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预防措施

家庭预防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1 14:47: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预防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家庭;用电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庭使用电器的品种和数量在逐渐增加。家用电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家庭用电安全事故。例如:由于家用电器引起的火灾、人员触电事故等,给人们带来了财产和人身损害,也给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隐患。所以,对家庭用电安全,是每一家庭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必须了解其危害,找出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下面,就对家庭用电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展开分析。

二、家庭用电安全事故及形成原因

家庭用电安全事故主要有电器引起的火灾事故和人员触电事故两大类。

1 家庭用电火灾事故

在家庭用电事故中,火灾事故是比较常见事故的一类。小的电器火灾,可能仅仅造成部分家电或线路损坏,引起局部区域的火灾;而较严重的电器火灾事故,则会造成重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路超负荷引起的火灾。每个家庭住房的用电额定容量是一定的,由此按照容量的设计要求,家庭住宅内部铺设的导线也有其允许的最大电流额定电流。在缺少必要防护措施时,当线路所接用电器增加超过其能承载的负荷时,实际电流超过导线的额定电流,导线发热量就会增加、温度会升高,到达一定温度时,就会引起线路燃烧,引发火灾。

(2)电气绝缘老化引起的火灾。电线和家用电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绝缘老化的问题,其绝缘电阻会降低。特别是一些老旧家电,其电线和电器绝缘部分已老化严重。这样,其承载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能力都会明显降低。若不进行及时的更换或维修,很容易发生绝缘击穿短路或绝缘过热,引发火灾事故。

(3)不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电器设备在使用时,要遵照其使用说明,若不能按照说明使用,就很容易引起火灾。特别是对于一些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电器设备,更要注意其使用要求。这些年因为热得快干烧、电热毯使用不当等,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

2 家庭人身触电事故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引起的触电事故。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发生触电事故,是由于缺少对电气安全常识了解引起的。比如:带电去移动或搬动电器设备、或带电去连接导线或插座、用湿手去接触用电设备等引发的触电事故。

(2)家用电器不合格或未及时检修引起的触电事故。生活中为了图便宜,购买了低价不合格产品;对于使用时间较长或有故障的家用电器没用进行及时检修,引发的触电事故。

(3)防护措施不当引起的触电事故。线路中该采取的措施没用采取,比如说,线路中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火线未进开关、没有保护接地线等;或者,将设备接地线直接接到水管、燃气管上等。不能起到应有保护作用,一旦设备漏电,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三、家庭用电事故的预防措施

1 合理购置和分段使用家用电器,避免超负荷运行

家庭在购置、使用家用电器时,要充分考虑电表容量和线路承载能力。首先要保证长时间使用的家用电器的负荷需要,例如:冰箱、电视、照明灯等;再根据剩余容量来选择其他用电器的功率,保证在增加某个或某些电器时,总功率不会超限。在这里,既要保证总功率不超限,也要保证局部线路不超载。局部线路的额定电流,要满足局部承载最大功率时的要求。总功率不超载,就要将非长时间使用的电器错时段使用。可以根据具体生活的时间安排,将厨房电器、浴室电器、空调等划分使用时段,保证用电安全。

2 定期检修线路和家电设备,保证正常绝缘

要定期检查家用线路,查有无漏出金属线芯的、有无接头松动的、有无接触不良的、有无烧毁、有无老化的等都要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家电设备,特别是在潮湿或高温条件下使用的家电设备,要经常检查其线路和绝缘情况,必要时可以请专业人士用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已确定其绝缘性,保证绝缘良好。

3 认真阅读家电使用说明,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每样家用电器都用说明书,指明其使用的注意事项,要认真阅读了解注意事项,确保正确使用。例如:空调机等大容量电器宜铺设专用的用电线路和安装空气开关;电冰箱、洗衣机等,应按产品要求,使用装有接地线的插座;暖风机出风口不能覆盖衣物;电热水壶不能无水干烧等。这都是保证家电安全和正常使用需注意的事项。

4 学习一些安全用电常识,保证用电安全

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知识,对于防止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就是我们在家庭日常用电中,常需注意的安全事项:(1)使用家电时应有完整可靠的电源线插头。对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都要采用接地保护。(2)不能在地线上和零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禁止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煤气管道上。(3)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不要用湿布擦抹带电设备。(4)不要私拉乱接电线,不要随便移动带电设备。(5)检查和修理家用电器时,必须先断开电源。(6)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破损时,要立即更换或用绝缘布包扎好。(7)家用电器或电线发生火灾时,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要使用干粉灭火器,禁止用水、泡沫灭火器等。

5 选择合格的产品,消除质量隐患

在购置家电产品或电线、开关等产品时,不能一味考虑价格,产品质量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价低、质次的产品,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在购卖电器等相关产品时,一定要到正规销售点、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并注意产品的合格标志,如: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颁发的长城标识。同时,也要注意家电的额定值是否和电源相匹配,避免过电压使用。

