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体系的现状

医疗体系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0 14:53: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体系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疗体系的现状

篇(1)

关键词: 医疗体系诚信缺失医患冲突

诚信是人类之法、道德之本、为人之基,是医疗机构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重要坐标。蒋正华曾经指出,我国市场交易中因诚信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000多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0%还多。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1]在医疗服务行业,诚信的缺失,也必然导致医疗机构丧失其码的信誉、迷失应有方向,甚至为追逐利润不择手段,严重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医疗冲突的内涵与外延

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疗效的界定与认知双方的理解反差大

患者以及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应有的疗效。”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患者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尖锐冲突。但是,当患者的较大经济投入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较具体的医疗效果时,患者心里难以承受,这种利益冲突就会引发出来。

2、治疗成本居高,一般患者难以负担

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规定一些常用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依旧很高,除少数富人外,普通劳动者,日益不堪治疗重负。普通公民对医疗机构只是追逐利润的行为,怨声载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加上医药代表等营销方又推波助澜,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比如药店、销售公司等)自然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当然患者便成了消费者,在利益的纠结和欲望的指引下白衣天使有时候便成了一种讽刺。

3、医疗体系的改革过程中过份的追求市场化的形式,医疗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必然造成富人医疗、富人保健。

中国的贫富差别大,成为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结构。低收入的群体在总人数上占有大部分,而这部分人在面对自负盈亏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医疗机构时,会因心理落差巨大而难以承受,就是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在面对救死扶伤的医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时,其心理上也难以承受。

二、诚信缺失在医患冲突中的表现

1、自我医疗

由于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再加上对疾病认识的不足在没有医生、药师的指导下,擅自用药,这样便潜藏很大的危险性。例如,非处方药的使用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非处方药同样具有药物的双重性,用药者不具备理解非处方药风险的能力,还有一些特殊人群用药风险性高,药师的药学服务功能不健全,非处方药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不规范等。

2、抗生素的滥用

一般患者总是一知半解的认为疾病就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一有不适就胡乱的吃一些抗生素,岂不知胡乱的用抗生素会打破人体的生态平衡,提高细菌的耐药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中国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抗生素人均消费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正如中华医学会所担心的,滥用抗生素将导致各种严重后果,中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的人与滥用抗生素有关,中国有60%的失聪儿童是滥用链霉素所导致的,看看这些数据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3、过度医疗

医生的自保与利益驱动加上患者的无知,轻微的感冒就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副作用大,它没有吸收过程,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副作用出现快而急,临床上很多较轻的副反应,例如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现象的患者,在口服给药的时候,不一定出现,更有患者在皮试的时候是阴性,可是一旦给药,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但一部分患者总觉的静脉注射是不二法门,医生出于自身利益也不去纠正,这样将错就错,静脉注射成了治病的唯一法宝。

4、医疗人员的表现

在医患冲突中,由于诚信缺失医疗人员的表现有那些呢?医疗人员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医患间信任危机,医务人员“谨言慎行”。医学是经验科学,而经验的取得,一是来自书本,再就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后者是最主要的来源,对书本的学习是继承,对临床实践获得的病史资料和经验的收集、总结和应用是研究、发展和提高。然而今天,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信任,相互猜疑,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走进病房又惴惴不安地离去,生怕留下什么把柄。据报道,医患双方通过摄录的方式保留证据做法在很多医院都发生过。[2]医患双方彼此的戒心到了这种程度,不能不说是一种信任危机。

第二、追求保守治疗,有意寻求证据保存。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科,是在探索中发展的学科。以前医生的道德准则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进行100%的努力”,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现在则因医患之间缺失诚信,造成医生不敢冒一点风险,“没有100%的把握就不要轻举妄动”。为规避风险,分清责任是非,医患双方签订手术公证,以期取得法律上的证据效力。[3]手术公证实际上是医患双方缺乏诚信的无奈之举。

三、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医患冲突中诚信缺失的根源可以从以下二个层面来剖析:

