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09:07: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欧姆定律比例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理解;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考中考点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欧姆定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多用时间将这块知识夯实,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一、明确欧姆定律的内容
1、实验思想和方法
欧姆定律在教材上是通过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即在控制电阻不变,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由此得到了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由实验总结和归纳出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为:I=U/R;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Ω);导出式:U=IRR=U/I
注意表达式中的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具有同一时间,同一段导体的关系。
3、欧姆定律的应用条件
(1).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欧姆定律只适用于金属导电和液体导电,而对于气体、半导体导电一般不适用;
(3).欧姆定律表达式I=U/R表示的是研究不包含电源在内的“部分电路”;
(4).欧姆电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都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的物理量,不同导体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间不存在上述关系。
4.区别I=U/R和R=U/I的意义
欧姆定律中I=U/R表示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取决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这段导体的电阻。当导体中的U或R变化时,导体中的I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I、U、R都是变量。另外,I=U/R还反映了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是导体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若R不为零,U为零,则I也为零;若导体是绝缘体R可为无穷大,即使它的两端有电压,I也为零。因此,在欧姆定律I=U/R中,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R=U/I是欧姆定律推导得出的,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这段导体中的电流之比等于这个导体的电阻。它是电阻的计算式,而不是它的决定式。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导出式R=U/I中R与I、U不成比例。
对于给定的一个导体,比值U/I是个定值;而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是不同的。不能认为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有关。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关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分析清楚电路图,搞清楚要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这是解题的关键。
2.利用欧姆定律解题时,不能把不同导体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表达式I=U/R及导出式U=IR和R=U/I进行计算,也不能把同一导体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导出式进行计算。为了避免混淆,便于分析问题,最好在解题前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同时要给“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I、U、R加上同一种脚标;不能乱套公式,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3.要搞清楚改变和控制电路结构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开关的通、断情况;二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发生变化时对电路的影响情况。因此,电路变化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引起电路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另一类是由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电路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解答电路变化问题的思路为:先看电阻变化,再根据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分析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这是电路分析的基础。
三、典型例题剖析
例1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2Ω,Rt的最大阻值为18Ω,当开关闭合时,滑片P位于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6V,那么当滑片P位于最右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解析:分析本题的电路得知是定值电阻R和滑动变阻器Rt 串联的电路,电压表是测R两端电压的。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说明电路中的总电压(电源的电压)是6V,而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最右端时,电压表仅测R两端的电压,而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小于6V。
滑片P位于变阻器的最右端时的电流为I=U1R+Rt=6V12Ω+18Ω=0.2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IR=0.2A×12Ω=2.4V。
例2 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将;电压表的示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要使电压表的示数变为3V,滑片P应向端滑动。
图1
分析:根据欧姆定律I=UR,电源电压不变时,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此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AP段,动滑片P向B滑动时,AP段变长,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电压表是测Rx两端的电压,根据Ux=IRx可知,Rx不变,I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反之,要使电压表示数变大,滑片P应向A端滑动。
答案:变小;变小;A。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导学案;环节;教学
【课前预习】
此部分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在不需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的前提下借助课本独立完成,以达到大体了解本节知识的目的。所以,设置的问题必须全部来自课本,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对课本重点知识进行提炼,空格不宜过长,一般以填入2~4个关键字为主。问题设置不宜有难度,只要学生认真读完课本就可以知道答案,换言之,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找到答案。如:“欧姆定律”可设计:欧姆定律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____,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公式I=________。
第二个环节:需设置1~2个涉及关键性知识的思考题(可适当穿插在基础知识之间),思考题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趣味性,最好是与生活或社会热点有关联的问题。如:在“欧姆定律”一节设计:公式R=U/I与I=U/R的物理意义相同吗?
【分组讨论】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设置基础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本部分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最好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紧扣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作为下一阶段的知识储备而设问。如:“欧姆定律”的问题设计: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时,若将导体换成晶体二极管,此时导体中的电流还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吗?
