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6:4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创新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着力点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受教育者的智力存储和思维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和能力[1]。高校办学的目的决不是要使学生成为“书厨”,成为知识的“匣子”,成为只会沿着线性思维单纯寻找因果关系的模仿沿袭者,而是要应用、要创新、要不断地形成新的观念,产生新的东西,实现新的飞跃。因此,高校创新教育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展开,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获得扎实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而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充分运用大脑智慧,凭借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立足于科技前沿[2],不断开拓创新。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是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互通的,李岚清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次会议上,告诫中国的大学师生不要只“精于科学,荒于人文”。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是时代潮流与历史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创新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培养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实精神、崇真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等,由此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才。
二、抓住关键——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创新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实现创新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素质和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激励自己努力追求新知,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要求教师通晓创新的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要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要求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现创新教育还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原始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对探求未知、寻求真理有着较强烈的兴趣和追求,这正是需要大学创新教育者去呵护、开掘和发展的。因此,高校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管理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我优势和潜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强固基础——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培养模式的主体而言,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二者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却不能互相取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
课堂教学是筑牢学生创新能力根基的最重要的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关键又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活化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宜道式讲授法,引人体现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过程的“发现式”教学方法,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必须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氛围,留出“时间空白”,在课堂教学中不把学生紧紧束缚在过去和现在之中,不用现实去锁定学生的思维,不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客体,而是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地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完善自身、形成个性特质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创新教育的真谛。
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实践。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相关的创新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仍是书本理论,而将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环节,以验证理论为主,对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言,实践教学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因此,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者并重,大学的实践教学要像课堂教学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1],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启迪,产生智慧,进发创新的灵感。
四、构筑平台——加强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
创新教育的软环境包括校园精神、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等,应该体现出宽松和谐、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等特点。从校园精神来说,必须具有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追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建设推崇创新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创新教育的合力效应;从学术环境来说,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搭建多学科相互融汇、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形成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的氛围;从管理环境来说,关键在于尊重人的主体性,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形成有利于调动师生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创新教育硬环境的建设是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是师生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基础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上。近年来硬环境建设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得到较为充分的重视,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效益,力求让学校的物质资源充满着创新的智慧和功能。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目标,面对这项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努力实现传统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创新,现代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在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美术教学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思想,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需求,创建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且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想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其实就是学生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流畅性与敏感性等等。如在学生进行写生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眼、脑与手的结合,就是将观察力、想象力与绘画进行有机融合,不论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三色调还是在彩色写生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等,每一种画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变化与趋势,所以就利用这一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创作课中就是培养学生与检阅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创作思维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是可以利用命题式创作与自身所熟悉的素材进行的创作,不论是哪种美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的一个途径。
(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要保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绘画与制作赏析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时,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更新与拓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与技巧上的训练时,要开阔教学模式与风格,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能力
美术教学的成果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美术作品。而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又离不开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又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将形形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美术中,就要用到多种的造型手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新的绘画材料时,要加以创造性的处理。用科学的态度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观点,以及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审美发展,根据形式多样与健康向上的原则进行编排,加强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
(二)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相对难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美术活动中,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体验,提供自由尝试与表现自我的舞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展个性。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多种渠道,而美术教学的变革就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进行规划设计的,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教与学的界限十分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两者是分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确立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学评价手段
遵循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创造性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美术教学作为一个感性与个性较为突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难以有一个统一而又简单的评价标准。就目前来说,应该要将“创新性”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练习,尽可能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最终达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坚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订出全新的教学评价指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
关键词: 高校 创新教育 考试改革
一、创新教育背景下,实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考试改革是建立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大脑记住多少知识。记住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考试存在目的错位现象,不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效率高,公平公正,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的有效手段。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考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考试内容上,命题不够合理、考试客观题比重过大;在考试方式上,仍停留在纸笔考试上,形式过于单一;在考试评价上,主要还是手工操作,自由裁量,方法陈旧,技术落后,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无法保证创新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对于有的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应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一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结果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谈到考试就心惊肉跳。教师则是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考试总结和分析流于形式。考试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主动性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模式的不合理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进行考试改革,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因为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只有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才能推动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说,考试改革关系到考风、学风、校风的培育,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改革考试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2.考试改革是促使高校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的有力措施。