6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首先,家庭用电必须按规范布线,改造线路要请专业电工来完成,线路必须要安装地线。

其次,要安装各种防护设备,如保险作用的保险丝、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触电保护器等。

篇(2)

【关键词】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1.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

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出生缺陷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在出生缺陷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25%,环境因素占10%,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或不明原因却占65%。

1.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等。近亲结婚可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1.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有害的环境因素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当时正处于发育分化活跃的组织、器官,使该处发育的速度受到影响,致使其形态或功能出现异常而导致先天畸形。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环芳香烃可造成人体生殖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胚胎发育受影响而发生致畸、致癌和致死性突变。孕母吸烟与胎儿唇裂、腭裂、唇并腭裂有关,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1.3药物因素

据文献报道,有1%~6%的出生缺陷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若长期使用链霉素,可致胎儿先天性耳聋;大剂量使用新霉素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和短指等畸形;抗肿瘤药物可引起胎儿多种畸形,如甲氨蝶呤、白消安、环磷酰胺、苯妥英钠等,可引起无脑儿、小头畸形、唇腭裂、脑积水和四肢畸形。

1.4心理因素

孕期的心理应激不仅可影响胎儿大脑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造成子代远期的器官功能损害。母亲应激会影响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发育功能,导致子代行为、大脑和其他器官的改变,同样导致子代内分泌的改变。如果妊娠早期孕妇突然遭受心理打击,可能导致胎儿颅骨畸形和心脏结构上的缺陷;孕期母体心理应激可使子代头颅发育异常,神经毒性损害,尤其是海马区域神经受损、神经内分泌异常。孕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引起胎儿畸形,母亲早期精神刺激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关系密切,并在各种危险因素中作用最强。

2.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

出生缺陷已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与人们正常的生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是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关键。在我国出生人口质量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防范与干预,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我国处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形势下,有效地干预出生缺陷,是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

2.1出生缺陷监测

2.1.1出生缺陷监测的概念

出生缺陷监测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医院或人群,对围生儿中的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将监测期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事先设置的标准(基线率)进行比较、评估,及时获得出生缺陷的突然增加或发生新型出生缺陷的信息,分析其消失的原因,以利于尽快发现和消除致畸因素,提高人口素质。

2.1.2出生缺陷监测的作用

出生缺陷监测传统意义上的作用主要是监测发生率和其变化趋势,收集的资料也用于评价一些明显的出生缺陷聚集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出生缺陷监测需求的增加,出生缺陷监测功能也逐渐从单一功能进一步扩展,进而发展到包括一些公共卫生功能,如评价出生缺陷对致死、致残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将数据应用于卫生服务预算和评估,用于预防目标的发展与评估,用于研究出生缺陷带来的社会负担,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医疗服务及医疗资源的家庭转诊和用于医学研究。出生缺陷监测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出生缺陷发生率以及与出生缺陷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布情况如地域差异和种族差异,人群变迁如自然变化史等情况。同时,可以检测流行病、发现和监测问题、产生理论,启动研究、评价干预和预防措施,检测健康措施变化。

2.2三级预防措施

由于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对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关键在于预防。尽管出生缺陷发生的许多原因尚不是十分明了,但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实施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大幅度减少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儿的发生。缺陷儿的出生,给孩子、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2.1一级预防措施

防止出生缺陷的发生:①抓好婚前教育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优生科普知识传输给广大育龄群众,渗透到家庭,让每一个即将组成新婚家庭的育龄夫妇都能基本掌握优生知识。②做好婚前健康检查,对禁止结婚或暂不宜结婚,可以结婚但不宜生育或生育需控制下一代性别等提出指导性建议,为组成具有优生先决条件的健康家庭作准备。通过普及婚前保健和孕前指导,倡导广大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在计划怀孕时去做孕前咨询和身体检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让人们接受“婚前保健和孕前指导”的概念,有待于广泛持久的社会宣传和艰苦细致的保健服务。

2.2.2二级预防措施

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主要是加强孕产期保健和孕期营养指导,如近几年推广的妇女在孕前期和孕早期增补斯利安叶酸片或相关营养药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等。落实女职工和农村妇女孕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等劳动保护措施。

2.2.3三级预防措施

预防出生缺陷儿的严重致残和死亡。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听力异常等疾病进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患儿,早期干预能够治愈或降低残疾严重程度,从而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死亡。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减少残疾儿的发生和死亡,最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3政府的政策干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颁布的《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提出:到2010年,使一级预防措施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降低30%以上,重大体表畸形出生降低70%以上,使我国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状况初步得到控制,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现代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排放出的废渣、废气、废水,会通过孕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循环等传递给胎儿,影响其正常发育甚至产生致畸、致残作用。近年来,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在许多家禽、牲畜、鱼等的饲料中添加了激素如雌二醇、孕激素、甲基素、泼尼松等药剂,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特别是孕妇带来外源性激素,直接作用于胚胎,引起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或胎儿生长发育异常。各级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损害群众健康为代价,要在保护好环境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尽量把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篇(3)

