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53: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小学毕业生向初中过渡,两个不同的群体呈现不同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倾向,而两类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又往往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的培养出现断层。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连贯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开展课外活动,应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内容要丰富多采,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学校改进项目这一大学和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中,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履行着不同的使命,也使用着不同的工作语言系统。研究者的工作性质往往是未来取向和批判维度的,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学校以后往往能够通过诊断发现学校在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背后的问题。他们也往往因注重于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解决策略,而忽视了理论指导在现实中具体应用的问题。实践者直接面对着丰富复杂的教育对象,他们更关心某些具体的举措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他们可能会在某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是自发的,但大多数时候也暗合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将这些实践智慧上升为显性的操作性知识。在信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践智慧往往随着其持有人的离开而中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学校因为某一位知名教师或者校长的离开或者辞世而无法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教学经验的事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学校改进项目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校改进项目往往集合了众多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这使得探讨学校发展和改革、成员来源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得以可能存在,而这一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广泛的相互交流的渠道。不仅通过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对话了解学校发展的真正需求,通过规范、引领和导向取得理想的项目效果,也包括不同学校的相互学习,改变各自为战的格局,相互吸收经验和教训。
学校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与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不同(可以强制实行某种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也与医院等技术标准严密的公共服务机构不同(专业规范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制度结构)。在学校这样一个工作标准并不严格、技术环境并不确定的公共组织中,以教育教学经验形式存在的实践智慧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塑造人们行为的程度,知识的传播更多的是通过学校之间模仿同领域成功者的形式和做法实现的。例如,学校的主要产出是“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何为“高素质的人才”,何为“素质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往往是非常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简单地以成功的学校为榜样,围绕一些可见的经验性知识形成一系列模糊的共享观念,在模仿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这类似于新制度主义的组织趋同。
同时,对于学校组织来说,在某个阶段内,这些零散的经验性知识和模糊的共享观念因为成本的关系很难成为较为系统和明晰的操作性知识和实质理论。我们知道,全聚德的烤鸭技术许多年来都是由师徒口耳相传的,传统的学徒实践至少要一年以上,这种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在现代社会面临大规模复制生产的问题。2007年,全聚德开始使用微电脑控制的电子炉进行烤鸭的制作,以解决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这代表着凝聚在手工工艺中的原生态的经验智慧向操作性知识转化。事实上,按照现代标准看来仍是原生态的这些经验智慧在过去也曾经作为行业秘密的操作性知识存在过,只是由于人类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曾经的操作性知识已经成为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基本技能了。近几年来,在美国学校改进项目中广泛流行的最佳实践就是这样一种将教育教学中某种技术、方法、过程或者活动通过优化形成比较标准的行动方案进行推广的机制。
对于从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来说,真正达成学校改进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校长和教师先前的实践经验被重新激活;第二,实践者在学校改进中能够得到大量操作性知识和实质理论;第三,校长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新的理论的消化与解读和项目完成后实际运用理论的背景十分相似。这三个条件基本都与知识的本质和管理有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如果希望达成比较理想的学校改进效果,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寻求共同话语基础。
第一,共同话语的定位应该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在项目进行前应该了解目标领域里发生过的事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最新的进展。如果不了解这些前沿领域,项目很可能会经历不必要的失败甚至重蹈覆辙,或者独自摸索出来的经验在别的国家、地区以至学校已经是陈年往事了。学校改进究其实质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需要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需要校长和教师主动寻求研究者的指导和帮助,这要求教育实践者具有求知的热忱。
第二,共同话语应该来自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需求。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改进项目基本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以目标作为导向的,因为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和家长,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利益相关者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在学校生活中,大到教育愿景的确立,小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的具体实施,这些都需要倾听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声音,需要他们身体力行。教育研究者应该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表现出自身的敏感,倾听和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验和改进理论,以专业精神和素质很好地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发现、肯定、传播、推广在项目实施中积累的经验,这要求教育研究者具有务实的作风。
第三,共同话语应该建立在双赢的伙伴关系上。从诊断问题到评估发展状态,从寻找解决方案到启动行动计划,研究者和实践者必将持续面临角色、知识和价值观的冲突,这要求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具有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在北京市丰台区小学规范化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政府(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和小学三方合作,在传统大学和中小学校的伙伴关系中增加了政府一极,为这一方面的机制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网络教研的特点
国际互联网已经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工具,它不仅是信息最庞大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更是检索信息、获得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径。网络教研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悄然兴起的。
网络教研是一种知识的流动
我们的网络教研以其特有的功效存在于天河部落中,网络教研不但是平时实地教研的延续,更是教师们知识传递的集散地。教师们不限时间、地点开展教学研究,既能围绕教研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又能更深层次地促使大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谈出自己的体会。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如果只靠平时的实地研究,这些经验或想法是流动不起来的(毕竟实地教研时发言面是有限的)。有了网络,大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示出来,让更多人阅读,这就是一种知识的流动。这种利用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使“停留在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秘密”(自己的知识)成为公开的“脱离人头脑的知识”,形成“社会知识”。当自己的知识向“社会知识”存在形态转换时,当个人的知识写成书籍或在网络公开后,就转化为“社会知识”;当“社会知识”被个人学习吸收,并融入了个人的智慧得到发展,就转化为个体知识,个体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这正是网络教研的魅力。