【课堂导学】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三阶段。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节内容,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本阶段主要以例题讲解为主,所选例题要求具有代表性,一般以2~4道为宜,这些例题基本覆盖本节重、难点内容。如:“在“电势差”教学中设计3道题:①电势差的说法正误判断;②点电荷在电场中移动问题;③电势的高低判断。
解析侧重基本方法,不要求新奇的解法,以巩固本节知识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明确告诉学生的是什么,解题最重要的方法一定要详细总结出来。
【课堂展示】
紧跟每道重点探究例题后,根据本节重难点设置习题,要求学生在学会例题解法的基础上就能完成。难度保持和例题相当,与课堂导学内容相近。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课后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拓展一些常见的考查方式、预测可能会出现的考查方式。可以以高考题为例但内容不能超前,没有合适的高考题,可以原创或改编一些较新的题目,拒绝现成题和旧题。试题选择题型4道,填空或探究题型2道。如:“欧姆定律”设计为:①欧姆定律适用性;②图像中最大电阻的判断;③同一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④不同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⑤计算温度对用电器电压的影响;⑥计算金属导体的电流和电阻。
关键词: 电源 电动势 内电阻 实验教学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学实验,也是近几年的高考热点。该实验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中学生来说,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2)掌握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法;(3)学习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对高师学生来说,又应该达到怎样教学目标?是高中物理实验的简单重复吗?不。高师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该实验的教学获得如何使中学生达到上述目标的能力,也就是说,对高师学生来说,不仅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本文就此问题对该实验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教学探讨。
一、实验方法探讨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有四种实验方案,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验原理都是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对高师学生来说,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并对其进行相应实验研究有助于拓宽学生今后的教学视野,提高学生将来的教学水平。
1.伏安法
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电键。
如下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电路中的路端电压和电流也随之改变。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方程:
E=U+Ir
E=U+Ir
于是求得:r=
为提高精确度,可多测几组U、I值,求出E、r后再求其平均值。
此外,还可以用作图法来处理数据。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U、I值画出U-I图像(如上图),所得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即为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阻r的值,也可用直线与纵轴的截距E、与横轴的截距I求r,即r=。
2.安阻法
器材:电阻箱、电流表、电源、开关。
电路如图三所示,改变电祖箱的阻值并测出其对应的电流,得方程:
E=I(R+r)
E=I(R+r)
于是有:E=II
r=
3.伏阻法
器材:电压表、变阻箱、电源、开关。
测量电路如图四所示,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并测出其对应的电压,得方程:
E=U+Ir=U+
E=U+Ir=U+
于是有:E=UU
4.用两只电压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器材:电压表2只(其中一只内阻已知)、电池、电键。
测量电路如图五所示,断开S,测得两电表的示数分别是U、U,再闭合S,此时电压表V的示数为U,设电压表V的内阻为R,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U+U+r
E=U′+r
于是有:E=
二、实验研究
1.保证实验的关键
(1)测量时的通电电流与时间
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较严重,电动势E会明显下降,内阻r会明显增大,也就是说,电池的放电时间过长,电流过大时容易导致电池发热,致使电池性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内阻增大。因此,实验中电流不宜过大,通电时间不宜过长。通常长时间放电电流不宜超过0.3A,短时间放电电流不宜超过0.5A,并且读数要快,每次读完数据要立即断电,使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尽量保持固定值。
(2)电阻R的选取
R值选取不当,会造成E、r产生较大误差。对伏安法、安阻法和伏阻法来说,当R过小时,电流过大,会使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发生变化;对伏安法、安阻法来说,当R过小且与电流表内阻的差别不太大时,一方面会导致电池性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电流表内阻r的分压不可忽略,且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其表达式应作相应的修正:
伏安法:测量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图六),测量方程应由E=U+Ir修正为E=U+Ir+Ir
安阻法:测量方程应由E=I(R+r)修正为E=I(R+r+r)
当R过大时,电池内阻一般在1.0Ω左右,虽说R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但这时需要选择较小量程的电流表,以致电流表的内阻与电池内阻相差不大,也会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根据电流应小于0.3A、大于0.03A及电表指针应在满偏的2/3处左右等因素,通常R取10.0~25.0Ω之间的阻值比较合适。
2.数据处理的实验探讨
为提高精确度,测量时均要求测量数据不得少于6组(方法四除外),且要求测量数据的变化范围尽可能大些,以达到尽可能减小误差的目的。
(1)公式法处理数据
该实验的四种方法均是利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原理进行数据处理,即根据测量数据列出相应的方程,并联立成方程组,求解出E、r值,并分别求出E、r平均值的办法来进行数据处理。为了减小因计算带来的误差,联立方程组时需对测出的6组数据进行合理的组合,分别将第一和第四、第二和第五、第三和第六组成三个方程组,解出三组E、r值,再求其平均值。
(2)作图法处理数据
通常情况下,当测量量与待测量能够通过图形直观地反映出来时,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可考虑用作图法