[关键词] 乙肝; 危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9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1]。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2]。目前对HBV危害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刻,我国已经全面开展乙肝的预防。作为乡镇卫生院,我院在基层也积极开展了乙肝的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县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上报乙型肝炎患者和病原携带者586例。男340例,女246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34.7±2.5)岁;其中急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7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80例,病原携带者406例;病程为1~28年;因乙型肝炎死亡5例。

1.2 治疗

1.2.1 急性肝炎的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如患者进食少或有呕吐,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 3g、肝泰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茵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3]。

1.2.2 慢性肝炎的治疗 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基础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无环鸟苷(阿普洛韦)、阿糖腺苷及单磷酸阿糖腺苷、聚肌胞等。免疫调节药包括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保护肝细胞药物包括益肝灵、强力宁、齐墩果酸片等[4]。

1.3 乙肝的预防措施

1.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基层地区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差。乡镇卫生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例如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宣传图册、深入社区讲解等,让群众了解乙肝的发生、发展、传播途径、饮食卫生等。基层地区青少年是乙肝预防的重点对象。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活动的机会增多,乙肝感染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提倡洁身自爱。基层地区的医院也是防控重点,应不定期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教育大家不接触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器具进行诊疗[5]。家庭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教育家庭成员不公用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

1.3.2 接种乙肝疫苗 使用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非常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措施。最佳接种时点是在暴露发生前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据调查,基层地区母婴围产期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乡镇卫生单位应教育妇女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接受筛查,若为阴性则在妊娠后期再次检查。教育妇女妊娠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安全的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所有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人员以及高危人群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应详细宣传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患有肝炎或有一定过敏史者[6]。

1.3.3 已经感染乙肝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健康监护 提醒该类人群要忌酒和适当休息,因为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基层地区人们用药常识缺乏,卫生人员需提醒患者切忌多用药和滥用药。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肝炎患者一般不需要用药。服用药物要坚持按照疗程,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不按时服药会影响疗效,也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容易引起抗病毒药物耐药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认识慢性肝炎治疗的长期性。对于肝炎的歧视问题在基层也比较普遍,对这类患者应争取患者亲友的支持和配合,向其讲解乙肝相关知识,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示关心,维护患者的自尊心,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同时也要加强卫生宣教,以减少HBV在人群间的传播。

1.3.4 提高饮食质量 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及适量的糖,肥胖者应食用低脂食物。应不偏食、禁酒、忌烟,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少吃半成品食物及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或药物。不能乱投医,不能轻信广告宣传的转阴药物或使用游医偏方、验方或祖传秘方,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基层预防乙肝的重要举措。

2 结果

2.1 患者恢复情况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77.8%。见表1。

2.2 预防措施实施后卫生知晓率的情况

预防效果良好,采取预防措施后我县人员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措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可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提高人们对乙型肝炎的卫生知识知晓率。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介导造成。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急性肝炎是当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被特异性抗体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调节紊乱者。感染HBV后,由于Tc细胞功能不正常或特异抗体封闭部分肝细胞靶抗原而制约T细胞毒反应,致部分肝细胞损害;干扰素产生较少,HBV持续复制;特异抗体形成不足,肝细胞反复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3]。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①经血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或血制品可以传播乙型肝炎;②医源性传播;③胎源性传播;④性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做到周到细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人群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12-13.

[2] 王增朝,车淑丽,周文霞. 社区人群乙肝感染流行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09):1610-1611.

[3] 蔡衍珊,周端华,刘,等.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02):333-335.

[4] 莫显昆,陈立章. 乙肝传播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76.

[5] 何小勤. 不要把乙肝病毒携带者拒之门外[J]. 肝博士,2008,6(05):18.

篇(4)

1 颈肩痛

产生原因:对于主妇来说,洗菜、切菜、炒菜、拖地、洗碗、整理盆栽等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而这些事情需要长时间低头、弯腰来操作。很容易诱发颈肩部肌肉疼痛症候群,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部肌肉僵硬伴随疼痛,劳累后加重,也有可能造成颈椎病。

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不动,至少每隔10~20分钟就要伸伸懒腰,转转头;或者换一件另一种姿势的事情来做。

2 腰背痛

产生原因:扫地、拖地、烫衣服等,都可能因长时间弯腰造成腰痛和背痛。如果烫衣板过低,站着烫衣时难免低头弯腰,引起肩痛、腰痛、背痛。

预防措施:调好高度,换个方式做家务。在安置厨房的煤气灶、水槽、台面时,都要选择适当的高度,以身体能够站直为标准。日常使用的扫把或吸尘器的长度,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身高,使用时可以避免长时间弯腰。如烫衣板过低,烫衣时找一张凳子坐下来。搬放东西时,可以弯曲膝盖,避免弯腰。

