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4:4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路学习感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安排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如: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教师先出示一块示教板,上面有两面个电动势分别为3V、9V的电源,先将电动势为3V的电源和灯珠相连,灯很亮,然后问学生:“如果把电动势为9V的电源和此灯相接通,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出现的回答可能是灯更亮,灯烧掉等。接着教师将电路接通时灯更暗,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不相同,进而提出要解释这一现象,就要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让学生充分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与现象相对照,激发疑问,使其产生急于要寻求答案的欲望,为上好新课奠定基础。这样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演示实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在做电学可以通过黑盒子实验前,提供学生电阻、电容器、二极管、电源等电子元件;要求学生利用不超过四个电子元件来设计并制作~个电路放在盒子里组成一个电学黑盒子,利用万用表来检测的可行性,并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依据;同学之间交换来检测判断黑盒子内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交给设计者判断;最后根据检测成功数量,评出最佳设计奖和最佳检测奖。在不断的失败中得到了成功,提高了学生检测电学黑盒子的能力。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自己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通过实验不断发现新问题,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 三本院校 《电路》 原理教学
《电路》课程是自动化、电气、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关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电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难、实用性广,其定理的抽象性使很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感到惧怕。尤其三本院校《电路》课程教学的课时少、任务重,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我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合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电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和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一、前几节课是关键
教师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位引路人,而前几节课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尤其是第一节课,不仅可以给学生讲述最基本、最实用、最简单的电路模型,而且可以做很多演示实验,例如:叠加定理,戴维宁・诺顿定理等。虽然演示实验会多占用一点时间,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对以后的章节起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尤其在基础课上,已经从争议走向成熟。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1],而且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使学生们看到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觉、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演示功能[2]。在《电路》教学中给学生们看一些与时俱进的电子器件与应用的图片,可以使抽象的教学成为直观可操作的“模拟实验”,如:动态演示讲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用动态电流流过的方向与所选取元件的电压方向对比,更容易判断二者的关联性,从而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保持课前提问的轻松氛围[3],可巩固学习成效。虽然学生都知道课前提问是对上一节课学习重点的回顾,但能真正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却很少。对于简单问题可采用自愿回答的方式,而较难的问题则可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习题课采取“教与导”并行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为其他同学讲解习题,或让学生提出质疑再由教师教授学生解题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电路》学习的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课后习题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许多学校采用了实验箱的模式进行实验,电路中关键部分仅需学生自己简单连接,而其余部分由试验箱内部电路完成。从表面上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节省了实验的操作时间,而且有利于管理,降低了危险系数。可学生在连接电路时仿佛在画电路图,看不到实际的电路情况,出现问题,自然有管理仪器的老师维修。这使学生在动手时缺乏一种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仅仅是时间问题,可定时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随时做实验。如果不能提供这种条件,则可准备一些看得见的元件,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习。
《电路》课以讲解电路原理为主,虽有部分涉及实际问题,但大部分都已抽象为电路模型。所以无论是例题还是课后习题学生见到的都是抽象的电路图,很少知道此电路图会在哪里出现,更不会了解如何使用这些电路模型。我们通过与国外的学生交流,了解到,国外课程的课后习题与实际的应用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且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先以模型为例题进行原理讲解,然后将原理涉及的电路与实际的电路相联系,对习题进行练习。例如:《电路》第五章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有这样一道习题。原题为:如图1,电路起减法作用,求输出电压u,和输入电压u、u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从本题得到信息为:
(1)图1为减法电路;
(2)输出与输入有一定关系。
如果我们将此题改为: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范围是0~2mv,图1为测量压力的实用差分运算放大电路,u、u分别接在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求检测电路输出端u,与u、u的关系。学生得到信息为:
(1)图1为一个实用电路;(2)电路可实现差分运算;(3)电路常应用于小信号检测;(4)电路可实现压力检测;(5)压力传感器可用于压力检测;(6)压力传感器一般为小信号输出;(7)差分电路输出与输入有一定关系。
虽然是几乎相同的问题,但经过对题目进行简单的修改,学生们从习题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原题只传递了很少信息,且十分抽象,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减法电路的实际用途,而改后的习题不但联系实际,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
五、结语
我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尝试,调动了学生对《电路》课程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尤其对基础薄弱[4]、学习动力不足的三本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种种学习困难,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30,(12).