处理数据。就该实验的四种测量方法来说,伏安法比较适合采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现就此进行相应分析。根据实验原理,以I为横轴,U为纵轴,用测出的几组U、I值画出U-I图(如图六),将直线延长,则直线与U轴交点即为电源电动势E,直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电源内阻I。电源内阻也可由直线与横轴的交点I和E求得,即r=。
通常情况下干电池内阻较小,于是外电路电压U的变化较小,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六所示状况,下部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且读数很不方便。为此要恰当地选取标尺比例和坐标原点,使得实验数据大致布满整个坐标系。
由于实验测得的U值不宜过小,因此纵坐标U的起点可根据实测数据从不为零的某一数值开始,如图七所示,把纵坐标的比例尺放大,这样可使误差减小些。此时图线与横轴交点不再表示短路电流,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内阻。但由于要用I=0时U-I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来求电源电动势E,所以横坐标仍必须以零为起点。此时,由E=U+Ir在图线上任取一点便可求内阻r。
总之,为了培养高师学生在今后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法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挖掘,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德启,等.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刘炳升,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08重印).
[3]韩景春,等.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山东:银河出版社,2004.5.
关键词:数学方法;物理问题;分析
一、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数学是物理的语言,它以简洁精确的特点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物理量的定义,像加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均用了比值定义。在物理规律的表达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等都体现了函数关系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在运动学中如v-t图像更能形象地描述运动特点、运动过程。所以在物理概念规律时正是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所以,对学生来说,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如公式变形、比例运算、三角函数、函数方程、图象、对数、数列……
其次,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原理,将问题给出的物理情景,抽象或简化成各种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用数学化的公式或方程表达出来,最后用数学知识解得结果。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概念、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概念解决问题。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解决力学、电磁学的三种途径;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动量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始终。从平衡等式到牛顿第二定律到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到动量定理,到动量守恒定律,无不是列方程去解决物理问题。
二、高中物理学习中数理结合的具体体现
高中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学生能理解公式和图象的物理意义,能运用数学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物理结论,要学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能进行定量计算,也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物理学习中注重数理结合。在中学阶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数理结合进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它反映的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如:加速度定义式、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磁感应强度定义式、欧姆定律,电容的定义式、决定式等,动能定理表达式、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动量定理表达式、动量守恒表达式等,在抽象出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之后,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数学式子或图表表达物理概念。
2.运用数理结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应用准确的实验方法得出实验数据后,从实验数据中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论,是实验能力的主要方面。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中,数学工具的应用使得处理过程显得特别简捷、直观。例如:验证匀变速实验中求解加速度我们可以用逐差法,还可用v-t图象斜率球加速度。再有在电学实验中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通过图线的变化趋势判断电阻的变化。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闭合电路的伏案特性曲线的截距、斜率的值各是我们沿得到的电动势和内阻值,这比列方程就解更准些。
三、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数学知识
物理解题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比例法等。
1.方程法
在物理计算题中是通过物理方程求解物理未知量的,方程组是由描述物理情景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基本规律,各种物理量间数值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的各种数学关系方程组成的。
2.比例法
比例计算法可以避开与解题无关的量,直接列出已知和未知的比例式进行计算,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应用比例法解物理题,要讨论物理公式中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清楚公式的物理意义,
每个量在公式中的作用,所要讨论的比例关系是否成立。同时,要注意比例条件是否满足:物理过程中的变量往往有多个。讨论某两个量比例关系时要注意只有其他量为常量时才能成比例。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
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然后进入定性实验.
