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2 14:5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葡萄采摘旅游;旅游产业;葡萄产业;敦煌市阳关镇

采摘观光旅游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果园、菜园、花园、花圃等自然资源为特色,让游客在园内摘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同时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绿色,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为目的,给游客以奇、异、野、土、尝、购等吸引力,并拥有观赏、参与、科考、休闲、健身、求知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一项亲身参与收获、娱乐于一体的较高层次旅游消费。

一、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环境优势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 246.7 h,年总辐射量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辐射量为18.86 MJ/平方,属于光能富集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仅为42.2 mm,而蒸发量高达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温、干燥、日照长、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和生存极为不利,是我国无公害葡萄产品生产的最适区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内的土壤多为沙质壤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通透性好,酸碱适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围,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离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敦煌阳关镇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产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旅游资源优势

阳关镇有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并投资兴建了野麻湾度假村、新工坝游乐园、高老庄度假村等现代观光景点,重点打造文物古迹游览和乡村旅游.

(三)旅游产业基础优势

2011年阳关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勒村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以乡村观光休闲、农家餐饮、采摘体验为特色的葡萄农家园十余家,人均年收上万,接待游客过十万,农家园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二、对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3年7月选取阳关葡萄产地阳关镇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政府游客调查问卷》和10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游客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各为18份、92份,有效率各为90.0%和92.0%。基本覆盖阳关镇政府及来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a信度系数分析及相依样本t检验、分层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分层聚类分析等进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一)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1. a信度系数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以1-5代表“较差”到“很好”的表述来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通过a信度系数测量累加李克特5点量表,经spss19.0 计算量表的a信度系数为0. 754,表明量表中各个研究变量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比较评价结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均值高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均值,说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好于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2. 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评价与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评价相依样本t检验。本次调查选取了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强”。为了反映被调查者对于这两个变量评价的差别,使用spss19.0相依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变量的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原假设H1: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总体上没有差别。经spss19.0 计算变量“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的均值为2.59,小于变量“游客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的均值为2.85。因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没有差别的原假设H1,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两变量的评价近似,较多的游客评价为“强”。

3.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方面分析(多选)如图1所示,在游客对葡萄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扩宽销售市场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81.4%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5.1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推广品牌营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58.14%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优化产区布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32.56%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创新开发葡萄产业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4.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建议分析(多选)如图2所示,在游客对推动当地葡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中,有73.9%的被调查者建议为规范葡萄观光市场,有69.7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扩大宣传,有69.6%的被调查者建议为尝试开发葡萄高端旅游产品,有60.4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深度开发葡萄周边商品。

(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 如图3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中,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成立各类葡萄后加工龙头企业,同样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5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品牌化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观光旅游产业规模初具,有2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2.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如图4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中,有9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将葡萄旅游纳入全镇旅游体系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葡萄观光园,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酒相关旅游产品,有4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相关旅游产品。

3.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旅游推动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分析。如图5所示,在当地政府对葡萄旅游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产销模式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扩展市场需求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转移吸纳劳动力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三、研究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及以往文献,笔者整理出研究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采摘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结构。农业采摘旅游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同时,农业采摘旅游使当地村民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农业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最终使农村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从促进城乡交流来看,乡里人进城,城里人下乡,寻求差异,形成了都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带、衔接带、综合带。从经济角度看,城乡经济的互补互哺,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响了农村。实际上也形成了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过渡和衔接,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样带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建设进程。这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规划始行

敦煌市阳关镇当地政府应对当地葡萄采摘旅游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协调管理,制定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当地农业采摘旅游纲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动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业的联系合作。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购物、农作、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

(三)丰富产品内涵

敦煌市阳关镇应进一步丰富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涵,合理搭配品种,分散采摘季节,减弱季节性,同时探索开发主题农业采摘旅游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吸引力。增强采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形成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采摘旅游规模产业链。

(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对敦煌市阳关镇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实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成立“农业采摘旅游”协会,尽快出台“葡萄采摘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制度。通过管理委员会来规范监督农业采摘旅游经营户的各项服务质量及服务标准,定期进行评价并发放相应的星级证书,构建葡萄采摘旅游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实现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农业采摘旅游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统一收费标准来规范市场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训

当地政府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重视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和培养人机制。通过与相关高校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提高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设

葡萄采摘旅游产品重复性高,同质化竞争强。因此,当地政府应强化品牌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树立本土品牌,统一品牌形象,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品牌营销。

(七)注重营销

当地政府应强化调研市场信息,增强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与其他涉旅企业合作,通过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协会、政府组织,举办葡萄节会等方式,整合营销。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全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断扩大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八)加强生态保护

当地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贯彻实施“农业采摘旅游”发展开发规划。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开发应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妥善处理应“农业采摘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清洁,形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观光旅游开发之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07.

