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块链与网络安全

区块链与网络安全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1 15:5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块链与网络安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块链与网络安全

篇(1)

【关键词】 区块链 加密货币 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物流

1.引言

在Gartner公布的《Gartner2016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区块链”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技术板块处于接近曲线顶点的位置,是个备受期望的新兴技术。有人说,16年是区块链的元年,17年是区块链的落地年。关于区块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根据区块链的发展进程进行理解。区块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1.0可以理解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公布式交易账簿的区块链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块链可以看做一个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区块链2.0是指资产数字化加智能合约,与1.0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与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区块链3.0是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认知计算,将区块链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等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

2.区块链的优劣势

2.1 区块链的优势

2.11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以往的信息系统中,为了防止数据被篡改,都是靠多层设防来控制访问。如果想进入数据库,必须进行身份认证、识别权限等过程,而且该过程将会留下痕迹。这种传统的保证数据安全的思路与银行将金库埋在地下深入类似。但是传统信息系统下的整个业务网络依赖于一个或几个中心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包括欺诈、网络攻击或错误,都会导致整个业务网络是出现问题,使得整个业务网络较为脆弱。

区块链对数据的保护则是另一种思路,即这些数据对每个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没有所谓的中心。区块链的原理是基于共识算法与密码学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使用密码算法确保网络上的参与者仅仅可以看到和他们相关的账本内容,交易是安全带、授权的和验证的。如果想要篡改数据,不是攻击中心数据库即可,而是必须“串谋”大多数节点,几乎没有可能。

2.12 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账本,在交易时各自更改,所以各方都产生了协调各参与方而带来额外的工作。此外,为了解决各方的信任问题,常常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各方都要支付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用,成本较高。

区块链架构使每一个商业网络的参与方都有一个共享的账本,当交易发生时,通过点对点的复制改变所有账本。去除了信任化,不必借助中介或对业务“合同”重复处理,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2.13 高可用性

区块链系统是每个节点都在实体的操作与控制下维护一整个副本,再基于共识算法使数据保持一致的活性系统。在这样的活性系统下,单个节点遭到黑客攻击、硬件出现故障、软件发生错误或网络遇到问题等情况均不会影响其他节点,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该节点要想再投入工作,只需要排除故障、同步数据即可。此外,由于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一些节点可以下线进行系统的例行维修。这些都是区块链高可用性的体现。

2.14 自动化

区块链的自动化是指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完成,还有可信度高、透明、实时、强制的优点。智能合约是与区块链1.0最大的差别,即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以往智能合约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运行环境,即支持可信代码的运行,故无法自动执行,但区K链的出现让智能合约不再只是一个构想。结合资产数字化与智能合约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描述许多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从而将区块链应用到各个领域。

2.2 区块链的劣势

2.21 隐私保护不强

传统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隐私保护通常是由中心来进行的,但是在区块链中,所有的数据对于所有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透明的。现在区块链对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是匿名,即只可以看到交易的信息,但看不到是现实中的哪个人进行的交易。该方案对于一些领域可以解决隐私问题,如比特币,但是区块链必将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而对于一些需要实名的领域,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适用。同态加密等新型密码学的思想或许可以解决区块链的隐私保护问题。

2.22 耗费大量资源

区块链耗费大量资源主要体现全网算力和网络宽带两个方面。由于区块链是各节点都可以记账,然后再选择记的最快最好的帐,所以全网的算力不是类似于云计算的协同合作。每次只选择一个节点的记账成果,那么其他节点的运算就失去作用,被浪费。东北一家有2500台矿机的挖矿厂每月电费达40万元。另外,区块链在运算时需要耗费大量宽带资源,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性能瘫痪。

2.23 升级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修复时只需要先暂停运行进行集中升级即可,而区块链的升级机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同,即区块链无法关闭系统来进行集中升级。现在的主要解决方案有软、硬分叉升级机制,但是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完善。或许稍稍弱化“去中心”或实行多中心可以帮助解决该问题。

2.24 技术难操作

区块链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从理解理念,到接受认同区块链,再到实际运用区块链技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此外,互联网是区块链的基础,目前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对于不熟悉网络安全知识的用户而言,即使将加密算法、共识算法作为黑箱的一部分,应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外包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因此,区块链自身的复杂性可能会让一些企业望而生畏,选择保持原有的系统。

3.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趋势

3.1 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

我国物流现在还存在着快递丢失、错领误领、快递员冒快递、信息泄露、信息难以追溯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出发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并且不可篡改,从而确保信息的可跟踪性。比如对于多式联运,业务要经过多次中转,故信息很容易缺失。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各个参与方共享完整的信息,且易追溯和问责。对于快递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顾客签收行为的可验证性,从而避免错领误领、快递员冒领的现象发生。

3.2 产品的防伪追溯

区块链可以完整记录产品整个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采购、运输、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售后等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来自哪里、由谁运输、在哪里生产和加工、什么公司进行配送、在哪里销售及谁负责售后等信息,可以快速、清楚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且具有不可抵赖性,从而精准、快速问责。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品被伪造,有利于打假,保证消费者和各方利益。