对焦耳定律内容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对电流平方成正比不易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推导中应注意条件的交代.定律内容清楚后,反过来解决课本中在课前的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回答:发烫.是电流的热效应.
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介绍如图9-7的实验装置,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装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串联起来,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煤油在玻璃管里会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得越高.观察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情况,就可以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
2、三种情况:
第一次实验:两个电阻串联它们的电流相等,加热的时间相同,甲瓶相对乙瓶中的电阻较大,甲瓶中的煤油上升得高.表明: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二次实验:在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来的高度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加大电流,重做实验,让通电的时间与前次相同,两次实验比较甲瓶前后两次煤油上升的高度,第二交煤油上升的高,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第三次实验:如果加长通电的时间,瓶中煤油上升越高,表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表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I=U/R=36V/60Ω=0.6A
Q=I2Rt=(0.6A)2×60Ω×300s=6480J
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推导出焦耳定律公式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作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那么,电流产生的热量Q就等于电流做的功W,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焦耳定律Q=I2Rt,
(3)总结
在通电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在通电电流和电阻相同的条件下,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探究活动
【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2.实验观察
3.讨论分析
【实验方案示例】
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
2.制作方法
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如图1所示.
图1
3.实验步骤
(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编者按:“你要战,便作战!”《射雕英雄传》里成吉思汗答复花剌子模的战书可谓是豪气万千。支撑着这豪气的,是雄厚的实力与细致的战备。面对无可回避的电学实验题,我们既要有敢于面对的勇气,更需要做的,就是要了解电学实验高考经常考什么?怎么考?从而有目的地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身实力,备考应战。
由于高考理综物理必考部分通常只有12道题,受此限制,大部分高考理综卷都未对恒定电流一章的知识另外单独设题考查,而电学实验不仅考查了大纲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有效地考查了电学基础知识。此外,电学实验题尤其是设计性电学实验题富于变化,为命题者提供了广阔的命题空间。基于上述原因,电学实验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几乎是每年必考。
一、高考电学实验考什么
纵观近两年的全国14套高考试题,除了上海等一些个别省份考了电磁感应的实验,其他省份考的都是稳恒电流的实验,以实验室中电阻的测量为依托,考查了基本仪器的使用、读数,仪器的选择,电路的连接,原理的设计,数据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仪器的读数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考点,在2012年、2013年分别有5套和4套试卷涉及基本仪器的读数,而实物连接更是在2013年14套卷中的8套卷中出现,说明现在的高考更注重对考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与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二、在复习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1.注意基本仪器的使用
基本仪器的读数和使用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样也是高考实验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考试大纲》要求会使用的仪器中,刻度尺、天平、弹簧秤、温度表等的使用,已在初中进行系统、重点的学习和考查,而与电路实验相关的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螺旋测微器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1)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使用与读数
真题1 (2012广东高考题节选)某同学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电阻率,需要测量圆柱体的尺寸和电阻。分别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圆柱体的长度和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1和图2所示,长度为 cm,直径为 mm。(参考答案见文末,下同)
图1 图2
