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9 17:17: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篇(1)

一次在教学中正好要做一个别墅的设计,我就改变往常的教学模式,带学生参观当地有名气的别墅建筑。对这次活动学生也很喜欢,在观赏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平时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总结学生在活动时出现的问题和想法。

一、对兆园的整体规划分析

兆园坐落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高塘村,地势很平坦,整体设计上绿化和建筑十分融洽,完全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居住者内心的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优雅的居住环境。

在整体的景观环境营造上,规划将欧式的厚重与中式南方的灵秀相结合,由前院步入中庭形成层层递进的景观层次,着力表现由公共尺度的景观环境、步移景迁的绿化步道到院落庭园所形成的空间序列感和意境。

兆园别墅外观设计是采用欧式风格,大量地运用石材贴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在建筑的规划上也具有很强的功能分区,建筑总体上有两栋主楼,坐落前院的建筑是属于公共活动建筑,主要是供客人来的时候进行观赏,有着设计豪华的大厅,进门右侧是中式的厨房,左侧是一个中式的会议厅,摆放着许多富有雕刻艺术的中式椅凳,增加了别墅的文化气息,通过拥有展览区和水景区的中庭,在步入后院的住宅建筑,相对而言住宅建筑更加具有亲和力并适合人居住。

二、对兆园的室内设计的创新分析

兆园的室内设计充满了文化底蕴,每个地方多通过不同的设计来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科技技术的发展。

1.别墅设计体现出当地客家文化的特色

客家围屋是客家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了有效地保住身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

而在这里它也延伸了客家建筑风格,设计上以围屋的形式,构成别墅的中庭,中庭通往主人住宅区的过道有着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家上一辈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展示区,体现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劳动景象。

2.别墅设计体现出新农村的科技进步

新农村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词语,而新农村的发展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在兆园也体现了这些科技的进步。

(1)材质的“硬化”:兆园现在是石材材质,建筑材料相比以前开始硬化;不仅使建筑更加美观,还使建筑更加牢固,适合长时间的保存和维护。

(2)空间的“亮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兆园在门洞窗洞的设计上比以前更大,材质也开始用上铝合金,材料本身色彩也开始明亮,窗洞的增大也使室内得到充足的采光。

(3)色彩的“绿化”: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充裕,兆园就是如此,它不仅在建筑外观和建筑材料上融入了新的理念,还注重建筑周围景观的绿化,使居住的人有个好的生活空间,此外,还能有一个好的气候环境。

(4)生活的“乐化”:兆园建筑材质的更新、空间的合理布局、环境的优雅,都让观赏的人流连忘返,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的花朵,植物种类丰富,这么惬意的居住环境让主人每天心情愉悦地生活着。

兆园的点点滴滴都代表了乡村的一个新面貌,也带动了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活动后学生制作别墅图纸时的感受

学生在参观别墅后,根据社会的变更、材质的更新、思想的进步设计出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别墅方案。通过对别墅的参观,学生更加了解了别墅设计的需求,更加明确别墅设计的注意事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结构的合理运用;设计时必须先考虑整个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合理;再次就要求室内的设计要丰富而新颖。

根据这些设计要求和参观别墅所受到的感触,自己设计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别墅图纸,需要完成的图纸:CAD设计图纸3D效果图。

篇(2)

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师生认识上缺位,参与面不广,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自身成长的重要环节。中央和教育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指导。然而,一些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认识偏差。一部分高校未能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轻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有些教师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与自身专业教学没有关系,不愿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许多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一项硬任务,被动地接受和应付。有些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种认识上的缺位明显表现出学生主体意识的淡薄,未能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实效性差