网络教研是一种知识的共享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研究,不但是让知识流动起来,更是为了让知识实现共享,进而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通过网络教研,互动、交往、讨论、对话、知识共享与内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们在网上浏览、学习、共享资源和思想,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理论水平,在摄取大量知识的同时,发挥自身智慧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一个苹果交换了,还是各得一个苹果;一个思想交换了,换过来的结果是拥有两个思想。网络教研给教师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交流思想、共享思想的平台。
网络教研是一种知识的创新
通过网络教研,我们学会用数字化的智慧反过来促进知识的进化。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教师们的认识水平都有较快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网络的书面交流,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仔细思考,才能就某一个观念、某个教法展开讨论。这就是网络带来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通过网络教研使知识流动起来,大家的智慧得到共享,并因而产生出新的知识。教师的知识与智慧都在其中得到共同增长。从智慧的层面来说,“社会知识”只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被我们所利用,才能成为我们智慧中的一部分,融合成一个整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得到发展,最后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网络教研的制度
网络教研的制度和其他制度不一样,必须照顾它的独特性,即在时间、空间上不能作什么规定。因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没有控制的中心”,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媒体呼唤更加开放和自由的传播环境。二是公众渴望得到更多自由与权利,包括“话语权”、“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等。换种说法就是,网络是个自由发表看法的地方,观点不被限制,思维不被禁锢,时间不限定,地点不集中。教师在学校、在家庭里、在酒吧里都可以随时登录学习、教研。除此之外,如何制定网络教研的制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制定的。
网络教研必须有明确的主题
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让知识流转起来,达到知识共享,共同创造新的知识,这是网络赋予网络教研的一条生命线。为了保证教研的有效性,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教师知识的获得或付出都是盲目的、游离的,这样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教研。
我曾组织了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在开展活动前期,我作了广泛的调查,得知教师们最迫切想了解的作文教学问题。于是,我精心设计出四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根据一线教师的需求而设定的,结果参与者众多。四个问题共有6174人次浏览,写帖子数为138帖,其中不乏经典帖子。还有,2006年11月份的网络教研,我提出了三个话题,它们都是围绕着作文该如何教的问题,不仅包含了我们各个学校共性的作文问题,而且范围更加开阔,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有话说。
网络教研必须有任务驱动
网络教研是一种大规模的教学研讨行动。因此,任务明确,调动教师积极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认为要关注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其次,任务要布置明确。第三,实地教研与网络教研结合,使任务落实到人,这样才能使教研活动顺利得以开展。
这个学期,我又开展了一次读专论活动,针对本学期特点,我寻找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改的热点问题”等文章提供给教师阅读讨论。到目前为止不到一个月,阅读量达到4000人次,回帖数227帖,很多教师都写出了自己的思考。
网络教研必须有相对应的范围
网络教研虽然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事实上还是要有一定的范围才好。因为,既然是教研,必然有它的时令性,不可能无限期地讨论下去。所以,原则上必须限定某个时期作为讨论时间,这样可以相对集中地研讨必须研讨的问题。同时,与本学期工作做好协调。
网络教研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型城镇一定是智慧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
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济源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的河南省省辖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年来,济源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济源一直走在建设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经济问题的密钥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灾难应对、突发应急、信息遗失及不畅等瓶颈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
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如何才能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智慧城市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所以,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这正是济源市选择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初衷。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基础坚实
济源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经济上,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926元,城镇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人均财力、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
济源工业支撑强劲,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至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了济源速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5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济源市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济源基础雄厚。“十一五”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7亿元,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和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完成基础投入3.9亿元,实现了广播网络100%全覆盖,光纤网络100%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入户率达到了12.56%,有效地促进和服务了本地信息化发展。2012年,无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3G基站14个,光缆220公里,无线接入点(AP)1 853个,驻地网户线11 000户;“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系统开通运行,移动“警务通”、无线电量采集系统、“农信通”系统等行业无线应用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济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设已完成投资近2 000万元,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河南省已开展的中原数据基地,积极探索适合济源的云计算中心建设模式。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该平台增加税收3 300万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启动,投资1 0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新性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数字济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大地基准管理、120应急指挥等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系统,为“智慧济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1.5亿元,60%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济钢、联创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设了ERP系统、办公OA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豫光、济钢两家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集团应邀参加2012年6月份的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奖。
