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与管理科学

工程与管理科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0 09:53: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与管理科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与管理科学

篇(1)

关键词:管理科学;工程领域;热点;分析;数据

根据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和社会发展特点,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建国初的计划管理阶段、之后的重建管理阶段以及当今的管理科学繁荣发展阶段。每个时期内都有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当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过分析,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借鉴权威期刊和论文中的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带来了变化,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作,将挑战变为机遇,就必须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进行全方面详细的研究,对其发展趋势做预测,做到时刻掌握有效信息,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

1 以往的数据研究与文献分析

回顾以往的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的文献综合起来大致都离不开两个内容: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的对比研究分析和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就前者来说,以张玲玲为例等学者采用关键词作为数据的收集分类方式,在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后将相关论文归类到一起,对于那些文中出现不止一个关键词的文献,则将其分类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去。最后再加权平均论文的增长速度,用最终数据来得出该时期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国内外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差异表现所在。同样研究国内外热点比较的还有李群霞等,他依据文章关键词的检索量,以论文总量和论文增长速度两个因素作为基准总结出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后者的代表人物有缪园等,他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代码为基础,收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助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项目的统计数据,建造评价模型,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进行非线性评价,最终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2 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数据的研究方法

2.1 共词分析法与矩阵的构建。共词的含义就是共同出现的词语,共词分析法主要是对同时出现在不同文献中的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词汇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对共词出现频率的分析,研究各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交叉特征,展现学科内在的结构和组成脉络。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文章的关键词必须是能概括出文章中心内容和整体思想的浓缩词,这时如果两篇文章之中包含多个相同的关键词即“共词”,那么就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在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方面有相通之处。对所有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之后,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就会出现。而靠简单的排列方式远不能准确分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这时,要构建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通过直观的矩阵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多元统计,有共同关键词的文章数量越多,其共词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就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热点与发展趋势。

2.2 绘制战略坐标图。战略坐标图是由二维坐标演化而来的一种直观表示因素之间内在联系表现形式,最早由Law等人提出。在战略坐标图上,同样分为X轴(向心度)和Y轴(密度),代表不同的主题要素。向心度表示一个因素与其他多因素相互联系的程度高低,密度表示各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度高低,一般情况下,密度与向心度的计算都是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

3 分析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

3.1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者同类事物划分到一类中再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是根据“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思想演变形成的。在同一批任务变量中找出统计量来测量任务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统计量依据相似程度的不同将变量归为不同的类团,直至将所有变量归类完毕。在选定好关键词后,绘制高频关键词词频值的折线统计图以及聚类树状图,就可以直观得看出,近几年激励机制、委托和不对称信息关系强度居高不下,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内容仍旧会是研究的热点;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方面,层次分析法逐渐被冷落,车辆路径算法和蚁群算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2 多维尺度分析法。通过对观测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准确的测定来发现个体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和数据联系,是多维尺度分析法的运行原理。多维尺度分析法旨在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距离形式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似度将个聚合为不同的类别,接近中心的个体则越接近核心。这时引用SPSS软件,将绘制好的矩阵导入并根据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对矩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直观效果图。通过效果图就可以看出每一个类别中的核心词语,距离核心较远的关键词则依旧不够成熟,无法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而那些越接近核心的关键词则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共词分析法、共词矩阵与相异矩阵的构建以及战略坐标图的绘制等方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从以前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词汇,转变为现在的“博弈”“激励机制”“委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等多个新的关键词。除此之外,单靠关键词频数来判断热点仍旧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对共词分析法进行改造和完善也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永安.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构成的分析框架与应用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

[2]彭学君.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热点比较[J].衡水学院学报,2008(05).

篇(2)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01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3]缪园,张伟倩,李媛.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非线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

篇(3)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篇(4)

本刊讯日前,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示的“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不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公布的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新增一级学科),我校的哲学、数学、生物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等10个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遴选建设工作是在省优势学科基础上展开的,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省重点学科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1]]5号)精神,已列为省优势学科的学科不能再申报省重点学科。目前,我校已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等11个省优势学科(群)。

(何振球)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5)

【关键词】 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学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丛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的“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2)信息论的成熟技术植入管理科学体系,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科学控制和预警,从而促进令人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信息科学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的成功借鉴和移植将成为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现代管理科学的实务性研究,已经从时点研究发展到实时研究上,管理监督环节已不是总结性和评述性的结论性分析,而是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呈现前移性的事前控制和预警的发展方向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也必将借用和移植信息论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的发展必将借助现有和未来的其他学科的成熟的研究成果为本身的理论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寻找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也必将随着其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2]文胜,朱东华,任智军,胡望斌.基于数据挖掘的管理科学面上项目分析[J].情报探索.2006(9)

[3]赵长林.科学学的发展与命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005(5)

[4]周红,成虎.基于中国传统的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2)

[5]张玲玲,房勇,杨涛,张超,李若筠,刘作仪,杨晓光,汪寿阳.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05(4)

[6]杨继平,邱菀华.决策科学的发展和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高隆昌,王谦.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黄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直觉主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Hopp, Wallace 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Science, v54,December 2008

[10].Nelson,Barry L.Stochastic simulation research in management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 v 50,July 2004

[11]Morrison,Donald G.;Raju,Jagmohan S.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in management science:Its history,contributions,and the future.Management Science,v 50,April 2004

[12]Shane,Scott A.;Ulrich,Karl 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in Management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v 50,February 2004

篇(6)

