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17: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交通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向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1]近年来, 国内大量城市开展了新一轮的总规修编,对旅游、宜居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市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总规,其别提出了“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提升慢行交通品质”策略。[2]本文以安庆市为例,研究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以期为类似城市所借鉴。[3]
二、现状分析
1.人行交通
安庆市城区居民交通出行平均时间约22.1分钟,平均出行距离为3.62km,步行平均时长约为14.5分钟,步行平均出行距离为1.2km,步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26.9%,步行成为了安庆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安庆市中心城区的几乎所有道路都设置了人行道,大部分主要干道在断面上采用的是机非分隔的设置方式。
2.非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平均出行时长均在18-24分钟,平均出行距离4.1km,非机动车出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37.7%,其中助动车和电动车占30.3%。电动自行车出行成为了安庆市城区居民出行的主最要出行方式。
电动自行车是近年来迅猛增长的一种交通工具,由于购置和使用费用低、速度较自行车快,广受市民欢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安庆市区共有电动车142595辆,该数据不包括未上牌照的电动车。中心城区大部分干道设置有非机动车道,部分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特别是老城区。
3.存在问题
(1)部分道路存在慢行交通设施缺乏或不足问题。现状老城区部分道路缺乏人行道或机动车道,导致行人或机动车通行不便,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影响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
(2)行人过街设施安全性有待提高。行人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是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街设施间距不合理(龙眠山路、集贤路、菱湖北路、皖江大道等)、大型公共吸引点周边过街设施不完善(莲湖公园、部分中小学),都会造成行人过街不方便,造成行人违章现象严重。安庆市现状交叉口行人站位不明确,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且大部分大型交叉口过街距离过长、缺乏二次过街设施。
(3)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有待加强。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场地缺乏,大量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有限车道,加剧了交通的拥挤阻塞,有些路段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在人行道上,如:人民路西段、华中西路、湖心南路、龙山路、德宽路等,而有些地段商业场所集中,给行人步行、等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使得行人不得不走到慢车道上或机动车道上来,行人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城市整体交通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筑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管理有序的安全、完善、便捷、高效、绿色的慢行交通系统。
四、方案措施
1.功能定位
建设非机动车主要通勤廊道和和次要通勤廊道二级网络。通勤交通廊道,主要沿城市道路设置,承担交通出行功能,强调居住与枢纽点和商业办公点接驳。
2.规划要求
通勤交通廊道:贯穿主要居住区、就业点、学校和枢纽站点等。
3.规划布局
建成区非机动车道以加强管理为主,严格管理沿道非法占据道路红线内空间的商店或单位;加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违规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管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结合道路改造进行优化。新建城区需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局非机动车廊道。
结合安庆中心城区道路现状,根据道路宽度拟对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路采用6级断面。主要通勤廊道非机动车道建议采用A级断面,宽度不小于3.5m,老旧城区次要廊道建议采用C级进行管理改造,新建城区建议采用B级断面,宽度不小于2.5,支路建议采用D、E级断面,宽度不小于1.5m。断面分级如下表所示:
4.配套措施
(1)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目前安庆主城区的城市尺度约为4.5―6.5公里,待东部新城和北部新城日益完善后,中心城区的尺度也会基本控制在20公里范围内,属于中小城市规模,老城区及未来中心城区都十分适合自行车出行。[4]另外安庆中心城区南面临江,具有广阔的亲江岸线,城市纵深均在10公里范围内,即基本可在30分钟内从城市任何地方骑自行车到达长江岸边,享受美丽的滨江风光,加之公共自行车出行成本低、可达性高,在中心城区将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2)完善立体过街设施布局
结合快速路、快捷路的建设,在过街需求大的地段,按照规范每隔400-600米设置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实行人车空间分离;在学校、医院、公交枢纽、轨道站点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结合过街需求情况,设置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中心城区现状已有立体过街设施3处,本次规划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用地现状及规划情况、道路功能、路口分布情况等因素,新规划28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近中期实施9处,中远期实施19处。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目的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沿:近些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贯彻与落实,跨省、跨市的合作以及经济特区的打造已经成为引导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得以提出。结合黄梅县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研究成果,对县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中的规划目地、目标、原则进行了说明,并对布局方案做了详细阐述。
1、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目的及范围
1.1 规划目的
落实黄梅县重要战略举措,引领小池镇跨越式开放开发;打造黄梅作为鄂、赣、皖三省交界现代物流强县,支撑黄梅县构建“二区一轴”城镇体系;促进黄梅旅游业发展、构建“一线四区八城镇”旅游空间格局;衔接各种运输方式,打造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
1.2 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区域范围为黄冈市黄梅县,主要对区域范围内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形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相关衔接进行规划;规划的重点区域为小池滨江新区。
规划期限以2012年为规划基年,规划目标年拟定为2030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13~2017年;
中期:2018~2022年;
远期:2023~2030年。
1.3 规划依据