第一、卫生体制建构的不完善,支撑诚信发挥作用的机制没有保证。医患冲突中,诚信缺失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伦理道德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体制和制度的原因。

第二、卫生立法建设滞后,缺乏强有力的饯行诚信的法律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和诚信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法律的基础是国家暴力,而诚信则靠舆论、制度、法律得以实现。[4]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还很不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法律适用疑义重重,医德医风建设还只是个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医患双方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诠释法律。

四、展望

要想使医生和患者之间真正的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相结合,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也绝对不会有和谐的医患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大于勾结互惠大于利用的时候医患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的以诚相对,和谐相处,只有到那个时候医疗者关注的是患者而不是患者的钱包,就医者敬重的是医生而不是新奇特的医药。

参考文献:

[1]毛欢喜,蒋正华.信用问题直接影响经济运行[N]. 经济参考报,2003-1-11.

[2]吴学安.医患相互拍摄不足取[N].健康报,2004-10-19.

篇(2)

关键词:农村医疗;三级医疗;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建设体系,长久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农业大国,长久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全力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村人口对于医疗服务方面的相关需求,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农村地区三级医疗服务供给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数据的相关参考,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发展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生活条件恶劣”的旧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逐步发展。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相关部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其医术方面,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却有了一定的忽视,这大大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对于现阶段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来说,其在管理方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对于其中的医生管理方面来说,其主要是由本村的村民委员会向上级进行推荐,并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对于业务管理方面,村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会受到上级部门也就是镇医院和县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对于其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以集体经济为主,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集体管理为主,私人管理为辅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上级管理部门也就是村委会缺乏其应有的约束力,因此,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中期主要负责和管理的部门都是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从业人员还是上级管理部门都需要为其生计问题考虑,无暇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松散、缺乏严格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相关的转诊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的建设非常滞后,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最终对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失去信心。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大量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同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的数据进行参考发现,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往往都是一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的人群,因此其在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更有甚者,还有很多较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从业人员往往只具有小学文化,非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是经过一些简短的医疗业务培训之后就上岗进行医疗服务,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边务农边进行医疗服务的,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缺乏合理的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

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著名的农村医疗体系的研究学者王亚东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性别组成方面,以男性居多,甚至占到了总人数的82.1%,而女性只占到了17.9%。除此之外,在学历组成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到了总人数的12.7%,而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4.7%,这也就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都是无证行医,严重不符合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这种情况亟待改进和完善。

(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其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中去,相关财政部门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还是非常之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相对落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更加谈不上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了,这些都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针对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意见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案例,将其相关意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管理体系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三级医疗服务攻击体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首先从其制度的健全方面进行入手,严格按照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规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选址方面也需要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针对整个农村居民与卫生机构距离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患者首选的就医方式进行以及就医的主要原因调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参考。一般来说,村民在进行就医选择方面,其首要选择还是比较基层、距离家庭较近、经济支出相对较少的卫生站,因此,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不断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加强,为村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努力。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患者的就以效率,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各级医院之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转诊制度,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体系的发展。

(二)提升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该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快速的接受先进的医疗卫生知识,同时对于没有取得职业证书的医生进行停职处理,在考取专业的执业证书之后才允许其上岗。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服务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不断优化乡村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

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医生性别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问题进行改进,尽量安排一些女性医生参与到乡村医生的工作中去。除此之外,相关领导部门还应该提升整个从业队伍的学历水平,让更多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深入到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第一线,促进整个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

(四)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进一步确保整个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顺利建设和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其进行的财政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改进建议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容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石培琴.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杨宇霞.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李娜.我国政府卫生医疗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

[5]何含兵.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及政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医疗机构;科研项目;问题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icator managemen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Methods The Delphi method was used, and through two rounds of expert inquiry, literature search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4 first-class indicators, while 4 secon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he first-class indicator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second-class indicators, which constituted the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of the stud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in the indicator system were given different weight value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akes all aspects of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Problem

t学科研项目是医疗机构为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技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结合临床工作开展的医学研究,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专项研究、医疗机构管理研究等项目。在医院进行科研项目已成为医疗机构塑造骨干人才,建设一级学科,提高科研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医疗机构科研能力的评价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合采用文献搜索分析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针对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的指标管理体系[1]。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该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本方法建立从基础研究类型的医学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逐步完善,建立医疗机构项目能力评价的体系。

