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链发展情况

产业链发展情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8 18:3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链发展情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链发展情况

篇(1)

对于产业链金融,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在概念和实践的重点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着重解决核心企业的问题,而国内金融机构前期突破口是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手段。当前,关于产业链金融,只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没有具体定义,理论的发展仍有待深入。为较准确地剖析产业链金融,需要对相关定义进行厘定。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二)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三)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模型

(一)模型概述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二)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

三、产业链金融的扩展模型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四、对产业链金融模型的进一步阐释

篇(2)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该产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成熟,存在市场散乱、产业价值链整合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从影响节能环保产业链整合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其整合模式,提出了创新模式,以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环境保护工作;制造业

节能环保产业可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装备,包含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多种产业模式。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相结合的横跨多种行业的综合型产业之一。以下将从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链整合的发展情况入手,阐述如何通过提升工作效率来加快该产业的发展。

1节能环保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

1.1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结构会影响该产业内部买家和卖家的数量、分布差异以及新企业融入该产业的难度。节能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分布、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差异均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关注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如果市场始终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且产业结构较为稳定,则产业链中的企业很少会采取整合策略,而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情况会对产业链整合的质量和难度造成影响。

1.2政策的影响产业政策存在的意义为调整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会对产业链整合造成影响,体现在产业政策可拟定、引导产业链整合企业的行为,限制企业的退出和竞争行为。此外,政府政策的转变也会诱导产业链整合。

1.3技术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技术日渐完善,产业不断演化,新技术影响着企业的竞争格局。虽然节能环保领域中的技术创新速度较快,但新技术在刚产生时很难得到广泛推广;技术的演变会改变企业内部结构,如果技术的更新速度过快,则会影响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投资。因此,需要调整企业的边界收敛性,并研究企业的组织变动情况,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时展趋势。

1.4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企业自身的能力是企业智力资本的体现形式,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创新效率。从本质上看,企业属于能力体系的集合体,所以,在产业链整合时,企业可充当整合者,也可能会成为被整合者,具体情况需根据企业的能力判定。节能环保产业结构分布模式为倒金字塔形,上游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势力单薄;下游企业数量少,但实力强劲,整合企业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链下游。此外,只有整合企业的实力强大,才能保证产业链整合的正常进行。

2产业链整合模式

常见的产业链整合包含纵向、横向和混合整合三种类型。其中,纵向整合是指通过各种方式约束市场上、下游企业的方式,从而使这部分企业接受一体化合约,并以产量和价格为基础提升企业利润;横向整合是指约束产业链中相同的企业,提升企业的集中程度,从而提升企业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以垄断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混合整合是指约束与指定企业有关联的企业,是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的集中体现。

3产业链整合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在产业链整合的不断驱动下,节能环保产业也诞生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商业模式。分析和研究这部分新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3.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创新模式,该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从理论上解决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创造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在环保领域使用该模式可创建合同环境服务。且在该模式的影响下,环境责任主体可通过合同或契约等多种模式向环境服务企业投资,并根据具体的环境效果支付相应的费用。

3.2节能环保超市模式节能环保超市属于集节能、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活用品超市。通常情况下,节能环保超市采用连锁的方式经营,与家电行业的品牌连锁相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因此,节能环保消费理念开始被消费者接纳。节能环保超市模式可有效缩短产品生产厂家与消费者的距离,省去了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产品的价格,使产品更加适合直销。

3.3节能环保集成服务模式节能环保集成服务是指通过节能环保产业集成等方式打通产业链,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该工作模式属于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表现形式,企业在细分领域产业链中占据最关键的位置。采用该模式也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资源的产业链进行整合,进而对其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成为行业内的龙头服务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国际上比较大型的节能环保企业都在其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即最佳集成商,从而使产业可以从上至下不断延伸。

3.4节能环保市场模式节能环保市场模式是将所有企业归集到一起的专业化市场模式之一,可在实现市场实体化的基础上研究虚拟市场。从发展功能的角度分析,该工作模式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市场集合信息和市场服务平台。节能环保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是产业集群模式之一。产业集群的产生必须满足下述条件:可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买卖关系,可共享部分公共资源,且保证这部分资源是有价值的;具备提升品牌价值的效果。如果无法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则难以实现产业集群模式。

3.5节能环保企业联盟与集成服务商相比,节能环保企业联盟属于比较松散的组织机构模式。节能环保企业联盟可通过主导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组建战略合作联盟,从而提升产业链和企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产业战略联盟与集成服务的区别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主导企业可否联合相关企业。如果用户签订协议的对象是主导企业,则联盟企业可与主导企业签订产品供应等协议。因此,该工作模式的发展基础为集成服务商,且集成服务商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构建者和服务者。

4结束语

节能环保产业整合模式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保证产业链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环保产业的创新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各种创新模式,旨在促进该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碧浩.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上海节能,2011(11).