总结:对于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要清楚其使用原理,弄清楚是怎样把小量放大进行测量的。游标卡尺出错率比较高,主要是要分清游标卡尺有10分度、20分度、50分度,清楚了原理其精确度就不用死记了。还有游标卡尺的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又是一个易错点,这些易错点要在改错本上进行记录,这样就能保证不失分。
(2)电表的使用与读数
真题2(2013上海高考题节选)为确定某电子元件的电气特性,做如下测量:用多用表测量该元件的电阻,选用“×100”倍率的电阻挡测量,发现多用表指针偏转过大,因此需选择 倍率的电阻挡(填 “×10”或“×1k”),并 再进行测量,多用表的示数如图3所示,测量结果为 Ω。
图3
真题3(2011海南高考)图4是改装并校准电流表的电路图,已知表头的量程为Ig=600μA,内阻为Rg,是标准电流表,要求改装后的电流表量程为I=60mA。完成下列填空。
(1)图4中分流电阻RP的阻值为 。
(2)在电表改装完成后的某次校准测量中,表的示数如图5所示,由此读出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
mA。此时流过分流电阻RP的电流为 mA(保留一位小数)。
总结:在学习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
(3)会正确读数。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
(5)为了减小误差,应掌握使用仪表所用量程的三分之二左右读数。
2.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上文所述,实物连接在高考卷中频频出现,说明现在的高考更注重对考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与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实物连接实际并不难,但是在高考阅卷中发现,考生的丢分情况很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动手做实验。如果同学们能够在实验室熟练地把实物接好,考试中连接电路图肯定没问题。物理实验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素养而不是死记硬背,在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考查的新课标模式下,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一定要抓住一轮复习的机会攻破实验复习的薄弱环节,能做的实验自己一定要动手去做,真正进实验室!
真题4(2013安徽高考)为了精确测量合金丝的电阻R???x,设计出如图6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该电路图完成图7中的实物电路连接。
图6 图7
真题5(2013海南高考)某同学将量程为200μA、
内阻为500Ω的表头改装成量程为1mA和10mA的双量程电流表,设计电路如图8所示。定值电阻R1=500Ω,R2和R3的值待定,S为单刀双掷开关,A、B为接线柱。回答下列问题:
图8 图9
(1)按图8在图9中将实物连线;
(2)表笔a的颜色为 色(填“红”或“黑”);
(3)将开关S置于“1”挡时,量程为 mA;
(4)定值电阻的阻值R2= Ω,R3= Ω;(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5)利用改装的电流表进行某次测量时,S置于“2”挡,表头指示如图10所示,则所测量电流的值为 mA。
图10
实物图连线常见错误:(1)没有严格按原理图接线或连线不到位;(2)未能把连线接到仪器的接线柱上,而是接在“+”“-”符号上,或多用电表的插孔上,或电阻箱旋钮上等;(3)电流表、多用表极性接反等;(4)不懂多用电表挡位或挡位选错,有的因挡位选错而导致读数错误。
3.关注实验中的图象问题
物理图象的考查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尤其是用图象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或从图象中获取相关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是高考非常关注的重点。历年物理高考实验试题中几乎都有涉及物理图象问题,而且还作为试题的难点之一,赋分较高。
真题6 (2013安徽高考)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用图11所示电路可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图中R?0是定值电阻,通过改变R的阻值,测出R?0两端的对应电压U12,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实现测量目的。根据实验数据在
-R坐标系中描出坐标点,如图12所示。已知R?0=150Ω,请完成以下数据分析和处理。
(1)图12中电阻为 Ω的数据点应剔除;
(2)在坐标纸上画出-R关系图线;
(3)图线的斜率是 (V-1・Ω-1),由此可得电池电动势En= V。
图11 图12
真题7(2013广东高考)图13是测量电阻Rx的原理图。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电流表量程选0.6A(内阻不计),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ab的总长为30.0cm。
图13
(1)根据原理图连接图14的实物图。
(2)断开S2,合上S1;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3.0V时,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U= V/cm,记录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
图14
(3)保持S1闭合,合上S2;滑动c点改变ac的长度L,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电流表A1的示数与步骤②记录的值相同,记录长度L和A2的示数I。测量6组L和I值,测量数据已在图15中标出,写出Rx与L、I、U的关系式Rx= ;根据图15用作图法算出Rx= Ω。
图15
总结:利用相关物理规律,导出与实验中所测得的物理量有关的一次函数关系式,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据所测数据描点连线,绘出线性图象,利用图象的截距、斜率可求得实验要测的物理量。在处理图象问题时要注意轴、线、点、截距、面积、斜率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要列出对应的关系式,找出对应斜率及截距。
4.注重实验复习框架的建立,进行实验分类