[2] 张莉,杨建军.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陈翠莲,李葆荣,余海正.对敦煌葡萄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11(1):60.

[4] 刘洋,刘玉梅.论我国采摘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

[5] 李海平.从农家乐旅游发展看山区新农村建设--以?报?福?镇?2?0?0?0?年?至?2?0?0?5?年?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6):232.

[6]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4.

[7] 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3):442-443.

[8]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转引自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1):92.

[9] 王永强,冯军.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30.

[10] 赵世钊,张洪智,吴羽,等.安顺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6):57.

[11] 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60.

篇(2)

高铁时代正式向我走来。距离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随着5月11日京沪高铁的试运营。市召开这次高规格的全市“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对高铁重大发展机遇的科学掌握和对高铁旅游的高度重视。这是省五个高铁沿线乡村和三个跨线乡村第一个召开高铁旅游大会的乡村,谨代表省旅游局表示热烈祝贺。下面,就市高铁旅游发展谈几个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高铁旅游的特点

以及京沪高铁即将通车,国高铁建设进入全面收获期。高铁作为一种现代高速交通工具,对旅游的影响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可以用10个关键词来诠释。第一个关键词:高速度”速度是高速铁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各国都在不时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武广高铁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广州到武汉最快仅用2小时57分。京沪高铁运行时速将达到300公里以上,随着武广、郑西高铁的相继通车。不到5小时即可实现京沪陆路通达。第二个关键词:公交化”各国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4分钟一列(日本为3分钟)最小行车间隔。京沪高铁平均每8分钟一趟车,每天5个始发站平均发车150班次,年双向流量1.6亿人次,济南站的人流量将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了高密度”公交化”运行。第三个关键词:同城化”高铁的建成运营实现了大城市之间或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功能再划分,两城或多城变为“一城”即“同城化”高铁把山东变成了北京和上海的近郊。早上从北京、上海动身,中午到山东旅游、休闲、吃鲁菜,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京沪高铁的建成将在山东省内形成围绕济南、青岛两地若干个“小时旅游圈”以济南为中心,1小时旅游圈”将覆盖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枣庄等;2小时旅游圈”可达东营、青岛、烟台、日照、临沂等;以青岛为中心的1小时旅游圈”将覆盖潍坊、烟台、威海、日照,实现了省内各乡村同城化。第四个关键词:目的地”山东地处京沪两大旅游中心乡村相互吸引、辐射的交叉地带,连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最快、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借助京沪高铁的开通,山东作为高铁沿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辐射半径将大幅扩展,客源流量与市场规模将呈现增长态势,有可能出现“爆棚”效应。第五个关键词:度假仓”即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度假仓式的旅游目的地要素齐全,行、游、住、食、购、娱全部包含在内,一站式解决游客的多种消费需求。近年来,各重要旅游目的地都在积极适应这一需求,从抓单体项目时代转向集群式、集约型发展时代,把大项目装进旅游度假区,或者将旅游度假区打造胜利能完备的综合性度假仓。第六个关键词:过境地”京沪两大国际都市综合优势突出,将会对沿线乡村形成“虹吸效应”游客对沿线旅游产品有所选择,同质化旅游产品许多可能会被过滤掉。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较弱的地区,极易出现游客“过而不入”现象,区域旅游竞争格局中沦为“过境地”第七个关键词:零换乘”即在高铁站区内实现高铁与城市公交、轻轨、出租车、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的对接。高铁站区内规划建有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以及通往机场的大巴、通往景区(点)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实现乡村各类交通与高铁的无缝对接”乡村轻轨、地铁的规划设计也都充分考虑到与高铁的有效衔接,预留通道和出入口。第八个关键词“一条龙”行、游、住、食、购、娱一站式服务。重点推广联动发展模式,使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业等相互间联动合作,形成“景区+旅行社”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购物”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购物”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价值。第九个关键词:自由行”旅游者不再主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和服务,而是以高铁为主要交通工具,什么时间走,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完全由个人决定。旅游产品的设计相应地能够满足高铁自由行游客的要求。第十个关键词:周末游”过去,周末只能在乡村近郊休闲旅游。高速铁路的发展为旅游带来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周末到数百公里以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成为可能。周末以家庭游、个人游为主的自助方式将逐渐取代组团式出游,周末游”将成为高铁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二、充分认识高铁对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京沪高铁沿线24个站点之一。京沪高铁开通后,京沪高铁在设曲阜东站。年单向旅客输送能力可达到8000万人次,将对的乡村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京沪高铁与京台高速、104国道和日东公路等形成的高速交通体系,将大大提升的可进入性,游客的数量和层次将会大幅提升。高铁开通后,巨大的客流将会产生强大的购物、餐饮、休闲、商品和服务消费能力,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提升,高铁经济”必将成为市今后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京沪高铁对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是加快推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京沪高铁将缩短客源地与市之间的感知距离。使更多的境内外游客选择来旅游,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入境游客的二次分配”高铁效应带来的大量游客的涌入,将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进程。二是加速市旅游区域合作进程。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肯定引起高铁沿线旅游乡村以及旅游产品的重组,这为市融入高铁旅游时代,不时深化与相关城市的旅游合作发明了条件。三是促进市优化客源市场。京沪高铁沿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3.3%2010年,北京市民出游率达到2.1次、上海达到2.5次,江苏达到1.7次。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将使更多的高端客源来休闲旅游,同时将进一步激活商务、美食、会展旅游市场,形成更具消费能力的中高端旅游消费群体。四是推动旅游产品提档升级。高铁旅游将带动休闲游、体验游、养生游、修学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发展,直接促进酒店住宿、餐饮娱乐、旅行汽车、特色购物等各要素产业发展。

