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46: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精神的传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体现。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行业内和全社会所肯定、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标准及职业风尚的总和,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实然性与应然性结合,体现医务从业人员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1]。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解读
医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具备高尚的医德,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人文关怀、利他主义和高度责任心。而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逐步养成。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外,多途径、多举措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培育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促进医学发展,维护人类健康。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建构医学职业精神维度
1.价值维度――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辩证统一地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和转化,反映的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体现人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医学生信仰什么,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信仰目标偏差必然导致职业价值观的偏差。随着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某些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追求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物质享受、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困扰着医学生,再加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职业角色,仅仅是接受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职业价值观偏差。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2.理论维度――以医学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专业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人文医学教学的主轴,它贯穿于医学实践各方面的始终,医学的宗旨和医疗职业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无不是医学伦理理念的凝化,医学伦理也是医生的必备品质[2]”。作为核心人文医学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开课率和课时量相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已经比较紧张,教师无法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更谈不上提供实践机会。另外,我国的医学伦理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没有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等问题,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犹如纸上谈兵。
3.文化维度――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的文化传承。我国医德体系的历史悠远,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仁者爱人、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传统职业操守和品德。这些职业道德对我国历代医者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仅依靠传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和医疗实践的现实,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模式对医学生、医务人员的从业理念和职业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指导和教育效果。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简称GMER),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7项最基本能力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以及伦理等”[3]。即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医学生“寻常的关怀心,俗世的悲悯心”的医学人性光芒,就是当代对医学职业精神更加精确的定位。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明确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将其作为执业的要求和准则,树立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并指导医疗实践,将职业标准和从业要求明确化和制度化。
4.环境维度――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助力的环境影响。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医学道德精神价值的意义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4]。大学校园不仅是建筑楼群的集合,更应该代表一种文化和精神,将医学职业精神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底蕴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5]。要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发展现实和科技发展现实,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引导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切实增强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生的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应更广泛,如国情教育、国际热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着重要在“敬业”上引导学生热爱岗位,遵守职业规范,践行医学生誓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室为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同附属医院、社区、医药企业、社会机构等进行联合,进行参观学习和访问调查;“请进来”就是请医学专家、人文教育家等专业人士开设职业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三是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生为本、忠于职守,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来说,要积极构建他们的身教德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教,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分析判断、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2.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抓手,丰富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内涵。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用医学伦理学观念去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应尽快修订教学大纲,将医学伦理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增加学分和评价机制。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切实增强伦理学思想的渗透力。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伦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现代医学大家和古代名医的生平纪事和学习、求学经历,或者播放影片、纪录片,组织讨论、情景模拟等。在实验操作中,提倡节省动物实验对象,尽可能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痛苦的仁爱思想。解剖课程上形成对尸体捐献者默哀的教学惯例,提倡对生命致以尊重,对逝者致以哀思。在临床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崇尚科学、谦虚博爱的职业精神,反对缺乏仁爱、唯利是图的医德沦丧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有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适应职业精神教育本身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3.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形成医学职业精神的文化传承。传统医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内容:仁者爱人、悬壶济世的职业要求;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虚心向学、善于钻研的学习态度;服务病患、认真负责的工作宗旨;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不断研究、勇于开拓的创新追求[6]。这是长期以来古代的医者在行医过程中总结、形成、传承下来的优秀职业道德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古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值得当代医生和医学界认真研究、践行的文化传承。除了传统医德外,古代的优秀医者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不惧兵荒马乱危险,上门为病人诊治的扁鹊;被“誉满杏林”的名医董奉;“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的北宋医家庞安时等医者典范,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贯穿于职业精神教育中,比简单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把这些优良的医德传统和当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使良知、正义、责任、人性等意识进行内在树立和升华,才能达到人文关怀道德教育目标[7]。对于医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态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为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打基础,而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强化,使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就是人学。“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这句充满人性光辉的箴言道出医学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正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调整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注重医学职业精神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情感、德行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利益,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柔性化管理,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入脑、入心”。
4.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促进,培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通过校园美化,打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校园布局、建筑特色、景观设置、校园绿化、道路建筑命名等环境因素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充分结合,为师生提供美观、高雅、文明、庄重的大学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和宿舍张贴古今中外名医大家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在宣传栏宣传励志性的医学小故事;在校园内开辟植物园以供学生学习和劳动;精选医学家的人物雕塑美化校园,供学生瞻仰。
通过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整体学习氛围。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如新生医学生宣誓、参观校史馆、举行升国旗仪式、军事训练、校训精神解读、校史校情学习等,增强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二、三年级着重营造和谐、健康、丰富、活跃的学风氛围,重点组织专业学习活动;在四、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临床和实习,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医德医风的养成教育。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安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抓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站等各类载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内涵。如通过举办护士集体授帽仪式、送文艺下基层医疗机构、优秀医务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医学知识竞赛、各类医疗操作技能竞赛等医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武术教学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artial Arts Cultural Heritage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UI Changsong