(1)《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 200-2004 )、《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港口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文本格式》等行业规范;
(2)相关的交通规划
《湖北省省道网规划》
《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
《黄冈市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黄梅县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3)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黄冈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黄梅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黄梅县城镇总体规划》
《黄梅滨江新城发展战略规划》
《湖北小池滨江新区总体规划》
《黄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黄梅县五祖镇总体规划》
《黄梅新县河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大别山实验区规划》
2、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原则及目标
2.1 规划原则
适度超前,先行引导;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与转运;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注重服务,以人为本。
2.2 规划目标
布局规划的目标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概念目标,一是具体目标。
概念目标即以国省道干线、主要港区、旅游公路、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长江航运为主骨架,以普通国省道和旅游公路为基础,以县乡公路为补充,以重要客货运场站为节点的布局合理、容量充足、衔接顺畅、服务高效以及安全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黄梅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适应黄梅县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总体发展阶段由目前的“难以适应”,到近期的“基本适应”,再到远期“全面适应,适度超前”阶段。
根据黄梅县综合交通运输状况,具体目标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涵盖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运输方式;一是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结合黄梅县重要战略举措,重点打造北部禅宗旅游区和小池滨江新区。
3、综合交通运输布局方案
通过梳理黄梅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以支持重点发展区域为导向,以县域主要节点间的客货流量流向为架构,在黄梅县规划布局“两纵五横两环两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1 运输通道布局
整合已有交通规划,升级现有道路,打通南北旅游通道,适当考虑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行“两纵五横”的运输通道布局:纵一线-英山至九江综合运输通道、纵二线-柳林至小池旅游运输通道、横一线-大河至停前旅游运输通道、横二线-蕲春至宿松综合运输通道、横三线-太白湖至大源湖综合运输通道、横四线-武穴至龙感湖综合运输通道、横五线-沿江综合运输通道。
3.2 圈层布局
在“两纵五横”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构建北部禅宗旅游环形圈和南部沿湖旅游环形圈。强化对旅游景区的支撑,尤其是加强各景区的联动,增加景区的可达性。
北部禅宗旅游环形圈规划项目布局图 南部沿湖旅游环形圈规划项目布局图
3.3 其他
除去上述两个方面的布局,也要对交通枢纽、农村公路、运输系统、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布局。
4、重点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布局方案
4.1 城区对外交通布局
梳理现有对外通道,以“扩大容量、过境外绕、内外分离”的总方针为指导,结合黄梅城区总体规划以及主要对外客货场站等节点的布局,规划“两横两纵一环十放射”的对外交通布局方案。
黄梅县城区对外交通布局方案图
4.2 小池滨江新区综合交通运输布局
根据小池镇交通发展现状,结合《湖北小池滨江新区总体规划》,针对其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港口码头、景区、公铁站场的连接,对小池滨江新区布局“四横六纵六联络线”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已有客货运场站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一个小池一级客运站、三个大型货车停车场、三个物流园区、一个多用途码头和一个通用机场。
小池滨江新区综合交通运输布局图
5、综合评价
5.1 技术评价
本次规划方案实施后,黄梅县域的公路总里程将达到约5450公里,在现状里程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
2030年黄梅县公路网规模
一、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思路
(一)布局和发展思路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两带、三心、四组团”。“一核”是指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核。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以都市风情为基调,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郑州北部区域的旅游中心、休闲中心,是未来城市新的极核和动力,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承担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集中发展行政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职能。“两带”是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和滨黄河生态修复带。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沿S314打造一条沿黄河东西向发展主轴,通过道路将城镇空间、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在形态组织上有效串联,形成轴向良好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滨黄河生态修复带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绿化为主要功能,同时也是该区东西向重要的生态旅游景观长廊。“三心”分别是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和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充分利用连霍高速、S237的交通联系,发展作为登封、焦作方向游客进入本区域的文化旅游集散点,同时承担规划区与巩义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充分利用S232、S314的交通联系,构建黄河生态农业的发展服 务中心,同时承担该区与荥阳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以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构建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承担与郑汴新区的交通联系。“四组团”分别是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和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其中,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位于规划区西端,主要依托河洛历史文化区、邙岭、伊洛河等人文、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人文生态核心。以自然山体、水体的保育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形成区域的自然文化旅游休闲场所。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位于规划区中西部,主要依托荥阳农业、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及特色林果业,以邙山、黄河为山水背景,形成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同时,结合区内旅游景点、农业,形成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农业风情。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以黄河风景名胜区、花园口湿地为吸引核,以黄河文化、黄河滩地、湿地、黄河风景等资源为主要保护与利用对象,重点发展黄河风景名胜观光休闲、湿地休闲体验、生态农庄游乐三大内容,整体提升成为综合展现黄河生态风情和文化风情的休闲体验基地。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位于规划区最东段,主要依托雁鸣湖、黄河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生态时尚休闲中心。同时,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花卉示范基地。
