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建设管理制度

安全建设管理制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1 11:5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建设管理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安全建设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煤矿;班组建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66-02

湖北宝源广得资源有限公司马河煤矿地处荆当盆地的东南部,荆当盆地是我省最大的中生代盆地和主要煤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断好转,马河煤矿的生产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班组安全管理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班组安全建设工作,滞后于煤炭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班组是企业劳动分工中的最小劳动集体,是加强企业管理,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最终都要在班组里落实;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控制措施,都要依靠班组长组织员工具体实施;设备设施都要由班组员工去正确操作和维护。总之,整个企业要靠班组来维持正常运行。所以煤矿安全发展的重点在于实现班组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1 马河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不足

1.1 班组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整个煤矿企业的作业环境的危险性程度高于其他大部分企业,且对员工的教育水平要求不高,以致煤矿基层员工主要由农协工组成,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健全班组安全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

1.2 班组长整体综合素质偏低

一是班组长的文化水平不高。班组长文化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在生产过程的领导地位,阻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班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够。除去文化素质,班组长组织协调能力的高低占了安全生产的很大一部分,班组长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将无法培育班组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全员协同生产。

三是班组长的业务能力不强。有些班组长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自身业务能力不足,无法查出事故隐患,也制定不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影响了班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班组长的执行力不强。班组是最小的基层组织,班组长是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班组相关的安全工作由班组长来落实,而马河煤矿现状是班组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还停留在口头上,相关措施没有有效地执行,给安全生产造成了隐患。

1.3 班组工作缺乏自主管理意识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和以往的生产经验,班组一直属于“被动式”管理,习惯了严格遵守上级的安排,很少或没有自主管理的意识,这样一来现场出现紧急情况时,班组习惯性的向上级汇报,等待决策安排,在等待上级决策的过程中很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班组长作为直接的领导者和调度人员应加强班组自主管理意识,在紧急情况下决策的权利,危机人身安全时在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的指令。

1.4 班组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重生产轻安全一直是煤矿企业的弊病,由于事故的偶然性,很多员工认识不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意识的淡薄,给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难度。为完成生产任务加快进度,或为方便操作,很多员工把安全规章制度抛于脑后,凭经验心理和侥幸心理违章操作,而违章操作的后果导致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1.5 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企业的根本性文件,指导并约束着员工的行为,安全规章制度并不仅仅只是一纸空文,还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执行。马河煤矿现有制度要么是与班组的实际不相符,员工无法执行,要么是制度得不到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执行,这些都是制度不完善的一个方面,造成了管理缺陷,安全得不到保障。

2 加强马河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措施

2.1 完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建设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是班组安全建设的第一步。规章制度是企业约束、指导员工行为的标准,让员工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故障制度后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等。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依据,使安全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建立和完善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员工按照管理制度进行各项生产活动,是做好班组安全建设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在企业实际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各项班组规章组度。

其次,在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跟进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实施相应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为此,需要建立从公司到车间、班组的层层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体系,做到公司月检、车间周检、班组日检,对各项检查查出的隐患下达书面隐患整改通知书,规定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效果,同时验证整改效果,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中。进一步,对主动举报安全隐患或制止他人违章行为,避免了重大损失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并传达给全体员工,从而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下至上的安全预防体系,防止事故的发生。

2.2 班组长以身作则建设团结协作的班组文化

安全文化是企业树立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班组作为基层单位,每一项管理工作最终要落实到班组,班组长负有领导责任,带领员工协同完成各项生产活动。班组长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这样才能给员工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班组长还需具备组织、协调、沟通能力,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协同生产,培养出整体团结协作的安全氛围和安全文化。

班组长是建设班组安全文化的直接领导者,应根据班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从而增强员工凝聚力。可根据班组实际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张贴安全标语、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举办论文研讨等、事故案例告知与分析等活动。同时,加强对安全文化的宣传活动,向员工灌输“自主管理、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员工做到我要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班组内部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安全文化的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长效机制,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2.3 开展有效的安全培训

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进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预防或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同检查机制一样,安全培训同样是从上至下进行,新进员工必须接受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安全教育培训。与工作直接关联最深的便是班组级安全教育培训,由班组长组织实施,其主要教育内容是:工作环境及危险源;所从事岗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所从事岗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有关事故案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