注重资源整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506个,开通比例达91.8%。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四年实现了省定规划目标。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包含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涉农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乡镇等内容,有利于完善市、镇(街道)、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蓄势待发
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 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 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成为21世纪的整体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
由此看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为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同时,智慧城市还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几个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济源市也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总结开展智慧城市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1年济源市就提出要建设“智慧济源”,并将建设任务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活动,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明确要求要实施智慧化管理,实现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领导重视,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济源市信息化发展已经累积了深厚的基础。2005年以来,济源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源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推动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标考核中连续几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智慧济源总体规划刚要》编制工作。全市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第三,济源市面临的资源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小。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门的主动建设和通力配合。目前济源市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济政〔2010〕31号)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显。同时由于济源市面积小、人口少、系统少,整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在还未建设的项目方案设计上,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按照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这相对进行多个大型系统的整合困难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将原设在发改委的市信息中心与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进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机构从未拆分过,这为济源市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意义深远重大
资本主义新兴以来,困扰世界的两大难题一直未解决,那就是增长停滞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墨西哥都经历了相同的困境。
中国的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高速增长了30多年,未来中国经济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同样会陷入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吗?如何破这个难题,应该寻找怎样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济源信息化基础广泛,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对济源来讲意义重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发展难题。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开展“智慧济源”建设,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年来,济源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随着济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无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 关键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设智慧城市有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济源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律,设计了智慧城市规划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并以此来设计济源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在文本规划中,济源市坚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关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紧紧围绕济源争当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从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知识和服务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面向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面向各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济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做好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政府主导多元投资诸多事项。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统筹规划、高标准设计。正确把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专业数据与信息共享、当前应用与扩展应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整体建设应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物联网、车联网的建设,搭建全市云计算中心。还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智慧城市”建设。
从济源市实际出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要求,济源市通过构建“1个共享库、3大体系、5个平台、9+X行业应用”的统一架构,实现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
“1个共享库”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包括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
其中,“3大体系”分别是:面向领导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决策,科学的领导决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决策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分为长期战略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突发应急决策三类。
长期战略决策是针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问题的决策,比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这种工作难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长期跟踪研究的经验,又需要有符合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历史文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决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态化管理中的决策,它需要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动这些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决策、执行、协调、绩效考核、督查等。对于此类管理决策需求,应按照业务流程组织决策、执行、协调、考核、督查等各类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行,并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改进,让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突发应急决策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对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报警、事发辅助决策、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撑,以保证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决策的实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协调机制来实施决策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流动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城管执法、文化执法、卫生执法等。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问题,是单个政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既需要同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也需要上下级部门间的跨层级协同。