(二)规划发展目标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从规划起始到2015年末,建立3到5个特色旅游集镇,新增1到2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初步打造初具规模的生产经济体系和较强的旅游影响力,争创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养老商住、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林业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远期到2030年末,形成对郑州市、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乃至中原地区其他省份产生一定的资源牵引力,进而将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成为知名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核心区、跨国文化交流合作重要节点、华夏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对策建议
(一)有序开发,发展和保护相结合黄河沿岸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极其珍贵的。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保护为先、有限开发,将公园的开发建立在生态和历史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护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做好沿黄河生态修复,同时还要保护黄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黄河沿岸的水域、湿地、滩地,加强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开发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以原地保护利用为主,在维护文物的本体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在文物保护范围外可以开发旅游和商业活动。
(二)统筹规划,完善交通基础配套郑州黄河滨河公园规划范围1100多平方公里,从东至西达150多公里,因此无论连接外部还是区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十分重要。加强黄河滨河公园多样化交通体系研究,优化完善交通体系,使交通道路和旅游道路功能清晰。依托黄河大堤景观路、邙岭道路、生态廊道等区域内交通干网,建设集防汛功能与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路,带动区域功能提升。规划交通网络以黄河中央游憩区为中心,以主要景观节点为串联,以城市公交为主导,城际公交、区域专线为辅,加上郑州至焦作和新乡的轻轨列车,以及景区内休闲观光的交通工具和线路,形成网状的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郑州市区群众和国内外游客未来在黄河滨河公园的度假、休闲、观光活动更加便利快捷。
(三)政府主导,引进民间资金参与黄河滨河公园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程。规划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黄河滨河公园的建设是一个聚集体,由多个生态、文化、休闲项目以及交通和服务体系构成,因此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既需要政府在规划建设当中起到引导作用,又要不断创新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建设,部分景点和项目可以完全由民间资本建设运营。通过政府科学的规划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郑州黄河滨河公园将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总体规划,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大遗址
1背景与现状
1.1研究背景
西咸新区内历史遗址多,分布广。其中国家级古遗址11处,古墓葬9处,国家级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2处。
1.2现状分析
1.2.1遗址分布情况
主帝陵遗址大多位于渭河北岸的二道原(渭河谷的二级阶地)边缘,其中阳陵位于头道原边缘,地势高亢平坦,向南俯视渭河谷和长安城。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交汇在原东,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周边现状用地以农田,村庄为主。都城、皇城遗址除秦咸阳城外,多数位于渭河南岸,延渭河由西向东排列着周丰京遗址、周镐京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建章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形成独特的空间、时间景观序列。
1.2.2现状保护情况
目前,保护区内遗址整体性遭到人为和自然破坏。破坏类型主要有: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
2保护与传承
2.1保护与利用目标
将西咸新区发展成为世界秦汉文化中心,周秦汉文化综合展示区。
2.2保护手法
2.2.1遗址原状恢复工程
首先,对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的陵墓,通过科学的手段做好修复工作。
其次,对陵墓造成破坏或影响的大型基础设施,强制改线或搬迁。
第三,对影响陵墓的村落,结合城乡一体化,视其影响程度建议部分村庄搬迁。
2.2.2大地景观法
陵园、田、园、渠、路、村落合理结合,通过植树造景形成大地自然风貌。
一方面,起到优化遗址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直”、“曲”结合,陵园、主干道及田园分界线形成规整的九宫格网络,渠、村落曲中取直,与九宫格网络相连,形成完美的秦汉风韵画卷;
第三,植树造景起到引导游客作用,有利于旅游路线打造。
2.3保护原则
“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五)遗址保护规划
2.4保护措施
2.4.1总体措施
根据各文物单位的现状、环境和文物价值,在总体层面就主要问题制定保护措施。
逐步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根据遗址分布特征,合理规划和逐步完善机构设置,根据各个遗址特征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促进遗址保护。重点整治文物周边环境。
对严重影响风貌、破坏景观完整性、影响文物安全的现有道路、管线等,采取迁移改线的处理方式;对破坏不大的道路、管线等,采取植物造景,遮挡视线的方法减少对风貌的破坏。
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护区范围内居民点逐步迁出;加强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保护区协调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景观的影响。
2.4.2工程措施:
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土遗址,可以通过人工加固的方法改变土遗址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遗址抵抗风蚀、风化、雨蚀的能力,由于文物具有特殊性,要求增加土体强度、透气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必须保持土遗址的原状,并具有可逆性。
2.4.3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保持和恢复西汉帝陵文化区的视线通廊,进行空间整治、道路修建改建,居民搬迁调控等,在景观保护规划中具体体现。
