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6 08:3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

篇(1)

关键词:后勤服务管理;大学文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现状及不足

通常而言,高校后勤指的是为师生生活以及高校管理、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机构、人员和活动的总称。近年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后勤服展芾硖逯坡浜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所涉及领域众多,涵盖餐饮服务、师生宿舍、水电、物业、工程、公房以及安全保卫等方面。由此可见,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想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就必须对所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这主要依赖于各部门和机构间的合作与配合[1]。后勤服务管理体制落后是当前制约各部门和机构有效合作与配合最主要的因素,机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职责划分比较模糊,致使部门职责中存在同一项工作多人管理现象的出现。

2.后勤服务管理理念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理念滞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化与社会化等制度层面,而对应该肩负传承大学文化的责任认识不足。大学文化只有渗透于高校中的每个角落,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2]。显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将服务管理工作与秉承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大学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3.后勤服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通常比较烦琐,因此,日常事务的处理往往需要消耗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使得工作人员在学习上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减少了,从而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对专业技术的研究不足,对后勤社会化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全面,而主要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开展工作。

二、改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措施

1.完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构建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是实现后勤服务管理,保证大学文化传承的第一步。比如,在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中,将每一项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如卫生人员专门负责食堂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采购人员专门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及质量;而负责人主抓账目记录和材料成本控制,等等。如此一来,既可避免职责重叠,即一项工作多人管理的问题,又不会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

2.树立服务的师生价值观

价值观的树立和塑造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为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因此,树立服务师生的价值观是改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应该以传承大学文化为己任,以服务师生为核心,转变管理思维,树立起服务师生的价值观,同时以传承大学文化和服务师生为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

3.提高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文化,高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育工作,以提高后勤人员的责任心,鼓励后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辅助教学活动中。比如,后勤人员在保证好师生就餐卫生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地对教室卫生和教学设备进行检查,以帮助师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后勤维修人员要及时将师生所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为师生的生活和教研活动提供保障。

三、结语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大学文化视野下,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完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各高校完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树立服务全校师生的价值观,提高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1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餐饮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观念保持、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服务意识、饭餐质量不合理、餐饮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许多高校后勤餐饮制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制作水平,不使用便捷设备,技术含量低下,大多都是依赖厨师过去的经验,直接导致高校后勤餐饮服务运营流程不合理、工作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餐饮的公益性和投资成本的逐利性二者存在矛盾,加上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使得许多高校投资方为了扩大收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经济效益,使用不合理的食品滥竽充数,这给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忽视食品的卫生营养、食物类型单一、卫生清洁差、设备老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国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差,不利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发展。

12高校后勤餐饮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

由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盈利小,许多学校都对高校食堂进行了外包,导致高校后勤餐饮聘用的餐饮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卫生常识,有些餐饮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很少有机会进行精益化管理培训,甚至存在态度恶劣等现象,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我国后勤餐饮服务的竞争力,给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带来了不良影响。

2精益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精益化管理”又被称为“精细化管理”或者“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最初来源于日本汽车生产的管理模式,后来在人们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更新演变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谓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一种科学的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精”顾名思义就是精益求精,只投入生产所必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多余的浪费,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合格产品;“益”是指利益,即所有的社会企业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收益。有相关资料对“精益化管理”做了详细明确的阐述:“精益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本质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突破口是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品牌竞争力。”可见,将精益化管理模式与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不仅能使高校食堂运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消除无效的浪费和劳动,还可以建立健全高校餐饮管理体制,提高高校餐饮的食品安全质量,增强高校后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后勤餐饮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高校餐饮事业的发展。

3运用精益化管理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制度,增强食品安全性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过去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精益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餐饮行业可以借鉴我国上海世博会“中心厨房”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开办多种多样的小吃窗口,如:西部、南方风味、西餐、小炒、西点、快餐、大众菜肴等,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进行食品制作,确保食品在质量上和口味上都能使师生满意。其次,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精益化管理手段,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管理政策,对高校食堂饭菜进行严格的监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最后,国家还要建立相关这能部门对高校食堂进行有效的安全卫生监督,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去高校食堂进行抽样检测、明察暗访,做到有效的监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维护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

32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服务人才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是整个学校餐饮服务工作的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餐饮事业发展的快慢。可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高校餐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更新转变服务人员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其工作技能的训练,让餐饮工作人员正确理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餐饮服务人员。其次,各大高校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弹性安排,在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进行人员流动,从而减少师生在高峰期就餐排队等待的时间,确保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服务,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最后,学校同时还可以及时对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整,避免人员闲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将精细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餐饮事业的快速发展。