针对此类综合性问题,首先需要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领导的决策,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则决策结果难以落实。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协同体系,可以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支撑现有政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工作,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由“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纵强横弱”到“纵横并行”,解决各政务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体系所支持的协同模式则有多种,如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基准数据、数据比对、数据核实、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是智慧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目标应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务:要真正实现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服务,而不是公众到各个政府部门办事。
规范的办事途径:政府应规范办事途径,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呼叫中心、物理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合理、方便的办事途径。
由公众对政府服务进行绩效考评,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大都在政府进行内部考核转变为由公众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对政务部门的设置和经费有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统一有效管理,让市民、企业轻松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使用率和满意度。
“5个平台”分别是:济源市统一的呼叫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应急调度平台。
“9+X行业应用”:9指的是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镇、智慧安全九个行业应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行业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精心勾画
充分利用济源现有城市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基础,按照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整体规划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步互动发展,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众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决策支撑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智慧济源”基础信息网络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
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济源市在规划中,不但要进行告便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设施和应用紧密结合,与生活宜居,产业发展内融合。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设立高位监管的数字城管专职机构;拓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及市领导点评工作机制,并基于济源实情,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监管子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节能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济源市建筑节能信息化监测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统智慧化建设应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在城市供气站、减压箱、供气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运行状态,对管线爆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有效处置。同时搭建平台方便用户缴费、查询相关信息。加强排水节水系统智慧化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济源东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供水管网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生态绿化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化景观项目、低碳节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开展建设及智慧化提升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基础设施。同步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地下管线的智能监测体系。
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建设领导决策智能支持平台;基于公共数据库、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与挖掘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发问题、频发问题等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设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工程,开展若干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虚拟办事大厅,拓宽办事渠道,建立流水化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及市民满意度。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数据,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政府实时在线交流,实现用户和网站的交流,意见建议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增加互动性。
在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济源市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实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纵向贯穿市镇村,横向覆盖公安、民政、人社、计生等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各业务系统信息实现网上交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该项目将重点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一卡通以及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无线医疗技术,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设包含“4大工程、15个具体建设项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监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低碳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终端设备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深化应用;二是“综合执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平台,路上不停车称重技术监察平台,源头治超监管平台;三是“智能管理运营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车辆跟踪管理平台,出租车智能调度与电召信息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水上救援平台,交通监察对讲指挥平台,交通运输行业办公系统;四是“公众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工程”,包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工程,构建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等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发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将公安、住建、规划、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所在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时打造“护城河”工程,对市一环、二环及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卡口系统全覆盖,