员、中心主任等六个环节,这不仅传递程序多,也有失财经制度的保密原则。
(5)账目余额不清,结算冲转不及时。乡镇移交前的未结工程和往来款项,中心会计因对事实不清且账户管理过多,往往不能及时清理,造成大量挂账。
,“乡财县管”中的诸如此类的,不仅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还影响了改革所要得到的预期效果。因此,解决“乡财县管”中主要问题,破解“乡财县管”改革中出现的难题刻不容缓。目前我省许多市县正在推行“乡财县管”仿国库集中支付模式,其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相比如同异曲同工,虽说较之会计集中核算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改善,但对强化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来说只能是虽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乡镇财政、财务状况,必需配以体制改革。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在条件成熟时修改宪法,改五级政府建制为根据需要而设。我国宪法规定,行政区划设五级政府,从而与之对应必需设立乡镇财政,但实践证明,全国除少数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乡镇并不需要或并不具备乡镇一级政府职能,设立政府派出机构其实完全能够胜任。对于规模偏小的乡镇来说,按上下对应关系设立的许多机构、人员无疑是一种财力、人力的浪费。
(二)、建立健全各乡镇、派出机构会计核算机构,以人为本,实行法治化管理程序。为强化管理,每个乡镇均设置总会计师,负责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对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由市财政进行委派,行政上不再接受乡镇领导,使会计人员即站得住,也挺得住。
(三)、实行乡镇仿国库支付制度,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出纳,从支付层面对支出实施有效监控,即增加了乡镇理财积极性,又使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四)、应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明确,上级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必需以离任审计结论为依据,对拟任对象廉洁自律和行为品德方面进行重点考察,凡对铺张浪费严重行为等负主要责任的,不得提拔和任用。
(五)、精减乡镇机构,减少领导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节约乡镇行政成本。乡镇领导岗位设置过多,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大失败。事实证明,领导职位的多和滥造成上下攀比、人浮于事、脱离基层是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和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另外,对乡镇自聘人员随意聘用缺乏有效约束,也是乡镇行政成本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人力资源会计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 964年,美国密歇根卅l立大学的企业经济研究所的赫曼林(G·Hermanson)教授最先提出了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计量与核算的方法。1 9 7 4年.弗兰霍尔茨(EriC G FIamboltz)出版了《人力资源会计》一书。这是第一步系统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着作。现今,存在着三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与解释。
1弗兰霍尔茨(ErIc G Fl amboltz)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
2美国会计协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辨认和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并沟通这种信息给有利害关系当事人的程序。
3 日本学者洛衫明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这样一种会计.它是通过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测定和报告有关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以提供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利害关系者利用。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它是指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有三种成本模式.价值模式和权益模式。这三种模式在人力资源计量和确认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以不同角度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核算。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Human Resource Cost Accounting)模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旱在2 0世纪7 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拉姆赫兹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乒斤-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为人力资源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增《商场现代化》2008年8月(上旬刊)总第547期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由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替代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单独计量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企业取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其运用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所发生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应该视作资本性支出,在资本化处理后在人力资源使用期间内分期摊销。企业聘用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的临时工、季节工等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其受益期为这些聘用的临时工、季节工的使用期间.因此。这部分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可在临时工.季节工的使用期限内摊销:如果金额较小,也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八当期费用。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时所发生的工资.奖金等支出.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除保留传统会计中的有关账户外,还应增设以下账户:“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账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账户、”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账户.”待摊人力资源费用”
账户,“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账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账户等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Human Resource Value Accounting)模式按照人力资源价值能否用货币计量分类.可以分为人力资源价值货币性计量法和人力资源价值非货币性计量法。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是用货币单位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对不能直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某些方面用非货币单位给以反映。按照人力资源价值能否完全计价分类,可以分为人力资源不完全价值计量法和人力资源完全价值计量法。人力资源不完全价值计量法进一步可以分为以薪酬为基础和以收益为基础两种计量方法。以薪酬为基础的计量方法是建立在薪酬是企业员工必要劳动的价值.是与他们的人力资源价值密不可分为基础的.它包括未来薪酬折现法。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方法是根据企业员工在未来特定时期为企业带来的超收益或收益来计量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它包括经济价值法、随机报酬法等具体方法。人力资源不完全价值计量方法只能反映人力资源的部分价值,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人力资源的完全价值计量法是根据在未来特定时期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的全部价值来进行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人力资源的完全价值计量法能反映人力资源价值的完整信息,萁计量公式为:
GV一人力资源群体价值V.和M,一分别表示在第t年该人力资源群体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r一折现率T一该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期限有些与人力资源价值有关的特殊因素.因为无法用货币量表现出来,就必须用非货币性计量的方法予以计量和进行分析说明。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对货币性计量方法的补充。这两类计量方法共同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3.人力资源权益会计(Human Resource Rights and InterestsAccounting)模式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也就是劳动者权益会计.它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融合。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为实现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四个概念,同时.把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
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非人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源权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力资本.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是人力资源所有者据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基础。另一部分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即按劳动者将其拥有的劳动力投入企业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所获得的部分。
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主要方式有职工股、劳力股、股票期权,人力资源权益股等。人力资源权益的确立,使劳动者也应对企业的亏损和破产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劳动者的人力资源权益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应有一定的滞后期,应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为分配利润以便使劳动者在企业亏损或破产使以此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核算时,应增设的账户主要有:”人力资产”.“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人力资本”账户等。
三.三种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人力资源价值模式从产出角度,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人力资源成本模式是从投入角度.核算企业在人力资本经营中所花费的本钱,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表一来比较成本模式与价值模式的区别。 权益模式是对价值模式的有益补充,却与成本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入力资源威本模式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一般只对企业过往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它的工作重点是定期提供财务报表,清晰.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