3.3 实现智能化运输

目前欧洲已经有地方利用区块链、借助集装箱尝试实现智能化运输,即把集装箱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区块链的存储解决方案会自动决定集装箱的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还可以对以往的运输经验进行分析,不断更新路线和日程设计技能,使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收货人来说,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货物从出发到目的地全过程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随时修改优化货物运输的日程安排。

3.4 替代港航EDI的应用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采购方、销售方、承运人、港口及海关等众多主体,有十几种业务单证,极为繁琐和复杂。现在各国都是由EDI服务商来专门负责数据的整合与交换,由于只有EDI服务商一个中心,因此存在着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此外,由于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格式,造成了现在数据标准与格式混杂的复杂局面。有着“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点的区块链可以取代EDI服务商的应用,使其不再是中心。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共享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可以用统一的格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从而节约成本和高效交换数据。当某环节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精准问责。

3.5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授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我国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交易流程不够透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瓶颈,而区块链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交易流程和数据的准确记录,且不可篡改,实现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区块链使得所有数据透明公开化也打消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交易数据的可信度的疑虑,从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

对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区块链应用在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来实现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识别的智能化,从而减少信用评级和信息核实的难度。

此外,现在我国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预付款融资”和“存款融资”的在押品管理难度较大,即使安排“巡核员”也不能保证在押品确实在押。银行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资产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清楚、准确地掌握在押品的实时状态,减少风险和成本。

4.结论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理念,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的特征,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的一切体系。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区块链技术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高可用性、自动化,智能化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也有着隐私保护不强、耗费大量资源、升级机制不完善和技术难操作的劣势。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大多应用在金融领域,其他领域还在展望和探索阶段。可以预测到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会有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产品的防伪追溯、实现智能化运输、替代港航EDI的应用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的应用,值得期待,但是要真正落实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林.区块链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6(17):39-40.

[2] 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3] 梅海涛,刘洁.区块链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J].电信科学,2016,32(11):134-138.

[4] Y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2):19-21.

[5] 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ActaAutomaticaSinica,2016,42(4):481-494.

[6] 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192-195.

[7] 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49-51.

[8] 李岩溪.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代收款解决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3):60-60.

[9] 一冰,.区块链技术,中国物流需要吗?[J].中国储运,2016(11):56-57.

[10] 徐凯.区块链技术在港口与航运领域的应用趋势研究[J].港口经济,2016(12):5-8.

[11] 赵刚.区块链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J].中国储运,2016(11):58-59.

[12] 吴思进.区块链将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中国储运,2016(11):58-58.

[13] 孙杰贤.共享经济与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4):15-15.

篇(2)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会计领域;机遇;挑战

现阶段,相关财务人员有必要研究和了解区块链技术对会计领域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以全面提升价值信息管理效率和会计数据安全性,有侧重地进行区块链技术的优化与改进。结合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目的,全面优化会计领域的运行方式和模式,引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系统和软件。另外,还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行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地根据决策规划、目标制定、制度推行,做出合理的推论和预测。掌握区块链技术的整体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积极进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全面构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全新会计领域管理系统。以确保会计领域能更好地应对由区块链技术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和冲击。