在日常工作中,班组长的安全教育也必不可少,班组长应组织开好班前会,交代一天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及注意事项,在班中随时检查安全生产动态,班后对下班进行交底,并对一天工作进行总结,记录异常状况原因及分析。

学习培训是提高员工业务技能的基础工作,但是安全培训要专注重点,各个班组情况有差异,加上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的考虑,由煤矿直接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效果不大。相反,应将安全培训的重点放在班组长身上。班组长是实施班组级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员工的大部分教育来自班组长。同时,安全培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班组长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可以通过互帮互学、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企业应每年组织一次针对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前编制安全培训计划,明确内容和相关要求,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将培训结果纳入的班组长个人绩效考核。通过专业安全培训,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班组长接受培训后,在生产过程中以自身行为提醒员工安全注意事项,潜移默化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达到了班组长与员工安全技能的共同提高。

2.4 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

班组安全建设中首先应明确岗位职责,让员工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通过检查机制来追踪职责的落实,最后通过考核机制对员工履行情况进行奖励与处罚,这是整个的闭环管理。

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是班组安全建设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考核机制要明确考核内容、奖惩标准,且安全考核与生产考核应同时进行。班组长、一般员工的考核应与班组建设情况、安全生产现状、工作业绩结合所在班组的经济利益进行,应公布考核结果并严格兑现。不仅仅只是针对班组进行考核,中层管理者及厂级领导要进行同等的考核,进而把班组的压力自下而上层层传递,使中层管理者、厂级领导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与压力,达到责任、权利、义务的统一。这样,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全体员工共同进行考核,逐渐形成 “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工作氛围。

3 结 语

在煤矿里,绝大部分事故发生于班组,因此,做好了班组安全建设,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安全水平。在班组安全建设中,以班组长为龙头,建立健全班组安全规章制度,推行班组安全标准化作业,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坚持班组安全教育,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在现场生产过程中,共同查找各类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为确保安全生产长期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崔政斌.班组安全建设方法100例新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锐.浅谈煤矿班组建设工作[J].煤炭工程,2008,5(06):15-18.

[3] 耿新忠.煤矿班组安全重在发挥班组长作用[J].中国员工教育,2010,7(5):23-26.

[4] 江广营.创建卓越班组的七种武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建设;思考

1引言

网络安全,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不仅包括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硬件、软件环境安全,也包括网络传输的资源、数据等信息安全[1]。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公民,更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在网络安全建设及教育方面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面对信息泄露等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以及日趋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如何保障高校网络安全建设的稳步推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2网络安全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安全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安全专业人员不足目前高校已基本上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有成千上万的网络计算机,但与之配套的网络安全管理员却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职的网络安全管理员[2]。而且大部分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安全责任意识单薄,专业素养不够高,网络安全专业人员及其技能都存在严重不足。(2)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高校网络的使用主体为本校师生,群体庞大,且大部分高校未开展系统、全面、全覆盖的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导致用户群体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时对病毒防护、密码保护、漏洞修复等基础网络安全操作无意识,使得计算机很容易被入侵而造成数据及资源丢失[3]。一些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由于猎奇心理及感情用事,可能会采用一些诸如“翻墙”等威胁高校网络安全的行为或者网络暴力等激进行为。(3)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截止到目前,很多高校尚未认识到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领导重视不够,未形成专门的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购买各类网络安全防护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无应急预案等;技术防护手段不足,缺少各类必须的技术防护手段;网络安全人员不足,未设置网络安全技术专岗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3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建设的对策

3.1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高校网络安全建设应以人员组织为基础,以管理制度为依据,以技术防护为手段,三管齐下,切实保障好高校的网络及信息安全。

3.1.1人员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建立起管理决策层、组织协调层、落实执行层的三层架构人员组织体系。管理决策层统一领导网络安全工作,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发展规划,决策网络安全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等。组织协调层统一协调学校网络安全建设工作,负责网络安全及运行保障项目的建设、改造、升级、维护等方面,负责制度与人员队伍建设等。落实执行层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地执行。