3 “网球肘”和腕管综合征

产生原因:家庭主妇们用手搓洗衣物、拎菜、切菜、抱孩子,都需要前臂用力和手腕活动,易导致“网球肘”和“腕管综合征”。这些家务活使前臂力量集中到肘外侧,久而久之便会使肌肉附着处发生急性或慢性积累性损伤。“网球肘”的主要症状是肘关节的外侧疼痛,常向上臂、前臂和腕关节处放射,当用力握拳和伸腕时,疼痛便加重。症状严重时,端盆子、拧毛巾、扫地都感困难。但检查起来除了肘关节外上方有压痛外,却没有关节红肿和活动障碍。腕管综合征对家庭主妇也“情有独钟”,常表现为手麻木、疼痛和感觉障碍,劳累后加重。

预防措施:干家务活时避免长时间手部用力操作,活动肘关节时不要用力过猛或用力过度。例如要拧开瓶盖时,可以用热毛巾敷在瓶盖上,借热胀冷缩的原理,轻松地拧开瓶盖;最好选择有较大把手的开罐器、开瓶器,或电动开罐器。购物时最好用背包,可以避免用手长时间拎重物。一些污垢难以擦拭,不如用去污液泡一下,过段时间再擦会简便很多。大件衣服拧不干,不如不拧,令其自然滴干。单手握炒菜锅太累了,就改为双手握等。不要一个姿势织毛衣或干活,减少腕部的劳损。反正尽量避免手部长时间过度用力。

4 “主妇手”

篇(5)

型人格障碍对患者以及社会可造成有形或无形的伤害;而且无论是使用行为还是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但研究人员发现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时对此种障碍进行预防。预防是指,在障碍发生前介入干预治疗。针对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介入预防措施会比较有效。

型行为开始于儿童期,并在后青春期达到高峰;具有型行为的儿童中,有10%-30%会在成年后发展出型人格障碍。成年后,患者的人格固化,使得型人格障碍难以治疗。

风险因子

型行为的发生风险贯穿整个胎儿期至青春期。其中的非可变风险因子(例如遗传因素),对预防来说意义不大。但像学业表现差、校园暴力及环境因素这样的可调控风险因子,对于开展及时的预防策略来说,意义非凡。

较差的学业表现:一项针对14岁以下儿童的研究发现,较差的学校表现与未来的型行为有重要联系。但我们还不清楚学业表现差完全是由于IQ低,还是受学校环境或教师个人素质这样的因素影响。

欺凌:欺凌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身体的。身体欺凌是型发育的主要预测指标。

环境因子:许多环境因子可促使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例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母亲较年轻,单亲都可使儿童对这种人格障碍易感。同伴和社会影响也是风险因子。还有,暴露于家庭暴力、身体虐待、物质滥用都可促使型人格障碍的发生。

筛查

早期发现症状有助于预防。因此,医生们很有必要熟悉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Table1中列出了DSM-5中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被归为B群人格障碍)。

因儿童不愿报告自己或同伴的违法行为,所以一项详细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在筛查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医疗专业人员收集的数据,由教师及父母提供的信息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

其他的筛查工具还包括筛查量表(The Antisocial ProcessScreening Device)。此表是一个可由教师或父母来完成的调查问卷,并且有助于及早发现型人格障碍。简明版青年心理变态特征列表是一种准确的行为自我评估工具。

干预

Bor等人提出了一套基于患者发育年龄的逻辑策略干预型人格障碍的发展。

胎儿至两岁间 当发现有母亲存在致使胎儿出现型人格障碍的风险可能性时,尽可能立即介入干预措施。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高风险的母亲提供以教育为主的抚养家访至儿童满两岁,结果使儿童终身的违法行为减少50%。研究同时发现分娩并发症与儿童型人格障碍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作为预防措施,可为高危孕妇提前保健和个性化儿童发育教育。

3至10岁间 针对3至10岁间高危儿童的预防策略,相关研究发现教育对于父母及儿童来说都很重要。行为问题预防研究组(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发现,除了父母的亲职教育外,为一年级的高危儿童提供提高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课程,同样可以显著减少高危行为。

11至18岁间 对青年及少年(11―18岁之间)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方式是功能性家庭治疗和多系统治疗。在城市环境下,实验性社会发展课程也可有效防止青少年的高危行为。

功能性家庭治疗是一种基于家庭的短期治疗,并且同时面向父母和儿童进行治疗。此疗法鼓励个体认识消极情绪,并通过关注长期行为改变来调整这些消极情绪。

多系统治疗,注重那些青少年周围可负面强化违法行为的外界因素,力求打破这些联系。两种方法同样有效,可依据青少年的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结论

篇(6)

(一)犯罪预防观。现代犯罪预防主要涉及到三个大的方面:

1.司法预防。即通过法律、主要是刑事法律的实施,防止犯罪者重新犯罪,并对其他人起到震慑惩戒作用,收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效果。2.社会预防。即通过改善社会状况,健全社区机构,加强教育,增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就业机会等,消除或限制犯罪赖以滋生的社会条件,防止人们走上犯罪道路。3.情景预防。即通过情景设计,控制犯罪易于发生的环境,从而减少犯罪得以实施的机会。 (二)对司法预防效果的反思。人们通常认为,刑事司法机构具有重大的犯罪预防效果,只要警察机关破获了犯罪案件,法庭宣判了犯罪人,监狱和缓刑机构对刑罚加以执行并对刑满者加以释放,就自然地会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基于这种认识,自1945年开始,英国政府对刑事司法机构的投资大量增加。然而,所得到的回报是,记录在案的犯罪平均每年增长5—7%,而且被处以监禁的犯罪者的重犯率也很高。在司法预防方面的投资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英国学者还拿美国为例子,进一步说明美国的高犯罪率并不是由于对犯罪惩罚不力所导致的。因为,美国监禁了100万犯人,其监禁率是英国的4倍,并且比除南非外的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的监禁率都高。同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了对刑事司法机构的投资就能更好地控制犯罪,事实上,美国一些城市对司法机构的经费投入已占到全部财政预算的1/4.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尽管增加了监禁的使用,增加了司法系统的经费投入,但它仍然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犯罪率。因此,一位曾于1986年担任美国有组织犯罪总统委员会主度的联邦法官评论说:“法律实施被证明达到了极限,但让我们正视它,它基本上没有起作用。”(注:《the politics of crime control》editerd by kevin stenson and daveid cowell. p. 63)

众所周知,司法预防在犯罪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它具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双重功能。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者适用刑罚而警戒社会上的一般人,抑制其犯罪动机,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而使其引以为戒,不再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特别预防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刑罚的适用,抵销犯罪者由于犯罪而获得的快乐,使他意识到犯罪得不偿失,以后不再犯罪。然而,刑罚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效果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早在18世纪,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就指出,只有做到刑罚的肯定性、均衡性、即时性,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其中,能否实现刑罚的肯定性,对犯罪预防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刑罚的肯定性是指:使犯罪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刑罚处罚,从而在观念上建立起犯罪与刑罚的必然性因果关系。而英国的犯罪调查显示,被纳入正式统计的案件只占实际发案数的大约1/4.而且,这些记录在案的案件的破案率仅有约35%,像伦敦大都市警察辖区内破案率则不到20%。很显然,只有为数很少的犯罪案件(约不到实际发案的10%)受到了刑事司法系统的追究,这样一种追究率很难对犯罪起到震慑作用。对此,美国学者费奥森(felson)在其1994年出版的《犯罪与日常生活》一书中,有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他写道:当你触摸一个热炉子时会发生这样一种后果,你感受到一种即时的、确定的、但是轻微的疼痛。那么,当你被灼伤过一次之后,你就不会再去碰那个热炉子。然后你再假想一种热炉子,当你触摸它500次, 它才能灼伤你一次,并且这次伤痛感5分钟之后你才能体会到。 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常识告诉我们,假想的热炉子的惩罚效果绝没有真正的热炉子的惩罚效果好。

就特殊预防的效果而言,除了受刑罚的肯定性、均衡性、即时性程序的影响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犯罪者入狱前的犯罪习性、在狱中的交往与经历、出狱后的生活际遇及其对犯罪与刑罚所持的心理态度(如侥幸心理)等,都会对重犯率产生影响。刑罚本身并不能独自起到抑制重新犯罪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罪犯甚至会将严厉惩罚当做与传统社会的决裂点和进一步越轨的转折点。英国学者论述道,监禁机构曾对服刑犯偿试过各种各样的治疗和矫正措施,但是,尽管这些措施有取得效果的个案例证,但是,从总体上讲,它们对重新犯罪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一些学者得出结论:除个别情况外,各种矫正措施对重新犯罪没有可见效果或毫无效果。无论监禁部门采取什么措施,重犯率依然很高。

鉴于上述情况,研究人员、公众和决策者不再把抑制犯罪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强化司法预防方面。

(三)对社会预防措施的幻想与幻灭。到60年代,美国学者有关犯罪与社会解组及经济边缘化的理论在英国开始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些理论对犯罪行为有许多系统的解释,将犯罪归因于剥夺感、城市中心社区的社会解组及机会的不均等,但这些解释没有为政府在治理犯罪方面提供一个富有成效的政治决策目标。例如,70年代,英国为了给社区改良树立一些典范,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但这一工程失败了,它的后果是导致了人们对任何社会工程的幻灭。

固然,美国和英国所实施的一些小规模的预防活动表明,导致犯罪的社会原因是可以弄清楚的,某些具有潜在犯罪倾向的群体和犯罪高发区亦曾得到了成功的控制。然而,要改变与犯罪有关的社会状况是相当困难的。内政部的决策者对社会预防手段亦存有相当的疑虑。认为社会预防未经严密的构思,实行和评估起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两位英国学者克拉克和考尼希曾论述说:基本上拿不出证据来说明青年工作、自愿的福利活动、警察与学校的联系工作、社区自助小组或居民协会在抑制犯罪方面有任何效果。