环境治理主要是对文物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人为破坏因素采取整治的综合措施,根据陵园环境现状提出如下措施:
(1)清除可能引起灾害和有损景观的现代建筑物、构筑物及杂物;
(2)制止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生产及社会活动;
(3)清除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源;
(4)为改善文物环境加强绿化措施。
整体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综合治理。
3景观规划
3.1汉陵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文化、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的塑造
汉陵文化景观轴:通过对五陵原旅游专用线的调整,重新整合汉陵文化景观轴的旅游资源,通过视线引导,环境整治等手法塑造汉陵文化景观轴。
秦汉大道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可采取设置秦汉文化主体的休憩广场、雕塑小品以及严格控制沿街建筑风貌等手法。
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通过交通的联系及各遗址周边环境景观的设计,在景观轴上对周秦汉唐不同时期历史风貌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
3.2西汉帝陵保护区景观视线规划
对西汉帝陵保护区的视线引导,利用咸阳原独特的地形因素,通过对头道原,二道原、帝王陵墓的高度以及区内重要交通线的分析,规划景观视线通廊,在开发建设中控制建筑、植被高度,避免由于遮挡造成对帝陵景观带视觉效果的破坏。
4保护区道路规划
4.1保护区综合交通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毗邻空港,所处区位决定其过境交通,现状保护区内已有三条高速通过,秦汉大道作为城市的南北轴线,穿越保护区。西安西三环路从汉长安城与秦阿房宫遗址保护区间穿过。
考虑众多交通要道,保护区内过境交通采取绿化种植,视线遮挡等方式减少对保护区的影响。
保护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思想规划道路,人行道禁止任何车辆进入。做好相应的道路标志,加强道路管理,营造宜人、宜车的交通环境。
4.2保护区内部交通规划
4.2.1保护区内部交通路线规划
保护区内部交通应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为“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省游客的旅途时间,缩短游客的认知距离,使游客产生一种“近了”的感觉,促使旅游动机的产生。“方便、快捷”无疑是对旅游交通提出的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外部、内部交通的有机结合,提高外部交通的通达性.使内部交通网络形成环网,换乘方便。
4.2.2保护区内部交通方式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内部出行交通体现多样化与人性化,包括外来机动车车行道、观光车车行道、自行车车行道、步行道四种交通。
5保护区利用规划
运用大地景观设计手法,以“绿化”的形式引导展示陵园关系,使各遗址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整理各帝陵与陪葬墓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对应的绿化单元,形成相对较小范围内陵墓间“局部的完整”。
规划设计相关陵园项目,与旅游结合,打造展示区,包括遗址本体展示、遗址公园展示、遗址博物馆展示、遗址文化交流等。
5.1交通旅游路线组织
规划陵园保护的同时,适当开发利用,与旅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规划分期
规划考虑到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和分步实施等因素,进行如下分期:
近期:2010――2015
远期:2016――2020
近期:重点对遗址本体环境进行保护与整治,景观基础设施的美化,旅游交通路线规划。重点陵园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建设。秦汉历史文化公园发展的具体规划设计,包括景观视廊的落实、各陵园之间关系处理、村庄搬迁与利用规划、旅游设施的规划与实施。
远期:深化近期与中期的工作,恢复整个遗址保护区风貌,快速旅游业的发展。
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有持续的考古工作,管理机构的完善,居民生产方式的逐步高速,生态农业的发展,陵园历史环境保护与逐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张友谊,王杰.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
[3]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论西安城市特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综合交通体系;旅游交通;合肥旅游
1引言
在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构成要素中,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之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者从居住地向目的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保证。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行为的发生,没有交通体系的完善就谈不上旅游业的大发展。目前,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已从“饥渴型”向“温饱型”、“享乐型”发展,旅游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体系构建的意义尤显重要。
根据保继刚和楚义芳的研究,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游过程可分为3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地到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1]。外部交通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大,其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由于克服外部交通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外部交通的舒适与否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完整的交通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体现,包括航空、铁路、公路等。在不同的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有不同的方式,在某些地方甚至还体现为水运。目前关于旅游交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有:有关城市内部旅游交通体系的完善研究[2];区域内部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从理论上探讨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4];某种旅游交通设施对旅游者的影响[5]。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探讨某种单一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如青藏铁路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6]、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7]、京九铁路的开通对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促进作用[8-10],而整个交通体系对具体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却鲜有研究。