3.1.2管理规范体系规范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是一种非常有效和严谨的管理方式。完善的管理规范体系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是通过建立标准规范来约束用户行为的制度。其实现的过程就是规范管理的过程。管理规范体系包括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应急响应机制、网络安全通报制度等方面的内容。(1)网络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网络安全工作责任主体,各部门应有专人专岗负责网络安全具体工作,细化网络安全各关键岗位安全管理责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形成网络安全工作长效机制。(2)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系统管理、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网站、微信、微博和移动应用管理、电子邮件管理、交互式栏目管理等的管理规范,使所有的网络安全活动都有规范可依,有制度约束。(3)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处置权限、落实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强化技能训练,强化技能训练。至少一年两次开展网络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网络安全事故现场环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网络安全通报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全面、细致地排查安全隐患,并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如通过《网络安全简报》、《信息化简报》等手段,通报各业务系统漏洞扫描、数据备份、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各项安全指标,督促相关部门做好网络安全责任落实。

3.1.3技术防护体系网络安全及运行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系统的过程要素、组织结构和结构功能进行分析,主要分为预警层次、检测层次、保护层次、响应层次四个层级。预警层次主要是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和预警问题。检测层次主要是发现服务器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配置问题、应用系统安全漏洞,形成完整的安全风险报告,帮助安全人员查漏补缺,防范风险于未然[4]。保护层次是对网络运行的实时保护,包括拒绝服务、入侵检测、流量分析、数据防泄露等。响应层次是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的响应,包括数据库审计、安全监管、安全服务等。

3.2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维护高校网络安全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维护网络安全不仅需要学校的防护体系,更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网络安全这道防线才能筑得牢固。因此,在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础上,更要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知识讲座和学术交流,使全校师生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并有效提升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4结束语

高校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数据庞大、层次复杂、多点防御的工程,涉及到人员组织体系、管理规范体系、技术防护体系等多个层面。其建设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全局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实现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5]。

参考文献

[1]王乔平.浅谈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信息系统工程,2019(07):78

[2]李佳霖.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通讯世界,2019,26(05):17-18

[3]文理卓,李东宸,郑宪,董石.浅析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及对策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4):153-154

[4]梁艺军.高校Web网站安全防护策略.中国教育网络,2015(02):57-58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档案信息化;安全防护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更显开放性与共享性,给网络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带来诸多安全风险,因此,要重视档案信息安全建设,制定全方位的应对策略,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内涵不受“互联网+传统行业”的限制,而是在各领域都有体现。互联网的创新性、包容性和适应性都非常强,商业模式丰富,“互联网+”的发展是联合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在经济机构发展转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新方向Ⅲ。“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就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提取,在工业、商业等不同行业中融合发展。

二、安全建设是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安全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引用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促使档案事业具备了全新的时代活力,档案工作的价值是为社会各个机构和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和基础,在整个国家发展规划中意义巨大。立足“互联网+”环境,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档案资源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查询以及借阅方面的需要不断扩大,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影响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安全建设是社会各个领域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周期性较长,涉及诸多方面信息,如资金、技术等,安全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导致档案信息的传播彰显随意性,在根本上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档案安全保障工作,要从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两个角度出发,对档案安全的基础建设进行加强,构建完善的档案安全防范机制,切实提升档案安全建设的高效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措施

3.1规范现有的工作体系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标准来进行,但是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想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从国家角度来讲,要解决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确定相应的档案信息技术标准,并不断指导地方实践工作。对于高校以及档案管理部门来说,虽然无法对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之前,高校以及档案管理部门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档案信息化工作细则,从而完成标准化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不断规范信息化的标准。以信息工程、相关档案信息数据标准以及情报学领域标准为依据,对现有档案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处理,做好电子档案的存档以及纸质档案备份。这样即使后续电子档案出现数据错误或者外界因素导致电子档案出现问题,还可以将原始的纸质文件整理出来与电子档案进行对照,进行再次扫描与保存,从而为后续的档案查阅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其次,规范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平台购置标准,在有资质的供应商之间进行仔细挑选并对其进行严格约束,保证供应商提供的硬软件服务能够满足自身应用需求,同时,还要确保使用过程中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条件。最后,要规范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标准,在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制定完善且统一的标准,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工作“有法可依”,一旦出现档案安全问题,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追溯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制定相应的问题处理方式。