一、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在会计领域引入了区块链技术之后,会计记账规则发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而将其和传统的会计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也能实现自动披露财务报告,并有效地解决重复支付的问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使会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它不仅能防篡改,还能完善现有的纠错机制。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实时更新的特质,能加速会计活动的革新,使企业通过自我检验的方式,确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从而使企业更快地进入具有客观、独立、公平特性的自审计时代。且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之下,企业在会计领域投入的资金成本大幅地缩减,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需要深入研究,且具有较强推广性和价值性的数据分析、职业判断等会计工作。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能有效地实现远距离传递和信息共享,其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能有效地降低由于频繁传递而导致的信息缺失和数据延迟的现象,有利于加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财务共享中心和会计体系的建立进程。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会计领域的局限,会计工作也需要面临更高的网络安全风险。通常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存在51%算力攻击现象,在去中心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网超过51%的节点攻击速度和节点算力的情况下,受区块链技术保护的信息,可能面临着伪造和篡改。这将会极大程度增加会计领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系数。且区块链技术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特性,在实际的应用与推广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和运行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在区块链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普及之后,现有会计行业人员的能力、素养、水平,将无法满足现实的会计领域工作需求。而在此情形之下,若相关人员不能及时做出改变和提升,不仅难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还有可能面临着相对较高的失业危机。而在区块链技术的推行和影响下,以往的制度和规则将不再适用。若政府、企业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将会对区块链技术和会计领域的协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二、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当下,企业需把握区块链技术会计领域发展机遇和契机,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有效提升其会计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信息素养。全面加强对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发,将区块链技术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通过线上培训、远程教学、信息技术模拟等方式,引导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实训,使其更好地将区块链技术转化为自身的会计能力和素养。这样不仅能全面加强优秀的会计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能确保在短期内相关的会计人员不会被大规模地取缔和淘汰。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之下,无论是对哪个行业而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都是全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的关键所在。因此,会计领域必须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在追求透明、高效、公平的情况之下,对原有的会计传统结构进行调整,以区块链技术为媒介,冲破发展的局限和禁锢,借助去中心化手段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决策风险。全面坚持公开、透明,也能通过合理利用去中心数据库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以降低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和损失。也可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的特殊属性,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进行公开,以避免出现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现象。另外,也可以从报告、记录、计量、确认等不同层面入手,根据会计领域的具体需求建立分布式账本,通过优化系统功能的方式,将相关人员所填写的会计信息录入到统一的数据库当中,以此作为特殊的账簿。相关人员也可以根据会计领域的具体要求和需求,有效地对区块链数据库进行优化设计,在其中分别设置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网络层、数据层,科学进行代码和运行方式的选择,借助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功能,对相关的会计领域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和管理。由参与会计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员对其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核实,确保其精准、科学、无误,再通过网络渠道到新构建的不同区块链当中。为了降低篡改现象的出现,可对不同节点录入数据的人员具体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排序和排练。为提升其安全等级和运行稳定性,还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相联合,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密钥和权限认证的方式,查看不同节点的内容和信息,从而全面提升会计领域信息的价值性、共享性、交互性、应用性。区块链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还能全面构建基于不同标准和不同规则的财务会计系统。而国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推行具有较强统一性、规范性的会计准则,实现对会计领域的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的管理。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还能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更加地完善。以确保实际的会计领域工作能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参。而企业也可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优化与革新,根据区块链数据库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约束性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标准。并根据其工作开展需求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确保各项制度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执行。

篇(3)

Aclima(美国)

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时环境传感器

02

Airware (美国)

为航空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智能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03

Astroscale (新加坡)

清除空间垃圾的卫星

04

Augmedix (美国)

使用谷歌眼镜帮助医生归档病人资料技术

05

Bluzelle (新加坡)

为没有银行账户人群提供的移动支付网络

06

Chain (美国)

开源企业级区块链融资解决方案

07

Chronocam (美国)

适用于自动导航和物联网程序设计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08

Citrine Informatics (美国)

可预测化学物质在任何条件下的反应的人工智能技术

09

Cymmetria(美国)

能控制网络环境攻击的网络诈骗解决方案

10

Deep Instinct (以色列)

保护网络安全的深度学习应用

11

Desktop Metal (美国)

低成本、办公友好的金属3D打印系统

12

Eligo Bioscience(法国)

目标微生物种群中的基因电路显现技术

13

Endor Software (以色列)

社会物理学的应用预测分析平台

14

Electron(英国)

应用于能源市场的区块链技术

15

Horizon Robotics(中国)

提供集成和开放的嵌入式人工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16

Humacyte(美国)

生产备用的细胞外基体组织技术

17

ndigo Agriculture(美国)

用微生物优化农作物健康和生产力的应用

18

KONUX (德国)

智能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物联网

19

Maana(美国)

决定管理工具

20

Mesosphere(美国)

数字中心操作系统

21

Meta (美国)

结合AR和神经科学的自然计算体验

22

Mobisol (德国)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太阳能供电解决方案

23

nuTonomy(美国)

自动驾驶汽车软件

24

Onfido (英国)

数字化的身份验证和背景调查

25

Penrose Studios (美国)

基于VR和AR的内容创作

26

PHYSEE (荷兰)

无色透明的可发电窗户

27

Second Genome(美国)

微生物药物研究和开发

28

SQZ Biotech(美国)

细胞内活化物注射技术

29

Uptake(美国)

SaaS预测诊断和车队管理系统

30

篇(4)

之所以称之为物联网,其本质实际上是互联网的延伸,只是终端由互联网时代的PC、服务器等转向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各终端之间能彼此进行数据交互,便是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据麦肯锡最新报告估算,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前扩大到3.9-11.1兆美元,包括设备厂商的利润、效率、新兴业务以及具有更高执行效能的商品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等。这也意味着物联网产业将有潜力在2025年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而随着AI、大数据、云计算的加速落地,2018年,物联网将在更多领域踵事增华。

一、效率依然是物联网的最直观的体验

物联网将为你打造科技品质生活

产品革新与生态革命往往从C端开始,随着智能机以及智能穿戴的兴起,人们看到了科技为生活赋能的光明前景和更加便利的服务体验。以智能手机为例,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成型,以华为和苹果为代表的头部玩家通过推出搭载神经网络引擎的AI芯片,加速了手机AI时代的到来。

另外,以智能音箱、物联网中央空调、智能手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化终端也在快速渗透,这些场景相互连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智能化蓝图正在铺开,这不仅是生活的颠覆,更是一次企业的涅槃。