(二)京沪高铁对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京沪高铁是一把“双刃剑”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游客会流向设施完善、产品独特和服务优良的旅游目的地。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将极有可能成为高铁旅游经济的中转站”无法分享客源增加带来的更大效益。市如果不能加快旅游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伍。二是对市旅游交通体系的挑战。从地理位置上看,市正好处于至北京2小时、至上海2.5小时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一优势将会推动市成为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因此,主要景点之间道路状况、旅游交通网络、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水平,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对市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的挑战。高铁游客对高端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综合服务设施等要求较高。市目前酒店规模档次较低、旅游演艺项目缺乏、旅游购物欠发达、集散中心功能不完善,高铁对市旅游接待设施形成了考验。四是对市旅游服务和人才的挑战。高铁旅游”使沿线乡村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只是旅游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包括旅游规划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等。目前,市还没有做好充沛的准备。

三、有关建议

做好高铁旅游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从旅游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实现高铁与城市交通的零换乘”迎接高铁时代到来。实现高铁与城市交通的站内“零换乘”一是加快推进乡村交通与高铁的站内衔接。要在高铁站区内规划建设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以及通往机场的大巴、通往景区(点)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真正实现乡村各类交通与高铁的无缝对接”使不断涌入的游客及时分流到市区、景区;要与周边乡村做好交通衔接,开通旅游直通车,提高市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有关资料显示,自助游散客已经占到游客总量的80%以上,成为旅游者的主体。市要积极适应这种新趋势,充分考虑高铁游客、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需求,高铁站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相对集中区域,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咨询、预定、服务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二)加快实现旅行社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旅行社是旅游产业的龙头。必需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作用,做到旅行社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一是加快推进旅行社向高铁站点聚集。要协调铁路部门,支持重点旅行社在站内设立经营点或柜台,实现旅行社与高铁游客的零距离”对接。二是深入推进旅行社与旅游要素的有效衔接。借鉴枣庄市的做法,引导和推动旅行社与景区、宾馆、餐饮、汽车公司、购物商店等捆绑经营,共同推出打折优惠活动,让利游客。三是为旅行社“一条龙”服务提供条件和支持。主要是租用场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打造高铁特色旅游产品。一是推出有竞争力产品。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有价格、品质双重竞争优势的一日游”周末游”旅游产品,真正形成市场优势。二是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省旅游局正在组织编写《山东不可不去的一百个地方》山东不可不吃的一百种美食》和《山东不可不买的一百种旅游纪念品》高铁开通后,将在高铁沿线乡村投放。市要抓紧整合包装外地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与推介,抢占市场先机。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乡村间的对接。要主动加强与北京、上海、济南、泰安、青岛等其他高铁沿线及跨线城市的对接。共同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跨地区产品组合。建议重点加强与泰安的合作,联合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铁世界遗产旅游板块”

篇(3)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篇(4)