【关键词】管理科学 本科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3-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has still some disadvan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explore a new practice mode, which helps studen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horizons, and set up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words】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了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如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科学专业实习环节还需不断探讨。

一、我校管理科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管理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是跨学科的交叉性专业。在本科生实习环节上表现出涉及行业多、实习内容宽泛而不专、感性认知较多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特点。

1.学生实习的行业不固定,缺少行业特色。

2002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正式招生,2002至2006年招生的学生均已完成本科实习环节。

对这5届学生校外实习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实习的行业非常不确定,分别在手工制作、化工、机械、汽车装配、港口运输、项目管理等行业进行本科实习。每一届学生实习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专业方向不是非常明确,没有突出学生的行业管理特色。由于缺乏实习的行业特色,学生实习的内容、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每年学生实习以后,教研室都要对学生实习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2002级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对老师选择的实习行业不满意,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性,没有体现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因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行业作为实习对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还是有益处的。

2.学生实习多停留在参观、调研,缺少实际动手机会。

目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都勉强或不愿意接受。企业主要从学生进厂后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考虑,学生实习多数是在固定区域参观,在固定的岗位零距离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2006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到烟台市东岳汽车装配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是车间管理、工序优化。由于工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外来实习学生不能够在生产车间实习,只能在工厂的固定参观走廊进行观看,很难接触到车间管理的实质性东西,如车间管理方法、制度、工序安排、历史数据等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车间零距离地实习,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工序安排的效率进行测算,以车间记录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工序优化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渠道匮乏。

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校企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友好的校企关系,根本在于高校要不断地深化服务于社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但是这些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能较快地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出现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管理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对于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产生负面影响。

4.实习经费投入偏少,加大了实习的难度。

学生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学生实习企业难找,而且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出现了实习经费投入偏低的现象。由于主管领导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同对工科学生的实习看法不一,认为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相对简单、环节少、费用低。多年来,管理科学学生实习经费没有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实习经费为50元的标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不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对实习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地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发挥学院横向课题较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由于横向课题都有企业资金支撑,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就有较多机会同企业接触,从而为学生实习找到了机会,也降低了实习成本;精打细算,为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树立节约意识。

2.改革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内容的枯燥、陈旧也是制约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有机地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制定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即“四层次”指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指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还缺少具体的内容,如学生在企业具体实习哪些内容,如何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实习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其连贯性和相关性。在编写各学科实习课指导教材和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指导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各部分应阐明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要有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考核标准和实习作业。

3.调整教师科研方向,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扩大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共生模式下的校企关系。长期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更多注重于国家、省部项目的研究,忽视了与地方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方法等的研究与推广。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轻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就不能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企业看到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手段优势,愿意与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同企业合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我院逐步调整了科研方向,建立了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和煤炭循环经济两个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的项目合作,扩大了学生实习渠道。

4.突出学生实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由于管理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导致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于参观、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学生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管理、运作一个流程、车间或企业的实践感。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职业规划。实习的过程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经过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欣.浅谈独立学院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60

2 何 斌.关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6~97

篇(7)

论坛开幕式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核成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首席咨询科学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教授首先热情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致辞,并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马庆国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讲到,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是中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旨在探讨中国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规律。

他认为,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去落后产能,通过“一带一路”让先进产能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全方位的布局意在从根本上调节中国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中“互联网+”给中国的工商业带来重大的变革,企业的生态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谁能在这一波大潮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谁又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领行业发展,迈向产业链的高端?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而如何变、怎么变,这都是我们管理科学的重大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硬一软,硬的是技术、产品、质量,软的是文化、创新、制度、品牌,这些软的东西如何去衡量、控制、提升,这就是管理科学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理论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科学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科学等三个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人们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容现代管理学说群峰并峙的状况,包括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而国家对于我们管理科学研究非常重视,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既要适应全球化,又要实现本土化;在管理科学界中要提倡实干、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本次论坛的目标是为所有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现的平台。许多学者已经为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瞬间万变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研究必须跟上时代,在时代的前沿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的新问题,得出新思路、新方法。而“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管理科学尚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讨,包括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等领域。

正如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所期望的,在本届论坛上能够分享观点、热烈交流、思维碰撞,形成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开幕式现场近300多位专家和学者听取了主题报告,报告聚焦于战略与创新、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领域,就当今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从新情境下的物联网应用、社会化风险、供应链风险规避等角度出发,研究物联网应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献计献策。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学者分三个分论坛,就“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新情景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学术成果交流和展现的平台,同时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比如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弱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路线图非常清晰,也离不开管理。我们有必要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学上的成就进行总结提升,以便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各项工作,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形成了一个品牌,一年比一年的会议规模大,参加的代表日益增加,讨论的话题也更集中,这次选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实际上也是应对当前的“三化”,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智能化,体现了我们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层面的变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这次论坛选择这个主题,我认为非常切合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它的客观规律,通过管理学的研究,在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在论坛开幕式上代表学校讲话。他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我校举办,该论坛是我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的学术会议。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代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向论坛顺利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以及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和不确定的外部生态,中国的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本次会议围绕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管理科学这个主题,共同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本土企业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全球视野下的管理问题等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可谓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我相信这次论坛将促进创新的思想火花,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创新方面,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的管理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的学校,现在有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建校以来我校在众多领域参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发明奖。学校被誉为社会IT企业家的摇篮,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了中国一流IT 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高端管理人才,如京东方、长虹集团、海信、熊猫电子以及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掌门人都有杭电的校友。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近十年来,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到华为工作的将近100名左右。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与效率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201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首批入选的五所建设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