可以预见,家居相关厂商和相关企业将在2018年继续发力家庭物联网,基于标准的设备能力模型开发智能插件并加载到智能网关上,实现跨厂商多协议的智能硬件零改动快速接入,并能够通过App对硬件进行操控和状态监测调整。新型的家庭网络管理、智能家居调试等,将让用户对灯具、门锁、家电以及更多新型智能终端在“云”上进行操作。

除了消费电子外,运动健康设备、个人护理设备以及家庭安防系统都是物联网背景下“智慧生活”的重要终端资源,除了为年轻人的品质生活提供了更多选项,也为养老服务带来新的思路。随着老龄化日益加深以及用工矛盾的凸显,网联化的人工智能产品将发挥更大价值。通过NB-IoT(移动物联网的窄带大连接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对接,更细颗粒度的监测维度和情感陪护将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得到大幅提升。

物联网将化繁为整,打造有序和谐科技新城

城市是集生活、工作、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地理区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2016年便有了新的进展,作为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集大成者——ET城市大脑,对杭州整个城市进行了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在今年,杭州城市大脑项目预计将接入1700路视频,覆盖全城43%的道路范围,上线后,监控覆盖区域将无需人工巡逻。

城市转型智慧城市并没想象中简单,传统连接技术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对于覆盖率广、功耗低、成本适中的海量连接需求。而物联网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节点的海量性,人、服务器、物品、设备、传感器都是终端节点,数据流源源不断。通过广泛多样的数据收集及处理,城市将实现事故报警、交通信号灯的优化,对人、车、物、事了如指掌和优化决策,让整个城市变得可以被检索。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加之国家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智慧城市”会在未来几年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工业、制造业竞争力被重新定义

过去,制造业基于硬件资产规模建立起来的重资产模式曾被认为难以超越,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重资产企业“船大难掉头”的弊病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硬件产品的价值正不断向服务和软件迁移,使得硬件产品的内在价值正远远超越硬件本身。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企业的竞争力正在被重新定义。由于传统制造业为客户带来的价值有限,物联网正为工业企业服务转型提供良好契机。物联网的特性使它抓取、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智能化、网联化的决策分析、执行能力空前强大,借助物联网持续感知客户需求,创造新的服务模式,推动业务增长,这便是物联网对企业的最大价值所在。

虽然几乎所有企业家都认为物联网将彻底改变行业,但制定相应策略并开始试水的先行者,大多数依然处于小规模试验中,而大规模应用的企业则处在投入初期,回报依然有限。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结合自身定位,与不同产业的外部伙伴展开合作,挖掘数据的同时,探索行业边界,打造全新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物联网与农业的融合迫在眉睫

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状况越发明显。而互联网化、智慧化为农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智慧农业”将感知识别层、大数据算法等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借此改革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传统农业与物联网的融合和交流,提高农业需求与供给侧的匹配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农业”。

在农服领域的主要表现以SaaS服务为主,如新农宝。资本关注的重点还有无人机植保服务,成立两年多的农田管家,一月份获得了千万美元的第四轮融资,他们试图从飞防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切入,连接农户和飞防组织,用物联网平台改造农业生产。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规避农药中毒的风险。

从行业整体角度看,诸多地区建立了囊括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农业数据库,集约化使得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扩大,机械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势必成为主流。同时,供应链、农村电商、土地电商等领域,近几年均有巨头出手和创业者入围。

互联网改变的是农产品流通,随着万物互联的发展,“智慧农业”正逐渐向产中、产前等领域扩展。因此,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尤其是在生猪、粮食、大品类经济作物、农机装备、仓储物流、农机金融等领域,将是今年物联网企业攻坚的重点方向。

物流业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

的爆发,我国物流业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和后来居上的势头。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已进入成熟期,但随着以杭州企业为代表的自动化、网联化物流的兴起,“智慧物流”成为行业新的红帆。

2017年12月,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运行。与传统人工码头不同,洋山四期码头采用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不仅设备先进,其智能化和无人化的大范围应用是最大亮点。另外,桥吊、轨道吊、AGV均采用电力驱动,全程零排放,同时噪音得到极大改善。

新一代物流业的发展正在解决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发展瓶颈,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和跨境物流标准的统一,也使得国内物流效率得以在海外复制。随着商业物流试验取得的成果不断扩大,“智慧物流”大概率会如日方升,继续巩固领先优势。同时,基于电磁导航和感知技术的AGV等终端物流工具会随着网络优化加速落地,为网联时代下的智能物流业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如此规模的设备和数据让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尤为严峻,《2017物联网安全年报》中提到,物联网的DDoS大流量攻击在未来会成为常态。基于物联网设备增多带来的规模效应,从难度、成本、风险与收益的角度看,DDoS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种有效的攻击形势。

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构架是机遇,它是所有环节的纽带。而网络攻击带来的挑战也是基于这种中心化模式。对于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主流的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对于云端安全的防护和隔离,但对于C端的指令难以保护。另一种则是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