[2]贾艳艳,文丽,阎婷.浅谈《模拟电路》课程教学改革[J].新西部,2010,(11).
[3]纪明霞,丁国臣,唐婷.如何提高《电路》课程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09,(11).
方法一:重视观察与实验,积累感性认识
电学知识的学习同样遵循由现象到规律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真正理解理论性很强的电学概念、规律,除了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完成课堂中的分组实验外,创造条件课后做一些电学实验同样十分重要.
例1体验短路危害.
短路是一个电学学习的难点,课本中对短路的危害是用信息快递的方式呈现的,教学中老师可能会用一些方法演示短路的危害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个知识点.你不妨用下列器材做一组小实验,自己去感悟和体会.
器材:一节七号干电池、体温计、一根铜导线、一个小灯泡、一根橡皮筋.
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如图1,将一节七号干电池用橡皮筋与体温计的玻璃泡绑起来,测出它的温度.如图2用铜导线将一个小灯泡接到电池两极使它发光,注意手和发光的灯泡远离体温计的玻璃泡,30秒后观察体温计示数的变化,你会发现体温计的示数略有升高.如图3,用铜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两极,即将电源短路,30秒后你会发现体温计示数明显上升,再用手去摸电池,明显感觉到发热,这个实验通过三个图的比较能更有力地说明短路的危害.
你观察过家里电冰箱的门开关吗?你注意到洗衣机里有两个电动机吗?你是否为教学楼上不同楼层的开关可以控制同一个休息平台上的电灯而感到新奇呢?你有过晚上经过楼道时,只要声音响一点就有灯会发光的经历吗?你看过节日里满街的彩灯吧,你思考过它们是如何实现成串发光或一闪一闪发光的吗?……
电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创造条件动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用大量唾手可得的实验器材去实验去探究,由丰富的电学现象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再去思考、学习电学知识,不仅会让你觉得兴趣盎然,而且有可能会让你迅速地得心应手地走上学习电学知识的正确轨道.
方法二: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物理规律的理解
电学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从一开始接触的电学现象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结论往往都有他成立的条件,记住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修正、完善结论是学好初中电学知识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例2灯的亮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在学习电流时,为了说明电流也有大小,我们常遇到如图4与图5的实验演示:
同样的小灯泡接在一节电池上时,亮度没有接在两节串联的电池上亮.这说明电流越大,灯泡越亮.这里就要特别注意结论的成立条件是同一个灯泡,如果不注意这个条件,我们会很快被下面的实验所困惑.
图6所示的是将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在电源两端,当闭合开关时,会发现两个灯的亮度不同,一个亮一个暗,有时暗的电灯只能看到一星点的光亮.而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处处相等的,即通过两灯的电流相同,可见灯的亮度虽和电流有关,但电流并不是决定灯的亮度的唯一因素.
直到学到电功率的知识以后,我们才会最终明白电灯的亮度取决于电功率的大小,而电功率的大小既和通过的电流的大小有关,还和电灯两端的电压有关.而电流越大电灯就越亮是针对同一个电灯而言的,是学习电学知识之初的一个初步结论,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没有普遍意义.
方法三:重视画图与识图的训练,形成学习的基本技能
学习电学离不开电路图,电学知识学习的初期,电路图的一些小小变化就会让很多同学为难半天,其中电路图的各种等效画法是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
例3等效电路图的识别与画图训练.
以一个干路开关控制两个并联的电灯这个最为基本的电路图为例,它的等效电路图至少有如图7中的以下几种:
图7中的三幅图看起来很不一样,却是同一个电路.将看起来复杂的电路改画成最易识别的电路图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
电路图与实物连接图之间的转换也是这样,尤其是根据并联电路图与实物连接图之间的转换,将是一个由混乱到渐趋清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反反复复的训练.