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加强交通建设是适应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然而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现在整个交通体系的完善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重视研究整个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因此,本文以合肥地区交通体系的建设为例,研究其对合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2合肥旅游业概况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km2;市区总面积838.52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km2。合肥地处皖中,地理位置优越,又是省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年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现为:城中汇成片,城郊连成带,远郊聚成块,而且成同心圆状分布,由老城区向郊外扩散成核心圈、城郊圈、远郊圈3个圈层[11]。具体旅游资源的分布见表1。
表1合肥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
区域类型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合计
地文景观14218
水文景观542213
气候生物景观11--2
历史遗产8133125
现代人文吸引物353--38
抽象人文吸引物2---2
旅游服务未列未列未列未列未列
合计52257488
注:①“巢湖”境域分别在合肥、肥东、肥西各计1次,故总数达88个。②表中数据是合肥市旅游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合肥市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数据。
从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品味上看,市区资源点数量多、密度大;郊区和郊县数量少、密度小;市区的资源以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型为主,郊区、郊县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是以历史名人为底蕴的名人文物和遗址、遗迹;自然旅游资源以水文景观突出,突出的是巢湖,它的面积广,离市区较近,可开展多项水上休闲活动。就其旅游资源而言,合肥有山有水,但山上旅游品质都不高;有名人古迹,但文物遗存规模都不大[12]。
3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合肥旅游业影响分析
3.1合肥的交通基础及未来交通网络的构建
在公路方面,到2005年合肥市全境内高等级公路里程达1045.6km,其中高速公路214km、国省道公路369.3km、重要县道462.3km。随着合六叶高速2007年11月28日全线通车,以及于2008年年底即将通车的合淮阜高速路的修建,合肥四周将形成以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高速、合淮阜高速等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城公路圈;同时,206国道、312国道从合肥穿过,合肥已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中心。
在铁路方面,合肥市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地的直达快车。随着合宁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通车和合武高铁的相继铺建,从合肥至南京仅需45min,合肥至武汉的行程也在2h之内。沪汉蓉铁路和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合肥成为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
在空运方面,现在正在使用的合肥骆岗机场最大吞吐量为750人/h,年设计旅客吞吐量为150万人次。随着合肥的大发展,骆岗机场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求,2004年9月安徽省政府首次提出建设合肥新机场。新机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附近,定名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离合肥市中心直线距离31.8km。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按照4E标准建设,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务运营的所有飞机起降,2010年将完成首期工程,设计到2020年目标年吞吐量将达到95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24万t,年起降10.04万架次,高峰时达3400人次/h。在水运方面,合肥港是规划中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合裕航线是合肥通往长江的唯一重要水运通道,这条黄金水道将成为合肥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2006年11月合裕航道整治工程全线竣工,完善了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犹如把合肥搬到了长江边。
这些重大交通项目都将在2010年前后完工(图1)。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港口将构成立体综合交通,一方面增加了合肥经济社会的吞吐能力,为合肥市建设拓展了新通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奠定了合肥作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对合肥市的旅游业来说将会产生一次突破性的飞跃。
图1合肥交通体系图
3.2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进一步突显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目前,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一方面与合肥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区位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合肥的旅游资源特点有关,但这并不影响其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虽然合肥不像黄山、青岛、苏州那样的旅游名胜城市,但是衡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标准是综合吸引力和旅游接待力,并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规模或数量。旅游名胜城市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和存在的条件,它必然是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中心城市的前者除了拥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政治文化中心、空地交通枢纽、旅游接待设施齐全等条件,因此它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合肥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扩大了它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辐射力。合肥市在旅游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品牌战略,打造旅游的拳头产品”,重点打造包公和李鸿章名人文化、淮军文化、环巢湖综合旅游带;“合巢”联手,将巢湖建成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和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增加了合肥旅游的吸引力,这些将推动合肥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强化了合肥市旅游集散地的积聚效应,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扩大合肥市旅游腹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强化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借景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合肥的旅游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肥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旅游资源的不足以及规模和体量偏小,这就要求合肥在发展旅游业时另辟蹊径,借景旅游。合肥地处皖中,周边资源密集,品味也较高,北有凤阳明皇陵与中都古城、寿州古城和亳州古城,东有滁州的琅琊山,西有大别山的天堂寨景区,南有万佛湖、天柱山景区以及大巢湖景区,江南还有黄山、九华山和徽州古民居。