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18-01

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从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内涵来讲[1],就是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通过打破高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应有的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处理好上述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排除主要障碍,按照现代企业规律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既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产业、经营、融资和劳资管理的运营机制。

一、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后勤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大。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所采用,贷款机制的引入加剧了高校后勤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高校后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后勤组织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2]

(二)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

高校后勤下属单位很多,数据繁杂,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监督控制上去。同时,后勤行业跨度大,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内部财务管理,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电算化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三)明确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责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不再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功能[3]。在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经济实体;在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度为服务收费制,使后勤经济实体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通过服务、劳务收费养活自己。

(四)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在校级财务部门与后勤经济实体之间建立财务通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对于校级财务部门来说,[4]通报制度可以及时向后勤经济实体传达上级职能部门的财税政策以及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传达学校的有关决策和师生对后勤实体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等。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的需求,也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立足于具体高校实际,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搞好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

在日常工作中,后勤系统时刻都要注意加强管理,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所在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保障,助高校快速发展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高校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

(三)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学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这点决定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同时,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坚持后勤改革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教育教学。总体来讲,高校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食堂服务管理,提高饭菜质量

学生食堂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管理,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以减轻后勤部门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经营,通过微利承包、部分全额承包、全额承包等过程循序渐进做好食堂管理。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节约水电消耗,提高饭菜质量,同时还改进了服务态度,实现了学校、食堂、师生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做好校园物业管理,提高校园形象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采用聘请校工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行政成本。因此,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物业管理是可取的管理途径。

(三)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提高硬件设施

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工作仍然需要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备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自身教学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该在学年初编制好本学年应采购的设备目录,对设备的规格、型号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再交由后勤部门通过招投标形式来完成采购工作。

四、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也并非短时间能做到,需要不断的摸索着前进。但总体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海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认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152-153.

[2]邓易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风险分析和抗风险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124.

篇(4)

1 高校后勤管理原则分析

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原则。高校后勤管理的关键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其要求高校塑造管理理念和后勤文化时,创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的机制和氛围,鼓励后勤人员自觉主动做好本职工作,高度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做到合理使用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继而形成强大的人才凝聚力。二是效益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正确的目标和思想为指导,对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有限资源的作用,实现培养目标的高质量与高效率。高校后勤管理中遵循效益性原则时,必须要对时间、物、财、人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运用,为科研与教学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积极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三是目的性原则。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科研和教学,而为师生生活、科研、教学服务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宗旨,这就需要高校紧密围绕这一宗旨进行管理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思想,明确教学规律中后勤工作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2]。四是全局性原则。高校实施后勤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以工作特点、基本任务、发展目标为依据,科学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而全局性原则要求后勤管理人员从高校全局角度出发,对后勤管理对象进行把握,根据师生生活、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问题,将其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起始点,而不能局限于孤立分析管理对象各个要素。同时后勤人员必须要胸怀大局,高瞻远瞩,明确高校管理与后勤管理之间的关系,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 社会化改革下的高校后勤档案管理路径

2.1 加强制度建设

在社会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实施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时,应该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制度,使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而确保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免档案交接过程中出现缺失和遗漏等问题。对于高校后勤队伍而言,其流动性相对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档案的如实记录,时常出现前任后勤人员离开工作岗位时没有完成任内档案填写等工作,而接任后勤人员不予填写或随意填写档案,不利于提高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因此高校在加强后勤档案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制度建设工作,在制度中具体落实所有工作,严格依照制度要求实时档案的收集、形成、归档、交接等一系列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顺利实施。

2.2 做好培训工作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不只是包括保管,也涉及完善、整理、搜集等一系列工作,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再培训,定期组织职业再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常后勤部门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转的基本单位,涵盖十分广泛的内容,如教学硬件设施、汽车、维修、水电、餐饮、物资配送、基建等,导致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复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档案管理人员管理基建档案时,由于基建档案与物资配送、硬件设施、水?等其他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建筑常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科学利用所管理的档案来更好地支持后勤服务工作。另外,高校可以有组织性与计划性开展相关的进修与培训活动,加大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使其业务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高,知识结构得以更新,能够准确辨别档案信息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增强主动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意识,以此满足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要求。

2.3 加大宣传力度

档案真实记录和总结了高校的发展历程,其中涉及社会实践、技术研发、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记录,集中着社会发展的知识沉淀。但是在以往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不能全面了解《档案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档案资料的安全[4]。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工作变得更加完善和开放,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向全社会和高校负责,这就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增强自身的认知程度,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高校在日常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向教职工普及《档案法》,加大档案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后勤档案管理人员做到懂法知法,更好地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2.4 增强管理意识,优化管理方式