一、项目基本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是2012年水保局、人防办两单位引进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9.63万元,拟建地址位于市叶坪乡黄沙村319国道旁,占用林地面积900亩,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项目以“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为主题,开发具有特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会议、现代农业、花卉、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项目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生态休闲体验区(包含瓜果采摘、农耕体验、特色花木园、动物生态放养、小资垂钓);登山区(规划有登山健身、拓展训练、丛林探险等功能);商务接待避暑休闲区(包括住宿、餐饮、会务、娱乐、休闲等功能);综合服务区(包含行政办公、保卫、消防、后勤服务、员工生活等区域);配套设施(大门牌楼、广场、道路、绿化、停车场、污水处理、防噪防污、废渣废气及油烟治理、给水排水,消防、通讯、供电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乡村情缘建设项目于2012年10月水保局、人防办等两单位引进。2012年11月市中韵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可研报告)。2012年12月,水保局、人防办根据项目引进相关要求,征询了财政局、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林业局、国土局、旅游局、水利局、消防大队、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基本同意引进该项目;同月水保局、人防办等单位领导到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考察,认为该公司符合我市招商引资条件,有实力和诚意来我市投资生态旅游开发。

2013年初,该项目所有资料已报商务局,但一直未进入项目预评审。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市还未出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该公司同意待政策出台后再进一步洽谈。2013年2月18日,该公司曾总到跟踪“·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我局根据瑞府办发[2013]17号文件《关于印发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向曾总进行了沟通和传达;3月6日我局邀请该公司曾总到位和旅游局赖裕军局长、商务局刘俊良副局长商谈“·乡村情缘建设项目”有关事宜,对《·乡村情缘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旅游局建议该地原为知青点,应增加知青有关的建设内容;商务局建议明确建设用地数量,突出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增收税费多少,同时要附地形图等,当时曾总表示同意修改,到现在没有回应。下午到项目建设地点了解山地纠纷情况,该地(黄沙村烂泥垅)涉及石下垅、排坊下、华屋、陂下等小组,属叶坪乡林场,2003年乡政府委托黄沙村委会管理,同年黄沙村委会承包给罗志林经营,因罗志林经营不善,2013年初罗志林未经过村委会同意转让给他人,村委会和周边群众不同意,要求进行公开招租,现石下垅、排坊下小组部分村民在该地种果。4月10号,我局主要领导电话联系了悦程生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曾总,进一步商谈了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该公司曾庆贺总经理借口很忙,一直未到,只是偶尔电话联系,该公司的投资意向不明确。我局主要领导将于明天到会见曾总,进一步确定该公司的投资意向,并对该公司报请商务局的项目预评审做进一步跟踪。

篇(5)

“以煤补农”是*特色的“以工补农”,因为我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企业或非煤企业,反哺农业唯有依靠煤炭企业。“以煤补农”总体说是一个农业投入问题,其内容就是将我县部分煤炭收入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逐步解决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煤农二元结构”问题。

1、产业带动。就是依托煤炭企业去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倡导鼓励煤矿企业“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一矿办一企,一矿带一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格局。郑村镇湘峪村办煤矿,连续几年,几乎把煤矿的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共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搬迁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广场牌楼、停车场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点初具规模。加丰镇仅87平方、公里面积,境内有年产几十万吨到l000万吨大小煤矿十座,是矿井最密集的地区,他们把“以煤补农"资金捆绑使用,扶持非产煤村,积极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建立了养猪、养鸡、养羊等四个养殖园区。卧虎庄村20*年投资350万元,成立惠丰科技养殖公司,生猪饲养量4000头,年出栏一万头。上坪村鸡场养鸡1.5万只,年销售土鸡蛋18万斤,年收入l*万元。全国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长畛村,依托村办煤矿,兴办第三产业,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龙城大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搞得十分红火。端氏、加丰、侯村等l3座煤矿建立坑口瓦斯发电站,在给煤矿增加收益的同时,也给附近村民送上了洁净的生活用气,全县目前约有8900户居民使用了煤层气。其中加丰、郑村等3个乡镇18个村3600户农民免费用气。