黄山、九华山、徽州古民居是世界遗产,其中黄山还是双遗产;亳州、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琅琊山是4A级旅游景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把这些景区、景点与合肥串联起来,借景发展,形成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对外交通的改善是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互动,有助于提升合肥市的旅游业,加快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大大缩短与“长三角”的时间距离,而“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最强劲的旅游输出地,合肥要想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品质,不但要发展初级的观光旅游,还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这些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新机场的搬迁扩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水道的疏浚、城市内部交通的完善等本身就是城市魅力品质的体现。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城市品质的提升促进了旅游品质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升级又彰显了城市的魅力,彼此之间相互促进。
重视潜在的影响: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无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车辆、飞机的尾气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将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冲击。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带来大量的游客,蜂拥的游客若集中于某些景点景区,则会对该景点景区产生较大的压力,甚至是破坏。当然,随着交通体系的完善,也会方便本地游客的出行。合肥临近的是旅游业发展相当成熟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合肥乃至安徽的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合肥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不到位,就会对本地的客源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发达的外部交通将会使合肥成为旅游集散地,如果合肥不能借助交通体系的构建发展本地大旅游,那么合肥也只能是看到“过客匆匆”,上演“只见客流,不见客留”的尴尬局面。当我们看到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给合肥旅游业带来的冲击。
4新形势下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4.1继续完善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
在提升外部交通的同时,合肥也要发展城市的内部交通。随着金寨路高架桥的开通、长江路的拓宽,以及城市内部其它道路的修建,合肥市内部交通的通达性大大提高,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连接更为畅通,各个景区将无形合并,壮大景区的实力。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存在着点多、面广、体量小的特点,必须通过对旅游景点景区进行整合才能做大做强。如何整合呢?通过交通联系的增强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4.2打造拳头产品,推进品牌战略
目前合肥市的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因此需要找准其优势资源,打造其拳头产品,打响品牌战略。合肥作为“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可大打历史文化牌,特别是包公文化牌。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合肥现存的包公文化景观设计的战略层面较低,仅局限于园林和文物领域,未能发掘出包公文化内涵中真正动人心魄的文化力量。目前游客对合肥的包公文化旅游产品游客之所以不感兴趣,主要是内容展示少,形象太苍白,不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因此应深挖包公文化内涵,打造出属于合肥自己的旅游品牌。
4.3合纵连横借景旅游战略
合肥本地旅游资源的品质对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发掘本地旅游资源为主的同时,需借助与合肥相接壤的六安、巢湖、滁州、淮南等地的旅游资源《,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5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13]。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品味高,一旦与合肥联合发展之后将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4.4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战略
合肥背靠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合肥发展商务旅游提供了基础。商务旅游者是一个高消费群体,是旅游市场的高端市场。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取决于城市整体的经济活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另一方面,商务旅游又可大大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合肥缺乏“名山大川”类的传统旅游资源,发展高端旅游市场是合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举措。东莞市是一个传统旅游资源相对不足的城市,但他们依靠地区产业发展的商务旅游振兴了旅游业,合肥可借鉴东莞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4.5大力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战略
一提起深圳就想起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一说起潍坊就想起风筝,但说起合肥就不能使游客立刻联想其特色,可见合肥目前的城市形象定位并不明确。2001年,合肥市旅游局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的《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把合肥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教、文化旅游名城”,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黄山北大门”、“包公故里,江淮科教城”[14];2005年又委托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编制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该规划将合肥形象定位为“包公故里,滨湖名城”;对本市,定位为“美丽合肥,休闲都市”;对本省,定位为“包公故里,魅力都市”。整体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滨湖生态城,黄山北大门”;省内宣传口号为“安徽人游省城”;市内宣传口号为“合肥人游合肥”[15]。可见,合肥的城市形象定位既不明确又不断变化。因此,合肥需要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并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让旅游者了解合肥,记住合肥。
5结束语
合肥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在构建之中。随着这些重大工程到2010年相继完工,有关的影响将逐步得到印证,相关的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出来。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合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地区旅游业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未来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89.