真正系统全面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应是主阵地,这是由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创新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言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是‘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1]靠什么推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认为,改革考试,建立创新教育的考试系统是一个有力措施。从消极的方面看,教学各个环节——为什么教(目的)、教什么(教材和内容)、如何教(教法)等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需要用创新教育的考试来检验和修正;从积极的方面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考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改革,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是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从创新教育目标的转化到创新教育行为的调整,考试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实施考试改革的有效途径
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其消极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认为考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考试管理等方面。
1.推进以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为主的考试整体改革。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对创造型、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迅速增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单一笔试的考试已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应当根据不同科类考试的实际需要,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式,改变过去笔试成绩比重过大,甚至完全以笔试为主的方式,增加口试、开卷、半开卷、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实践操作、专题讨论等形式,形成制度,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做到考试方式采取多种考试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素质,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了使考试能够深入、准确、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质,考试的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合理安排知识、能力、素质在考试中的权重。
2.建立支持考试改革的配套制度。
考试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制度改革,作为推行创新教育的一个环节,考试改革的实现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思想意识,若不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地位,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教学改革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就不可能与当今现代化潮流相适应。其次,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是知识性的,考试内容就不可能是智能性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再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效果的强弱,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要培养智能型人才就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2]因此,教学方法是制约考试的内容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规范包括考试在内的教学过程的活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已几经改革,但其中仍有不少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部分。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行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因此,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最后,调整和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规定。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积极者的投入必然大量增加。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和鼓励改革的精神,考核中对改革者的工作量必须予以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对改革者付出的劳动应当予以体现。
三、推进考试改革防止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实行全方位考试改革,有利于教风、学风的真正改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考试改革的推进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长、要求高,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做到全校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抓落实,严管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同时,要防止在考试改革过程中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1.全面否定传统考试制度,搞“一刀切”。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明显暴露了它的弊端,即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和考试形式单一化等。那么,我们是否因此而全盘否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考试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客观的评价,起到竞争和激励作用。在应试教育中,主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更要测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使考试成绩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创新教育中包含储备知识能力的测评。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传统考试制度全面否定,而是应致力于对传统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在改革知识测评方法的同时,重点改革能力与素质的测评方法,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片面强调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整体考试改革。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全面推动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即对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高校考试改革的关键是要认真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过去,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考试形式的改革,即“怎么考”这个问题上,认为考试形式单一是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因,导致以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了整体考试改革,忽视了考试内容即“考什么”的问题的研究,这样的改革,同样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3]考试改革应把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融汇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考”一体化设计,通过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教中学,学中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培养。
总而言之,考试改革离不开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观念的根本变革,离不开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的改革。考试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各高校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与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建立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的、规范化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1997(5):28.
创新教育理念是推动高校学术、教学与管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体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推动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体制、策略和实践体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关洪海著的《高校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研析》(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互联网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该书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理念,科学建构了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发现、分析并解决当前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该书共包括6章的内容:第1章概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包括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质、内容、意义和价值,构筑了高校教育管理与创新实践的基础理论体系;第2章论述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创新改革的重难点,在高度重视信息化、大数据创新的前提下,探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第3章解析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具体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问题及对应的解决策略;第4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改革创新,列举了辅导员立德树人理念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等实际案例;第5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第6章论述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数据化发展策略,包括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队伍建设、技术引进升级等。可见,该书始终站在互联网背景下来探讨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并运用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常规、勇于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研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更能够积极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客观需求。反映到实践中,要想真正推进创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渗透,高校教育管理须从制度改革的角度对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人才队伍建设、教材研发、实践创新平台等提供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让创新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尊重与落实,鼓励创新,推进创新,另一方面让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处于规范有序的体制环境中,有序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第二,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地推进管理技术、手段与系统的引进、升级与创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品质。不仅如此,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帮助高校教育管理建设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教务管理平台等,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获取学生生活、学习、实践方面的实时数据,学生也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共享实时的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资源。总而言之,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既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更便捷、更民主的路径与方案。