方法四:抓住贯穿初中电学知识的一条主线,把电学主干知识学好
例4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初中电学的学习有一条主线就是串、并联电路的比较.以下图为例:
内容看起来很少,本节还要花不少时间进行电流、电压、电阻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的复习。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学好“欧姆定律”。
要做好两次演示实验,这为学生实验“伏安法测电阻”打下基础。并注意两次演示实验的异同,讲清实验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法,以及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作用的异同,以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感知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多因素问题,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继第一节后对数据的分析归纳,通过用列表法、观察法、数学比例法、图象法、类比法、分析、综合与归纳等方法来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从而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最终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一些能力。
又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这一节可分为四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理解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三种书写格式),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补充:有两个用电器的简单计算(注意强调用不同角码区分不同用电器)。为下节课讲串并联电阻关系作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欧姆定律的推导定量研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得出:
串联电路:R=R1+R2
并联电路:1/R=1/R1+1/R2
第三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静态固定电路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思路、规范解题。
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R1+R2
④串联分压成正比,即
U1:U2=R1:R2
电阻变大分得的电压变大,电阻变小分得的电压变小。
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1/R1+1/R2
④并联分流成反比,即
I1:I2=R2:R1
电阻变大通过的电流变小,电阻变小通过的电压变大。
第四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动态电路的相关计算。
动态电路------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导致电路中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电路。
简化电路的方法:
1、电流表看成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
2、短路和断路的电路可以去掉。
3、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
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电路的识别),可以把电流表简化成导线,将电压表简化成断开的或干脆拿掉。把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把被局部短路的用电器拿掉;把开关断开的支路去掉,来简化电路。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灯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灯丝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多测几组数据,指明不能用平均法求电阻值(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用平均法求电阻值)。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导体的电阻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此外跟温度有关。这也为电功率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作了铺垫。
第四节“欧姆定律及其安全用电”: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安全用电的常识,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再播放《安全用电》视频。
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另外本节涉及电路故障(断路或短路),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注意区分两者对电路造成的影响,以及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问题,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材中介绍了避雷针,使学生注意防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了解家庭电路中常见故障,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材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有生产和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电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关键词]认知 规律 体验 引探 启思
在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解分析同一知识点,他们总是难以理解掌握,难以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答相应的问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何因所致?原因很多,但最有可能的一条就是:教师的教学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有些孩子教“傻”了。
本人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品质,应坚持这样的教学观:
1.人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是不能颠倒的。同样,认知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不能颠倒的。
2.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3.缺乏直观经验的滋养,学生容易在运用抽象概念时出错。
4.直观的、亲身获得的经验或体验,是学生后续发展的基础。
5.经过思维加工的学习,可上升为一种能力。
何谓认知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物理是一门“以物说理、见物思理”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物理课堂必须重视体验、重视探究、重视思考。物理课堂要有品质就应当具备如下三个要素,用方框图表示如下。
分析以上方框图可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注意以下策略。
策略一:先体验,后感悟,再概括。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生成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生认知规律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顺应的问题或情境。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体验是最深刻的,因为体验活动是学生集动手和动脑于一体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途径。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很多,而且许多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在课改后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思维体验”、“感官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体验,并在交流体验中产生情感,建构知识。
例如,力学中“静摩擦力”的分析是个难点,特别是对“静摩擦力可以为动力”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接受。这时教师可列举“人走路”、“超市里的斜坡电梯载人到楼上”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又如,对斜面上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人在滑梯上下滑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自己受到的重力、支持力,以及滑动摩擦力作用的情境。
显然,上述几个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思考等进行体验,学生 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让 学生深刻领会所学内容。
策略二:先引探,后醒悟,再提升。