[2]NkdolaosDritsakis.Co-integrationAnalysisofGermanandBritishTourismDemandforGreece[J].TourismManagement,2004,25(1)∶111-119.
[3]MarcialPincus.SustainableTourismPlanningandTransportationinTexas[M].SWUTC/99/167107-1,1999.8.
[4]来逢波.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6,7(11)∶85-86.
[5]周蓓,孙华程.九黄机场对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3)∶286-290.
[6]朱弘,谢涤湘,刘迎华.青藏铁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地理,2005,11(6)∶910-914.
[7]张红贤.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J].区域经济,2006,(454)∶273-274.
[8]黄志刚.京九铁路对江西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7,1(1)∶37-40.
[9]叶岱夫.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地区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热带地理,2000,3(1)∶48-52.
[10]邓世文.京九铁路与井冈山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9,4(2)∶116-119.
[11]张浪.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7(4)∶41-43.
[12]章尚正.论合肥市的大旅游发展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2004,6(2)∶45-50.
[13]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Z].2006∶9.
关键词 旅游物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和青睐,成为重要的休闲放松项目之一。而物流作为近年来的后起之秀,不论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上,还是对诸如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等产业提供多样、全面的服务上,都显示出它巨大的包容性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与物流这两个生机勃勃的第三产业,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形成一个比较新颖的交叉领域——旅游物流。
旅游物流是旅游过程中,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而开展的物流活动,包括旅客中转运输、旅游物质供应以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景区车辆、人员的管理等,是旅游过程中一切物质流动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涉及景区、旅客、交通、物资、信息等诸多因素,还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酒店物资供应、景区车辆规划以及游客安全定位都涵盖进了旅游物流这个范畴,甚至连景区废弃物的回收也可以算是旅游物流的一种。
一、旅游物流在横店影视城中的发展现状
1996年以来,横店影视城累计投资30亿,建成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屏岩洞府等13个跨越千年历史时空的拍摄基地,并以此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2011年旅游人次达1080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列全国第四。和2000年的75万人次相比,实现了1340%的增长,旅游市场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然而,由于横店地处浙中小镇,无港口、无飞机场、无铁路,物流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进入方式为公路(诸甬高速下)。而横店影视城景区分布较为分散,镇内公路级别较低,属于四级公路,更是为运输线路的规划和车辆运行的优化带来了难度。此外,每年急剧增长的游客人数,为物流的发展带来考验与挑战。
通过发展旅游物流,不论是促进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还是提升本地的物流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物流在横店影视城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和较为薄弱的物流基础,旅游物流在影视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物流运输缺乏系统性规划。
横店影视城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相关景点的分布较为分散,交通布局较为陈旧,给车辆路线的合理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运输对旅游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乃至经常出现旺季交通拥堵,淡季车辆闲置等不合理现象。
(二)公共交通设施有待提高。
横店影视城各景区之间的班车少,间隔时间长、车费较高,给那些没有私家车自助出游的游客带来很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业持续、有效地发展。目前对于景区相关公共设施的投入主要来自横店集团,政府对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关注和支持较少。
(三)交通运输工具污染大。
在横店影视城景区中,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和车辆的涌入,人声鼎沸,尾气排放,基础设施紧张,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对景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从而使旅游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四)旅游景区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影视城中废弃物是造成景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旅客随手丢弃的物品,特别是一些物品的包装袋、塑料瓶是不可降解的,更会对环境造成长时间的污染。而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一般仅是将废弃物简单地集中堆放在某处,并未形成循环利用的机制,不仅浪费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若处理不当,会对旅游景区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横店影视城旅游物流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各方资源,对物流进行系统规划。
鼓励现有的交通运输企业、旅行社通过整合铁路、公路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资源,集仓储保管、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等相关要素,对整个景区的物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规划。打破目前旅游物流零散、单一的现状,将整个社会资源都纳入到物流系统中。从而可对社会运输资源进行合理性规划,根据景区实际交通状况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优化车辆配载路线,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旺季时交通堵塞和旅游淡季时车辆闲置问题。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物流的地位。
较为落后的交通设施制约着横店影视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改善当前状况,必须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步伐,树立横店影视城的良好形象。
政府对于地方的交通建设也应尽一臂之力,增加财政投入,从而为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运输网络的密度,提高运输技术水平,增加运输线路里程,改善运网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加强运输节点和运输枢纽建设。
(三)完善旅游交通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切实减少污染。
政府应制定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如制订车辆废气排放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也可加快绿色通道进程,减少高污染运输车辆的排污量;减少高污染运输车辆的排污量;控制汽车尾气,制定排气标准;加强交通管制及道路设计合理化以减少堵塞等。