搭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利用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信息采集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自动化监控及问题上报,形成基本覆盖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的监控网络,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视频资源查看、控制等权限进行分级分对象管理,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部门间难协调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精细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区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达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与经济智能化方面,出台济源市产城一体化规划,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济源市钢铁、铅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及自身科技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济源市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拟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共平台项目、智慧卫生医疗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项目,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目的。
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美丽梦想
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
而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建设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经济高速发展,又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城市是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同时济源也极力在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系列标准,为其他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还要把传统教育中的精髓继承下来,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现就学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培养、学生评价、教学管理和德育教育等方面谈一下做法。
1 教学方式――变“教会”为“会教”
二千多年的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传统教育虽然也认同这一主张,但并未真正实行过。传统教育观念下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满堂灌”,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太多的注重教会学生知识,较少关注自己如何教,导致重复劳动,低效劳动,老师累,学生苦。
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要加以引导,要在老师如何教上下功夫。告诉教师运用启发式,根据学生情况、教材情况,灵活设计教法。学校需要让老师平时多学习,多探索,在备课上下功夫,变“教会学生”为“会教学生”,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努力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教学艺术家。”
2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传统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学会知识,但方式多是被动的。素质教育下学生仍要学会知识,但改变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方法,要变被动为主动,也就是“会学习”。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老师让我学,我才学”的观念,把“我要学”,主动学习作为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这正像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因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离娄下》)
3教师培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传统教育下缺乏对教师培养的关注,而素质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然要有高素质的老师,因此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要由原先提倡的“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转变为“教给学生一桶水,老师要有长流水”的观念。为此,我们在教师培养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3.1鼓励每位老师参加旨在提高学历水平的各种教育,如自学、函授、脱产进修等。
3.2认真贯彻国家继续教育政策,落实教师学习效果。
3.3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教学水平。
3.4创造机会,派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3.5认真开展教学方面的各项活动,努力让老师在活动中提高教学能力。
3.6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开展学科研究,形成教学心得、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材料。
3.7建立教师业务素质成长档案,考核评估教师业务素质水平。
在教师培养上,学校还采取其他多种方式,努力让教师成长为知识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让他们的知识之水源源不断的流向学生。
4学生评价――变“单维度”评价为“多维度”评价
传统教育评价学生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评价学生也不排斥成绩,但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评价模式,从多角度多方面即“多维度”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制定学生评价维度指标,建立学生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实践操作、身体发展等方面,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来衡量学生,从而实现以“多维度”来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的目标。
5教学管理――变“重结果”为“过程、结果并重”
传统教育要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也要教学质量,因此不能忽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评估。传统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多以终结性的测试成绩为主,而素质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应以发展性的过程实施为主,所以我们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5.1建立教师常规教学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5.2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如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评改、学生反映等环节,我们都有相应检查,从而实现向过程要质量的目标。
5.3形成教师集体备课、合作交流、总结反思教学机制,让教师在集体智慧中提高教学效率。
5.4建立教学效果不定时抽检制度,随时发现教师教学中遗漏欠缺,及时让老师做好补偿教学。
5.5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支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德育教育――变“压服”为“说服”
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且德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犯错的学生习惯以“压服”,这样做教育效果不理想,往往形成“老师在时一个样,老师离开时一个样”,学生时时离不开老师,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德育教育负担。
启航书法教室,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贯坚持“提升欣赏层次、锻造优秀品质、树立成功信念”的励志教学理念,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断增强。学生不仅切切实实提高了书写水平,而且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素质,更增强了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这种教学模式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如何在少儿书法教学中体现励志意识呢?以下谈谈我的浅见。
“励”从力,厉声,本义:勉力,努力。“励志”词意是指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如:励志读书、励志图强。引导孩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书法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需要锻造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写字热情。
一、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彰显励志意识