在讲授《伏安法测电阻》时,我曾经尝试用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第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主要是教师讲授,先给学生分析如何选择测电阻的电路,其误差出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第二种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探究,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得到同一待测电阻的测量值,却因采用不同的测量电路,得到不同的测量值,然后请学生自主探究误差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选择测电阻的电路。课后的作业表明,后一种教学更有效,因为经历自主探究后,学生的思维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到学生头脑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更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理念,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电路;控制理论
1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由电子技术、电力技术以及控制技术交叉而来的新兴学科,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力电子技术具体地说就是指利用电力电子元器件来构造不同的转换电路从而实现对电能的一系列变换,是一种利用弱电来控制强电的技术。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工业、交通运输、通信到新能源系统等各方面都有应用,甚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现在家用电器中很流行的“变频”技术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一个小应用。
2教学体系结构及要求
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元器件、控制电路和控制技术。我们学校给这门课一共安排了80学时,如果这三个部分都要详细介绍的话,时间上是不够的,所以主要介绍前面两块内容。电力电子元器件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包括半控元件、全控元件和不可控元件。控制电路主要包括四大基本电路: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直流到直流变流电路以及交流到交流的变流电路。控制技术部分主要介绍SPWM脉宽调制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元器件部分要求学生首先要能分清楚各种元器件所属的类别,其次要求能理解各自的工作原理,最后要求能够按照电路要求自主选择元件;控制电路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工作过程,能够分析并画出电路的输出波形图,能计算电路的一些参数来选择元器件;最后控制技术部分要求能够掌握SPWM的原理即可。
3理论教学
(1)兴趣的培养 电力电子技术是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也的确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就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上好第一堂课对该课程后续的展开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第一堂课上要多多的展示一些电力电子应用方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电力电子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1];同时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下对口的公司在招聘信息上对该课程的要求来引起他们的重视。然后后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慢慢引导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2)教学思路的把握 教学的顺序是先介绍元器件,然后介绍各种转换电路,最后介绍控制技术。在介绍元器件时,要讲清楚半控、全控和不可控指的是对电路“开”与“关”的控制。在控制电路中元器件是作为开关使用的,输出波形的转换也是因为电路“开关”的切换实现的[2];在介绍各种转换电路时,首先要介绍各种电路实现的功能,然后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下如何用电路实现这些变化,最后提出典型的变换电路进行讲解。在课堂内容上应以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为基础,以整流电路和有源逆变电路的原理、搭载各种不同负载时的波形分析为重点,特别是在介绍感性负载和纯电阻负载时波形的变化是很重要的。无源逆变和直流到直流变流电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由于目前变频技术在家电行业应用广泛,所以交流到交流变流中的变频技术也可以进行详细介绍。(3)教学方法的改变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以绝对的优势替代了传统板书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电力电子技术这门学科在教学时涉及很多复杂电路、波形的绘制,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提前将这些波形准备好,节约了大量教师课上板书的时间,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采用FLASH动画来吸引眼球,能更直观的仿真出电路通断的过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自带的工具包搭建各种电路来仿真,通过软件仿真出对应的图形。这样通过计算机算出图形,要比直接把图形显示给学生看更让他们记忆深刻,也更让他们信服。
4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应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记忆。而电力电子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型的电力电子器件、新技术、新的使用方法,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可用性。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配备的实验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四种控制电路以及控制技术都有对应的实验,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中选择一些有较高实验价值的项目进行。例如整流电路是教学时的重点内容,那么这一方面的实验就可以做一些。可以让学生搭建桥式整流电路,然后搭配纯电阻负载、感性负载和反电动势负载,通过观察波形变化来加强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直流斩波电路时,可以让学生在六种典型斩波电路中选择一到两个电路进行测试,深入理解理论课上学习的原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设备有限不能做到每人一台设备,一般都是几人一台,这样就会出现有些同学整个过程游离在状态之外的情况。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一组学生进行任务的分工,分成设计电路的、搭建电路的和验证实验结果的,这样每个人都分配有任务,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了。
5小结
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和实际教学三个方面分别阐述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体会。对一门课程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式,但都希望能以较为恰当的教学方式把最需要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广忱.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2]张波,丁金林.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9).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电路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38-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模式。以此扩大本科层次的办学规模,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但是,独立学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育模式,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本三学生学习特点
