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8 18:3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篇(2)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篇(4)

【关键词】神东煤炭 物资供应 管理体系 建设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物资供应管理就应该为企业生产服务,降低煤炭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的物质消耗过程,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供应物资,确保生产连续性,同时在煤炭企业生产中,还应该尽量减少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找到满足生产和降低库存的平衡点,最终得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有助于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换言之,物资供应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当前全国倡导节约性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对加强煤炭企业内部的物资供应进行管理和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煤炭企业中控制成本费用,加强物资供应管理十分有必要,进而合理使用物资、优化物资结构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神东煤炭集团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构建展开了具体研究,针对煤炭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在确保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为神东煤炭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措施。

1 煤炭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改革,煤炭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科学技术及其先进管理模式的不断引进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从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集团物资供应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最终影响了整个企业物资管理效果。煤炭企业具有特殊性,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计划性比较差,产业链长,社会基础面弱,远离中心城市,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等,这些特性要求煤炭集团物资供应要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过程中要不断降低成本,降低采购,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是针对目前我国煤炭集团物资供应管理的现状分析,在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个煤炭企业的发展。

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所需的物资采购、供应、存放以及科学使用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以及目的性的管理和控制,这一行为被称为物资供应管理。目前,各大煤矿集团企业逐步认识到物资供应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要性,进而促进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中,保证企业物资供应得到及时、经济以及均衡的模式中平稳运行。但是目前,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做好服务管理的定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2)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化不够完善,造成管理成本偏高;(3)企业材料消耗增加;(4)出现浪费资源的现象;(5)物资供应管理、仓储管理不合理;(6)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7)出现重复采购行为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正常运行,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 物资供应管理的主要技术

2.1 物资供应管理的KPI指标设计

KPI是衡量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程度的关键指标,其设计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促进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过程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该企业持续地取得高效益以及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它属于一种战略实施工具。通过设计物资供应管理的KPI指标,促使煤炭企业的物资周转率不断提高,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做到计划性、目的性,并编制出具有较高准确率的物资计划,避免库存过大、浪费资源、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现象;另外在供应商数量、战略物资比例以及采购成本中,都必须要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经营计划,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保证物资计划的准确性,结合煤矿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机制。

2.2 计划管理

物资计划是供应部门组织货源、实施配送以及使用单位领料的依据。具体计划过程中,由使用单位根据神东煤炭集团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工程项目、成本指标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年度、月度物资需求计划、供应公司予以协助。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年度物资需用计划主要编制加工周期长、独家生产和年度内需用并能形成经济采购批量的物资,注明使用时间和到货期限。使用单位根据下月的生产安排和经营情况编制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在月末分别报送物资公司和物流管理部门,供需双方领导签字后,视为当月供货合同。在计划管理中要做好储备定额以及消耗定额的计算,充分考虑合理储备后编制年度以及月度物资采购计划。

2.3 采购管理

为了确保煤炭集团物资供应管理科学合理。在煤炭采购环节的管理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采购成本费用。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收集并掌握相关行业及规则信息,在采购过程中要加大对市场的综合分析度,并进行实地考察,摸清物资供应商物资种类、质量以及价格等政策之后,将各家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选出最佳的采购方案,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费用。在采购过程中,还可以制定物资供应商准入制度。煤矿企业应对供应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格分析供应商的价格,采购部门遵循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原则,严格审查供应商各方面资格,最终选择出合理的物资供应商。(2)加强煤炭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从搞好物资采购工作入手,在此过程中建立规范化的采购环节,为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提供重要保障。(3)针对神东煤炭集团物资供应管理分析。物资供应管理部门要结合各个矿井生产进度以及所需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将各项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分类,制定可行的采购计划,同时还可以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以及相关的政策信息全面了解,结合市场价格变化,使得煤炭物资采购环节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4 仓储和配送管理

在改革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中,要以“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配送”的“三集中”原则改革物资供应管理体制,使得大市场成为神东煤炭集团物资供应的集散地,实现除少数应急、特种储备物资外,其余物资为零的目标。变供应商的库存为自己的库存,企业不再储备相应的物资,只是在生产单位需要消耗从仓库提货进行配送时,才将这部分物资划作企业的购入物资。