2、兴办公益。就是鼓励煤矿企业出资捐款参与农村交通、供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全县煤矿用于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累计约1亿元左右。郑村镇20*年利用“以煤补农”资金,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了贯通全镇的一级出境公路,平坦宽广,标准高,水泥铺面,质量好。今年,又投资400万元,动工建设覆盖十几个村,涉及数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侯村、夏荷、永安、长畛、五里庙等产煤村,从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资金,采用不同形式,补贴移民新村建设和农民住房建设,这些地方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统一标准,统一格调的农民新居气派大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中村镇的所属煤矿,近年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各村的绿化、美化、整修等工作,这些举措,改善了生态环境,尽到了资源型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结对帮扶。就是引导煤炭企业跨区域与无煤乡村结对子,开展“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县共有246个行政村,其中有煤矿的村仅35个,就有200余个村既无煤矿,也无企业,这些纯农业乡村,基础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我们以“穷富结对,企村联姻”的办法,采取“协商自愿,循序渐进,结对帮扶,互利双赢”的形式,鼓励引导煤炭企业自选区域,自择项目帮助纯农业乡村发展经济。郑村镇半峪煤矿近几年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在固县乡云首村和当地联合办起了“万头”种猪繁育场和“万头育肥场”两个大型养猪厂,无论规模技术和效益在全县都是一流的,年出栏生猪2万头,带动了柿庄、十里等五个乡镇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4、基金助弱。就是凭借煤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建立“扶困济弱”的帮扶基金。主要用于贫困学生就学、特困人群救助、残疾人员帮扶、农民大病医治、农村老党员和卸任村干部补贴等方面。据县煤炭局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年,全县煤矿用于助学方面基金约260万元,用于特困、残疾人群救助资金约380万元,用于社会赈灾资金约2000余万元,对工龄达一定年限的农村干部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都有一定数额的补贴。凡有煤矿的村,对本村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给予1000—2000元奖励,对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发放500—600元补贴。

二、在煤矿整合过程中“以煤补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煤炭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煤炭属一次性能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所以煤炭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起步一兴盛一繁荣一衰落的过程。我县煤炭产业,真正起步还没几年,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发展到兴盛阶段。正处于上升时期,今年以来,根据《山西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走势及我县煤炭企业的目前情况,不仅以“以煤补农”受到冲击,煤炭产业自身都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是:

1、煤炭企业面临产业整合的考验,开工不足。我县44座煤矿中,除5座县营煤矿2002年改制外,其余39座,乡村煤矿(占85%),普遍存在起步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办),规模小、产能低、设备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绝大多数因整合而关闭,煤矿数量锐减,开工严重不足,春节后几乎没有生产。从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矿复产条件看,安全门槛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证”的煤矿也因短期内整改无法达到复产标准而放弃复产念头,即便有条件有信心整改也因无法预测未来整合的政策变数思想动摇。目前全县44座煤矿仅复产7座,占生产矿井27%,还是最近才批准生产。煤炭企业有波动、有担心、有牢骚、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响了有煤矿的的乡村“以煤补农”工作,又暂时影响了全县的财政收入。

2、煤炭经济呈现减收下行压力,出现亏损。煤炭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可谓“一桩擎天”,煤矿数量减少,煤炭产量下降,势必出现行业亏损,最终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据业内人士称,去年全县年产煤500多万吨,今年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估计全县煤炭产量很难达到400万吨,减收三成已是定局。原来依靠煤矿支撑和发展并且相当富裕的尉迟、加丰、五里庙等产煤村,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车辆封存停驶、欠费造成停电,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全依靠煤炭经济维系的县级财政到底会受多大程度的波击,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会显现出来。

3、“以煤补农”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以煤补农”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有范围、区域限制,时间不长,受众不广,分布不均,但毕竟还是惠及了一些地区农村和一方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乡村煤矿在“以煤补农”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规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补农”,没有过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较之其它形式的“补农”效果更明显。但在整合过程中,恰恰是乡村煤矿这一块受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自身难保,“以煤补农”不会不受冲击。产煤乡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贫”,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支撑,可能中途停滞;农村富裕劳力失去就业岗位,农民增收困难;靠煤炭带动的其它产业如运输等也会受到影响;“以煤补农”工作失去财力源泉,会举步维艰;财政收入成在煤,败也在煤,会出现大起大落。我县“三农"发展面临潜在危机,甚至诱发不稳定因素。

4、产业结构必须面对调整的痛苦挟择,应尽早谋划科学发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种资源一个产业去支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县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一柱擎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全省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不能在“危”中寻“机”,果断转身,发展煤炭的接替产业,很容易使经济发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现“经济衰败,财政崩盘”。当然,一个产业在最赚钱的时候要放弃,去寻找另一产业去创业发展,是会很艰难痛苦的。但煤炭产业调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组的大趋势、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提前调整还是滞后调整,是局部调整还是全方位调整,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择。