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工作不到位,缺乏严密监督和评价等原因,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工作繁忙,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指导,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的管理,对社会实践报告结果没有严格要求。一些学生存在明显的走过场,比如开展的社会调查对象数量偏少,甚至有学生在社会实践登记表直接找单位盖章敷衍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的国情、改革的成果、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入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2]。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僵化,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普遍重视社会调查、家教、参观考察、公益劳动等传统形式,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符合。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不利于学生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要彰显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不完善,经费短缺,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制度是开展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领导管理制度、目标导向制度、过程监控制度、激励评价制度等,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实效性。部分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加之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总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规范的长效保障机制未能建立和形成。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营造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因此,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力量,在全校形成“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3]。高校要彻底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英模式,避免点上轰轰烈烈、面上鸦雀无声的状况,重视师生全员参与,回归实践育人的本真意蕴,满足广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高校教师应重视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作为教育主体,大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速其自身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通过实践成长成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展好社会实践,提高实效性,进而从根本上规避形式主义倾向。因此,要让学生提高认识,端正社会实践态度,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二)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拓宽社会实践领域

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的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文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具体阐释。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既包括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而高校校园也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舞台,如社团活动中的社会实践、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的广泛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挖掘课程学习、校园内外社会实践内容,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三)全方位育人,加强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创业就业相结合

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社会实践要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一是社会实践要与大学生专业教学相结合。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对大学生来说,要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自己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专业发展现状和努力方向,促进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5]。二是社会实践要与大学生科学研究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三是社会实践要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相结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面,学校要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

(四)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实践长效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教师;金融;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7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并“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试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

在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联合课题组向社会了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大多提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直接询问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金融业为基本方向,培养面向金融界,面向社会的应用型高等金融人才。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金融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握金融业的发展动向和脉络,增强学生的金融实际应用能力。

一、教师加强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要求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但有些学校只注重金融专业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学校虽然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不重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或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到位、不得力,社会实践收到的实效不大。这样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很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在这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

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是师生受益、教学相长的。一方面,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由教师指导,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触金融行业企事业单位,了解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的动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践促进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实际,开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在科研方面也有所体会和收获,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对大学生提高理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金融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

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涣散,组织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未纳入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第二课堂。有些高校主管部门、各院系监督检查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程度不够,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社会实践的效果不好。由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专业性比较强,需要金融专业教师指导,但有些专业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就算勉为其难担任了,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把握不够

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把握还不够,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有些学校采取分散实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往往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到相关单位拿总结报告以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家上网搜索或找来报刊杂志将资料堆积、拼凑草草应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实效。

(三)教师指导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结合不够

有些教师不注重加强社会实践与专业的结合,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致使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有的金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利益、保守秘密等原因,对于社会实践团队不能很好地提供便利条件,学生难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单位把学生搞社会实践看成包袱、负担,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个人关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些导致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与金融行业结合。

(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不够

教师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具体指导不到位、不细致,致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不充分,不注重对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具体、动态指导,不注重实践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全面总结,不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1.组建好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让那些有意愿并热心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人才库”。即选拔对学生思政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也选拔那些特别熟悉金融业运作、金融专业应用技能等较为突出的专业教师,确保指导教师队伍里既有善于组织管理学生的政工老师,也有善于专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将定位导师的优势指导方向,1名导师主攻1个方向。让学生在准备实践方案的时候就能根据实践的主题及专业需要,尽快地从导师库中选择合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组织协调好导师与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结合专业方向、个性、特长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实践团队配备导师,可以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善于管理的政工教师,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施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2.调动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把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动员及培训,使教师提前掌握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实践的技巧和方法,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比较扎实的教师,需要加强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教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金融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成长为理论知识扎实、金融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等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践的总结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使金融专业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促进其实践人生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心理承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都很有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2.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控并妥善解决。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提高明辨是非及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指导

1.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行业结合。有关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从事银行业占金融毕业生总人数的34%,从事证基金业占21%,从事保险业占15%,从事企业财会类占22%[2]。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调查显示,金融类企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的30.2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选择有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总数比例很大。因此,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金融类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与金融专业工作紧密结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行、校企关系,通过给基地领导发聘书的方式,即聘任某些行长或厂长、经理来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让在校大学生到金融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树立起现代金融观念。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选题上与合作单位的工作更紧密地契合,可以实施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合作单位的工作,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工具、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增强与金融业单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任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从制度上确保开展社会实践的力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以院系为单位,由高校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编制实践指导大纲,帮助学生制订实践任务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必要预防措施。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放在首位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