第三,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对高校教育管理产学研的合作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校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将有效强化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意识、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多地向内、向外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与发展策略。也就是说,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将更进一步联结市场,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的合力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发展,优化高校教育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策略,进而在高校、政府、企业的管理互动中,建构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教育管理能够真正造福于现代化创新型产业的建设和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最大化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1高校管理者改变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动总是由意识支配的。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恰恰是综合素质最恰当的体现。加强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能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当前的很多高校在教学理念上仍然没有摆脱以往的以学术为重的倾向,没有将培养兼有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当下的培养目标。通过正确的培养和引导,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挑战。当前,应该认识到,专业教育的产生与学科分化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认识到单纯的专业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存,已然不适应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潮流了。在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中,只有那些具备足够的能力,有学识、有修养、有见地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恰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
2强调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尚没有高校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当中。很多高校甚至认为创新教育是“编外人员”,应该属于学生的业余爱好,而专业教育才是学生的主业,这种想法当然是错的,是不应该有的,这种错误的倾向也会反过来让学生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和认知,认为创新并不重要,进而自身创新能力的挖掘就受到了限制。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则更为重大。作为新兴课程,创新教育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当前没有一个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支撑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建立正确的、与时代接轨的教育体制机制,认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3改革课程体系使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事实上,学生应该一进校门就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的规划一定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理念的直接承担者,对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校的行动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改革整个课程体系使之适应两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具体实践上,应该从结构和课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在专业教学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专业能力,让两相互补,共同承担起课程体系改革的重担。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综合课程,在各个学科之间寻找交叉点,帮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和专业教育的学习,应该定时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感受和成长。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如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施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只有具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驾轻就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在认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而应该将之统一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当中去,让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专门化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不可少。从当前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将创新教育的任务交给校内学生组织和团委来完成,并不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这种状况并没有为校园创新的主体提供可供成长的丰沃土壤,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走访中发现,很多高年级的大学生很多都在低年级的时候有过创新和创业的想法,很多点子在现在来看依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在实践操作上并不能获得来自学校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支持,因此很多创新和创业的想法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遗憾。
5重视实践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作为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将是他们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更多的来自于实践其创新想法,并在其中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多时候,当在讨论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在创新与创业融合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令两者统一于实践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举办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大赛,针对不同学科的实际,学生设计制作这种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实践起来,以此来得到专业和创新的双重锻炼。同时,还可以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竞赛中出现的一些很好的项目和想法搭建实施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优惠条件,例如帮助学生办理无息贷款,给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保研的机会等,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6结语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职院教育管理
一、创新高职教育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创新高职教育管理背景下,深入推进当代高职教育万众创新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奔向小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能型技术人才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需,然而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还是受以往观念的影响,教学方式较落后,要想培育高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所以,我国高职教育管理需进行创新改革,加强对高职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更是以后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前提
要使我国教育管理系统整体实现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创新就是发展的前提。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理念,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跟随时展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思想理念是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指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创新教育推翻以往的教学思想理念,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路进行引导,更好地为学生输送知识的血液。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对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作用。
(二)创新教育理念有助于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以培育高能型人才为准则,教育管理的核心应是学生,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当下时展非常迅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很难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应反省自身,摒弃落后、不合理的教学管理方式,积极运用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当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运用创新教育理念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相辅相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单单应用创新教育理念,不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际情况,并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理念的价值。如果高职院校国际化,那么就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与高职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很多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新的知识而提出来的,它的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知识教授更加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三、创新高职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思想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改革创新教育。虽然教育管理的创新工作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很大进步,教育思想理念缺乏统一,教育素质并未有明显提高,导致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危机感,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上要改变思想观念。
(二)缺乏合理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创新改革的重要信息,它是实现高职教育文化信息价值的主体。所以,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缺乏整理规划,长时间会影响资源混乱,导致人员信息的流失,为此要为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强对团队骨干的合理整合,并进行人才培养。
(三)缺乏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创新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是改革发展的方向,所谓管理就是一种手段或是一种决策,然而目前对教育管理没有计划性,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引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
(四)缺乏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当前,我国缺乏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和歧视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资质普遍偏低。由于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有一些偏见,轻视高职教育,且有的学生报考高职学校多为分数不够上本科院校的无奈之选,还有的学生将高职学校作为专升本的跳板。
(五)缺乏设置合理专业
专业设置不仅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还能够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但就目前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足,对于社会各个行业中对人才的需求把握不准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于追求社会热点专业,对于社会用人条件及职业资格条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研,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点。部分高职院校并不能对准确定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目标过于宽泛、过于高远和过于狭窄的问题,不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高职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统一思想的创新意识