在《考试大纲》规定的11个必考实验中,涉及电路的实验有5个,它们分别是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这些实验在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思想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其中,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等电学实验,其共同实质就是电阻的测量。因此复习电学实验,可以围绕“电阻测量及电路”进行复习,以控制电路、测量电路、仪表的选择和读数展开。
以下是对电阻测量方法的一些归类,若能对这些方法熟练掌握,在涉及设计性实验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1)欧姆表测量:最直接测电阻的仪表。但是一般用欧姆表测量只能进行粗测,为下一步的测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用欧姆表可以测量白炽灯泡的冷电阻。
(2)替代法:替代法的测量思路是等效的思想,可以是利用电流等效,也可以是利用电压等效。替代法测量电阻精度高,不需要计算,方法简单,但必须有可调的标准电阻(一般给定的仪器中要有电阻箱)。
替代法是用与被测量的某一物理性质等效,从而加以替代的方法。如图16所示。先把双刀双掷开关S2扳到1,闭合S1,调整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指针指到某一位置,记下此时的示数I(最好为一整数)。再把开关S2扳到2,调整电阻箱R0,使得电流表指针仍指到示数I。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则未知电阻Rx的阻值等于r。说明:①在此实验中的等效性表现在开关换位后电流表的示数相同,即当电阻箱的阻值为r时,对电路的阻碍作用与未知电阻等效,所以未知电阻Rx的阻值等于r。②替代法是一种简捷而准确度很高的测量电阻的方法,此方法没有系统误差,只要电阻箱和电流表的精度足够高,测量误差就可以忽略。
图16
(3)伏安法:伏安法的测量依据是欧姆定律(包括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需要的基本测量仪器是电压表和电流表。当只有一个电表时,可以用标准电阻(电阻箱或给一个定值电阻)代替;当电表的内阻已知时,根据欧姆定律I=U/RV,电压表同时可以当电流表使用,同样根据U=IRA,电流表也可以当电压表用。
(4)比例法:如果有可以作为标准的已知电阻的电表,可以采用比例法测未知电表的电阻。用比例法测电表内阻时,两个电流表一般是并联(据并联分流原理),两个电压表一般是串联(据串联分压原理)。所谓“比例法”是:要测量某一物体的某一物理量,可以把它与已知准确数值的标准物体进行比较。例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就是把被测物体与砝码进行比较,砝码就是质量数准确的标准物体。天平的结构是等臂杠杆,因此当天平平衡时,被测物体的质量与标准物体的质量是相等的,这就省去了进一步的计算。有很多情况下,被测物体与标准物体的同一物理量间的关系并不是相等,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成某种比例的关系,这种方法又称为“比例法”。
例如,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如果有可以作为标准的已知电阻的电表,都可以使用比例法。采用比例法测电阻的依据是: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电压表可显示电阻两端的电压值,电流表可显示电阻中通过的电流,所以测电流表内阻应把两电流表并联,测电压表内阻应把两电压表串联,电路图分别如图17(甲)(乙)所示。
甲 乙
图17
测电流表内阻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01,使两电流表的指针都有较大偏转,记录下两电表的示数I1和I2,根据并联电路分流原理,若已知电流表A1的内阻为r1,则电流表A2的内阻r2=r1。测电压表内
阻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02,使两电压表的指针都有较大偏转,记录下两电表的示数U1和U2,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理,若已知电压表V1的内阻r1,则电流表V2的内阻r2=r1。以上例子中,甲图采用限流电
路而乙图采用分压电路,这是由于电流表内阻都较小,若采用分压电路,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必须更小,这时电路近似于短路,是不允许的;而电压表内阻都很大,若采用限流电路,则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必须更大,这在实际上行不通。
(5)半偏法:
半偏法是上面比例法的一个特例,测电流表内阻和测电压表内阻都可以用半偏法,电路图如图18所示。甲图实验时先断开开关S′,闭合S,调整滑动变阻器R01(限流法连接),使电流表A满度(即指针指满刻度处);再闭合S′,调整电阻箱R1,使电流表A的指针恰好指到半满度处,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则电流表A的电阻rA=R(测量结果偏小);乙图实验时先闭合开关S′及S,调整滑动变阻器R02(分压法连接),使电压表V满度;再断开S′,调整电阻箱R2,使电压表V的指针恰好指到半满度处,读出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则电压表V的电阻rV=R(测量结果偏大)。
甲 乙
图18
同学们实际电学实验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答案
真题1: 5.01 5.315
真题2:×10 欧姆调零 70 解析:用多用表测量该元件的电阻,选用“×100”倍率的电阻挡测量,发现多用表指针偏转过大,说明电阻较小,因此需选择×10倍率的电阻挡,并欧姆调零后再进行测量,多用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测量结果为70Ω。
真题3:(1) 由于Rg和RP并联,由IgRg=IRRP和
I=Ig+IR得:RP===。
(2) 由图5知流过电流表的电流I′为49.5mA;设此时流过表头的电流为Ig′,流过RP的电流为IR′, 加在表头和RP上的电压相等,故有Ig′Rg=IR′RP…①
I′=Ig′+IR′…②,联立得:
IR′=49.005mA≈49.0mA。
真题4:如图所示。
真题5:(1)如图所示 (2)黑 (3)10 (4)225,250 (5)0.780 (0.78同样给分)
第一、有效巩固书本知识.