3.2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想要保证高校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那么就要建立内部的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并及时将信息制度落实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档案管理权限不够规范、档案网络具有开放性、对移动存储设备等管理不够严格。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针对档案权限管理问题,就要以软件层面为入手点来解决,第一要保证档案信息终端网络平台能够只被工作人员所使用,防止非档案管理人员随意使用;第二,要确保档案信息化的相关软件专人专用,所有档案管理员工在工作完成后必须退出相应的管理系统,避免其他没有访问权限的用户访问档案信息。而对于档案网络开放性的问题,相关人员要确保电子档案平台以及管理内部信息在与互联网连接时,必须经过相应的防火墙才能联入,并且内部信息终端在连接网络时要谨慎选择,防止随意连接外部网络而为档案数据带来一定安全隐患的情况发生,并严格禁止档案管理内部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按自己主观意识任意连接网络,从而有效避免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档案内部信息被随意窃取。同时,针对移动设备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要及时建立相应的移动设备管理制度,避免员工将个人的存储设备连接档案管理终端,引发网络木马病毒入侵的情况,从而有效保护了校园电子档案的安全。

3.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能力教育

加强对员工档案安全意识以及工作能力方面的教育,从而实现对档案信息化内部人员的约束。对于信息化技术人员来讲,需要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保证在相关档案管理软件出现问题而其供应商又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自身的技术,有效控制并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隐患,避免事态朝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安全,为高校将损失降到最小。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讲,需要加强对员工档案信息化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可以针对频发的安全问题、信息化安全易出现的几种风险、错误的档案系统使用方法以及信息化安全建设不到位产生的危害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从而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信息化安全意识,并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档案信息系统使用习惯。

3.4加强对档案信息化相关硬件与软件的建设

虽然一般档案信息化系统所使用的硬件与软件由系统供应商提供与设计,并且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并不会对其进行频繁的管理,但是仍需要在供应商提供档案信息化系统前向其描述使用需求。一般来讲,软件的安全需求一般包含对档案数据服务器的防护、软件功能权限的分类、用户权限的划分、信息资源使用权限的划分、软件误操作的保护以及相关网络防火墙等;而硬件的安全需求主要包含用于保护档案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设备、硬件防火墙、较为正规的路由器以及对连接内部网络的接入限制等。

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信息安全都受到了威胁,在技术、管理、法律等不同层面都需要进行监管,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在档案信息化的安全建设中,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信息检索速度更快,精确度更高,推动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时,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信息化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子文件;文件管理;元数据;全过程管理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政府办公平台、业务系统及政府网站等快速普及和推广,电子文件呈现快速增长和广泛普及之势,已成为数字时代人类活动的主要记录,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电子文件是指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输数字代码序列。如何科学规范地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安全成为信息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文件产生、流转、存储环境的技术特点和管理不利致使电子文件比其他任何载体形态的文件都更加脆弱。现在的电子文件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电子文件管理制度不建全

由于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因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电子文件数据不完整等原因,其自身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独立发挥文件的功效;缺乏真实性保障的电子文件并不能行使文件的功能,无法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依据。

1.2 电子文件缺乏全过程管理系统

现有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还不能做到对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部分数据库文件、电子邮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多媒体文件、超媒体文件、网页文件等类型的电子文件没有采用任何有效措施存留,或一些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因管理不善也已无法读取。电子文件形成初期的元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现有系统各环节的安全审计功能不足,没有形成电子文件管理关键技术标准。独立开发的各系统间缺乏交互,数据不能互通、功能不便调用。

1.3 电子文件缺乏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化在带来信息共享、节约资源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了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病毒与黑客泛滥,电子文件的安全受到进一步威胁。电子文件感染病毒、丢失、损坏、被篡改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何维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安全策略,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电子文件管理的改进建议

电子文件管理急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集中控制,以顶层设计带动整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应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元数据格式标准,实现电子文件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针对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2.1 制定完善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规范,并形成监督机制

从方针政策、体制、管理制度体系、项目保障措施等各个层次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的基本框架。一是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格式标准,从数据入口统一规范管理。二是制定完善电子文件的形成、办理、交换、存储、归档、移交、保管、利用、处置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三是制定电子文件管理的系统建设制度、设备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文件利用管理规定、信息利用违章审计查处等。制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的规范标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 完成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平台的建设

现有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急需资源整合,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一是抓电子文件管理入口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电子文件元数据入口。二是抓电子文件流转系统建设,保证系统数据清晰、完整、有效。三是抓电子文件管理出口系统建设,保证归档数据完整、有效且能长期保存方便读取。四是抓紧完成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结构转变,使办公系统与各信息系统平台能进行数据交换和功能交互。