[2]李碧浩,张建良.节能环保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动力与模式研究[J].上海节能,2012(02).

[3]雷军,杨兆萍,段祖亮.新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14(02).

[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及其拓展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3(07).

篇(3)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全球会展经济;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

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会,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会展产业链的稳定和规范化息息相关,健康的会展经济才能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产业链质量和功能得以增强。

一、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会展经济热潮席卷全球。由于会展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连带作用巨大,会展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呈现着新的趋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已成为发展会展经济的指导理念。在联动化,整合发展的趋势下,一些专业展览公司大大扩展了经营范围,如德国纽伦堡玩具博览会与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互相设立展台,发挥联动效应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发展,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细分化、标准流程操作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展会档次的标准。国外会展公司、场馆的运营、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趋向于标准化的操作。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在会展经济中成为新的焦点,服务商提供定制化的电子商务渠道(B2B、B2C、电子票务、电子结算平台等)等。电子平台、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促进了会展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中国会展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国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已初显成熟,中国的会展产业链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低层次的竞争,不仅影响了参展商的积极性,还降低了行业利润,影响其良性循环,中国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尴尬的瓶颈。(1)发展不平衡。横向间会展产业链与其他第一、二、三产业链无法相互配合其发展节奏;纵向间中国一些地区的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不能协调发展,场馆建设与会展公司发展、行业协会与专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等的不协调都会造成会展产业链节点的“短路”。(2)资源的浪费。会展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影响广泛。会展场馆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服务设施,其中供热、供能系统的锅炉煤烟、空调的排气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对区域的大气质量影响十分严重。同时令人关注的是,中国目前一次性展具的消耗问题十分严重,展览消耗的能源量也占据很大的比重。(3)秩序的紊乱。由于中国会展业起步比较晚,法制还不健全,对一些侵权行为的界定比较模糊,因而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利用法律法规制度的空隙大打“球”,比如盗用展馆外形设计,重复办展,克隆展会策划方案等。这样不仅会造成会展业秩序的混乱,同样会打击参展商的参展热情,挫伤权利人的创新积极性。(4)外资的渗透。现在国外各大著名会展公司与中国企业争抢和分享“中国元素”资源。如慕尼黑国际博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手,在浦东合资建起了总展览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一流专业展馆。他们还采取买断我国展览品牌、收购国内展览公司等方式对我国会展业进行渗透。当前,无论是在资金实力和市场操作经验方面,还是在公司美誉度和认同度方面,外资都明显强于内资。这显然会对国内的会展公司带来巨大冲击。

三、中国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路径的探索

会展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促进产业各环节主体的发展,各阶段协调前进,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使得会展的经济拉动效应达到1:9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另一方面,促进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再增强会展产业链的硬度与软度。因而本文以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纵轴,以中国会展产业链发展的问题为横轴,同时结合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接通性和横向延伸(见图1)来具体探讨中国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径(简述见表1)。

1.加强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第一,上游环节主体的职能化。政府不仅应该加强对会展产业链各环节的行政管理,以及对“绿色会展”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同时应该改变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的制定和实施会展政策的做法,建立一个开放的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业监管机构,根据会展性质和规模实行分类监管。同时要根据地区发展实情对监管部门的机构和性质进行调整。对行业协会来说,不仅要深入会展理论的研究,还要组织支持会展公司的办展;发展权威会展协会,积极建立与全球及区域会展组织的密切联系。对展览公司来说,一方面要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秩序,加强对外资的学习,强化区域合作。第二,中游环节场馆设施的生态化。加大力度提高会展设施水平以及加强对生态型展馆的建设与后期规划。在展馆建设上要科学规划,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的相关配套服务为支持的会展产业链,诸如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等。同时,生态型展馆、会议中心所用建筑材料要坚持绿色环保,在其设计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像太阳能的利用,雨水的储集等。在场馆闲置期要充分发挥场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第三,下游环节人才服务的专业化。会展服务要高品质、专业化。展会要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工作;会展服务人员的语言、态度以及整个服务流程体系内的分工和合作方式都要不断进行优化。另外,专业人才培育要贯穿整条会展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府主导,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配合,加强对会展专业人员的境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会展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通过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会展方面的经验、人才优势,引导国内会展人才培养。