同时,社会预防项目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很多社会预防项目的资金来源极为有限。此外,社会预防以改变社会状况为前提,其价值取向又常常会与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相冲突,比如与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率的价值取向之间就会出现矛盾。政府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权威保证社会状况迅速地朝有利于抑制犯罪的方向发展。

人们曾对社会预防寄于希望,然而,在社会预防受到普遍关注、各种社会预防项目纷纷展开之时,犯罪持续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不过,对社会预防措施的幻灭并未导致决策者放弃社会预防,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所发起的各种情景预防活动往往是同社会预防措施互为依托的。

(四)预防政策向情景预防的倾斜。司法预防(刑事政策)努力的失败,社会干预和旨在预防犯罪的社会改良的失败,使得英国人在70年代末在预防犯罪问题上陷入了一种悲观情绪之中,似乎没有任何一项措施可以发挥预防犯罪、遏止犯罪增长的作用。

人们便开始调整关注的重点。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是着眼于犯罪人的预防,既然它们无法有效地抑制犯罪的增长,那么,犯罪预防的重心就应该从犯罪人转向犯罪行为、犯罪被害人及犯罪的机会。犯罪预防的重点便开始向情景预防倾斜。有学者把这种犯罪预防重点的转移称为对犯罪行为的“重新发现”。当人们对犯罪人和潜在的犯罪人无所作为的时候,便又开始对犯罪行为发生了兴趣,探讨它们发生在何时、何地、怎样发生、为何得以发生,进而防止它们在特定情形下发生。

情景预防之所以被引起重视,除了缘于人们对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的失望外,还得益于犯罪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1.新古典学派为情景预防提供了理论根据。人们不会忘记,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曾从犯罪行为入手考察犯罪原因,认为犯罪是理性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后来,实证犯罪学派认为他们并没有探寻到犯罪的真正的深层原因,把研究的重点由犯罪行为转向了犯罪人,犯罪矫治模式风靡一时。本世纪60、70年代,随着犯罪的不断增长,人们意识到许多犯罪都是普通人实施的,这些人在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遵纪守法的。即使是惯犯,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里也是守法的。所以很难找出普通人与犯罪人的分野,因此,犯罪原因的研究需要再从犯罪人返回到犯罪行为。新古典学派便产生了。其核心观点是,犯罪是行为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犯罪人与正常人基本上没有区别。既然如此,就可以通过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收益来控制犯罪。情景预防就是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的。

2.犯罪预防重点向情景预防的转移,得益于被害人研究与被害人调查的发展和深化。被害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其理论研究的深化,1966年美国进行了首次被害人调查,从1972年始,英国便开始定期展开全国性的被害人调查。通过被害人调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各类案件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被害人之所以成为被害人,是由于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的被害性。人们不再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所实施的单向的静态行为,而把它看成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社会一起参与的过程,那么,从被害人的角度消除被害诱因,减少被害的机会和条件-即被害情景,亦不失为为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3.犯罪预防重点向情景预防的转移,与环境犯罪学的发展也不无联系。根据环境犯罪学的解释,犯罪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犯罪才能得以发生:法律、犯罪人、目标、场所。没有法律,就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人,就没有人去实施违犯刑律的行为,也无所谓犯罪;没有犯罪目标,犯罪便不能发生;没有一个特定的时空场所,犯罪亦不能发生。所以,法律、犯罪人、目标和场所可被视为犯罪的四维特征。环境犯罪学就是要对这四维特征进行研究。据此,目标和场所被看作与犯罪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里,针对犯罪目标和犯罪场所而展开的预防-情景预防的重要性得到了明确而充分的肯定。事实上,犯罪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地区,1988年的英国犯罪调查表明,犯罪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和议会的房产区,尽管这些地区的住户只占英国家庭总数的12%,但37%的入室盗窃和33%的个人财产被盗、被抢案集中发生在这些地区。这说明,改变易发案地段的情景状态,限制犯罪机会是大有可为的。