1.学书之始,激趣励志,引发学书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少儿在学书伊始,对书法知识了解甚少,正因为少,学生就会对陌生的书法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把握住这一特点。首先,要向他们介绍书法中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文房四宝”,并把“笔、墨、纸、砚”的故事、传说和历史讲解得形象具体;其次,还要向他们讲解如何执笔、运笔和控制笔墨等等知识,让学生一开始就“闻其声,见其形”,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另外,向他们介绍身边的榜样。因为榜样能诱发高尚、正确的思想动机,落实到进步、良好的行动上。它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奋发向上思想和行动的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它能激励学生,让他们动之以情,有始有终地保持写好字的热情,有了热情就有了写字的欲望,欲望正是一切成就的起点。
2.学书课堂,竞争励志,树立学书信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决定他们具有竞争的天性。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创建竞争机制,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敢为人先的意识,还能培养同学们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首先,自己与自己挑战。自己在临摹字帖中的字时,学会临对比研究再临的方法,经历一个不断完善过程;有基础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背帖,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信就会油然而生。其次,自己与他人比赛。比赛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写字的技巧上,还可以是执笔、写字的姿势、爱护书写工具等行为习惯。同时学书过程中配合奖励形式,学生写得好的字,老师用红笔给圈圈,10个圈奖1个“优”,达到一定的“优”奖励学习用品。学生在“环境浸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地形成竞争意识,这样他们在学书过程中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书兴趣,还能使他们在兴趣中树立学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把他们的内驱力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教学评价的每个细节体现励志意识
启航书法教师一直坚持采用小班制,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益,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少儿的心理特点是最喜欢表扬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采用鼓励的方式,能增强教学的活泼性、新颖性、趣味性,启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启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但每个学生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其学书的态度和方法。老师要针对不同的个性区别对待。
1.对有良好的学书态度与方法的学生,及时调整他们的目标
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可行的远大目标。许多人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使自己失去了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为有条理的目标可以激发毅力,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评价的导向是肯定和激励。如学生楷书的基础打扎实了,可以建议练习行书、隶书等不同书体,朝更高的目标努力。启航书法教室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会临摹多种字体,当学生欣赏到自己的作品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2.对学书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的学生,注意疏导他们的情绪
少儿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和学习心态。老师要根据成因,区别对待。如少儿在学书过程中,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思想呆滞、动作迟缓、潦潦草草草草、马虎了事、盲目抄帖、不求方法等等,其原因各有不同,老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应施用不同的方法教导,要及时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评价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为他们讲明学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耐心地为其指出不足之处,并做示范讲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因此,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激励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体验由趣到情、由情到恒的心理转变过程,从而形成坚定的学书意志品质。
3.对初具书法能力的骄傲的学生,引导他们的方向
一些初具书法能力的学生,他们的书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自满、骄傲的情绪,以为自己有了一定水平了,以为了不起了。这种情绪对学习书法是非常可怕的,老师要扭转他们这一思想,让他们再一次静下心认真地研习。这时采用暗示引导的教学评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⑴对比激励,让他们认识自己现有的水平。用一些高出他们水平的作品让他们去欣赏,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让他们欣赏认识自己的作品,让其找出不足。打消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激励他们再接再厉。⑵故事激励,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可以讲一些书法家临池不辍的故事,让他们觉得自己学得不精、学得不够。⑶谈话激励,让他们谈一谈以后在书法方面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学习,如何“更上一层楼”。虽然这只是几个简单的步骤,但是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体验,就能激发兴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三、在课堂外刻刻不忘延伸励志意识
结合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外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1.阅读励志书籍,摘录励志名言,精选书写内容
在课外加强字外功夫的修养很重要,读书是最好的途径之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的力量,在于它是一盏启迪智慧、驱逐蒙昧、开阔眼界、把人引向光明的明灯。而书籍,恰如点燃明灯的火种。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书法家故事,从这些有成就的人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如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怀素种芭蕉学书、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它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有着紧密的关系。而摘录的励志名言可以放声朗读,以达到语言激励的效果。
精选书写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书法艺术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更美。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书法作品,其内容多为积极、儒雅、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书法作品的内容或是爱国忧民、激人自立、催人奋进,或教人求真、勤奋,或要人惜时、有恒、专心等等。总之,学习书法的过程,也就是品味、体验诗文佳句含义的过程,是理解、汲取其中思想营养的过程,是启迪人生的过程,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2.创设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成功信念
“学有所获”是学习者共同的追求。自己辛勤耕耘,都想得到收获。威廉・詹姆斯指出:“人心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在书法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书法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几年里,我们的学生在全国以及省、市、区和学生所在学校举办的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达300多人次。徐金晶等15位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学员”称号,邱浩洋等5位同学荣获“小书法家”称号,黄丹等10多人的书法作品在今年《中小学书画》杂志作专题刊登。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级别评定大赛”中,启航书法教室被授予“教学成果奖”铜牌。我们也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展览,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正规的书法大赛,如能获得好评或获奖,对学生学好书法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3.协同家长,共同构建通向成功的桥梁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策略
一、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优点
1.导学案是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手段。
