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发展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阶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0 09:53: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发展新阶段

篇(1)

一、 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近两年经济增长及其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明显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

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13.1%,轻工业增长率为12.1%,2003年则分别提高到17.0%、 18.6%和14.6%。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60.9%提高到64.6%。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02年工业增长为9.2%,同期GDP增长为7.7%,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10.2%,工业增长8.0%,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3年GDP增长9.1%,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17.0%,高出GDP增长7.9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长速度的提高,不是短期因素所为,而是由长期积累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未来结构变动的趋势。

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高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与近几年消费增长平稳和净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相比,投资的增长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投资高增长是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增长的必要前提,与前期以轻工业为主和后期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相比,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投资的大量增加。2003年我国工业投资14460亿元,同比增长39.0%,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带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工业行业大多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据2003年统计公报显示,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增长92.9%,水泥增长121.9%,汽车增长87.2%,纺织增长80.4%,煤炭增长52.3%。另外,就长期趋势而言,投资增长的作用也反映在近几年我国消费率和投资率关系的变动上,投资率从1998年的37.4%上升到2003年的42.7%。

导致产业和投资格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消费结构升级。虽然近几年我国消费增长保持平稳,个别年份还有些偏弱,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经过多年的能量积累,消费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相比,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46.6%下降为2003年的37.1%,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也从55.1%下降到45.6%。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汽车、住宅、通信、旅游以及教育和文化娱乐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居民年均消费支出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都在明显增加。2003年,在城镇居民平均每年消费支出中上述领域的消费占35.9%,农村居民达到34.9%。可以预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逐步释放出能量,成为带动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重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使经济高增长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经验表明,当大众消费进入汽车、住宅消费阶段后,投资高位运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将保持较长时期快速增长。与之相比我国的情况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与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发展将会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我国人均GDP从目前1000美元到2020年3000美元的20年间,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不仅来自于传统消费需求的生机和不断释放,而且新技术发展必然引致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汽车和通讯消费的持续高涨已经显示出了这种特征。二是我国已经把加快城市化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城市化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如果能够持续提高城市化率,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经济发展新阶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以重工业为主导,以新技术应用和城市化发展为依托,有可能持续20多年,直至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近年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都是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如信息、汽车和房地产业。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3倍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2002年,汽车行业已经取代电子通讯行业,成为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从2000年开始,房地产投资也已连续3年以较高速度增长。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如钢材、有色、化工及建材等行业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扩大。2003年出现的以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为主的短缺和投资热潮,客观上反映出主导产业变化的特点,标志着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产业关联效应增强不仅反映在工业内部,也反映在基础设施领域。随着收入增长,人口流动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大众消费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会趋于上升。同时,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物流规模,提高产业组织的复杂程度,使生产和流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趋于上升。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低、中、高收入国家交通及通讯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随收入上升而上升。重化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张的同时,还将带动对服务业的需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以研发、物流和金融为中心的新兴服务业和以满足城镇居民需要为中心的生活服务业,都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从而会显著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3、新的发展阶段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相统一,正在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角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加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列,90年代随着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形成浪潮。根据商务部有关统计,全球500强在华投资成立企业数量的最多年份是1995年;投资额最多的年份是近两年,尽管投资企业数减少,但投资额增大,表明大多数在华投资的500强企业已经进入规模扩张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500强在华投资的73%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制成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而在我国以最终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进口替展阶段基本结束,出口导向阶段趋于成熟。未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会更多地转向资本技术产业,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原材料、元器件等上游产品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1998―2003年,我国各年GDP保持平稳增长,外贸进出口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但平均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两倍以上。由于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致使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从35%左右提高到60%以上,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大国。同期,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由每年400多亿美元上升到500多亿美元;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9%提高到27.2%; 2003年外商(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为41.4%,进口占进口总额比重44.7%。我国经济对外依赖不仅表现在市场和资金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目前,许多高成长性行业如计算机、电信和汽车等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仍然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重要资源的供求关系出现紧张,以致进口迅速增加。2001年到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增加了50%,钢材年进口数量增幅超过了100%。

综合上述分析,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将因重化工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从而将真正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我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国内潜在的大市场将会对国际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新阶段提出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转型压力增大

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既是后起国家振兴经济、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容易造成发展失衡、加剧社会矛盾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一般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正是一个国家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转换的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出现显著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处理得当,就能顺利地发展上去,反之,则可能出现徘徊以至于后退的局面。韩国在这一阶段由于片面地追求重化工业发展,不惜大量举借外债,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陷入了债务危机,后经艰难的调整才渡过难关。拉美有的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一度出现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快速增长,但随后因为经济结构扭曲,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最终酿成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90年代中后期,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被迫中断,大致也是发生在这一阶段。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目前正在进入的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也是在体制转轨和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逐步显露的时期,对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应有充分的认识。

