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9 14:5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1)

经济时代,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凡:

(1)学生长期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心智将得到训练,精神面貌将得以改善。

(2)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知”的情趣,帮其建立超功利的学习目标。

(3)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文化视野也将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思维能力将得以提升,能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4)科学教育符合“科教兴国”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教育

2.1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有显性内容和隐形内容之分,显性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隐形内容则是隐藏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中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输体育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在运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文化,树立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体育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体育价值观,它能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起到规范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动力来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对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2.2.1大学体育的教育地位虽然体育教学被认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结合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受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体育不重要,无节制地压缩体育教育的时间,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了。

(2)许多大学体育老师人为地将体育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德育分离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味地向智育靠拢。即只谈运动,议锻炼,没有发挥美育、德育的功能。

2.2.2大学体育缺乏人文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人性关怀。以体育考试为例,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体育的结果,而忽视体育的锻炼过程,大都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没有体现个体差异。如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部分老师盲目地增加训练。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3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3.1加强体育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发展其他素质的基本前提,从这一点上来说,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较其他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

3.1.1体育促使学生的人性提升我国的体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修身养性的圆满性,强调内在和谐之美。开展体育锻炼,一方面,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其树立博爱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融入自然环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1.2体育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3]美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运动对脑内海马的影响最大,而这部分区域正好负责人的学习和记忆。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能为大脑的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提高大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大脑能借此在大脑皮层的各部建立紧密联系,思维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将得以加强。研究还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在同等条件下更不容易疲劳,判断力也更强,这有利于将其大脑的潜力释放出来。

3.1.3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团队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其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克服各种生理或者心理障碍。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抗挫能力。另外,体育赛场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局势瞬息万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再者,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时所做的动作能给人以成就感。因此,团队运动能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

3.1.4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活动是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将得以提升。其次,体育教育中包含大量团队活动,如篮球、足球等,能增强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相互激励,学会互帮互助。此外,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的角色时常会发生转变,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

3.1.5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参与和实践体育活动的导向性群体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校园环境,其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但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还能从中汲取精华。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时尚性,它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平台。

3.2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2.1人文素质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体育观念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转变他们应试思想,学会站在力学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运动,让学生了解体育中所蕴藏的美学元素、艺术价值,从而消除对体育的排斥和忽视心理,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始终保留有体育锻炼的动机,能在平常生活中积极锻炼,主动学习和探索体育知识,由畏学、厌学变为乐学、善学。

3.2.2体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联系紧密体育教育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跳远、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最终成绩。再如,剧烈运动过后喝盐水可以及时补充流失的离子,防止出现血钠症等不适反应。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之后,将进一步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懂得运动生物化学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能力。

4结语

篇(2)

音乐是一门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声音动人的学科,它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展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幽静、气质的高雅和道德情操的高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心理问题,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愉悦作为教育目标的,优美多变的音符、清新悠扬的旋律、活力四射的节奏、极富生命力的曲风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强烈的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们。经常欣赏音乐作品和从事与音乐有关活动的人,都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不稳定的心理,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时也显得应对自如,因为音乐能够启动人们情感的闸门,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旋律轻快的音乐会让人精神焕发、心情放松;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充满斗志、勇往直前;忧伤凄凉的音乐会让人无比沉静、心如止水;极富特色的音乐更会让人心情舒畅,这样的音乐,不仅培养人们高雅的气质,更是促进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鉴于此,作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投其所好,有计划的引导他们选择一些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音乐作品,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开设音乐鉴赏课等途径,进行不断地品味和欣赏,为大学生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及难题的时候开辟一方心灵的世外桃源,帮助他们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心态调节的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德育和美育均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灵,触动人的精神,来达到使受教育者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作为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感性去感染人、打动人、熏陶人,并将此种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通过审美教育的熏陶,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天地,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理解、鉴赏等能力,在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的同时,也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如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的那样:“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道德力量,视作一种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广大的学生自觉的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主动的调整各种关系,理性的应对各种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这样的美育教育效果是一般德育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必然更加切实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篇(3)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4)

关键词: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趋势

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专业都适合的选修科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为尝试跨学科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有利于多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即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综合素质,从标准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1]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3.贾红英.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情报科学,2005;8:1176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39-02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搞好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目标[1] [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和适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典范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学”的结合[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做物理实验,都喜欢动手操作。显然,实验就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教”与“学”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内容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特点上的结合,还可以是模式上的结合。总之,只要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关心和利用。可见,注重“教”、“学”结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结合点,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最适合开展“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落到“实”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事例,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和设想,构思和设计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文凭—水平”、“知识—能力”的转变。要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在“实际”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加强学法指导,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课后针对个别人作相应的辅导等。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和难度,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爱上学习,进而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个性化发展则是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来引导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正确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5]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其中,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努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次是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活动及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体现启发性和“双主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科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物理学科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逼真的物理教学情境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四)优化教学手段

要注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及幻灯、录像等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要重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和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等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01(6).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