1.2专家的遴选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遴选全国范围内熟悉对医疗机构的科研项目30名,在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2]。

1.3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从立项、实施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来拟定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级指标。其中,包括立项、实施过程、产出及效益4项为一级指标,由一级指标派生出的4项二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派生出的三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二、三级指标。

1.4开展专家咨询活动 由德尔菲法的特点,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对刚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筛选。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变异系数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对参与函询的专家进行,如专家的基本情况、积极性、权威程度等;用百分权重法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3]。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30名专家的专业设计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医疗行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见表1。

2.2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经过两轮的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为73.3%;第二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表率为90.1%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两个因素决定的,见表2。

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9,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可保C指标的可靠性。

2.4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一 、二 、 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见表3。

3 讨论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工作为了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早日解决广大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民生问题[4]。

3.1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如何评价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进一步促进科研能力的健康发展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对项目能力的评价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2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医疗机构实际临床应用中,让患者获得真正实惠,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对医疗卫生学科的发展及其资源的优化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下:

3.2.1有助于保证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的评价指标涉及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除科研结果外,研究进程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当发现项目实施与预计目标发生偏离,此时依据项目的合同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应按其原定的预算方法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经费不足,适当的给于增加,而挪用科研的经费应追究责任并追回。通过过程评价,及时检查项目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应对策略,提高管理质量,保证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

3.2.2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项目的实施过程很多并不是让人非常满意,如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开始;实施过程中没进行及时评价和跟踪而导致项目进展不畅甚至失败的。建立出一系列严格的评审机制、评审流程、评价标准进行科研项目的评估,能尽量使决策失误降到最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2.3有助于实现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拟以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梳理我国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现状,指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在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而后对当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构建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最终将该指标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凸显实践性和可持续性[5]。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分析法,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更高素质更多的评价人才的相关措施,进一步了解建立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体系,最终让科研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医疗事业做出的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雍正平,蔡力,刘洲,等.2009~2011年四川省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科研现状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1).

[2]林晖,冯建军,王凌,等.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1,6(23):1198-1200.

[3]郑勇,范怀昌,廖菁,等.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及效益评估[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176-177.

篇(4)

关键词:中国高校大学 医疗保险 思考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险被应用在了高校之中。什么是医疗保险呢?医疗保险就是在人们生病或受到外界伤害时,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医疗服务或是经济物质上补偿的一种保障制度。它的制定是要经过国家研讨的,在用人单位里通常是单位替员工缴纳保险费。大学生在社会中主要是学习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为了保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校中也应用上了医疗保险,那么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体系是什么样的?又有着怎样的不足?下面我们主要的谈谈。

1现今高校医疗保险的概括

1.1高校中的医疗保险。我国有近千家的高等院校,其中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就国家整体院校的医疗保险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公办高校都有医疗保险体系,而且是公费医疗保险政策,而民办的高校就欠缺很多,只有很少的民办高校才享受公费医疗保险政策,而且体系也不是十分的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医疗保险体系渐渐发生了些许的改变,公费体制的医疗保险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所以大部分高校都直接选择与社会医疗保险公司进行合作,这样就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制定出最为合理的医疗保障合同。

近些年来,大学生医保越来越被重视,在也不像以前那样被人所遗忘,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短,还存在一些地域发展差异,使得一些地方的高校并不能很好的实行大学生医疗保护政策,而且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内部设立了设施较为齐全的校医室,使得学生在生病受伤的情况下能快速进行治疗,但是还有很多高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就忽略了医务室的建设,使得学生看病难,就医难。

1.2高校学生的经济状况。高校学生的经济状况根据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而且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主要的花销都是由靠家里提供。这也就使得学生在选择医疗保险的时候,并不能客观的去选择,也就使得不能正确的选择医疗保险的种类。