在物资配送管理中,通过成立配送中心来协调供应商与物资供应商之间,物资供应部门与物资使用单位之间的物流运输并提供后勤服务。在煤炭企业集团实行新的采购与库存模式的条件下,各下属单位生产所需要物资的领用多数是以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由物资供应公司直接配送到生产现场,因此必须要建立配送中心并直接进行内部配送,来缩短物流渠道提高物流渠道的透明度,以达到增强物流意识的目的。

2.5 信息化建设

神东煤炭集团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分别建立“材料物资信息化系统”和“设备物资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设置系统管理,对企业的设备及其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物资供应公司按照供应链管理重组业务流程,使得业务范围不断拓宽,实现从材料物资编码、计划、采购、订单、入库、出库、结算到查询、供应商管理的一条龙业务流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对煤炭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基础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IT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操作,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因此,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大减轻了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加强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化,提高了该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神东煤炭集团的实践

3.1 神东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体系情况

通过改革该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促使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1)保障了装置安稳生产的原料以及物资供应,采用相关的制度,建立和合理地互供价格体系,保证稳定供应,降低采购成本,(2)完善了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程序。通过建立完善的科学制度,加强计划编制、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签订、采购质量保证、入库结算等物资采购,为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神东公司主要完成KPI指标情况

该企业通过改革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促进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过程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该企业持续地取得高效益以及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通过设计物资供应管理的KPI指标,促使煤炭企业在物资周转率不断提高,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为促进煤炭企业形成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准备。加大了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和减少了企业库存量,以及在合理的采购计划中,根据市场价格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利益,有助于不断优化煤炭企业的产业机构,总而言之,通过制定KPI指标,有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3 神东公司的主要完成业务量

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在不断改革的同时,提高了煤炭企业的业务量。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全面推动物流管理再造,逐步形成了以保证供应为目的,以服务矿山为己任,对组织机构管理、供应商管理、物资计划报送、采购、合同、入库、验收、配送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且设置了科学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实现煤炭企业现代物流服务模式。同时在“集中采购、集中储备、集中配送”中,实现对采购渠道、价格以及质量的有效监督等,这些体制的改革对于整个煤炭企业业务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3.4 神东公司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神东公司在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合理采购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在物资供应商管理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具体还存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做好服务管理定位;储备资金幅度出现大幅度上升;应急、特种储备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以后改革中,必须要加以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项极具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如井下采集、挖掘、通道、运输以及瓦斯等方面,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物资,因此这就提出了要加强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根绝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提前做好物资供应计划工作,确保整个企业顺利生产,同时要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和储备计划,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为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准备。因此,在神东煤炭集团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艳正,吴,崔雅,朱伟.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生产运营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

[2] 赵烨萍,徐佳.平顶山煤业集团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6).

[3] 赵红霞,何洁,张增宇.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的资源依赖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2014(38).

[4] 刘景荣,郭红波,崔超.SG集团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14(38).

篇(5)

【关键词】电力公司 物资管理 集约化

电力公司实行物资管理的集约化是顺应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它是国家电网公司对发展的内外部形势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一项重要决策。从电力公司的性质方面来讲,要实行物资管理的集约化,就要充分依据于现有的管理制度,对存在的各种制约性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探究,把握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目标,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电力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的目标和思路

电力公司持续的深化对物资的集约化管理,很大程度的推动了物资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使物资管理从松散变为集中、从粗放变为精益、从单一采购变为供应链管理,形成了一个健全集中、精益高效的物资管理体系,公司的采购规模效益逐渐的体现,依法从严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这就为电力公司有效实现“两个转变”和“两个一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物力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秉承的原则是:“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步实施”,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采购、库存、备品、业务等信息的共享。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力公司提出了深化物资管理集约化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把其作为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拓展集中采购范围和优化策略、物资供应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做更大的努力,贯彻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任务仍是非常严峻的。