2.提高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会展产业链各节点要实行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第一可以提高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品牌经济,第二可以将会展产业链与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从而促进双方的良性循环发展。并且,要注重实现会展产业链各节点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会议组织者(PCO)、展览组织者(PEO)到参展商到辅助企业、服务提供商到最终消费者,再到最终的绩效评估,在这一价值增值过程,我们应用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一环节增值量的理想点,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3.发挥会展产业链的延展效应。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内”延展效应,通过会展产业链带动其他第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利用其他第三产业链促进会展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发挥会展产业链的“产外”延展效应,会展业是一个与其他的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因此会展产业链的发展会对其他产业提出新的需求、供给和投资要求,从而扩展会展产业链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会展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4.高效整合会展产业链。构建一个完整的会展产业链,即全产业链,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机构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无缝整和,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会展产业链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发展,加快会展经济可持续多元化进程。与此同时,构建动态的,软性的会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商战略联盟,会展公司与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商结成垂直关系的联盟,通过向上连接会展决策者,向下连接会展服务商,企业间相互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整合,有利于会展与相关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总结

会展经济健康发展下,会展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态势必会成为主流。中国会展产业链虽然发展还未成熟,但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全球会展经济发展的大势下,经过健康的市场运作,必会独辟蹊径的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纪.把握会展经济的特征很重要[EB/OL].china.toocle.co

m.2010

[2]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87~90

[3]韩元军,周生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4]仇其能.中国会展产业链及运作模式研究[R].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库.2006

[5]陈泽炎.十一五中国会展业的基本情况[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6]吴开军.会展产业链刍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8~177

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

一、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创新能力等多种优势基础之上的。向上关联它需要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向下关联它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旁侧关联它需要基础设施、专业机构等。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因知识的相关性而聚集在一起互动发展,并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长的、完整而有效的产业链。

鉴于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特点,本文把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现代服务业产业中具有某种相互关联的各个企业间通过知识、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互换而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链状关联体系。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大多具有规模小、服务功能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功能上不同但具有某种关联的服务业的业务间经常存在交叉关系,甚至不同类型的服务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它们在市场中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互相关联的价值网络。

现代服务业的上述特点表明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完整的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连接,信息、技术等要素聚集,相关条件完善的产业体系。

2、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往往在知识、信息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交互关系,有时甚至是互为合作的关系。同时,同一区域内的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有其内在的生态链和互补性。这些服务业之间是一个纵横交错、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其中的每一个服务企业几乎都能接触到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包括产业链节点上的其它服务企业,上下游的客户等。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对企业知识积累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至关重要的资源在空间上是相对分散的,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不利于这些资源的获取,因此通过企业之间的垂直整合、水平联盟,对产业链进行优化,使提供同类和不同类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环境,并且形成配套服务,以此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对现代服务业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和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之一。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协作意识也逐渐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存在问题的分析。

1、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结构比较简单,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服务业起步晚、规模小、产值小,虽然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结构简单,难以实现与制造业匹配的互动支撑发展。

2、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一些相关技术标准也由他们所控制,因此拥有很大的产品定价权,而我国服务业产业链处于整个国际服务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基本上由跨国公司所垄断,相应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由他们所控制。

由于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决定了我国现代服务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短缺,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协作意识不强

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范围小规模的产业协作虽然已经出现,但大规模的产业协同还有待形成。各企业主体虽然逐步意识到了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定价机制缺乏、共享成本与效益的分割机制空白,大企业大品牌与配套企业的协作机能低下,导致了服务业形成一个整体协同的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路径

现代服务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考虑现有服务业产业链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发展的路径。

第一,以集群战略优化产业链结构。

在对现代服务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时,应当依托我国现有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区,整合产业集群内所有从事服务相关业务的企业,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优势企业,带动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配套企业,并通过产业虹吸功能吸引其它相关企业集聚到产业链上来。通过优势企业、配套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产业链协作与竞争,各自找到自身的核心发展环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不断壮大产业链的规模并优化产链的结构。

第二,培育产业链协作体系。

我国服务业产业链中上游环节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贡献率还比较小;产业链还比较松散,各个环节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大力提倡产业合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发展规划,从政策上引导运营商、制造商、服务商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发挥相互之间的带动作用;要积极推行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产业链各方在标准与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要引导产业链各相关环节找准定位,明确分工,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

第三,通过制度创新扩大产业链规模。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在我国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其优化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制度设计,如从法制建设、经济制度安排到宏观调控等多种途径,以培育优势企业为中心扩大产业链的规模,从而实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蒋国俊.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范围的研究[J].经济师,2003(12).

[3]蒋景东,陈国雄.温州商贸服务业产业链延伸的研究[J].价格研究,2011(01).

[4]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5]刘付芬.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4(12).