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的,这意味着没有单一的主机掌控整个区块链。而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它的公开性和私密性。公开性是指每个参与者都能看到区块曾经储存过的交易。私密性则是这些内容被秘钥保护着,且数据库智能被不断拓展,之前的记录很难改变。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区块链的扩展性问题、处理能力、存储障碍、技术以及法律合规性等问题却为其大范围商用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一种最适宜的IoT安全模式出现,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星辰大海,在最佳方案出现之前,物联网参与方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护措施,防范IoT原始生长期间安全问题的突然爆发。

二、诸多机遇随深挖逐一涌现

芯片之争或关乎物联网未来

ARM架构在95%智能手机、80%数码相机以及35%的电子设备中得到应用,共销售超过200亿个基于ARM构架的芯片,其移动世界规则和移动架构制定者地位可见一斑。2016年7月,日本软银集团243亿英镑(2076亿人民币)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为孙正义的物联网畅想铺平了前路。在国内物联网生态圈建设中,华为则在2016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正式面向全球了端到端的NB-IoT解决方案。

众多数据显示,物联网正从硬件、传感等基础设备向软件平台和垂直行业应用升级。处理器的架构在物联网领域天然占据上风,虽然传统芯片厂商具有先发优势,但目前物联网缺乏“杀手级”应用,且少量多样的特性,这也意味着物联网芯片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物联网仍处于刚起步阶段,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垄断该领域,随着竞争者陆续加入,物联网依然对所有人敞开怀抱。为了能提供行之有效的物联网服务和产品,必须提供覆盖感知技术、处理器和通信在内的广泛技术组合,所以合作与收购依然是当前整个产业的主流。对于芯片厂商而言,未必每家企业都能笑道最后,但只要参与便会收获相应的成长。

IPv6:为每一粒沙都分配一个IP

IPv6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的用来取代主流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物联网业务的扩大势必对网络产生巨大压力,在IPv4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IPv6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Entry)表示一片子网,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IPv6还增强了对组播及流控的支持,增加了对网络层的数据加密。

最值得关注的是,IPv6的地址长度为128b,是IPv4的4倍,号称能给世界上每粒沙子都分配一个IP,而在物联网时代,除了电脑,每一个路由器,甚至电视机、洗衣机、门锁都会占据一个IP,二者的长处和需要不谋而合。

《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到2018年末,IPv6活跃用户要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占比不低于20%。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包括准备部署IPv4向IPv6平滑演进升级的计划,将IPv6正式纳入下一代网联化发展的战略中。由此可见,IPv6的全面推进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家计划的推动,IPv6在2018年必将迎来重大进展。

北斗商用为物联网锦上添花

据报道,北斗地图App将于5月1日上线,其导航功能可精确到1米以内,并能够清晰定位到具体车道,未来随着整体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定位精度有望突破厘米级,这将对物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再添一剂催化。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无人机在专业应用领域中还需要人为遥控来实现作业,随着有源定位技术的突破,如果将北斗定位芯片嵌入无人机中,技术上的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这将拓宽无人机应用领域深度,大大降低农业植保、公安救助、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工作难度。

另外,虽然无人驾驶概念诞生,但真正落地却困难重重,以车载传感器的图像信息为主、卫星定位信息控制汽车行驶为辅的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随着北斗系统与GLONASS的对接,也让一个终端能接收到更精准的位置信息,加之多方筹谋推进与相关技术的继续突破,无人驾驶汽车有望在未来几年加速落地。

结语

按照应用场景划分,物联网大概分为可穿戴、医疗器械、智能家居、游戏、车载、货品溯源和智慧社区等七大类,虽然各个场景的模式不尽相同,但物联网的一部分价值来自于运营服务,而核心零部件是获得后续运营服务的保障,一级市场和物联网生态建设企业对控制芯片、传感器、通讯模块的关注不会放松,相关领域即将迎来初级红利。

篇(5)

一、 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1)金融科技的定义。Fintech(金融科技) 是 Fi- nancial Tech-nology 的缩写,可以简单理解成为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但是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金融科技服务当前在国内外的应用,可以看成是传统金融服务和信息科技的结合,覆盖了储蓄、支付、投资、融资等业务场景和领域,在近些年来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应用热点,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全球当前对于金融科技的关注度是3年前的10倍。

(2)金融科技的应用方向。从应用层面来看,金融科技覆盖了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以及围绕满足监管层面的需求专门衍生出了监管科技。具体对这些行业和场景的渗透体现在以下方面,在银行领域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网络借贷与融资、风控和电子支付,在证券领域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智能投顾,保险领域主要体现在风控和线上业务,基金领域包括资产管理、量化交易等,比如大家常见的量化XX号基金,实际上就是程序化交易,消费金融领域更是和金融科技密不可分,由于其小额分散的特点,从获客到风控、催收,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对于监管部门,金融科技手段也成为常规化手段,衍生出了监管科技,除此之外,包括现在央行在研究的数字货币,还有大家日常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都是金融科技的具体应用。总而言之,随着现阶段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和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金融科技实现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对现有金融业态进行重构、对金融场景丰富度的提升、对金融业务覆盖对象的扩充。