随着时展的快速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创新。因此,高职院校的在职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创新改革,废除以往的传统式、封闭式教学管理,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和教育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创新理念和思想意识观点深入高职院校师生,同时和专业相符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培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二)培养创新教育团队
高职院校教职人员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领导者,高职院校培育高能型人才与学校的教职人员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要组建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师骨干队伍。高职院校应多多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保障。
(三)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当前,从宏观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学院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对其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技能的培养仍然不足。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改善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实际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原本学院的课程建设。第一,高职学院应对学校原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增加专业实操课的课时。其次,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革,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教材,把新技术、现代科技融入课程,摒弃以往教学注重理论的教育方法,把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最后,高职院校要对学校课程进行归化,把相关的专业课程合并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连贯性。
(五)加大力度进行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通过自筹自建、学校与学校联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就业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校;健美操教学;实践方法
新课程改革使高校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怎样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创新教育能够培养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
1创新教育的含义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教师在教学中习惯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而传统教学中讲求以教师为主体、“一刀切”模式,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制约,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成绩较低、教师教学效果平平。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落实,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教育形式,倡导教师积极应用创新教育,摆脱传统教学制约、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性作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满足以上条件时,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将会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教学效率也得以提升。健美操教学融入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不断地引导学生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自身也要对教学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答疑解惑,但并非是将问题答案直接讲解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中的教学理念。高校学生中学生逻辑思维、思想意识逐渐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定义,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反之,如果教学中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健美操学习将会是一种学习负担。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动作掌握,重复练习,以学生成绩为衡量;而创新教育背景下,与传统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创新教学中主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特点所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并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习信心,当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后学生自然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而这也正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
2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参与性不高
健美操是一项受欢迎的、普及性强的、集舞蹈、音乐、健身等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包含多种类型,如搏击操、拉丁健美操等多种类型。如果将其应用在教学中,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健美操分为不同的课程,实行分层教学,而实际教学情况却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健美操都被划分为健美操教学中,由此一来,使得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思想认知偏差,对健美操缺少本质性理解,在教学中缺少参与性。此外,受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体育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没有较高的地位,进而造成教学管理的松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交给学生舞蹈动作,较为形式化,使得学生对健美操教学也没有较高的重视,进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想要提升健美操教学效率,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才能使健美操得到重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2.2创新教育融入健美操教学受到限制
教育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阶段,虽然注重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等,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视竞技类教学项目,健美操教学只是体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这样学科划分使得健美操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首先教师进行动作教学,教师将动作分为几个节拍,然后学生重复教师动作;最后教师对某个有难度动作进行简单的讲解、对学生动作不到位进行纠正。教学形式固定化,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竞技类教学中较为适合,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显得过于僵硬,缺少教学灵活性。并且在动作掌握上,如果教师不对动作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对动作掌握就会模糊化,进而不能对健美操学习有准确的定位,使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融入受到限制。
2.3缺少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后,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同时教师也能在评价中不断地总结,进而完善教学。体育竞技类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客观的认知,并且教师在评价中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而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学缺少有效评价,使得在健美操考试中较为形式化,学生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对教学没有起到推动性效果。
3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策略
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技巧,使教学变得更有灵活性,更具有生机。接下来笔者将创新教育的应用方法划分为几点,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培养方法上分析。
3.1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性
兴趣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人不断进步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健美操练习中。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究其原因是健美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无味,进而造成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所以,创新教育的融入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具有生机、激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走进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当有学生的参与性被带动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产生联动效应,带动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参与性,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在国外已达到普及,效果显著,并且据调查显示,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究其原因,在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挥,当学生体验到健美操所带来的乐趣,才能投入其中,并且有效地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主动研究动作技巧,让学生爱上健美操、主动学习。
3.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文化课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当下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无疑是一次教学模式的突破,并且经过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学生分组性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共同练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4~6名学生分为1组,合作练习。在合作练习中,小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纠正动作,共同进步。
4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
4.1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健美操具有增强身体素质、形式丰富、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中能够简化学生学习难度,同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习效率,便于学生对健美操的理解;应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后,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健美操编排,在编排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健美操理解,同时提升健美操水平。由此可见,健美操能够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4.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学生能够感受到健美操所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在动作编排中能体会到健美操学习的重要性;得到教师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提高。
5结语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对教学起到推动性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还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以为教学奠定基础。笔者分别从创新教育含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和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4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军.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2]杨洋.实用理论视角下高校健美操公共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9):125-126.
[3]刘杉杉.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普通艺术素质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24,26.
[4]姜艳红.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健美操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J].科技展望,2016(23):354.
[5]王顺熙.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健美操专修课中的实践应用[J].运动,2016(1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