三、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近年来,县乡村都出台了“以煤补农”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煤矿企业服务“三农”搭建了一个平台;为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了一个载体;为企村共建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机遇。如果说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以煤补农”政策机制则颇具可持续发展的软效应。为了使煤炭产业在整合中健康发展,引导煤炭企业积聚更多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人民,积极推进“以煤补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1、要加强政府引导。“以煤补农”的前提和基础是兴煤稳企,没有煤炭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以煤补农”的财源动力。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虽不是主体,但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在当前煤炭企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帮助煤炭企业寻找接替产业,支持它们投资发展非煤产业项目,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逐步走向经济多元化。我县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是在全县人民及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议省政府对*这样的重点产煤县当前煤炭生产受到重大影响和波击的情况,予以关注,可否从非煤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和引导*县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煤向非煤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县域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篇(6)

以实施省、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契机,各地依托当地农村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将景区、景点周围、城市周边建设成全市休闲农业的重要集散地,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形成由“政府引导、基层(单位)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1.1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多年与农业等49个成员单位签订了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区将发展旅游产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各级农业部门也明确了工作机构、靠实了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1.2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充分利用黄金周、小长假、“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假日进行宣传推介,邀请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单位和产品)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各类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麦积区朱家后川村等农业休闲目的地和休闲农产品的宣传,一批具有高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产品得到了社会认可,如“航天牌”和“后川农家乐”已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甘谷大漠行麻鞋、秦安县王尹兴农草编绣球和秦安县河湾桃花景观图片同时亮相“中国美丽田园图片展”。

1.3制定政策,优化扶持2012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天政发〔2012〕1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天政发〔2012〕116号),为进一步有效落实土地流转奖励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用地问题,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绿色休闲度假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的发展思路。

2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天水市各地积极引导当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果木园林观光游、农村居民民俗游、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游、绿色旅游带生态游等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产品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的转变进程。在麦积区,农家乐接待旅客人数年均递增20%,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创收10675.3万元。2011年3月,麦积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11月,秦安县何湾桃花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2013年12月,秦安县南苑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12月,秦州区罗玉大樱桃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3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的休闲农业虽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市休闲农业缺乏总体布局规划,重复建设,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运营和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旅游休闲功能单一,综合竞争力差,缺乏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和观光度假型产品;三是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商务休闲度假设施和休闲项目,难以满足商务、公务客人的需要,综合竞争力差;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存在着很多游客“不回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五是休闲农业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六是休闲农业工作经费空白,基层工作断层。

4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陇东南、大关中的农业旅游消费市场,利用本地特色涉农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运作,提供农产品采摘、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增强农业旅游的知识性、参与性,延伸农业旅游内容,提升农业旅游的休闲功能,打造城市休闲型农家乐旅游品牌,用丰富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立示范点,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总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好经验,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向休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的特色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强化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有关人员的培训培养,重点加强休闲农庄或农家乐负责人、经营者的培训,培养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带头人,提升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水平,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4拓展思路,抓好品牌文化在继续打好“城市牌”“假日牌”的同时,将天水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打好“文化牌”“餐饮牌”和“特色产业牌”。让游客通过品尝健康农家菜、享受恬静绿色的慢节奏、参与古朴快乐的农事活动、体验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真正体味绿色、环保、健康的休闲农业的自然魅力。

4.5科学规划,落实资金扶持各级应当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投入,用于支持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和发展建设工作,搀扶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促进“政府引诱”功能的发挥,逐步吸引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4.6加强管理,完善相关政策休闲农业是介于农业和旅游之间新型产业,建议按照“以农为本”,多部门联合,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精神,从开办登记、诚信经营、技能培训、监督管理、扶持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备可行的管理政策。

篇(7)

[关键词]绿色崛起;绿色经济;新型城镇化;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5-0042-07

[作者简介]戴星照(1963―),男,江西安福人,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流域管理研究;周杨明(1977―),男,江西莲花人,理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黄宝荣(1977―),男,江西九江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学研究;(北京 100190)严玉平(1971―),男,江西新余人,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生态环境调控、生态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46)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绿色崛起战略研究”(20133ACA10012)、江西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江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1BDH80021)、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生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21BBA10041)和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地关系演变及机理研究”(PK2013007)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Jiangxi Province, a framework for green development is built up and four paths to gree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he four paths include developing green economy, carrying out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ing beautiful rural area and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To facilitate the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new urbanization; green finance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的严峻形势,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十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结合江西发展的具体实际,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方针,把“绿色崛起”确定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实质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而“绿色崛起”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崛起,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科学发展模式。②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绿色崛起战略视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方式。因此,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江西绿色崛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推动江西绿色崛起的前进步伐,有必要厘清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优势,分析面临着的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提出江西绿色崛起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江西绿色崛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山江湖工程”到“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再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促进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近30年来,围绕“绿色、振兴、崛起”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全省上下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与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③但是,要想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江西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自1985年以来,江西经济发展在中部一直处于落后水平,GDP总量一直徘徊于倒数第一、第二名。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小和人均GDP低。2012年,江西省GDP达到12948.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省。