(3)金融科技的支撑技术。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背后的支撑,是日益成熟的前沿信息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在业界通常被称为ABCD或BASIC。其中,A代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代表Block Chain(区块链),C代表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代表Big Data(大数据),Basic和其类似,B代表big data,A代表AI,S代表Social Network,I代表Internet,C代表Cloud Computing。这些技术其实构成了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技术框架。比如,云计算提供了硬件的载体,很多模型、算法和应用是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的,大数据则提供了数据层的能力支持,对金融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便于被其他应用调用,移动互联网则是产生数据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部署的基础设施,比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都是在移动互联网上部署的金融科技应用。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移动互联网的事件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则是针对风控、支付清算、数字货币等场景下具体的应用技术。

在以上应用技术的支持下,目前在国际上涌现出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朝着金融科技方向的转型。全球金融科技业务应用领域涵盖:支付清算、借贷融资、零售银行、财富管理、保险、交易结算(数字货币)六大金融领域,全面融入传统金融各板块。

总结起来,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在國际上,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应用场景上都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开展金融产业时间长,产业链相对完善,在金融产业和信息科技的碰撞、交叉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和场景,北美、欧洲整体发展水平稳健且相对均衡,老牌金融强国-英国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被积极扶植,有着良好的运营策略,也有业界领先的金融科技政治环境。

二是北美、欧洲的金融科技公司涉及业务种类多样;中国主要涉及支付、借贷、保险、财富管理领域,拥有新兴的金融科技支付及电商交易系统,市场潜力巨大。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前100强中,前十名有五家来自中国,而这一百家企业中,上榜企业主要分布在借贷、支付、监管科技、数字货币、数据分析、保险、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众筹、区块链和会计核算。

2. 中国金融科技的演进。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的过程起步较晚,最早是在2014年之前,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构建自身的信息系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商銀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购买当时最先进的IBM中大型机。2014年开始,支付领域开始逐渐发力,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传统的金融后台支持转移到了前端,电子银行等开始普及,2007年拍拍贷的成立成为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拍拍贷开始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构建个人信贷业务的信贷工厂,机器学习模型开始真正参与金融的信贷审批决策,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对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了冲击,令传统金融倍感压力,同时,也是各大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开端。但是在这个阶段,前期有一定技术积累的金融科技企业,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优势都较为明显。2016年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随着前沿信息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成熟,金融领域开始了利用技术手段“脱媒”的浪潮,有专家认为,在这种趋势下,未来将会发展成为无金融社会。

整个演进过程,按照目前金融科技界的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科技1.0阶段,也是金融信息化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策主导、资本扶持。政策层面该阶段的标志是于1993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指出要发展科技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阶段金融科技2.0阶段,也是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阶段,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和资金端的互联互通,通过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该阶段的特点是科技推动了金融创新,驱动各项监管政策完善。第三阶段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投资决策过程,代替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因此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释放产能。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演进过程非常迅速,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客户群体产生的海量数据,且数据监管,尤其是信息安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例如互联网支付,美国的贝宝公司在1998年已经开展业务,而国内最早的支付宝则是在6年后才出现,微信支付更是2016年后才开始。而基于大数据风控的网络借贷,我们只比英国和美国晚了2年。因此,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追赶的过程。

从监管和市场规模层面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演进程度。其中2015年是金融科技市场规模井喷的一年,以现有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金融科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倒逼监管部门的创新,金融科技的监管也从原来的无序监管,走向规范化。

二、 同业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在以上大背景下,为了找准金融科技研发的方向和发展模式,本文对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AMCs还有众多银保监会直属金融企业进行了调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起步较早,非银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托、证券、消费金融等走在了前列。大部分同业开展金融科技的研发是从2015年开始,原因是2014年银保监会了39号文,指出2015年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安排不低于5%的年度信息化预算,专门用于支持本机构围绕安全可控信息系统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和规划性研究。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革,外部环境在近些年有力推进了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研发工作。

虽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研发的工作较晚,但是涉足技术领域比较前沿。新的前沿信息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转化速度加快,追踪前沿科技并利用其资金、人才优势快速落地,已逐渐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常规操作,如知识图谱、复杂网络等在其他领域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已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用于反欺诈、风险识别等垂直业务场景,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渗透速度明显加快。通过统计今年银保监会风险应用课题的申报情况,目前最热的仍是金融大数据应用相关课题,信托、互联网金融的入围课题数量领先于其他公司,不良资产经营领域的课题入围数量仅有2个。对于银行来说,由于起步较早,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积累,本文统计了近三十年来各大银行获得的专利数量,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专利数量均超过了900件,并且有超过一半的专利是2011年以后获得的。