2.3 抓紧完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信息安全建设

安全建设是从多方面入手建立一个涵盖信息安全各个层面的立体防护体系。一是建立全面的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包括病毒检测、入侵检测、网络漏洞检测、网络监控等功能。二是电子文件管理网络系统的安全隔离工作,部分办公系统应运行在专网上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三是建立电子文件备份机制应对安全领域突发事件,防止系统发生故障时文件的丢失。四是加强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安全审计等功能,保证数据安全保密性,完善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电子文件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形成一支队伍,承担此项工作。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全员培训,制定电子文件管理培训计划,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电子文件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即懂技术又懂业务的适应时展需求的专业化队伍。

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管理需通过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以制度为保障,全过程管理平台为具体手段,安全建设为辅助,以人才为本,形成全面规划、集中控制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新华,董相志,邵明媚,等.电子公文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9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48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国家基础项目,是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内容,其受到的关注度较高。水利施工安全管理是水利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中包含的项目众多,只有严加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效解除施工中的危险要素,降低不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标准。但是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漏洞,工程管理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工程的安全建设。为了切实提升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建设的整体能力,本文就结合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简单阐述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并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予以解决,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

1水利工程施工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水利工程安全施工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加强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人员并没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相关意识淡薄,对其的重视度不够。与此同时,工程建设还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性。

二是缺乏健全完善的水利工程施工规章。水利工程是国家建设的基础项目,资金投入数额巨大,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内容,使工程建设缺少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施工管理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施工人员权责不明,安全管理缺乏依据,不利于水利工程安全性的保证。

三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细节不到位。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完善的细节是提高管理安全性的基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涉及到的内容众多,施工材料、施工管理、施工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一些建设单位没有抓好管理细节,建设设备落后,技术不过关,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其加以完善,提升管理的安全水平。

2.1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安全防范

良好的安全预防措施是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能力的基础,施工单位一定要从员工的思想内涵抓起,逐步提高相关领导者的认识水平,让他们明确了解安全施工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安全施工”的原则,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认识度,开展培训、动员等活动,认真执行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控制,保证安全施工。

2.2强化安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健全规范具体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施工单位要严格出台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细节管理力度,细化安全管理的细节,落实责任制,并组织设计安全方案,加强对安全系数高的项目的管理力度,以完善的体系落实管控。

2.3完善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抓好水利工程安全建设,就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施工、设计、监理、评定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根据不同工程的施工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案,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管控,并做好原料、成品等内容的安全管理,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4打造安全管理的高素质队伍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是保证工程安全性的核心力量,相关施工建设单位一定要选取素质能力过硬、道德修养规范的管理者实施作业,在对他们开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岗位培训,并将奖惩制度运用到其中,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性能。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不仅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建设,也关乎着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了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各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并注重细节管控,从而切实提高管理效力,促进项目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宏.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6):162-163.

[2]朱肖,杨清辉,张益.强化水利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有益探索[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6).

[3]王伟,胡爱珍,程玉彬.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J].河南科技,2014,(02):198.

篇(6)

建设和接入管理规范等几方面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规划,对各级单位的规范、有序、安全接入广域网,促进行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快速发展,具有一

定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域网;接入;SDH;VLSM;安全

中图分类号:TN9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120057-02

0 引言

广域网建成初期,各接入单位基本都是单机接入广域网,访问广域网

内共享资源的计算机数量有所限制,为使全系统的所有计算机都能便捷地

访问广域网内共享资源,需把各接入单位的局域网都接入到广域网,但由

于历史原因,各单位的网络建设情况各不相同,安全和规范程度参差不

齐。因此,在接入前进行设计并提出接入要求已成为广域网接入工作的迫

切需要。

广域网接入要求可以从接入技术规范和接入管理规范两方面去定制。

接入技术规范主要对网络接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网络架构、主要网络设

备等作出规划,提出规范性要求。接入管理规范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

在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方面对网络接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某些问题作出