2.指导大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很容易发现实践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常常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这时,就很需要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等优势,指导大学生们与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一起,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有效解决单位在管理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金融专业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指导总结交流,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实践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应继续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完成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整理实践日记,及时上交。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进行评比,按照比例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做准备,同时推荐优秀实践学生参加学校或上级的社会实践先进评比活动。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推广和转化实践成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加强教师对金融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极其必要、意义重大。要培养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即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解决金融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重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通过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实践与金融专业的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具体指导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增长社会适应能力和金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创新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G641

当今大学教育,“社会实践”成为一个高点击量的热点话题。从古代开始,我国的思想大家对于实践育人的道理做了诸多的解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历史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与重要性作了不同的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具有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兴起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打破零散、单一、盲目的格局,逐渐向正规化的方向靠拢。也就是在80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逐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号召和组织下,广泛开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各高校营造的热烈气氛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三是发展趋于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对组织领导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再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实践的结构也更加系统化和多样化,实践层次进一步发展,实践规模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步入了初步的成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当今,各高校通过多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既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增长了才干。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与当今主流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将近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年社会实践的主题都与当年的社会背景相紧密结合。二是 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德育的发展和完善,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条件,要创造各种相互作用的道德情景条件,让德育主体切实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加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实践。三是大学生理论知识转化和拓展的增强。大学生通过多年的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的德育理论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但是,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技能不等同,在现实生活之中往往难以灵活如的运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社会实践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内容逐步贴近民生、 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逐渐丰富、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等一系列成果。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制度下,关于对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量化标准缺少,容易造成学生只重视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单纯的专注于理论学习、忽略实践环节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应提高社会实践在理论教育的比重,在社会实践中继续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与条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创新。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的重视,让社会实践的意识深入大学生心中,让社会实践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该如何创新?这是长期困扰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作者看来,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实践活动的创新应当以更新实践理念为出发点、以创新实践模式、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评价新体系为指导方向,逐渐的形成并遵循“新理念一新模式一新体系”的创新方式,进而落实创新的宏观要求,切实、务实、积极的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篇(5)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暑假一回到家乡,我就在博物馆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天在监控室和博物馆内不断的巡逻,保证各个方面的安全。

在学校,每天有作息时间表约束你。课程表会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又有什么事情要做。而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像木瓜呆在那儿无所表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虽然这也存在的竞争,可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一般不会招来嫉恨与报复。可是在社会中,优胜劣汰,你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工作直接影响了他人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中接触各种各样的顾客、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有经验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这些事情很多同学沉浸于学习与消遣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一些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一:挣钱的辛苦:整天在博物馆内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一样的展览品,真的好无聊啊!好无耐啊!

二:人际关系: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 ,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经验。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加强其思想品德都是这门课程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是重要的,需要加强,它和理论的重要性相同,学生不应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应该走出去,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通过锻炼和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群众。这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依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和生活,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文明共建、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如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实践教学在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育因此得到延伸,它作为一个重要舞台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了解国情,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大思想政治课实践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为了使社会实践的效果进一步扩大,实践之前应对本学期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基本内容等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促进全校师生对活动的关注和了解,并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仍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将学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为学生提供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使学生对实践教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所感受,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做到由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立体化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行强化。

三、创新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深化,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组织层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根本性不同。这门课的实践教学应该以一般性的实践教学规律为依据,对于适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精心设计,为开展实践教学做好准备,上述工作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首先,相关制度保障应得到健全。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明确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纠正以往认为理论重于实践的错误认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相关基本文件是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名义做出的,在学院内部的公布形式即《实施方案》,各个系或部对该文件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实施细则》由此产生。高职院校,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位应该提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教学体系和框架变得日益完善。