总而言之,金融科技的研发工作在国内的金融领域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金融科技3.0的要求,但是在普及程度上以及应用场景的覆盖上,还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尤其是包括AMCs在内的非银机构,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三、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建议

通过在作者工作单位调研,AMCs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还处于金融科技2.0到3.0的过渡阶段,主要致力于传统金融IT系统建设、运维,数据治理正在逐步完善,大数据平台等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在进行当中,金融科技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提升AMCs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服务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由“业务引导技术应用”转变为“技术驱动业务”,使金融科技成为AMCs做强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劲引擎,当前AMCs金融科技开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尤其是数据基础设施。金融企业作为传统的资本、人力密集型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企业。每天的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关系到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更是企业发展的脉搏,能够实时反映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状况。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是防化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并应用的“传统新兴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决策的辅助和业务市场的拓展,而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土壤就是完备、安全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物理设施,包括服务器集群、灾备等系统,从物理条件上满足数据应用的需求;二是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治理体系,保证产生的数据真实、可信、可用,满足各项数据应用的需求。

第二,大数据智能应用能力亟待提升。当前阶段,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已经蜕变为大數据智能应用技术。从传统的数据存储、分析过渡到了利用数据中抽象出的信息辅助决策、防化风险、挖掘客户。不良资产经营是AMCs的主业,在不良资产经营活动中,尽调、定价、风控、客户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目前仍然依赖于业务人员的行业经验。随着业务的增长,单纯靠人工经验不仅为业务人员带来过多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容易产生操作性风险。而大数据应用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自学习过往的业务案例,结合人工经验的介入,解决效率和操作性风险问题,为决策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数据层面,所有操作是透明的,也有助于降低操作性风险,帮助管理层实时了解公司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从数据应用层面实现扁平化的高效管理。

第三,金融科技自主前沿探索势在必行。从趋势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更新频率已经逐渐站在了信息技术领域前沿,在某些方面甚至引领了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构成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如不能及时掌握前沿金融科技的应用,在科技催生新业务场景时迎头赶上,势必会丧失先手优势,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日新月异,在金融科技领域,要跨越“鸿沟”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成本,会随着技术代差的扩大而呈指数级增长。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波金融科技浪潮中的沉浮也揭示了这一规律,在金融科技逐渐占据金融领域业务比重的过程中,所有的金融企业都处于“黑森林法则”下,快速产生的科技力量会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维度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对某一行业的经营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而当金融科技成为一家金融企业“护城河”时,将极大加强企业在“黑森林法则”体系中的生存能力。因此,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促进自主掌握前沿金融科技并形成生产力,构建“技术护城河”,是AMCs未来健康蓬勃发展的助力条件之一。

篇(6)

传统金融机构:全面的互联网化转型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金融科技革命。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加快转型步伐,从内部管理和经营策略进行重要调整。

在过去,传统银行或许还能将互联网作为业务和渠道的补充,填补其服务长尾客户的空白。但在未来,数字渠道将逐渐成为客户的首选,竞争者将利用互联网不断推进资金端和资产端业务的创新,推动金融交易的全面互联网化。因此,传统银行必须明确互联网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完善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资源整合,并逐步向独立子公司转变。同时,传统银行应全面变革其运营模式,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金融服务场景化和运营模式化繁为简。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间的边界日渐模糊,所有的产品开发都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所有的服务入口会进一步整合,金融服务将嵌入各类高频交易场景,随时随地满足客户的资产和资金需求。因此,传统银行必须深化与各类渠道和场景的外部合作,积极展开同业合作和异业联盟,如招商银行与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网金控股”)进行外部合作,打造“小企业E家”,构建灵活、开放的互联网交易型平台生态。

未来,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业务大量、高频、碎片化的特点也对传统银行的IT战略部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立线上交易平台和大数据动态风控体系所需要的技术支撑,对于银行而言将是非常巨大的成本投入。为提高IT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银行应使用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实施其IT部署。另一方面,线上化的大数据风控的实现,也需要银行加强与外部的数据和技术合作,探索云风控等创新模式。

随着未来互联网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还应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生物识别等技术,进一步提高IT系统的智能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金融科技:实现大数据云风控服务

如今,支付、保险、借贷、征信、财富管理、众筹,甚至是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等,金融科技几乎正在被应用到金融领域的各方各面。

随着传统银行逐步向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转型,Fintech时代的来临,金融科技企业为银行搭建基于云技术的互联网交易型平台。

线上化的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关键能力之一,而现阶段国内多数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其风控模式更多关注的是静态的风险预判,原因在于中小银行科技水平和风控能力相对较低、数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缺陷。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与动态风险监测,向各交易平台输出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加强跨平台的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提供多维度的跨平台交易记录等数据报告,帮助银行交叉核验投融资者的资质与潜在风险状况,降低风控成本和提高效率。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其核心角色是提供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基础设施,并通过技术创新帮助金融机构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应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建设:一是加强云服务能力,以满易型银行体系快速增长的数据存储、转移和管理需求;二是建设统一账户体系,提升互联网金融交易,尤其是跨平台交易的效率和安全,为数字货币的产生建立基础;三是应积极探索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交易领域的应用,实现交易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构建真正高效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生态体系。这将是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体系下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体现。