电力公司物资管理的集约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个具有集中统一化特点的采购平台和物资调配平台,形成一个国家电网特色现代物流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确保物资调配中心、供应商服务中心以及物资质量检测中心的高效运行协作,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生规模效应,进而成为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一流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

二、电力公司物资管理集约化管理的意义

(一)进一步强化物流的功能作用

首先,实行集约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的发挥国家电力公司自身的优势,能够与货源进行主动的联系交流,使其与物流公司的联系增强;其次,有利于促进电力公司建设步伐的增快,促进物流管理功能的完善,使电力公司的硬件平台建设更为高效;最后,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协调性提高,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进而带动服务质量更加的优质,使其服务作用更为显著。

(二)有利于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对物资的采购渠道进行优化整合,更好的发挥管理部分的监督作用。从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完善,首先,对于原材料采购工作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其次,建立电力公司物资标准化,打下基础,并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促进信息的更新,确保管理信息的时效性;第三,重视电力公司和物流公司两者之间的合同和配送管理,形成一个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并加强监督监管的作用,确保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省成本投入

在集约化的物资管理模式下,电力公司可以对各种物资资源进行综合化的管理分配,在原材料以及其他费用的支出上,可以最大化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这样也就在财务管理方面减少了这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时它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了更好的物资消耗的分析参考,使电力公司在日常的经营运行过程中,能够把侧重点放在对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上,可以使提供的电能产品更具有高效性,也就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三、电力公司实行集约化物资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的完善物资管理的制度体系

根据新形势下的“五位一体”的要求,建立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的流程细化分工,规范化业务的统一,而所谓的“五位一体”就是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把物资采购的标准不断的完善,深化物资质量的监督和供应商资质业绩核实的标准应用,同时还要加快制定仓储配送设施的建设标准,构建一套健全完备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体制。

(二)建立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公司也在这方面及时的引入了电子商务的相关应用,逐渐形成了以ERP和ECP两个系统为主体的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强化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维体系建设,可以有效的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建立物资管理监督平台可以实现对物资供应链的在线监控和预警;建立电工电气采购的平台,可以满足直属装备制造单位自身的采购需求,进一步的挖掘市场的增值潜力,探索打造出一个“面向市场、行业、社会、国际”的公共交易平台。

(三)优化物资采购方面的管理

在电力公司推行集约化的物资管理,需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完善,它在整个电力公司的物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电力公司不断进步的态势下,对于物资管理的集约化实行,需要把采购环节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管理,通常情况下,电力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优化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电力公司的整个发展全过程来说,需要建立一套集中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业务运营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对电力物资的管理实行全过程管理,强化部门间的联系管理,形成由主导管控、部门单位间联合参与,分工明确以及上下协调的运行模式;其次,建立新的物资采购形式,分为资源的寻找和资源的采购两个环节,对传统的单一的物资采购战术进行创新优化,实现战略采购与和战术采购两者相结合的新型采购形式;第三,引进新的采购方法,例如现行的有效客户反映方法、快速响应方法、及时采购方法以及框架采购等的采购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方法的可靠性。

四、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对电力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电力公司的运行压力也在有所增加。在新形势下,电力公司实行集约化的物资管理,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充分的体现这种管理方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何永安.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策略[J].低碳世界,2014,(05):134-135.

[2]张家伟.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03):99-100.

篇(6)

关键词: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资源整合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2012401029)

产业发展已进入供应链协作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竞争,辽宁装备制造业必须具备供应链协同的战略视野,在运营上突破企业边界,通过供应链整合优化来提升客户响应能力,实现增长与盈利。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特点