1.3高校学生对医疗保险的看法。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医疗保险都是让学生自愿选择,很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参加投保,但是一学期过后,有的学生就会觉得医疗保险没有用,也就不在继续投保,这也就使得医疗保险的投保率逐渐降低。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因为家里情况不好,从一进校门时就不参与投保。

1.4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高校学生不同于社会中的工作人群,他们主要就是学习,因此身体状况较之社会中的其他人群,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不久前,国家就校内就诊人数与校外就诊人数做了一项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在生病或受伤的情况下,在校内就诊的比例与在校外就诊的比例相似。而就诊的情况多为阑尾炎似得突发疾病还有就是外伤骨折等等。

2国外医疗保险的体系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教育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高校中都实行医疗保险,而且是全民性的医疗保险。这些国家中的高校医疗保险制度不会因为是公办和民办的情况来进行区别的,只要是高校都会享受这种全民性的医疗保险。即使有些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一些国家,也有着相对健全的医疗保险体制,比我国的体系强上不少。

就美国的医疗保险我们来谈下。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制定的,而且也是在政府的监督下执行的。主要的保险人是收入比较低,身体上有残疾,还有就是65岁以上的老人等。这是医疗保险的主要受保人员,而除此之外的人就只能参加商业医疗保险。高校学生在社会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人群,因此国家有相关的保障,大学生可以享受价格低廉的医疗保险,而且保险的范围还很广泛,像由事故导致的受伤保险支付医疗费,精神受刺激由保险支付精神诊疗费等等。

根据以上的内容总结出美国高校学生的医疗保险特点:(1)学生可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险,还可以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两个保险可以一起参保,加大保险的力度。(2)学生支付医疗费的时候由保险公司直接负责。(3)医疗保险的保障方面很广泛,而且投保的费用也很低,保险费用的支付也比较简单。

3我国高校医疗保险体制的构建

在建立高校的医疗体系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医疗保险的模式,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这样双重保险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医疗救助的制度,使得学生在重大的疾病时也能很好的进行就医。

在我国,政府、高校、大学生在医疗保险中扮演的角色很模糊,所以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这三方面在医疗保险中的权力和义务,更好的让广大高校学生在医保下得到保障。

在我国,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益事业越来越关注,从而很多非盈利的机构发展了起来,包括教育、法律援助还有救助低收入人群等。也有相应的非盈利医疗机构,但是就整个中国来看数量很少,很难帮助太多的人,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鼓励非盈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非盈利医疗机构虽然只能提供出很少的费用,但是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

我国的高校学生对医疗保险的认识不深,因此在完全自愿的投保方式下,很难做到人人参险,这也就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以此来实现,每个高校学生都受保。这样高校的医疗保险体系才能完善,才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为家庭减少负担。

文中我们主要谈了下我国高校医疗保险的现状,还有一些国外比较优秀典型的高校医疗保险制度,从中也制度了一些改正的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改造肯定能尽快的实行,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尽力去克服。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我们应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的期间受到良好的社会医疗保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宁, 许平. 当代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困境与反思[J]

[2] 张立伟.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

[3] 郭明军.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

篇(5)

关键词:农村空巢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现状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

截止2011年,已开展新农合的县数2637,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参保人数8.32亿,参合率为97.5%,受益人次为13.15亿次。人均筹资由2005的42.1元增加到2011年的246.2元,增长了六倍有余。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开展以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层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新农合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农合在开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综合各专家学者来看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资金筹集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1]。

(二)农村空巢化现状分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 65 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 156 1.64 万户,占 65 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 22.83%,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 111 7.9 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 71.58%[2]。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独生子女年老后将有 30%不与已婚子女同住。不仅仅是规模庞大,农村空巢老人还面临着经济状况窘迫、缺乏日常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健康医疗状况不佳等方面的问题。作为在我国已经推行了10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在多大程度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医疗问题,我们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对此加以讨论。