充裕的资金和资产渠道来源,是提供交易服务的关键。作为“交易平台的平台”,金融科技企业应当建立与社会渠道的连接,如电商平台、企业平台等高频的交易场景平台。通过提供资金入口和资产创设等合作,拓宽平台的资产和资金来源,进一步化解互联网交易型银行资产或资金头寸不足的问题,优化全社会的金融资源配置,并将平台的服务渗透到客户的生活和生产之中。

作为金融科技运营商,网金控股拥有领先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能力。其中,网金控股已经建立面向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拥有广泛的行业合作资源,覆盖金融、通信、电力、电商、地产等多个行业。同时,凭借平台的互联网风控和模型分析能力,让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获得大数据支撑和流量引入、快速辅助决策、挖掘更多优质的互联网交易资产,以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监管机构:帮助银行实现角色过渡

金融科技与世界金融体系紧密相联,中国在世界范围实现引领,快速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技术对于金融科技升级与净化金融系统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在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中,将长期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环境中,金融机构或平台在进行风险管控、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交互时,采集、分析和使用了交易双方大量的信息数据,而信息数据是互联网交易型银行时代的核心资产。监管机构应该监督金融机构,切实保护投融资者、特别是融资者的信息安全。

为此,一方面监管应当明确金融机构或平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保护义务,明确披露信息与保密信息的标准;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应与工信部等部委合作,制定明确的平台技术审核和信息审核标准,建立完善的防火墙、数据加密、灾备等网络安全设施与管理制度。从而使金融机构或平台在“硬件上”具备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能力,在“软件上”落实信息安全保护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互联网交易型银行体系中,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最大,实现了对长尾客群的覆盖,数据化的资产获取,银行角色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过去,银行一直作为信用中介角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架构和管理机制,信息中介的转型将会是对其能力的重大挑战。监管机构应该发挥其维护金融稳定、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职能,明确金融机构的信用中介职能,帮助银行实现角色过渡。

第一,监管可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第二,监管需要强化对信用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的监管与要求、细化风险管理标准;第三,监管需要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信息技术监管、完善技术门槛;第四,监管可设置过渡期,在过渡期间针对暴露问题完善监管要求。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还应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导包括数字货币、征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打下技术根基。另外,以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金融健康发展为目标,以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为原则,打造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新时代。

篇(7)

所谓的“产业革命”,一是以重大的科技应用为基础和前提,以爆发技术革命为重要标志;二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有根本性的变革(或质的飞跃)。从历次产业革命的变迁看,每一轮产业革命都表现出与前一轮产业革命不同的新特征。“总的来说,机器人可以成为福音,将人类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只要人类创造类似系统以改造他们的劳动力、经济以及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破坏性。”著名科技战略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资深研究员亚历克・罗斯认为,对于全球人口来说,机器人的崛起绝对是积极有益的。但与此同时,它也会伤害到西方世界的体力劳动者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技能工人。

商业模式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价值的方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一书中,罗斯为我们展示了未来20年世界和中国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兴盛,有些会衰退,科技革命又是如何改变着商业世界。纵观几次产业革命的成因,无一例外是以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基础和先导。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不仅工人之间要竞争,工人还要与机器竞争”(马克思)。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67.2%,无人工厂正成为大趋势、新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不仅重构制造业生产模式,还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更影响着产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向。就当下而言,新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冲击之一,是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制造业如何应对机器人的进逼而转型。一是基于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机器替代人将成为生产的基本趋势;二是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大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大数据是这一时代的特征,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在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这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论点。罗斯认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制造2025,引擎都是大数据,基石都是工业互联网,目标都是智能制造。很典型的就是3D打印技术。美国国情咨文称:3D打印“革新了关于制造的一切”。首先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其次是制造加工方式的变革。当下,这种技术正在用于手机壳、汽车零部件及其他需要验证设计的批量制品上。所以,大数据不只是数据,而是融入思维模型、技能发现、数据挖掘、遗传计算等技能的一种应用技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一书中,罗斯还探讨了个性化医疗、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大数据等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未来产业。其中,罗斯不惜浓墨重彩地赞美中国在人工智能及基因技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世界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巨变。新一轮产业革命,本质上是智能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而智能革命的基础是信息化,大数据是根本。没有大数据对客观事物全面、快速、真实、准确的信息反馈,任何智能设备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因此,罗斯将新一轮产业革命也称为“后信息时代的革命”,而归根到底,新一轮产业革命是“大数据的革命”。基于信息技术对数据价值的挖掘,“智能制造”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纵深发展,商业机构对个人和市场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成为商业竞争的基本模式。然,“在变动的时代,能终身学习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具有应变的韧性。”罗斯强调,“能够生存下来的人,并不是最强或最具才智的人,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