江西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江西目前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江西人均GDP要在2020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几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需保持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以上。如何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

近年来,随着重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急剧增加,江西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2000-2011年,江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由2505.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6928.2万吨标准煤,总用水量由217.64亿立方米增加到262.86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由42083万吨增加到71196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2220亿立方米增加到16102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持续增加,从1999年的495.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986.44平方公里。2000-2011年,建筑企业水泥消耗量由373.13万吨增加到3685.63万吨,钢材消耗量由62.02万吨增加到961.72万吨,木材消耗量由65.71万立方米增加到634.17万立方米。④未来一段时间,江西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将持续提高,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力度跟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将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能源告急,势必动摇江西绿色崛起的根基。

(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面临制度、技术、人才等多重制约

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在江西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较大。这些产业具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特点,并且增长速度较快,积累了大量的落后产能,加重了江西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升级生产工艺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面临着制度、技术和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支撑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

江西自主创新能力还严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江西专利申请受理量合计12455项,专利授权量合计7971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仅893项,在全国居于中下水平。①2012年,江西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5位。自主创新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制约。尽管江西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都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难以有效支撑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

2012年江西人口城镇化率为47.51%,相对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依然较低。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严重制约江西经济顺利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上逐渐拉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7:1,2009年扩大到2.8:1,2012年缩小为2.4:1。加快城市化,将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就业不足、增收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是确保江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江西现有城市发展方式总体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城镇化面临着众多的资源环境制约,如水资源安全、能源供应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粮食供应安全、环境压力加大等。

(六)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随着江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经济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加大。总体而言,目前鄱阳湖及其流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②: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江河湖泊污染加重,鄱阳湖及五河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还在减少,生态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排放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在全国排位靠后,与先进省市差距较大。

二、江西绿色崛起的战略框架与路径设计

(一)战略框架

基于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借鉴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江西绿色崛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江西应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绿色创新为动力,深化对外合作,着力打造以“山江湖工程”为骨干的生态安全体系,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为支撑的绿色经济体系,以绿色低碳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绿色城乡体系,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安全体系,以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培育为导向的绿色制度体系,力争把江西建成为全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绿色经济强省,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以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

江西绿色崛起的战略框架设计需要从目标层、路径层和策略层加以考虑。目标层是绿色崛起路径的选择依据。在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环境基础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选择绿色崛起战略的实现路径,并针对具体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上述思路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推进江西绿色崛起的战略框架,如图1所示。

同时,在促进江西绿色崛起过程中要着力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变:一是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从资源依赖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和创新推动型转变,从单纯依赖开发自然资源向节约资源、开发替代资源和优化资源组合转变,特别是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二是在污染控制模式上,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以及生产和消费全过程控制转变,把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整合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各项活动中,贯穿于各项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法律、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三是在管理模式上,从部门分割的封闭管理转向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管理,塑造良性的治理结构;在具体管理上,要从偏重生产管理转向生产与消费管理并重,加强消费领域的需求管理和政策制定。

(二)路径设计

江西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结江西省情、发展目标和面临的问题,把握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绿色化”。按照资源环境基础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综合考虑江西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江西实现绿色崛起有如下可选路径:

一是发展绿色经济。把握绿色发展重点,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以尽可能低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绿化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构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绿色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建设新型城镇。以新型城镇建设为突破口,转变粗放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方式,破除城市病,创新城市发展道路,逐步推进与绿色经济转型相辅相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包含绿色大都市、绿色城市和绿色小城镇在内的绿色城镇体系,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与平台,为城镇居民提供宜居的现代城镇空间。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从战略层面统筹江西城乡发展,审视江西农村发展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乡村绿色崛起为突破口,将以“输血”为主的农村建设方式转变为“输血”与“造血”协同并进的秀美乡村建设方式,培养和稳定乡村建设的主力军队伍,引导乡村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乡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助力江西城市发展与经济崛起。

四是发展绿色金融。以创新金融制度为突破口,把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融合到金融活动中,制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大绿色公共投资,通过金融措施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助力绿色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目标。