4.犯罪预防重点向情景预防的转移,与人们对后工业化社会犯罪增长特定原因认识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犯罪学界,大多数学者对美国女犯罪学家谢利的《犯罪与现代化》一书及其书中的观点并不生疏。谢利在占有全球性的犯罪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世纪来的犯罪发展变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她得出结论说,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又重演了发达国家在19世纪所上演的一幕:犯罪的激增。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迈进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都将面临犯罪激增这一严峻的问题;在现代化趋于成熟后,犯罪则会呈现新的稳定状态。根据谢利的观点,发达国家的犯罪率在现代化成熟之后,也就是在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将会在它所已增长到的较高水平上呈稳定的状态或缓慢发展。然而,英国这个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20年代到90年代初犯罪增长了数十倍。应该说,这一阶段,英国的社会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亦在不断地完善,社会并未呈现出急剧变迁的态势,那么,犯罪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英国犯罪学领域对后现代化社会犯罪的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有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那就是犯罪机会的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一,盗窃汽车犯罪的增长,是由于二战以后汽车不断增多,到处可见价值昂贵、防护状态极差的汽车。其二,就入室盗窃而言,人们在家庭以外度过的时间明显增多,许多家庭是双职工家庭,举家外出旅游也构成英国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住房常常处于无人状态,亦无人看守,与此同时家庭中贵重物品不断增多,这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作案目标。第三,商业的发展,市场交易的增加,既增加了犯罪的目标和机会,也为犯罪分子销赃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目标的垂手可得和保护措施的缺乏,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的主要原因。据研究,很多罪犯都是见财起心、临时起意的,在特定情景中,人们极易受到诱惑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一观点就为情境预防措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既然后工业化社会的英国犯罪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犯罪机会的增多,那么,遏制犯罪增长的主要措施也就应该是通过情景预防减少犯罪机会。此观点逐步得到了内政部犯罪预防政策决策者的认同。比如,由内政部公共关系部编写出版并免费发送的手册《你的预防犯罪的实用指南》,在篇首就作了这样的表述:大多数犯罪都是针对财产而不是针对人的,并且经过精心策化的犯罪只是少数,大多数犯罪都是年轻男子在遇到机会时凭着一时冲动所实施的-比如,当他们发现了遗留在车内的财物或房屋的一扇没有关好的门或窗户。你可以通过加强你的车和住宅的安全防护措施来减少其危险性,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在英国,情景预防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965年考尼希委员会的报告。但在当时,它并未博得广泛的重视。然后,随着犯罪的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清楚,仅靠强化侦查、调查和威慑活动难以有效地控制犯罪。到80年代初,一些研究开始证明,阻却犯罪机会可以减少犯罪,这些研究强调,在最基层,个体必须同各种机构共同协作,通过加固目标及其他情景预防方法来预防犯罪。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内政部的犯罪预防政策中,情景预防就摆到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自此,情景预防的措施越来越具体,其宣传发动也越来越深入,普及面越来越广泛,到1993年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情景预防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引导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行动,从而减少某些犯罪的发生。比如,改善家庭安全状态,重新设计商店布局,使财产和停车场更易于监视等活动,均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情景预防还推动了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安全因素,比如汽车制造业和房屋建筑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系统的同步设计。

情景预防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地被提到了预防犯罪战略的高度。199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联合国预防犯罪研讨会上,形成了一个重要文件《预防犯罪实施战略》,这一文件就是对有关国家情景预防经验的总结。文件中也提到了社会预防,诸如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家庭政策、青少年政策等,但同时指出,社会预防虽是消除犯罪社会原因的根本措施,但实行起来有许多困难,各种社会政策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它与预防犯罪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比如就业政策首先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以减少犯罪为目的。因此,文件把重点放在情景预防方面,把情景预防的战术措施提高到战略上来研究。

有学者认为,情景预防有一大弱点,就是它会导致犯罪转移,从而使预防总体效果大打折扣。但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其一,对某些触景生意的犯罪而言,没有特定的情景,犯意就不会萌生,所以情景预防具有彻底的预防意义。其二,犯罪的地区转移是以犯罪人流动作案为假定前提的,如果犯罪人的作案方式不是流动作案,那么,其生活的社区中情景预防措施的有效采取,就可以阻止其实施犯罪行为。其三,情景预防的全面实施将逐步限制犯罪的转移,所以情景预防的普及面与犯罪转移的程度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犯罪的下降正是随着情景预防措施的全面展开而出现的。第四,即使犯罪的转移包括地区转移、时间转移、手段转移、目标转移、犯罪类型转移,但总起来说,转移了的犯罪数量要比本来可能发生的犯罪数量少得多。

(五)综合治理-兼顾重点和一般。英国犯罪预防政策向情景预防的倾斜,并不意味着英国放松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相反决策者十分重视各种预防措施之间的平衡。在犯罪预防中注意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这是因为:

1.虽然在英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仅靠强化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难以有效地遏制犯罪的增长,但不能由此就否定它们在犯罪预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功能。如果放松这两个方面的措施,犯罪就会朝更为严重的方面发展。英国犯罪预防决策者深知这一道理,因此,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并未顾此失彼。

2.情景预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是对各种犯罪都有效。尽管情景预防对记录在册的犯罪案件的约70%具有预防效果,但它无法预防诸如伤害、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和出于种族动机的犯罪。

3.内政部的犯罪预防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兼顾来自各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左派批评家认为,对于一些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社会地位低下,谋求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机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犯罪是一种颇具诱惑力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选择。犯罪预防政策必须考虑怎样改变那些致人于犯罪境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应着力解决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失业问题、低收入问题。另一方面,右冀批评家则批评说,对于司法模式保障不足。在他们看来,犯罪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和社会化不足所导致的。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严厉的惩罚促使犯罪人学会遵从社会规范,同时给父母和老师施以更大的压力,使他们向青少年灌输遵从法律的态度。右冀批评家们强调个体的责任。