(三)农村空巢化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前覆盖面较广,但针对于如空巢老人这类近些年来规模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来说却并没有针对性的照顾措施。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当前新农合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临时性救济性的措施,而非一种日常性的医疗保障类方案。

新农合推广10年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却并没有明显的作用体现,尤其是与城市相比,空巢化现象的扩散不仅需要在医疗方面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它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长期施行的保障机制。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是与农村的实际状况紧密相连的,农村空巢化现象只是当前农村众多问题的一个缩影,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从而推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生活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解决农村空巢化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完全消灭”这一现象,而在于将这一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化医疗正在大力推行和改进之中,要将新农合的最用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就必须面对农村空巢化这一不得不去面对现象。基于此,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思考。

(一)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将其纳入新农合医保体系

当前社区医疗的主阵地依然是城市,但是在农村也同样有着广阔的推广空间。社区医疗服务的宗旨是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是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服务,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3]。农村空巢化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家庭功用的缺失,通过兴办社区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子女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家庭功能的缺失。如果将社区医疗的医疗支出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之内,则能够极大的推动农村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

(二)建设行之有效的巡回医疗制度,将其作为新农合有机补充

流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以及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下乡”活动中的“卫生下乡”都可以是看作巡回医疗的多种形式体现,巡回医疗由于其便捷性以及相对于乡镇医疗机构更加具有的专业性,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农村人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全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巡回医疗制度也应该在更高水平上发挥作用。当前,制约巡回医疗制度发展因素主要集中于资金筹集、人才吸收和长效制度建设方面。如果将巡回医疗制度纳入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便能,有效统筹各类资源,有效解决上述制约因素。通过引入长期性制度化的巡回医疗制度,能够在不大规模扩充医护人员,增加医疗设备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因此,这不失为一种“经济的”提升空巢老人在内的农村人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有效方式。

(三)全面提升农村医疗救助水平,即重保障也重救济

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上支持,或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因患病而无经济能力治疗的贫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既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部分[4]。

目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主要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少数贫困农民交不起每年的参合资金。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大都缺乏经济上的自立能力普遍存在以上困难,因此,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单纯依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解决看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新农合之外,还应继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升医疗救助水平,将医疗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医疗保障手段。只有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这一体系之内,才能形成覆盖面广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

注释:

[1]陈志刚,罗晓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N].吉林大学学报,2009,30(6).

[2]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2006(6).

[3]蔡亚禄.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思路探析[J].安徽医药,2008(03).

[4]王保真,李琦.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6(01).

参考文献:

[1]刘畅.农村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19.

[3]陈志刚,罗晓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N].吉林大学学报,2009,30(6).

[4]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人口研究,2006(6).

[5]蔡亚禄.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思路探析[J].安徽医药,2008(03).

[6]王保真,李琦.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2006(01).

篇(6)

【摘要】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仅能够维持和提高居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普遍发展,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保障是国际通行做法。那么,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怎样,如何建设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间政府责任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公共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责任

加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乡镇“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经费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责缺失有关。均等化取向下的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应在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整合基层卫生资源,创新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切实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保障公共卫生机构有效运转。

一、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包括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等卫生服务机构。我们认为,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乡镇卫生机构经费紧张,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财务状况更是困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的背景下,“以医养防”现象严重。其次,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特殊性,医疗卫生人员的成才周期较长,而现有环境又难以留住人才,从而使得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第三,由于经费紧张,使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设备落后,难以有效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机制性原因。首先,政府投入不足。分税制下,卫生机构一般下放到地方各级财政,使得上级财政对地方卫生机构支持不足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基层财政普遍困难,基层财政的卫生投入也逐步减少,但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用在工资支出上,即财政收入主要用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总之,乡镇可用财力减少,使得卫生经费投入也相应减少。其次,盲目的市场化改革。政府投入不足,使得卫生服务机构为了补偿经费不足部分,无视卫生服务的特殊性,盲目推行市场化;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医疗收入占到了乡镇卫生院收入的绝大部分。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竞争,使得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内部运转效率得到提高,但也带来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等问题。同时,具体到乡镇卫生院这一级,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医疗机构不分,导致有限的公共卫生投入支出效率低下,进而使得“重医轻防”问题更为突出。