辽宁装备制造业偏重型化,显现大企业主导、系列中小企业配套的“轮轴式”发展特征,其供应链涉及整机制造与经销、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物流服务等多个环节,产品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较高。整机制造商是供应链的中枢,一般规模较大、地位突出,担负着整个供应链信息交换、物流调度与系统集成的重任;相关配套企业往往依存于整机制造商,相互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此外,辽宁装备制造各行业之间存在大量共性关键技术,在工艺流程上也有一定的衔接性,企业间资源共享程度对供应链运作效率构成直接影响。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辽宁已拥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合作范围较大。在这些企业中,供应商及客户关系普遍得到重视,信息化工程已经广泛实施,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及销售商已纳入统一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一部分企业还尝试选择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外包,对促进产业供应链协同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重点装备企业都拥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具备一定研发实力,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分析设计、智能控制等领域具有的技术优势,也为装备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但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产业分工不合理、信息共享水平低、合作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产业分工不合理,供应链响应能力较差

辽宁装备产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大,受传统体制影响,多数优势企业控制着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服务的所有环节,这不仅造成了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产业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也使得生产服务型企业难以嵌入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核心突出、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增加了供应链成本,降低了供应链柔性。

(二)信息共享水平低,供应链协作效率不高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往往自建信息系统,供应链成员间多采用点对点的信息交流模式,很难做到信息实时交互、无缝集成。出于防卫性心理,一些企业还会为了自身利益向合作方隐藏一部分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牛鞭效应,降低了供应链整体效率。

(三)资源整合不力,供应链协同创新乏力

辽宁装备产业虽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但供应链企业间耦合关系多体现在产品交易上,技术和知识交流不够活跃,彼此的技术配套主要来自政府的引导组织,自身动力不足。核心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间也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合作创新严重缺失,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

三、加强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策略

供应链整合本质是沿着供应链跨组织单元的资源整合与创新。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应通过资源、流程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提高供应链绩效。

(一)整合业务流程,优化产业分工体系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要求主辅业务明确,分工配套合理。辽宁装备核心企业应将创造价值较大的核心环节纳入自身流程,而将非战略性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采用更高效率的外源发展模式,与更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分工合作的联系,带动大量中小企业的积聚和发展,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服务性企业加入,实现产业流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当然,供应链流程整合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基于价格、库存、信息、渠道等方面的组织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在成员企业间维系一个共同的愿景,建立基于契约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合理分担供应链协同带来的收益与风险。

(二)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随着供应链合作的深入,企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大量的数据交互成为必然。辽宁装备制造应推行开放型系统互联标准,增强各企业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并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JIT采购、生产和配送。同时,采取“政府干预”型的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应用,让处于不同协作层次的供应链节点都能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逐渐实现公共信息、电子政务、资金管理、科技创新等的高度集成,提升供应链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运营的经济性。

(三)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合作创新水平

装备制造业技术系统构成复杂,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和耦合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辽宁装备企业必须摒弃孤立、封闭的创新思想,积极提升外部技术获取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创新。一方面,应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促进核心企业与高从分校、科研机构广泛对接,充分利用知识交互效应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装备集团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积极获取国际领先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加速提升辽宁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体系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0(03):32-33.

[2]胡虎.供应链管理支撑产业大协作[J].人民邮电,2006(05):25.

篇(7)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增大,企业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进程中,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管理会计得到了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校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也就势在必行了。

管理会计在理念上应是将传统会计的“衡量价值”转化为“创造价值”。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EVA管理评价体系、供应链管理、责任中心制度等管理会计中所包含的管理体系与核算手段,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地制订计划,摆脱传统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经营信息为主的模式,更加侧重于对内提供经营决策有用信息,进而向创造价值进行转变。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对完善我国会计体系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体系中不算是新兴事物,但要想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会计理论作为支撑。其理论要源于实务操作,对会计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后,可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管理会计实践;并且要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从理论上进行改进和扩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论证和检验,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决策。

无论是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应用,都少不了人的推动,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同时,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认为,要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重点应该从专业技能、全局视野和个人素养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提升专业技能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其在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领会管理会计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其次,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理念,要求财务部门不单单是一个服务部门,而要成为企业决策支撑的部门之一,财务人员必须使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提升面向全局的会计视野;再次,在财务转型的新形势下,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谈判能力等“软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要跳出自身职业的短板,将财务的优势融合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如今,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的推广正在我国掀起一个。我相信,在广大会计人的努力下,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促进下,管理会计体系定能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