篇(7)

【关键词】幼儿园;突发事件;安全管理

一、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幼儿园突发事件就是发生在幼儿园内外,对幼儿园全体或个人带来危害的事件。诸如:体伤、窒息、惊吓、暴力、冒领、绑架、溺水、偷跑走失、食物中毒、教师虐待、火灾烫伤、设施砸伤等等。

二、幼儿园突发事件预防措施

(一)冒领、闯入、绑架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幼儿园保安必须严格执行门卫规章制度,掌握基本的技防知识,幼儿园要配备基本的防暴设备;

(2)严格执行来访人、受访人出入登记制度;

(3)认真执行幼儿接送卡刷卡制度,家长进入班级后,在教师和幼儿都认可后,才可以把幼儿接走,对不固定接送人的家庭,要有家长签字的委托书并抵押相关证件,经和家长通话确认后才可以接走幼儿;

(4)幼儿园要与家长签订“幼儿园家长安全管理责任书”,告之家长需配合的事项;

(二)午睡中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建立严格的午睡管理制度,制定幼儿从入寝到起床每一个环节的流程;

(2)加强对教师意外事故救治的培训,要求教职工掌握基本的事故处理方法;

(3)保证幼儿午睡室至少有一人值班,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幼儿午睡室;

(4)午睡前,教师要对每个幼儿进行检查,以防尖锐、坚硬或细小的物品带上床;

(5)午睡过程中,教师要走动巡视,观察孩子的举动、表情、体征,一般30分钟做一次巡查,要认真记录巡查结果并存档;

(6)有序起床是保证孩子安全的重要措施,指导孩子先穿衣服,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然后再解小便、喝水、吃点心,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和保育员要配合好工作;

(7)午睡中一旦出现事故,要及时上报、及时通知家长、做好幼儿及家长的安抚工作。

(三)户外活动中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保教人员配备比例合理,有计划地组织和观察幼儿活动,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2)教师对要组织的各类活动有充分的估计,尽量选择塑胶地;

(3)游戏活动前要提前教育幼儿注意安全,告诉幼儿防范措施;

(4)教会幼儿活动前整理衣服裤子和鞋带,要求衣服束在裤子里并系紧鞋带,以防摔跤;

(5)教给幼儿正确运用活动器具和自制玩具,游戏中不可以推挤、拉扯、互丢东西;

(6)告诉幼儿一旦出现事故,第一时间报告老师并大声地求救。

(四)设施中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幼儿园内严禁设置威胁幼儿安全的危险建筑物和设施;

(2)建立设备器械检查制度,由专人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保养和维修;

(3)在危险的地方要设置幼儿看得懂的警示标识:如:“下坡请慢慢走”;

(4)教育幼儿使用运动器械时,不能推挤,不要抢占,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五)园外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

(1)幼儿园组织幼儿集体外出活动时,要制定《外出活动意外事故预案》,选择最安全的线路并与合作单位制定好活动方案;

(2)在剧院演出,要事先检查音响电源是否漏电老化,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3)外出活动将职责逐层落实到人;

(4)活动前,向孩子进行活动说明和安全教育;

(5)活动过程中,保证所有的孩子都在教师视线范围内;

(6)活动结束后,及时清点孩子的人数,观察孩子的体征是否正常。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

(1)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组建幼儿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各个岗位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到人,层层落实。

(2)制订安全工作计划、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各类应急预案,做到有安全工作计划、有具体工作部署,有平时检查分析、有学期安全工作总结。

(3)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全园安全意识。强化全园安全意识,开展各类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给家长发放安全手册、安全教育宣传橱栏、组织观看有关幼儿安全活动展、鼓励家长和教师收集安全教育案例及制作有关安全教育知识课件,达到资源共享,同时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参与意识。

(4)开展幼儿园与家长全员性安全知识培训。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以安全为主题的幼儿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安全须知》等,定期邀请消防员、交通警察、社区民警为孩子、家长和老师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现场讲座,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使老师和家长能够掌握基本的救护方法。

(5)开展有关安全知识模拟演练。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不同内容预案的演练,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并根据演练的情况不断修正预案的有效性。如:进行消防、地震、洪水灾害的实地演练。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发生地震怎么办”等主题活动。结合观看录相、图片、讲解、使幼儿知道自然灾害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开展紧急撤离模拟表演,让幼儿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并学会自救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6)把安全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根据年龄特点分别制订各年龄段幼儿安全教育活动计划,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安全常识,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竞赛及有主题的谈话活动,如:“我是交通小警察”、“安全知识小问答”、“我是小小消防员”、,逐步提高幼儿的自卫能力和应变能力。

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核心原则是“防范在前”、“应对在后”,幼儿园安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或者是喊喊口号上,那样只能是流于形式。幼儿园要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组织系统,抓好安全常规制度的落实,做好日常的安全教育宣传,加强安全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反馈,做到防患未然,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