二、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卫生是采取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社会公众健康,是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基本健康保障的基础性工程。基本医疗服务,指针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所规定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当然还包括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设施;作为准公共产品,采取政府、社会筹资与个人筹资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以保障公民的基本健康权利。非基本医疗需求,作为一种私人消费品,政府不提供统一保障,可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当然,为了降低个人和家庭的风险,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以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总之,基本的医疗需求与非基本的医疗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市场监管,以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基本的医疗需求可以通过补贴买方、医疗救助等形式来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

三、乡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1.划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相对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因此,为了明确政府责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划定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我们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应包括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当然,如何划定还存在争论,而且,源于地方财力的不同,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也可有所扩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需要相应的财力保障。首先,公共卫生服务的溢出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中需承担不同责任。其次,中央财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项目给予补助。第三,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财力状况划定筹资责任,对于财力严重不足的县、乡,上级财政应予以倾斜,适当减少基层配套比例。

2.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

为避免“以钱养医”造成的重治轻防现象,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支出有限的背景下,有必要创新公共卫生运行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效率。首先,应该使防保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乡镇卫生院内部实现分离,分开核算,防保机构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应在经费、人员、编制方面充分予以确保。其次,通过“以钱养事”、“花钱买服务”的形式对村级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这既可以调动下级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虽然面临着诸如保障水平底、受益面窄等问题,但仍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调查发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这既有利于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又使得政府能够把有限财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中去,并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财力保障。因此,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乡镇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必须将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与乡镇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吕卓鸿. 政府承担公共医疗卫生的理论基础和范畴界定[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02).

[2] 徐 勇. 公民国家的建构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篇(7)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现象,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的生活状态,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完善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2.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十分常用的术语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的人口因为年轻人数减少、老年人数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相应增高的社会现象。按照当今学术界的统一标准,当年满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0%或者年满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则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量即将突破2亿大关,而最终达到2.02亿,届时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4.8%。由此可见,我国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2.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等鲜明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全国总人口老化程度加剧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也在不断老化,即高龄人口占老年人的比例逐步升高,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2.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就我国的实现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性以及差异性。

3.医疗制度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

3.1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和群体采取医疗保健措施的总称。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为确保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够确实老有所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3.2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发展仍然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体制内部也存在着中西部梯次性差异性、城乡二元差异性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一社会现状,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4.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4.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

当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费用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到60岁之后就开始进入身体发病的高峰期,这样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械以及各类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上述种种情况,都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也为社会的医疗制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的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缴费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医疗保障的收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传统的医疗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增长速度过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也都为当今社会的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给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更大冲击。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扩大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医疗制度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医疗部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完善医疗制度,尤其是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4.3人口老龄化为我国二元结构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在我国社会存在,而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医疗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二元化结构的医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加剧医疗制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际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将传统的医疗理念进行改革,从而顺应目前的发展潮流。在诸多的问题中,二元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元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5.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5.1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医疗制度方面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件社会事务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健全和完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政府应当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履行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以及监管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护理需求,确保绝大多数老年人确实“老有所医”。

5.2逐步建立和优化多元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制度中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老年人口的现状。面对这一状况,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优化多远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城乡的老年人建立和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或医疗费用资助方式,保障措施应当向高龄老人、中西部地区老人以及农村老人适当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现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权利。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医疗行业,也应注重这样的问题,保证在不同的时代下和境遇下都能够更好的做到顺应时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营造新时代的医疗环境。

5.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

当今,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是为当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增多,使得“4+2+1”的家庭模式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青中年面对和承受的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保障措施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全和专业的护理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是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由此可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口及其儿女的强烈需求,同时,这也是满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社会现状的现实需要。

5.4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必须加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集预防、保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充分利于各类社区卫生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由此可见,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是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的必由之路。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