(College of Sport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culture. Firstly, there is help students from awareness of healthy competition help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students, to help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n made accordingl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attention to clear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attention to ensur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ours the proper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to achieve three strategic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 in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hope to be able have inspiration to carry out martial arts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materials arts culture; material arts teaching; cultural heritage
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
1.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利于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或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的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却存在无法正确的面对竞争的问题,极端的甚至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的是礼让的竞争观,讲究的是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风度。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面对竞争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形成。
1.2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与我们的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写照和反映。例如:我国武术文化中“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武术技能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民族精神素养以及民族精神品格都因此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让我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1.3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人类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学校教育与“日承式”教育或者是“大众传媒式”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精确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这一点对于武术教育来说已是如此。通过把武术文化贯穿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对武术文化的精确、系统传授,以确保武术文化传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由于学校是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都会在此出现、交流、碰撞,从而对武术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综上所述,可知,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有效传承的策略
2.1 注意树立新的武术教学观念
自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以来,虽然武术教学的观念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多数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武术教学仍然就是传授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武术套路,任课教师在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的仍然是学生武术技术的和武术套路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而却忽略了武术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功能。如今要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滞后的武术教学观念,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了解武术中的文化现象,树立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新的武术教育传承观,以更好地促进武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是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的传承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化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相关,而且还与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其所蕴含的内容非常繁多,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面对这样情况,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在符合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成效,以尽可能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对武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归纳出适合教育教学要求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剔除滞后或是陈旧的内容,以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内容组织和内容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武术文化的精华,实现武术文化科学、系统传承,切忌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其次,还要注意明确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要传承的武术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组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武术文化学习兴趣。
2.3 注意确保并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课时数
目前在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还是高校的武术教学,课时数的安排普遍存在偏少的现象,很多学校仅仅利用目前所安排的武术教学课时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存在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某些学校甚至连现有的教学课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对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宣传、检查以及考核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学校则应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杜绝挤占武术课的问题的出现,并尽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武术文化课教学的课时安排,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促进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治疗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关键词:校史馆;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3-01
一、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浓缩
校史馆记载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它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成就、发展历程,同时,校史馆也是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窗口。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成立、发展、壮大、变迁的最好见证,是学校发展、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总结和积淀。
回眸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所给予学校的不只是和煦的阳光,还有风雨的考验。校史并非是去而无返的遗迹,它在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生可以通过校史对学校的整体概况、校训精神、历史沿革可以有全面的、直观的认识,对弘扬贵医精神、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贵阳医学院走过的历程,给我们以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从抗日时期创建至今、扎根贵州沃土、成长于建国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迈向新世纪的步伐中,一代又一代贵医人,从这片沃土走出,走向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人成为了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学者。通过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交流,缅怀那些献身贵州医学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激励着贵医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志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校史馆对构建校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导向功能,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校训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现实中引导大学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和“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贵医精神,催人奋发,让贵医人沐浴在贵医精神的光芒下,凝视和感思,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三、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效
校史馆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它更是学校教书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校史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造贵医美好灿烂的明天!
1、开展爱校,宏扬学校传统文化
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校史全面生动地展示学院办学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凝聚办学特色,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爱校精神,翻开校史档案,学校有着自己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的极好教材。校史档案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也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教育导向作用。
通过校史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是学校一分子的意识,热爱自己的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工作习惯。这样,可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
2、开展德育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校史馆,同学们可以了解贵阳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了解先辈们创业的不易,学校发展的艰辛,鼓励今天的学子们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高远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树立信仰;用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今天的斗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努力拼搏的勇气,使他们早日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优秀建设者,为祖国的强盛自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高校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校史馆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以其直观性与社会性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是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人文素质 教育 医患关系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intern for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s and patients.
SHI Xin-ge LI Aie-guo
Chinese PLA Postgraduate Medical School Orthopedic Surger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conversion of the medical model and doctor- patient r elationship, the patient need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for the serv ice of medical humanities. Clinicians should not only have plentiful medical expertis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but also have excellent humanistic qualities. The presen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very weak in clinical education .It is great reality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intern and to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linicians and clinical medicine intern for society to resolve docto r- patient conflicts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s and patients.