2、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重化工业化容易导致资源的集中和市场的垄断,拉大城乡、地区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资本的集中带来财富的集中;其二,人的能力的差别带来收益的差别。在重化工业化阶段,两方面的趋势都在加强。根据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倒U”曲线,收入分配差距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呈现扩大趋势,其最高点即收入差距最大的时期大致出现在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协调机制,收入差距扩大和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就可能走向反面。

3、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发生渐变

在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也会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容易出现经济高增长与失业压力增大的“逆反”现象不平衡。重化工业发展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投入的替代性增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这对我国劳动力供给高峰期的到来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另外,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比较优势,都会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减,倘若仍然依靠这一类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来发展经济的话,我们将难以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世界制成品市场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形不成核心竞争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步丧失。因此,面对新阶段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如何调整经济结构,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既保持和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又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都将事关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4、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为27%,人均森林面积为20%,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而单位产出的能源或原材料消耗却比发达国家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增加,将使我国短缺的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矿产品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会明显加强。城市化加快发展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汽车、住宅业的发展对于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会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还会带来“三废”排放的增加,给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效地解决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5、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重化工业发展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虽然产业链条延长、中间需求增加,有利于扩充市场容量,但如果最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跟不上,则可能加剧市场过剩和通货紧缩。重化工业发展资本需求量大,信贷膨胀往往不可避免,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中仍然存在着“赶超冲动”和“政绩攀比”倾向,更容易引起盲目投资。如果投资效益不好,就会加大内部金融风险,增加不良贷款,引发通货膨胀。此外,重化工业发展也会增加进口需求,对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压力,在全面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任何外部冲击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总之,新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高增长的内在要求,但由于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不确定性风险和调整的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是这一阶段需要把握好的重大课题。

三、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取向

新阶段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正逢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许多严峻课题。从战略上讲,要把握好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认真解决好内部协调性和对外平衡性的问题。

1、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新阶段是我们分析当前经济走势和中长期结构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为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针对新发展阶段高增长和不平衡的发展特征,进一步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既要利用好新阶段创造的新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又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大调整措施,注意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失时机地推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既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继续加快发展,保护先富起来的人群的合法收益和积极性,更要强调通过政策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好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既要注重效率原则,关注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水平的提高,还要充分考虑公平,不断充实发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以参与和共享来实现公正和平等,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提高效率提供可靠保障和坚实基础。

2、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要注意结构变化与要素禀赋之间的平衡

新发展阶段资源向重化工业和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为主的高增长阶段,其根本意义在于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发展的领域,带动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城市化加快发展也不等同于城市加快发展,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转换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村的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循环之中。因此,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关键在于使结构变化更加有利于产业关联和城乡互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结构的安排与要素禀赋的特点和比较优势的变化结合起来。从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看,资源配置应突出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应在结构上坚持就业优先。在重化工业为主的高增长阶段应高度重视客观上存在的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解决这一问题可能的思路有两点:一要抓住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和结构多样化的特点,使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在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之间保持平衡,注意发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在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二要把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始终作为战略重点,保证劳动力质量同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这两点,前者旨在抑制自然失业率的提高,后者则着力于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增加。从总体上讲,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解决好结构升级与增加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才是成功的。

3、宏观调控政策应注意适时适度和长短结合

新发展阶段具有结构变化剧烈,容易引起经济波动,调整代价较大的特点,这对宏观调控方向、时机和力度的把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宏观调控既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注重开掘市场调节的自组织功能。新的发展阶段是市场化发展的自然结果(与以往重化工业主导的发展时期不同),政府调控主要不是通过直接干预来主导发展的方向,而是要通过创造环境来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失调进行引导和调节是必要的,然而更多的问题是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系统内部力量来自求平衡。在市场有效范围内充分保护和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是宏观调控的边界和基础。其次,短期宏观调控措施要有更长远的预见性,在总体上要服从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避免因为局限于解决短期问题而积累和加深长期矛盾。同时,也要避免短期宏观调控措施长期化,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在调控方向上与长期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再次,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弹性,无论是顺向调节还是逆向调节都应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多用“微调”的方法,为市场作用留出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4、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有全球战略思维

篇(2)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篇(3)

一、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即21世纪头20年,

放。到2000年底,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严重影响经济潜力的发挥。进入新世纪,改革还要求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取得成功,将最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开放也要有新局面,即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篇(4)

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握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转变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因为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扩大,改善民生就没有了实质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不是以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成本,不是以影响社会和谐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观念的转变来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主观的认识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够有效地推进经济合乎规律地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要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要提高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篇(5)

化的客观背景

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带来某些压力。需要强调的是,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动力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实现了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我概括为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中国发展阶段的这一提升,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当前,改革发展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这一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突出矛盾。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把加强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施政方针。但就此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认识并不一致。为此,面对发展阶段的变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作出分析判断。

(一)全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趋势

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同以往相比,当前广大社会成员的消费结构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食品与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67.61%下降到*年的46.15%;二是医疗保健、教育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年的30%左右。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确实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加强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