[6]万建军.我国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研究[J].湘潭大学,2007(05).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重点项目和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

篇(6)

1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比较分析

1.1直接交易整合模式

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在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中普遍存在。整合模式链条里,小农与农产品消费者在贸易市场直接交易,贸易市场是农业产业链关键核心部分。直接交易省去了产业链上中间复杂环节,使农业产业链简单化,交易方式直接、单一。农户可以自给自足,面对面即时进行买卖。

1.2批发交易整合模式

在产业链里建立一个专门批发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农户和消费者之间并不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中间商交易,中间商是批发市场关键企业。这种整合模式大量促进农产品交易,提高农产品生产总值。但是它垄断了农业产业链里农产品价格,使农业产业链运行不规律,存在暴利,损害了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1.3合作组织整合模式

农民在农业产业链里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生产过程中,经济合作组织充当媒介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农户不必考虑农产品销售方向,联系经济合作组织,再由经济合作组织与中间商联系进行销售。在农业产业链中农户是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提高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中地位。

1.4“公司+农户”整合模式

产业链里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与农户签订合同,当农产品完成后公司再从农户手里进行回收。这种整合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水平,使农产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在产业链中公司起决定作用,农户只是负责生产,不能体现利益,一旦出现纠纷农户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农户生产要随着公司经营效益变化,处于被动地位。

2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选择

针对以上研究,借鉴各种整合模式优点,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使农业产业体系健康发展。

2.1产业链中提高农户地位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农户是农业产业链生产关键力量,要选择农户占主体地位的整合模式。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农户供销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充当媒介为农户服务,提供销售渠道,保障农户利益。在农业产业链中,增加技术产业链,让农户学习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农户综合素质。

2.2选择区域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在农业产品生产量高的地方形成农业区域组织。区域农业产业链形成能够吸引有实力的外来企业投资。产业链中主体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分配资源。这样增加了就业岗位,并带动区域效益。区域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在产业链中重大领域中具有巨大作用和效用。2.3选择“公司+园区+农户”整合模式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设农业园区解决传统“公司+农户”整合模式弊端。这种整合模式中,公司占主体地位,确保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顺利进行。农户是主体,农户投资赚取利润,是独立经营者。

3草牛肉干厂自产自销产业整合模式

篇(7)

(青岛建行营运管理部,山东青岛266069)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金融的出现为我国的经济水平提升带来了新的方向以及更多的思考。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视阈下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中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银行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09-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仇涛涛(1968-),男,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在当代全球经融危机的余波影响下,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特别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来看,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看清其中的本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在目前,对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学者的重点讨论话题。

一、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概述与发展现状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金融也就是将商业银行作为核心,通过银行向各产业中的相关企业进行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并最终让周围一定区域内的资金运行更加良好的一种金融操作过程。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与产业链金融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二者之间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特别是产业链金融所具有的信息整合、用户容纳、知识专业化、理念新型化、服务水准化等特点,均使其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

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却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其作用的完全发挥产生了较大的阻碍。首先,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很多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就客户层面而言,一些商业银行仍然仅仅将垄断企业或者一些超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投资方向却并不是很明确,明显不够科学合理,管理理念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一方面表现在金融创新方面,在当今信息化科技的背景下,产业链金融需要更为精密、严谨,时效,但一些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储备方面,商业银行中的人才稀缺现象较为严重,急需要具有专业、全面等特点的多样性的人才注入,以便于让融资管理以及融资营销这种关联性极大的部门之间实现更好的“无缝连接”工作。最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力度依然不够,使得银行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均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另外,我国物流水平的相对低下,也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以及风险,这均需要在产业链金融工作开展中逐步完善。

二、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分析

(一)建立经营模式理念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需要商业银行具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实现对固有理念的改变与调整。最为重要的便是将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规划,清楚产业市场环境,努力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品牌效应,让产业链金融下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高的地位。特别需要注意的便是产业链金融过程中产品的“异化”操作,也就是通过全新的理念,让相关产品与固有的产品产生更加显著的不同。

(二)提升金融管理水平

在提升商业银行金融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金融创新,通过更多创新性的途径,获得全面、系统、准确的金融信息。比如说现今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中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中的金融信息创新,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从而对这类中小企业实现更加顺利、良好的融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商业银行中产业链金融工作的人才培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采取系统化的针对性培养措施,让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具有更加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特别是在产业链金融工作的基础层面,需要注意产业链营销人才、产业发展人才以及金融管理人才等多类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工作,做到人才培养的层次分明,并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产业链金融工作水平。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在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渠道,对产业链的市场环境以及整体的产业情况有较为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能够最快地针对产业链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其次,需要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对产业链金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以便于能够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或者降低风险。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金融工作结构,还需要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让物流水平能够为产业链金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视阈下,产业链金融发展目前在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针对于这些问题,可从经营理念、金融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完善。随着当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也必将引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掌握经济发展脉络,让产业链金融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计凯.基于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商业,2014,(32):204-206.

[2]王庆妮.产业链金融优势探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141,143.

[3]李燕桥.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