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Education;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021-03
自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渐进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不但要求医疗与服务同步,医术与医德并重,而且要求疾病治疗与健康维护相统一;不仅要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要树立医学人文观念及增强意识[1]。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关爱病人,加强医患感情沟通,建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现代医患关系已由受传统医学模式下的主被动关系, 发展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共同参与关系,体现了医患双方的人格、价值和利益的相互尊重。现代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的转变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临床医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由此对我们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实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的社会,真实而具有复杂社会属性的人,临床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等具体地体现出来, 让临床实习生得以直观地感知人文精神的在临床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并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其今后执业行医后处理和应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及时化解医患矛盾于萌芽之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的载体人文学科,是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共同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医学即人学,自诞生以来,人文属性就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之一[2]。医学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之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人文知识对医学具有引导、制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内在的人文修养甚至比外在的专业技术更为重要[3]。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活动有关的人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以维护生命健康作为医学的最高使命和职责,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以及平等的医疗与健康权利,注重对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对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身正当权益的维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是对医患双方的人格、价值和利益的相互关注和尊重,是对社会共同利益、人类共同健康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2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呼唤临床医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当前医疗市场化和商品化倾向日益严重、国家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上频频出现由于患者对医疗及服务不满意对医生进行过激语言行为及过激人身伤害行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由于疾病等原因,患者处于心理的极度敏感及脆弱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行为失控,故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医患纠纷。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适当的人性关怀化及时解医患矛盾。现代医患关系已经由传统医学模式影响下的主被动关系转变成现代医学模式影像响的相对平等的主客体关系,病人也从单纯的求医者变成了在医生具体指导下积极配合、具有各种权利义务的医疗活动的参与者。在这种医患关系中,医学实践关注的不应仅仅是疾病的本身,还应关注医疗活动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因素。社会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医疗技术本身外,还有医疗服务的人文因素。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纠纷频发的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临床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质的低下,与患者缺乏感情沟通,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医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现代临床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客观因素。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伟大的革命性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疾病的能力。现代医学可以让必死无疑的人实现长期存活,让失去功能的器官和组织通过替代重新获得功能,甚至可以人工培育器官和组织,克隆或重新组装生命。 现代医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科学似乎可以征服一切。某些医生认为现代医学技术是万能的,因而他们藐视人文精神,人逐渐成为现代医学技术的附属品,技术成为主人,医生变成技术的奴隶。人被异化了,科学、医学从而远离了人文。而当科学无限扩张的同时,人文领地也日益的缩小,人文逐渐被边缘化了[4]。医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奥斯勒曾经告诫我们:一个医生绝不只是在医治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折磨的人。所以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博大的仁爱之心。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干预、传授医学知识、介绍医院情况等,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患者战胜疾病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 加强临床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和迫切性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1952年学校改革和院系调整中,将许多综合性大学改为专业学院,同时大大压缩人文课程,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衰落。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恢复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医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低下。由于近年来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好,绝大多数学生在临床实习期开始准备考研,许多学生不重视临床实习甚至放弃临床实习专职考研。这样的学生虽然最终可能考取研究生,成为医学技术高超的医生,但是却失去临床人文教育实践的大好时机,使本来就薄弱的人文素质教育雪上加霜,造成大量缺乏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出现在临床工作中。这样的医务工作者作为教育者也必然不可能教育出医学人文素质合格的医学人才,造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临床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逐渐滑坡。
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学还只是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的灌输,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临床实习这个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把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授当成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部,放弃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内容。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虽重视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不关心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现在从事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有多数不是临床实践者,他们难以真正完全介入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环节。而在临床实习阶段,作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本来可以“亡羊补牢”的的最好机会,却因为临床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忽视,最终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分离。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 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这既是医学教育本身的要求, 也是时展的要求。提高未来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需要寓人文教育于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全过程, 即学校基本教育、 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5]。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前奏。该阶段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学生从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强临床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4 加强临床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临床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以满足患者的要求及临床教育的要求。作为临床和教学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涉猎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不仅对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给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获得患者及学生的尊重。人文科学的涵盖面非常广,临床医生关于人文知识的扩充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需要终生的学习和努力。近10余年来,总医院在赵美娟等人积极呼吁及倡导下,医院领导积极重视,医院设立人文讲坛,定期请社会各界精英对临床医生及在校博硕士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医生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临床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医院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医院深化发展创建研究型医院提供了人文精神支撑。他们的先进经验值得全国各级医院推广学习。
临床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将人文素质教育细化于日常医疗和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临床实习的教学则是以临床实践为主。临床实习的教学手段主要在于让医学生参加实际的诊疗行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临床实习细节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诊查体是病房医生与患者沟通接触的首要环节,是临床医疗工作当中的基本环节, 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完成问诊查体是医生基本人文素质的表现之一。患者在身患疾病的时候到医院来就诊, 身心处于相对敏感及脆弱时期,不仅仅想缓解身体上的病痛,还希望在心理上能得到医生的关心和抚慰。临床医生通过亲切的语言,无微不至的关心 很容易建立良好的信任及有效的医患沟通。临床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实际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分忧解难尊重和维护病人的隐私。临床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诊疗过程向临床实习生传授相关的经验与技巧,维护好病人的隐私权,使病人安心安全的接受治疗。在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时,临床医生不但要考虑病情的需要,而且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情况,既不能消极对待治疗任疾病发展, 也不应过度治疗,增加病人的负担[6]。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把病人当作完整的社会的人来看待, 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 还要切实为患者将来的生活考虑,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为病人选择合理的方案。临床教师通过临床带教,不但培养了临床实习生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人文素质,使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了医患矛盾及医患纠纷的产生,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白云,刘晓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4):598.