导学案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尤其是明确了“导”是为“学”服务的,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导学案是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转变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既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又包括学生的课外自学,可拓展学生学习的有效时空领域,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能力生根”。
3.导学案是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部分,直接呈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文学、文化常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课堂研讨问题提前呈现,便于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培养智能,提高素质。
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教学有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外增加自学时间,学习负担自然加重。据调查,需要20分钟讲授的内容,如果制作成导学案,那么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每科每天都有一份导学案,每个学生每天就需要280分钟,也就是4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时间,这还不包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做巩固练习的时间。如此学生就会不堪重负,甚至放弃自学,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缺少动力,实效不高。
2.制作导学案可能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制作合格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研究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生成相应学案。讨论、制作学案、打字、排版、付印、分发,这些工作对于每天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本来就很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对教师而言,每制作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学案,至少要用4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再加上与备课组同事讨论、修改、打印和复印的时间,估计总共要用7小时左右。如果每节课都要通过讨论、制作、定稿三个环节制作导学案,那么会让教师不堪重负。
3.导学案教学可能会抑制教师的教学个性。
为了省事,部分教师不能结合所教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精心编制导学案,表现在:一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下载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二是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导学案。部分教师直接使用主备教师编撰的导学案,而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备课,这样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上述两类导学案不仅会影响教师“教”的质量,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4.“导学案教学”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沉闷。
在导学案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理解不到位,把导学案误当做“练习册”或“试卷”。在设计导学案时,注重学生识记性的知识的检测,而忽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导学案的讲评,语文课堂成了导学案讲评课,堂堂如是,节节如此,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日久生厌,导学案不但不能达到实现“能力生根”的积极效果,反而成为推进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绊脚石。
三、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双隐形的手,是有效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旋钮,而不应该是钳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镣铐。运用导学案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运用导学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1.导学案的设计要“活”。
(1)导学案的设计形式要“活”。在导学案的运用实践中,教育界同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既定模式。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还有讲读课与自读课,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一定要立足具体情况,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导学案,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开拓导学案的新形式。比如对于笔记量大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纸质学案;对于需要大量运用影音文件和图像文件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学案代替纸质学案,这样既能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又能省去教师打字、排版、打印、复印等繁琐的工作,让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导学案的设计问题要“活”。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问题探究是关键。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正作用还是副作用,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也就是说,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导学案运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心思。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靠教参,更不能照搬教辅。一是教师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二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预设问题;三是教师需要充分调研学情,立足学情设计教学问题,编制导学案。如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就让学生精读课文,每人设计2-3个问题,巧妙地把握住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从学生处获得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为设计教学问题,编写导学案“掘”来了源头活水;四是教师既要分工协作,集体备课,又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再备课,体现集体智慧中的自我。
2.导学案的运用要“活”
(1)导学案运用的时处要“活”。导学案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一种创新手段,并不是一种必需手段。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导学案,每节课都要运用导学案。教师应该把导学案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对其使用应该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的主动性权利应该把握在教师手中,不应该被教育行政管理所干预,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强调的一样要有“拿来”的勇气,需要时就“拿来”为“我”所用,要用到实处,不必要用导学案的课就要敢于舍弃,不能把导学案视为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能不加分辨、取舍,为了节节课使用导学案而人为加重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沦为被导学案锁着的“奴隶”。
(2)导学案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性。导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并非一成不变。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对导学案预设问题有所取舍。如果教师把导学案理解成试卷,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试卷讲评课,什么内容都讲,唯恐少讲、漏讲,每个问题都用固定的所谓“参考答案”钳制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穿着“导学案”的新鞋走着“满堂灌”的教学老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在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搜集资料,思考教学问题这一优势,认真斟酌,把教学机智用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领上,用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大的积极思考、彰显自我、发挥灵性的学习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能力生根”。
诚然,导学案并非斩断一切教学“妖魔鬼怪”的上方宝剑,它亦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则事倍功半。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学机智,那么导学案一定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