其次,实践教学要有序推进,教学计划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策划。在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前,教师应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的主题,并设计师生就哪些内容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拓展理论教学、创新教学的途径,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课要想规范实践内容,实践活动要保证长期开展,基本条件就是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社会需要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比如,在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地区,可以组织三下乡活动,相关单位可以和村镇联合,建立一个文化大院。高职院校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对返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加以集中编队,并同地方政府协调联系实践场所,进行合理安排。在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一些重要环节,如示范建设、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和深度实践等,尤其是当学校经费紧张时,开展活动更应该秉持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措施是坚强有力的,符合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要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方针,教育实践环节因此可以得到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需要这种实践教学。

篇(7)

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社会实践 能力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教育途径,既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过程,又是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技能培训和人格塑造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学校课堂教育而言,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开展形式的优势,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充分认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

1.1常规运行模式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认识到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社会实践热情持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也逐步走向常规化。作为学生群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社会实践多以学校组织为主、班团组织开展为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纪律规范养成、团队协作和接触社会等展开。又因这些活动开展具有普适性强、组织便捷、开展难度不高、专业化要求较为简单等特点,因此在社会实践开展中为多数被选项目。

1.2现行模式分析与其他群体对比思考

在上述的现行常规模式中,不难发现其开展内容、形式与中小学、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不能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生的专业技术特点,也并未使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应用。究其根本,中职学生是属于技能型的初期人才,专业技能的不成熟局限了以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的发展平台。同时,能提供专业成长和提升的社会实践场所也未能实现资源整合,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多地与中小学生呈现雷同、人员叠加等问题。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群体特点

2.1年龄特点

作为中职学生的生源方,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对其日后进入中职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影响。中小学生因从年龄结构来看均属于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以接触社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现今由中职学校主要承担、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日”活动,从组织和实践形式上为中小学打开了新的社会实践体验模式,而中职教育阶段的进一步“职业模拟”则并未形成模式体系。

2.2能力特点

在对于社会实践主观需求增多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实践目标已不再停留在浅尝辄止的体验阶段,更多的实践目标是将社会实践与模拟职业实践相结合。同时,随着年龄的递增,其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的职业技能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实质上与中小学生产生了差异化发展的显著变化。

3政策支持力度与实践规范化程度建设

3.1政策需求

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记录内容之一,且对高中阶段学生提出了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90天,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的要求。然而,该项《办法》并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施行。社会实践基地多以服务实践、参观学习为主要特点,面向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与实践应用类型的岗位资源尚未被梳理与搭建资源平台,这使得符合中职学生特性的社会实践资源从政策扶持的角度看仍需加强。

3.2实践规范化建设

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将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学分制模式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和学分认定,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及社会实践基地负责教师(实践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社会实践进行评分。除此之外,如能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将与高中、中小学、高校产生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将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将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规范化对接,助力中职生技能实践。

4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构架

通过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的研究、群体特点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服务需求,构建出hourglass沙漏模型。该模型以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为一个端面,以学生实践形式和市场需求为另一端面,形成社会实践主体与对象互为依托的构架;并通过普适性社(下转第29页)(上接第23页)会实践与职业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拓展为中枢,不断扩大普适性社会实践的范围,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的比重,使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在数量增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品质,做到“质”与“量”的双循环。

4.1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特点。在组织形式上,多以大集体(学校组织)、小群体(班团组织)为主要开展形式。大集体与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需根据活动性质或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员组织形式。

而通过加强普遍适用性的实践活动,不断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上升通道的拓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性和参与感。现实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可以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并不明显,多以被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为主,但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却又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表示出了期待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所学职业技能或在实践中应用、训练所学技能的意愿,这也为学校在设计该年龄段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4.2丰富适合中职学生职业体验的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项目

从此次构建的hourglass沙漏模型可以看出,对接市场与技能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可重点关注的发展动向。这是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市场的精准定位,有助于与中小学、高中做到资源分流,同时也将专业学习与市场对接明确,体现职业教育清晰的发展目标。

4.3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多方评价体系

不同于普适性社会实践,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平台,并不断进行经验积累,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现有的自发性、普适性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多元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真正使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从政策出发,项目丰富、体系完善、评价多元,以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

5 总结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虽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具体要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过程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