高校要想顺利实施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意识,尤其是工作意识与责任认知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主动管理服务的意识。当然高校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缩短档案信息的查阅时间,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从而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5]。另外,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对服务管理进行完善,适当创新管理思路,选择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如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创新服务、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思路、提高人员对管理的认知、选用先进的管理方式等。同时高校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创设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服务管理制度,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篇(5)

[关键词]后勤服务;监督考核;服务水平;质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46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以来,高校后勤建立了因地、因校的甲乙方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四川大学也是在后勤改革中采取了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后勤集团作为乙方的一种甲乙方管理模式。2016年,四川大学开始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提升一流研究型大学治理能力和建设能力”,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步伐。后勤服务是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各项工作及广大教职工及学生生活的重要保障,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后勤服务管理作为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需要切实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需要加强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考核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 学校后勤服务现状

四川大学的后勤服务主要包括四川大学望江、华西和江安校区校园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服务、绿化管理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宿舍管理服务、水电气管理服务、饮食服务和医疗服务等。随着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后勤服务的各项投入,后勤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后勤集团内部也加强了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力度,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投诉也相对减少,但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学校现有的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与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从校内师生对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看,我校后勤服务质量要满足广大教职工及学生的切实后勤保障和服务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后勤集团作为提供后勤服务的主体,应加强内部监督考核,另一方面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应强化后勤管理的甲方监管职能,加强对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考核力度,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促使高校逐步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并切实满足师生需求。

2 加强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1)乙方后勤集团要加强内部监督,主动提供各项后勤服务工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及改进措施,并积极发挥所设监督部的作用,对负责完成各项服务的具体中心和部门实施内部监督考核,进行自查、自纠。

(2)甲方后勤管理处要加大外部监督,设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岗,专职负责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的相关工作,同时学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会)、国有资产管理处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要联合组成“后勤服务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后勤各中心和部门服务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实地监督考核并采集信息。后勤管理处或监督小组要以书面形式,将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后勤集团,督促限期整改,定期复查,并对监督考核、整改及处罚等情况如实记录,纳入监督考核档案;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后勤服务情况抽样调查,如可以创新监督方式,在网络上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后勤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抽样调查结果可纳入后勤本年度考核。

(3)后勤服务对象――广大师生,也要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广泛监督,可通过书记和校长信箱、蓝色星空、校长接待日、来信来电和其他形式进行投诉与信息反馈;还可以在学校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组织,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日常监督,就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向后勤管理处进行反馈和提出建议,并定期组织学生对后勤各项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建立起三级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实施体系,有利于提高监督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另外,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拓宽监督渠道,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联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座谈会和投诉处理常规工作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机制。这样不仅扩大了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渠道,还有利于准确聚焦解决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监督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2 改革后勤服兆式鹪に闾逯苹制,签订后勤服务协议

(1)改革后勤服务项目资金预算体制机制,由原来的学校直接向后勤集团划拨经费的方式转变为以核定后的服务单价、服务面积和服务标准购买服务,这样可以使预算更加符合后勤服务实际,同时合理确定后勤集团需要交给学校的费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食堂物价平抑基金等,在达到监督与考核目的的同时,切实保障后勤正常运行。

(2)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代表学校与乙方后勤集团签订后勤服务协议,委托乙方承担校园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服务、绿化管理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宿舍管理服务和水电气管理服务等主要后勤服务项目,协议应包括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体范围、服务内容及标准等内容,这样有利于依据协议进行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与考核。

2.3 建立遵循后勤服务工作规律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

根据后勤服务项目的不同分工,制定分类别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对具体监督考核办法进行遵循工作规律的细化,以适应不同的后勤服务项目实际情况,比如宿舍管理、食堂饮食服务、校园环卫、绿化和大楼物业服务、校医院医疗服务和水电气管理等服务项目各有不同,其具体监督考核内容和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分类别的监督考核办法需要根据其工作性质、工作任务的不同,确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服务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实行全面监督和有效考核,坚持重点突出、多方参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开民主和奖励处罚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后勤服务量化考核与目标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并结合四川大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后勤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后勤管理处已根据后勤集团下属中心的后勤服务的不同分工和工作规律制定了《四川大学后勤经营性商铺监管办法(试行)》《四川大学学生食堂饮食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四川大学后勤服务项目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包括四川大学后勤学生宿舍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四川大学后勤水电气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和四川大学后勤校园环卫、绿化、大楼物业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和《四川大学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办法(试行)》。这些监督考核办法给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提供了确切的依据,有利于推动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同时后勤服务的各个项目都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办法,全面覆盖,形成遵循后勤服务工作规律的监督考核制度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正常、有序运行。