应当看到,中国面临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使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利益关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新时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在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新阶段,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让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成为当前社会转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物质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人们从满足基本生存为主转向追求自身发展为主,人的自身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构成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变化的客观背景。理解新时期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许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些宏观的结构性变迁来分析、考察。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相关。例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有一个财力问题,但主要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根源是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就是说,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差距在1.2亿农民工群体上得到集中体现。由于受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收入长期偏低、基本社会保障欠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等。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已成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焦点问题。

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近年来,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一些官员仍然习惯于抓经济总量、抓投资项目,而缺乏公共服务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必要的措施是尽快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权重,同时建立起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十分迫切。与市场力量相比,大多数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其主要业务范围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具有许多相同或者相似之处。而且,社会组织还可以利用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发性等优势,在其他主体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环节,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公共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带来某些压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一方面,在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替代物质资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这都是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

当前,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消费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既可以有效降低投资,减少政府支出对竞争性领域产生的“挤出效应”,又可以拉动消费,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篇(6)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

前言

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1 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和阶段性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出来。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农产品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位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如何又好又快推进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难卖、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

(2)发展农产品加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增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发展。

(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粮食主产区要通过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

(4)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以政策为保障,现在的农业发展是口号喊的响,但雷声大雨点小,重视力度不够。

(6)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轻农民的压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应根据农村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也有利于农村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农村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3.1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但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农产品难卖、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缓慢等新的矛盾。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真正跨过新阶段这个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当前因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新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农业现代化才能迈开新的步伐。

3.2 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从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规律看,l展高效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农业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

3.3 有利于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3.4 有利于解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利于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农业的弱点,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3.5 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发展高效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结束语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要深化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

年,尽管我市农业的发展受到连续三年严重旱灾不利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全市农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稳步发展,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农村社会保持了稳定。所有这些成绩,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各级农业农机系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卓有成效进行工作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必须看到,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态势还没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加入,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使我们的农产品面临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且对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具体地讲:一是严重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连年遭灾使农民生产生活极度困难,增加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难度。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实施好各项生态工程,有效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任务相当繁重。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规模小、档次低、特色少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尽管有了一些成功的典型,但在范围上、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很不够,结构调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或适应性调整阶段。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化水平还奶低。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的任务还很大,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水平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产品加工相对滞后,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也很突出。五是面对新阶段新任务,一些干部观念、方法、作风跟不上;工作措施不到位;真招实招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正确认识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更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力求突破,坚持不懈地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把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向深入。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工作战线、领域宽、头绪多、工作量大,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农业部门,既要做到全面谋划,整体推进工作,又要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部门的自身职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确定工作重点,要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局,紧紧把握住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问题。这应该成为农业部门抓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在春节前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是按照抓住一个机遇,围绕两个目标,实现三个突破(简称一、二、三)的思路,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机遇,即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极好机遇;两个目标,即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三个突破,即努力实现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上突破;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突破;在开发节约利用水资源上突破。种植业的重点工作是要突出蔬菜、食用菌、马铃薯和玉米制种四大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着力解决加工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种多收、加工增值转变。具体到种植业重点任务就是: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万亩,无公害蔬菜达到万亩。脱毒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种薯生产,全市脱毒马铃薯面积发展到万亩,二级以上种薯面积达到万亩。迅速扩张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万平方米。玉米制种面积达到万亩。进一步抓好以仙客来盆花为主的花卉生产,仙客来盆花生产达到万盆。

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在适应新阶段、调整生产结构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对新阶段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够。农业系统工作的同志,有的简单地把调整理解为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考虑市场不够;有的抓调整的愿望是好的,但习惯于行政推动,服务跟不上去,收不到好的效果;有的对调整的艰巨性认识不足,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从农民群众来说,都开始认识到不调不行了,但有的有小进即满的思想,怕麻烦,不愿调;有的缺资金、缺技术,经得起赚经不起赔,不敢调;有的自己不研究市场,盲目跟风,不会调。我感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做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把结构调整的一些基础问题搞清楚。卖出去作为调整结构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农产品只有卖出去,卖个合理的价钱,才能使产品变为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要卖出去,既涉及到如何把产品调优,更涉及到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把销售搞活,这确实是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大的结合点、着力点。希望所有农业部门的同志,都要下大气力研究这个问题,尽快围绕生产转中跳出来,转变到围绕市场转上去。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大力实施龙头工程,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多的龙头企业,要多研究一些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更大更强;对于成长性好、制约环节明显的企业,要在资金、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使之尽快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新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农业市场化的进程。要按照龙型经济的思路,推动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玉米制种、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尽快实现三个一批:即建成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品牌;使一批绿色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继续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兴办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市场与农户联接的有效的中介组织,从而解决好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要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加速农业生产向农业公司方向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四是要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真正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要在不断改革创新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民和推广机构利益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占领和保持农业技术水平的制高点,发挥其对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要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技术人员也要知识更新。

五是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入,对我市农业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及早谋划,认真应对,以积极的姿态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出好谋、划好策。要广泛对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瞄准京、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市场信息三大体系建设,为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打好基础。

三、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