课程设置中,初中物理的课程是每周三节课.这三节课的教学是非常紧凑的.如何才能即巩固书本知识,又不霸占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呢?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每周花四十分钟时间进行物理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内容的学习.比如以苏科版为例,一周三节课可以完成《欧姆定律》的学习,其中包括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公式的简单应用,应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学生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有很多学生应用不熟练,知识中还存在一定的疑惑点.比如学生对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实验过程中,电路故障的分析还存在问题.再比如学生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对小灯泡电阻的测量还没进行,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再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并尝试实验中常见的电路故障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并结合实验活动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疑惑点.
第二、适当拓展书本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之间已经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仅是知识基础上面的差异,还有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思维方向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满足于课堂活动带给他们的知识量和技能难度.这时,必须帮助一部分学生拓展适当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源于教材,而又适当的高于教材.不仅可以满足让学生对原有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能帮助学生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敏捷度.比如,学生学完蒸发快慢受温度高低、蒸发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的影响以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这个环节作为学生的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收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学生对蒸发的理解,思考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其他影响因素.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提升的过程.学生课后的探究过程更是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如何能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当的布置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取代纸笔作业的单调性、重复性,另一方面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质量上提升了学生的课余活动的价值.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可以开发很多这样的活动,比如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好以后,可以请学生的回去研究杆秤的工作原理,如杆秤精确度的影响因素,杆秤的测量范围的确定,等等.大部分城市学生的家里并没有杆秤,也可以布置学生制作一把杆秤,比一比学生制作的杆秤哪个更精确,更实用.这样的学生课余生活中充满物理活动,物理活动中充满了物理知识,不仅提升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四、充分提升应用能力.
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对他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时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就要更具有实用价值,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教学过程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仅为了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考试,还为了服务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就初中物理教学环节而言,这些应用技能是比较丰富的,关键有待于教师的积极开发和研究.比如电学部分,在确保学生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有很多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学习电功率的过程中,在学生知道P=W/t以后,要让学生试着利用家中的电能表测量出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这个测量的过程,不仅是对电能表测电能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也是对电功率知识的实践.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再次巩固了对计时工具的使用,并通过计算得出某些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在多次测量时会发现,测量出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都有较大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学生会发现电能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并想办法减小误差,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也很难达到实际理想中的220 V,在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输电线中会损损耗一部分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