3 结 语

通过文中的措施加强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考核,有助于对后勤服务各项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在乙方后勤集团内部监督之外加强外部监督,进行多层级、全方位的监督,有利于获取全面的、真实的信息,并根据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后勤服务协议和质量监督考核办法进行监督考核,发现问题与不足,总结经验,并以此为依据为后勤服务工作的改进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建议,建立有效反馈机制,监督考核与奖励处罚相结合,督促乙方后勤集团有效预防与制止服务质量下降等行为,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以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学慧,林知,谭杜守,等.构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6).

[2]卢燕,冯梅.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探索――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1).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校;后勤

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在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目标的指导下,通过服务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成。它既合理兼顾和保持校园文化的氛围、管理规范、传播、和育人功能,还要追求实体企业文化的人文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团队协作观念。

通俗的讲,就是后勤企业的员工都必须明白如何行动才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而且都自发地这样做,对自己生活工作的企业有一种眷恋感和依附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一种为企业工作,同时企业会为每位员工带来幸福感的思维,员工会在潜意识里会产生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准绳来约束自己。

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造成的后勤企业经营动力不足,与高校其他行政部门没有实质性区别,员工等更要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后勤实体作为学校的保障部门,根据总体规划,按指示办事,缺乏创新,还是以“事业单位”的思维操作运行。

高校后勤企业实施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企业更加协调、稳定,将对后勤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后勤企业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有必要建设起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且适合教职工和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服务中必须有文化因素作为思想支柱,为高校后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高校后勤企业只有即时掌握自身所处市场环境,研究特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不至处于被动地位。

高校后勤企业要时刻明确对其服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以承担教职工和学生后勤工作为首要任务兼顾良性盈利,需要有正确的企业文化辅佐企业向前发展。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转变全体员工的观念,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言行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和体系,也是造成这种结构和体系的观念,也是规章制度所显示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既是凝结在产品服务中的质量意识,也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办法和所体现的处世哲学。

3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3.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强化以人为中心

这由于人是文化生成与继承传播的第一要素而决定的。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侧重于对人的充分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形成一致的奋斗目标,使人凝结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3.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要注重表里如一,不搞形式主义

文化要通过企业员工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导致表里不一致的现象产生。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使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目标教育,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3.3 个异性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注重个异性

文化本来就是在企业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3.4 高校后勤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具有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最终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也被称为文化战略。

4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应把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生产经营的首要位置。

4.1 领导者、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者的表率的重要性有如一支队伍的旗帜,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的目标、精神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需让员工知道、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凝聚员工感情,共同建设高校后勤企业特色文化。

4.2 确立目标并做好宣传工作

企业的战略目标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的方向,要让员工的使命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员工才会自觉地为实现这种目标而团结奋斗。每个高校都有其意义深远的校训,企业也可以制定能表达文化核心内涵的口号、广告词等,在直观上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对顾客、对社会的责任感。

4.3 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

服务水准起点高,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加强后勤“硬件”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企业全方位对环境和配套服务和设施等的优化,建立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的感染作用,硬件设施的改善带来的优质的服务将赢得师生的信任和支持。高效、优质的服务对后勤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后勤服务管理、后勤服务方法改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是提高高校后勤企业服务品质,保证和提高后勤企业服务质量的唯一出路。

4.4 积极开展后勤企业文化创新

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4.5 实现服务理念方式的创新

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最终目标,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创新求变需要时间的磨砺,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积极创建立体、灵活的经营服务理念、管理制度、发展战略,高校后勤企业要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去适应日益表现出的管理人性化、运行灵活化、文化多元化的校园总体环境。

总之,实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工程的建设,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企业健康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又可将其视为一项需要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结合而不断研究的课题。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冯凤麟.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J].现代企业,2005,(5).

[2]刘清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培育[J].学习月刊,2006,(6).

[3]杨以勤.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3).

[4]相井成.论如何发挥经营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07,(5).