横店影视城旅游蓬勃兴起的同时,景区内相关的物流设施与基础配置也迫切需要得到相应的整合与提升,从而推动横店景区旅游物流的总体升级与优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项目: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般课题-“横店影视城旅游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185)
(作者: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吴东.浅谈旅游物流的发展.科技信息.2010(14).
深入分析查找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升我县游客满意度,力争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早日进入全国、全省游客满意度指数第一梯队”的目标,着力推进乃至闽台粤港澳地区休闲养生度假后花园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完善旅游咨询和标识系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在火车站出入口、高速公路口、汽车站附近增设至景区标牌,完善景区公交站台。(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城管局、县财政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路局)
2、抓好各类住宿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度假型酒店及度假设施。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连锁酒店、商务酒店、家庭旅馆的发展,指导和引导现有酒店的加快更新改造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县星级农家旅馆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好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特色街区建设。加强研制和生产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抓好餐饮购物场所,城市休闲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充分挖掘地方餐饮特色,形成集聚效应,开发旅游“夜经济”,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特色街区和夜生活聚集区。(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文广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抓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在旅游大项目周围和交通干道及客流密集区增设星级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内的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加强现有的旅游景区厕所和城市公共厕所的管理和维护,按照星级旅游厕所的标准对景区现有厕所进行改造和完善。(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
5、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搭建高性能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做好智慧旅游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智慧型景区、智慧型酒店、智慧型旅行社、智能交通和智慧旅游网站等建设,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信局)
6、加快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休闲农业的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农户改厨、改厕、改水、通信等“三改一通”硬件设施条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及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提升休闲农业企业服务水平。同时,坚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市城郊休闲旅游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软环境水平
1、在全县开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列活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市政环卫、涉旅执法、社区环境等相关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联系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查找旅游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规范标准的落实,逐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局、县文广局)
2、全面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营销策划、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
3、全面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公布调查报告,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全线服务水平提升。开展旅行社、星级饭店评先创优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社会评价等方式对星级饭店、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情况及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度进行考核,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游客对旅游企业的满意度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旅游服务企业进行暗访。(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统计局)
(三)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脏”,尽快清理城区、郊区、城市河道、火车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等游客集散地垃圾死角;开展沿街容貌集中整治活动,治理乱摆地摊行为,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对汽车站、火车站及站外广场进行多部门联合整治,着力优化旅游环境。(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2、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组织开展打击“黑导”、“黑社”、“黑车”、“零负团费”,依法严厉查处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取缔查处无证无照联合执法行动中履职到位,重点打击各旅游景区(点)、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无照经营、虚假宣传,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制售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定期对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罚,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由工商、城管、质监、公安、旅游、卫生、物价、文广、交通、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全市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物价局、县交通局)
3、完善旅游投诉网络建设机制。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投诉管理中心等机构,公布旅游行风监督、投诉电话,实行热线电话、信函、网络联动,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形成旅游投诉全方位受理联动机制。设立专门的旅游投诉网页,增加旅游投诉处理的透明度,实行旅游投诉处理台账制度,及时公示和反馈处理结果。建立旅游投诉大调解的工作机制,相关行政部门各司其责,积极受理、处理职能范围内消费申诉、举报,并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工作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编办)
4、定期开展景区门票检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行景区联票、套票和通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及游览场所、交通工作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责任单位:县物价局、县旅游局、县文广局、县工商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大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