以上路径反映了江西绿色崛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路径并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在实践中应该力求兼容并包,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共同开拓江西绿色崛起的新境界。

三、促进江西绿色崛起的对策建议

江西绿色崛起的关键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低碳、高效、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创新城镇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城镇体系;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助力绿色发展。

(一)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产业体系

1.以建立绿色产业体系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调整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其次调整各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在第一产业中,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比例,增加对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做好绿色营销,打造和巩固江西农产品绿色、有机、生态的“金字招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附加值。在第二产业中,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再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等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坚持绿色生产,丰富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业品牌。在第三产业中,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和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2.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绿化”传统产业对于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确保江西资源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根据江西经济各部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建议把农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钢铁、有色、水泥、稀土、化工、电力、矿产资源开采九大行业作为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重点。制定促进这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方案,包括编制分行业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专项规划,制定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行业绿色转型投资,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引进和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示范建设等,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使其成为引领江西绿色崛起的中坚力量。

3.以绿色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江西资源环境绩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除了《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所包含的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绿色食品几个产业外,还应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林下经济、城市矿山、绿色生态旅游等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绿色新兴行业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有限,但是从长期来看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有望成为江西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

(二)建设新型城镇:创新城镇发展方式,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

1.制定绿色城镇化总体规划,以绿色城镇建设引导产业发展与绿色转型

江西城镇化应转变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旧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镇聚集效益为依据,充分利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创新城镇发展方式,综合考虑人口流动、产业选择、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需要,制定江西绿色城镇化总体战略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分工和产业布局,以城镇发展来引导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2.推动城镇发展向内涵式转变,强调城镇发展的集约和高效

江西现有城市发展方式总体是粗放的、外延式的,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土地铺张浪费、城市功能不全等“城市病”日益严重。江西城镇化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以“低碳、绿色、宜居”为目标,以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城市内部管理和城市间分工合作,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建设“低碳、绿色、宜居”的江西城镇体系。

3.以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为十字形骨架,建设赣北昌九城市群、赣东北生态城市群、赣西低碳城市带、赣南苏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群

建议重点以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为十字形骨架,具体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为特色,打造赣北昌九城市群,建立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发展城市群;以发展、壮大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为目标,打造以景德镇、上饶和鹰潭为核心的赣东北生态城市群;以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为依托,将萍乡、宜春、新余等传统工业城市打造成赣西低碳城市群;以红色文化旅游业、绿色生态农业和绿色矿业为依托,建设以赣州、瑞金为核心的赣南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群。

4.加强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形成协调的绿色低碳城镇化格局

建议参照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发改委在全国所推动的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在江西每个县主推一到两个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建设。创建一批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管理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小城镇,形成城乡和谐相融的绿色低碳城镇化格局。在低碳规划、生态增绿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文化旅游产业、绿色低碳交通体系、镇村建设统筹、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揽子建设项目,并重点实施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公共建筑节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商贸流通五类重点建设项目。

(三)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引导乡村发展绿色经济

乡村经济发展应从决策源头调控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着力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融合,打造生态名牌商标,造就优势品牌,加快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绿色产业结构;二是农业发展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加快乡村特色绿色品牌发展,重视农村合作社建设。

2.增加务农收入,为乡村建设储备人才

伴随乡村人口数量的下降,农村人才流失日趋严重。调查表明,2011年江西农村实用人才35.3万人,仅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1%。农村实用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年青实用人才的不足,加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使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乡村缺少活力,环境改善难以顾及。当前,秀美乡村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是依托绿色经济发展的契机,形成有竞争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和品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增加务农收入和乡村创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江西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仍然能够吸引一批优秀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

3.加强乡村住宅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设现代化村庄群落

江西乡村住宅建房缺乏规划、布局散乱、侵占大量的优质耕地、缺乏必要的给排水以及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缺乏特色、千村一面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秀美乡村的建设,并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住宅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根据乡村自然状况,优化村庄布局,划定集中建设区,因地制宜设计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以及宜居性和特色,限制对耕地的侵占,禁止对重要水源地的破坏,加强村庄绿化,加强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设绿色、低碳、秀美、宜居、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村庄群落。

(四)发展绿色经融: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引导经济绿色增长

1.制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和金融政策

加快对江西省财税政策“绿色化”改革,发挥税收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完善现有的财税政策。逐步开展环境税和碳税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税制改革的“绿色化”进程。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入,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要将节能、环保等因素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绿色环保行业。建立和完善绿色采购制度,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绿色采购清单,引导和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于资源输出地的生态补偿,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