篇(7)

关键词:德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启示

德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Deutsehes Studentenwerk(简称DSW)的前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成立的,它是在缓解大学生生活困难为宗旨,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经过近80年的变化和发展,已经成为独立于大学的教学功能之外,为在校大学生专门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务、社会和文化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和管理,也兼有现代的某些经济企业。在德国有65个DSW,照顾约1.8万大学生,相当于一个中型甚至大型经济企业。

德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教与学的自由”、“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原则。从那时起,在大学,科学研究与学术自由成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大学教师(教授)开始从事自己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学术研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分身乏术,甚至无暇顾及。在客观上,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学术事务中分离出来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管理特点和模式

(1)管理特点

独立性:根据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有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服务中心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在管理体制、人事安排、经营活动、经费渠道等方面都独立于各高校。

垄断性:大学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在有大学的城市,一般一个城市只设立一个。目前全德有236所高校,而大学生服务中心只有65个。

服务性:大学生服务中心内部运行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完全是为大学生生活服务的,缺口部分都由政府给予补贴。

(2)管理模式

一座城一个中心。关于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服务中心——德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立机构,中心的使命:为学生提供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为学生的孩子提供幼儿园,管理国家资助学生的各种经费,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专项研究。这是负责大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推进“一个城市、一个中心、辐射学院和大学,”不管有多少学生或学校,一个城市只建立了一个服务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其性质是公益性质。社会团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学生由州政府服务中心获委任。

后勤社会化。高校的后勤问题一般由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承担。他们通常以合同、租赁或完全免费的形式参与,这些企业成为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和管理的主力军。在德国,高校一般是不能垄断后勤事务的。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食宿、工作、就业、文化活动、心理、法律、专业、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免费辅导。在学校里面是没有高大墙壁和学生宿舍的,学生可以选择他们适合与喜欢的学生公寓。大学生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主要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还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原则,这样依法经营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为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多元的就业指导。德国的就业指导系统是多种社会资源高效、合理、有序的整合。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和私人的咨询机构参与。学院开设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对学生的职前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社会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相契合。德国规定,企业必须注册在该地区参与行业协会的活动,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学生自治化。德国学生的高度自治化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上。德国的高校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互动式参与,并且对毕业时间没有限制,学生在课程的安排和毕业时间上,都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专门有学生组织来负责学习方面的信息提供,高年级的同学会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在德国,高校最高的权力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为学院的理事会最高权力,代表学生利益拥有一定的比例,此外,作为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的学生议会,财务权力和教学管理的相应权利与学校的关系完全平等。学生联合委员会管理着对内和对外的学生事务,学生不再是学校管理的旁观者,在学校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校园改变了原来的状态,如大学生数量突然扩张,新生素质的降低,稀缺的大学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的需要等。学生自己承担部分学费与大学生就业的不断市场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成为 “消费者”,原先的学校内部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正迈向新的关系的调节和形成。学生成为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为此,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改。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不动,改革难动”,这是许多主管后勤校长在讲述建设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发出的呼声。这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政府的支持不够、执行的政策不到位,改革确实是很难推动,是难以深化。在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借鉴德国模式,在资金方面,应根据现有财务资源的后勤服务实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给予一定的补贴,特别是在改革初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国家财政教育资助,毕竟是有限的,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确立法人地位

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拥有突出的法律地位,建立联邦立法,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中心”的经济独立性和经营自,有权管理这个“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制定,它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国高校后勤分离出来,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已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为了确保后勤服务实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法律地位的实体物流服务,这是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

3.从“管理”到“服务”的观念转变

在以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学生事务管理应该以“服务促发展”。 学生事务工作方式和内容从“管理学生”到“管理学生事务”的转变。新世纪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再是以操纵学生,束缚学生的旧思维方式和手段,广大的学生事务管理者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有很强自主性,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用高效、满意、合适的服务来促进学生全能的发展,这才是如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基本的理念。对于我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迫切需要更多国际前沿理论的指导来完善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4.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中国的社会服务行业没有能力承担所有高校后勤服务。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经验,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社会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德国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步到位或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后勤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推向的社会。第二,引进和推出一些服务项目,学校有困难,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引进或推出。第三,学校内部社会化,这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模式。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由后勤发展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系统的人力、材料、设施、设备均具备雄厚的实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是服务性行业还不是很发达,也没有能力来承担所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作用。当然,这三种模式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楚,可以是交互式的发生。然而,无论何种模式的实施应该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和运营。

参考文献

[1] 黄达明.德国大学生后期事务管理中心的 运行机制[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6(06).

[2] 姜玉峰.德奥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及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06).

[3] 张金山.德国大学生后勤管理的见闻与思 考[J].杭州大学学报,1995,(06).

[4] 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 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5] 赵淑梅.德国高校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对 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