[2] 王忠彦,安娜.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145-146.
[3] 田远虎,徐智,张小青.外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69-71.
[4] 王一方.医学人文:一个幽灵在徘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10):15.
【关键词】: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 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之管见
马维娜 张 旭
【正文】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 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合[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笔者做如下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目的
1.1以文化作为环境建设的主线,彰显独特的校园魅力
1.1.1环境文化彰显传承
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学校基本建设的完成,新旧校区在主要楼群建筑的环绕下,呈现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俯瞰给人以家的感觉和温馨,整体校园建筑颜色由浅入深,逐渐厚重。三年来,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精心布局,学校的文化已经目之所及、足之所至、心之所感。
1.1.2职场文化淬炼品格
随着学校整体布局的调整,结合各楼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标牌设计,进一步深化职场文化、淬炼品格。在综合楼、体育馆、图书馆、基础楼、社区医院等场所,设置适当的标语、理念墙和代表专业特色的雕塑,无时无刻都彰显着医学院校职业的生命力。
1.1.3专业文化同化价值。
本着与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各系部也打造了自己的专业文化,在教学实训场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设计了系标,并使装修、装饰、设施等方面,建设与专业相呼应,以同化师生对本专业价值取向的认同。
1.2.以文化人的思维作为前进的原动力,释放管理的积聚效应
多年的积淀,医专文化不断从灵魂深处唤醒、改变着医专人,给我们思想、信念和力量。这力量使学校强大,使管理走向成熟。
1.2.1制度,拓宽了管理视角
为了以制度理性唤起文化的自觉,学校在进一步优化原有制度、建设了各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视执行、培养自觉。几年来,新学期全校教职工大会的出勤率均在95%以上,学生的违纪率、降级率逐渐降低。制度,在管理的视角下,释放出了文化自觉的效应[3]。
1.2.2网络,改变了管理模式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体,以教学、英文、学生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网络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校的教学手段、教育形式、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在全省高校中走在了前列。
1.2.3文化,提升了管理水平
07年的评估,使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为了加快建设的脚步,医专人带着自信、勇气与魄力,做出了“业绩归零”的选择,并把2008年作为各项工作的起始年,开始了示范校建设的奋斗历程。
2.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2.1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目前,校园楼载德行、园载德厚,草木传情、石景达意,随着学校基本建设的完成,新旧校区,在主要楼群建筑的环绕下,呈现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俯瞰给人以家的感觉和温馨;整体校园建筑颜色由浅入深,逐渐厚重。办公楼取名善教楼,意在行政人员也要精通教育教学方法,因才施教。学校楼宇建设的同时,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六合广场、七星园林,已经建成。七星园采用了日本建筑“枯山水”的设计风格,警醒师生无论学校如何发展,都不忘节约。配以眼山、耳池、六合广场,寓示医专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与时俱进的精神。
2.2辐射医专文化惠及社会
为了以文化凝聚精神,使“吉林医药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学校设计了集团标识、凝练了工作理念、工作愿景,制定了发展战略,定制了纪念品,把学校的文化触角延伸到集团的各个层面。在模拟医院的建设中,吸纳企业思维,建立情境中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为我省医学教学改革开创了先河。
2.3开展生命教育润泽心灵
为了让文化成为提升学生境界的平台,让教育发挥点燃、唤醒、塑造的功能。学校在部分学生中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融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采用新颖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了知行合一的全人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性、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凡是参加学习的班级,集体荣誉感都特别强。生命教育,体现了校园文化,更发展了校园文化[4]。
【结果】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合。我校通过三年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人文品位和精神风貌;为了明确工作思路,学校赋予每一年工作以新的内涵,即超越、痕迹、量化管理到内涵提升,在这种工作思路引领下,使医专不断传承精品文化、演绎特色内涵、追求卓越的成长轨迹。
【结论】通过我校文化建设,凝练了医专精神,打造成精神图腾,彰显出学校发展有的和谐。多年来,医专人用心血和汗水在这片沃土上刻画出厚重的文化轨迹,这轨迹与云杉精神相融合,书写出了医专发展生生不息的精彩传奇。相信,这种精神也必将成就医专事业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洪震,2005,(20);
[2]高等教育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高宝立 ,2007,(05);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自然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