笔者依据多年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经历,将本三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在《电路理论基础》课程上对他们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工作。(1)思想方面:本三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出勤率不高,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的同学比较多,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做课程配套实验时部分同学就等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抄袭,考场内纪律性较差等;(2)国内大部分具有独立学院的高校三本学生和一本学生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上基本是一致的,这往往也是吸引学生报考本校的必要条件,但三本学生在接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其学习质量不尽如人意;(3)三本学生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电子产品随处可见,大大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如何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社会需求,开展《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并保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教改研究与探索
1.教学定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借鉴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模式应以知识为基础,注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要求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目标公众满意率[2]。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而不侧重于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对事业成功的向往,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
2.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三本学生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严肃处理。以本校为例,学校有严格规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若教学记录表中有三次空白(作业未交或缺勤),任课教师有权禁止其进入本课程的考场参加考试,但实际执行者寥寥无几。从教学实践来看,辅导员管理比较严格的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就比较好,学习成绩相对也较高。
3.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三本的学生不能和一本的学生要求一致,应尽量压缩授课内容,让三本学生在同等的时间内掌握相对简单、基础的知识,在缩减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选择,以便学生在学习时有衔接性。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对“参考方向”这个概念一直到电路课程结束也没有真正的理解,由此和“参考方向”相关联的电路变量、功率的计算问题,元器件的VCR关系、KCL、KVL方程的建立,以至于涉及到的电路各种的方程分析方法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电路入门之前必须将“参考方向”引入的必要性,其和实际方向,物理学里面涉及的电位等概念联系和区分开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电路》授课内容进行精简,笔者以本校现用的《电路理论基础》教材为例[3],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总结。电路基本定理中的叠加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正弦稳态中的最大功率传输定理、频率特性和谐振现象、空心变压器、三相电路中的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对称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二端口的连接、割集电压和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均匀传输线部分等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不在考试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交流电路,线性电路动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等部分时普遍感觉困难,因为这里涉及到了部分的数学知识,因此对于基础学科(尤其是数学)应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重点讲解后续课程所用的到知识,这就需要各门课程,各个专业,各个学院之间应加强沟通,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引入仿真教学。为满足教学信息量大、内容多、直观生动的需求,现在电路教学基本上都是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我校电路教研室相应的也开发了电路的CAI课件,但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普遍反映授课太快。为帮助学生理解,在本三学生每一宿舍中至少有一部电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课件下发,让学生在课下消化理解。在电路讲解过程中也可以多多加入仿真教学,既可以形象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电脑,让学生课下完成仿真作业,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在讲解二阶串联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简化烦琐的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在教学课件中加入Multisim仿真的二阶电路,通过改变电阻参数,动态显示电路的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的三种变化过程(图1所示),帮助学生理解二阶动态电路的变化过程。在电路实验的教学环节上为加强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加入仿真教学,电路课程配套的电工测量实验主要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个不同层次。如果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受课程教学课时安排限制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因此,在实验室教学的基础上,以课外仿真实验教学作为辅助,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发仿真实验的教学平台中,我们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软件工具,如Pspice和Multisim等。
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2011年申请了校级的教改项目《Multisim在电工测量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将《电工测量》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一:有源二端电路等效参数的测定;实验二:交流参数的测定;实验三:RLC串联谐振电路等共十个实验: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通过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并将仿真要求和仿真步骤下发给学生,由学生课下完成,提交实验仿真结果,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对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原理、仪器设备、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等产生感性认识,对由于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不足等原因不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内容通过仿真环境完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5.引入网络教学实验平台。通过自主式、互动式并举的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建设《电路理论基础》省级精品课课程网站和《电工测量》虚拟实验室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通网络答疑方式,实时和学生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文根据任课教师多年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独立学院《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全方位教学体系,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正规化和特色办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的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希望这种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为独立学院其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及质量提高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观石,欧阳琰.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7,(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