原则性要求。

1 接入技术规范

1.1 接入架构要求

良好的网络架构设计是使网络具备可扩展能力的关键。网络架构的建

立要考虑环境、设备配置、远程联网方式、通信量的大小、网络应用与业

务定位等多种因素。合理的网络架构应该有结构化的设计,并遵循分层模

型。分层模型的实现核心是将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较小的、

易于管理的问题。分层体系中的每一层解决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模块

化,容易添加、替换和取消网络中的独立部件,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

1.2 接入设备技术要求

构建广域网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必须借助公共传输网络,用户只

需了解公共传输网络提供的接口以及如何实现与公共传输网络之间的连接

即可。

1.2.1 接入技术分析及选择

ISP提供了多种同步和异步广域网连接服务,常用的有以下3类:

1)ATM

ATM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快速分

组交换技术,它采用定长分组作为传输和交换的单位。本身具有良好

的流量控制均衡能力以及故障恢复能力,但对IP路由的支持一般,在复制

多路广播方面缺乏高效率,管理复杂。

2)SDH

SDH对IP路由的支持能力强,具有很高的IP传输效率;符合

Internet业务的特点,有利于实施多路广播方式;能利用SDH技术本身的

环路,故可利用自愈合能力达到链路纠错,同时又利用OSPF协议防止设各

和键路故障造成的网络停顿,提高网络的稳定性;省略了不必要的ATM

层,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运行费用。但其仅对IP业务提供好的支持,

不适于多业务平台;不能像IP over ATM技术那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

障。

3)WDM

WDM是一个真正的链路层数据网,它充分利用光纤的带宽资源,极大

地提高了带宽和相对的传输速率。但目前,对于波长标准化还没有实现;

WDM系统的网络管理应与其传输的信号的网管分离。但在光域上加上开销

和光信号的处理础还不完善,从而导致WDM系统的网络管理还不成熟。

综合比较,广域网可选国家公用通信网的SDH技术来组建广域网络的

骨干链路。SDH网络的引入和使用,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一个高智能

的、高效的、操作运行廉价的实施方案。

1.2.2 接入设备要求

接入设备主要涉及路由器和交换机,现分别予以介绍并做出要求:

1)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多端口的网络设备,它能够连接多个不同的网段和网

络,并能将不同网段或网络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路由器应当被

放置于最频繁访问广域网的位置,尽量直接连接在核心交换机上。在组网

结构比较简单的网络中,通过认真设置和使用静态路由不仅可以改进网络

的性能,还能为重要应用保证带宽。路由器担当着保护内部网络和数据安

全的重要责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助地址转换和访问列表来实

现。

2)交换机

作为网络传输枢纽的交换机,在网络接入规范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无可

取代的。无论是控制广播风暴的产生、拒绝用户之间非授权访问、限制用

户的网络服务与应用、禁止未授权计算机接入网络,还是拒绝非法用户访

问网络,都离不开对交换机的深入配置。交换机应具有以下五项功能:风

暴控制、保护端口、端口安全、创建VLAN、IEEE 802.1X认证协议。

1.2.3 接入地址规划

合理的IP地址规划与分配,在整个网络的维护和扩展过程中占据了举

足轻重的地位,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维护管理、扩容升级及系统运

作的效率。IP地址空间分配,要与网络拓扑层次结构相适应,既要有效地

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能满足路由协

议的要求,以便于网络中的路由汇聚,减少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减少

对路由器CPU、内存的消耗,加快路由变化的收敛速度,同时还要考虑到

网络地址的可管理性。

1.2.4 接入安全要求

根据广域网络的整体运行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

广域网网络接入安全要求分别说明:中心网络接入安全要求和接入单位网

络接入安全要求。

1)中心网络接入安全要求

中心网络接入的安全建设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逐步完善:网络安全

体系的建立、网络安全体系的提升和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

①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

建立广域网主节点的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形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基本防

护框架,确保各二级单位在接入广域网后主节点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这是中心安全建设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建立的安

全防护体系主要有:计算机防雷系统、防火墙系统、网络访问控制系统、

网络防病毒系统和安全访问域的划分。

②网络安全体系的提升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建立健全中心网络安全基本防护系统的基础

上,利用多种监控技术和防御手段,建成一个从内到外、从被动防御到主

动预防的更高层次的安全架构。这一阶段中需要建立的安全监控与防御体

系主要有:入侵防御系统和安全漏洞扫描系统。

③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应用层方面入手,在防护体系和监控体系不

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加密技术和用户认证手段,建立一个稳定、高

效、健壮的立体安全防护架构。这一阶段中需要建立的安全体系主要有:

SSL VPN移动办公系统和补丁分发管理系统。

2)接入单位网络接入安全要求

接入单位网络接入安全规划与中心的接入安全规划在进度上大体一

致,但具体到内容方面有所区别。各接入单位的网络安全建设内容主要涉

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①安全规划,确定系统的安全框架与建设步骤,包括为系统定级

等;

②重点资源的保护及各项安全技术的应用;

③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及时准确地把握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状

况;

④日常的运行维护,充分发挥好作为广域网二级节点的堡垒作用。

2 接入管理规范

管理规范是所有技术措施发挥功效的能动因素,是实现整个广域网网

络接入有序化的重要保证。广域网接入管理规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规

划。一是从纯粹的管理上及管理制度上来实现,二是从技术上建立高效的

管理平台,包括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

2.1 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健壮性,除了在网络结构上合理规划,系统

设计上增加安全服务功能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网络系统管理制度的建

立。

2.1.1 管理制度内容

管理制度是信息系统内部依据系统必要的国家、团体的安全需求制定

的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在广域网接入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好

以下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机房与设施管理规范制度、设备管理规范制

度、操作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计算机病毒

防治管理规范制度、系统管理员岗位责任管理规范制度、安全管理员岗位

责任管理规范制度、网站管理员岗位责任管理规范制度、网络信息安全审

计管理规范制度、应用软件安全管理规范制度、技术文档管理规范制度、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密码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计算机网络系统重大安

全事件预警及应急恢复管理规范制度以及系统备份及灾难恢复管理规范制

度。

2.1.2 管理制度实现

各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部门应根据管理制度建立原则和该系统处理数

据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工作包括:

1)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

2)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确定管理实施的范围;

3)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

4)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5)制定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

6)制定应急措施。

2.2 管理平台

建立管理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完善的网络管理模型;贯彻规范

的网络管理措施;建立恰当的安全审计机制,并且进行经常性的规则审

核。

2.2.1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并能提供有效、可

靠、安全、经济的服务。一个好的网管系统能够确定故障发生在哪

里,能够对网络管理员提出进一步优化网络的建议。网络管理系统还可以

在数据库中查询电缆和网络设备有关的资料从而确定故障的性质。

2.2.2 安全审计

安全审计主要是对网络系统中的安全设备和网络设备,应用系统和运

行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广域网络中各种安全设备(防

火墙、过滤网关等)、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和Linux)、应用服务(E—

mail、WEB、FTP、DNS)等都可产生大量的日志数据。这些日志数据翔实

地记录了系统和网络的运行事件,是安全审计的重要数据。这些日志信息

对于记录、检测、分析、识别各种安全事件和威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各接入单位办公局域网内的关键节点处部署安全审计产品,可

以监视并记录网络中的各类操作,实时地分析出网络中发生的安全相关事

件。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建成其自身局域

网,也会有把其局域网接入广域网的需求,本论文可以指导各接入单位把

其局域网安全有序的接入广域网,届时将会真正建成一个覆盖全系统的广

域网络,各级部门之间能够方便、快捷的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进而推动本

系统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易建勋著,计算机网络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王冀鲁著,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6.

[3]郝志恒著,组网用网基础与提高,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杨英鹏著,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Patrick Regan著,广域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云红艳、杜祥军、赵志刚著,计算机网络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8.

[7]杨远红、刘飞著,通信网络安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篇(7)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订方案,明确主题

为了切实做好“安康杯”竞赛活动,公司经研究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党、政、工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2021年“安康杯”活动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宣贯会,传达学习上级工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理部门的文件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特点,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可靠的基本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同时建立了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以工会为主的安全劳动保障和以群众为主的安全群防群治的监督机制。领导小组依照活动标准及考核要求,建立健全了以安全生产职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按照6月份是国家安全月,提出的口号“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我们公司下发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并组织进行了“应急演练”,对我们的安全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加强班组安全建设,狠抓职责落实,确保安全发展

班组是企业生产最基本的单位,是广大职工群众的主要生产岗位。从安全角度来说,班组是安全管理的基本环节,是有效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在班组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各种隐患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消除。因此,要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关键是抓管理,最基本的环节是抓班组安全建设。所以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公司把班组安全建设工作作为了重要内容来抓。车间主任、班组长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责任重大,不能心存侥幸。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浓厚氛围, 确保生产、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